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语中的“悬垂”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张孝荣[1](2021)在《领主属宾句的最简句法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先前的动词短语内部移位说、轻动词允准说以及话题结构基础生成说均无法对领主属宾句做出合理的分析。本文将领主属宾句分析为句首名词短语为话题的存现结构,并采用语段理论对这一句式的生成过程进行分析。句首名词短语的起始位置为轻动词短语v P的指定语,承担表达处所的句法功能,因此句中的v P不是语段。句末名词短语与T形成一致关系,获得主格格位,句首名词短语不会对此一致操作形成阻隔。汉语中T的EPP特征取值决定了主语位置可以为空,从而允准句末名词短语的移位。领主属宾句中的话题通过句首名词短语移位至话题短语指定语位置的方式生成,而非基础生成。本文提出的分析法同样适用于悬垂话题结构的研究。
范华泉[2](2021)在《母语负迁移视角下“悬垂结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该文以"母语负迁移"为视角,回顾了"母语负迁移"的表现层面,举例分析了英语中的"悬垂结构"分类,提出了"悬垂结构"源于母语负迁移影响的观点。
李国宏[3](2020)在《“左移”:语言主观化理论的新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阐述了语言主观化理论的最新进展——"左移",指出主观化成分强烈地表现为"左移",体现了句法上的"语义靠近"原则和认知表达上的"先来后到"原则的和谐,该现象具有跨语言的强势表现。"左移"的主观化成分在语义上比较虚灵,同时伴随着定指性的提高。该理论可以对传统的一些语法现象给出系统的解释。
邴海莹[4](2020)在《主述位视角下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军事登山》第五、六章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翻译界愈发重视系统功能语言学,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翻译时不仅仅注重句法结构,而且更加看中句子所传达的信息。其中,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更是为翻译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特别是针对科技英语翻译更加有效。尽管前人对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的翻译策略研究不胜枚举,但鲜少有人从主述位的视角进行分析。本文旨在从主述位视角对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的汉译进行讨论,并以《军事登山》的翻译文本为例,具体提出顺译法、倒译法以及增译法的翻译策略。在分析中,笔者发现从主述位视角分析被动语态的翻译,会更加符合英汉双语的思维习惯和语言特点,同时也为整体篇章的衔接奠定了基础。
唐晓东[5](2019)在《英语句法配置的述谓性研究 ——类型学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为弥补传统英语教学语法在理论体系建构和理论解释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尝试从语言类型学视角,以述谓这一句法功能为主线,重新梳理和界定相关工具性概念,对英语述谓结构的句法配置进行系统性描写、分析和解释,用理论语法研究成果解释英语教学语法,建构系统性和整体性较强的英语教学语法理论解释体系。语言的核心功能是述谓。一个完整的述谓结构由指称语和述谓语构成。一个句子包含至少一个述谓结构。如何在英语单位句子中标记一个或多个述谓结构是个句法问题。本文将英语述谓结构的直接构成单位,即短语,进行七分,在此基础上推定英语简单句的句法标记方式为只标记主要述谓成分,指称成分和辅助述谓成分为无标记形式,该句法标记方式就英语语言自身而言是最经济的。在分析英语主要述谓和辅助述谓的句法组合关系时,本文得出:1)英语句法结构的标记项全部居于结构首位,符合VO型语言核心居首(结构右分支)的共性倾向。2)排除并列项的情况下,英语单位句子中存在0-9个辅助述谓成分的句法槽位。同时,本文发现句法结构的述谓性对英语句法配置具有较强解释力,具体表现在:1)人类语言中述谓性短语倾向多于指称性短语:英语仅负责述谓的短语有4类,仅负责指称的短语有1类,既可述谓也可指称的短语有2类。2)跨语言N-V结构是最典型的述谓结构,居于V槽位的句法结构倾向具有述谓性:英语指称性结构居于V槽位时,也会获得述谓性。3)冗余述谓缺省原则:在充当述谓性成分的结构中,如果存在可以或倾向删除的具有述谓性的成分,那么,这个可以或倾向删除的述谓性成分是冗余述谓项,其所在结构中必定含有其他能够赋予该结构述谓性的成分。本文重点讨论了英语中介词和being的省略现象。论证过程中,本文重新界定的传统英语教学语法的相关工具性概念有:短语、分句、小品词(归入“副词”类别)、补语、双宾结构(归入“宾补结构”)、独立主格结构(界定为“独立宾格结构”)。文末从短语类别、句法标记方式、句法组合与聚合关系三方面,论证了英语句法配置具有理据性。本文旨在桥接理论语法与英语教学语法,充分发挥理论对应用的解释和指导作用,可为英语句法研究和句法教学提供参考,为跨语言视角的单语句法研究提供参考。
孙成娇[6](2019)在《汉语话题结构的动态句法》文中提出本文首先区分了句层面的句法话题(话题1或Hockett-话题)和语用话题(话题2或Prague-话题)以及语篇层面的实体话题(话题3或Geluykens-话题)。在句层面,话题1/述题结构是静态的形式二分,话题2/焦点结构是动态的意义二分。例如,英语句首NP是话题1,却未必是话题2,也可能是焦点。在篇层面,句所含实体都是话题3。本文进一步确立辨认汉语主语和话题的标准,并定义出左置句法话题句ST1、右置句法话题句ST2和中置句法话题句ST3。主要形式ST1包括话题化、左偏置、汉语式以及论元分裂式话题句。本文继续证明,汉语话题化结构不存在孤岛限制,并非通过wh移位生成;不论其述题是否含孤岛结构,其中的空位都更宜处理为由语境赋义的真空位。此论证过程还揭示出:ST1的允准和解读是句法、语义、语用互动的过程;ST1可分为边缘话题1和述题;述题本身必须合语法,而边缘话题1必须能够自然融入述题语义(亦即建立起显性或隐性的先行词-代词关联);ST1既要对边缘话题1与述题的陈述关系释义,又要对述题小句进行满足语境的完整释义。因此,本文根据动态句法理论(DS)从边缘话题1如何贡献于话题句理解的视角来探究它与整个句法过程的关系。本文基于DS构建起汉语动态解析模型,又运用模型对ST1和ST2做出了统一的链接解析,将ST3处理为单一Ty(t)树。ST1述题独立的合语法性体现为逆向链接于Ty(e)话题树的Ty(t)命题树;左置话题1向述题的自然融入体现为链接转换中复制需求的满足。各次类的区别是述题中承接复制性语义值的成分不同。ST2的解析相似,不过只有在确定边缘成分能满足复制需求的前提下才可建立链接关系。若ST1或ST2的述题内还嵌有ST1,则内ST1的解析树需先置于待定位置,等命题式生成后再合并进外层树的相应位置。若ST1的左置话题1不止一个,则话题Topl-Topn解析为依次逆向链接的Ty(e)树,而Topn投射的Ty(e)树又链接于最右述题投射的Ty(t)树。此外,由无指成分担任边缘话题1的ST1并非普通意义上的话题结构,需解析为待定节点合并的过程。这证实了 Cannetal.(2005)关于所有语言的左边缘结构都有链接与待定节点合并两种解析方案的论断。从左至右的线性解析也能捕捉到各类话题句的完整释义过程。本文的形式刻画不仅证实了汉语话题结构的多样性,而且反映出左、右边缘话题结构的语法机制是一致的(都是句法、语义、语用互动的过程),而中置话题句确属特殊话题结构。全文论证表明,汉语的话题优先性更宜理解为话题1/述题结构整体的优先性。
张双学[7](2018)在《高考英语中常见的几种悬垂结构》文中认为悬垂结构这一语法现象在中学英语教科书中没有专门作为一个语法点来学习,但悬垂结构在高考中的考查却屡屡出现,这种结构容易与非谓语及独立主格作状语混淆。下面就高考英语中常考的悬垂结构进行归纳。不定式和分词的"悬垂"现象作状语一般情况下,非谓语动词在句中作状语时,它的逻辑主语也就是句子的主语。但在有的句子里,句子的主语不是不定式或分词的执行者,可他们也是正确的句子,我们称这种现象为不定式和分词的悬垂现象。
张孝荣[8](2018)在《英汉语话题结构中的阻隔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存活式推导模式为理论基础,英汉语话题结构中阻隔效应的出现是话题成分与中心语在进行合并操作时产生特征匹配的结果,而阻隔效应的消失则来源于话题和中心语两者间的特征不匹配。定指效应作为阻隔效应在汉语话题结构中的体现,也可以通过特征匹配的分析加以解释。本文的分析可以将三类话题结构,即话题化话题结构、左偏置话题结构以及悬垂话题结构加以统一,体现它们的共性和个性,还可以解释wh-移位现象中的阻隔效应,从而为阻隔效应在非论元移位中的句法表现提供一致性的分析。
郑友奇[9](2017)在《词汇功能语法视角下的汉语话题和话题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旨在词汇功能语法框架下对现代汉语中句首名词短语及其所在的话题结构进行研究。名词短语是语言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句法范畴,对名词短语的研究不能脱离对话题结构的探讨。从结构上对现代汉语进行系统的研究应追溯到1898年马建忠所着的《马氏文通》。1在书中,马建忠专门对名词短语进行了研究。而明确提出将动词前名词短语作为话题进行研究的则是赵元任。在1979年出版的《汉语口语语法》中,赵元任先生提出将对主语和谓语的研究转变为话题和述题的研究,这一主张凸显了汉语动词前名词短语话题功能。1976年,李呐和汤普森从类型学的角度汉语划为话题突显型(topic-prominent)语言,也引起了海内外学者对汉语话题结构的关注和探讨。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现代汉语名词短语进行了深入复杂的研究,尤其是国内学者在几十年前就已展开对名词短语的争论和探讨,但是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仍然没有达成共识。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对现代汉语中出现的NP+NP+VP构式进行研究。依据名词短语与主句内谓词之间是否存在论元关系,从语用的角度来看,本文将这种构式中位于句首的名词短语分别称为句首论元性话题和句首非论元性话题。虽然这两种结构在表层形式上表现一致,但在句法描述和解释方面目前仍存在着显着差别。对动词前话题化名词短语的研究不能回避如何能够更好地区分话题和主语以及名词短语的生成方式问题。本文在话题和主语的区分问题上坚持主语是句法研究的概念,而话题是语用概念的立场。另外,针对话题结构的生成方式,在传统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框架内,有的研究者坚持汉语话题结构的移位生成说,有的研究者坚持基础生成说,还有研究者则认为汉语话题的生成过程中两种方式都存在。和以往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框架内研究成果中的主张不同,本文没有纠缠于移位和基础生成之争,而是从功能结构和成分结构映射的角度对汉语话题结构进行新的描述和解释。话题结构中的话题化名词短语必然还要涉及到话题标记,尤其是介词。本文在详细讨论了话题和主语的区别、话题化名词短语的生成方式以及话题标记等相关问题后,接下来就句首名词短语的属性、话题结构的长距离依存、功能结构和功能不确定之间的互动以及句首非论元话题和话题结构,尤其是无动词结构和汉语悬垂话题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本研究的结论是词汇功能语法理论更适合包括汉语在内的结构非固定型语言的研究。本文所用的例句主要是现代汉语语料,此外还有少部分的古代汉语、日语、英语、俄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瓜拉尼语等。其中,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语料有一部分是从现代汉语文学作品中摘录的,一部分则来自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语料库。其他语种的语料均选自目前已公开发表的研究文献中。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1)将词汇功能语法理论引入汉语研究,在目前国内的语言学研究中,在形式句法研究方面占主流的传统转换生成语法和在功能方面占主流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基础上,丰富汉语研究的理论框架,对今后汉语研究带来新的启发;(2)按照本研究在词汇功能语法理论框架内的分析,指出话题不是小句PRED值所要求的子范畴。这对目前学界内有些学者所主张的汉语并非是话题突出型语言的观点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3)本研究将具有语篇功能的话题化名词短语在功能结构中赋予了REFERENCE属性,除了能够避免移位和基础生成观点之间的争论,还在功能结构中对话题和主语的关系进行了明示;(4)本研究依照词汇功能语法理论的观点,注意兼顾英语和其他语言之间的差异,对成分结构的分法并没有严格定义和要求,主张成分结构的表达应该以具体语言的成分结构特点为基础。具体到汉语来说,在对汉语中有关句式进行分析时,相对于采用二分结构,可能使用三分结构,甚至四分结构等可能更符合汉语句法结构的灵活性特点。(5)在论述话题结构的功能不确定时,提出底部独特性原则:即,话题结构的底部在小句内不能被共享,但可以和小句内成分存在功能上的指称控制关系。
张煜[10](2016)在《基于中西方思维差异的英文编译句法层面中式英语现象》文中指出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刊载的学术论文中,中式英语的现象大量存在,不利于我国优秀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得到认可。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式英语现象在句法层面的几种不同表现形式,并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规避策略。
二、英语中的“悬垂”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语中的“悬垂”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领主属宾句的最简句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 先前的分析 |
1.1 动词短语内部移位说 |
1.2 轻动词允准说 |
1.3 话题结构基础生成说 |
2. 本文的分析 |
2.1 领主属宾句的句式归属 |
2.2 英语存在句的生成 |
2.3 领主属宾句的生成 |
3. 研究反思 |
3.1 本文分析的优势 |
3.2 悬垂话题结构的生成 |
4. 结语 |
(2)母语负迁移视角下“悬垂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简介 |
2 母语负迁移表现层面 |
2.1 母语句法层面的负迁移 |
2.2 母语语篇层面的负迁移 |
3 英语中“悬垂结构”的分类 |
3.1 悬垂分词:Doing+SVO结构 |
3.2 悬垂动词不定式:To do+SVO结构 |
3.3 从句中的省略:省略主语的从句+SVO结构 |
3.4 悬垂介词短语 |
3.5 悬垂副词 |
3.6 悬垂形容词 |
4 被认可的悬垂结构 |
5 结束语 |
(4)主述位视角下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军事登山》第五、六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翻译项目描述 |
2.1 翻译任务背景介绍 |
2.2 翻译任务文本分析 |
2.3 翻译任务意义 |
2.4 翻译工具 |
2.5 翻译准备 |
2.5.1 译前准备 |
2.5.2 素材准备 |
2.6 翻译计划 |
3.主述位结构 |
3.1 系统功能语言学 |
3.2 主述位结构概述 |
3.2.1 主述位结构定义 |
3.2.2 主述位结构划分 |
3.3 主述位结构在翻译领域中的应用 |
4.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的翻译策略 |
4.1 科技英语特点 |
4.2 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的翻译 |
4.3 从主述位视角分析被动语态的翻译 |
4.3.1 简单句 |
4.3.2 复合句 |
4.3.3 并列句 |
5.翻译文本案例分析 |
5.1 顺译法 |
5.2 倒译法 |
5.3 增译法 |
5.4 翻译策略总结 |
6.翻译实践总结 |
6.1 翻译小结 |
6.2 对日后的启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 |
附录2 译文 |
(5)英语句法配置的述谓性研究 ——类型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
1.3 本文框架 |
第二章 研究回顾 |
2.1 传统英语教学语法存在的问题 |
2.1.1 以往对“短语”和“分句”的划分 |
2.1.2 以往对“小品词”的界定 |
2.1.3 以往对“补语”的界定 |
2.1.4 传统英语句型结构的划分 |
2.1.5 以往对“双宾”结构的界定 |
2.1.6 传统语法中的“独立主格结构” |
2.1.7 部分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的及物性问题 |
2.1.8 传统语法理论体系的系统性问题 |
2.2 本研究的必要性及研究思路 |
第三章 本文核心理论假设及英语述谓标记方式 |
3.1 语言的述谓功能 |
3.1.1 述谓的基本结构单位:短语 |
3.1.2 述谓的层级 |
3.2 有关述谓标记方式的理论假设 |
3.3 英语的短语类别和述谓标记方式 |
3.4 N-V结构式的述谓性 |
3.4.1 N-V语序的普遍性 |
3.4.2 跨语言证据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英语主要述谓结构及其组合关系 |
4.1 指称成分的句法特征 |
4.1.1 可数名词 |
4.1.2 不可数名词 |
4.1.3 名词性结构 |
4.2 主要述谓成分的句法特征 |
4.3 主要述谓的组合关系 |
4.3.1 并列关系 |
4.3.2 从属关系:名词性从句(主语、宾语、表语、同位语、补语从句) |
4.3.3 从属关系:形容词性从句(定语从句) |
4.3.4 从属关系:副词性从句(状语从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英语辅助述谓结构及其组合关系 |
5.1 补语的功能和形式 |
5.1.1 “小品词”的重新界定 |
5.1.2 介词和副词的区分 |
5.1.3 双宾结构的本质——主动宾补结构 |
5.1.4 关于只存在“名词性补语从句”的解释 |
5.2 从主要述谓到辅助述谓(从核心事件到非核心事件) |
5.2.1 辅助述谓结构(非限定述谓结构)的句法标记 |
5.2.2 英语的句法核心标记项居首 |
5.2.3 句法核心标记项居首的经济性和像似性动因 |
5.2.4 独立宾格结构 |
5.3 辅助述谓的组合关系 |
5.3.1 英语句子最多由12 个句法位置构成 |
5.3.2 补语、定语、状语的区分 |
5.4 英语句型系统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英语七类短语的功能验证 |
6.1 指称功能 |
6.2 述谓功能 |
6.2.1 主要述谓——作表语 |
6.2.2 辅助述谓——作补语 |
6.2.3 辅助述谓——作定语 |
6.2.4 辅助述谓——作状语 |
6.3 某些所谓特殊句法现象的解释 |
6.3.1 具有述谓性的名词短语 |
6.3.2 关于men/women的述谓性 |
6.3.3 特定结构引起的冗余述谓缺省现象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英语句法配置的理据性 |
7.1 跨语言短语类别及述谓标记方式的理论假设 |
7.1.1 短语类别的理论假设 |
7.1.2 述谓标记方式的理论假设 |
7.2 组合关系的趋简性 |
7.2.1 句法成分的两两组合 |
7.2.2 句法标记方式的趋简性 |
7.2.3 结构的递归性 |
7.2.4 句法形式趋简 |
7.3 聚合关系的复杂性 |
7.3.1 结构的多功能性 |
7.3.2 语法化 |
7.3.3 结构的递归性 |
7.3.4 英语基本句型的连续性(模糊性)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语 |
8.1 主要创新 |
8.2 主要成果 |
8.3 后续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6)汉语话题结构的动态句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与目标 |
1.2 研究理论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论文结构 |
2 话题结构研究述评 |
2.1 话题概念 |
2.1.1 Prague-话题与Halliday-主位 |
2.1.2 Hockett-话题 |
2.1.3 句法话题及句法话题结构 |
2.2 句法话题结构的形式特征 |
2.3 句法话题结构的功能特征 |
2.3.1 边缘成分的话题身份 |
2.3.2 边缘成分的信息状态和语篇功能 |
2.3.3 句法话题结构的信息包装 |
2.4 汉语话题与主语 |
2.4.1 赵元任等的观点 |
2.4.2 李讷(Li)等的观点 |
2.4.3 曹逢甫等的观点 |
2.5 汉语主语、话题及话题结构的辨认 |
2.5.1 汉语主语的辨认 |
2.5.2 汉语话题、话题结构的辨认 |
2.6 汉语话题结构的语法机制 |
2.6.1 传统解释 |
2.6.2 形式句法解释 |
2.6.3 语义/语用解释 |
2.6.4 动态句法解释 |
2.6.5 评述 |
2.6.6 总结 |
2.7 本章小结 |
3 理论框架:动态句法(DS) |
3.1 理论概述 |
3.1.1 自然语言的组合性与语境依赖性 |
3.1.2 自然语言处理之标示不足 |
3.2 核心概念 |
3.2.1 语言知识 |
3.2.2 句法与语义 |
3.2.3 语言解析与语言生成 |
3.2.4 语境 |
3.2.5 线性与递增性 |
3.2.6 合式性/合语法性 |
3.3 模型工具 |
3.3.1 树逻辑及节点修饰 |
3.3.2 树结构“生长” |
3.4 理论优势 |
3.5 DS对边缘结构的处理方案 |
3.5.1 左边缘结构 |
3.5.2 右边缘结构 |
3.5.3 DS模式下的话题和焦点效应 |
3.6 本章小结 |
4 汉语动态解析模型 |
4.1 DS的语言共性/个性观 |
4.2 汉语的整体句法特征 |
4.3 汉语动态解析模型的基本内容 |
4.4 汉语的计算规则——命题模版的构建 |
4.5 汉语的词项行为(一)——名词短语(NP)的解析 |
4.5.1 汉语无定限定词短语的解析 |
4.5.2 汉语专有名词(短语)的解析 |
4.5.3 汉语非无定限定词短语的解析 |
4.5.4 汉语光杆名词短语的解析 |
4.5.5 总结 |
4.6 汉语的语用行为 |
4.6.1 汉语代词的解析 |
4.6.2 汉语空成分的解析 |
4.6.3 汉语领属结构的解析 |
4.7 汉语的词项行为(二)——动词短语的解析 |
4.7.1 DS对动词短语的刻画 |
4.7.2 动词的标示不足 |
4.7.3 汉语动词短语的解析 |
4.8 本章小结 |
5 汉语话题化和左偏置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5.1 汉语话题化和左偏置结构简介 |
5.2 汉语左置句法话题句的动态解析方案 |
5.2.1 DS对话题化、悬置话题左偏置及附着性左偏置结构的处理方案 |
5.2.2 汉语左置句法话题句的DS处理方案 |
5.3 话题化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5.3.1 不含孤岛结构的话题化话题句 |
5.3.2 含有非特指、非特谓性孤岛结构的话题化话题句 |
5.3.3 含有特指、特谓性孤岛结构的话题化话题句 |
5.3.4 总结 |
5.4 左偏置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5.4.1 汉语左偏置话题句与话题化话题句的不同 |
5.4.2 论元共指性左偏置话题句的解析 |
5.4.3 非论元共指性左偏置话题句的解析 |
5.5 话题化和左偏置结构解析的英汉对比 |
5.5.1 汉英话题化结构的解析 |
5.5.2 谓词之左NP的解析 |
5.5.3 Ty(e~*→t)边缘话题的解析 |
5.5.4 无定、无指性边缘话题的解析 |
5.5.5 总结 |
5.6 本章小结 |
6 汉语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6.1 汉语式话题结构简介 |
6.2 汉语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方案 |
6.3 时地语域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6.4 领格语域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6.5 上位语域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6.6 背景语域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6.7 本章小结 |
7 论元分裂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7.1 论元分裂式话题结构简介 |
7.2 论元分裂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方案 |
7.3 数量短语作宾语的分裂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7.4 指量短语作宾语的分裂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7.5 “的”字短语作宾语的分裂式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7.6 论元分裂式主谓句的动态解析 |
7.7 本章小结 |
8 右置句法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8.1 右置句法话题句简介 |
8.1.1 人类语言里的右边缘句法话题结构 |
8.1.2 汉语里的右置句法话题句 |
8.2 右置句法话题句的动态解析方案 |
8.2.1 右置句法话题句的合格条件 |
8.2.2 右置句法话题句的动态解析方案 |
8.3 汉语右偏置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8.4 与话题化结构对应的右置句法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8.4.1 形容词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中主语的易位 |
8.4.2 主谓谓语句中主语的易位 |
8.4.3 名词谓语句中主语的易位 |
8.4.4 跟“的”字结构有关的主谓易位 |
8.5 与汉语式话题句对应的右置句法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8.5.1 右置话题能够补回可选性论元位置的情形 |
8.5.2 右置话题能够补回汉语式话题位置的情形 |
8.6 与论元分裂式话题句对应的右置句法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8.6.1 右置话题跟数量短语相关的情形 |
8.6.2 右置话题跟指量短语相关的情形 |
8.6.3 右置话题跟“的”字短语相关的情形 |
8.7 其它易位句的动态解析 |
8.7.1 副词的易位 |
8.7.2 述语和宾语之间的易位 |
8.7.3 连动结构所涉及的易位 |
8.7.4 兼语式所涉及的易位 |
8.8 本章小结 |
9 中置句法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9.1 中置句法话题句简介 |
9.2 中置句法话题句的动态解析方案 |
9.3 受事类中置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9.4 拷贝式中置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9.5 分裂式中置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9.6 状语中置话题化的动态解析 |
9.7 “把”字句的动态解析 |
9.8 本章小结 |
10 多话题句的动态解析 |
10.1 多话题句简介 |
10.2 述题主谓结构之内嵌有话题结构的情形 |
10.2.1 话题化结构述题之内含有话题结构的情形 |
10.2.2 左偏置结构述题之内含有话题结构的情形 |
10.2.3 汉语式话题句述题之内含有话题结构的情形 |
10.2.4 论元分裂式话题句述题之内含有话题结构的情形 |
10.2.5 右置话题句述题之内含有话题结构的情形 |
10.3 左边缘话题多于一个的情形 |
10.3.1 左边缘含话题化话题的多话题句 |
10.3.2 左边缘含左偏置话题的多话题句 |
10.3.3 左边缘含汉语式话题的多话题句 |
10.3.4 左边缘含论元分裂式话题的多话题句 |
10.4 本章小结 |
11 结话 |
11.1 本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
11.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11.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8)英汉语话题结构中的阻隔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先前的分析和问题 |
1. 话题结构中的阻隔限制 |
2. 阻隔效应的动因 |
3. 话题结构的复杂性 |
二、基于特征匹配的分析 |
1. 理论基础 |
2. 阻隔效应的分析 |
3. 三类话题结构的生成 |
三、非论元移位中的句法限制 |
四、理论反思 |
五、结语 |
(9)词汇功能语法视角下的汉语话题和话题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表征和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意义 |
1.6 理论框架 |
1.7 全文架构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1 研究状况 |
2.1.1 主语和话题的定义和判定标准 |
2.1.1.1 主语的界定 |
2.1.1.2 话题的界定 |
2.1.2 主语和话题的平面归属 |
2.2 动词前名词短语的话题标记 |
2.2.1 话题标记的定义及跨语言普遍性 |
2.2.2 话题标记的研究维度 |
2.2.2.1 无标话题的韵律表现 |
2.2.2.2 话题的句法机制 |
2.2.2.3 有标话题的形态表现 |
2.3 句首名词短语的生成方式 |
2.3.1 移位生成说 |
2.3.2 基础生成说 |
2.3.3 移位生成和基础生成混合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句首名词短语的分类及其属性 |
3.1 信息结构中的话题和焦点 |
3.2 句首名词短语的分类 |
3.3 功能结构中的句首名词短语属性 |
3.3.1 语法功能 |
3.3.2 语篇属性 |
3.3.3 语法化的语篇属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话题结构的长距离依存功能控制及功能不确定性 |
4.1 长距离依存 |
4.2 孤岛限制 |
4.2.1 句子主语孤岛 |
4.2.2 并列结构孤岛 |
4.2.3 附加语孤岛 |
4.2.4 孤岛限制的词汇功能语法简析 |
4.3 空语类 |
4.3.1 乔姆斯基(Chomsky)的空语类研究 |
4.3.2 黄正德(James Huang)的空语类研究 |
4.3.3 徐烈炯的自由空语类研究 |
4.4 功能不确定性(functional uncertainty) |
4.4.1 功能不确定性理论提出背景 |
4.4.2 功能不确定性理论的技术操作 |
4.5 现代汉语话题结构的功能不确定性 |
4.5.1 汉语话题结构的底部 |
4.5.2 汉语话题结构的主体 |
4.6 功能不确定性和功能控制的互动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句首非论元性名词短语及其结构词汇功能语法分析 |
5.1 功能不确定性中的所指路径 |
5.2 句法操作的线性顺序 |
5.2.1 从小框架到大框架 |
5.2.2 从大框架到小框架 |
5.3 话题化名词短语的句法身份 |
5.3.1 普通名词短语作状语 |
5.3.2 特殊的名词短语状语 |
5.4 省略式话题句的词汇功能语法研究 |
5.4.1 幸亏句考察 |
5.4.2 无动词话题句 |
5.4.2.1 名词谓语句 |
5.4.2.2 无动词形容词谓语句 |
5.5 汉语悬垂话题结构的词汇功能语法研究 |
5.5.1 作为附加语的名词短语 |
5.5.2 相关研究回顾 |
5.5.3 词汇功能语法分析 |
5.5.3.1“背景”属性的设定 |
5.5.3.2“参照点”属性的设定:一个统一的框架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本研究主要观点 |
6.2 本研究主要贡献 |
6.3 本研究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10)基于中西方思维差异的英文编译句法层面中式英语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研究背景 |
二、语序不当 |
三、主语问题 |
(一)主语不明晰 |
(二)形式主语现象 |
(三)为了体现科技论文客观性,一般不使用第一人称作主语,而应尽量采用被动语态 |
(四)主语不可为无生命事物 |
四、缺少逻辑连词或者使用不当 |
五、悬垂修饰语 |
六、平行结构误用 |
七、结语 |
四、英语中的“悬垂”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领主属宾句的最简句法分析[J]. 张孝荣. 外语研究, 2021(02)
- [2]母语负迁移视角下“悬垂结构”分析[J]. 范华泉. 海外英语, 2021(03)
- [3]“左移”:语言主观化理论的新进展[J]. 李国宏.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4]主述位视角下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军事登山》第五、六章为例[D]. 邴海莹.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5]英语句法配置的述谓性研究 ——类型学视角[D]. 唐晓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6]汉语话题结构的动态句法[D]. 孙成娇. 浙江大学, 2019(01)
- [7]高考英语中常见的几种悬垂结构[J]. 张双学. 中学生英语, 2018(22)
- [8]英汉语话题结构中的阻隔效应[J]. 张孝荣.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3)
- [9]词汇功能语法视角下的汉语话题和话题结构研究[D]. 郑友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1)
- [10]基于中西方思维差异的英文编译句法层面中式英语现象[J]. 张煜.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