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的食疗保健价值及其开发利用

苦瓜的食疗保健价值及其开发利用

一、苦瓜的食疗保健价值及开发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宋宁[1](2021)在《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已成为患者致盲、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寻求根治有效的防治方法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防治历史悠久、认识独特、诊疗方法神奇、验秘单方众多,具有简、便、验、廉等特色与优势。藏医的《四部医典》、壮医的《中国壮医学》、回医的《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均对糖尿病有丰富而精辟的记载,并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但这些记载较为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甚则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而现有研究偏重民族医部分方剂的临床疗效、治疗机制,以及民族降糖药物的成分、药理等现代研究,鲜有对少数民族糖尿病经典文献的研究,未见有对少数民族医药典籍的糖尿病理论认识、常用方剂和治疗药物及其特点和临床应用规律的系统整理和探讨。因此,系统挖掘整理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典籍中的糖尿病内容,总结理论认识,凝炼前人防治经验,搜集整理其记载的防治糖尿病的方剂、药物,建立藏、壮、回医典籍文献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和药物数据库,形成体系,对于糖尿病理论的总结提升以及临床实践指导意义重大,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文献数据,以便从典籍中找到启发,丰富和提升藏、壮、回医有关糖尿病的认识,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和指导,为进一步筛选糖尿病有效单复方及开发糖尿病民族药新药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从医史文献角度,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结合内容分析法、访谈法和实地调研开展研究。以糖尿病作为切入点,从藏、壮、回少数民族医学的糖尿病典籍文献入手,全面搜集整理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文献,建立理论及方药数据库,梳理和总结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辨治思路,发掘经典文献中防治糖尿病的诊疗技法、常用方剂和药物、防治经验及其规律,包括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方药及其应用规律,着重原文的搜集整理,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防治经验。具体方法为:1.查阅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西藏藏医药大学图书馆、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北京回民医院图书资料室等各地实体图书馆;查阅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数字方志库等电子图书馆,全面搜集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通读全文,查找其中有关糖尿病的记载、相关方剂、药物,建立数据库。纳入搜查的文献类型主要包括古代经典着作、近代现代专着、论着、综合性医书、方书、专书、本草、教科书、医案、医论、医话等。尤其是重点研读藏、壮、回医古代经典着作,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典籍对糖尿病的认识和经验。2.提取相关记载内容,按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字段进行系统整理、归档,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Word2016分别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3.系统学习藏医、壮医、回医的发展历史、理-法-方-药体系,精读《四部医典》、《中国壮医学》、《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熟悉藏、壮、回医学体系,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奠定基础。4.基于藏、壮、回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总结、挖掘、提炼各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对于《四部医典》、《回回药方》、《饮膳正要》等典籍,通过反复研读、多版本比对分析、比对期刊文献、专家咨询等方法,尽可能使研究结果忠于原意。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药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2016对藏、壮、回医方剂的药物频数、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6.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对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的科属、来源、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总结其特点和规律。7.形成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体系。[结果]1.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近200种,通读全文,将记载有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典籍共计140种(藏医30种、壮医77种、回医33种)纳入研究对象。2.从糖尿病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诊法、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方面,系统梳理了藏、壮、回医典籍文献,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3.归纳、总结、挖掘、凝炼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4.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共计215首(藏医36首、壮医121首、回医58首);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方剂的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共计123种(藏药22种、壮药61种、回药40种);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结论]藏、壮、回民族医药典籍是祖国医药宝库的珍宝,记载着历代先民在与糖尿病作顽强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有效方药,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均有精辟论述,为民族地区群众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文献浩瀚,相关记载较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理论记载较少,方药记载较多,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未能得到及时系统的挖掘整理。本研究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共140种;提取相关记载内容,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提炼藏、壮、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糖尿病方剂215首,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统计分析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123种,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统计分析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研究成果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大量的文献数据。但本研究在浩瀚的藏医、壮医、回医历代典籍文献中搜集零散的糖尿病记载,涉及民族较多,文献量很大,后期研究分析又基于对藏医、壮医、回医三大医学体系的总体把握和理解,从调研、文献搜集,到整理、考证、提炼、统计分析等,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加之水平有限,因此研究过程困难重重,错漏在所难免,期待后继更深入的研究。

丁雷,胡玉立,李梅,吴丽丽,秦灵灵,刘铜华[2](2021)在《苦瓜的药食价值研究概括》文中研究说明苦瓜是一味药食同源的中药,因其独特的苦味而得名。苦瓜外形奇特,营养价值丰富,自传入中国起数百年来被广泛种植,作为食物和药物受到人们的喜爱。药物化学研究显示苦瓜中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多糖、蛋白质及多肽、皂苷、黄酮及酚类化合物等,这些化合物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苦瓜在很多国家的传统医学中被用来治疗多种疾病,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实了苦瓜的药理作用广泛,相关的机制研究正不断深入。苦瓜的食品、药品产业链也在不断拓展。本文将对苦瓜的药食价值展开综述,为苦瓜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马立新[3](2020)在《气阴两虚Ⅱ型糖尿病患者中医综合护理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基于中医外治理论构建气阴两虚T2DM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方案,为临床治疗气阴两虚T2DM运用中医综合护理方案提供参考。2.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探讨气阴两虚T2DM中医综合护理方案的干预效果,以期应用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中。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和专家会议讨论,构建气阴两虚T2DM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方案,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84例气阴两虚T2DM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饮食、运动、心理护理、自我监测、用药指导、糖尿病急症处理以及糖尿病足的预防等,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4周的中医综合护理,在干预前、干预第1周后、干预第2周后、干预第3周后和干预第4周后采集研究对象的中医证候积分表、糖尿病特异性量表、一般生活质量量表数据及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血糖和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基于中医外治理论构建了一套针对气阴两虚T2DM患者的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方案。2.两组研究对象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处理,干预组在倦怠乏力(Z=-2.693,P<0.01)、多食易饥(Z=-2.478,P=0.013)、自汗(Z=-2.204,P=0.027)、盗汗(Z=-2.852,P<0.01)以及口干口渴(Z=-2.506,P=0.012)方面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研究对象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中医证候积分随着干预的进行,均呈下降趋势,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的时间效应(F=8.432)、分组效应(F=8.705)和交互效应(F=5.327)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研究对象血糖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随着干预的进行,均呈下降趋势,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的时间效应(F=13.588、F=8.744)、分组效应(F=3.921、F=8.082)和交互效应(F=6.180、F=2.59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研究对象生活质量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糖尿病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随着干预的进行,呈下降趋势,该量表得分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糖尿病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的时间效应(F=28.978)、分组效应(F=21.943)和交互效应(F=2.34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研究对象一般生活质量评分随着干预的进行,无明显变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一般生活质量评分的时间效应(F=2.690)、分组效应(F=0.004)和交互效应(F=0.852)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基于中医外治理论构建了一套针对气阴两虚T2DM的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方案;2.中医综合护理方案的应用可改善气阴两虚T2DM患者的症状,降低患者血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杨鹏[4](2020)在《基于“脾主运化”理论下湿热泄泻的药膳食疗文献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总结湿热泄泻的病因病机,得出治疗湿热泄泻的指导思想,基于指导思想下探讨湿热泄泻的药膳食疗防治。再通过对防治湿热泄泻的相关药膳食疗方进行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查阅,收集药膳食疗方。最终经过统计分析,总结出防治湿热泄泻的药膳食疗应用规律,为防治该疾病提供药膳食疗指导和参考。方法:利用中医古籍软件“中华医典”进行关键词检索,结合药膳书籍、知网等资源,收集防治湿热泄泻的相关药膳方并进行归整。运用Excel软件建立药膳食疗数据库,包括膳食分类统计表、食材分类统计表、药材分类统计表,对药膳方的剂型、频次、功效以及药食材的“四气”、“五味”、“归经”的使用频次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得出防治湿热泄泻的药膳食疗应用规律。结果:湿热泄泻的病机为运化失常,“脾主运化”理论是防治湿热泄泻的指导理论。中医药膳食疗的防治立足于调养“脾胃”,对于防治湿热泄泻有独特优势。相关的湿热泄泻药膳食疗方包括粥、汤、菜、主食、糖点、饮料类以及其它等剂型,使用最多的膳食剂型为粥方、饮料和汤方。膳食原料以药食同源之品和粮食为主,最常用的膳食原料有粳米、薏苡仁、扁豆、绿豆、冬瓜、茯苓、荷叶、猪肉、山药、赤小豆、鲫鱼。药物的使用上以利湿药、清热药、化湿药、补虚药为主,药食材的四气以平性、寒性为主,五味以甘为主,佐以辛、苦,归经以脾经、胃经为主。结论:药膳食疗防治湿热泄泻在应用上注重助脾运化,药膳食疗方以粥、汤、茶饮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有利于健脾助运、清热利湿。在原材料的选择上以使用药食同源之品为主,突显了药膳食疗“食治”的特色。在药膳食疗的搭配上,以甘、平、寒,归脾、胃经的膳食原料为主,功效上以利湿、化湿、清热、补虚助运为主,特别重视利湿药的选择。药膳可根据湿热泄泻的病证特点和湿热体质的特征调整病人的体质,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药膳食疗还可以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健康的饮食观,改善人们的健康状态,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医疗负担。本文总结防治湿热泄泻的药膳食疗应用规律,可指导开发多种类、营养均衡、口感良好的药膳方,具有现实意义。

丁雷[5](2020)在《苦瓜醇提物调节ZDF大鼠肝脏糖脂代谢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剂量的苦瓜醇提物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ZDF大鼠糖脂代谢的调节作用,从肝脏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蛋白及其下游靶基因出发,探究苦瓜醇提物调节肝脏糖脂代谢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方法,选取自发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ZDF大鼠(fa/fa)28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根据血糖水平筛选纳入实验,并采用区组随机法分为模型组(DM)、苦瓜醇提物高剂量组(MCH)、苦瓜醇提物中剂量组(MCM)和苦瓜醇提物低剂量组(MCL),每组大鼠各7只。同时设7只同周龄ZL大鼠(fa/+)为正常对照组(NC)。各治疗组每天用去离子水配置苦瓜醇提物混悬液灌胃,苦瓜高、中、低组剂量分别为800mg/kg/d、400mg/kg/d、200mg/kg/d,灌胃量为 1ml/100g 体重,模型组及正常组大鼠予等量去离子水灌胃,共干预6周。干预期间观察大鼠一般状况,每周监测大鼠空腹血糖、体重、进食量。干预结束后大鼠麻醉取血,血清检测糖脂代谢相关指标、脂肪因子等。肝脏组织分别用于检测氧化应激指标、组织形态学检测,以及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法检测肝脏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的蛋白表达及其下游靶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1.一般状况监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明显表现多饮、多食、多尿、动作迟缓、皮毛暗黄,空腹血糖、平均进食量、肝重、肝重/体重显着升高(P<0.01),体重增长缓慢,干预第四周起无统计学差异;与模型组比较,苦瓜各治疗组显着改善ZDF大鼠的一般状况,显着降低空腹血糖、肝重、肝重/体重(P<0.01),降低平均进食量、体重但无统计学差异。2.血清检测:①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方面:正常组大鼠糖脂代谢正常,无胰岛素抵抗。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FINS、HOMA-IR、TC、TG、LDL、HDL、FFA显着升高(P<0.01),OGTT各时间点血糖水平以及AUC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苦瓜各治疗组显着降低FINS、HOMA-IR、TC、TG、LDL、FFA(P<0.01或P<0.05),显着升高HDL(P<0.01),显着降低OGTT各时间点血糖水平以及AUC(P<0.01)。②在改善脂肪因子以及氧化应激方面:与正常相比,模型组大鼠RES、MDA显着升高(P<0.01),ADP、SOD、CAT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苦瓜治疗组显着降低RES、MDA(P<0.01或P<0.05),显着升高ADP、SOD、CAT(P<0.01 或 P<0.05)。3.肝脏组织形态学检测:HE染色显示苦瓜治疗组明显改善肝脏脂肪变性,肝细胞形态结构有所改善、炎性浸润减少;糖原(PAS)染色显示苦瓜治疗组促进肝糖原合成;油红O染色显示苦瓜治疗组减少肝脏的脂肪沉积。4.Western Blot、Real-time PCR:苦瓜治疗组通过促进 PI3K-AKT-FoxO1信号通路传导,显着增强PI3K、p-AKT、p-FoxO1的蛋白表达(P<0.01或P<0.05),显着抑制FoxO1的蛋白表达(P<0.01);进而抑制靶基因G6P、PEPCK、SCD1、ACC、FAS的转录水平(P<0.01或P<0.05),升高PFK的转录水平(P<0.01或P<0.05),从而改善肝脏的糖脂代谢。结论1.苦瓜醇提物能够显着改善ZDF大鼠的糖脂代谢紊乱以及胰岛素抵抗。2.苦瓜醇提物能够显着改善ZDF大鼠肝脏脂肪病变,降低肝重、肝重/体重。能够显着改善肝细胞形态结构,减少炎性浸润,促进肝糖原合成,减少肝脏脂肪沉积。3.苦瓜醇提物改善糖脂代谢紊乱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肝脏胰岛素信号通路传导,增强PI3K、p-AKT的蛋白表达,促进FoxO1蛋白磷酸化,并且抑制FoxO1的蛋白表达,从而降低其下游靶基因G6P、PEPCK、SCD1、FAS、ACC的转录水平,升高PFK的转录水平,起到抑制肝脏糖异生、促进糖酵解、抑制脂肪酸合成的作用;同时增加ADP以及肝脏SOD、CAT的表达,抑制RES以及肝脏MDA的表达起到抗炎、抗氧化的作用。

郝莉雨[6](2020)在《辅助降血糖药食同源类药材古今应用情况调查及活性初探》文中提出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并具有遗传倾向的内分泌代谢综合症,其全球发病率持续升高,所引起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率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临床治疗糖尿病,尤其是Ⅱ型糖尿病,主要采用口服药物,但有研究表明,常用的化学药物在使用中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寻找具有良好降糖作用且不良反应较小的治疗方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药食同源”思想在我国历史悠久,其中所覆盖的中药材毒性较小使用安全,且大量中药材具有降糖作用。随着人们对健康问题的重视,辅助降血糖类产品也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18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市场监管总局征求调整保健食品保健功能意见的公告》中提到:“辅助降血糖功能需要继续论证”,也发布了相关课题的招标通知,体现出了社会各界对辅助降血糖这一功能的重视程度,和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性。本论文根据对古代医籍的梳理,明确“药食同源”的基本概念及其历史沿革。结合原卫计委公布的“药食同源”名录以及相关研究文献,对96部本草以及方剂学着作中的884首消渴症治疗方剂、获批的310种辅助降血糖产品以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所收录的1045篇相关研究文献加以分析,重点对辅助降血糖的“药食同源”中药材古今应用情况进行探讨。最后对研究较多、使用较多的辅助降血糖“药食同源”中药材,通过实验评价这类中药材的体外降糖活性,为“辅助降血糖”这一功能的必要性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药食同源”思想历史悠久,且与多学科发展息息相关。“药食同源”物质目前定义为:“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是指具有传统食用习惯,且列入国家中药材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相关中药材标准)中的动物和植物可使用部分(包括食品原料、香辛料和调味品)。”其思想起始于史前时期,源于“神农尝百草”,经秦汉、唐、宋金元、明清时期不断完善与发展,与每个时代的经济、体制、宗教信仰、哲学等多学科的发展密不可分,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吸收海外文化与医学知识,与我国对外开放、交流的程度息息相关。2、我国古代对糖尿病(消渴症)研究丰富,“药食同源”类药材的使用符合中医学对病因病机的认识。自唐代开始,我国古代医药学家开始对消渴症进行系统治疗并形成一定的治疗方式,并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和对其病因病机的深入了解,结合当属历史背景,总结出了不同的治疗消渴症方剂,在治疗过程中主要以补虚、清热解表为主,辅以利水渗湿、发散收涩等,因此古代治疗消渴症的药食同源中药材也主要集中在补虚药、解表药、收涩药等种类的药材,按照出现频率排序,使用频率较高的依次为甘草、人参、茯苓、黄芪、葛根、肉桂。3、辅助降血糖类产品类型与主要原料较为集中,同时受到相关政策法规影响。现市售辅助降血糖类产品多从受众和消费者角度出发,剂型多为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强的胶囊剂以及片剂,其他剂型种类使用较少;“药食同源”中药材原料与我国古代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集中在黄芪、桑叶、葛根、蜂胶、山药以及西洋参,多利用其皂苷、黄酮类成分产生降血糖作用。但产品的获批上市,受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相关法规的桎梏,近年新产品的发布处于停滞的状态。4、辅助降血糖“药食同源”中药材的基础研究持续上升,后续还有很大的挖掘潜力。从1976年至2019年,有关辅助降血糖“药食同源”中药材的研究文献数量一直在曲折中增长,研究主题集中在桑叶、人参、黄芪、葛根、山药以及灵芝,铁皮石斛的降糖作用可能是目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同时辅助降血糖“药食同源”中药材的抗氧化、降血脂、调节体重等作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很大的挖掘潜力。5、黄芪、桑叶及葛根有着较强的体外酶抑制活性,可作为未来相关产品的重要原料。西洋参、桑叶、蜂胶、葛根、黄芪以及山药6种中药材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以及二肽基肽酶Ⅳ(DPP-4)均有抑制效果,且抑制率均随提取物增加而增大,各类原料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大小顺序为:桑叶>黄芪>葛根>蜂胶>山药>西洋参,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大小顺序为:黄芪>山药>葛根>桑叶>西洋参>蜂胶,对二肽基肽酶Ⅳ(DPP-4)的抑制作用大小顺序为:桑叶>黄芪>葛根>蜂胶>山药>西洋参。通过与市场现有辅助降血糖产品原料比较,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其中黄芪、桑叶以及葛根具有良好的降糖活性,可作为很有潜力的产品开发原料继续深入研究。

张锂泰[7](2020)在《基于舌象的中医智能健康诊疗方案的建立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论文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由《中医舌诊在治未病与疾病预防预警中的应用》和《人工智能在中医舌诊中的应用》两篇组成。第一篇综述介绍了中医舌诊与治未病中中医体质、慢性病与癌前疾病的关系,提出了结合舌诊可以增强中医体质辨识的客观性,且在一定程度可以反映慢性病与癌前疾病的发病趋势。另一方面,舌象与肿瘤发病、转归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舌象不仅能提示肿瘤的潜在风险,更能指导肿瘤的治疗、判断治疗的效果预期与肿瘤的预后。第二篇综述介绍了当下人工智能与中医诊断学的结合情况,中医学相较于现代医学最大的特征是个性化和主观化,因此人工智能与之结合首先需要突破中医诊断的主观化,即中医四诊指标客观化。与当前人工智能与中医的结合尚属起步阶段,人工智能与舌诊的结合也较为浅显,以诊断或辅助诊断为主,尚未有涉及指导治疗者。论文的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中医智能健康诊疗方案的建立与应用。目的:(1)基于中医养生理论,以舌象为核心建立中医智能健康诊疗方案,为个体化智能养生健康提供平台。(2)完善、丰富数据库内容,提高中医智能健康诊疗方案在中医防病治病及养生能力方面的指导水平。采用国际通用标准的舌象采集光照环境进行拍摄,并由其“TCM Instrument”系统对既定的8个舌象特征进行辨识和判读。8种舌象特征分别为舌质红(绛)、舌质淡白、舌体齿痕、舌体裂纹、舌体瘀斑、舌苔黄、舌苔厚、舌苔剥脱。基于系统判读的结果,进行人工辨识校正。每种特征经审核后筛选30例作为标准图片。8种特征共240例标准图片组成舌象特征标准库健康指导数据库由“舌象辨识”、“健康指导”、“食疗保健”和“养生诗话”4部分构成,其中“舌象辨识”描述舌象特征及其中医意义和中医辨证,并预测其可能存在的不适症状以及该舌象常见的西医疾病;“健康指导”部分给出针对某种舌象的中医病理状态,给出相应的健康保健建议,包括饮食禁忌、食物推荐、情绪管理、运动指导、艾灸、按摩及养生功法等;“食疗保健”部分根据特定的舌象及其中医意义,给出具有养生保健功效的、基于药食同源的食(药)材,同时给出由这些食(药)材为主的、简单易行的食疗菜谱。“养生诗话”部分摘选我科首席专家李佩文教授所绘养生诗话,并针对数据库中的欠缺加以补充。将数据库中的舌象进行辨证分析,并将养生指导、养生处方、养生诗话与之匹配。形成文本式的“舌象-养生建议”归纳。基于舌象特征标准库、健康指导数据库,以“象—证—方”为原则,利用AI技术和图片聚类分类技术将标准特征舌象与相应的健康指导方案一一对应,形成中医智能健康诊疗方案。通过总结归纳实践获得的舌象信息,灵敏度检测真阳性者直接输入数据库,作为基础数据库的补充;假阴性者若为系统判读失误,总结失误规律,人工校正后输入数据库作为基础数据库的丰富和矫正;对于弹窗出现“匹配失败”者,多为复杂舌象,数据库中没有能与之相对应的信息,此部分数据在导师贾立群教授的指导下,单独编辑舌象辨识、健康指导、食疗保健的内容,并配以特征性强的养生诗话,形成全新的数据输入数据库

林秀梅[8](2019)在《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加坡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慢性病如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的案例正迅速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40岁以上的国人当中,每四个人中有一人将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不少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因此,新加坡政府正积极寻找符合成本效益的疗法以舒缓医疗体系所承受的压力,而中医的发展有助于满足老龄化社会对慢性病治疗的需求。新加坡政府的保健政策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以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需求。在生活步伐不断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的新加坡,中医的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与新加坡政府促进预防性的保健政策相辅相成。新加坡中医逐渐进入西方社会的医疗体系,因此在本地有越来越多的西医对中医持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促进中医在新加坡的发展。另一方面,非华族的国人(马来族、印度族、欧美等)9也接受低收费的中医治疗或义诊,使中医成为本地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是新加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复发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很高,已成为新加坡第四大死亡因素,其总死亡率为40.4/10万,发病率为3.65%,发生率则为1.8/1000[304],其中近四分之三是缺血性卒中,而肢体功能障碍对卒中患者的生活影响最大。近年来脑卒中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因此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新加坡无论是华族、马来族或印度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新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约有75%以上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障碍、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二便障碍、焦虑和抑郁等,其中以肢体偏瘫最为常见。脑卒中后遗症所产生后续问题甚多,例如行动不便导致跌倒、易呛导致而吸入性肺炎等,都会影响到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脑卒中不论是对患者、家属或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调查发现只有27%的卒中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有进行持续的康复,出院一个月后又坚持康复的病人只有约33%[163]。研究显示,新加坡脑卒中复发率占总发病率人数的30%,其中1年内复发者占16.5%,2年内复发者占56.3%,5年以上复发者占15.6%。基于脑卒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已经成为新加坡脑卒中康复治疗热点问题。目前大量研究提倡脑卒中后治疗及康复护理进行得越早,康复功能恢复得越好。脑卒中后3个月内是治疗恢复的黄金期。然而有很多卒中患者由于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错过最有利的康复时机而进入后遗症期(病程>6个月)。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风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调养以及提高生存质量中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及优势,目前中医已经是中风患者经西医治疗后长期防治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前景广阔。具体思路效仿西医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模式,中医治未病也应该有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方案。由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症状众多,机理复杂,临床治疗手段十分广泛。治疗方法的靶向性主要是从病变部位角度以及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来思考。因而治疗本病必须先根据其运动系统障碍的主症及所涉及的病变部位为目标来治疗,同时根据不同的体质所出现的不同证候类型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此外,还要针对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所涉及的病变部位来做相应的治疗。非运动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假性球麻痹、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坠积性肺炎、褥疮、汗出异常、共济失调、骨质疏松、肌肉废用性萎缩、误用综合症、忧郁症或焦虑症等。运动障碍的改善并不能使病人的非运动症状随之改善,而非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具体思路包括:医师和患者的被动和主动性治疗。针对病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综合手段加强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针对体质辨证施治、扶正祛邪;针对主症以及非运动症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程一般较长,病变累及脏器较广,因此需要整体的系统调节。本研究重点是对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期肢体偏瘫的患者做相应的研究。目的本课题以新加坡为研究背景,从中医整体观、中医养生学的视角,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针对个体的危险因素、不同的疾病证型,制定出个性化的中医康养方法,并观察与分析脑卒中后遗症期缺血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探讨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同时为本病患者康复与调养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评价指标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随机对照性研究来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康养方法疗效评估,在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收集年龄50~90岁,卒中6个月以上的脑梗塞偏瘫患者,排除合并有重大器官疾病的病患。对卒中登记的病人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包括一般资料、入院诊断、既往史、家族史、发病情况、影像学检查等的内容)。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病例,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分组: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两组均同时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为接受针剌疗法,包括“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试验组为中医康养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刺疗法(同对照组)、中药调养(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饮食调养、起居调节、精神调养、运动调养、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两组病人每周治疗5天,周六和周日休息,前后治疗4周,共20次,分别在干预开始前、干预14天后和干预28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统计方法: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Mean±SD)表示,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部分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年龄和病程、性别、种族差异以及证型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完成观察,未有脱落、剔除情况,未见不良反应发生。2.两组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各量表评分及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ND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NDS、FMA、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都具有临床意义,其中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治疗14天、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14天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天后评分优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优于治疗后14天,提示NDS、FMA、Barthel指数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治疗后28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14天后有显着改善,治疗14天后比治疗前有显着改善。3.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针灸之后也未出现晕针、心慌、断针等不良反应,提示两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是安全的。结论中医康养方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研究特点一、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是中医的优势。本研究从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养生等多领域多角度拓展传统中医学价值,重视传统中医多种康复治疗措施的综合性应用,强调“整体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体现了多样性和突显了中医特色。二、汇中西医之长新加坡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汇合中心,有条件推动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交流与结合。虽然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不同,但是在了解两者的差异后可能为两者的结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将能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并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中医师已经进驻本地的公共与私人医院,与西医一起并肩合作为病人提供无缝接轨的医疗。中医介入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证实中医能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扮演了中西医结合的积极性角色,并吸收了西医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对本方案进行系统研究9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是在传统针灸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西医学中神经生理学的内容,使针灸处方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三、前瞻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以及中医康养方法,评定和比较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14天、28天的综合能力,证明了中医康养方法对综合功能的改善作用。四、科学性研究的对象来源于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患者真实的病例、案例,每一个论点都有科学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五、有效性本研究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康复和防治方法(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不仅疗效肯定,依据充分,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六、实用性本研究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做到在了解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预防治疗,在预知病人疾病演变的前提下采取主动调理和干预,体现了传统医学中“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凸显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激发了国人对养生保健的兴趣,对中医的重新认识。

李静,李育军,陈世国,梁劲兄,沈文杰[9](2019)在《苦瓜新宠——黑苦瓜》文中认为黑苦瓜是从台湾地区引进的一种新型苦瓜,其口感清脆,苦味较淡,营养价值丝毫不比普通苦瓜差,其根、茎、叶、瓜、花还可作为日常药材,采用有机基质栽培模式实行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种植可赋予其更高附加值。黑苦瓜在副食品和中药材精、深加工方面潜力巨大,今后可延伸拓展黑苦瓜全产业链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康养一二三产业融合。

刘明明[10](2017)在《基于数据分析对阳虚证、阴虚证药食同源中医饮食护理的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本文基于数据分析,以《中医方剂大辞典》和《中药大辞典》为数据源,筛选出适宜阳虚证、阴虚证的药食同源物品和常用配伍,以及生活中常见的补阳类、补阴类可食用物品,对阳虚证、阴虚证药食同源中医饮食护理进行探讨和总结,为阳虚证、阴虚证药食同源物品食膳数据库提供数据支持,为进一步的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中医饮食护理指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是建立在指导小组和专家质量监控的基础上,以《中医方剂大辞典》和《中药大辞典》为研究对象,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由药食同源物品和(或)保健品组成的治疗阳虚证方剂、阴虚证方剂按照统一标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名单》、《可用于保健品的物品名单》、《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进行筛选和整理,并录入Excel表格建立数据模板。依据《中药学》、《中药药名辞典》规范中药药名。对筛选出阳虚证方剂、阴虚证方剂运用计算机进行性味归经统计、频数统计、基于频繁k项集和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分析;根据《中药大辞典》建立可食用物品Excel表格数据模板,按谷物、蔬菜、肉禽蛋奶、花茶、水产品、水果、干果和其他八项进行分类、整理和规范,利用计算机合作单位构建的数据库筛选出较常见的补阳类、补阴类可食用物品。结果1.中医饮食护理中适宜阳虚证的药食同源物品(1)药食同源物品使用频次最高的前三位是菟丝子,频率为11.63%;杜仲,频率为10.08%;益智仁,频率为9.30%;(2)二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山茱萸、熟地黄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13.85%;三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肉桂、山茱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熟地黄的使用频次均最高,频率为23.53%;(3)补阳类常见可食用物品:谷物1种;菜类5种;水产品7种;肉禽蛋奶8种;花茶类1种;水果3种;干果4种;其他类4种。2.中医饮食护理中适宜阴虚证的药食同源物品(1)药食同源物品使用频次最高的前三位是麦门冬,频率为14.96%;熟地黄,频率为10.68%;枸杞子为10.26%;(2)二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山药、熟地黄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8.92%;三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山药、茯苓、熟地黄使用频次最高,频率为6.71%;四味药食同源物品常用配伍中山药、茯苓、熟地黄、山茱萸频次最高,频率为12.07%;(3)补阳类常见可食用物品:谷物7种;菜类1 2种;水产品1 3种;肉禽蛋奶13种;花茶类2种;水果8种;干果3种;其他类7种。结论1.本研究能够为下一步的动物实验研究提供数据支持。2.本研究可以为进一步的临床饮食护理提供参考依据。3.本研究归纳总结了适宜阳虚证、阴虚证药食同源物品及常见的可食用物品,并交给课题组计算机合作单位构建药食同源物品数据库。

二、苦瓜的食疗保健价值及开发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苦瓜的食疗保健价值及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导论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藏医论治糖尿病
        一、藏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二、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四、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五、藏医防治糖尿病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壮医论治糖尿病
        一、壮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二、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三、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四、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五、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六、壮医辨治糖尿病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回医论治糖尿病
        一、回医糖尿病探源溯流
        二、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四、回医防治糖尿病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藏医、壮医和回医典籍中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第一章 藏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材料
        一、藏医经典着作
        二、藏医其他着作
        第三节 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三、统计分析
        第四节 结果
        一、藏族医学分布
        二、藏族糖尿病患病率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四、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五、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六、藏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七、藏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八、藏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九、藏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十、藏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十一、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十二、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十三、藏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壮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材料
        一、壮医经典着作
        二、壮医其他着作
        第三节 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三、统计分析
        第四节 结果
        一、壮族医学分布
        二、壮族地区地理气候特点
        三、壮族糖尿病患病率
        四、壮族地区糖尿病历史发展脉络
        五、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六、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七、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八、壮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九、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十、壮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十一、壮医糖尿病的特色治疗方法
        十二、壮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十三、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十四、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十五、壮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回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材料
        一、回医经典着作
        二、回医其他着作
        第三节 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三、统计分析
        第四节 结果
        一、回族医学分布
        二、回族糖尿病患病率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四、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五、回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六、回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七、回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八、回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九、回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十、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十一、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十二、回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结语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藏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附录2 壮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附录3 回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附录4 藏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附录5 壮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附录6 回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苦瓜的药食价值研究概括(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用价值
2 食用价值
3 小结

(3)气阴两虚Ⅱ型糖尿病患者中医综合护理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第一部分 :气阴两虚T2DM患者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方案设计
    2 T2DM患者气阴两虚产生的原因与病机
        2.1 T2DM患者气阴两虚产生的原因
        2.1.1 禀赋不足,脏腑虚弱
        2.1.2 饮食不节,化热伤津
        2.1.3 情志失调,气郁化火
        2.1.4 劳欲过度,房劳伤肾
        2.2 气阴两虚T2DM的病机
        2.2.1 气虚
        2.2.2 阴虚
        2.2.3 气阴两虚
        2.2.4 久虚害病
    3 T2DM中医治疗进展研究
        3.1 中医疗法在T2DM患者中应用进展研究
        3.1.1 养身功法
        3.1.2 针灸疗法
        3.1.3 耳穴贴压
        3.1.4 穴位贴敷
        3.1.5 中医食疗
        3.1.6 情志疗法
        3.2 气阴两虚T2DM中医治疗进展研究
        3.2.1 中药在气阴两虚T2DM患者中应用进展研究
        3.2.2 中医疗法在气阴两虚T2DM患者中应用进展研究
    4 文献回顾
        4.1 文献回顾目的
        4.2 纳入标准
        4.3 文献检索
        4.3.1 文献来源
        4.3.2 应用检索
        4.4 结果
    5 构建气阴两虚T2DM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方案
        5.1 制定气阴两虚T2DM的干预方案初稿
        5.2 专家小组测评
        5.2.1 构建专家小组
        5.2.2 专家小组会议
        5.2.3 专家讨论结果
        5.3 编制终稿
        5.4 干预工具
    6 确定结局指标
        6.1 直接指标
        6.2 间接指标
    7 研究设计
第二部分 :验证中医综合护理方案在气阴两虚T2DM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8 研究内容
        8.1 研究对象
        8.2 诊断标准
        8.2.1 西医诊断标准
        8.2.2 中医诊断标准
        8.2.3 气阴两虚证候诊断标准
        8.3 纳入、排除标准
        8.3.1 纳入标准
        8.3.2 排除标准
        8.4 样本量估计及分组
        8.5 研究工具
        8.5.1 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调查表
        8.5.2 气阴两虚T2DM中医证候判定标准
        8.5.3 气阴两虚T2DM中医证候积分评价
        8.5.4 糖尿病生活质量量表
        8.5.5 评价指标观察频率
        8.6 伦理审查
        8.7 干预方法
        8.7.1 对照组
        8.7.2 干预组
    9 资料收集
        9.1 收集原则
        9.2 收集方法
        9.3 收集步骤
    10 质量控制
        10.1 前期设计阶段
        10.2 实施干预过程
        10.3 资料搜集过程
    11 统计学方法
        11.1 统计方案构建
        11.2 具体的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12.2 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医学资料
        12.3 两组研究对象的干预前后评价指标比较
        12.4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后证候疗效的比较
        12.5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12.5.1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后中医证候积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12.5.2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后中医证候积分的简单效应分析
        12.6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后血糖的比较
        12.6.1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后血糖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12.6.2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后血糖的简单效应分析
        12.7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12.7.1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12.7.2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的简单效应分析
    13 讨论
        13.1 中医综合护理对气阴两虚T2DM患者证候的影响分析
        13.2 中医综合护理对气阴两虚T2DM患者血糖的影响分析
        13.3 中医综合护理对气阴两虚T2DM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14 研究的结论、创新点、局限及启示
        14.1 研究的结论
        14.2 研究的创新点
        14.3 研究的局限
        14.3.1 研究对象住院时间的限制
        14.3.2 研究本身条件的限制
        14.4 相关启示
        14.4.1 对社区工作的启示
        14.4.2 对研究工作的启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脾主运化”理论下湿热泄泻的药膳食疗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1 湿热泄泻概述
        1.1 病名
        1.2 中医对湿热泄泻的认识
        1.3 现代医学对湿热泄泻的认识
        1.4 治疗
    2 “脾主运化”对湿热泄泻的理论指导研究
        2.1 “脾主运化”理论的源流
        2.2 “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
        2.3 脾的运化是防治湿热泄泻的关键
    3 药膳食疗防治湿热泄泻的理论基础
        3.1 药膳食疗的概念
        3.2 药膳食疗的源流
        3.3 “脾主运化”理论是药膳食疗防治湿热泄泻的理论基础
        3.4 药膳食疗配伍宜忌
        3.5 小结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资料收集
        2.1 检索源
        2.2 检索标准
        2.3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规范化处理
        3.2 药膳食疗方库的建立
        3.3 药膳食疗方的处理与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研究结果
        2.1 药膳食疗方剂的剂型分布
        2.2 药膳食疗方剂的膳食原料分布
        2.3 药膳食疗方剂的药物功效使用结果
        2.4 药膳食疗方剂的食物种类使用结果
        2.5 药膳食疗方剂的“四气”分布结果
        2.6 药膳食疗方剂的“五味”分布结果
        2.7 药膳食疗方剂的“归经”分布结果
讨论
    1 药膳食疗方的主要剂型分析
        1.1 粥类
        1.2 饮料类
        1.3 汤类
    2 药膳食疗方的性味分析
    3 药膳食疗方的归经分析
    4 药膳食疗方的主要原料和食谱
    5 防治湿热泄泻的药膳食疗应用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文献综述 中医药膳防治湿热泄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介

(5)苦瓜醇提物调节ZDF大鼠肝脏糖脂代谢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药食同源植物苦瓜防治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2. 苦瓜在中医古籍中的记载
        3. 苦瓜药食同源价值的应用
        4. 苦瓜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5. 安全性
        6.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苦瓜的生物活性成分及降糖机制研究进展
        1. 苦瓜的主要化学成分
        2. 苦瓜降糖的机制研究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三: FoxO1调节肝脏糖脂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肝脏糖脂代谢的机制
        2. FoxO1是调节肝脏糖脂代谢的关键转录因子
        3. FoxO1的信号调节机制
        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苦瓜醇提物对ZDF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苦瓜醇提物对ZDF大鼠肝脏糖脂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辅助降血糖药食同源类药材古今应用情况调查及活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Ⅱ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中医理论研究
        2 现代医学研究
    第二节 Ⅱ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1 胰岛素及其类似物
        2 胰岛素促分泌剂及增敏剂
        3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4 钠-葡萄糖同向转运体-2 (SGLT-2)抑制剂
        5 作用于中枢系统的药物
    第三节 天然产物降血糖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1 多糖类成分
        2 黄酮类成分
        3 皂苷类成分
        4 生物碱类成分
第二章 前言
    第一节 立题依据
        1 糖尿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2 临床使用糖尿病治疗药物存在不良反应
        3 中药是当前降糖药物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4 以“药食同源”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产品市场广阔
        5 辅助降血糖类产品研发及应用存在问题
    第二节 研究内容
        1 “药食同源”基本概念及其历史沿革
        2 辅助降血糖“药食同源”中药材古代应用情况
        3 辅助降血糖“药食同源”中药材相关产品及文献研究
        4 常见辅助降血糖“药食同源”中药材降血糖作用体外评价
    第三节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药食同源”基本概念及其历史沿革
    第一节 “药食同源”的基本内涵
        1 “药食同源”基本概念
        2 “药食同源”思想起源
    第二节 “药食同源”思想的历史沿革
        1 先秦时期
        2 两汉时期
        3 魏晋南北朝
        4 隋唐时期
        5 宋元时期
        6 明清时期
        7 民国时期至今
    第三节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辅助降血糖“药食同源”中药材古代应用情况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1 历代消渴症治疗方剂分析
        2 “药食同源”类中药材应用频次分析
        3 “药食同源”类中药材历代使用情况分析
        4 治疗消渴症“药食同源”中药材类别分析
    第三节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辅助降血糖“药食同源”中药材相关产品及文献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1 辅助降血糖类产品基本信息
        2 辅助降血糖类产品原料种类
        3 “药食同源”中药材使用情况
        4 “药食同源”中药材的配伍及有效成分
        5 “药食同源”中药材文献研究对象分析
        6 “药食同源”中药材文献研究趋势分析
        7 “药食同源”中药材文献研究关键词分析
    第三节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常见辅助降血糖“药食同源”中药材降血糖作用体外评价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1 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2 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3 对二肽基肽酶Ⅳ(DPP-4)的抑制作用
    第三节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基于舌象的中医智能健康诊疗方案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舌诊在疾病预防预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人工智能在中医舌诊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二章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第三章 基于舌象的中医智能健康诊疗方案的建立
    第一节 舌象特征标准库的建立
    第二节 健康指导数据库的建立
    第三节 基于舌象的中医智能健康诊疗方案的建立
第四章 中医智能健康诊疗方案的应用
    第一节 灵敏度的检测与分析
    第二节 数据库的丰富与再学习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概述
        二、对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三、病因病机的记载
        四、对中风后遗症偏瘫的论述
        五、中风病分期标准
        六、类证鉴别
    第二节 中医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文献综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
        二、相关的方药记载
        三、相关的针灸治疗记载
    第三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进展
        一、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二、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三、中医综合疗法
        四、中西医结合疗法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一、脑卒中的定义
        二、脑卒中的病名起源
        三、脑卒中的病理分型
        四、西医鉴别诊断
        五、脑卒中后遗症的危险因素
        六、脑卒中后遗症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七、脑卒中后偏瘫与脑解剖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进展
        一、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机制的认识
        二、脑卒中偏瘫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三、近代医学康复技术
        四、现代仪器服辅助康复治疗技术
        五、脑卒中的预防
    第三节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一、脑卒中世界流行概况
        二、脑卒中新加坡流行概况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剔除标准
        七、退出(脱落)、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技术路线图
        二、器具选择
        三、样本含量及分组
        四、治疗方案
    第三节 观察指标
        一、基本资料
        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三、统计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一、两组性别比较
        二、两组年龄和病程比较
        三、两组种族比较
        四、两组证型比较
    第二节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一、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第四节 研究结论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本次综合康养防治的必要性
        一、整体康复
        二、辨证康复
        三、形神合一
        四、被动康复
        五、自我管理
    第二节 本次康养方案的理论依据
        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二、中药调养--辨证施药,审慎施治
        三、饮食调养--辨证施食,三因制膳
        四、起居调养--规律生活,劳逸结合
        五、精神调养--调摄情志,内守精神
        六、运动调养--功能锻炼,持之以恒
        七、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
    第三节 病案举例
    第四节 小结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第六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苦瓜新宠——黑苦瓜(论文提纲范文)

1 苦瓜的由来
2 黑苦瓜的营养价值
    2.1 食用价值
    2.2 药用价值
    2.3 食疗便方
3 黑苦瓜栽培技术
    3.1 品种选择
    3.2 整地施基肥
    3.3 播种育苗
    3.4 定植
    3.5 整枝打杈
    3.6 水肥管理
    3.7 病虫害管理
    3.8 及时采收
4 我国黑苦瓜的生产与研究
    4.1 栽培技术
    4.2 黑苦瓜的开发与利用
5 黑苦瓜产业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10)基于数据分析对阳虚证、阴虚证药食同源中医饮食护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药食同源理论概述
        (一) “药食同源”概念
        (二) “药食同源”理论渊源
        (三) “药食同源”现代传承与应用
    二、中医饮食护理相关内容概述
        (一) 中医饮食护理的概念
        (二) 食物的性、味、归经
        (三) 辨证施食
        (四) 饮食宜忌
    三、中医证候相关内容概述
        (一) 虚证的概念
        (二) 阳虚证
        (三) 阴虚证
    四、数据分析相关内容概述
        (一) 数据分析的概念
        (二) 数据分析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五、小结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成立研究小组
        (一) 指导小组
        (二) 实施小组
    二、数据来源
        (一) 方剂来源
        (二) 可食用物品来源
        (三) 筛选方剂、药食同源物品来源
    三、数据录入
        (一) 《中医方剂大辞典》数据录入
        (二) 《中药大辞典》数据录入
    四、数据分析与质量控制
        (一) 数据分析
        (二) 质量控制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一、《中医方剂大辞典》的分析结果
        (一) 阳虚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分析结果
        (二) 阴虚证方中药食同源物品分析结果
    二、《中药大辞典》的数据分析结果
        (一) 《中药大辞典》的结果概况
        (二) 补阳类可食用物品的筛选结果
        (三) 补阴类可食用物品的筛选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一、《中医方剂大辞典》的结果讨论
        (一) 阳虚证药食同源物品结果讨论
        (二) 阴虚证药食同源物品结果讨论
    二、《中药大辞典》的结果讨论
        (一) 补阳类可食用物品的结果讨论
        (二) 补阴类可食用物品的结果讨论
    三、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四、苦瓜的食疗保健价值及开发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D]. 宋宁.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1)
  • [2]苦瓜的药食价值研究概括[J]. 丁雷,胡玉立,李梅,吴丽丽,秦灵灵,刘铜华. 中国医药导报, 2021(13)
  • [3]气阴两虚Ⅱ型糖尿病患者中医综合护理干预研究[D]. 马立新.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 [4]基于“脾主运化”理论下湿热泄泻的药膳食疗文献研究[D]. 杨鹏.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5]苦瓜醇提物调节ZDF大鼠肝脏糖脂代谢的机制研究[D]. 丁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辅助降血糖药食同源类药材古今应用情况调查及活性初探[D]. 郝莉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基于舌象的中医智能健康诊疗方案的建立与应用[D]. 张锂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D]. 林秀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苦瓜新宠——黑苦瓜[J]. 李静,李育军,陈世国,梁劲兄,沈文杰. 长江蔬菜, 2019(16)
  • [10]基于数据分析对阳虚证、阴虚证药食同源中医饮食护理的探讨[D]. 刘明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苦瓜的食疗保健价值及其开发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