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韦伯虫座孢菌防治茶黑刺粉虱示范推广小结(论文文献综述)
陈海盛[1](2020)在《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与成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广与应用茶园绿色防控技术,不仅提升茶叶产量与质量,同时也保护茶园生态环境。对推动茶叶绿色发展,质量兴茶、绿色兴茶、品牌强茶具有战略性意义。本文主要以霞浦8个茶园基地为示范区,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在充分分析霞浦茶园病虫害的基础上,对绿色防控技术进行全面探究,为霞浦全县大面积推广应用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提供参考。
陈宗懋,蔡晓明,周利,边磊,罗宗秀[2](2020)在《中国茶园有害生物防控40年》文中研究说明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茶园有害生物防控领域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分析了现阶段我国茶园有害生物防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为我国茶园有害生物防控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欧高财,王沅江,杨孚初,李冠华,包强,肖蕾[3](2018)在《湖南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文中认为介绍了湖南近几年开展的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单项技术研究试验内容,角胸叶甲、茶毛虫、灰茶尺蠖、小绿叶蝉4种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以及集成的茶园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成效,旨在为科学推进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龚菲菲[4](2015)在《福建安溪有机铁观音茶发展策略》文中研究说明铁观音作为福建的历史名茶,其滋味醇厚干鲜,对人体健康亦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是安溪较为重要的农业优势产品之一。本研究首先对安溪县有机铁观音茶的生产环境、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全面掌握安溪县生产和发展有机铁观音茶的状况和条件,为制定有机铁观音茶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安溪县选取9个具有代表性的铁观音茶园和7个铁观音茶园进水口,分别对其土壤质量和灌溉水质量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显示为监测点的土壤质量和灌溉水质量均达到了一级等级,污染水平均为清洁,由此可代表性的反映出安溪县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于推进安溪有机铁观音茶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自然基础。(2)对安溪有机铁观音茶的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可知其产业发展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优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发展史、丰富的科技资源、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强有力的政府扶持;发展劣势: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交易市场局面混乱、生产有机铁观音茶的关键技术还不够成熟;发展机遇:有机茶的市场需求殷切、电子商务的发展拓宽了茶叶销路;发展挑战: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不断筑高、国内外其他茶产品的冲击。(3)安溪有机铁观音茶的生产加工策略主要为:建立一套安溪有机铁观音茶栽培技术体系;建立良好的有机铁观音茶加工技术规范、以及有机茶铁观音茶生产加工的HACCP体系。(4)安溪有机铁观音茶的市场拓展战略为:加大对有机铁观音茶的宣传力度;加强有机铁观音生态茶园建设;强化科技支撑,提高有机铁观音茶产品质量;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打造有机铁观音知名品牌;加大政府扶持,提茶农和企业积极性;加强有机铁观音茶的认证管理和市场监督。(5)通过对安溪县桃源有机茶场有限公司有机茶生产及加工技术的验证,结果表明该企业茶园土壤、灌溉水、环境空气质量均符合有机茶的生产要求,其生产出的茶产品无任何农药残留。同时,该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管理制度可为安溪有机铁观音茶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何绍斌[5](2015)在《应用粉虱座壳孢防治茶黑刺粉虱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利用粉虱座壳孢,以喷菌法防治油茶黑刺粉虱,结果表明:以(1±0.5)×10 6个/m L的孢悬液进行喷菌,1个月后,茶黑刺粉虱感染率73.47%,防治效果为71.76%,3个月后,感染率66.63%,防治效果为58.56%,1年后,还有32.16%的持续防治效果,该种防治方法在生产中有应用前景。
熊飞[6](2015)在《茶树虫害绿色组合防控新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茶树虫害在部分茶叶产区有加重发生的趋势。为了有效控制虫害,不少茶农采取喷施化学农药的办法,并且不断增加施药次数、加大用药量。此举虽然方法简单、见效神速,但却提高了生产成本;同时,喷施化学农药还杀死了部分益虫,破坏了茶园的生物多样性,污染了周边生态环
张传根[7](2014)在《泾县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文中研究说明将生态调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集成配套,对茶树病虫害进行安全、有效地控制,保障了茶叶的质量安全,提升了茶叶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了茶农收入,促进了泾县茶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万利[8](2014)在《昆虫趋光性在茶园害虫防治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叶农药残留问题一直是制约茶产业发展的障碍,而化学农药残留严重超标的背后是其它害虫有效防治技术的匮乏。昆虫趋光性是昆虫的特性之一,利用昆虫趋光性防治害虫是切实可行的。本研究以中国名茶之乡大悟茶产区为依托,利用昆虫趋光性,以诱虫灯和诱虫色板的形式研究昆虫趋光性在茶园害虫防治中的实用性,同时针对不同昆虫种类之间趋光敏感波长的差异,研究了不同波段光源和不同颜色色板对茶园害虫的诱集能力及避免天敌昆虫被误杀的能力,筛选出诱杀害虫效果好、对天敌杀伤小的光源和色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茶园昆虫灯下和色板诱集发生动态实验茶园灯下发生量较大的害虫种类为茶毛虫(511头)、茶尺蠖(1100头)、假眼小绿叶蝉(14667头)、茶鹿蛾(2019头)、鳃金龟科(19323头)和丽金龟科(1676)头。茶毛虫年发生3代,高峰期在9月份;茶尺蠖年发生4代,高峰期在6、7月份;假眼小绿叶蝉年发生9代,高峰期在8月份;茶鹿蛾年发生2代,高峰期在9月初;鳃金龟科和丽金龟科害虫多集中在5、6月份出土。粘虫色板诱集量较大的害虫种类为柑桔粉虱(13385头)、黑刺粉虱(3586头)、假眼小绿叶蝉(2436头)和茶黄蓟马(46666头)。柑桔粉虱年发生4代,高峰期在4月底;黑刺粉虱年发生3代,高峰期在6月中旬;假眼小绿叶蝉同上;茶黄蓟马世代重叠严重,高峰期在6月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中性昆虫方面,水龟虫上灯高峰在7月上旬,龙虱在8月下旬。天敌昆虫方面,步甲上灯高峰期在8月下旬;隐翅甲上灯高峰在5月初和9月初;寄生蜂上灯高峰期在9月初;瓢虫在6月到8月上灯量较稳定。2不同光源对茶园害虫的诱杀效果不同光源诱虫实验结果表明,3号光源对茶毛虫诱集量最大(59头);2号光源对茶尺蠖诱集量最大(149头),其次为CK(142头);5号光源对假眼小绿叶蝉诱集量最大(1262头);6号光源对鳃金龟(2024头)和丽金龟(203头)诱集量最大;16号光源对茶鹿蛾(237头)诱集量最大,其次为2号光源(232头)。对诱虫结果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分析得出,6号光源对茶园害虫防治效果好且对中性昆虫、天敌昆虫杀伤作用较小,其次为2号光源。3不同色板对茶园害虫的诱杀效果不同颜色色板诱虫实验结果表明,黄色色板共诱集柑桔粉虱5673头,显着高于其它色板,其次为绿色色板2687头,显着高于剩余其它色板:黄色色板共诱集黑刺粉虱2002头,显着高于其它色板;黄色色板共诱集假眼小绿叶蝉850头,显着高于其它色板,其次为绿色色板358头,显着高于剩余其它色板;黄色色板诱集茶黄蓟马10466头,蓝色色板诱集茶黄蓟马9741头,显着高于其它色板。黑色色板诱虫益害比为8.7:100,显着高于其它色板,黄色色板诱虫益害比最低,为0.65:100。
梅志坚[9](2014)在《武夷山茶树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文中认为茶树是武夷山市重要的特色经济作物,现有茶园面积9200hm2,占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30.7%。我市茶叶加工企业数千家,是当地农民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多年栽植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茶假眼小绿叶蝉等病虫害呈加重趋势,但采取化学农药防治,极易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影响茶叶品质和质量安全。为此,本市积极开展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试验和示范,着重推广了以病虫害监测预报+杀虫灯+农业防治+害虫性诱防治+信息素粘虫板+植物源农药+冬季清园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不仅较好地控制了病虫危害,而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曾明森,王庆森,刘丰静[10](2013)在《茶园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技术模式与实施方案制订探讨》文中认为依据生态调控理念和示范推广经验制订了"主动预防、温和调控和高效应急"为内容的生态调控技术模式,据此制订了程式化的生态调控实施方案,为生产基地制订生态调控实施年历提供参考。
二、韦伯虫座孢菌防治茶黑刺粉虱示范推广小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韦伯虫座孢菌防治茶黑刺粉虱示范推广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1)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与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 霞浦县茶园病虫害现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地点与面积 |
2.3 方法 |
3 茶园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
3.1 生态调控 |
3.2 农业防治 |
3.2.1 合理采摘。 |
3.2.2 中耕除草。 |
3.2.3 水肥管理。 |
3.2.4 合理修剪。 |
3.2.5 冬季清园。 |
3.3 生物防治 |
3.4 物理防治 |
3.4.1 人工捕杀。 |
3.4.2 黄板诱杀。 |
3.4.3 风吸式杀虫灯诱杀。 |
4 讨论与分析 |
(2)中国茶园有害生物防控4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现状与进展 |
1. 茶园有害生物的演替与命名变更 |
2. 茶树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发展迅速 |
3. 茶园化学农药的选用、使用更加科学合理 |
二、迎接未来的挑战 |
1. 茶树吸汁性害虫防治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
2. 创新将会开创茶园有害生物防治新途径 |
3. 化学防治在未来高质量茶产业中的安全合理使用 |
(3)湖南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单项技术试验 |
2 4种重要害虫的绿色综合防控技术 |
2.1 茶角胸叶甲 |
2.2 茶小绿叶蝉 |
2.3 灰茶尺蠖 |
2.4 茶毛虫 |
3 茶园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 |
3.1 生态调控 |
3.2 农业防治 |
3.3 理化诱控 |
3.4 生物防治 |
3.5 科学用药 |
4 效果 |
4.1 确立了技术路径 |
4.2 化学农药减量明显 |
4.3 生态改善, 天敌增加 |
(4)福建安溪有机铁观音茶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2 世界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 |
3 有机铁观音茶的发展现状 |
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福建安溪有机铁观音茶产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土壤环境质量检测结果与评价分析 |
3.2 灌溉水环境质量检测结果与评价分析 |
4 结论 |
第三章 安溪有机铁观音茶发展环境分析 |
1 安溪有机铁观音茶发展优势 |
2 安溪有机铁观音茶发展劣势 |
3 安溪有机铁观音茶的发展机遇 |
4 安溪有机铁观音茶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四章 安溪有机铁观音茶栽培技术体系的建立 |
1 引言 |
2 有机铁观音茶园的规划布局 |
3 有机铁观音茶园开垦及栽培技术的改良 |
4 有机铁观音茶园土壤的管理措施 |
5 有机铁观音茶园的施肥技术 |
6 有机铁观音茶园病虫草害的防治手段 |
7 有机铁观音茶树修剪 |
8 鲜叶的采摘 |
第五章 安溪有机铁观音茶加工技术的良好规范 |
1 引言 |
2 安溪铁观音茶的加工现状 |
3 有机铁观音茶加工的法律依据及标准 |
4 有机铁观音茶的加工技术规范 |
5 HACCP体系在有机铁观音茶加工生产中的建立与实施 |
第六章 福建安溪有机铁观音茶市场扩展战略 |
1 加大对有机铁观音茶的宣传力度 |
2 加强有机铁观音生态茶园建设 |
3 强化科技支撑,提高有机铁观音茶产品质量 |
4 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打造有机铁观音知名品牌 |
5 加大政府扶持,提高茶农和企业的积极性 |
6 加强有机铁观音茶认证管理和市场监督 |
第七章 实例分析(以福建省安溪县桃源有机茶场有限公司为例) |
1 安溪县桃源有机茶场有限公司简介 |
2 安溪县桃源有机茶场有限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措施 |
3 桃源有机茶生产、加工技术的验证 |
参考文献 |
附件1 生产工艺流程图 |
附件2 加工、经营场所位置图 |
附件3 安溪县桃源有机茶场有限公司生产许可证 |
附件4 安溪县桃源有机茶场有限公司有机产品认证证书 |
附件5 福建省名牌农产品证书 |
附件6 全国和谐商业企业荣誉证书 |
附件7 企业信用等级证书 |
附件8 安溪县桃源有机茶场有限公司获奖证书 |
致谢 |
(5)应用粉虱座壳孢防治茶黑刺粉虱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菌株 |
2.2 喷菌防治 |
2.3 效果调查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黑刺粉虱被座壳孢菌侵染的症状 |
3.2 防治效果分析 |
3.2.1 不同时间茶黑刺粉虱感染率变化 |
3.2.2 防治效果 |
4 结论与讨论 |
(7)泾县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泾县茶树病虫害发生概况 |
2 绿色防控技术集成 |
2.1 生态调控 |
2.1.1 改善茶园生态环境, 提高自然调控能力 |
2.1.2 选育抗病虫种苗 |
2.1.3 平衡施肥 |
2.1.4 合理修剪 |
2.1.5 分批及时采摘 |
2.1.6 适当中耕, 合理除草 |
2.1.7 行间铺草 |
2.1.8 疏枝清园 |
2.1.9 石硫合剂封园 |
2.2 物理防治 |
2.2.1 灯光诱杀 |
2.2.2 色板诱杀 |
2.2.3 糖醋诱杀 |
2.2.4 性信息素诱杀 |
2.2.5 人工捕杀 |
2.3 生物防治 |
2.3.1 保护天敌 |
2.3.2 以虫治虫 |
2.3.3 使用生物农药 |
2.4 科学用药 |
2.4.1 做好预测预报 |
2.4.2 正确选择农药品种 |
2.4.3 改进施药技术 |
2.4.4 合理用药 |
3 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 |
3.1 茶云纹叶枯病 |
3.2 茶轮斑病 |
3.3 茶炭疽病 |
3.4 茶芽枯病 |
3.5 茶煤病 |
3.6 茶尺蠖 |
3.7 假眼小绿叶蝉 |
3.8 茶毛虫 |
3.9 黑刺粉虱 |
3.1 0 斜纹夜蛾 |
4 取得的成效 |
4.1 经济效益显着 |
4.2 生态效益明显 |
4.3 社会效益显着 |
(8)昆虫趋光性在茶园害虫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茶园害虫综合防治方法 |
1.1 农业防治 |
1.2 物理防治 |
1.3 化学防治 |
1.4 生物防治 |
1.5 化学生态防治 |
2 趋光性在农林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
2.1 灯光诱杀 |
2.1.1 诱虫灯的应用 |
2.1.2 诱虫灯应用注意事项 |
2.2 色板诱杀 |
2.3 有色材料趋避 |
3 本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3.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3.2 本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不同光源对茶园害虫的诱杀效果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地点 |
1.2 实验时间 |
1.3 实验材料 |
1.4 实验设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光源的频振式诱虫灯对茶园主要害虫诱杀效果的研究 |
2.1.1 不同光源对茶毛虫的诱杀效果 |
2.1.2 不同光源对茶尺蠖的诱杀效果 |
2.1.3 不同光源对假眼小绿叶蝉的诱杀效果 |
2.1.4 不同光源对鳃金龟科的诱杀效果 |
2.1.5 不同光源对丽金龟科的诱杀效果 |
2.2 不同光源的频振式诱虫灯对茶园次要害虫诱杀效果的研究 |
2.2.1 不同光源对茶鹿蛾的诱杀效果 |
2.2.2 不同光源对斑须蝽的诱杀效果 |
2.3 不同光源的频振式诱虫灯对中性害虫诱杀效果的研究 |
2.3.1 不同光源对水龟虫的诱杀效果 |
2.3.2 不同光源对龙虱的诱杀效果 |
2.4 不同光源的频振式诱虫灯对天敌昆虫诱杀效果的研究 |
2.4.1 不同光源对寄生蜂的诱杀效果 |
2.4.2 不同光源对隐翅虫的诱杀效果 |
2.4.3 不同光源对步甲的诱杀效果 |
2.4.4 不同光源对瓢虫的诱杀效果 |
2.5 不同光源在茶园害虫防治应用中的综合评价 |
2.5.1 灯光诱杀效果的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 |
2.5.2 不同光源在茶园害虫防治的效果综合评价 |
3 讨论 |
第三章 色板对茶园害虫的防治效果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实验地点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颜色的粘虫板对茶园主要害虫的诱集效果 |
2.1.1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柑桔粉虱的诱集效果 |
2.1.2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黑刺粉虱的诱集效果 |
2.1.3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假眼小绿叶蝉的诱集效果 |
2.1.4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茶黄蓟马的诱集效果 |
2.2 不同颜色的粘虫板对茶园其他害虫的诱集效果 |
2.2.1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盲蝽科的诱集效果 |
2.2.2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叶蝉科昆虫的诱集效果 |
2.3 不同颜色的粘虫板对茶园天敌昆虫的诱集效果 |
2.3.1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寄生蜂的诱集效果 |
2.3.2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瓢虫的诱集效果 |
2.4 不同颜色的粘虫板诱虫益害比比较 |
3 讨论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武夷山茶树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技术模式 |
2 预期防控效果和产量减损目标 |
3 关键技术路线 |
3.1 安装虫情测报灯 |
3.2 推广使用杀虫灯 |
3.3 加强农业防治 |
3.3.1 及时、分批、多次采摘。 |
3.3.2 合理修剪与台刈。 |
3.3.3 茶园铺草, 合理除草。 |
3.3.4 及时中耕, 合理施肥。 |
3.4 使用性诱剂诱杀 |
3.5 应用信息素粘虫板 |
3.6 使用植物源农药 |
4 效益分析 |
4.1 经济效益高 |
4.2 生态效益佳 |
4.3 社会效益好 |
5 适用的最小规模和其他适用条件 |
(10)茶园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技术模式与实施方案制订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模式的设计思路 |
2 技术模式要点 |
2.1 常规预防方案 |
2.1.1 充实调控基础 |
2.1.2 充分结合良好农艺习惯进行预防 |
2.2 优先采用温和调控措施促进平衡 |
2.2.1 色板的科学使用 |
2.2.2 诱虫灯的科学使用 |
2.2.3 人工防治 |
2.2.4 生物防治技术 |
2.2.5 性引诱剂诱杀 |
2.2.6 植物源、矿物源农药和化学农药的使用 |
2.3 适时采取高效应急方案 |
2.3.1 化学农药的使用 |
2.3.2 重修剪、台刈措施的使用 |
3 制定茶园有害生物生态调控实施方案 |
3.1 做好前期普查, 充分了解园情 |
3.2 掌握调控重点对象的资料 |
3.3 优先保证集中调控技术措施的实施 |
3.4 制定实施良好的技术方案 |
3.4.1 冬闲季节搞好生态建设和水利建设 |
3.4.2 秋末冬初尽力压低虫口发生基数 |
3.4.3 春茶期间抓紧第一代害虫的防治工作 |
3.4.4 夏茶期间防止虫口累积暴发 |
3.4.5 秋茶期间防止病虫害猖獗为害 |
3.4.6 各茶季其他日常管理要点 |
3.4.7 做好突发性害虫的防治工作 |
3.5 不断完善技术方案 |
四、韦伯虫座孢菌防治茶黑刺粉虱示范推广小结(论文参考文献)
- [1]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与成效[J]. 陈海盛. 福建茶叶, 2020(01)
- [2]中国茶园有害生物防控40年[J]. 陈宗懋,蔡晓明,周利,边磊,罗宗秀. 中国茶叶, 2020(01)
- [3]湖南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J]. 欧高财,王沅江,杨孚初,李冠华,包强,肖蕾. 中国植保导刊, 2018(06)
- [4]福建安溪有机铁观音茶发展策略[D]. 龚菲菲.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5)
- [5]应用粉虱座壳孢防治茶黑刺粉虱试验研究[J]. 何绍斌. 生物灾害科学, 2015(02)
- [6]茶树虫害绿色组合防控新技术[J]. 熊飞. 科学种养, 2015(01)
- [7]泾县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J]. 张传根. 基层农技推广, 2014(10)
- [8]昆虫趋光性在茶园害虫防治中的应用[D]. 万利.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 [9]武夷山茶树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J]. 梅志坚. 福建茶叶, 2014(02)
- [10]茶园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技术模式与实施方案制订探讨[J]. 曾明森,王庆森,刘丰静. 茶叶科学技术,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