一、人体会“生锈”吗?(论文文献综述)
王恒[1](2021)在《空气源热泵辐射采暖系统热舒适性分析及运行优化》文中认为能源消耗日渐加剧,因地制宜选取合适的采暖方式,以较低能耗实现较高供暖舒适度,对供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空气源热泵辐射采暖系统作为一种舒适、清洁、高效的供暖方式在非集中供暖地区应用越来越广泛。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采暖系统运行过程中,室内舒适性和系统节能性是对立统一关系,在保证室内舒适度前提下,实现供暖系统低能耗运行亟待解决。采暖时室内舒适度受多因素影响,地板采暖平均供水温度对室内热舒适影响最大,而供水温度往往由热泵机组运行控制策略所决定。对地板采暖室内热舒适性进行分析,在保证室内舒适度前提下确合适定供水温度,从而实现室内舒适性和系统节能性相统一。基于地板辐射采暖传热过程,利用CFD模拟软件建立对应地板传热模型与房间采暖模型,研究不同供水温度对室内温度及热舒适性的影响,保证室内舒适度满足国家规范整体评价Ι级标准前提下,确定了舒适供水温度。依据上海地区室外环境工况,得到舒适供水温度随室外环境工况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研究不同围护结构参数对地板辐射采暖的影响,舒适供水温度随外墙传热系数和外墙面积增大而增大,指出对围护结构性能较差的建筑应进行节能改造。利用恒温恒湿实验室对选用5P雅克菲变频空气源热泵机组进行性能测试,在-4到12环境工况下,机组COP随着制取热水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出水温度每升高1,制热COP衰减3%左右,机组COP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而下降,环境温度每降低1,制热COP衰减1.5%左右。对比空气源热泵辐射采暖系统不同运行控制策略,提出依据室外温度改变供水温度的机组优化运行方案。对比优化方案和普通方案下采暖季的系统性能,发现相对于常规控制方案,优化控制方案既改善了供暖时室内热舒适性,又提高了系统性能,降低了运行费用。
闫浩[2](2020)在《小学生课桌椅的人性化设计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课桌椅伴随着学生的从早到晚,年复一年的学习,起到了辅助小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但现阶段课桌椅产品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部分课桌椅产品与小学生实际身高使用不匹配的问题、空间分布不合理、功能设置不够灵活、舒适性欠佳以及缺乏人性化的情感关怀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课桌椅产品无法给予学生良好的使用体验。论文是以人性化设计为理论基础,对当前学校配备的课桌椅为主题进行研究,以小学阶段1-6年级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当下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以及课桌椅的分类、功能特点及发展现状并发现当下小学生课桌椅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人性化设计的理论从课桌椅产品的安全性、舒适性、功能性、情感化四个方面入手,研究论述其材料、色彩、功能、人机工程学等因素,提出课桌椅产品设计的解决方案,以解决当下课桌椅产品存在的一系列的突出问题,从而使得学生课桌椅能够更加舒适、便利地为小学生的使用而服务,同时也为今后小学生产品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方法。
李维翔[3](2020)在《供氧型安全气囊在煤矿突出事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煤与瓦斯突出的发生大多数是突发的,预见性比较差,现有条件无法在根本上避免突出事故的发生。突出事故中直接死亡的人员仅占10%左右,而90%左右是发生突出后一小时或数小时内由于窒息、煤埋,物体挤压而导致死亡。国内外对于煤矿井下人员的个体紧急避险装置研究的力度比较小,目前井下缺乏智能高效的个体紧急避险装置。根据突出事故现场人员伤亡模式,分析矿工心理生理情况,在借鉴安全气囊马甲和自动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供氧型安全气囊模型。并模拟煤矿井下条件,做了安全气囊功能实验和自动供氧功能实验,验证了供氧型安全气囊功能的可靠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近些年突出事故伤亡案例和访问突出事故幸存者,研究突出致灾能量的分布特点和突出现场人员的心理、生理变化,得出了突出事故现场人员的伤亡模式。(2)分析现有的避险装置特点,包括汽车安全气囊、滑雪安全气囊、摩托车安全气囊,和压缩氧自救器、自动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以及定位系统,结合突出现场人员的伤亡模式和避险要求等,在摩托车安全气囊马甲和自动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供氧型安全气囊模型。并提出了该装置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如何保养等。(3)做了供氧型安全气囊仿真实验,分为安全气囊功能实验和自动供氧功能实验两个方面,并与汽车安全气囊的可靠性和压缩氧自救器启动时间做对比,分别得出:安全气囊在装置正确安装的基础上,不会造成误伤人员,可靠性达到指标;自动供氧装置有两种启动方式,分别是自动启动和半自动启动,在不考虑矿工遇险时出现恐慌心理的情况下,这两种启动方式比传统压缩氧自救器启动所需时间少120秒左右,其中自动启动时间最短,其次是半自动启动。
戴嘉玮[4](2020)在《基于人机工程学理念的宠物医疗台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豢养宠物的家庭越来越多,宠物也逐渐成为很多家庭的一员。近十几年来我国宠物数量快速增长,宠物医疗行业也逐渐形成规模。由于中国宠物医疗行业起步较晚,宠物医疗条件差,医疗设备落后,医疗过程中存在着较多不人性化的操作及安全隐患,这种现状急需得到改善。本课题主要是根据中国宠物医疗现状及需求,运用人机工程学的理念,对医生在治疗宠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操作问题进行探究,从而设计出一款适用于宠物医生使用的医疗台设备。在课题研究设计的过程中,笔者查阅了大量人机工程学的文献,相关书籍,在线资源,综合分析和调查,实地调研了多家宠物医院的医生、医疗条件及设备;在实践中对宠物医疗台进行探索。通过对现存宠物医疗台的功能和尺寸,造型设计以及操作方法的分析研究,经过功能分析、形态分析、材质分析、色彩分析提出来自己的设计方案。在设计的过程中根据人体操作特征提出了智能优化的理念,为宠物医疗台提供更多人性化的操作。本文将人体工程学概念整合到宠物医疗台的设计,将理论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当中,对于宠物医疗台的相关理论研究与设计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冯小珍[5](2020)在《基于小分子信号放大的简便电化学传感器构建及分析应用》文中提出1绪论本论文首先介绍几种小分子物质的特性及检测方法,然后对电化学传感器的概述、分类及电化学方法进行详细介绍,重点介绍信号放大技术的进展。最后,简要介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2基于血红素信号放大用于同时检测抗坏血酸、多巴胺、尿酸的电化学方法研究本章通过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将电活性物质血红素(Heme)、二茂铁半胱氨酸衍生物Fc[CO-Cys(Trt)-OMe]2[简写Fc(Cys)2],Fc[CO-Glu-Cys-Gly-OH][简写Fc-ECG]直接修饰于玻碳电极(GCE)上,制备三种传感器,如Heme/GCE、Fc(Cys)2/GCE、Fc-ECG/GCE,采用SEM、TEM和DPV方法对制备的传感器进行表征,并考察了传感器对抗坏血酸、多巴胺、尿酸的电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传感器Heme/GCE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可实现三者(抗坏血酸、多巴胺、尿酸)氧化峰分离和信号放大,基于此建立一种同时检测抗坏血酸、多巴胺、尿酸的电化学方法,抗坏血酸、多巴胺、尿酸的线性范围分别是10-50,5-20和2.5-20μmol·L-1,检测限分别是3.33,1.67和0.83μmol·L-1。考察了传感器的选择性、重复性、稳定性、准确度,传感器用于人血清实际样品中抗坏血酸、多巴胺、尿酸的同时检测,结果令人满意。3基于血红素信号放大用于检测双酚A的电化学方法研究本章通过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将电活性物质血红素(Heme)、多巴胺(DA)、β-环糊精(β-CD)和二茂铁甲酰谷胱甘肽(Fc-ECG)直接修饰于丝网印刷电极(SPE)上,制备四种传感器,如Heme/SPE、DA/SPE、β-CD/SPE、Fc-ECG/SPE,采用SEM、DPV和EIS方法对制备的传感器进行表征,并考察了传感器对双酚A(BPA)的电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Heme/SPE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基于此建立一种检测双酚A的电化学方法,线性范围是0.05-0.50μmol·L-1,检测限是5.0 nmol·L-1。考察了传感器的选择性、重复性、稳定性、准确度,传感器用于环境水样中BPA的检测,结果令人满意。4基于二茂铁氨基酸信号放大用于同时检测尿酸和叶酸的电化学方法研究本章通过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将电活性物质β-环糊精(β-CD)、血红素(Heme)和二茂铁甲酰谷胱甘肽(Fc-ECG)直接修饰于玻碳电极(GCE)上,制备三种传感器,如β-CD/GCE、Heme/GCE、Fc-ECG/GCE,采用DPV方法对制备的传感器进行表征,并考察了传感器对尿酸和叶酸的电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传感器Fc-ECG/SPE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基于此建立一种同时检测尿酸和叶酸的电化学方法,UA和FA的线性范围均为10-500μmol·L-1,检测限是3.33μmol·L-1。考察了传感器的选择性、稳定性、准确度,传感器用于人血清实际样品中尿酸和叶酸的同时检测,结果令人满意。5基于二茂铁氨基酸信号放大用于检测亚硝酸根(NO2-)的电化学方法研究本章通过电化学沉积方法将两种二茂铁衍生物电活性物质Fc[CO-Cys(Trt)-OMe]2([Fc(Cys)2]),Fc[CO-Glu-Cys-Gly-OH]([Fc-ECG])直接修饰丝网印刷电极(SPE)制备两种传感器Fc-ECG/SPE和Fc(Cys)2/SPE,采用SEM、CV和DPV方法对传感器进行表征,并考察了传感器对亚硝酸根(NO2-)的电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传感器Fc-ECG/SPE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基于此建立一种检测NO2-的电化学方法,线性范围是1.0-50μmol·L-1,检测限是0.33μmol·L-1,考察了传感器的选择性、重复性、稳定性、准确度,传感器用于人血清和榨菜实际样品中NO2-的检测,结果令人满意。6基于二茂铁二甲酸信号放大用于检测血红素的电化学方法研究本章研究二茂铁二甲酸(Fc(COOH)2)在NaOH溶液和三种有机溶剂(乙腈、乙醇、二氯甲烷)中的电化学性质,实验结果表明,氧化还原电流值与扫描速率平方根成线性关系,电化学行为属于扩散控制。Fc(COOH)2与血红素存在分子间作用力,两者结合使分子链变长,电子传递速度减慢,电流减小。由于血红素的电化学信号差,基于二茂铁二甲酸Fc(COOH)2增强血红素的电流信号建立了一种以Fc(COOH)2为电化学探针检测血红素的方法,线性范围是1.0-5.0μmol·L-1,检测限是0.7 nmol·L-1。考察了方法的选择性、准确度,传感器用于人血清实际样品中血红素的检测,结果令人满意。7研究意义本论文通过将血红素、二茂铁衍生物等电子媒介体直接修饰到电极表面或放置于测试底液,构建免标记型电化学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非常简单,通过电子媒介体加速电活性物质与电极之间电子传递实现电化学信号放大,根据目标分析物被特异性识别前后所引起电化学信号的变化实现定量检测。建立了简便、快速、灵敏、高选择性测定常见小分子物质的电化学方法。
徐慧馨[6](2020)在《《“主食”最后吃,瘦身轻松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主食”最后吃,瘦身轻松有》这本书向读者普及了“抗糖”瘦身理念,并按照早中晚的三餐顺序,介绍了很多相关的瘦身方法及建议每餐所选食物。近几年来,减肥和营养学常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临床研究表明,堤防卡路里和限制脂肪摄入几乎没有什么意义。本翻译实践报告的目的是在普及新兴健康理念的同时,也来探究适用于此类书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文本特点来看,该书以普及瘦身理念为主,属于信息型功能文本,又对读者进行了劝诱和号召,因此兼有号召型功能文本的特征。该实践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引言、翻译实践简介、文本分析及译前准备、案例分析、结语。因该文本属于信息型功能文本,在处理专业术语的翻译以及书中经常出现的隐性逻辑关系的翻译时,如何能把他们翻译的符合原义,又能翻译成通顺的汉语,就是一个难点。在处理这类问题时,笔者遵从了费米尔目的论的交际原则,为了使读者能顺畅理解,采用了直译加注、变译、拆译等多种翻译方法进行处理。该文本又有号召型功能文本的特征,也因此在处理标题翻译时,如何吸引读者兴趣,能够对读者进行号召和劝诱,就是另一个难点。用意译、变译等多种翻译方法,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能够激起读者兴趣,感受到原文本的趣味与感染力。
丁华誉[7](2020)在《科技英语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方法 ——以《军事登山》第一章、二章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翻译实践报告基于《军事登山》第一章和第二章(部分)的翻译工作。《军事登山》是美军国防部山地作战学校进行正规培训时使用的资料,主要介绍了士兵在山地作战中必须掌握的技术。该文本属于科技英语,其中名词化结构的使用体现了科技文本客观性强的特点,文中这些名词化结构还发挥了增大文本信息密度和实现语篇衔接的功能,同时也给翻译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本实践报告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分别对文本中出现的名词化结构进行实例分析,总结归纳出科技英语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方法。词汇层面名词化的翻译方法主要有直译法、増译法、省译法、转换法和分译法;句法层面对应的名词化的翻译可以采用直译法、转换法和分译法。希望本文中名词化翻译方法的探索对科技文本的翻译有所帮助。
沈志忠[8](2017)在《践行本质美学,建构艺术生活——访沈志忠联合设计创始人沈志忠》文中认为用直观的触觉、视觉去唤醒人们对生活的感知,把自然的元素以艺术形式融入环境之中,让人们看到物质和环境的呼应,这就是沈志忠对本质美学的诠释。而生活艺术化,艺术机能化,以契合当代审美特征的线性语言建构艺术化生活空间则是他的方法论。
马晓康[9](2017)在《逃亡记》文中研究指明
马晓康[10](2016)在《逃亡记》文中提出
二、人体会“生锈”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体会“生锈”吗?(论文提纲范文)
(1)空气源热泵辐射采暖系统热舒适性分析及运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空气源热泵辐射供暖及热舒适国内外研究 |
1.2.1 地板辐射供暖研究现状 |
1.2.2 室内热舒适研究现状 |
1.2.3 供暖系统运行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流程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地板辐射采暖模型的建立 |
2.1 空气源热泵辐射供暖系统简介 |
2.2 地板传热模型建立 |
2.2.1 地板传热的物理模型 |
2.2.2 地板辐射供暖数学模型 |
2.3 采暖暖房间模型建立 |
2.3.1 采暖房间物理模型 |
2.3.2 采暖房间数学模型 |
2.4 评价指标 |
2.4.1 室内热舒适的评价指标 |
2.4.2 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3.地板辐射采暖室内热舒适性模拟分析 |
3.1 地板传热数值模拟及分析 |
3.1.1 参数设置 |
3.1.2 模拟结果分析 |
3.2 采暖房间数值模拟及分析 |
3.2.1 Airpak软件介绍 |
3.2.2 网格划分 |
3.2.3 边界条件及参数设置 |
3.2.4 模型验证 |
3.2.5 不同供水温度下室内热舒适性分析 |
3.2.6 不同室外温度下室内舒适性分析 |
3.3 不同围护结构参数对辐射采暖效果的影响 |
3.3.1 不同外墙传热系数对辐射采暖效果的影响 |
3.3.2 不同外墙面数对辐射采暖效果的影响 |
3.3.3 不同参数对舒适供水温度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空气源热泵机组性能测试 |
4.1 实验设备及测试方法 |
4.1.1 恒温恒湿实验室简介 |
4.1.2 实验设备及参数 |
4.1.3 测试方法 |
4.2 测试工况下的机组性能 |
4.3 实验误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空气源热泵辐射采暖系统运行优化及节能性分析 |
5.1 不同控制策略的对比 |
5.2 系统运行优化方案的提出 |
5.3 优化方案控制下的系统节能性分析 |
5.3.1 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模型建立 |
5.3.2 优化方案的节能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小学生课桌椅的人性化设计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 |
1.2 选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选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1.4 选题研究的框架及方法 |
第2章 小学生用户群体分析 |
2.1 小学生概述 |
2.2 小学生生理发展特征分析 |
2.2.1 骨骼和关节的发育特征 |
2.2.2 小学生肌肉发育 |
2.3 小学生心理发展因素的分析 |
2.3.1 认知的发展 |
2.3.2 需求的变化 |
第3章 小学生课桌椅产品的调研分析 |
3.1 小学生课桌椅的常见类别 |
3.2 小学生课桌椅市场调研 |
3.3 小学生课桌椅产品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课桌椅与学生的匹配存在问题 |
3.3.2 课桌椅功能设置存在问题 |
3.3.3 课桌椅空间分布问题 |
第4章 人性化设计的理论分析 |
4.1 人性化设计的概述 |
4.2 人性化设计的形成和发展 |
4.2.1 人性化设计的形成 |
4.2.2 人性化设计的趋势 |
4.3 人性化设计的原则 |
4.4 人性化设计的思路研究 |
第5章 小学生课桌椅的人性化设计研究 |
5.1 小学生课桌椅人性化设计的原则 |
5.1.1 安全性原则 |
5.1.2 舒适性原则 |
5.1.3 功能性原则 |
5.1.4 情感化原则 |
5.2 小学生课桌椅的人性化设计的研究重点 |
5.2.1 小学生课桌椅人性化设计的造型研究 |
5.2.2 小学生课桌椅人性化设计的色彩研究 |
5.2.3 小学生课桌椅人性化设计的材料研究 |
5.2.4 小学生课桌椅人性化设计的功能研究 |
5.2.5 人机尺寸要素研究 |
第6章 小学生课桌椅的设计实践 |
6.1 小学生课桌椅产品的设计定位 |
6.2 小学生课桌椅产品的设计解决方案 |
6.3 设计方案一展示 |
6.3.1 草图设计 |
6.3.2 计算机辅助设计 |
6.3.3 效果图展示 |
6.3.4 设计说明 |
6.4 设计方案二展示 |
6.4.1 草图设计 |
6.4.2 计算机辅助设计 |
6.4.3 效果图展示 |
6.4.4 设计说明 |
6.5 设计方案三展示 |
6.5.1 草图设计 |
6.5.2 计算机辅助设计 |
6.5.3 效果图展示 |
6.5.4 设计说明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的创新点 |
7.2 本文的难点与不足之处 |
7.3 小学生课桌椅产品设计总结 |
7.4 小学生课桌椅产品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插图注释 |
附录 小学生课桌椅产品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供氧型安全气囊在煤矿突出事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煤矿突出事故伤亡成因 |
2.1 突出事故伤亡统计 |
2.2 突出事故致灾能量分布规律 |
2.3 突出现场人员心理和生理状态 |
2.4 突出现场人员伤亡模式 |
3 煤矿突出现场避险防护机理 |
3.1 煤矿紧急避险系统的构成 |
3.2 突出现场避险防护原则 |
3.3 突出现场人员防护部位要求 |
4 供氧型安全气囊设计研究 |
4.1 供氧型安全气囊可行性研究 |
4.2 现有避险装置现状 |
4.2.1 安全气囊在不同行业事故中的应用 |
4.2.2 自救器 |
4.3 供氧型安全气囊设计原理及功能介绍 |
4.3.1 设计原理 |
4.3.2 功能介绍 |
4.4 供氧型安全气囊工作原理 |
5 供氧型安全气囊仿真实验 |
5.1 安全气囊功能实验 |
5.2 自动供氧功能实验 |
5.2.1 实验一:遥控(接收式)自动开启自救器实验 |
5.2.2 实验二:一键启动自动开启自救器实验 |
5.2.3 实验三:传统压缩氧自救器供氧实验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6.3 论文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基于人机工程学理念的宠物医疗台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人机工程学理论概述 |
2.1.1 人机工程学的概念 |
2.1.2 人机工程学的产品 |
2.2 人机工程学设计要素 |
2.2.1 人体尺寸要素 |
2.2.2 视觉要素 |
2.2.3 体感要素 |
2.2.4 合理性要素 |
2.2.5 系统要素 |
2.3 医疗器械的人机工程学设计 |
2.3.1 医疗器械的人机工程学设计概述 |
2.3.2 医疗器械设计中的人机工程设计要素 |
2.4 人机工程学与宠物医疗台的设计 |
2.4.1 宠物医疗台的设计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宠物医疗台产品分析与调研 |
3.1 产品分析 |
3.2 用户需求调研分析 |
3.2.1 目标用户选定 |
3.2.2 用户需求分析 |
3.3 问题分析与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宠物医疗台的人机工程学设计探究 |
4.1 人机工程学应用探究 |
4.1.1 宠物医疗台高度分析 |
4.2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宠物医疗台设计策略 |
4.2.1 功能性 |
4.2.2 操作性 |
4.2.3 智能化 |
4.2.4 安全性 |
4.3 宠物医疗台设计应用探究 |
4.3.1 功能应用 |
4.3.2 形态应用 |
4.3.3 材质应用 |
4.3.4 智能应用 |
第五章 宠物医疗台设计实践 |
5.1 设计定位 |
5.1.1 目标人群 |
5.1.2 功能 |
5.1.3 形态 |
5.1.4 人机主要尺寸 |
5.1.5 色彩和材质 |
5.2 设计草图 |
5.3 最终效果图及细节分析 |
5.3.1 模型绘制 |
5.3.2 渲染图展示 |
5.3.3 产品参数及细节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附录 |
附件 |
(5)基于小分子信号放大的简便电化学传感器构建及分析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某些小分子物质的特性 |
1.2 某些小分子物质的检测方法 |
1.3 电化学传感器概述 |
1.3.1 电化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构建方法 |
1.3.2 电化学传感器的分类 |
1.3.3 常用电化学方法 |
1.4 信号放大技术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
1.4.1 纳米材料信号放大 |
1.4.2 电子媒介体信号放大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1.5.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2 基于血红素信号放大用于同时检测抗坏血酸、多巴胺、尿酸的电化学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过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电化学方法同时检测AA、DA、UA三种物质的原理 |
2.3.2 传感器的表征 |
2.3.3 AA、DA、UA分别在不同电极上的电催化活性对比研究 |
2.3.4 AA、DA、UA混合物在不同电极上电催化活性对比研究 |
2.3.5 实验条件优化 |
2.3.6 AA、DA、UA的工作曲线 |
2.3.7 传感器的选择性、重复性和稳定性 |
2.3.8 实际样品检测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3 基于血红素信号放大用于检测双酚A的电化学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过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电化学检测BPA的原理 |
3.3.2 传感器的表征 |
3.3.3 BPA在不同电极上的电催化活性对比研究 |
3.3.4 实验条件优化 |
3.3.5 BPA的工作曲线 |
3.3.6 传感器的选择性、重复性和稳定性 |
3.3.7 实际样品检测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4 基于二茂铁氨基酸信号放大用于同时检测尿酸和叶酸的电化学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过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电化学同时检测UA和FA的原理 |
4.3.2 传感器的表征 |
4.3.3 UA和FA在不同电极上的电催化活性对比研究 |
4.3.4 实验条件优化 |
4.3.5 UA和FA的工作曲线 |
4.3.6 传感器的选择性和稳定性 |
4.3.7 实际样品检测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5 基于二茂铁氨基酸信号放大用于检测亚硝酸根的电化学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2.3 实验过程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电化学检测NO_2~-的原理 |
5.3.2 传感器的表征 |
5.3.3 NO_2~-在不同电极上的电催化活性对比研究 |
5.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
5.3.5 NO_2~-的工作曲线 |
5.3.6 传感器的选择性、重复性和稳定性 |
5.3.7 实际样品检测 |
5.4 结论 |
参考文献 |
6 基于二茂铁二甲酸信号放大用于检测血红素的电化学方法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实验试剂 |
6.2.2 实验仪器 |
6.2.3 实验过程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Fc(COOH)_2在Na OH溶液、有机溶剂中的电化学行为 |
6.3.2 Fc(COOH)_2、Fc(OBt)_2 与血红素的CV和 DPV信号 |
6.3.3 血红素的工作曲线 |
6.3.4 传感器的选择性 |
6.3.5 实际样品检测 |
6.4 结论 |
参考文献 |
7 论文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论文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主食”最后吃,瘦身轻松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翻译实践简介 |
2.1 本次翻译实践简介 |
2.2 翻译过程 |
第3章 文本分析及译前准备 |
3.1 文本分析 |
3.2 译前准备 |
3.3 翻译策略 |
第4章 案例分析 |
4.1 专业术语的翻译 |
4.1.1 缩略词 |
4.1.2 外来语词汇 |
4.2 标题的翻译 |
4.2.1 动词结句式 |
4.2.2 名词结句式 |
4.2.3 助词结句式 |
4.3 含有隐性逻辑关系的句子的翻译 |
4.3.1 隐性条件关系的翻译 |
4.3.2 多种隐性逻辑关系的翻译 |
第5章 结语 |
5.1 实践总结 |
5.2 翻译体会 |
5.3 问题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译文对译 |
附录2 术语表 |
致谢 |
(7)科技英语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方法 ——以《军事登山》第一章、二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翻译任务描述 |
2.1 翻译任务及背景介绍 |
2.2 文本分析 |
2.3 相关资料、翻译工具 |
2.4 翻译计划 |
3 名词化介绍 |
3.1 名词化的定义和分类 |
3.1.1 名词化的定义 |
3.1.2 名词化的分类 |
3.2 科技英语名词化的功能 |
3.2.1 增强文本客观性 |
3.2.2 增大文本信息密度 |
3.2.3 实现文本语篇衔接 |
4 名词化结构的翻译方法 |
4.1 词汇层面名词化的翻译 |
4.1.1 直译法 |
4.1.2 增译法 |
4.1.3 省译法 |
4.1.4 转换法 |
4.1.4.1 词性转换 |
4.1.4.2 结构转换 |
4.1.5 分译法 |
4.2 句法层面名词化的翻译 |
4.2.1 直译法 |
4.2.2 转换法 |
4.2.3 分译法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 |
附录2 译文 |
四、人体会“生锈”吗?(论文参考文献)
- [1]空气源热泵辐射采暖系统热舒适性分析及运行优化[D]. 王恒. 中原工学院, 2021
- [2]小学生课桌椅的人性化设计研究与实践[D]. 闫浩.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3]供氧型安全气囊在煤矿突出事故中的应用研究[D]. 李维翔. 贵州大学, 2020(04)
- [4]基于人机工程学理念的宠物医疗台研究与设计[D]. 戴嘉玮.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
- [5]基于小分子信号放大的简便电化学传感器构建及分析应用[D]. 冯小珍. 广西师范大学, 2020(12)
- [6]《“主食”最后吃,瘦身轻松有》翻译实践报告[D]. 徐慧馨.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7]科技英语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方法 ——以《军事登山》第一章、二章为例[D]. 丁华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8]践行本质美学,建构艺术生活——访沈志忠联合设计创始人沈志忠[J]. 沈志忠. 设计家, 2017(03)
- [9]逃亡记[J]. 马晓康. 诗选刊, 2017(01)
- [10]逃亡记[J]. 马晓康. 诗歌月刊,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