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生葡萄品种抗旱性鉴定及其种间F_1代的初步研究

中国野生葡萄品种抗旱性鉴定及其种间F_1代的初步研究

一、中国葡萄属野生种及其种间F_1代抗旱性鉴定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付瀚森[1](2021)在《绿菊舌状花花部性状遗传分析及其叶绿素调控相关基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菊花(Chrysanthemum×morifolium)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拥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其花色多样,品种繁多,但绿色品种相对较少,且其绿色呈色及调控研究报道有限。为此,本研究构建了一个针对菊花绿色舌状花花色的分离群体。研究了杂交群体花部性状的杂种优势与遗传特征,筛选了影响绿菊舌状花呈色的关键基因。为研究菊花及其它植物的绿色花器官的呈色及调控机理提供了基础,并为今后通过基因工程改善菊花颜色提供指导。主要研究如下:1.菊花舌状花的绿色与其细胞中叶绿素含量有关。对几个不同花色的菊花进行色差仪颜色测定和色素测定后,发现其花瓣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对其绿色的呈现影响不大,而叶绿素含量的升高会导致其花瓣a*值的降低,呈极显着负相关,说明菊花舌状花的绿色与其细胞中的叶绿素含量有关,并证实了色差仪a*值可以间接反映菊花花瓣中叶绿素的含量,为通过色差仪进行后续大量花色测量提供了依据。2.建立了基于菊花绿色舌状花的分离群体。针对绿色舌状花颜色,通过对所搜集菊花资源的花色,花型,瓣型及其他生长特性进行筛选和比较,选定了一个菊属的原生种毛华菊(Chrysanthemum vestitum)以及三个菊花品种(Chrysanthemum×morifolium)作为杂交亲本分别建立了遗传群体,三个菊花品种分别为,菊花‘盘龙春晓’、‘盘龙玉春’和‘绿叮当’。组成了包括自交在内的8种组合进行授粉,7种组合获得后代。其中以菊花‘绿叮当’为母本和毛华菊为父本得到的杂交群体的舌状花在绿色程度上表现为连续表型,将其作为后续遗传分析及其它实验的主体材料。3.确定了菊花舌状花的绿色性状由包括两对主基因的多基因控制。我们通过对‘绿叮当’与毛华菊的杂交群体进行研究,将其秋季开花的453株后代作为遗传群体,选取舌状花的色相角h值和色相a*值、舌状花瓣数和花序直径这4个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分析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这些性状呈连续变化,有极显着的中亲优势,舌状花的色相角和花序直径有极显着的超亲优势;(2)色相角h值、色相a*值和舌状花瓣数均由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其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8.74%、90.34%和76.20%;花序直径由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其主基因遗传率为41.20%。此外,杂交后代舌状花大多为平瓣,与双亲一致,少量个体出现管瓣与匙瓣。舌状花的色相角h值、舌状花瓣数及花序直径都分别与舌状花色相a*值显着相关。由此可见,在这个绿色菊花品种与野生近缘种杂交的拟测交F2代群体中,舌状花的色相a*值主基因遗传率高,并与其他花部性状显着相关。4.挖掘了影响菊花绿色舌状花呈色的多个代谢通路及候选转录因子。通过菊花品种‘绿叮当’与毛华菊杂交建立的分离群体后代,我们挑选绿色和白色的个体在花发育的3个阶段进行采样,并制备混合RNA池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研究发现在各发育阶段,绿池的叶绿素含量高于白池,且叶绿体降解较慢。转录组分析表明,在绿池和白池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于与叶绿素代谢和光合作用相关的通路中。通过差异表达分析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我们确定转录因子Cm COL16a、Cm COL16b、Cm ERF和Cmb HLH是菊花绿色花色的候选调控因子。这些发现为今后通过基因工程改善菊花花色奠定了基础。5.克隆并验证了4个可能影响菊花绿色舌状花中叶绿素含量变化的转录因子。通过对上述4个候选转录因子的CDS序列全长进行扩增,并与拟南芥及其他物种中的同源基因序列及蛋白序列进行比对后发现,这些基因的序列与其他物种中的同源序列一致性较高,对这些基因在6个不同花色的切花菊舌状花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Cm COL16b和Cmb HLH与花瓣中叶绿素含量关联更密切。总之,本研究通过建立一个针对菊花绿色舌状花的分离群体,并对其后代表型进行遗传分析和转录组分析,初步探明了菊花绿色舌状花的花色遗传规律,并筛选了几个影响绿色舌状花中叶绿素含量的候选转录因子,为进一步探索其呈色机理奠定了基础。

李莎莎[2](2021)在《葡萄种子败育因子与无核抗病葡萄种质创制研究》文中指出无核性状是国际鲜食葡萄的重要研究和育种方向。胚挽救技术的应用,使种子败育型葡萄作母本进行大田杂交后,不仅提高后代的无核率,而且缩短育种周期。种子败育型葡萄果实发育进程中,种子败育与形成无核果实的相关基因是什么?这些基因表达与调控机理是什么?搞清楚这些基因的作用与相互关系,对无核葡萄育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首先以种子败育型葡萄‘无核白’为材料,在种子败育过程中观察胚珠的形态和组织解剖结构,并测定其内源激素含量,分析不同基因在‘无核白’和有核葡萄‘黑比诺’的种子败育/发育过程中的差异表达,筛选出种子败育相关基因;同时以种子败育型葡萄作母本,引入抗病的中国野生葡萄及其后代材料作父本杂交后,利用胚挽救技术创制无核抗病新种质。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无核白’种子败育过程中形态、组织解剖和内源激素水平等发生变化。在32~42 DAF(days after flowering,开花后天数)观察杨凌地区‘无核白’发育的胚珠形态大小不一,在37 DAF其种皮褐变和皱缩。石蜡切片观察‘无核白’从32 DAF开始胚囊皱缩,胚乳细胞降解、退化,且内、外种皮分离,在42 DAF与‘红宝石无核’的球形胚相比,‘无核白’的胚体积小,胚发育延缓。测定‘无核白’胚珠中GA3和ZR含量从36 DAF开始下降,IAA含量从37 DAF开始下降,ABA含量从34 DAF持续升高,(GA3+IAA)/ABA和ZR/ABA含量比率分别从34 DAF和36 DAF开始下降。分析激素合成信号基因的表达情况,从30~45 DAF赤霉素合成基因Vvi GA2ox-3和Vvi GA3ox-1的表达量下降,生长素抑制子Vvi AUX/IAA4和Vvi AUX/IAA8以及脱落酸信号基因Vvi Sn RK2.1和Vvi Sn RK2.2的表达量上升。2.在‘无核白’和‘黑比诺’8个不同败育/发育时期的胚珠中种子发育相关基因、不同转录因子及水杨酸合成和信号途径基因差异表达。从20~55 DAF,8个不同发育时期的胚珠中,种皮发育相关基因Vvi AGL11和胚乳发育相关基因Vvi FIS2和Vvi IKU2的相对表达量均在‘无核白’中持续降低,在‘黑比诺’中升高;胚乳发育相关基因Vvi PHERES1在‘无核白’中先升高后降低,在‘黑比诺’中持续升高;转录因子Vvi WRKY3、Vvi WRKY52和Vvi HB7在‘无核白’中的表达量持续升高,但在‘黑比诺’中变化趋势不明显,Vvi WRKY6的表达量在‘无核白’中先升高后降低,在‘黑比诺’中基本不变。依赖水杨酸合成和信号途径基因Vvi EDS1.2、Vvi NDR1和Vvi SID2的表达量在‘无核白’中升高,引起免疫防御反应,促进种子败育。不同组织表达特性分析,Vvi AGL11、Vvi IKU2、Vvi WRKY3、Vvi WRKY6和Vvi WRKY52在无核葡萄和有核葡萄的胚珠中表达量最高;Vvi PHERES1在有核葡萄的胚珠中表达量最高。3.利用胚挽救技术以种子败育型葡萄为母本分别与中国野生葡萄(杂种)、欧洲无核葡萄作父本杂交,共配置了24个组合,获得2259株无核、抗病新株系。以‘红宝石无核’‘昆香无核’和‘火焰无核’作母本,‘塘尾’‘双优’‘北醇’‘阳光玫瑰’‘红宝石无核’‘无核白’和‘爱神玫瑰’等作父本时胚挽救效率较好。当‘无核白’‘红宝石无核’‘火焰无核’‘昆香无核’和‘克瑞森无核’分别作母本时,最佳取样时间分别为开花后39天、授粉后57~58天、40~41天、50天和42天。通过优化胚挽救技术体系,在‘火焰无核’葡萄开花前外源喷施5 mg/L的油菜素内酯,显着提高其胚发育率,并增加多胚的数量;以ER为基础培养基,添加水杨酸合成抑制剂可提高胚发育率;以WPM为基础培养基,添加1.0μmol TDZ显着提高杂种胚的成苗率。4.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抗病性调查获得一批无核、抗病新种质。共移栽炼苗成活1662个胚挽救杂种,通过无核性状分子标记GSLP1和SCF27检测杂种后代中携带目的条带有484株;通过抗霜霉病分子标记S382和S294检测杂种后代中携带目的条带有25株。田间抗病性鉴定出杂种后代中抗白粉病51株和抗霜霉病96株。综上所述,‘无核白’种皮发育相关基因Vvi AGL11的转录水平降低,促进种皮褐变、皱缩,内外种皮分离;胚乳发育相关基因Vvi FIS2、Vvi PHERES1和Vvi IKU2的转录水平降低,促进胚乳降解;以及内源GA3、IAA、ZR和ABA之间的含量变化和水杨酸合成和信号基因介导的防御反应等,共同促进葡萄种子败育,且种皮的降解与胚乳的退化同步发生。

许一博[3](2021)在《中国野生葡萄抗寒抗旱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寒冷干旱是限制葡萄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我国的东北、华北与西北地区。近几年,我国的西北地区宁夏已经发展成我国主要的酿酒葡萄产区,如何选择抗寒葡萄栽培,降低抗寒埋土防寒的成本,采用露地栽培或者轻微埋土防寒,是宁夏葡萄产区与我国其他相似产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以复叶葡萄的5个株系与河岸葡萄、北冰红、赤霞珠、左优红、北醇、红地球等6个葡萄种或品种的一年生枝条为材料,以4℃为对照,测定在-8℃、-12℃、-16℃、-20℃、-24℃时,测定枝条的相对电导率、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通过隶属函数法研究并鉴定11种葡萄品种或株系的抗寒能力。同时测定在断水5d、7d、9d后固原-1以及贝达、北冰红、北醇盆栽苗叶片的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脯氨酸含量变化情况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抗寒相关性指标鉴定葡萄的抗寒性:获得寒冷胁迫下葡萄枝条的生理变化趋势:随着寒冷胁迫的加剧,枝条相对电导率逐渐上升,且抗寒性越好的材料上升越慢,电导率越低;枝条抗氧化酶活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呈现先升高后减低的趋势,且抗寒性越好,氧化酶活性峰值所在温度越低,峰值越大;枝条丙二醛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持续上升,丙二醛含量越低,抗寒性越好;脯氨酸含量随着寒冷胁迫的加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数值越大抗寒性越好。2.根据隶属函数评价葡萄植株枝条的抗寒性:对供试材料的11个材料枝条梯度降温进行抗寒性鉴定,山葡萄后代中北醇、北冰红、左优红均属于高抗寒品种。原产美国的河岸葡萄属于高抗寒品种,欧洲葡萄品种‘赤霞珠’属于低抗寒品种、红地球属于不抗寒品种。中国野生葡萄的复叶葡萄株系固原-1属于高抗寒株系,甘肃-91属于中抗寒株系,白水-40属于低抗寒株系,华县-2与留坝-9属于不抗寒株系。3.本研究通过实时荧光PCR测定河岸葡萄、北冰红、固原-1、赤霞珠的抗寒相关基因Vv CBF1在不同低温下的表达情况。随着温度降低,北冰红品种的基因表达最高,其次是河岸葡萄、复叶葡萄固原-1、赤霞珠。赤霞珠Vv CBF1表达随着温度降低呈现先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其他温度下较对照均有显着增加;固原-1表达量在-8℃和-16℃时相较对照,并无显着差异,-20℃与24℃时表达量也无显着差异;北冰红Vv CBF1表达量相较于对照,-16℃也无明显差异,在其他温度均显着升高,且整体趋势呈现先降低后上升趋势,与抗氧化酶、脯氨酸趋势相类似;河岸葡萄Vv CBF1基因表达整体较为稳定,4℃与-16℃表达量无明显差异,其他温度也均无明显差异。四种材料Vv CBF1基因表达量高低排序与综合评价一致。因此,Vv CBF1基因表达情况可以作为抗寒生理指标的辅助证明。4.获得在断水9d内,4种葡萄材料叶片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脯氨酸含量均呈持续上升趋势。根据隶属函数对4个生理指标进行综合抗旱评价,获得贝达属于高抗旱品种,固原-1、北冰红、北醇均属于中抗旱品种或株系。综上所述,在对供试材料抗寒性鉴定基础上,结合抗寒性与抗旱性相关指标鉴定分析与抗寒性转录因子基因Vv CBF1的表达分析,本研究得出了中国野生复叶葡萄固原-1属于高抗寒、中抗旱株系,可以作为抗寒抗旱砧木进行抗寒育种应用,甘肃-91属于中抗寒株系,白水-40属于低抗寒株系,华县-2与留坝-9属于不抗寒株系;欧山品种的北冰红、左优红、北醇可以在宁夏地区栽培,但是,要在周期性大寒年份,进行抗寒性保护性栽培,减少寒冷造成重大损失。

陈诚诚[4](2020)在《中国野生燕山葡萄抗旱相关基因VyP5CR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葡萄是世界第三大果树,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干旱是主要逆境因子之一,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西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葡萄产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土壤长期干旱缺水,严重制约着葡萄产业的发展。因此,培育抗旱葡萄品种是解决生产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原产我国的野生燕山葡萄(Vitis yeshanensis J.X.Chen),抗旱性极强,是十分重要的抗旱基因资源,研究和利用其关键抗旱基因,对于揭示其抗旱分子机制和进一步的分子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前期课题组对抗旱的燕山葡萄株系‘燕山-1’和不抗旱的原产北美洲的河岸葡萄(V.riparia Michx.)株系‘河岸(♀)’进行干旱胁迫后转录组测序分析的基础上,对获得的其中一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吡咯啉-5-羧酸还原酶基因(P5CR)进行了初步的功能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克隆了‘燕山-1’中的VyP5CR基因,该基因全长1198 bp,开放阅读框(ORF)为831 bp,编码276个氨基酸。经生物信息学分析,VyP5CR定位在8号染色体上。同源性分析表明,VyP5CR与Vv P5CR蛋白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5.89%。通过烟草表皮亚细胞定位,发现VyP5CR存在于细胞膜和细胞质中,以细胞膜为主。2、对‘燕山-1’和‘河岸(♀)’盆栽植株进行干旱胁迫处理,采集不同胁迫时间点的葡萄叶片进行实时定量PCR(q RT-PCR)分析P5CR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P5CR基因的表达量在‘燕山-1’中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并在16 d达到最高峰,约为‘河岸(♀)’最高表达量的5.7倍;在‘河岸(♀)’中先上升后下降,并在8 d达到最高水平。组织表达分析表明,VyP5CR在‘燕山-1’根、茎、叶中均有表达,以叶中的表达量最高,约为根、茎中的5倍。3、对燕山葡萄‘燕山-1’进行不同胁迫(ABA和盐)处理,采集不同胁迫时间点的葡萄叶片进行q RT-PCR分析VyP5CR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ABA处理时,VyP5CR表达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12 h时达到最大值,24 h时再下降;Na Cl处理时,Vv P5CR表达量逐步积累,在8 h时达到峰值,随后下降,在24时再升高。综上,VyP5CR基因除受干旱诱导外,还可被盐和ABA诱导。4、对欧洲葡萄品种‘无核白’进行不同胁迫(低温、盐、SA和ABA)处理,采集不同胁迫时间点的葡萄叶片进行q RT-PCR分析Vv P5CR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4℃处理下,在2 h观察到Vv P5CR表达量的少量积累,然后逐渐下降;Na Cl处理时,Vv P5CR表达量逐步积累,在8 h时达到峰值,约为开始时的8.5倍;ABA处理时,Vv P5CR表达量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2 h时达到最大值,随后缓慢降低;SA处理时,Vv P5CR表达量前期变化不大,在4 h时表达量最高,约为初始值的6倍,然后下降。综上,Vv P5CR基因可被低温、盐、SA和ABA诱导。5、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VyP5CR基因的过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获得了VyP5CR基因转化的纯合T3代拟南芥植株。经Kan抗性筛选及PCR、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获得了3个转基因拟南芥株系。对四周龄的野生型(WT)和转基因拟南芥进行干旱处理,结果表明,与WT相比,过表达VyP5CR基因的株系从表型上耐旱性显着提高,具较小的气孔孔径,在甘露醇胁迫下具较长的主根;从生理生化指标上具有较低的MDA、H2O2和O2-含量,较高的脯氨酸含量和SOD、POD活性,这说明过表达VyP5CR基因能够提高拟南芥的抗旱性。此外,干旱胁迫下,转基因株系中VyP5CR过表达诱导了抗旱相关基因KIN1、NCED3、DREB2A、RD29A、COR15A和COR47的表达,这些基因的表达量均明显上调。因此,本研究表明VyP5CR基因具有抗旱功能。6、以燕山葡萄VyP5CR为诱饵筛选酵母文库,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出两个候选的互作蛋白Vy COP9和Vy RPS20。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进一步证实P5CR分别与Vy COP9、Vy RPS20间存在互作,并且发现其相互作用发生在细胞膜和细胞质。

朱晨桥[5](2020)在《柑橘模式材料的开发与金柑属植物系统发育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柑橘是世界最重要的果树作物和贸易农产品之一,但柑橘的童期长、种子多胚性、植株高大、基因组高度杂合等生物学特点,限制了其基因功能和遗传学研究的进展。山金柑(Fortunella hindsii)属于芸香科(Rutaceae)、金柑属,具有完整柑果结构、童期极短、植株矮化等突出特点,本课题组在2009年的资源调查中发现了具有单胚特点的山金柑株系,是目前最有潜力成为柑橘“模式”实验材料的种质。本研究围绕进一步开发和科学利用单胚山金柑,即个体小、童期短、杂交容易(单胚)、纯合度高的实验材料,开展了相关研究;创建了单胚山金柑纯和自交系,评价了单胚山金柑的主要农艺性状,以单胚山金柑作为母本进行种间杂交实验、创建了遗传群体;利用纯系材料测序、组装了山金柑基因组,并基于转录组和基因组分析,对山金柑生活史基因共表达模式和早花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基于核SSR、叶绿体扩增序列和全基因组SNP,对金柑属植物进行了系统发育、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种群动态等分析,解析了金柑属系统发育地位和种群分化历史,提出了栽培金柑起源的新观点。主要研究结果简述如下:1. 山金柑纯系创建、栽培评价和杂交群体创制扩繁了单胚山金柑自交第二代(S2)118个株系、自交第三代(S3)28个株系,利用n SSR分子标记筛选了一系列纯合度>90%的高纯合材料;其中,单株S3y-45杂合度低至0.62%。评价了单胚山金柑的重要农艺性状,发现~70%的实生苗可在当年成花(童期约8个月),单胚性状稳定(单胚率>90%),植株极矮化(一年生实生苗平均株高15.29cm);以嫁接苗首次坐果数作为评价标准,在自交系中筛选了一系列单胚优系材料,其中‘S2f-179’第一年(首次)平均坐果数最高,达到了5.90个。构建了单胚山金柑PN02(F.hindsii)×滑皮金柑(F.crassifolia)种间杂交群体,获得了包含222个杂种子代的F1群体;基于F1群体中的单胚单株,繁育了F2群体,目前获得了包含713个单株的F2群体。2. 山金柑基因组测序、基因共表达模式分析及早花机理初探以纯系材料‘S3y-45’作为材料,使用Pacbio、Illumina和10X genomics平台测序、组装了山金柑基因组1.0,组装大小373.6 Mb,contig-N50=2.21 Mb,scaffold-N50=5.16 Mb。注释到了32,257个蛋白编码基因,其中的12,360个基因在9个柑橘亚科植物基因组中具有直系同源基因,986个是山金柑特有基因。基于低拷贝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揭示了,相比于枳(Poncirus),山金柑与柑橘属主要栽培种质,如柚(C.grandis)、枸橼(C.medica)、橙(C.sinensis)等有较近的系统发育关系,与橘(C.reticulata)最近,两者约分化于5.32百万年前。对山金柑生活史13个不同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并进行了WGCNA分析,鉴定了27个共表达模块;对比山金柑与柚和柠檬的86个成花发育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现31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的18个涉及成花诱导阶段。对山金柑SPL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发现了19个Fh SPLs;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山金柑比甜橙多了2个SPL3/4/5(内源成花诱导途径关键基因)同源拷贝:Fh SPL7/9;进一步的定量表达实验,验证了Fh SPL7/9在成熟叶片、茎、腋芽分生组织中上调表达,并与光周期成花诱导关键基因SOC1的表达呈正相关(r=0.94),与抑制成花发育的mi R156a表达负相关(r=-0.91)。3. 金柑属植物系统发育分析利用46个核SSR和5个叶绿体位点对38份金柑属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金柑属植物核遗传多样性较高(Na=4.34;Ne=2.27;Ho,He,u He=0.49),叶绿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Hd=0.693;Pi=0.00073;Nh=13)。结合Nei氏遗传距离聚类和叶绿体系统发育树,证明了金柑属独立的种系起源。PCo A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表明,金柑属内包含两大种群:栽培金柑(罗浮、罗纹和金弹)和山金柑。对15份栽培金柑种质和15份野生山金柑进行了基于基因组SNP的群体遗传学分析。PCA和群体结构分析都验证了金柑属内“栽培金柑—山金柑”两大种群的遗传结构;在栽培金柑内,显示了清晰的“罗浮(F.margarita)—金弹(F.crassifolia)”遗传结构;所有罗纹(F.japonica)材料都显示了罗浮和金弹混合的遗传背景,表明罗纹可能起源于罗浮和金弹的杂交或回交;但这三个栽培种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均大于0.25,证明它们都应有“种”(species)的地位。栽培金柑种群的基因组SNP多样性水平(Pi=0.12,Theta=0.10)显着低于山金柑种群(Pi=0.23,Theta=0.26),两个种群的Tajima’s D、Fu&Li’s D*、Fu&Li’s F*值均显着背离0,拒绝中性进化检验,说明它们的进化过程中都经历了定向选择。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栽培金柑种群的连锁不平衡强度高,连锁不平衡衰减速度慢,衰减距离更长,说明栽培金柑种群经历的选择强度更高,暗示其经历了人工选择。种群动态分析发现,栽培金柑祖先和山金柑祖先分别在距今70-120万年前和30-60万年前各经历了一次与第四纪冰期相关的种群缩减,而后,栽培金柑在距今1-2万年前又经历了一次急速的种群扩张。以上结果暗示了金柑属在与橘分支分化后至第四纪冰河期开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种群分化,栽培金柑的祖先种群的地理分布更北,栽培金柑经历的急速种群扩张很可能与人类的选择和驯化有关。

吴凯朝,邓智年,魏源文,徐林,曹辉庆,罗海斌,黄诚梅,蒋胜理[6](2017)在《我国甘蔗属割手密种质资源收集与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说明对我国割手密的调查和收集、遗传多样性、种质鉴定评价、种质创新和基因开发利用等多个前沿方向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系统性综述,同时展望了割手密在甘蔗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窦志敏[7](2017)在《甘蔗斑茅属间杂交BC3F1品系鉴定及抗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干旱、病害以及品种单一化制约着我国甘蔗产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是选育抗旱、抗病能力强,产量品质优良的甘蔗新品种。甘蔗近缘属植物斑茅具有抗病虫性强、抗旱耐瘠、宿根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通过远缘杂交,把斑茅的优良性状基因导入甘蔗栽培种,可以拓宽甘蔗的遗传基础,选育出抗逆性强、生产性状良好、有突破性的品种。本研究以甘蔗品系YC73-226为母本,甘蔗斑茅属间杂交BC3品系YCE06-111为父本,进行杂交。应用Alu-like分子标记对其杂交后代BC3F1品系进行斑茅血缘鉴定,并对含有斑茅血缘的BC3F1品系进行抗旱性、黑穗病抗性鉴定与评价,从中筛选出抗旱、抗黑穗病能力强,性状优良的品系,为进一步培育创新亲本奠定基础。本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Alu-like分子标记鉴定甘蔗斑茅属间杂交BC3F1品系的斑茅血缘,87个参试材料中,有83个为含有斑茅血缘的BC3F1品系,阳性率为95.40%。(2)对30个含有斑茅血缘的BC3F1品系以及对照品种ROC22进行拔节期人工干旱胁迫处理,结果发现,在遭受干旱胁迫后,所有参试品系的蔗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旱伤害,株高、地上部及地下部干物质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根系活力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及MDA含量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3)对30个含有斑茅血缘的BC3F1品系以及对照品种ROC22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将31个参试品系分成抗旱性强、中度抗旱和抗旱性弱三类。在31个参试品系中抗旱性强的品系有18个,包括对照品种ROC22以及17个甘蔗斑茅属间杂交BC3F1品系,占参试BC3F1品系的56.67%,其中,有3个品系的抗旱性强于对照品种ROC22,分别为HE15-82、HE15-84和HE15-72;中度抗旱的品系有10个,占参试BC3F1品系的33.33%;抗旱性弱的品系有3个,占参试BC3F1品系的10.00%。(4)对80个含有斑茅血缘的BC3F1品系进行黑穗病抗性评价,表现为抗甘蔗黑穗病的品系有31个,占参试BC3F1品系的38.75%,其中,26个品系的抗性水平为高抗;表现为感甘蔗黑穗病的品系有49个,占参试BC3F1品系的61.25%。(5)筛选出抗旱性强,同时又高抗甘蔗黑穗病的BC3F1品系7个,分别为HE15-82、HE15-72、HE15-17、HE15-23、HE15-62、HE15-46和HE15-14。

夏思哲,李铁梅,李凤菊,王宝军,徐炎[8](2017)在《野生葡萄‘燕山-1’ב河岸-3’种间杂交F1代植株耐盐性鉴定》文中提出对单芽茎段离体快繁获得的中国野生葡萄燕山-1(Vitis yeshanensis‘Yanshan-1’)×河岸-3(V.riparia‘Hean-3’)杂种F1代的31个株系、河岸-3和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V.vinifera‘Cabernet Sauvignon’)的组培苗进行耐盐性筛选,以筛选出优良的耐盐株系作为砧木育种的材料。取离体快繁技术获得的试管苗中部生长较为一致的单芽茎段加入含有不同浓度NaCl的生根培养基中,培养40d内观察盐害症状,计算盐害指数,用相对耐盐指数对供试材料的耐盐性进行初步分级。通过筛选将供试的燕山-1×河岸-3杂种F1代的31个株系分为5个类型:11个株系为高耐盐葡萄、5个株系为耐盐葡萄、7个株系为中耐盐葡萄、5个株系为盐敏感葡萄、3个为盐高敏葡萄。此外,河岸-3为高耐盐葡萄、‘赤霞珠’为盐敏感葡萄;燕山-1×河岸-3杂种F1代的31个株系中有8个株系的耐盐表现优于父本河岸-3,出现超亲遗传现象。通过初步筛选,鉴定出11个高耐盐的杂种F1代株系,可以作为优良的砧木材料。

王勇,李玉玲,孙锋,伍国红,骆强伟,苏来曼·艾则孜,郭平峰[9](2015)在《葡萄抗旱性鉴定及其遗传倾向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干旱胁迫下,本文测定了葡萄3个杂交组合5个亲本和126个F1代植株的主蔓生长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及细胞质膜透性,综合评价了亲本及F1代的抗旱性,并分析了F1代抗旱性遗传倾向。结果表明,亲本‘火州黑玉’为中抗型,‘火州紫玉’、‘红宝石无核’和‘红地球’为低抗型,SP522为不抗型;126株杂交后代中抗型单株6株,低抗型单株117株,不抗型单株3株;F1代抗性呈现连续变异,表现为数量遗传的特征,亲本抗性强的组合获得抗旱杂交单株的几率大。

张剑侠,吴行昶,杨亚州[10](2014)在《葡萄种间杂种的抗寒性评价》文中提出以葡萄种间杂交3个组合的亲本及其123株F1代、1个种间杂种(品种)及其8株自交后代为试材,通过人工低温胁迫处理一年生休眠枝条,测定了冻害指数、电解质外渗率、可溶性糖3项指标的变化,并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了各株系的抗寒性。结果表明:"玫瑰香"(Vitis vinifera)×"黑龙江实生"(V.amurensis)、"红地球"(V.vinifera)×"双优"(V.amurensis)2个组合F1代的抗寒性均介于双亲之间;欧山杂种(品种)"北醇"自交后代出现了抗性分离,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抗寒;"燕山-1"(V.yeshanensis)×"河岸-3"(V.ripia)F1代116株出现了抗性分离,存在超亲遗传,筛选出高抗寒杂种28株,但总体上抗寒性遗传倾向于抗寒性弱的方向。

二、中国葡萄属野生种及其种间F_1代抗旱性鉴定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葡萄属野生种及其种间F_1代抗旱性鉴定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绿菊舌状花花部性状遗传分析及其叶绿素调控相关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叶绿素代谢及转录调控研究进展
    1.3 植物绿色花器官形成机理与研究进展
    1.4 菊花花色研究进展
    1.5 菊花杂交育种及遗传分析研究进展
    1.6 菊花转录组分析研究进展
    1.7 绿菊舌状花叶绿素代谢相关转录因子家族研究进展
    1.8 本研究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绿菊呈色色素分析及分离群体的建立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植物材料
        2.2.2 菊花花色的测定
        2.2.3 叶绿素含量测定
        2.2.4 杂交群体的构建方法
        2.2.5 杂交后代花色统计及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菊花舌状花花瓣中色素含量及色差仪数据相关性分析
        2.3.2 绿菊品种色素含量分析及杂交组合双亲筛选
        2.3.3 杂交群体建立
        2.3.4 不同杂交组合结实与成苗状况
    2.4 讨论
第三章 菊花‘绿叮当’与毛华菊杂交后代花部性状杂种优势与混合遗传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杂交方法
        3.2.3 性状统计方法
        3.2.4 杂种优势分析及其显着性检验
        3.2.5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菊花‘绿叮当’与毛华菊及其杂交后代群体的花部性状表型特征
        3.3.2 菊花‘绿叮当’与毛华菊杂交后代群体花色的表型分布与杂种优势分析
        3.3.3 菊花‘绿叮当’与毛华菊杂交后代群体舌状花瓣数、花序直径和瓣类的表型分析
        3.3.4 菊花‘绿叮当’与毛华菊杂交后代花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3.5 菊花‘绿叮当’与毛华菊杂交后代群体各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转录组结合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鉴定绿菊舌状花花色调控的叶绿素代谢和光合作用相关基因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0 植物材料
        4.2.1 花色及叶绿素含量测定
        4.2.2 测序材料筛选及分组
        4.2.3 质体超微结构的透射电镜分析
        4.2.4 RNA提取及转录组测序
        4.2.5 差异表达分析
        4.2.6 差异基因富集分析
        4.2.7 转录因子分析
        4.2.8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
        4.2.9 实时定量PCR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菊花绿、白舌状花的叶绿素含量
        4.3.2 绿色和白色舌状花中叶绿体的形态结构比较
        4.3.3 绿池和白池的转录组分析
        4.3.4 基因注释与功能分类分析
        4.3.5 差异基因分析
        4.3.6 叶绿素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及相关途径
        4.3.7 差异基因的WGCNA分析
        4.3.8 关键模块功能富集分析
        4.3.9 黑色模块中核心转录因子的鉴定
        4.3.10 核心基因的qRT-PCR验证
    4.4 讨论
第五章 候选转录因子CmCOL16a、CmCOL16b、CmbHLH及 CmERF的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植物材料
        5.2.2 菌株和载体
        5.2.3 叶绿素含量测定
        5.2.4 总RNA提取、反转录及实时定量PCR分析
        5.2.5 基因克隆
        5.2.6 基因序列分析
        5.2.7 超表载体构建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菊花CmCOL16a/b同源基因分子克隆及序列分析
        5.3.2 菊花CmERF同源基因分子克隆及序列分析
        5.3.3 菊花CmbHLH同源基因分子克隆及序列分析
        5.3.4 菊花CmCOL16a/b、CmERF和 CmbHLH基因的表达验证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菊花绿色舌状花的呈色色素
    6.2 菊花杂交育种时的亲本选配及杂交方法
    6.3 菊花绿色舌状花花色及其它花部性状的遗传规律
    6.4 菊花绿色舌状花的呈色机理
    6.5 菊花绿色舌状花叶绿素调控相关候选基因分析
    6.6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在读期间已发表或拟发表文章及成果情况
致谢

(2)葡萄种子败育因子与无核抗病葡萄种质创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生产与育种的重要性
    1.2 无核葡萄的类型
        1.2.1 单性结实型无核葡萄
        1.2.2 种子败育型无核葡萄
    1.3 无核葡萄种子败育形成机理
        1.3.1 无核葡萄种子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1.3.2 葡萄无核性状的遗传机制
        1.3.3 葡萄无核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
        1.3.4 无核葡萄的生理特性
    1.4 无核葡萄育种现状
        1.4.1 利用常规杂交培育无核葡萄
        1.4.2 利用胚挽救技术培育无核葡萄
        1.4.3 胚挽救技术的影响因素
        1.4.4 无核抗病葡萄的育种与应用研究
        1.4.5 无核及其它性状葡萄的育种与应用研究
    1.5 分子标记在葡萄种质创新中的研究与应用
        1.5.1 无核性状分子标记的研究与应用
        1.5.2 抗病性分子标记研究与应用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葡萄种子败育过程中形态、组织解剖、内源激素及基因表达研究
    2.1 材料和试剂、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胚珠和不同组织的采集
        2.2.2 ‘无核白’胚珠石蜡切片制作与解剖结构观察
        2.2.3 ‘无核白’胚珠内源激素测定
        2.2.4 利用外源 IAA、GA_3和 ABA 处理无核葡萄
        2.2.5 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差异表达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无核白’种子败育过程中形态观察
        2.3.2 ‘无核白’种子败育过程中解剖结构观察
        2.3.3 ‘无核白’种子败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变化分析
        2.3.4 ‘无核白’种子败育过程中种皮和胚乳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2.3.5 ‘无核白’种子败育过程中不同转录因子表达分析
        2.3.6 ‘无核白’种子败育过程中水杨酸合成和信号途径基因表达分析
    2.4 讨论
        2.4.1 葡萄种子败育的解剖结构变化
        2.4.2 激素在葡萄种子败育中的作用和调控葡萄无核形成
        2.4.3 葡萄种子败育受种皮和胚乳发育相关基因调控
        2.4.4 葡萄种子败育过程发生了免疫防御反应
    2.5 小结
第三章 利用胚挽救技术创制无核抗病葡萄新种质
    3.1 材料和试剂、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花粉采集与处理
        3.2.2 田间杂交
        3.2.3 取样时间
        3.2.4 离体胚挽救过程
        3.2.5 不同取样时间对胚挽救的影响
        3.2.6 外源喷施油菜素内脂对胚挽救的影响
        3.2.7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胚挽救的影响
        3.2.8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母本基因型对杂种胚挽救影响
        3.3.2 父本基因型对杂种胚挽救影响
        3.3.3 正反交组合对杂种胚挽救的影响
        3.3.4 ‘无核白’作母本幼胚珠适宜取样时间的确定
        3.3.5 不同取样时间对离体胚发育及其成苗的影响
        3.3.6 外源喷施油菜素内脂对胚挽救的影响
        3.3.7 水杨酸对无核葡萄离体胚发育影响
        3.3.8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杂种胚离体萌发的影响
        3.3.9 不同年份胚挽救结果分析
    3.4 讨论
        3.4.1 亲本基因型对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效率的影响
        3.4.2 适宜取样时间对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效率的影响
        3.4.3 喷施生长调节剂对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效率的影响
        3.4.4 培养基中添加物对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效率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分子标记鉴定杂种后代无核与抗病性
    4.1 材料和试剂、仪器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2 方法
        4.2.1 胚挽救杂种后代继代扩繁
        4.2.2 胚挽救杂种后代驯化移栽
        4.2.3 利用无核和抗病性状标记检测杂种后代
        4.2.4 胚挽救杂种后代田间抗病性调查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胚挽救杂种植株移栽炼苗统计
        4.3.2 利用分子标记鉴定杂种后代无核性状
        4.3.3 利用分子标记鉴定杂种后代抗霜霉病
        4.3.4 胚挽救杂种后代田间抗病性调查
    4.4 讨论
        4.4.1 分子标记鉴定胚挽救杂种后代无核性状
        4.4.2 分子标记鉴定胚挽救杂种后代抗病性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3)中国野生葡萄抗寒抗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种质资源抗寒性研究与抗寒品种选育
        1.1.1 葡萄抗寒生理与评价体系研究
        1.1.2 葡萄抗寒分子研究
    1.2 植物抗寒生理相关指标研究
    1.3 植物抗寒分子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中国野生复叶葡萄抗寒性鉴定与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材料处理
        2.1.3 抗寒生理指标测定
        2.1.4 抗寒性评价
        2.1.5 Vv CBF1 基因的表达定量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中国野生复叶葡萄抗寒差异分析
        2.2.2 .复叶葡萄“固原-1”与山葡萄后代抗寒差异分析
        2.2.3 复叶葡萄“固原-1”与欧美葡萄抗寒差异分析
        2.2.4 抗寒性综合评价
        2.2.5 4 种抗寒葡萄材料Vv CBF1 表达
        2.2.6 4 种葡萄材料的Logistic函数与半致死温度
    2.3 讨论
第三章 复叶葡萄株系固原-1 的抗旱性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枝条取材与沙藏
        3.1.3 盆栽的准备
        3.1.4 盆栽控水处理
        3.1.5 抗旱生理指标测定与评价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控水天数下POD活性变化
        3.2.2 不同控水天数下SOD活性变化
        3.2.3 不同断水天数下 CAT 活性变化
        3.2.4 不同断水天数下脯氨酸含量变化
        3.2.5 抗旱综合评价与抗旱能力分级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中国野生燕山葡萄抗旱相关基因VyP5CR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的抗旱机理
        1.1.1 干旱对气孔的影响
        1.1.2 干旱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1.3 干旱胁迫下植物的渗透调节
        1.1.4 干旱胁迫下植物的活性氧代谢
    1.2 植物抗旱分子生物学
        1.2.1 信号分子
        1.2.2 调控基因
        1.2.3 功能基因
    1.3 葡萄抗旱性研究进展
        1.3.1 葡萄种质资源的抗旱性
        1.3.2 葡萄抗旱相关基因研究
    1.4 吡咯啉-5-羧酸还原酶(P5CR)的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VyP5CR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1 材料和试剂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所用引物
    2.3 VyP5CR基因的来源
    2.4 方法
        2.4.1 植物总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2.4.2 VyP5CR基因的克隆
        2.4.3 生物信息学分析
        2.4.4 表达模式分析
        2.4.5 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5.1 VyP5CR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5.2 VyP5CR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5.3 VyP5CR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2.5.4 VyP5CR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2.6 讨论
    2.7 小结
第三章 VyP5CR基因的抗旱功能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所用引物
    3.3 方法
        3.3.1 拟南芥的种植
        3.3.2 农杆菌介导VyP5CR基因转化拟南芥
        3.3.3 转基因拟南芥的检测
        3.3.4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表型鉴定
        3.3.5 干旱胁迫下转基因植株中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3.3.6 干旱胁迫下抗旱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测定
        3.3.7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转基因拟南芥的PCR检测结果
        3.4.2 转基因拟南芥的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3.4.3 转基因拟南芥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3.4.4 干旱胁迫下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变化
        3.4.5 干旱胁迫下转基因植株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3.4.6 干旱胁迫下抗旱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VyP5CR互作蛋白的筛选与验证
    4.1 材料和试剂
        4.1.1 质粒和菌株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所用引物
    4.3 酵母双杂交
        4.3.1 诱饵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4.3.2 诱饵载体与文库质粒共转筛选互作蛋白
        4.3.3 候选基因回复杂交验证
    4.4 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
        4.4.1 载体的构建
        4.4.2 BiFC试验
    4.5 结果与分析
        4.5.1 诱饵表达载体的构建
        4.5.2 诱饵表达载体的毒性检测
        4.5.3 诱饵表达载体的自激活分析
        4.5.4 VyP5CR互作蛋白的筛选
        4.5.5 BiFC验证与VyP5CR互作的蛋白
    4.6 讨论
    4.7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柑橘模式材料的开发与金柑属植物系统发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课题的提出
    2.前人研究进展
        2.1 模式植物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进展
        2.1.1 模式植物拟南芥开发与应用历史
        2.1.2 水稻、番茄和杨树模式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2.1.3 前人在柑橘基因功能研究中使用的实验材料与研究进展
        2.1.4 山金柑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开发和应用进展
        2.2 果树植物全基因组测序研究进展
        2.2.1 温带果树
        2.2.2 亚热带果树
        2.2.3 热带果树
        2.3 真柑橘果树系统发育与金柑属起源研究进展
        2.3.1 真柑橘果树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2.3.2 中国柑橘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2.3.3 金柑的栽培与传播历史
    3.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单胚山金柑纯系和杂交群体的构建及栽培评价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单胚山金柑纯系的构建
        2.2 单胚山金柑农艺性状评价指标
        2.3 单胚山金柑×滑皮金柑F1群体和F2群体的构建
        2.4 DNA提取、分子标记初步估计纯合度与杂种鉴定
        2.5 山金柑基因组特点检测
    3.结果与分析
        3.1 单胚山金柑纯系的构建
        3.2 单胚山金柑农艺性状评价
        3.3 单胚山金柑自交优系的选择
        3.4 单胚山金柑PN02×滑皮金柑F1的构建与表型的初步调查
        3.5 单胚山金柑PN02×滑皮金柑F2的繁育
    4.讨论
        4.1 山金柑纯系材料的进一步科学利用
        4.2 “模式柑橘”“模式栽培”的继续探索
        4.3 单胚山金柑PN02×滑皮金柑F1、F2群体的未来应用
第三章 山金柑全基因组测序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 植物材料与核酸提取方法
        2.2 基因组测序与组装流程
        2.3 基因组与转录组分析方法
        2.4 山金柑成花基因表达分析、SPL基因家族分析和实时定量荧光PCR实验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山金柑基因组测序
        3.1.1 基因组测序和组装
        3.1.2 基因组注释
        3.1.3 基因组共线性分析
        3.1.4 同源基因分析
        3.1.5 系统发育分析
        3.2 山金柑生活史转录组测序与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3.2.1 山金柑生活史转录组测序
        3.2.2 山金柑生活史基因共表达模式分析
        3.2.3 山金柑成花机理比较转录组分析
        3.3 山金柑SPL基因家族分析
        3.3.1 山金柑SPL基因鉴定
        3.3.2 山金柑SPL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3.3.3 山金柑SPL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4.讨论
        4.1 山金柑基因组的进一步优化
        4.2 山金柑在柑橘植物树体发育研究中的未来应用
        4.3 山金柑作为柑橘生殖发育研究的模式材料及山金柑早花机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四章 金柑属植物系统发育研究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与DNA提取方法
        2.2 核SSR分子标记实验与分析方法
        2.3 叶绿体序列测序实验与分析方法
        2.4 重测序数据分析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基于核SSR的金柑属植物遗传评价
        3.1.1 基于核SSR数据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1.2 基于核SSR数据的主坐标分析
        3.1.3 基于核SSR数据的系统发育分析
        3.1.4 基于核SSR数据的群体结构分析
        3.2 基于叶绿体序列的金柑属植物遗传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分析
        3.2.1 基于叶绿体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2.2 基于叶绿体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3.3 基于全基因组SNP的栽培金柑与山金柑群体遗传学分析
        3.3.1 栽培金柑与野生山金柑系统发育与主成分分析
        3.3.2 栽培金柑与野生山金柑群体结构分析
        3.3.3 栽培金柑种群与野生山金柑种群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分析
        3.3.4 栽培金柑种群与野生山金柑种群遗传分化分析
        3.3.5 栽培金柑种群与野生山金柑种群连锁不平衡分析
        3.3.6 栽培金柑种群与野生山金柑种群基因组高分化区检测
        3.3.7 栽培金柑种群与野生山金柑种群动态分析
        3.3.8 基于本研究结果和前人报道的栽培金柑起源假说
    4.讨论
        4.1 栽培金柑种质资源收集和评价的思考
        4.2 金柑属植物的分类、系统发育与起源争议问题的新观点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附表
附录Ⅱ:附图
附录Ⅲ:补充数据
附录Ⅳ:科研产出
致谢

(6)我国甘蔗属割手密种质资源收集与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与收集
2 遗传多样性与种质鉴定、评价
    2.1 遗传多样性
        2.1.1 形态学标记多样性
        2.1.2 细胞学标记多样性
        2.1.3 生化标记多样性
        2.1.4 DNA分子标记多样性
    2.2 种质鉴定、评价
        2.2.1 抗寒性
        2.2.2 抗旱性
        2.2.3 抗病性
        2.2.4 抗辐射
3 基因挖掘
4 种质创新
    4.1 杂交种质材料
    4.2 组织培养
5 应用前景

(7)甘蔗斑茅属间杂交BC3F1品系鉴定及抗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我国甘蔗产业的发展与面临问题
    1.2 斑茅在甘蔗育种上的应用
        1.2.1 斑茅种质特性
        1.2.2 甘蔗斑茅杂交利用概况
        1.2.3 甘蔗斑茅杂交后代真实性鉴定
    1.3 甘蔗抗旱性研究进展
        1.3.1 干旱胁迫对甘蔗形态结构的影响
        1.3.2 干旱胁迫对甘蔗根系活力的影响
        1.3.3 干旱胁迫对甘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1.3.4 干旱胁迫对甘蔗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1.3.5 干旱胁迫对甘蔗细胞膜系统的影响
        1.3.6 甘蔗抗旱性评价方法
        1.3.7 甘蔗斑茅杂交后代抗旱性研究
    1.4 甘蔗黑穗病及其抗性研究进展
        1.4.1 甘蔗黑穗病发生与危害
        1.4.2 甘蔗黑穗病症状及其病原菌
        1.4.3 甘蔗黑穗病抗性鉴定技术研究
        1.4.4 甘蔗黑穗病抗性分级
        1.4.5 甘蔗斑茅杂交后代黑穗病抗性研究
        1.4.6 主要防治措施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主要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甘蔗斑茅属间杂交BC_3F_1品系斑茅血缘鉴定
        2.1.1.1 参试材料
        2.1.1.2 主要试剂
        2.1.2 甘蔗斑茅属间杂交BC_3F_1品系抗旱性评价
        2.1.3 甘蔗斑茅属间杂交BC_3F_1品系抗黑穗病评价
        2.1.3.1 参试材料
        2.1.3.2 甘蔗黑穗病菌冬孢子的来源
    2.2 方法
        2.2.1 甘蔗斑茅属间杂交BC_3F_1品系斑茅血缘鉴定
        2.2.1.1 样品采集与DNA的提取
        2.2.1.2 PCR扩增及其产物检测
        2.2.2 甘蔗斑茅属间杂交BC_3F_1品系抗旱性评价
        2.2.2.1 材料种植与处理
        2.2.2.2 蔗叶旱害级别的调查
        2.2.2.3 株高及株高伤害率的测定
        2.2.2.4 干物质重的测定
        2.2.2.5 根系活力的测定
        2.2.2.6 叶片生理指标的测定
        2.2.2.7 统计分析
        2.2.3 甘蔗斑茅属间杂交BC_3F_1品系抗黑穗病评价
        2.2.3.1 材料种植与处理
        2.2.3.2 发病情况调查
        2.2.3.3 甘蔗黑穗病抗性分级标准
3 结果
    3.1 甘蔗斑茅属间杂交BC_3F_1品系斑茅血缘鉴定
    3.2 甘蔗斑茅属间杂交BC_3F_1品系抗旱性评价
        3.2.1 干旱胁迫对BC_3F_1品系形态指标及干物质重的影响
        3.2.1.1 干旱胁迫对BC_3F_1品系蔗叶及株高的影响
        3.2.1.2 干旱胁迫对BC_3F_1品系干物质重的影响
        3.2.2 干旱胁迫对BC_3F_1品系生理指标的影响及其抗旱性评价
        3.2.2.1 干旱胁迫对BC_3F_1品系根系活力的影响
        3.2.2.2 干旱胁迫对BC_3F_1品系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2.2.3 干旱胁迫对BC_3F_1品系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2.2.4 干旱胁迫对BC_3F_1品系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2.2.5 干旱胁迫对BC_3F_1品系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3.2.2.6 干旱胁迫对BC_3F_1品系叶片POD活性的影响
        3.2.2.7 干旱胁迫对BC_3F_1品系叶片CAT活性的影响
        3.2.2.8 干旱胁迫对BC_3F_1品系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3.2.2.9 BC_3F_1品系各单项生理指标的抗旱系数及相关性分析
        3.2.2.10 主成分分析
        3.2.2.11 综合评价
        3.2.2.12 BC_3F_1品系抗旱性综合评价D值的聚类分析
        3.2.3 各形态指标及干物质重与抗旱性综合评价D值的相关性分析
    3.3 甘蔗斑茅属间杂交BC_3F_1品系抗黑穗病评价
        3.3.1 BC_3F_1品系黑穗病发病潜伏期及发病株率
        3.3.2 BC_3F_1品系黑穗病抗性鉴定结果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甘蔗斑茅属间杂交BC_3F_1品系的斑茅血缘
        4.1.2 干旱胁迫对BC_3F_1品系形态指标及干物质重的影响
        4.1.3 干旱胁迫对BC_3F_1品系生理指标的影响
        4.1.4 BC_3F_1品系抗旱性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4.1.5 甘蔗斑茅属间杂交BC_3F_1品系的抗旱性
        4.1.6 甘蔗斑茅属间杂交BC_3F_1品系的黑穗病抗性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野生葡萄‘燕山-1’ב河岸-3’种间杂交F1代植株耐盐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葡萄单芽茎段离体快繁
        1.2.2 葡萄试管苗耐盐筛选的方法
        1.2.3 葡萄试管苗的盐害指标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利用单芽茎段离体快繁技术获得试管苗
    2.2 NaCl胁迫下葡萄组培苗的盐害症状以及出现二级盐害的时间
    2.3 NaCl胁迫下葡萄试管苗的盐害指数
    2.4 用相对耐盐指数进行耐盐性分级
3 结论与讨论

(9)葡萄抗旱性鉴定及其遗传倾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材料与处理
    2方法
        2.1指标测定方法
        2.2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实验结果
    1葡萄亲本材料抗旱性分析
    2葡萄杂交F1代抗旱性及组合遗传倾向分析
讨论

四、中国葡萄属野生种及其种间F_1代抗旱性鉴定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菊舌状花花部性状遗传分析及其叶绿素调控相关基因研究[D]. 付瀚森.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2]葡萄种子败育因子与无核抗病葡萄种质创制研究[D]. 李莎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中国野生葡萄抗寒抗旱性研究[D]. 许一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中国野生燕山葡萄抗旱相关基因VyP5CR的功能研究[D]. 陈诚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5]柑橘模式材料的开发与金柑属植物系统发育学研究[D]. 朱晨桥.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6]我国甘蔗属割手密种质资源收集与研究概况[J]. 吴凯朝,邓智年,魏源文,徐林,曹辉庆,罗海斌,黄诚梅,蒋胜理. 中国糖料, 2017(05)
  • [7]甘蔗斑茅属间杂交BC3F1品系鉴定及抗性评价[D]. 窦志敏.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8]野生葡萄‘燕山-1’ב河岸-3’种间杂交F1代植株耐盐性鉴定[J]. 夏思哲,李铁梅,李凤菊,王宝军,徐炎.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7(01)
  • [9]葡萄抗旱性鉴定及其遗传倾向分析[J]. 王勇,李玉玲,孙锋,伍国红,骆强伟,苏来曼·艾则孜,郭平峰. 植物生理学报, 2015(06)
  • [10]葡萄种间杂种的抗寒性评价[J]. 张剑侠,吴行昶,杨亚州. 北方园艺, 2014(13)

标签:;  ;  ;  ;  ;  

中国野生葡萄品种抗旱性鉴定及其种间F_1代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