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U推出9000kW发动机

MTU推出9000kW发动机

一、MTU公司推出9000kW发动机(论文文献综述)

范行佳[1](2021)在《K公司柴油发电机组西南区域销售渠道策略研究》文中认为

黄立,陈晓轩,李先南,张文正,王新权,黄敏[2](2020)在《船用柴油机涡轮增压技术发展现状》文中研究指明船舶动力排放与经济性法规日趋严格,推动船用柴油机涡轮增压技术向高增压、高效率和电动化等方向快速发展。本文分别从涡轮增压系统与涡轮增压器部件角度,对国内外主要船用柴油机增压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性、应用机型等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重点分析两级涡轮增压、相继增压、可变涡轮增压和机电复合涡轮增压等增压系统技术,以及高效宽域压气机和高效涡轮等增压部件技术,展望了船用柴油机增压技术发展趋势。

Steffen Harscher,刘景宝[3](2019)在《为应对新排放法规而进行改造的新MTU 4000系列柴油机》文中研究表明4000系列发动机自1996年投放市场以来,在世界铁路、矿山、海洋运输、发电以及油气各领域已可靠应用数百万小时,其以12V、16V和20V的结构形式实现了1 000~4 300 kW的功率覆盖面。为确保发动机排放值能够适应未来的需要,MTU对其4000系列发动机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05型的开发重点是实现EU Stage IIIB、EPA Tier 4和IMO 3排放达标,与先前的适用标准相比,该排放法规要求NOx排放降低40%~90%,颗粒物排放降低80%~88%。MTU根据具体应用条件提供各种匹配的减排技术方案。针对船舶、铁路机车和发电应用,MTU提供排气后处理系统;此外,还针对油气和矿山的移动设备应用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公司针对1600、2000和4000系列采用独特的发动机技术方案,可以不依赖任何排气后处理系统,这是在该性能等级内的一项独特的成果。除了排放达标,该发动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还包括:优越的功率重量比、发动机尺寸、燃油经济性以及高可靠性。对于不采用排气后处理的发动机,在发动机结构方面,采用了大量的关键性减排技术。两级涡轮增压结合Miller燃烧以及排气再循环,有助于显着降低NOx排放量。公司的一种新型燃油喷射系统喷射压力可高达2 500 bar。新一代发动机使MTU的工程师们成功地解决了严格的减排法规要求与用户降低寿命期成本、改进发动机性能和固定发动机尺寸之间的矛盾。为每一种应用形式提供最佳的减排技术,其中包括加装和不加装排气后处理装置。

李旭[4](2019)在《可变扩压器式离心压气机设计与性能分析》文中提出增压柴油机能够有效提高柴油机的功率密度,改善柴油机的经济性和排放,但是受限于增压器的性能,增压柴油机不能在全工况范围内保持良好的性能,特别是在低负荷时,功率下降,排温增高,排放性能恶化。因此利用变几何压气机改善增压柴油机低负荷的性能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主要完成了可变扩压器离心压气机的设计和性能分析,主要包括变几何压气机流场分析、变几何压气机设计及变几何压气机性能试验、变几何压气机的稳态性能和瞬态性能建模,采用仿真的方法研究了可变几何压气机对增压柴油机性能的影响,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CFX流体软件分析了变几何压气机结构参数对压气机流场和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变几何压气机的流体仿真模型,分析了不同扩压器叶片入口角度和不同的半径比对压气机流场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扩压器叶片角度的增大,压气机的喘振边界向左移动,压气机的流量范围从1.4kg/s~2.8kg/s扩展到0.2kg/s~2.8kg/s,流量范围扩大了85.7%,压气机的最高效率随着扩压器叶片角度增大而降低。研究发现在低速喘振边界时,扩压器的尾缘会出现脱离涡,而随着扩压器叶片角度的增大,脱离涡会逐渐向上游发展,最终蔓延到整个叶轮流场。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涡流在叶轮中的发展是由于大角度下叶轮出口气体回流引起的。同时研究分析了不同入口半径比对压气机流场和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入口半径比的增大,压气机无叶扩压段的压力上升,流速下降,形成高压低速区,容易产生涡流,影响流场的均匀分布,导致压气机效率下降。对比了低速、中速和高速状态下不同半径比的静压恢复系数和总压损失系数,提出了基于转速权重的有效静压恢复系数和有效总压损失系数,对比不同扩压器叶片入口角度的有效静压恢复系数和有效总压损失系数,发现入口半径比为1.12的有效静压恢复系数最高,有效总压损失系数最小,因此将设计的可变几何压气机的扩压器入口半径比设定为1.12。(2)设计并改造了压气机的可变扩压器结构,对其进行了结构强度的校核,建立了变几何压气机试验台架,完成了变几何压气机的稳态性能和瞬态性能的试验。针对原压气机的结构,选择扩压器叶片角度可变作为可变几何压气机的实现方式,设计了摇臂旋转盘机构实现了扩压器叶片的同步旋转,并利用齿轮副实现了扩压器叶片角度的精密控制,将其安装在扩压器底盘的背面,避免了对扩压器流场的影响;利用外部的空间安装步进电机和齿轮副实现减速和扭矩的传输功能。对设计的结构进行了结构强度校核和变形分析,结构的最小安全系数为1.48,最大的变形为0.35mm,满足强度要求。利用大型压缩机作为动力源,采用电磁控制阀控制变几何压气机的进出口压力和流量,并安装了稳态和瞬态数据记录设备,建立了变几何压气机试验台。根据建模的要求选择稳态性能和瞬态性能试验工况点,在试验台上完成了变几何压气机的稳态性能试验和瞬态性能试验。(3)建立了变几何压气机的稳态性能和瞬态性能预测模型。采用椭圆方程和偏最小二乘法对变几何压气机的稳态性能进行拟合预测,利用椭圆方程将不同扩压器角度下的不同转速的压气机特性曲线转换成不相关的独立参数,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各独立参数与压气机转速和扩压器叶片角度的非线性模型。结果显示压比-流量特性图和效率-流量特性图最大的拟合误差均为2%,在转速为0.625时压比的最大预测误差为1.6%,效率的预测误差为4.4%;在固定角度下,压比和效率预测能力相差无几,两者的最大预测误差分别为3%和2.5%。对试验获得的瞬态性能曲线进行了分析,定义了表达瞬态过程的性能参数,并利用性能参数组合的数学表达式给出了变几何压气机的瞬态性能曲线;对性能参数与控制参数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性能参数与控制参数的数学表达式,并利用多项式和基于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变几何压气机的瞬态性能模型;对模型的拟合性能和预测性能进行了检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稳态性能预测模型显示了良好的预测能力,其预测精度也远远优于常规的查表法和神经网络法;所建立的瞬态性能预测模型不仅能够有效地拟合已知的变几何压气机的瞬态性能,而且还能够预测变几何压气机瞬态性能的变化,显示了良好的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能力,能够满足数学建模的精度要求。(4)建立了可变扩压器离心压气机与柴油机的联合仿真模型,研究了变几何压气机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利用simulink平台建立了变几何压气机和柴油的联合仿真平台,研究了变几何压气机对推进特性、负荷特性和高背压工况下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变几何压气机后,柴油机的推进特性和负荷特性均有所改善,油耗降低,最多降低了4.58%,高背压时柴油机的功率也得到有效恢复,功率恢复系数最多增加了96%。在推进特性下,随着负荷降低,最佳的扩压器叶片入口角度增加;在高背压下,随着背压增加,最佳的扩压器入口角度增加。

孙小辰[5](2019)在《混合动力(电力)调车机车研究》文中认为在充分研究了调车机车排放污染、噪声大、经济性差、牵引力不足、连续作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后,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设计理念结合国内的运用环境情况,深入研究机车广域服务技术,采用“产学研”联合攻关方法,考虑绿色发展理念,立足中国调车机车技术和产业发展,从学术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化配套等多维度进行研究。开发一种使用接触网、动力电池作为双动力源的能源混合型机车。重点攻克混合动力总体集成技术、动力混合及动力转换技术、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电热保障系统、整车能量管理技术,形成完善的总体及部件方案。从技术性能对比、直接经济效益分析、社会效益分析三个方面论证混合动力(电力)调车机车技术经济性。研究表明:混合动力(电力)调车机车的研发进一步搭建和完善了我国调车机车的技术平台,逐步达到完全的国产化率,从而大幅度地降低制造成本,并达到国际知名企业的同等技术质量标准。同时通过不断完善,在该机车的技术平台下,研制开发出不同环境并适应各种运用工况的调车机车,实现调车机车的多样化、系列化、模块化和标准化,满足路国内外不同市场的需求,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填补了中国新能源调车机车的空白。

马玉敏[6](2015)在《170T电传动自卸车发动机系统设计及散热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传动自卸车广泛应用于大型施工现场的露天矿物料运输。超大功率发动机是该专用车辆的动力来源,作为发动机辅件的关键技术之一-冷却系统的设计是电传动自卸车高效低成本运行的强力保证。本文对170T电传动自卸车进行了发动机辅件总体设计和散热关键技术研究。1)根据整车工况和性能要求,通过同类型产品类比分析和功率匹配计算两种方法,完成170T电传动自卸车的发动机选型,确定为康明斯Cummins K2000E,额定功率1492kW,额定转速1900rpm,之后设计出发动机辅件总体结构方案。2)按照发动机冷却需求,匹配冷却风扇,计算高低温冷却水两回路的散热能力,设计出适用性高的铜质管带式高低温并联散热器,部分解决170T电传动自卸车的散热难题。3)基于装机实验,改进进气管路联接、冷却风扇罩和防热风回流3部分结构设计,提升发动机辅件的可靠性和经济性。通过理论计算分析和实验结果验证,表明本文提出的发动机辅件总体方案和散热技术切实可行,保证了170T电传动自卸车动力强劲、经济可靠。

袁瑜[7](2014)在《露天矿设备动力装置杂谈》文中研究指明对于露天矿设备,动力装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动力装置的性能直接影响着设备的性能,其形式、尺寸、重量等也是设备整体布置中的重要因素。动力装置的发展直接促进了矿山设备的发展,与此同时,动力装置的局限性也制约了矿山设备的发展。由于矿山设备的特殊性,使得其动力装置总是需要不断借鉴其他行业。蒸汽时代19世纪西方国家已经开始进入蒸汽时代,当时几乎唯一的动力装置——蒸汽机得到不断改进和完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将蒸汽

Norbert Bamberger,王瑞红[8](2014)在《基于1600系列发动机的MTU下置式机车驱动系统》文中认为由于目前市场对机车驱动系统的强烈需求,需要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针对英国城际高速列车计划(IEP)中的新型高速列车,日本日立公司签订了一份协议,即采用基于1600系列发动机的MTU下置式驱动系统。

Christoph Teetz,叶书琴[9](2011)在《满足未来排放标准的MTU解决方案》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分析了欧盟和美国针对非公路柴油机制定的排放限值标准,列出并比较了MTU公司为达到Tier 3、Tier 4 i以及Tier 4排放标准所采用的机内措施和排气后处理措施,探讨了未来降低燃油消耗并同时减少排放的多种潜在途径。

刘廷安[10](2011)在《发动机制造商尝试新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满足严格的新排放限制,发动机制造商重新研发设计,进行产品更新。他们生产供应中等型号的矿用柴油发动机,目的在于占领美国市场。MTU公司目前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艾肯郡开设一家发动机装配工厂,该装配工厂将制造MTU2000和MTU4000系列柴油机,许多MTU生产的柴油机已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的采矿设备上。

二、MTU公司推出9000kW发动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TU公司推出9000kW发动机(论文提纲范文)

(2)船用柴油机涡轮增压技术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船用涡轮增压系统发展现状
    2.1 两级增压技术
        2.1.1 两级增压技术特点及优势
        2.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2.2 相继增压技术
        2.2.1 相继增压技术特点及优势
        2.2.2 国内外发展现状
    2.3 可变几何涡轮技术
        2.3.1 可变几何涡轮技术特点及优势
        2.3.2 国内外发展现状
    2.4 机电复合增压技术
        2.4.1 机电复合增压技术特点及优势
        2.4.2 国内外发展现状
3 增压器关键部件技术发展现状
    3.1 高压比宽裕度离心压气机技术
    3.2 高效涡轮技术
    3.3 涡轮增压器智能维护
4 船用涡轮增压技术展望
5 总结

(3)为应对新排放法规而进行改造的新MTU 4000系列柴油机(论文提纲范文)

1 减排方案
2 非公路应用——EPA Tier 4
3 铁路车辆——EU Stage IIIB
4 船舶——IMO 3和EPA Tier 4
5 发电设备——EPA Tier 4
6 结论
定义、缩略语

(4)可变扩压器式离心压气机设计与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改善柴油机低负荷性能研究进展
        1.2.1 相继增压系统
        1.2.2 旁通放气增压系统
        1.2.3 电辅助涡轮增压系统
        1.2.4 可调两级增压系统
        1.2.5 可变几何涡轮(VGT)增压系统
    1.3 可变几何压气机(VGC)研究进展
        1.3.1 可变几何压气机结构的研究
        1.3.2 可变几何压气机特性预测研究
        1.3.3 可变几何压气机在柴油机上的仿真研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可变扩压器离心压气机流场分析
    2.1 流体计算模型建立
        2.1.1 流体计算理论简介
        2.1.2 边界条件的设置和模型的验证
        2.1.3 变几何压气机仿真计算点的选择和网格划分
    2.2 扩压器角度变化对变几何压气机性能的影响
        2.2.1 扩压器叶片角度变化对扩压器流场的影响
        2.2.2 扩压器叶片角度变化对压气机流场的影响
        2.2.3 扩压器叶片角度变化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
    2.3 扩压器叶片入口半径比对变几何压气机性能的影响
        2.3.1 入口半径比对压气机流场的影响分析
        2.3.2 入口半径比对扩压器性能参数的影响
        2.3.3 入口半径比对有效静压恢复系数和有效总压损失系数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变扩压器式离心压气机结构设计及试验
    3.1 可变扩压器系统结构设计
        3.1.1 扩压器可调系统设计
        3.1.2 驱动系统设计
        3.1.3 控制系统设计
    3.2 可变扩压器强度校核与分析
        3.2.1 仿真模型的建立
        3.2.2 变几何扩压器结构强度校核
    3.3 可变几何压气机稳态及瞬态试验
        3.3.1 试验方案介绍
        3.3.2 稳态试验和瞬态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变几何压气机稳态性能预测建模及分析
    4.1 偏最小二乘法理论和椭圆方程理论
        4.1.1 椭圆方程理论
        4.1.2 偏最小二乘法理论
    4.2 变几何压气机稳态性能建模
        4.2.1 椭圆方程拟合
        4.2.2 偏最小二乘法建模
    4.3 变几何压气机稳态性能的拟合与预测
        4.3.1 变几何压气机稳态性能拟合
        4.3.2 变几何压气机稳态性能预测
        4.3.3 EPLS模型与其他模型预测能力的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可变几何压气机瞬态性能分析及预测
    5.1 可变几何压气机瞬态性能分析
        5.1.1 瞬态性能参数
        5.1.2 瞬态性能的数学表达式
    5.2 可变几何压气机瞬态性能预测模型的建立
        5.2.1 控制参数对迟滞阶段参数的影响
        5.2.2 控制参数对响应阶段参数的影响
    5.3 可变几何压气机瞬态性能的拟合与预测
        5.3.1 瞬态性能模型的建立
        5.3.2 瞬态性能拟合分析
        5.3.3 瞬态性能预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可变几何压气机对柴油机性能影响的计算分析
    6.1 柴油机与可变几何压气机的联合仿真平台的建立
        6.1.1 变几何压气机性能模型的建立
        6.1.2 增压柴油机性能模型的建立
        6.1.3 变几何增压柴油机仿真平台的验证
    6.2 可变几何压气机对推进特性下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6.3 可变几何压气机对柴油机负荷特性的影响
    6.4 可变几何压气机对高背压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混合动力(电力)调车机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项目背景
    1.1 项目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
    1.2 运用情况调研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技术研究方向
    2.1 核心技术对比
        2.1.1 动力混合及动力转换技术
        2.1.2 低排放节能环保型中、高速柴油机
        2.1.3 LNG发动机
        2.1.4 锂离子电池
        2.1.5 燃料电池
        2.1.6 电池热保障系统
        2.1.7 永磁同步电机
    2.2 核心技术攻关
        2.2.1 混合动力总体集成技术
        2.2.2 动力混合及动力转换技术
        2.2.3 锂离子电池
        2.2.4 燃料电池
        2.2.5 电池热保障系统
        2.2.6 永磁同步电机
    2.3 研究方向
        2.3.1 攻关组织和组成方式
        2.3.2 项目设计研发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技术方案
    3.1 总体技术方案
    3.2 部件技术方案
        3.2.1 电气系统技术方案
        3.2.2 车体技术方案
        3.2.3 转向架技术方案
        3.2.4 制动及风源系统技术方案
        3.2.5 动力蓄电池技术方案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技术经济性分析
    4.1 技术性能对比
    4.2 经济效益
        4.2.1 节能减排,降低运用费用
        4.2.2 直接经济效益
    4.3 社会效益
        4.3.1 完善我国调车机车技术平台
        4.3.2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4.3.3 创建一流机车基地,带动配套产业发展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170T电传动自卸车发动机系统设计及散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传动自卸车发展综述
        1.2.1 国外电传动自卸车的发展情况与特点
        1.2.2 国内电传动自卸车的发展情况及特点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传动自卸车发动机辅件设计与分析
    2.1 矿用自卸车的常用传动方式
    2.2 发动机选型
        2.2.1 170T电传动自卸车基本参数
        2.2.2 同型车发动机类比分析
        2.2.3 发动机辅件总体要求
        2.2.4 发动机选型
    2.3 发动机功率匹配计算
        2.3.1 牵引功率
        2.3.2 转向功率
        2.3.3 冷却风扇功率
        2.3.4 通风功率
        2.3.5 发动机总功率
    2.4 发动机辅件总体方案与技术路线
        2.4.1 总体方案
        2.4.2 技术路线
    2.5 发动机辅件总体方案可行性与经济性分析
        2.5.1 可行性分析
        2.5.2 经济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动机散热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1 发动机冷却系统关键技术
    3.2 散热器散热量与风扇匹配计算
        3.2.1 冷却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3.2.2 发动机对散热器的要求
    3.3 冷却系统方案及散热器设计
        3.3.1 冷却系统方案
        3.3.2 散热器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发动机辅件实验与设计改进
    4.1 发动机辅件实验
        4.1.1 实验目的与条件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 改进设计
        4.2.1 进气管路联接结构改进
        4.2.2 冷却风扇罩结构改进
        4.2.3 散热器防回风结构改进
    4.3 改进结果验证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露天矿设备动力装置杂谈(论文提纲范文)

蒸汽时代
内燃机时代
其他选择

(8)基于1600系列发动机的MTU下置式机车驱动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空间的优化利用
2 用于机车的SCR技术
3 MTU动力单元系列
4 用于英国城际列车的动力单元
5 日立公司的驱动需求
6 MTU公司负责动力单元的维修

(9)满足未来排放标准的MTU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非公路柴油机废气排放标准
3 满足Tier 3、Tier 4i和Tier 4排放标准的可行途径
    3.1 过程
    3.2 非公路用柴油机
4 达到Tier 4排放标准的其他潜在途径
    4.1 现状
    4.2 未来如何实现最低的排放和最低的燃油消耗
5 结语

(10)发动机制造商尝试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推出新产品
收集获得证书的发动机

四、MTU公司推出9000kW发动机(论文参考文献)

  • [1]K公司柴油发电机组西南区域销售渠道策略研究[D]. 范行佳.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船用柴油机涡轮增压技术发展现状[J]. 黄立,陈晓轩,李先南,张文正,王新权,黄敏. 推进技术, 2020(11)
  • [3]为应对新排放法规而进行改造的新MTU 4000系列柴油机[J]. Steffen Harscher,刘景宝. 国外铁道机车与动车, 2019(04)
  • [4]可变扩压器式离心压气机设计与性能分析[D]. 李旭.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5]混合动力(电力)调车机车研究[D]. 孙小辰.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6]170T电传动自卸车发动机系统设计及散热技术研究[D]. 马玉敏. 长安大学, 2015(02)
  • [7]露天矿设备动力装置杂谈[J]. 袁瑜. 矿业装备, 2014(09)
  • [8]基于1600系列发动机的MTU下置式机车驱动系统[J]. Norbert Bamberger,王瑞红. 国外铁道机车与动车, 2014(04)
  • [9]满足未来排放标准的MTU解决方案[J]. Christoph Teetz,叶书琴. 国外内燃机车, 2011(05)
  • [10]发动机制造商尝试新模式[J]. 刘廷安. 矿业装备, 2011(06)

标签:;  ;  ;  ;  ;  

MTU推出9000kW发动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