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颜的归来——“内蒙古教育”成立50周年的反思

似曾相识,颜的归来——“内蒙古教育”成立50周年的反思

一、似曾相识燕归来——《内蒙古教育》创刊50周年感怀(论文文献综述)

郑洁[1](2021)在《以职工文艺之力,扬“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精神内核》文中认为今年10月15日是包钢67年厂庆日。1959年10月15日,包钢一号高炉铁流奔涌,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红色力量,斩断了内蒙古寸铁不产的陈旧历史;草原钢城的崛起,翻开了伟大的历史篇章;《草原晨曲》的乐音,唱响开发利用白云鄂博矿藏的激情,成为民族团结一家亲、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奋斗赞歌,久

雷挥[2](2021)在《天马行空的生命证词 ——王蒙旧体诗创作论》文中认为

耿君[3](2021)在《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研究》文中指出舞蹈艺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而产生,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汉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审美文化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和第一个集大成时代,也是中国古代舞蹈审美文化取得重大进步和走向成熟及自觉的时代。在汉代大一统的社会背景下,舞蹈审美文化开始从先秦礼乐文明中分离出来,并逐步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和审美活动,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文化风貌。深入系统地探讨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对于全面认识汉代乃至中国古代舞蹈审美文化发展嬗变的规律,把握其性质和风貌,推动中国当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发展繁荣,极为必要且非常重要。纵观学界以往对汉代舞蹈的研究,成果众多,令人瞩目,但大多是单一的、静观的、局部的、分解式的研究,尚缺乏整体系统的探讨。审美文化研究是近年颇受关注的文艺学美学研究方法或视角。其最大的研究优势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审美定性前提下的整体系统研究,既打通了以往文艺学美学研究中文艺或美学思想、艺术和生活条块分割,各自为研的领域,使研究具有高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又不失审美定性分析的特质,使研究具有突出的学科性和特定性。有鉴于此,本文从审美文化的视角切入汉代舞蹈的研究,以汉代舞蹈审美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汉代舞蹈发展演变的历史文物资料为史料依据,以周来祥先生在《东方审美文化研究》第一辑创刊序言中对于审美文化之定义和研究对象形态界分为审美文化理论参照,从生活形态、艺术形态和理论形态三个层面或维度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具体形态与当代审美理论结合,综合运用审美文化研究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文献史料与考古实物相互印证的方法、跨媒介研究方法和文本细读等方法,按照宏观研究与个案探讨相结合、纵向比较与横向阐释相结合的思路,探讨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存条件、基本形态(生活形态、艺术形态、理论形态)、典型个案、发展嬗变、总体追求、主要特征、历史地位、深远影响、当代价值等诸多问题,归纳总结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一方面努力再现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繁荣兴盛、生机勃勃的整体风貌,另一方面拓展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理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揭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走向成熟和自觉的标示性意义,推进相关研究的发展,为当代舞蹈审美文化繁荣,特别是民族舞蹈审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出贡献。论文包括绪论和正文八章。按照上述研究思路和总体逻辑,本文大体可以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对区别的三个部分:绪论和第一章,为前提研究;第二章到第五章,为形态和个案研究;第六章到第八章,为纵向发展嬗变、总体追求和主要特征、历史地位和影响及价值等的宏观总体研究。下面分章具体述要:绪论主要分析本文展开研究的相关基础问题。具体提出了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阐明了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解读了审美文化等核心概念,梳理评述了研究现状,阐述了研究目标、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存背景,着重从社会秩序、经济基础、儒道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与天人合一思想以及乐府机构等方面进行分析。稳定的行政制度和社会阶层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雄厚的经济基础一方面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也为汉代舞蹈艺术提供了稳定的消费群体;儒道思想的蓬勃发展影响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思想内涵和审美表现;汉代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天人合一思想也同样深刻影响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汉代成熟的乐府机构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提供了坚实的机构支持。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存背景,并深刻影响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发展。第二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活形态。舞蹈是汉代人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中常常使用的形式和媒介。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可以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活形态分为民间祭祀舞蹈、百姓日用的民间舞蹈以及酒酣享乐的宴饮舞蹈。不同的生活形态有其不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形态特征,承担着各自独特的社会文化意义和价值。这几种生活形态共同构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生活形态全貌。第三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艺术形态。一方面,受到宫廷贵族审美倾向和享乐需要的影响,同时为了满足上层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艺术形态表现为重情娱人的宫廷舞蹈和宫廷祭祀舞蹈;另一方面,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艺术形态还体现在对专业舞蹈艺人的培养,汉代专业的舞蹈艺人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宫廷乐官的世代传承及对贵族子弟的培养,另一方面则是民间底层人民为了谋生而选择以舞蹈表演为生。总体来说,汉代舞蹈审美文化更多地受到宫廷贵族和专业艺人的影响,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艺术风采。第四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理论形态。傅毅的《舞赋》虽然是杰出的文学作品,但赋中蕴含着丰富且独到的理论品格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因此可以将《舞赋》看作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理论形态。《舞赋》不仅为我们描述了一场意趣横生的舞蹈表演,而且以理论化的形式阐述了作者对雅舞与俗乐舞界定关系的观点,充分肯定了舞蹈审美文化的娱乐功能,反映出汉代舞蹈以理论形式呈现的诸多审美文化特征,体现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对意境的追求。《舞赋》作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走向自觉的理论标志,对后世舞蹈审美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五章主要对汉代舞蹈审美文化进行个案阐释,重点选择了长袖舞、盘鼓舞、灵星舞以及百戏舞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个案。这几个舞蹈个案各具审美内涵,同时作为审美文化的实践主体完整体现了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实践美学精神。本章从微观角度切入,阐述各个舞蹈个案的舞容舞态,分析其各自的审美特征、表现手法和文化价值,进一步还原完整具体的汉代舞蹈审美文化景象。第六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发展嬗变。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将其放置到历史纵轴上作宏观分析,分析比较前代舞蹈审美文化特征,理解感悟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独特之处。随着社会历史等条件变化,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审美特征。西汉舞蹈审美文化代表了上古本元文化时期艺术精神的结束,而东汉舞蹈审美文化则代表了中古多元文化时期艺术精神的开始。东汉大量的舞蹈实践奠定了舞蹈艺术走向独立和自觉的基础,同时也和东汉时期潜在的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相互辉映,共同酝酿着魏晋时期更大更猛烈的艺术与人自身的变革。两汉舞蹈审美文化嬗变的发生在中国舞蹈审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七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总体追求和主要特征。汉代舞蹈审美文化依托特殊的时代背景,追求雄健瑰丽的审美理想,雄健,指刚健雄大;瑰丽,指浪漫华丽。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美丑兼备、本俗求雅、阴柔飞动、以悲为美等方面,这些审美特征相互联系,与雄健瑰丽的总体追求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完整和谐的汉代舞蹈审美文化核心图景。第八章主要分析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历史地位、深远影响和当代价值。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在中国舞蹈审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推动审美走向自觉,实现了民族舞蹈的空前交流融汇。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深远影响,一方面表现为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在整体风貌上具有更高的审美自觉性,在整个舞蹈审美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另一方面,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身体语言和技艺结合的审美特征也奠定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基本表达范式,对当代舞蹈审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当代中国舞蹈审美文化呈现与创新的贡献和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等方面。汉代舞蹈审美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已定格在历史长河里,但其审美文化实践及精神却是活在当下并指向未来的。

王利[4](2021)在《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学教材的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的序幕拉开,新时期师范教育的推进也促使我国教育学教材的建设迈进新的发展阶段。现如今的教育学教材版本繁多,仔细一看,眼花缭乱的教育学教材呈现出的内容、体系却不尽相同。虽是提倡创新,只在形式上看到创新,却难以看到在内容上、逻辑上的创新,却难突破传统教育学的框架。同时,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化也促使我们去审视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对元教育学的反思开始,对教育学本身的思索也在不断深化。本研究以元教育学作为理论基础,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在建国以来出版的教育学教材、相关国外教育家的着作共计103本文本作为研究样本,对其进行反思性的分析。文本处理软件主要采用Nvivo 11进行统计和词频分析,主要框架是以教育学教材的“点”、“线”、“面”的内在逻辑进行,即分别从教育学教材的逻辑起点、理论框架、话语体系这三方面展开。通过元教育学的视角由表及里梳理教育学教材自建国以来的发展轨迹,比较教育学教材的“大同小异”,并以外国教育家的着作作为对比分析,并以此反思我国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基于以上背景和研究方法,构成了本文的第一部分内容,即对本文的元教育学的研究视角进行了说明,紧接着本文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教育学教材展开了研究:首先是对教育学教材的逻辑起点分析。本章以教材的第一章或是绪论(导论)等作为分析文本,总结了国内诸多教材的逻辑起点发展与变化,并补充了国外教育家的着作的逻辑起点作为对比分析。其次是对教育学教材的理论体系分析。本章以教育学教材的目录作为分析文本,以教育学教材的章节数量、范畴即表述方式为始,探寻教材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联系,发现多数教材仍以凯洛夫教育学教材为蓝本对其中的“四大板块”进行增减,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板块,如教育改革、信息化等。最后是对教育学教材的语言分析。本章主要以教材中的诸概念和命题作为分析文本,从教育学概念的定义形式和命题的覆盖内容进行分析,从中归纳教育学教材在概念上多偏重实质定义,随着时代发展概念描述性定义、规定性定义在减少,而纲领性定义在增加。而在命题上,教育学教材中涉及的内容体现了时代性,如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表述等。从中可以看到教育学教材虽经历了模仿到创造的新形势,但在内容、框架上仍多沿用凯洛夫教育学的框架,但在这“大同”之下又有“小异”。如教育立法、教育评价等新概念与命题融入到原有体系中。以教育学教材为切入口探寻教育学的科学化之路,而教育学教材的再构建在未来仍需广大教育者不断奋进、不断创新。教育学教材建设作为师范教育的一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教材如何编写既适合教师教学有适合学生学习仍是一个重要问题,既能展现教育学的理论又能为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所用仍是教材建设的最终目标。

张春蕾[5](2020)在《顾随古典诗词教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典诗词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和精神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词教学也伴随着义务教育始终。基于此,本文对民国时期教育家顾随的古典诗词教学思想进行研究,旨在以大师经验为当前古典诗词教学提供些许启示。顾随出生于有着严格家塾教育的书香门第,从小便与古典诗词相伴。入学北大后他又得到了诸多名师的点拨相助,加之多年的覃思研索使其在九年的中等基础教育和数十年的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教育理想层面,顾随一生将“为人生而艺术”作为自己的教育信仰,强调古诗词教学的实践引导和感化功能;在教师层面,他精选教学内容,为学生解读诗歌中的伦理价值,并借以诗人的品行与修养给予学生人生的启迪;在学生层面,他标举“循序渐进”的教学要义,强调学习古典诗词要注重积累,重视诵读,还要鼓励学生勇于尝试诗词创作,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体验;在课堂生成层面,他还提出了古诗词课堂也要妙趣横生、民主开放、中西兼顾。透过先生的教学方法,本文将重情求真、卓然一家、因声求气和知识适用概括为顾随古典诗词教学思想的四大特色。先生讲诗,强调融人生教育于诗教课堂,他纵横对比的“跑野马”式教学在当时自成一家,展现了别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先生还提倡通过吟咏诵读来体悟诗词妙义,并以古典诗词来提升学生的社会人格与品质。可以看出,顾随先生的许多教育观念和诗教思想在当今语文教学上带给我们颇多启示。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育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让他们学会表达美、创造美,还要让学生们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学会通过朗诵和吟诵来感悟古典诗词之妙义。教师还要在日常教学中有效拓展,让学生们在古典诗词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形成良好的品格和修养,真正实现教育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而广大教师们在效仿顾随先生的同时也要根据自身和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去考量,循序渐进,不断创新,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与风格。

施晓艺[6](2020)在《朱光潜《诗论》在初中古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古代诗歌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智慧的结晶,也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教育工作者为了提高古代诗歌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然而当前的初中古代诗歌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停下探索的脚步。《诗论》是朱光潜有独到见解的诗学着作,凝聚了他对于诗歌研究的精华,书中的观点在一定理论高度上,能够为古代诗歌教学提供恰当的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它的价值,既有助于养成学生的诗歌鉴赏力,又能强化学生的文学修养,同时可以让教师和学生进一步的识诗性,懂诗法,真正发挥古代诗歌的魅力。本文概括了朱光潜《诗论》中“情趣”、“意象”、“诗境”、“音律”四个主要诗学观点,论述了其运用于初中古代诗歌教学的现实意义,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趣味;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增加诗歌鉴赏课堂的深度和广度;以诗境来促进诗歌美育的发展。并以此为指导,在借鉴前人古代诗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其运用的启示,阐述了普遍适用于初中古代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通过知人论世、比较鉴赏等方法,多维度解读再现古代诗歌的情趣;充分调动联想与想象,积累常见的意象,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的语言和意象之美;教师要进行情景设计营造诗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进行诗境的仿写;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消除与文本的隔阂,掌握诗歌的音律。朱光潜《诗论》中的诗学观点能够丰富已有的古代诗歌教学研究成果并为教师提供一些适用于初中古代诗歌教学的新方法和新理念,对探究初中阶段的古代诗歌教学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陈前进[7](2020)在《《尊前集》笺注汇评》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共分四章,在正文前有前言和凡例,正文後添加有附录。前言主要介绍了《尊前集》的版本源流问题和在注释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操作问题。同时又对顾梧芳的生平和顾本《尊前集》的流传和存藏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其中为顾本《尊前集》缕出了一条淸晰的存藏脉络。同时,前言还对本注释的原则和方法以及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凡例主要对注释的过程中的一些操作细节进行了具体说明。《尊前集》是一部唐五代词总集,本文主要对《尊前集》所收的289首词作进行了笺注,笺注主要采用了详注的方式。本注所用的底本原不分卷,但在注释时,本文将其分成了三章。其中文章第二章包含了《尊前集》前面部分的110首作品,第三章主要包含了中间部分的122首作品,第四章主要包含了後面部分的57首作品。《尊前集》共出现36位词人,本文为每一位词人都撰有小传。每一首词都设有词牌解题、注释和汇评三个部分。解题主要以《钦定词谱》为主;注释主要采用详注的方式,着意于搜寻相关作品的本事和典故。对於其中出现的一些曾经在解释上有争议的字词,本文在注释时都详加求证,广泛参考,择优而取。在文章最後,本文选取了有五篇与《尊前集》相关的重要跋文作为附录,以资参考。

孔庆荣[8](2019)在《“叙事干预”视角下清末民初小说叙事的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末民初,随着小说文学地位的提升,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模式也发生了转型,这一变化的成因、动力、特点及影响尚需作进一步研究。本文将“叙述者”这一功能性人物作为研究小说叙事模式变化的切入点,通过叙述者进入文本内部,在“叙事干预”视角下研究叙述者主体性在文本中的作用,进而描述文本内部的运行机制。叙述者对文本的操纵被称为“叙事干预”,是叙述主体对叙事行为和叙事策略实施的影响,是小说主题建构、文本意义生成以及修辞效果提升的重要手段。叙述者既是叙述的主体,也是“叙事干预”的主体,是开展小说叙事模式研究的重点,有丰富的学理内涵和外延,有助于研究者进入复杂的文本世界研究小说的形式特征和叙述者主体性的呈现方式,对于小说的组织结构、运行规律和形式美学有较强的解释力。宏观而言,整个文本都是叙述者实施干预后的结果;微观来说,叙述者对叙事视角、叙事交流、叙事结构、程式化特征以及评论性话语等都可以实施操控。叙事文本是叙述者对故事素材实施操控后的一种呈现方式,蕴含着叙述者的叙事动机、修辞意图和伦理立场。本文以清末民初的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以叙述者的干预行为为研究重点,聚焦小说的形式特征及变化规律,将小说叙事模式的变化与社会历史语境相勾连,综合考虑小说界革命、出版业发展以及小说翻译活动的影响,避免文本的阐释陷入机械教条的符号分析中。同时,基于“叙事干预”的宏观分析模型和微观分析模型,研究“叙事干预”的对象、干预方式和干预意图特点,具体分析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交流、叙事结构、叙述者评论以及译者干预等方面的特点,分析这一特殊时期小说文本复杂的形式特征。本文主体结构分为第1章、第2-6章、第7章三个单元,分别完成了清末民初小说叙事转型背景和转型研究现状的概述、以“叙事干预”透析清末民初小说叙事转型的五个向度、借助典例进行主题示范和合理性加强这三项任务,研究发现最终指向“叙述权力的自我限制”和“叙述权力的自我张扬”两个方面的文本特征。研究认为,这两个文本特征既相互对立又有机统一,体现了叙述者主体性的复杂变化以及小说文本在变与不变之间的矛盾和张力,反映了小说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过渡期状态。通过叙述者进入文本内部分析小说的形式特点,已经触及小说内部的运行机制和自足性特点,有助于更好的分析小说文本的结构特征。关于“叙述权力的自我限制”,叙述者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视角变换意识,通过全知视角向限制视角的转变,叙述者从无所不知变为有所不知,突出了人物在文本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了叙述权力的自我限制;二是改变叙事交流模式,逐步淡化叙述者的说书人痕迹,叙述者和受叙者的程式化交流模式出现了变化,另外丰富了人物话语交流模式,大量使用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无引导性对话等话语模式,极大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语义密度和情感传递效果,有助于突出人物在场感、弱化叙述者声音、制造语境压力,较好地实现了叙述者个人身份的隐藏以及叙述权力的自我限制。关于“叙述权力的自我张扬”,叙述者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改变叙事结构,叙述者将“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结合,突出叙事结构的时空特点;通过预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多种形式改变时间结构的因果关系和顺序关系,通过构建人物线和主题线来创设叙事空间;通过缀段式结构和分层叙述实现叙述进程的纵向发展,在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上建构了典型的叙事结构。二是突出了对“故事”和“话语”的评论,叙述者以评论作为重要的干预手段,对故事情节、故事人物、故事主题以及叙事本身进行评论性干预,凸显了叙述者的价值观倾向、伦理意图和元叙述意识,实现了叙述权力的自我张扬。三是凸显译者的主体性,译者是小说翻译过程中再叙事的执行者,译者通过对叙事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叙事语言的“干预”,使翻译小说的叙事模式更加符合译入语文化规范、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形成了这一时期翻译小说特殊的文本特征,对创作小说的叙事模式带来了明显影响。综上所述,清末民初小说的叙述者对叙述权力既有自我限制,也有自我张扬。整体而言,叙述者的主体意识是比较突出的,反映了传统小说在这一特殊时期复杂的文本特征。清末民初的小说处于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的中间地带,期间既有叙事传统逝去的尾声,又融入了现代小说的质素;既有对传统叙事模式的传承、激活、创新,又有对西方现代小说叙事技巧的学习、借鉴、应用。可以这样说,清末民初是中国小说叙事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阶段,在中西文化的相互激荡下,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模式逐渐式微;翻译小说的叙事技巧激发了中国小说叙事传统中被时间遮蔽的部分,限制叙事、心理叙事、倒叙叙事、自由直接引语等传统小说中非主流的叙事技巧在这一时期被激活,使用频率日趋增高,赋予了传统小说新的生命力;现代思想、法理精神、民主意识等叙事主题逐渐成为这一时期小说主题关注的重点。研究清末民初小说叙事模式变化的表现、成因及发展趋势,有助于丰富中国小说的“叙事诗学”,进一步指导小说的创作实践,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认为,西方小说的叙事技巧参与了这一时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型,影响了小说转型的路径、方式和趋势,与中国小说自身传统共同推动了小说叙事模式的发展、变化乃至转型。西方叙事实践让中国叙事诗学的建构和发展有了参照和对比的范式。清末民初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轫阶段,叙事理论的发展和小说的创作实践都呈现出传承与创新共存的过渡期特征,传统小说在故事层面和话语层面的现代化特征逐步凸显,中国小说叙事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自此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赵妍煜[9](2019)在《20世纪90年代《大众电影》“群众影评”现象论析》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是《大众电影》杂志发展的鼎盛时期。目前学界对于“群众影评”的研究视角大多聚集在这十年,对于“群众影评”继这十年之后的研究极为缺乏。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90年代与80年代“群众影评”的比较,分析90年代“群众影评”的特点,从而探寻其变化的原因。第一章梳理了《大众电影》杂志的发展历程,详细论述了“群众影评”现象以及其在《大众电影》杂志中的具象呈现。《大众电影》杂志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50年至1966年崭露头角时期、1979年至1990年辉煌时期和1991年至今转变时期。而“群众影评”现象作为《大众电影》杂志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是指我国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以群众为主体参与者的独特文化现象,具体表现为批评、鉴赏、评论等形式。“群众影评”现象在《大众电影》杂志中的具象呈现方式表现为“读者论坛”“我是观众”等栏目。第二章主要论述90年代“群众影评”在《大众电影》中的栏目特点及其原因,通过与80年代的“群众影评”对比,探寻这一时期特点背后的成因。相比于80年代“群众影评”栏目种类繁多和栏目数量庞大的特点,90年代的“群众影评”呈现出栏目种类单一、栏目数量急剧减少直至消失的特点。而造成90年代栏目特点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大众文化的兴起、电影的市场化追求以及明星效应。第三章主要论述90年代“群众影评”在《大众电影》中的内容特点及其原因。不同于80年代“群众影评”的内容纷杂,90年代“群众影评”在《大众电影》杂志中所占的版面越来越少,篇数也急剧下降。主旋律影片成为90年代“群众影评”的主要评论内容。造成“群众影评”内容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强调主旋律影片和电影娱乐性。第四章在90年代与80年代“群众影评”对比的基础上,得出了“群众影评”的变化反映的是当代电影泛娱乐化与批评失语的结论。

房舒梦[10](2019)在《新时期“伤痕电影”研究》文中指出“伤痕电影”是新时期文艺思潮的开端,它直接反映了“文革”时期在政治事件和社会环境方面的真实现象,也观照了受害者心中的创伤记忆。“伤痕电影”前期为政治领域内的拨乱反正助力,传播党中央正确的思想路线;中期时,“伤痕电影”转向了对人道主义、人文精神的反思与思考,在题材内容与主题选择上以对生命价值和青春记忆的思索居多,并借助电影语言现代化的理论指导,在影片中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伤痕电影”后期,即“伤痕电影”的延续和发展,是以新时期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文艺思潮为研究对象。处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各方面全新整顿的风口浪尖,电影作为文化艺术的表达方式,理应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反映和记录时代,以及思索时代发展。寻根电影、改革题材电影与新写实题材电影便如此而来。除却“伤痕电影”的控诉与批判,反思电影、寻根电影、新写实主义影片则在“伤痕电影”创伤记忆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层次的反思。不管是反思电影中对生存价值的思考还是寻根电影中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或是改革题材电影与新写实题材影片对社会现实的原生态化描述,都为记录时代留下的创伤记忆做出了历史性的探究,由理论指导实践,拍出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影片,也是中国民族电影的辉煌时刻。本文立足于“伤痕电影”,并外延到“伤痕电影”的延续与发展,探究创伤叙事的心理与文化特征。

二、似曾相识燕归来——《内蒙古教育》创刊50周年感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似曾相识燕归来——《内蒙古教育》创刊50周年感怀(论文提纲范文)

(1)以职工文艺之力,扬“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精神内核(论文提纲范文)

打造精品 服务职工
推进企业文化事业不断发展
以文育人 以文强人
把企业精神、职工精神风貌展示出来
职工在哪里,创作就在哪里
创作和传播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

(3)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核心概念解读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目标、方法、创新点
第一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存条件
    第一节 社会秩序的奠基
        一、辽阔的疆域
        二、稳定的行政制度和社会阶层
        三、活跃的社会氛围
    第二节 经济基础的支持
        一、日益繁荣的西汉经济
        二、稳定发展的东汉经济
    第三节 儒道思想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独尊
        二、道教思想盛行
    第四节 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
    第五节 乐府机构的推动
        一、乐府机构的设立和发展
        二、汉代乐府的职能
        三、太乐及其职能
        四、汉代乐府机构的作用与特点
第二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生活形态
    第一节 民间祭祀乐舞
        一、民间祭祀乐舞产生的思想背景
        二、民间祭祀乐舞的舞蹈形态
    第二节 百姓日用的民间舞蹈
        一、婚配繁衍的高禖
        二、驱魔除瘟的大傩
    第三节 酒酣乐作的宴饮舞蹈
        一、以舞相属
        二、即兴舞蹈
        三、自娱舞蹈
第三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艺术形态
    第一节 重情娱人的宫廷舞蹈
        一、宫廷乐舞
        二、代表人物
    第二节 文武兼备的宫廷祭祀乐舞
        一、宫廷祭祀乐舞发展脉络
        二、宫廷祭祀乐舞的舞蹈形态
        三、雅舞理念的延续
    第三节 艺人表演的专业舞蹈
        一、宫廷乐官的世代传承及其对官僚贵族子弟的培养
        二、出身民间的歌舞艺人
第四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理论形态——以傅毅《舞赋》为例
    第一节 从《舞赋》看雅舞、俗乐舞的界定
        一、雅舞和俗乐舞功能之别
        二、《舞赋》与俗乐舞的发展壮大
    第二节 从《舞赋》看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
        一、美的造型
        二、圆形轨迹
        三、以腰为轴
        四、形神统一
        五、对高难度技巧的追求
        六、服饰、道具与动作的配合
    第三节 《舞赋》对舞蹈意境的描摹
第五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个案阐释
    第一节 柔中有刚的长袖舞
        一、袖的分类
        二、长袖舞的特殊结合形式
        三、长袖舞的艺术表现手法
        四、长袖舞的审美特征
    第二节 雄健奔放的盘鼓舞
        一、盘鼓舞其名目
        二、盘鼓舞体现的审美文化信息
        三、盘鼓舞的审美特征
    第三节 玄幻瑰丽的灵星舞
        一、郊祀乐舞
        二、祭地之舞——灵星舞
        三、灵星舞与其他郊祀乐舞的关系
        四、灵星舞的文化内涵及其社会功能
        五、灵星舞的审美特征
    第四节 多姿多彩的百戏舞
        一、百戏中的“舞像”舞
        二、百戏中的道具舞
        三、百戏中的情节舞
第六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发展嬗变
    第一节 继承中的融合与创造:西汉初中期的舞蹈审美文化
    第二节 否定和分化中的新变:西汉末和东汉初的舞蹈审美文化
    第三节 走向成熟和自觉:东汉中晚期的舞蹈审美文化
第七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总体追求和主要特征
    第一节 雄健瑰丽: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总体追求
        一、雄健瑰丽之雄健
        二、雄健瑰丽之瑰丽
        三、雄健瑰丽之交融
    第二节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美丑兼备
        二、本俗求雅
        三、阴柔飞动
        四、以悲为美
第八章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历史地位、深远影响和当代价值
    第一节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历史地位
        一、继往开来
        二、审美走向自觉
        三、空前的交流融汇
    第二节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儒家乐舞思想及其对后世舞蹈的影响
        二、多元统一的审美范式对后世舞蹈的影响
    第三节 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对当代中国舞蹈审美表现与创新的贡献
        二、推动与当代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4)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学教材的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对中国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困惑
        (二)对教育学教材实际使用的思考
    二、研究问题
        (一)核心问题
        (二)具体问题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文献综述
        (一)对元教育学的相关研究
        (二)对教育学教材的研究
        (三)教育学教材的历史沿革研究
        (四)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五、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元分析:教育学教材的理论分析视角
    一、元理论、元教育学的历史追溯
        (一)元理论滥觞
        (二)元教育学溯源
    二、元分析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教育学教材从何开始:逻辑起点分析
        (二)教育学教材如何构建:理论体系分析
        (三)教育学教材如何阐述:教材语言分析
    三、元分析视角下的教材文本选择
第二章 建国后教育学教材的逻辑起点分析
    一、教育学的逻辑起点
        (一)教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二)教育学教材的逻辑起点
    二、教育学教材的逻辑起点
        (一)教育学教材的逻辑起点概览
        (二)教育学教材逻辑起点的阐述方式
        (三)与外国教育着作逻辑起点的区别
    三、教育学教材的逻辑起点的元分析
        (一)一以贯之的“学科情结”
        (二)教育实践特性的凸显
        (三)由逻辑起点到范畴体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国后教育学教材的理论体系分析
    一、教育学教材理论体系形成的背景
        (一)传统教育学教材的逻辑结构再鉴
        (二)中俄典型教育学教材的发展现状
    二、教材理论体系的概览与特征
        (一)章节数量、范畴及表述方式
        (二)教材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联系
        (三)独具特色的教材理论体系
    三、教材理论体系变化的元分析
        (一)本同末离:教材理论体系之共性与个性
        (二)时异事异:教材理论体系变化之反思
        (三)同源异流:从“学科体系”转向“问题取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国后教育学教材的语言分析
    一、教材中教育学诸概念之辩
        (一)教材中教育学诸概念概貌
        (二)教材中教育学概念的定义形式
    二、教材中教育学诸命题之辩
        (一)教材中教育学诸命题概貌
        (二)教材中教育学诸命题之思
    三、教材语言变化的规律性
        (一)与时俱进:概念与命题的语言陈述与社会发展同步
        (二)去故就新:教育学研究与学科进展提供新学术成果
        (三)他山之石:外国教育理论和跨学科的借鉴
    四、教材中的语言意义与教育学认识论
        (一)概念与命题的模糊性
        (二)教育学的“规范研究”
        (三)教育学认识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顾随古典诗词教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顾随古典诗词教学思想的渊源
    (一)家学背景
    (二)师从名师
    (三)教学实践
    (四)创作体悟
二、顾随古典诗词的教学理念
    (一)育人为本,为人生而艺术的教育理想
        1.让学生体悟诗歌育人之价值
        2.把学生引入诗歌高致之殿堂
        3.让学生感受诗歌感发之力量
    (二)感化人心,解读诗歌生命的为师之道
        1.着眼现实,给予学生人生启迪
        2.精选文本,注重伦理价值阐发
        3.知人论世,关注诗人内心世界
    (三)循序渐进,掘取诗歌妙义的教学之方
        1.重视日常积累
        2.强调诵读艺术
        3.尝试诗词创作
    (四)寓教于学,呈现别开生面的课堂效果
        1.妙趣横生的课堂演绎
        2.民主开放的师生互动
        3.中西对比的教学手段
三、顾随古典诗词教学思想的特色
    (一)重情求真——融人生于诗教
    (二)卓然一家——讲授方法独特
    (三)因声求气——提倡吟咏诵读
    (四)知识适用——完善社会生命
四、顾随古典诗词教学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持守育人为本目标,体味诗词教学之妙
    (二)丰富教学实践内容,推开诗词创作之门
    (三)重视经典篇目积累,领略吟咏诵读之美
    (四)延伸拓展教学内容,传授学科素养之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顾随主要学术生涯及教育经历年表
附录二 :顾随主要创作年表
附录三 :顾随古诗词讲授课堂实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朱光潜《诗论》在初中古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朱光潜《诗论》的主要观点
    (一)读者对诗歌的再创造需蕴含“情趣”
    (二)诗歌意象世界的生成就是一种创造
    (三)理想的“诗境”是情趣与意象的完美融合
    (四)诗的生命形式在于音律
二、《诗论》在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中的价值
    (一)以诗境促进诗歌美育发展的整体水平
    (二)借用《诗论》观点提高教师自身的诗歌理论素养
    (三)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及文学趣味
三、《诗论》主要观点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多维度解读诗歌以培养学生“情趣”
    (二)通过意象的把握深入体会诗歌
    (三)在抓住教学关键点的基础上把握“诗境”
    (四)以诵读教学为核心把握诗歌音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尊前集》笺注汇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版本述略
    二、知人论世
    三、首见词作
    四、互见词作
    五、《尊前》词的主要内容
凡例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第二章 《尊前集》笺注汇评(上)
    明皇一首
        好时光
    昭宗二首
        巫山一段云
        又
    庄宗四首
        一叶落
        阳台梦
        歌头
        忆仙姿
    李王五首
        一斛珠
        子夜
        更漏子
        浣溪沙
        虞美人
    李白十二首
        连理枝
        淸平乐
        又
        又
        又
        又
        菩萨蛮
        又
        又
        淸平调
        又
        又
    韦应物四首
        调笑
        又
        三台
        又
    王建十首
        宫中三台
        又
        江南三台
        又
        又
        宫中调笑
        又
        又
        又
    杜牧一首
        八六子
    刘禹锡三十八首
        杨柳枝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竹枝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纥那曲
        又
        忆江南
        浪淘沙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潇湘神
        又
        抛球乐
        又
        杨柳枝
        又
    白居易二十六首
        杨柳枝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竹枝
        又
        又
        又
        浪淘沙
        又
        又
        又
        又
        又
        忆江南
        又
        又
        宴桃源
        又
        又
    卢贞一首
        杨柳枝
    张志和五首
        渔父
        又
        又
        又
        又
    司空图一首
        酒泉子
第三章 《尊前集》笺注汇评(中)
    韩偓二首
        浣溪沙
        又
    薛能十八首
        杨柳枝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成文干十首
        杨柳枝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冯延巳三首
        捣练子
        谒金门
        玉楼春
    温飞卿五首
        菩萨蛮
        又
        又
        又
        又
    皇甫松十首
        怨囘纥
        又
        竹枝
        又
        又
        又
        又
        又
        抛球乐
        又
    韦庄五首
        怨王孙
        定西蕃
        又
        淸平乐
        又
    张泌一首
        江城子
    毛文锡一首
        巫山一段云
    欧阳炯三十一首
        南歌子
        渔父
        又
        巫山一段云
        又
        春光好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西江月
        又
        赤枣子
        又
        女冠子
        又
        玉楼春
        又
        更漏子
        又
        定风波
        木兰花
        淸平乐
        菩萨蛮
        又
        又
        又
    和凝七首
        江城子
        又
        又
        又
        又
        喜迁莺
        麦秀两歧
    孙光宪二十三首
        浣溪沙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定风波
        南歌子
        又
        应天长
        生查子
        又
        又
        又
        遐方怨
        更漏子
        又
        又
        又
    魏承班六首
        生查子
        满宫花
        菩萨蛮
        谒金门
        又
        又
第四章 《尊前集》笺注汇评(下)
    阎选二首
        谒金门
        定风波
    尹鹗十一首
        江城子
        河满子
        女冠子
        菩萨蛮
        又
        拨棹子
        又
        金浮图
        秋夜月
        淸平乐
        又
    李珣十八首
        中兴乐
        渔父
        又
        又
        南乡子
        又
        又
        又
        又
        又
        又
        定风波
        又
        又
        又
        又
        西溪子
        又
    李王八首
        望江南
        又
        更漏子
        蝶恋花
        淸平乐
        采桑子
        喜迁莺
        浣溪沙
    冯延巳七首
        罗敷艳歌
        又
        更漏子
        又
        临江仙
        虞美人
        又
    李王一首
        子夜啼
    庾传素一首
        木兰花
    刘侍读一首
        生查子
    欧阳彬左丞一首
        生查子
    许岷二首
        木兰花
        又
    林楚翘一首
        菩萨蛮
    薛道蕴一首
        谒金门
    徐昌图三首
        木兰花
        临江仙
        河传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叙事干预”视角下清末民初小说叙事的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清末民初的小说叙事
    第一节 清末民初小说的叙事转型
        一、小说叙事转型的内涵
        二、小说叙事转型的背景
        小结
    第二节 清末民初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型
        一、研究的主要发现
        二、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下一步研究重点
        三、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小结
    第三节 叙事干预:研究视角的建构
        一、叙事干预:诸要素
        二、“叙事干预”的分析模型
        小结
第二章 清末民初小说叙事视角的转型
    第一节 传统小说的叙事视角
        一、叙事视角概念内涵
        二、叙事视角的分类:全知型与限制型
        三、传统视角意识萌芽与叙事实践
        小结
    第二节 清末民初小说的叙事视角
        一、第三人称限制视角:叙述声音和叙述眼光的分离
        二、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叙述者讲述自我经历
        三、第一人称限制视角:叙述者通过日记、书信和梦叙事
        四、限制叙事发展趋势:叙事视角的多元化
        小结
第三章 清末民初小说叙事交流模式的转型
    第一节 章回体小说程式化特征的式微
        一、叙事交流格局的程式化
        二、叙事交流格局程式化的式微
        小结
    第二节 人物话语交流模式的转型
        一、传统小说人物的话语交流模式
        二、清末民初小说人物的话语交流模式
        小结
第四章 清末民初小说叙事结构的转型
    第一节 清末民初小说结构的时间性
        一、小说叙事的时间顺序
        二、小说时间顺序的多样化趋势
        小结
    第二节 清末民初小说结构的空间性
        一、清末民初小说的空间特点
        二、小说空间结构的横向缀段式特点
        三、小说空间结构的纵向层次性特点
        小结
第五章 清末民初小说的叙述者评论与叙事干预
    第一节 叙述者评论:对故事的干预
        一、关于叙述者的评论与干预
        二、叙述者干预:对故事人物的评论
        三、叙述者干预:对故事主题的评论
        四、叙述者干预:对社会风俗的评论
        五、叙述者的故事干预发生的变化
        小结
    第二节 叙述者评论:对话语的干预
        一、元叙述:自我暴露
        二、程式化语言:意在言外
        三、不完全叙述:意犹未尽
        四、叙述者身份特征的流变
        五、叙述者的话语干预发生的变化
        小结
第六章 清末民初翻译小说的转型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与译者
        一、清末民初翻译小说的概况
        二、清末民初小说译者的特点
        三、清末民初小说译者的使命
        四、译者行为与翻译叙事
        小结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与“译者干预”
        一、译者干预与译本主题
        二、译者干预与译本人物
        三、译者干预与译本情节
        四、译者干预与译本结构
        五、译者干预与叙事语言
        六、译者评论与译者干预
        小结
第七章 个案分析:“叙事干预”视角下的小说文本特征
    第一节 创作小说:以《劫余灰》为例
        一、关于《劫余灰》
        二、叙述权力的自我限制
        三、叙述权力的自我张扬
        小结
    第二节 翻译小说:以《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为例
        一、关于《欧美名家短篇小说》
        二、译者干预对叙事模式的影响
        三、《欧美名家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
        小结
结语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发现
    三、研究结论
    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20世纪90年代《大众电影》“群众影评”现象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意义与价值
    1.2 选题原因
        1.2.1 《大众电影》杂志的影响力
        1.2.2 9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的特殊性
        1.2.3 90年代大众文化的兴起
        1.2.4 “群众影评”的衰落与消失
    1.3 相关研究成果
        1.3.1 《大众电影》研究
        1.3.2 “群众影评”研究
        1.3.3 封面研究
        1.3.4 其他研究
        1.3.5 研究成绩与不足之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2《大众电影》与“群众影评”
    2.1 “新中国第一电影刊物”——《大众电影》
        2.1.1 崭露头角:1950 年-1966年
        2.1.2 辉煌时代:1979 年-1990年
        2.1.3 转变:1991 年至今
    2.2 “群众影评”与《大众电影》
        2.2.1 “群众影评”的概念内涵
        2.2.2 《大众电影》中的“群众影评”栏目例举
3 90年代“群众影评”栏目特点及其原因
    3.1 从群众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变迁
        3.1.1 “群众影评”成为群众文化的衍生
        3.1.2 大众文化对“群众影评”现象的消解
    3.2 市场化追求与明星效应
        3.2.1 市场化经济下催生文化消费时代到来
        3.2.2 明星效应初现端倪
4 90年代“群众影评”内容特点及其原因
    4.1 明确主旋律,强调国家意识形态
    4.2 提倡多样化,强调娱乐性
5 泛娱乐化与批评失语
    5.1 泛娱乐化的表现及其影响
        5.1.1 “泛娱乐化”的概念及其表现特征
        5.1.2 电影杂志“泛娱乐化”的影响
    5.2 当代电影的批评失语现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新时期“伤痕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二、“伤痕电影”是什么?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资料来源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第一章 社会转折与艺术表达:“伤痕电影”的崛起(1977-1978)
    第一节 拨乱反正,开展新时期
    第二节 新时期:理论批判与建构
    第三节 新创作的萌发:《十月的风云》《不平静的日子》
第二章 对真实的追求:“伤痕电影”的发展(1979-1983)
    第一节 新时期文艺启蒙:遵循艺术民主、尊重艺术规律
    第二节 题材选择与主题内容:青春与爱情
    第三节 外在形式与表现技巧的探索
    第四节 观众心理与观影潮流
第三章“伤痕电影”:延续及影响(1984 及其以后)
    第一节 从“伤痕电影”到反思电影、寻根电影和新写实主义
    第二节 揭露与反思:《我们的田野》《芙蓉镇》
    第三节 寻根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质问
    第四节 新写实电影的延续与发展
第四章 记忆、创伤与反思:“伤痕电影”中的心理与文化
    第一节 人物形象:创伤回忆的载体
        一、“伤痕电影”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与家国情怀
        二、改革开放的社会文化语境与“伤痕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第二节 悲剧作为美学范畴:个人与集体意旨的冲突
    第三节 记忆的遗忘曲线
    第四节 文化特征:个体性、多元性、延续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新时期“伤痕电影”片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似曾相识燕归来——《内蒙古教育》创刊50周年感怀(论文参考文献)

  • [1]以职工文艺之力,扬“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精神内核[N]. 郑洁. 中国冶金报, 2021
  • [2]天马行空的生命证词 ——王蒙旧体诗创作论[D]. 雷挥.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汉代舞蹈审美文化研究[D]. 耿君.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4]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学教材的元分析[D]. 王利.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5]顾随古典诗词教学思想研究[D]. 张春蕾.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朱光潜《诗论》在初中古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施晓艺.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尊前集》笺注汇评[D]. 陈前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8]“叙事干预”视角下清末民初小说叙事的转型研究[D]. 孔庆荣.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9]20世纪90年代《大众电影》“群众影评”现象论析[D]. 赵妍煜.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10]新时期“伤痕电影”研究[D]. 房舒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2)

标签:;  ;  ;  ;  ;  

似曾相识,颜的归来——“内蒙古教育”成立50周年的反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