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牛腿山羊与槐山羊杂交一代的屠宰性能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恒,王玉琴,任国艳,李元晓,赵凌平,吴秋珏,张子军[1](2020)在《舍饲条件下波尔山羊与河南淮山羊杂交羊生长发育、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波尔山羊与河南淮山羊杂交羊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肌肉品质特性,本研究采用生长性能常规测定以及国标法和组织化学染色法对舍饲条件下的波淮杂交羊的体重体尺指标、屠宰性能、胴体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钙、磷、镁、铁和硒)、17种氨基酸含量和不同部位(臂三头肌、股二头肌、背最长肌)肌肉的纤维组织特性(肌纤维直径、肌纤维密度)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波淮杂交羊初生阶段公羊体重、体斜长、体高、管围均显着高于母羊(P<0.05);1月龄、3月龄和6月龄时公羊体重、体斜长、体高和胸围均显着高于母羊(P<0.05);1岁以及1.5岁时公羊体重和体尺等指标均显着高于母羊(P<0.05)。6月龄屠宰的波淮杂交羊公母羊胴体重分别为12.94和11.33 kg,屠宰率分别为49.01%和48.34%,屠宰性能的各项指标均差异不显着(P>0.05)。胴体肌肉中水分、粗脂肪、粗蛋白质、粗灰分分别占比71.00%、2.10%、19.17%和2.31%,胆固醇含量为62.93 mg/100 g;镁、钙、铁、硒、磷的含量分别为248.00、40.57、17.00、0.08、210.12 mg/kg。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占FAO指标比例分别为123.87%、140.42%、102.88%,这3种氨基酸含量均高于FAO/WHO(理想蛋白模式)的评价标准;苏氨酸、亮氨酸占FAO指标分别为86.80%、82.00%,与FAO理想蛋白模式的氨基酸含量差距不大。苯丙氨酸占FAO指标的36.90%,与FAO理想蛋白模式的氨基酸含量差距较明显。臂三头肌的肌纤维直径(39.98μm)>股二头肌的肌纤维直径(36.53μm)>背最长肌的肌纤维直径(27.06μm)。本试验结果表明,舍饲条件下波淮杂交羊屠宰性能较好,肌肉中的氨基酸、蛋白质、脂肪和主要几种矿物质含量丰富,肌肉中脂肪呈现大理石纹状分布,为下一步地方山羊品种的杂交改良和优质羊肉产品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孙劲松[2](2019)在《不同铜水平饲粮对滩羊肉品质及肌肉和体脂CLA调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以滩羊舍饲条件下,饲喂四种不同铜水平的饲粮,通过饲养试验和屠宰试验,研究了不同铜水平饲粮对滩羊生产性能、屠宰性能、瘤胃微生物、肌肉和脂肪FAS、SCD和共轭亚油酸含量的影响,为滩羊的健康生长和提高其肉品质及生产性能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一 不同铜水平饲粮对滩羊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择体重为20 kg左右的健康无疾病的滩羊40只。对照组不添加铜(饲粮铜含量为9.0 mg/kg),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分别添加3.0、5.0和7.0mg/kg(饲粮铜含量分别为12、14.5和16 mg/kg)。预试期为10 d,正试期为60 d。每日饲喂2次,自由饮水。试验结束后每组随机屠宰3只。结果表明,1)4组间滩羊的初重、末重、平均日增重、体长、体高和胸围均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Ⅰ组的体高相对增长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Ⅱ组(P<0.05组。4组间的经济效益均无显着差异(P>0.05),但试验Ⅲ组在经济效益上有增长的趋势。2)4组间滩羊的宰前活重、胴体重、骨重、GR值、眼肌面积、骨肉比以及胴体产肉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Ⅰ、Ⅱ组的净肉重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4组间滩羊的肌肉pH、初水分、失水率、滴水损失和熟肉率均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Ⅰ组的肉色红度值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Ⅱ、Ⅲ组(P<0.05试验Ⅲ组剪切力显着低于其他试验组(P<0.05)。说明,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铜可提高滩羊的屠宰性能、肉品质和经济效益,本试验条件下,以添加7.0mg/kg铜(饲粮铜含量为16.0mg/kg)为宜。试验二 不同铜水平饲粮对滩羊肌肉与脂肪SCD、FAS和CLA含量的影响饲养试验结束时,每组随机屠宰3只试验羊,采集肌肉和脂肪,测定其SCD、FAS和CLA含量。结果表明,各组肌肉与脂肪中SCD含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与3个试验组脂肪SCD差异显着(P<0.05)。各组间肌肉和脂肪中FAS的含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各组间CLA的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但随着饲粮中铜含量的增加,CLA的含量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本试验条件下,以铜添加量为7.0mg/kg(饲粮中铜含量为16.0 mg/kg)有利于CLA的合成。试验三 不同铜水平饲粮对滩羊瘤胃微生物的影响饲养试验结束后,清晨空腹采集瘤胃液,进行瘤胃细菌和溶纤维丁酸弧菌测定。结果表明,试验Ⅲ组与试验Ⅰ组瘤胃液OTU数量上差异显着(P<0.05)。各组间瘤胃液Chao 1指数差异不显着(P>0.05)。各组间的瘤胃液shannon指数差异不显着(P>0.05)。试验Ⅲ组与试验Ⅱ组溶纤维丁酸弧菌差异显着(P<0.05),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差异不显着(P>0.05)。说明,含铜饲粮能有效的促进瘤胃内环境的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在本试验条件下,以铜添加量为7.0mg/kg(饲粮中铜含量为16.0mg/kg)溶纤维丁酸弧菌的含量最高,有助于亚油酸在瘤胃中氢化形成共轭亚油酸(CLA)。综上所述,饲粮中适量添加铜会有助于改善滩羊的生产性能、肉品质、瘤胃细菌、肌肉和脂肪中共扼亚油酸的含量。在绵羊适宜铜含量范围内低于最高值(25 mg/kg)的铜饲粮,即铜添加7.0mg/kg(饲粮中铜含量为16.0 mg/kg)有助于羊肉品质的改善和CLA的沉积。
师帅,巴吐尔·阿不力克木,高维明,周卫东,王文琦[3](2017)在《不同年龄新疆柯尔克孜羊宰后骨骼肌肉品质测试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柯尔克孜羊的肉品质特性和影响因素,为柯尔克孜羊种质资源保护,为合理开发柯尔克孜羊和组织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柯尔克孜羊为研究对象,研究相同圈养条件下,柯尔克孜羊7个月龄和20个月龄公羊和母羊骨骼肌常规营养成分、理化指标、矿物元素含量、氨基酸含量等成分的含量。【结果】不同年龄对新疆柯尔克孜羊骨骼肌中粗脂肪、粗灰分、粗蛋白、羊肉嫩度、铁、锌、钙、镁、铜等矿物质含量、氨基酸组成和氨基酸总量等营养成分含量有显着(P<0.05)或者极显着的影响(P<0.01)。【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柯尔克孜羊骨骼肌蛋白、脂肪、无机物、锌、钙、镁、铜等矿物元素、氨基酸种类和数量越丰富,而嫩度却降低,屠宰2 h后羊肉中p H值维持在5.585.83。
许鑫[4](2017)在《不同品种绵羊体重与体尺指标的相关回归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饲养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杜泊羊、特克塞尔羊、白萨福克羊、无角陶赛特羊、波德代羊、永昌甘农新品种选育群羊和饲养在天祝的天祝美利奴选育群羊的体重与其体尺指标进行表型相关分析、通径分析、表型相关系数的分解、总体回归分析以及逐步回归分析,最终得到不同品种绵羊的体重与体尺指标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为将来肉羊品种的选育提供可靠的理论参考资料,研究结果如下:1对不同品种绵羊体重影响极显着的因素杜泊羊的胸围、特克塞尔羊、白萨福克羊和天祝美利奴选育群羊的体斜长和胸围、无角陶赛特羊和波德代羊的体高和胸围、永昌甘农新品种选育群羊的体斜长、胸围和管围对其体重的影响极显着。2不同品种绵羊体重与体尺指标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通过对饲养在永昌县肉用种羊繁育技术推广站的72只杜泊母羊的体重与体尺指标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后得到体重和体尺指标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55.378+1.292x3,标准化后的回归方程为y=0.777x3(R2=0.604,p<0.01)。通过对永昌县肉用种羊繁育技术推广站的94只特克塞尔母羊的体重与体尺指标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后得到它们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92.307+0.837x3++0.937x2,标准化后的回归方程为y=0.669x3+0.271x2(R2=0.674,p<0.01)。通过测量永昌县肉用种羊繁育技术推广站的113只白萨福克母羊的体重与体尺指标,将所得到的数据用SPSS17.0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后,得到最优回归方程为y=-105.123+1.217x3+0.619x2,标准化后的回归方程为y=0.738x3+0.186x2(R2=0.704,p<0.01)。通过测量永昌县肉用种羊繁育技术推广站51只无角陶赛特羊的体重与体尺指标,并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后得到无角陶赛特羊体重与体尺指标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107.687+1.214x3+0.757x1,标准化后的回归方程为y=0.782x3+0.205x1(R2=0.778,p<0.01)。通过测量永昌县肉用种羊繁育技术推广站的60只波德代羊的体重与体尺指标并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得到波德代羊的体重和体尺指标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133.520+0.787x3+1.693x1,标准化后的回归方程为y=0.718x3+0.435x1(R2=0.664,p<0.01)。通过对饲养在天祝的30只天祝美利奴选育群羊的体重与体尺指标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后得到它们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63.110+0.811x3+0.448x2,标准化后的回归方程为y=0.600x3+0.324x2(R2=0.744,p<0.01)。通过测量饲养在永昌县肉用种羊繁育技术推广站的163只永昌甘农新品种选育群羊的体重与体尺指标,并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得到其体重和体尺指标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71.454+0.662x3+0.699x2+2.356x4,回归方程标准化后为y=0.513x3+0.269x2+0.121x4(R2=0.674,p<0.01)。
周世卫[5](2016)在《日粮能蛋水平对4-8月龄滩羊育肥效果及优质切块比例的影响》文中提出羊肉营养价值丰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和低胆固醇等优点,但是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优质羊肉逐渐成为消费理念。本研究根据滩羊生长发育规律,实施羔羊阶段式育肥,每阶段采用不同能蛋水平的日粮,观察其分阶段育肥的效果,育肥结束后将屠宰羔羊进行胴体分割,检测对优质切块比例影响,确定适宜能蛋水平日粮,为生产优质滩羊肥羔肉提供理论依据。112只4月龄健康的滩羊羔羊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4个重复(公母各两个重复),每个重复7只。根据羔羊体重目标,分为三个育肥阶段(2228 kg,2935 kg,3640kg)进行,每个阶段结束时进行屠宰试验以测定肉品质,并对胴体进行分割。根据肉羊饲养标准(NY/T816-2004),每个阶段均设置84%标准(低能蛋水平Ⅰ组)、96%标准(中能蛋水平Ⅱ组)、108%标准(中高能蛋水平Ⅲ组)和120%标准(高能蛋水平Ⅳ组)营养水平日粮,且同一阶段采用相同的能蛋比日粮,但日粮能蛋水平分为四个组。试验结果如下:1.三个阶段育肥试验结束后,滩羊的末体重、平均日增重、胴体重、屠宰率、GR值和尾重均呈现类似变化规律,即Ⅰ组<Ⅱ组<Ⅲ组<Ⅳ组;第一阶段,Ⅳ组的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Ⅱ组(P<0.05),与Ⅲ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第二个阶段,Ⅳ组的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Ⅰ组(P<0.05),Ⅰ、Ⅱ、Ⅲ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第三个阶段,Ⅳ组的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Ⅱ组(P<0.05),与Ⅲ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2.屠宰试验结果表明,第一阶段,Ⅳ组的屠宰率比Ⅰ组高10.75%(P<0.05);Ⅳ组的GR值最大,为12.30 mm,属于中等膘情,与Ⅲ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Ⅲ组比Ⅱ组高31.55%(P<0.05);四个组中的尾重差异不显着(P>0.05)。第二阶段,Ⅳ组的屠宰率达到了54.38%,比Ⅱ组高7.30%(P<0.05),比Ⅲ组高2.95%(P<0.05)。第三阶段,Ⅳ组的GR值比Ⅲ高16.87%(P<0.05),且Ⅳ组的GR值达到了18.71 mm,属于肥膘情;Ⅳ组的尾重为2.23 kg,占胴体重的8.92%,比Ⅲ组高26.01%(P<0.05),Ⅲ组比Ⅱ组高1.70%(P>0.05)。3.肉品质测定结果表明,第一阶段,Ⅳ组的大理石评分值、肌肉中脂肪含量分别高于Ⅰ组52.58%、28.49%(P<0.05);Ⅳ组的嫩度值显着小于Ⅰ、Ⅱ和Ⅲ组(P<0.05)。第二阶段,Ⅳ组大理石评分值和肌肉中脂肪含量分别高于Ⅱ组37.50%、21.80%(P<0.05),与Ⅲ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第三阶段,Ⅲ组的大理石评分值显着高于Ⅱ组(P<0.05),与Ⅳ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Ⅲ组的失水率显着低于Ⅰ、Ⅱ组(P<0.05)。4.肉中氨基酸测定结果表明,第一阶段中,Ⅳ组中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比Ⅰ组高6.18%(P<0.05);四个组间的总氨基酸含量差异显着(P<0.05)。第二阶段中,Ⅳ组中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与Ⅰ、Ⅱ、Ⅲ组间差异显着(P<0.05);四个组间氨基酸总量和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差异显着(P<0.05)。第三个阶段中,四个组间的氨基酸总量和人体必需氨基酸差异显着(P<0.05);Ⅲ组中的人体必需氨基酸所占总氨基酸比例与Ⅳ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5.参考国内外的分割方法,提出了一套羊肉生产的企业标准,对分阶段饲喂不同能蛋水平日粮滩羊羔羊的胴体进行分割。结果表明,该分割方法尽可能满足人们对高档羊肉的需求并体现胴体的价值,同时羊肉分割也有助于推动从日粮能蛋水平上去改变胴体价值。2228 kg和2935 kg阶段时,提高日粮能蛋水平,有助于提高优质切块重以及所占胴体比例。因此,饲喂高能蛋水平日粮的Ⅳ组更利于提高胴体品质。而3640 kg阶段时,适当降低能蛋水平,有助于减少腹部脂肪的沉积,降低能量消耗的浪费。本试验在体重2228 kg,2935 kg,3640 kg阶段,滩羊羔羊分别饲喂消化能为12.30MJ/kg,粗蛋白为15.37%(Ⅳ组);消化能为10.65 MJ/kg,粗蛋白为13.61%(Ⅳ组);饲喂消化能为9.53 MJ/kg,粗蛋白为11.91%(Ⅲ组)的日粮有助于提高育肥性能和获得优质滩羊肉以及优质切块比例。
宋晓彬[6](2014)在《AMPK活性对宰后羊肉糖酵解和肉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测定宰后羊肉不同月龄不同部位,宰后排酸(8℃、60%RH)及AMPK活性控制后的AMPK活性、糖酵解指标(肌糖原含量、乳酸含量、pH值、已糖激酶活性)和肉质指标(剪切力、色泽、熟肉率),探讨AMPK活性对宰后羊肉糖酵解和肉质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月龄宰后羊肉的AMPK活性和糖酵解指标有所不同;同一月龄不同部位间羊肉AMPK活性和糖酵解指标亦不相同。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AMPK与多个指标具有显着相关性,AMPK与6月龄羊的肌糖原含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12月龄羊的肌糖原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AMPK活性与5月龄羊的乳酸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8月龄羊的已糖激酶活性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AMPK活性与6月龄羊b*值呈显着负相关(P<0.05)。AMPK与以上指标的相关关系说明了AMPK活性与宰后羊肉糖酵解和肉质存在相关性,AMPK和糖酵解的不同可能导致了肉质的差异。宰后羊肉AMPK活性迅速升高,在1h时达到最大值,之后活性减弱,已糖激酶活性变化与AMPK活性变化相一致,同时肌糖原分解,乳酸产生,pH值降低,说明呼吸方式改变激活了AMPK, AMPK可能通过影响糖酵解关键酶-已糖激酶活性而影响糖酵解进程。当pH接近极限pH时,僵直达到最大限度,此时剪切力最大,嫩度最差,熟肉率也为最低值,同时,pH达到等电点时,肌肉系水力下降,表面渗出水分增多,致使肉色发亮。宰后羊肉AMPK活性被盐酸二甲双胍激活后,已糖激酶活性升高,加速了肌糖原分解和乳酸的蓄积,pH下降速度快,即AMPK活性升高能促进宰后肌肉糖酵解。同时,激活AMPK,剪切力值有所升高,嫩度略有下降,L*值有所升高,a*值有所降低,b*值降低,这说明,AMPK激活后,肉色略有变差。AMPK活性的变化对宰后羊肉糖酵解和肉质有一定的影响,AMPK活性激活后,糖酵解关键酶已糖激酶活性增加,促进羊肉糖酵解进程,影响了肉品质。
侯鹏霞[7](2014)在《滩羊羔羊早期补饲以及不同体重阶段羊肉品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通过饲养试验和屠宰试验,对舍饲滩羊羔羊早期补饲及断奶育肥羔羊肉品质进行了研究,旨在确定羔羊早期补饲的营养水平、早期断奶技术及断奶育肥羔羊的肉品质性状,为科学合理的羔羊早期补饲及断奶育肥羔羊最佳屠宰体重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一:舍饲滩羊羔羊早期补饲与断奶技术的研究选择健康无病、胎次、初生体重相近的滩羊羔羊6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7只(公羔9只,母羔8只)。对照组羔羊跟随母羊哺乳,不进行补饲。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均为试验组。试验组于10d开始分别补饲蛋白水平为15%、18%和21%,代谢能水平为11.40、13.68、15.96MJ/kg的颗粒料。各组羔羊体重达到17kg时断奶。结果表明,早期补饲组羔羊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三个试验组中,以试验Ⅱ组日增重最大,极显着高于试验Ⅰ组和试验Ⅲ组(P<0.01),断奶天数最短。各组间羊只体尺变化差异不显着(P>0.05)。说明,羔羊早期补饲有利于羔羊的生长发育,补饲营养水平以蛋白18%,代谢能13.68MJ/kg最佳,日增重可达到212.0g/d,断奶时间缩短为58d。试验二:滩羊断奶羔羊育肥肉品质及适宜屠宰体重的研究选择健康的、体重达17kg的公羔33只,舍饲饲养。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以体重阶段为试验因子。试验分22kg、27kg、32kg、34kg、36kg、38kg、40kg、42kg、44kg和46kg共11个屠宰体重阶段,每阶段屠宰3只,研究了育肥羔羊肉品质相关指标,根据肉品质指标确定舍饲育肥滩羊最佳屠宰体重。试验结果表明,综合生产性能,屠宰性能以及肉品质方面考虑,34kg-36kg羔羊生长发育速度快,经济效益高,胴体产肉率高,肉品眼肌面积大,肉色较好;36kg-38kg的体重阶段,肉品保水性能好,熟肉率高,蛋白含量高,肌肉脂肪含量丰富多汁性好。新鲜肉质从34kg-36kg体重阶段开始风味已经发生了变化,对羊肉风味起主要作用的挥发性物质是氢气、烷烃和硫化物。综上所述,以34kg-36kg的体重阶段为育肥滩羊的最佳屠宰体重。
毋强,路鹏,洪雪莹,陈其新[8](2012)在《中国肉羊生产的主要经济杂交模式》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肉羊生产正在快速发展,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利用引进的肉羊品种与我国地方优良品种进行杂交,已成为商品肉羊生产的主要方式。文章介绍了在肉羊生产中适用的几种杂交方式,并对我国各地进行的肉用绵羊和肉用山羊杂交组合试验效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
田亚磊[9](2009)在《河南地方绵、山羊品种的种质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河南四个地方绵、五个地方山羊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每个品种各年龄段的体重、体尺指标测定,母羊的繁殖性能测定,11-14月龄各品种的屠宰性能测定,各品种肉质主要指标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的测定,来探讨河南地方绵、山羊品种的生长规律、繁殖规律、屠宰性能以及肉质性状和营养特性。结果表明:河南四个地方绵羊品种各年龄段体重,以河南小尾寒羊最大,极显着高于豫西脂尾羊和太行裘皮羊(p<0.01)。各年龄的体尺指标以河南小尾寒羊最大,其次为河南大尾寒羊,豫西脂尾羊和太行裘皮羊相对较小。河南四个绵羊品种的胸围、胸宽指标与体重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体长和胸宽指标对体重的直接作用均较大,体高、体长、胸围、胸宽对体重的间接作用较大。四品种的体长指标对体重均呈显着性回归(p<0.05)。体重生长发育模型拟定得出,河南四个绵羊品种的拐点月龄河南大尾寒羊(3.58月龄)最早,太行裘皮羊(5.17月龄)最晚;河南小尾寒羊的拐点体重(29.25 kg)、最大月增重(5.07 kg)和极限体重(79.50 kg)均为四个品种中最大;性成熟月龄,以河南大尾寒羊(5.36月龄)最早,河南小尾寒羊(5.90月龄)和豫西脂尾羊(6.00月龄)次之,太行裘皮羊(6.90月龄)最晚;产羔率以河南小尾寒羊最大(260%),河南大尾寒羊(229.33%)和太行裘皮羊(133.33%)次之,以豫西脂尾羊(106.81%)最小。河南四个地方绵羊品种中,河南小尾寒羊(53.24%)的屠宰率最高,显着高于太行裘皮羊(49.92%)(p<0.05),极显着高于河南大尾寒羊(46.25%)和豫西脂尾羊(45.27%)(p<0.01);胴体净肉率以河南大尾寒羊(85.89%)最高,极显着高于太行裘皮羊(82.66%)、豫西脂尾羊(82.19%)和河南小尾寒羊(81.32%)(p<0.01)。四个绵羊品种肉质的干物质含量,以河南小尾寒羊(31.41%)最高,与豫西脂尾羊(31.13%)相近(p>0.05),两品种均极显着高于太行裘皮羊(28.78%)和河南大尾寒羊(28.22%)(p<0.01);蛋白质含量以太行裘皮羊(23.88%)最高,与河南大尾寒羊(22.49%)相近(p>0.05),两品种极显着高于河南小尾寒羊(18.47%)(p<0.01)。肌肉中氨基酸总量以太行裘皮羊(631.18mg/g)最高,显着高于豫西脂尾羊(592.99mg/g)(p<0.05),极显着高于河南大尾寒羊(561.16mg/g)和河南小尾寒羊(418.82mg/g)(p<0.01)。河南五个地方山羊品种各年龄段的体尺指标以河南奶山羊最大,鲁山牛腿山羊次之,以太行黑山羊最小;各年龄段的体重指标以鲁山牛腿山羊最大,以太行黑山羊最小,两品种间差异极显着(p<0.01)。河南五个地方山羊品种的体高、体长、胸围、胸深指标与体重的相关性均极显着(p<0.01),四指标对体重的间接作用均较大;胸围指标对体重的直接作用较大。五个河南地方山羊品种的体长、胸围两指标对体重均呈显着性回归关系(p<0.05)。体重生长发育模型拟定表明,鲁山牛腿山羊的拐点月龄(5.46月龄)最早,最大月增重(4.16kg)最大;河南奶山羊的拐点体重(19.19 kg)和极限体重(52.16 kg)均为五个山羊品种中最大,太行黑山羊的拐点体重(13.63 kg)、最大月增重(1.41 kg)和极限体重(37.07 kg)均最小。河南五个地方山羊品种的性成熟月龄以槐山羊(3.43月龄)最早,太行黑山羊(8.73月龄)最晚;产羔率以槐山羊(329.20%)最高,其次为伏牛白山羊(230.00%),以河南奶山羊(106.00%)最低。河南五个地方山羊品种的屠宰率,以伏牛白山羊(56.13%)最高,极显着高于河南奶山羊(50.19%)、槐山羊(48.76%)、太行黑山羊(46.36%)和鲁山牛腿山羊(34.80%)(p<0.01)。肌肉中干物质含量以槐山羊(28.67%)最高,以鲁山牛腿山羊(23.60)最低,两品种间差异极显着(p<0.01);蛋白质含量以伏牛白山羊(22.94)最高,以太行黑山羊(21.29)最低,两品种间差异显着(p<0.01)。肌肉中总氨基酸含量,以鲁山牛腿山羊(729.50 mg/g)含量最高,显着高于太行黑山羊(674.97 mg/g)(p<0.05),极显着高于槐山羊(623.78 mg/g)(p<0.01)。
陈胜,程广龙,朱德建,江喜春,赵辉玲[10](2009)在《安徽白山羊的体性状和肉用性能测定》文中认为对安徽白山羊的体性状和肉用性能进行了测定。公羊4,6,8,12月龄的平均体高分别为42.10,46.35,47.66和55.65cm;母羊4,6,8月龄和成年的平均体高分别为40.08,43.76,45.90和63.30cm;羯羊48.30cm。公羊4,6,8,12月龄的平均体长分别为44.24,49.22,50.75和65.00cm;母羊4,6,8月龄和成年的平均体长分别为41.91,46.28,50.06和67.2cm;羯羊45.70cm。公羊4,6,8,12月龄的平均胸围分别为50.08,52.98,56.04和65.00cm;母羊4,6,8,12月龄的平均胸围分别为45.74,49.5,53.33和74.00cm;羯羊50.00cm。公羊4,6,8,12月龄的平均管围分别为6.48,6.78,6.85和7.20cm;母羊4,6,8月龄和成年时的平均管围分别为6.10,6.36,6.61cm和7.80cm;羯羊6.78cm;公羊4,6,8,12月龄的平均宰前体重分别为9.36,12.51,14.59和18.10kg;母羊4,6,8月龄、成年的平均宰前体重分别为7.73,9.67,12.40和26.50kg;羯羊11.45kg;12月龄公羊、成年母羊、羯羊的平均空体重分别为16.66,23.78,10.09kg。平均屠宰率(依宰前活重)12月龄公羊、成年母羊、羯羊的平均屠宰率(依宰前活重)分别为51.11%、49.06%、48.13%。12月龄公羊、成年母羊、羯羊的平均屠宰率(依空活重)分别为54.50%、54.67%、54.49%。12月龄公羊、成年母羊、羯羊的平均净肉率分别为34.31%、35.64%、33.50%。12月龄公羊、成年母羊、羯羊的平均肉骨比分别为1∶2.10、1∶2.70、1∶2.85。12月龄公羊、成年母羊、羯羊的平均眼肌面积分别为8.40,8.05,2.96cm2。
二、牛腿山羊与槐山羊杂交一代的屠宰性能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牛腿山羊与槐山羊杂交一代的屠宰性能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舍饲条件下波尔山羊与河南淮山羊杂交羊生长发育、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动物和饲养管理 |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2 方法 |
1.2.1 体重和体尺测定 |
1.2.2 屠宰性能测定 |
1.2.3 肌肉中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测定 |
1.2.4 肌纤维组织学特性研究 |
1.3 数据统计 |
2 结 果 |
2.1 波淮杂交羊生长发育测定 |
2.2 波淮杂交羊屠宰性能 |
2.3 波淮杂交羊肌肉中常规营养成分含量测定结果 |
2.4 波淮杂交羊肌肉中氨基酸含量 |
2.5 波淮杂交羊肌肉的组织学特性观察 |
2.6 波淮杂交羊肌纤维显微结构观察 |
3 讨 论 |
4 结 论 |
(2)不同铜水平饲粮对滩羊肉品质及肌肉和体脂CLA调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铜在反刍动物上的研究和应用 |
1.2.1 铜参与造血过程 |
1.2.2 铜参与被毛色素沉积 |
1.2.3 铜促进骨和胶原的形成 |
1.2.4 铜与其他微量元素对动物健康的影响 |
1.2.5 铜对反刍瘤胃内环境影响 |
1.2.6 铜对产肉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1.2.7 铜对共轭亚油酸的影响 |
1.3 共轭亚油酸的合成与畜产品品质 |
1.3.1 机体中共轭亚油酸的合成 |
1.3.2 饲粮共轭亚油酸与畜产品品质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铜水平饲粮对滩羊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设计与基础饲粮 |
2.1.2 样品采集 |
2.1.3 测定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铜水平饲粮对舍饲滩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2.2.2 不同铜水平饲粮对舍饲滩羊体尺指标的影响 |
2.2.3 不同铜水平饲粮对舍饲滩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2.2.4 不同铜水平饲粮对舍饲滩羊肉品质的影响 |
2.2.5 不同铜水平饲粮对舍饲滩羊经济效益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不同铜水平饲粮对舍饲滩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2.3.2 不同铜水平饲粮对舍饲滩羊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
2.3.3 不同铜水平饲粮对舍饲滩羊经济效益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铜水平饲粮对滩羊肌肉和脂肪中SCD、FAS和CLA含量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3.1.2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铜水平饲粮对滩羊肌肉和脂肪SCD和FAS含量的影响 |
3.2.2 不同铜水平饲粮对滩羊肌肉和脂肪CLA含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不同铜水平饲粮对滩羊肌肉和脂肪SCD和FAS含量的影响 |
3.3.2 不同铜水平饲粮对滩羊肌肉和脂肪CLA含量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铜水平饲粮对滩羊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4.1.2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
4.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16s rDNA基因V3+V4区域扩增结果 |
4.2.2 瘤胃微生物序列及多样性分析 |
4.2.3 瘤胃液溶纤维丁酸弧菌丰富度 |
4.3 讨论 |
4.3.1 不同铜水平饲粮对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
4.3.2 不同铜水平饲粮对瘤胃溶纤维丁酸弧菌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论文总体结论与创新点 |
5.1 总体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不同年龄新疆柯尔克孜羊宰后骨骼肌肉品质测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羊的选择 |
1.1.2 所用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试验羊屠宰 |
1.2.2 肌肉取样 |
1.2.3 测定指标 |
1.2.3. 1 肌肉理化指标 |
(1) p H值 |
(2) 嫩度 |
(3) 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
(4) 矿物元素测定 |
1.2.3. 2 氨基酸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月龄对公羊肉品质的影响 |
2.1.1 对公羊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
2.1.2 对公羊肉理化性状的影响 |
2.1.3 对公羊肉矿物质含量的影响 |
2.1.4 对公羊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2.2 不同月龄对母羊肉品质的影响 |
2.2.1 对母羊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
2.2.2 对母羊肉理化性状的影响 |
2.2.3 对母羊肉矿物质含量的影响 |
2.2.4 对母羊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年龄对羊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
3.2 年龄对羊肉理化指标的影响 |
3.3 年龄对羊肉矿物质含量的影响 |
3.4 年龄对羊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4 结论 |
(4)不同品种绵羊体重与体尺指标的相关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Summary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绵羊体重与体尺指标相关回归分析研究进展 |
2 本实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仪器及测定项目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体重和体尺指标的表型统计分析 |
2.2 体重和体尺指标的表型相关性分析 |
2.3 体重和体尺指标之间的通径分析 |
2.4 体尺指标对体重相关系数的分解 |
2.5 不同品种绵羊体重和各体尺指标进行总体回归分析后模型汇总 |
2.6 不同品种绵羊体重和各体尺指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后模型汇总 |
3 讨论 |
3.1 体重和体尺的表型参数 |
3.2 体重与体尺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3 体重与其体尺指标之间的通径分析及其相关系数的分解 |
3.4 体尺指标对体重的逐步回归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5)日粮能蛋水平对4-8月龄滩羊育肥效果及优质切块比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全价混合日粮 |
1.2 羊肉营养成分的研究 |
1.2.1 羊肉的常规营养营养组分 |
1.2.2 羊肉中的氨基酸 |
1.3 日粮能蛋水平对羔羊育肥的影响 |
1.3.1 日粮能量水平对羔羊育肥效果的影响 |
1.3.2 日粮蛋白水平对羔羊育肥效果的影响 |
1.4 国内外羊肉胴体的分割方法 |
1.4.1 国内羊肉胴体分割方法 |
1.4.2 国外羔羊肉胴体分割方法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不同能量蛋白水平的日粮对4-8月龄滩羊分阶段育肥的效果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
2.1.4 饲养管理 |
2.1.5 样品采集和测定 |
2.1.6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阶段不同能蛋水平的日粮对滩羊羔羊育肥效果的表现 |
2.2.2 不同阶段不同能蛋水平对滩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2.2.3 不同阶段不同能蛋水平对滩羊肉理化性质的影响 |
2.2.4 不同阶段不同能蛋水平对羊肉化学组分的影响 |
2.2.5 不同阶段不同能蛋水平对羊肉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不同阶段不同能蛋水平对滩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2.3.2 不同阶段不同能蛋水平对滩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2.3.3 不同阶段不同能蛋水平对羊肉理化性质的影响 |
2.3.4 不同阶段不同能蛋水平对羊肉化学组分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能蛋水平的日粮分阶段饲喂滩羊羔羊对其优质切块比例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羊肉胴体分割 |
3.1.2 各切块重以及比例 |
3.2 结果 |
3.2.1 羊肉胴体分割方法的企业标准 |
3.2.2 不同体重阶段不同能蛋水平对各切块重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总结 |
4.1 结论 |
4.2 本研究创新点 |
4.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AMPK活性对宰后羊肉糖酵解和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1 引言 |
1.1 羊肉的概况 |
1.2 影响羊肉品质的因素 |
1.3 宰后肌肉生理和肉品质的变化 |
1.4 AMPK研究概况 |
1.5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1.6 试验流程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样品 |
2.1.2 试剂 |
2.1.3 仪器和设备 |
2.2 试验设计 |
2.2.1 月龄和部位对宰后羊肉AMPK活性和糖酵解指标及肉质指标的影响 |
2.2.2 宰后排酸过程对AMPK活性和糖酵解指标及肉质指标的影响 |
2.2.3 AMPK活性激活对糖酵解指标和肉质指标的影响 |
2.3 方法 |
2.3.1 AMPK活性测定 |
2.3.2 肌糖原含量测定 |
2.3.3 乳酸含量测定 |
2.3.4 已糖激酶活性测定 |
2.3.5 pH值测定 |
2.3.6 色泽测定 |
2.3.7 剪切力测定 |
2.3.8 熟肉率测定 |
2.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月龄和部位对宰后羊肉AMPK活性和糖酵解指标及肉质指标的影响 |
3.1.1 月龄和部位对AMPK活性的影响 |
3.1.2 月龄和部位对糖酵解指标的影响 |
3.1.3 月龄和部位对肉质指标的影响 |
3.1.4 AMPK活性与糖酵解和肉质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2 宰后排酸过程中AMPK活性和糖酵解指标及肉质指标的变化 |
3.2.1 宰后排酸过程中AMPK活性变化 |
3.2.2 宰后排酸过程糖酵解指标的变化 |
3.2.3 宰后排酸过程肉质指标的变化 |
3.3 AMPK活性激活对糖酵解指标和肉质指标的影响 |
3.3.1 AMPK活性激活 |
3.3.2 AMPK活性激活后对糖酵解指标的影响 |
3.3.3 AMPK活性激活后对肉质指标的影响 |
4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滩羊羔羊早期补饲以及不同体重阶段羊肉品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研究背景 |
1.1 早期断奶 |
1.2 适时屠宰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羔羊生长发育特点 |
2.2 羔羊早期补饲 |
2.3 羔羊早期断奶 |
2.4 羔羊早期育肥 |
2.5 羊肉品质研究概况 |
2.6 羊肉品质的评定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舍饲滩羊羔羊早期补饲及断奶技术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1.2 试验设计与试验动物 |
1.3 试验日粮配方 |
1.4 饲养管理 |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营养水平日粮下羔羊增重情况 |
2.2 不同营养水平下羔羊体尺的增长情况 |
2.3 羔羊体尺增长幅度 |
2.4 试验期间羔羊采食量 |
2.5 不同营养水平下补饲羔羊的经济效益 |
3 讨论 |
3.1 羔羊的补饲日龄 |
3.2 不同营养水平日粮对羔羊增重的影响 |
3.3 不同营养水平日粮对羔羊体尺变化的影响 |
3.4 不同营养水平日粮补饲的经济效益分析 |
4 小结 |
第三章 滩羊断奶羔羊育肥肉品质及适宜屠宰体重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选择与试验设计 |
1.2 试验日粮 |
1.3 饲养管理 |
1.4 主要试验仪器设备 |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产性能指标 |
2.2 屠宰性能指标 |
2.3 羊肉理化指标 |
2.4 食用品质 |
2.5 肉品风味的测定 |
3 讨论 |
3.1 育肥羔羊生产性能 |
3.2 育肥羔羊屠宰性能 |
3.3 育肥羔羊理化指标 |
3.4 育肥羔羊肉食用品质 |
3.5 育肥羔羊肉品挥发性物质的检测 |
4 小结 |
第四章 论文总体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中国肉羊生产的主要经济杂交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经济杂交主要方式 |
1.1 简单杂交 |
1.2 回交 |
1.3 轮回杂交 |
1.3.1 两品种轮回杂交 |
1.3.2 三品种轮回杂交 |
1.4 终端杂交 |
1.4.1 三元杂交 |
1.4.2 双杂交 |
2 杂交亲本选择 |
2.1 母本 |
2.2 父本 |
3 肉用绵羊适宜的杂交组合 |
3.1 二元杂交组合 |
3.1.1 萨寒杂交组合 |
3.1.2 白寒杂交组合 |
3.1.3 陶寒杂交组合 |
3.1.5 德寒杂交组合 |
3.1.6 南寒杂交组合 |
3.1.8 杜寒杂交组合 |
3.1.1 0 杜湖杂交组合 |
3.1.1 1 萨哈杂交组合 |
3.1.1 2 萨福克羊、无角道赛特羊与阿勒泰大尾羊杂交 |
3.1.1 3 陶赛特羊、小尾寒羊、内蒙古细毛羊3品种不同组合 |
3.1.1 4 陶赛特羊、特克塞尔羊、萨福克羊与藏羊杂交 |
3.2 三元杂交组合 |
3.2.1 特陶寒杂交组合 |
3.2.2 南夏考杂交组合 |
3.2.3 南夏土杂交组合 |
3.2.5 萨夏寒杂交组合 |
3.2.6 德夏寒杂交组合 |
3.2.8 陶寒滩杂交组合 |
3.2.9 特寒滩杂交组合 |
3.2.1 0 陶赛特羊与夏细杂种羊杂交 |
3.2.1 1 萨福克羊、陶赛特羊、夏洛莱羊、杜泊羊与寒蒙杂种母羊杂交 |
4 肉用山羊杂交组合 |
4.1 二元杂交组合 |
4.1.1 波鲁杂交组合 |
4.1.2 波宜杂交组合 |
4.1.3 波黄杂交组合 |
4.1.4 波南杂交组合 |
4.1.5 波长杂交组合 |
4.1.6 波乐杂交组合 |
4.1.7 波简杂交组合 |
4.1.8 波马杂交组合 |
4.1.9 努马杂交组合 |
4.1.1 0 波福杂交组合 |
4.1.1 1 波川杂交组合 |
4.1.1 2 波陕杂交组合 |
4.1.1 3 波贵杂交组合 |
4.2 三元杂交组合 |
4.2.1 波努马杂交组合 |
4.2.2 波奶陕杂交组合 |
5 经济杂交中应注意的问题 |
5.1 杂种优势与性状的遗传力有关 |
5.2 一般F1羊杂种优势率最高 |
5.3 应注意综合评价改良效果 |
5.4 不可忽视杂交的负面影响 |
5.5 注意改善饲养管理 |
(9)河南地方绵、山羊品种的种质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索引符号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绵、山羊品种体尺、体重指标研究 |
2 绵、山羊品种繁殖性能研究 |
3 绵、山羊品种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研究 |
3.1 品种因素对绵、山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3.2 年龄因素对绵、山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3.3 性别因素对绵、山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3.4 营养水平对绵、山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3.5 饲养方式对绵、山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3.6 屠宰加工因素对绵、山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
第二章 引言 |
第三章 河南地方绵、山羊品种体尺、体重及繁殖性能的测定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选取 |
1.2 测定指标 |
1.2.1 体尺指标和测定方法 |
1.2.2 繁殖性能指标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的体尺、繁殖性能测定分析 |
2.1.1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不同年龄段体尺、体重的测定分析 |
2.1.1.1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周岁时体尺、体重的测定分析 |
2.1.1.2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1 岁半时体尺、体重的测定分析 |
2.1.1.3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成年时体尺、体重的测定分析 |
2.1.2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繁殖性能的测定分析 |
2.1.3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体尺对体重的通径分析 |
2.1.3.1 河南大尾寒羊体尺对体重的通径分析 |
2.1.3.2 河南小尾寒羊体尺对体重的通径分析 |
2.1.3.3 豫西脂尾羊体尺对体重的通径分析 |
2.1.3.4 太行裘皮羊体尺对体重的通径分析 |
2.1.4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体尺对体重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
2.1.4.1 河南大尾寒羊体尺对体重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
2.1.4.2 河南小尾寒羊体尺对体重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
2.1.4.3 豫西脂尾羊尺对体重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
2.1.4.4 太行裘皮羊尺对体重最优同归方程的建立 |
2.1.5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体重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 |
2.1.5.1 河南大尾寒羊体重生长模型的建立 |
2.1.5.2 河南小尾寒羊体重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 |
2.1.5.3 豫西脂尾羊体重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 |
2.1.5.4 太行裘皮羊体重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 |
2.1.5.5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体重生长发育模型的对比分析 |
2.2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的体尺、繁殖性能测定分析 |
2.2.1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不同年龄段体尺、体重的测定分析 |
2.2.1.1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周岁时体尺、体重的测定分析 |
2.2.1.2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2 岁时体尺、体重的测定分析 |
2.2.1.3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成年时体尺、体重的测定分析 |
2.2.2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繁殖性能测定分析 |
2.2.3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体尺对体重的通径分析 |
2.2.3.1 河南奶山羊体尺对体重的通径分析 |
2.2.3.2 槐山羊体尺对体重的通径分析 |
2.2.3.3 伏牛白山羊体尺对体重的通径分析 |
2.2.3.4 太行黑山羊体尺对体重的通径分析 |
2.2.3.5 鲁山牛腿山羊体尺对体重的通径分析 |
2.2.4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体尺对体重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
2.2.4.1 河南奶山羊体尺对体重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
2.2.4.2 槐山羊体尺对体重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
2.2.4.3 伏牛白山羊体尺对体重最优同归方程的建立 |
2.2.4.4 太行黑山羊体尺对体重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
2.2.4.5 鲁山牛腿山羊体尺对体重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
2.2.5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体重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 |
2.2.5.1 河南奶山羊体重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 |
2.2.5.2 槐山羊体重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 |
2.2.5.3 伏牛白山羊体重生氏发育模型的建立 |
2.2.5.4 太行黑山羊体重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 |
2.2.5.5 鲁山牛腿山羊体重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 |
2.2.5.6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体重生长发育模型的对比分析 |
2.3 河南地方绵、山羊品种体尺对体重回归方程的对比分析 |
2.3.1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体尺对体重回归方程的对比分析 |
2.3.2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体尺对体重回归方程的对比分析 |
2.4 河南地方绵、山羊品种体尺对体重通径分析的对比 |
2.4.1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体尺对体重通径分析的对比 |
2.4.2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体尺对体重通径分析的对比 |
3 讨论 |
3.1 不同绵、山羊品种体重、体尺的差异 |
3.1.1 绵、山羊体尺对比 |
3.2 绵、山羊繁殖性能 |
3.3 绵、山羊体尺与体重的通径分析 |
3.3.1 绵羊体尺与体重的通径分析 |
3.3.2 山羊体尺与体重的通径分析 |
3.4 绵、山羊体尺对体重的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
3.4.1 绵羊体尺对体重的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
3.4.2 山羊体尺对体重的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 |
第四章 河南地方绵、山羊品种屠宰性能的测定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方法和测定指标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屠宰性能的测定分析和对比 |
2.1.1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屠宰性能的测定分析 |
2.1.2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屠宰性能的对比 |
2.2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屠宰性能的测定分析和对比 |
2.2.1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屠宰性能的测定分析 |
2.2.2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屠宰性能的对比 |
2.3 河南地方绵、山羊品种的屠宰性能对比 |
3 讨论 |
3.1 不同绵、山羊品种的屠宰性能 |
3.1.1 宰前体重 |
3.1.2 屠宰率 |
3.1.3 净肉率 |
3.1.4 胴体净肉率 |
3.1.5 眼肌面积 |
第五章 河南地方羊品种肉质主要指标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选取 |
1.2 试验用品 |
1.3 试验方法和测定项目 |
1.4 测定项目 |
1.5 数据处理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肉质主要指标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分析 |
2.1.1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肉质主要指标的测定分析 |
2.1.2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肉质主要指标含量对比 |
2.1.3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肌肉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分析 |
2.1.4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肌肉氨基酸含量对比 |
2.2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肉质主要指标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分析 |
2.2.1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肉质主要指标的测定分析 |
2.2.2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肉质主要指标含量对比 |
2.2.3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肌肉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分析 |
2.2.4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肌肉氨基酸含量对比 |
2.3 河南地方绵、山羊肉质主要指标对比 |
2.3.1 河南地方绵、山羊肉质水分含量对比 |
2.3.2 河南地方绵、山羊肉质脂肪含量对比 |
2.3.3 河南地方绵、山羊肉质蛋白质含量对比 |
2.3.4 河南地方绵、山羊肉质灰分含量对比 |
2.4 河南地方绵、山羊肉质氨基酸含量对比 |
2.4.1 河南地方绵、山羊肉质必须氨基酸含量对比 |
2.4.2 河南地方绵、山羊肉质非必须氨基酸含量对比 |
2.4.3 河南地方绵、山羊肉质氨基酸总量对比 |
3 讨论 |
3.1 不同绵、山羊品种肉质的主要指标 |
3.2 不同绵、山羊品种的肉质氨基酸含量 |
第六章 全文结论和研究展望 |
1 总体讨论 |
2 全文结论 |
3 创新点 |
4 研究展望 |
5 本文建议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附录 |
(10)安徽白山羊的体性状和肉用性能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安徽白山羊的概况 |
1.1 外貌特征 |
1.2 生产性能 |
1.3 繁殖性能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测定目的 |
2.2 试验时间和地点 |
2.3 试验羊选择 |
2.4 体性状测定 |
2.5 屠宰方法 |
3 结果分析 |
3.1 屠宰羊体性状 |
3.2 屠宰性状 |
4 讨论 |
5 结论 |
四、牛腿山羊与槐山羊杂交一代的屠宰性能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舍饲条件下波尔山羊与河南淮山羊杂交羊生长发育、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特性研究[J]. 张志恒,王玉琴,任国艳,李元晓,赵凌平,吴秋珏,张子军. 中国畜牧兽医, 2020(08)
- [2]不同铜水平饲粮对滩羊肉品质及肌肉和体脂CLA调控的影响[D]. 孙劲松. 宁夏大学, 2019(02)
- [3]不同年龄新疆柯尔克孜羊宰后骨骼肌肉品质测试分析[J]. 师帅,巴吐尔·阿不力克木,高维明,周卫东,王文琦. 新疆农业科学, 2017(07)
- [4]不同品种绵羊体重与体尺指标的相关回归分析[D]. 许鑫. 甘肃农业大学, 2017(02)
- [5]日粮能蛋水平对4-8月龄滩羊育肥效果及优质切块比例的影响[D]. 周世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2)
- [6]AMPK活性对宰后羊肉糖酵解和肉品质的影响[D]. 宋晓彬.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2)
- [7]滩羊羔羊早期补饲以及不同体重阶段羊肉品质的研究[D]. 侯鹏霞. 宁夏大学, 2014(08)
- [8]中国肉羊生产的主要经济杂交模式[J]. 毋强,路鹏,洪雪莹,陈其新.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2(03)
- [9]河南地方绵、山羊品种的种质特征的研究[D]. 田亚磊.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6)
- [10]安徽白山羊的体性状和肉用性能测定[J]. 陈胜,程广龙,朱德建,江喜春,赵辉玲.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