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作战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再探(论文文献综述)
李毅恒[1](2017)在《新形势下军队营房管理模式分析与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习近平主席更强调军队建设要抓精准管理、科学管理。营房管理作为军队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发展与改革也应由传统模式向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多年以来,营房管理一直实行以传统行政管理为主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曾经在计划经济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模式排斥了经济的、法律的管理方法,最大的弊端在于军队承担了大量的本应该由民间机构完成的社会性服务保障,大大增加了军队的社会负担。本文针对军队营房管理问题,从理论性态和算法设计两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研究成果对当前军队营房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分析军队营房管理的现状,全面总结营房特点、保障模式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构建了三种军队营房管理可采用的模式,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从理论上分析了三种模式选取的指标体系。其次,从政治、经济和区域三方面提炼总结影响我军营房管理分类的因素,构建营房分类管理的双层指标体系,并且在指标的采样数量不足和数据冗余情况下,分别提出Cross-Validation、Bootstrap两种策略以及阈值类、统计类两种处理方法,使之成为标准化数据;另外,以支持向量机(SVM)的一系列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我军营房管理分类的理论体系。然后,选取全国50个军队营区的营房进行实证分析和理论应用,实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分类理论能够很好地识别和区分不同军队营房所采取的管理模式。最后,结合营房管理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军队营房信息化建设水平和建立健全基建营房工作法规的措施建议。
秦磊[2](2017)在《国防科技大学E号院区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建设项目管理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从国家和军队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实现富国与强军统一的战略举措。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后勤保障社会化极大促进了我军现代化建设,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强了后勤保障质量和水平。但是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比如效果见效慢、政策落实不够、改革动力不足、建设效率不高,尤其是实践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为此,本文以国防科技大学E号院区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为对象,将项目管理理论运用到具体工作中,指导并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展开,实现了对上述问题的有效解决。国防科技大学E号院区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建设具有项目属性,论文按照项目管理理论方法首先分析了国防科技大学E号院区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建设项目背景、内容、任务目标、组织构成、计划安排等;以营房保障社会化项目为例,全面阐述了其选择营房保障社会化项目模式、编制计划分工、控制项目进度、项目初步验收等管理过程;之后将《整体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标准》等规定结合实际构建了该独立院区后勤保障社会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项目后评价方法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确认了项目目标的达成;最后基于本实践案例归纳了独立院区后勤保障社会化项目管理一般模式,提出了处理后勤保障社会化相关具体工作的建议。本文研究成果对于推进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工作具有借鉴参考价值。
丁兆忠,李照春[3](2016)在《军队社会化保障财务配套改革的几点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进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是我军后勤建设和保障方式的重大调整和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的军队财务改革同样任重道远。目前,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军队财务改革取得的成绩也同样令人欣喜。但是军队财务对后勤社会化保障缺乏高效有力地监督,阻碍了后勤建设的健康发展;经费供应标准的落后也不利于后勤保障效益的提高;在改革的衔接上也缺乏紧密的配套措施,导致服务保障效果上不去。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影响和制约了后勤改革的前进步伐。军队财务作为党委当家理财的职能部门,要在推进后勤社会化保障方面有所作为,就必须从理财思想、法规制度、供应标准、管理办法等多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开创财务工作的新局面。
陈朝友[4](2015)在《民兵预备役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面临的非传统威胁越发凸显,并呈多样化趋势,民兵预备役部队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已逐渐成为常态,而其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的强弱是关乎整个军事行动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深入分析民兵预备役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对于提升民兵预备役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梳理,阐明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及特征,简单论述了国外发达国家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的基本做法;以“5.12”汶川地震为例,初步分析了汶川地震的主要灾情,对抢险救灾中民兵预备役部队后勤保障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找出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深入分析了其原因,最后借鉴发达国家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的基本经验,提出适用于我国民兵预备役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的有效策略。通过对民兵预备役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实施过程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民兵预备役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主要存在后勤保障组织指挥困难;经费需求大,但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官兵发病率高,卫勤保障压力大;后勤物资储备薄弱,无法满足部队需求;缺乏专业后勤保障装备、设备;物资及救援人员空投难度大;道路损毁和车辆维修困难,运输力量薄弱;缺乏专业的野营保障队伍;跨区后勤保障困难等方面的问题。最后,通过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借鉴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的基本经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蒋大伟[5](2014)在《基层部队饮食保障社会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部队饮食保障社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队利用市场机制和社会分工,打破自我封闭体系,把原来由部队后勤部门实施保障的一部分职能从部队中剥离出来,购买社会或企业的相应饮食保障服务,从而建立起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适应部队建设需要的开放型、专业化饮食保障体系。部队的基础在基层,因此基层部队的饮食保障社会化管理问题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经济持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以及市场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为部队饮食保障社会化改革提供了重要前提,饮食保障社会化必须借助社会的力量,利用市场资源来保障部队饮食的需要,以达到节省部队饮食经费,精简部队机构编制,提高部队军事化效率的目的。随着中国社会转型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基层部队的饮食社会化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在改革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管理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饮食保障社会化工作的进程。因此,要加强对饮食保障社会化工作的认识,深化理论上的研究,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具体的实践中应用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基层部队饮食保障社会化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部队饮食保障社会化大量的文献进行追踪、检索和研究借鉴的基础上,从部队饮食保障的概念、特征和发展阶段出发,对我国基层部队饮食保障社会化管理模式进行梳理,并着重以北京地区某基层部队的饮食保障社会化为实例,对其饮食保障社会化前后的状况、管理、效益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改革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作出原因分析。在借鉴外军饮食保障社会化做法的基础上,立足实际,最终对实行基层部队饮食保障社会化的建议,提出了计划制定与控制、采购与库存管理、质量管理、成本控制、生产运作的流程设计。
蔡驰[6](2012)在《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军队现代化程度越高,后勤保障的地位和作用就越重要。在世界军事新的变革中,发达国家建设强大军队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保障军队后勤需要。实践表明,越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军队的社会化保障程度就越高。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内的应用更加普遍,加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健全,政府机关、高等院校、大型企业等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推进,都为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借鉴经验。在此背景下,我军积极进行后勤体制和制度改革,不断探索并努力实现社会化保障,构建现代后勤保障体系,尝试借助社会力量,利用市场资源,不断提高后勤保障能力使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是也要看到,我军后勤建设还存在不全面、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全面深入的推进。军队后勤系统本身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军队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在此背景之下,本文通过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借鉴外军先进经验和做法,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历程以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希望为今后我国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张伟[7](2011)在《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及财务监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推行后勤保障社会化,是我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和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客观需要,是加强质量建设、提高军事经济运行效益的重大举措,对于军队履行根本职能,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按照中央军委关于“军队的后勤保障特别是生活保障必须社会化,这方面的改革要加快进度、加大力度”的重要指示,近年来,全军上下本着“摸石过河、扎实推进、多策多法、看准速办”的总体思路,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通过大规模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成果已逐步显现。但是,由于在受益原则的定位上把握不够准确、认识不尽统一,并缺乏与之相配套的财务监控措施,致使一些单位和部门走了不少弯路,付出不少代价,甚至出现了军队利益受损、改革停滞不前等问题。近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十二五”期间军队保障社会化制定了规划,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党中央、中央军委指示精神,深入推进军队保障社会化,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保障体系,有必要对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受益原则进行科学定位,并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各项财务监控措施,以保证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顺利实施。本文所指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主要是指与人员生活类相关项目的社会化保障。
王诺贝[8](2010)在《当代外军后勤保障及其对我军的借鉴价值研究》文中提出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新军事变革进入了加速发展期。为适应军事战略和建军方针的调整,建设适应21世纪作战需要的后勤,外军对后勤保障的组织体系、保障理论、手段模式都进行了全面的革新,试图通过后勤领域的变革在新一轮军事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本文以美、俄、日三国军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文献检索、问题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当代外军后勤保障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其主要内容:一是回顾概述军队后勤保障在冷兵器、热兵器、机械化和信息化四个时代的基本情况,包括:后勤保障的地位与作用、规模与构成、专业化与分工以及模式与制度。二是分别对美、俄、日三国军队后勤保障及其特点进行了剖析与归纳,认为美军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在后勤保障上呈现出以高科技为依托、战略投送为基础、民间支持为辅助和全球化布局的重要特征;俄军在现有条件下为适应国家军事战略转型的需要,其后勤保障的主要特点为一体化联勤、信息化驱动、“模块化”编组和“常态化”战备;日军为扩大军事力量的职能范围,依据其国土地形和兵员状况的现实特点对后勤保障体制和模式进行了优化改造,三军一体、全方位机动和军民结合是其鲜明特色。三是在总结与论述了当代外军后勤保障的一些主要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战争后勤保障实例,辨证的指出了外军后勤保障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得出外军后勤保障对我军后勤建设发展的重要启示。四是结合实际,对如何借鉴和参考外军后勤保障有益做法和经验以实现我军后勤保障跨越式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王永恒[9](2009)在《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困境与路径选择》文中研究指明建立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是我军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对于贯彻落实质量建军方针,提高军队战斗力和后勤保障能力,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随着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深入贯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改革“军队办社会”这种旧的保障模式、建立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的时机正在逐渐成熟,应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推进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的建立。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二章介绍了我国军队后勤保障的改革历程与现状,包括我国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改革过程、以及现阶段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取得的成绩,并分析了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重要意义;第三章对制约我国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从计划经济背景下我军后勤保障体系的弊端、对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认识不足、组织领导不利职工分流政策不明确、政策法规不配套不落实、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以及市场化进程不平衡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介绍了国外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状况,并提出了一些借鉴意义。最后提出了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路径选择,即:进一步认识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重要意义,加强对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组织领导,妥善处理社会化改革中各种风险,妥善解决职工分流问题,完善我国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法律体系,并利用多种形式解决社会化发展不平衡问题。
王武生[10](2006)在《军队院校后勤社会化保障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军队院校后勤建设作为军队后勤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推行社会化改革进程中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但是,后勤社会化保障在推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在保障理论、保障体制、保障方式等方面,还远不能满足军队院校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但是,后勤社会化保障是势在必行,改革传统的后勤保障模式,是适应和履行我军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主要采取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军的部分军事院校的后勤社会化保障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目前我军院校后勤社会化保障的主要特点和模式以及存在问题,最后构建出新的军队院校后勤社会化保障的模式。本研究首先对目前我军和外军院校后勤社会保障的发展现状进行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从经济管理、市场竞争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对我军院校后勤实行社会化保障的必然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并且详细阐述了我军院校目前后勤保障的主要模式:联勤保障、市场采购、业务外包、自我保障等四种保障模式;然后对我军院校目前后勤社会化保障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论述,认为我军院校后勤社会化保障的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保障模式运行成本仍然很高、运行监管不力、监管制度不健全、缺乏专业监管人才、管理理念陈旧。并且提出了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改革的正确方向、建立健全制度、创新监管模式、加强人才培养、注重交流管理经验等等。最后,本研究针对目前军队院校后勤保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军院校后勤社会化保障应采取的模式:社会采购“竞标模式”、业务外包“竞投模式”、自我保障“经济模式”和后勤保障“独立监管模式”。
二、非作战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再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作战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再探(论文提纲范文)
(1)新形势下军队营房管理模式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我军营房管理特点 |
1.1.2 我军营房管理现状 |
1.1.3 外军营房管理现状 |
1.1.4 营房管理主要问题分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发展不足及趋势 |
1.3 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应用价值 |
1.4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我国军队营房管理模式的性态分析 |
2.1 我军营房管理模式的选取 |
2.1.1 行政管理模式 |
2.1.2 行政管理+社会管理模式 |
2.1.3 社会管理模式 |
2.1.4 不同营房管理模式的比较 |
2.2 完善我国军队营房管理的科学决策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军队营房管理分类体系的理论 |
3.1 我国军队营房管理的双层分类指标体系 |
3.2 数据的预处理与标准化 |
3.2.1 数据不足的情况 |
3.2.2 数据冗余的情况 |
3.3 营房分类体系理论 |
3.3.1 机器学习中经典的分类理论 |
3.3.2 构建我国军队营房管理指标分类理论 |
3.4 本章小结 |
4 理论检验 |
4.1 数据来源 |
4.2 实证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5 改进军队营房管理的措施建议 |
5.1 实现营房管理信息化 |
5.1.1 营房管理信息化需求 |
5.1.2 营房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
5.1.3 结语 |
5.2 加强基建营房工作的法规建设 |
5.2.1 现阶段营房法规建设缺陷 |
5.2.2 对现阶段营房法规建设的建议 |
5.2.3 结语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国防科技大学E号院区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建设项目管理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和研究目的 |
1.1.1 选题意义 |
1.1.2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政策规定解读 |
1.2.2 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研究 |
1.2.3 外军后勤保障社会化研究 |
1.2.4 项目管理研究 |
1.3 论文章节要点 |
第二章 国防科技大学E号院区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建设项目分析 |
2.1 建设项目背景 |
2.1.1 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
2.1.2 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必然要求 |
2.1.3 军队院校发展竞争的必然需要 |
2.1.4 国防科技大学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必然趋势 |
2.2 建设项目内容 |
2.2.1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各阶段主要内容 |
2.2.2 后勤保障社会化主要内容 |
2.2.3 国防科技大学E号院区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建设项目内容 |
2.3 建设项目任务目标 |
2.3.1 项目任务 |
2.3.2 项目目标 |
2.4 建设项目组织管理 |
2.4.1 成立工作小组 |
2.4.2 明确主要职责 |
2.4.3 饮食保障社会化项目分工 |
2.4.4 营房保障社会化项目分工 |
2.4.5 商业服务社会化项目分工 |
2.4.6 通勤班车社会化项目分工 |
2.5 建设项目计划安排 |
2.5.1 饮食保障社会化项目计划 |
2.5.2 营房保障社会化项目计划 |
2.5.3 商业服务社会化项目计划 |
2.5.4 通勤班车社会化项目计划 |
第三章 国防科技大学E号院区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建设项目实施管理—以营房保障社会化项目为例 |
3.1 确定E号院区营房保障社会化项目模式 |
3.1.1 E号院区营房保障社会化项目概况 |
3.1.2 E号院区营房保障社会化项目模式选择 |
3.2 编制E号院区营房保障社会化项目计划分工 |
3.2.1 E号院区营房保障社会化项目时间计划 |
3.2.2 E号院区营房保障社会化项目里程碑任务 |
3.2.3 E号院区营房保障社会化项目工作分解结构 |
3.3 控制E号院区营房保障社会化项目进度 |
3.3.1 宣传动员 |
3.3.2 市场调研 |
3.3.3 招标投标 |
3.3.4 签订合同 |
3.3.5 完善监管机制 |
3.4 总结E号院区营房保障社会化项目试运行成效 |
3.4.1 项目进度 |
3.4.2 项目效果 |
第四章 国防科技大学E号院区推进 |
4.1 评价指标 |
4.2 评价组织 |
4.2.1 成立评价小组 |
4.2.2 明确主要职责 |
4.3 评价方法 |
4.3.1 前后对比 |
4.3.2 有无对比 |
4.3.3 横向对比 |
4.4 评价结果 |
4.4.1 改革项目基本落实 |
4.4.2 改革模式符合要求 |
4.4.3 运行机制符合规定 |
4.4.4 机关职能积极转变 |
4.4.5 质量效益达到标准 |
第五章 独立院区后勤保障社会化建议 |
5.1 研究概述 |
5.2 独立院区后勤保障社会化项目管理模式 |
5.2.1 准备阶段 |
5.2.2 实施阶段 |
5.2.3 评价阶段 |
5.3 建议 |
5.3.1 运用科学管理理论指导后勤保障社会化工作 |
5.3.2 运用合理方法解决后勤保障社会化具体问题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A 饮食保障社会化满意率测评表 |
附录 B 营房保障社会化满意率测评表 |
附录 C 商业服务社会化满意率测评表 |
附录 D 营房维修派工单 |
(3)军队社会化保障财务配套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立规范的操作规程和有效的评估手段 |
1、要健全财务监督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财务监督行为 |
2、要逐步加强财务监督力度,引进高效迅速的财务监督手段,突出监控的实效性 |
3、要加强财务监督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监督水平 |
二、建立动态军费供应标准体系 |
三、积极稳妥推进军队财务改革 |
四、优化健全管理体制机制 |
五、加快法规建设和理论研究步伐 |
(4)民兵预备役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存在的问题研究 |
1.2.2 关于提升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目标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的理论基础与相关概述 |
2.1 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的理论基础 |
2.1.1 应急管理理论 |
2.1.2 公共产品理论 |
2.2 非战争军事行动概述 |
2.2.1 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概念 |
2.2.2 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主要内容 |
2.2.3 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主要特征 |
2.3 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的概念及特征 |
2.3.1 后勤及后勤保障概念的内涵 |
2.3.2 非战争军事行动保障的概念界定 |
2.3.3 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的主要特点 |
第3章 国外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策略 |
3.1 美国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策略 |
3.2 俄罗斯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策略 |
3.3 英德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策略 |
3.4 国外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经验总结 |
第4章 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民兵预备役部队后勤保障案例的初步分析——以“5.12”汶川抗震救灾为例 |
4.1 汶川地震灾情总体状况 |
4.1.1 汶川地理环境概况 |
4.1.2 汶川地震受灾概况 |
4.2 汶川抗震救灾中民兵预备役部队后勤保障主要情况 |
4.2.1 后勤指挥体系 |
4.2.2 装备保障 |
4.2.3 经费及物资保障 |
4.2.4 卫勤保障 |
4.2.5 军交运输保障 |
4.3 汶川抗震救灾中民兵预备役部队后勤保障主要成绩 |
第5章 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民兵预备役部队后勤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以“5.12”汶川抗震救灾为例 |
5.1 汶川抗震救灾中民兵预备役部队后勤保障问题的主要问题 |
5.1.1 后勤保障组织指挥困难 |
5.1.2 经费需求大,但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 |
5.1.3 官兵发病率高,卫勤保障压力大 |
5.1.4 后勤物资储备薄弱,无法满足部队需求 |
5.1.5 缺乏专业后勤保障装备、设备 |
5.1.6 组织物资及救援人员空投难度大 |
5.1.7 道路抢修和车辆维修困难,运输力量薄弱 |
5.1.8 缺乏专业的野营保障队伍 |
5.1.9 跨区执行任务后勤保障困难 |
5.2 汶川抗震救灾中民兵预备役部队后勤保障问题的主要原因 |
5.2.1 财务保障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
5.2.2 灾区环境恶劣,救援强度大,但缺乏完善的卫勤保障力量 |
5.2.3 没有根据当地可能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完善物资贮备 |
5.2.4 后勤保障装备建设不完善 |
5.2.5 缺乏先进的战略投送装备 |
5.2.6 道路损毁严重,没有建立高效的物流系统 |
5.2.7 后勤应急保障训练薄弱,没有建立专业的后勤保障队伍 |
5.2.8 民兵预备役异地后勤保障体系不完善 |
第6章 提升民兵预备役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的对策建议 |
6.1 制订和完善应急保障预案,构建高效的后勤指挥体系 |
6.2 制定完善财务保障制度,切实提高财务保障能力 |
6.3 加强疫情预防,充分发挥专业防疫骨干力量,提高卫勤保障能力 |
6.4 针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需要,做好应急物资储备 |
6.5 加强专业后勤保障装备、设备建设 |
6.6 加紧研制和引进战略投送装备 |
6.7 抓好运输能力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现代军事物流体系 |
6.8 强化应急保障训练,建立专业后勤保障队伍 |
6.9 将民兵异地后勤保障纳入军队保障体系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层部队饮食保障社会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 |
2.1 饮食保障社会化的概念 |
2.2 饮食保障社会化的特征 |
2.3 饮食保障社会化的发展阶段 |
第3章 国内外部队饮食保障社会化管理研究进展 |
3.1 我国部队饮食保障社会化研究 |
3.1.1 理论研究 |
3.1.2 实践研究 |
3.2 外国部队饮食保障社会化研究 |
3.2.1 理论研究 |
3.2.2 实践研究 |
3.3 外国部队饮食保障社会化经验的启示 |
第4章 我国基层部队饮食保障社会化发展的案例分析 |
4.1 基层部队传统的自我饮食保障 |
4.1.1 自我饮食保障概述 |
4.1.2 自我饮食保障的主要特征 |
4.2 案例分析——北京地区某基层部队 |
4.2.1 饮食保障社会化改革前状况分析 |
4.2.2 饮食保障社会化改革后状况分析 |
4.2.3 效益对比分析 |
4.3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3.1 主要问题 |
4.3.2 原因分析 |
第5章 未来基层部队饮食保障社会化管理的建议 |
5.1 推行部队饮食保障社会化改革的基本对策 |
5.2 推行部队饮食保障社会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6)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政策规定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军队后勤保障的定义 |
2.1.2 军队后勤保障的作用 |
2.1.3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涵义 |
2.1.4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内容 |
2.1.5 军队后勤保障与地方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差异 |
2.2 后勤保障社会化管理研究的理论视角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公共选择理论 |
2.2.3 成本收益模型分析 |
2.2.4 公共服务外包模式 |
第3章 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改革历程 |
3.1 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背景 |
3.1.1 淘汰军队办社会保障机制的需要 |
3.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
3.1.3 新时期军队后勤保障转型的需要 |
3.2 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改革历程 |
3.2.1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演进 |
3.2.2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成效 |
3.3 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 |
3.3.1 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面临的问题 |
3.3.2 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章 外国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经验借鉴 |
4.1 当今外国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4.1.1 外军后勤保障社会化现状 |
4.1.2 外军后勤保障社会化发展趋势 |
4.2 经验借鉴 |
4.2.1 外军后勤保障社会化有益经验 |
4.2.2 参考外国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管理经验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5章 推进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对策思考 |
5.1 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
5.2 坚持推进军地协调配合 |
5.2.1 明确军地双方协调机构及其职能 |
5.2.2 规范协调的程序和内容 |
5.2.3 融入、并入、依托地方 |
5.3 逐步扩大服务外包范围 |
5.3.1 人才培养社会化服务外包 |
5.3.2 后勤设施建设社会化服务外包 |
5.3.3 公务用车社会化服务外包 |
5.3.4 油料保障社会化服务外包 |
5.3.5 物资储备的社会化服务外包 |
5.4 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
5.4.1 加快推进军队后勤保障信息系统建设 |
5.4.2 加快推进军队后勤保障信息系统与地方的衔接与协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及财务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 本文创新和不足 |
2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概述 |
2.1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必要性 |
2.2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
2.2.1 生活基本保障 |
2.2.2 专业化保障 |
2.3 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现状及问题 |
2.3.1 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的现实背景 |
2.3.2 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初期雏形 |
2.3.3 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成果 |
2.3.4 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效益分析 |
3.1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应确定的受益原则 |
3.1.1 军事效益至上 |
3.1.2 经济利益"双赢" |
3.1.3 国有资产保全 |
3.1.4 资源配置优化 |
3.1.5 减员增效明显 |
3.1.6 供应保障有力 |
3.2 后勤保障社会化可实现的效益 |
3.2.1 适应军队质量建设要求且军事效益显着 |
3.2.2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且潜在经济效益巨大 |
3.2.3 优化军地资源配置且社会效益良好 |
3.3 后勤保障社会化应把握的效益关系 |
3.3.1 军事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
3.3.2 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 |
3.3.3 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的关系 |
3.3.4 政治效益与保障效益的关系 |
4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及财务监控的设想和途径 |
4.1 外军后勤保障社会化经验借鉴 |
4.1.1 生活服务保障 |
4.1.2 医疗服务保障 |
4.1.3 住房保障 |
4.1.4 运储保障 |
4.1.5 军需物资保障 |
4.1.6 外军社会化保障的启示 |
4.2 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改革思路 |
4.2.1 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
4.2.2 构建社会化保障标准制度体系 |
4.2.3 拓展社会化保障范围 |
4.2.4 强化对社会化保障实体的有效监督 |
4.3 我军后勤社会化财务监控的基本设想 |
4.3.1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财务监控的总体目标 |
4.3.2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财务监控的主要任务 |
4.3.3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财务监控的主要内容 |
4.3.4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财务监控的基本方法 |
4.4 我军后勤社会化财务监控的实现途径 |
4.4.1 加强调查研究 |
4.4.2 健全规章制度 |
4.4.3 明确责任分工 |
4.4.4 制订量化标准 |
4.4.5 严格操作规程 |
5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启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当代外军后勤保障及其对我军的借鉴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三、本文的研究重点和难点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 |
第一章 军队后勤保障的相关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军队后勤与军队后勤保障 |
二、联合后勤保障和一体化后勤保障 |
三、后勤保障社会化与全球化后勤保障 |
第二节 军队后勤保障的基本原则 |
一、确保全局原则 |
二、预有准备原则 |
三、突出重点原则 |
四、整体保障原则 |
五、灵活应变原则 |
六、讲求效益原则 |
第三节 军队后勤保障的基本理论 |
一、后勤平等理论 |
二、联合后勤保障理论 |
三、一体化后勤保障理论 |
四、后勤集约化理论 |
五、后勤核心能力理论 |
六、军事供应链管理理论 |
七、军事后勤交易费用理论 |
第二章 军队后勤保障的发展演进 |
第一节 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后勤保障 |
一、后勤保障的地位与作用 |
二、后勤保障的规模与构成 |
三、后勤的专业化分工 |
四、后勤保障的模式 |
第二节 热兵器时代的军队后勤保障 |
一、后勤保障的地位与作用 |
二、后勤保障的规模与构成 |
三、后勤保障专业化分工 |
四、后勤保障的模式 |
第三节 机械化时代的军队后勤保障 |
一、后勤保障的地位与作用 |
二、后勤保障的规模与构成 |
三、后勤保障的专业化分工 |
四、后勤保障的模式 |
第四节 信息化时代的军队后勤保障 |
一、后勤保障的地位与作用 |
二、后勤保障的规模与构成 |
三、后勤保障的专业化分工 |
四、后勤保障的模式 |
第三章 当代美军后勤保障及其特点 |
第一节 美军后勤保障的历史回顾 |
一、二战时期的美军后勤保障 |
二、冷战时期的美军后勤保障 |
三、冷战后美军后勤保障 |
第二节 美军后勤保障体制与指挥体系 |
一、美军后勤保障体制 |
二、美军后勤指挥体系 |
第三节 美军后勤保障的主要方式 |
一、主动直达式后勤保障 |
二、远程分离式后勤保障 |
三、立体全维式后勤保障 |
四、民力参与式后勤保障 |
五、全球化后勤保障 |
第四节 美军后勤保障的主要特点 |
一、坚持以配送为基础的后勤理念 |
二、建立紧密衔接的无缝隙后勤系统 |
三、实现后勤全资产可视性 |
四、强调企业管理方法在后勤中的运用 |
五、广泛利用民力实施后勤保障 |
六、积极拓展全球化后勤领域 |
第四章 当代俄军后勤保障及其特点 |
第一节 俄军后勤保障的历史回顾 |
一、二战时期原苏军后勤保障 |
二、冷战时期原苏军后勤保障 |
三、冷战后俄军后勤保障 |
第二节 俄军后勤保障体制与指挥体系 |
一、俄军后勤保障体制 |
二、俄军后勤指挥体系 |
第三节 俄军后勤保障的主要方式 |
一、平战结合的区域式保障 |
二、快速机动的立体直达式保障 |
三、准确及时的优先式保障 |
四、"模块化"的伴随式保障 |
第四节 俄军后勤保障的主要特点 |
一、推进一体化联勤,提升整体保障能力 |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精确保障能力 |
三、优化后勤力量编组,提升快反保障能力 |
四、强化后勤战备建设,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
第五章 当代日军后勤保障及其特点 |
第一节 日军后勤保障的历史回顾 |
一、二战时期的日军后勤保障 |
二、二战结束后日军后勤保障 |
第二节 日军后勤保障体制与指挥体系 |
一、日军后勤保障体制 |
二、日军后勤指挥体系 |
第三节 日军后勤保障的主要方式 |
一、三军一体式保障 |
二、全方位机动式保障 |
三、军民结合式保障 |
第四节 日军后勤保障的主要特点 |
一、加强一元化领导,发挥保障整体效能 |
二、改革"烟囱式"后勤结构,强化三军联勤程度 |
三、注重战储物资管理,提升不间断保障能力 |
四、拓展利用民力范围,建立军民兼容保障体系 |
第六章 当代外军后勤保障的主要经验与不足 |
第一节 当代外军后勤保障的特色比较 |
一、后勤保障体制比较 |
二、后勤指挥体系比较 |
三、后勤保障方式比较 |
第二节 当代外军后勤保障的先进经验 |
一、重视后勤理论研究 |
二、突出后勤信息能力的关键作用 |
三、大力推行后勤保障社会化 |
四、加快发展战略投送能力 |
五、注重全球化后勤的运作 |
第三节 当代外军后勤保障存在的不足 |
一、美军后勤保障存在的不足——以伊拉克战争为例 |
二、俄军后勤保障存在的不足——以第二次车臣战争为例 |
三、日军后勤保障存在的不足 |
第七章 借鉴外军先进经验实现我军后勤保障跨越式发展 |
第一节 我军后勤保障的发展回顾 |
一、革命战争时期我军的后勤保障 |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的后勤保障 |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军的后勤保障 |
第二节 我军后勤保障改革的主要成就与问题 |
一、我军后勤保障改革的主要成就 |
二、我军后勤保障改革存在的问题 |
三、我军后勤保障改革未来的方向 |
第三节 当前我军后勤保障的优势与不足 |
一、我军后勤保障的优势 |
二、我军后勤保障存在的不足 |
第四节 实现我军后勤保障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推进我军后勤保障理论研究 |
二、逐步建立具有我军特色的后勤保障体制 |
三、加强我军后勤信息化建设 |
四、加快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 |
五、重视我军战略投送力量建设 |
六、适时启动全球化后勤战略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困境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内涵和特征 |
1.3 国内学者对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问题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二章 我军后勤保障的改革历程与现状 |
2.1 我军后勤保障方式的改革过程 |
2.1.1 我军自给自足的后勤保障模式(1956年-1991年) |
2.1.2 社会化不断推进的军队后勤保障模式(1992年至今) |
2.2 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成绩 |
2.3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意义 |
2.3.1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 |
2.3.2 后勤保障社会化是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客观需要 |
2.3.3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
2.3.4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有助于协调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 |
第三章 制约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因素分析 |
3.1 计划经济背景下我军后勤保障体系的弊端 |
3.2 对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认识不足 |
3.3 组织领导不利、职工分流政策不明确 |
3.4 政策法规不配套、不落实 |
3.5 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
3.6 市场化进程不平衡 |
第四章 国外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道路的启示 |
4.1 国外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模式 |
4.2 国外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
4.3 国外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主要经验 |
4.3.1 注意设置专门组织机构对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进行管理 |
4.3.2 重视对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理论进行创新 |
4.3.3 注重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立法建设 |
4.3.4 重视市场经济规则在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中的作用 |
4.3.5 最大限度地将非战斗保障工作进行承包 |
第五章 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路径选择 |
5.1 我军实行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基础 |
5.1.1 我军实行后勤保障社会化的理论基础 |
5.1.2 我军实行后勤保障社会化的物质基础 |
5.1.3 我军实行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制度基础 |
5.2 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的主要思路 |
5.2.1 生活保障服务社会化 |
5.2.2 通用物质供应保障社会化 |
5.2.3 通用设施建设与使用社会化 |
5.2.4 通用物质装备生产与储备社会化 |
5.2.5 通用人才培养社会化 |
5.2.6 军队干部住房保障社会化 |
5.3 推进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的主要对策措施 |
5.3.1 进一步认识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
5.3.2 加强对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组织领导 |
5.3.3 妥善处理社会化改革中各种风险 |
5.3.4 妥善解决职工分流问题 |
5.3.5 完善我国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法律体系 |
5.3.6 利用多种形式解决社会化发展不平衡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军队院校后勤社会化保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思路及论文框架 |
第2章 我军院校后勤保障现状分析 |
2.1 我军院校后勤社会化保障改革进程 |
2.1.1 军队院校后勤保障与社会化保障的概念和特点 |
2.1.2 地方院校后勤社会化保障改革的由来和现状 |
2.1.3 我军院校后勤社会化保障改革进程 |
2.1.4 目前我军院校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现状 |
2.2 我军院校目前后勤社会化保障模式 |
2.2.1 联勤保障 |
2.2.2 政府采购 |
2.2.3 业务外包 |
2.2.4 自我保障 |
2.3 我军院校后勤社会化保障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2.3.1 保障模式运行成本仍然高 |
2.3.2 运行监管不力 |
2.3.3 监管制度不健全 |
2.3.4 缺乏专业监管人才 |
2.3.5 管理观念陈旧 |
第3章 军队院校后勤社会化保障的理论分析 |
3.1 军队院校后勤实行社会化保障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分析 |
3.1.1 军队院校后勤实行社会化保障的必然性 |
3.1.2 军队院校实行后勤社会化保障的必要性 |
3.2 军队院校后勤实行社会化保障的可行性分析 |
3.2.1 军队院校后勤社会化保障的SWOT分析 |
3.2.2 军队院校后勤社会化保障成本分析 |
3.2.3 军队院校后勤社会化保障已取得的成效 |
3.3 外军院校后勤保障的主要模式分析 |
3.3.1 外军后勤保障社会化现状 |
3.3.2 外军院校后勤保障的现状 |
3.3.3 外军院校后勤社会化保障的主要模式 |
第4章 我军院校后勤社会化保障应采取的模式 |
4.1 政府采购的“竞标模式” |
4.1.1 竞标模式的含义 |
4.1.2 竞标模式的操作方法 |
4.1.3 竞标模式的优缺点 |
4.1.4 竞标模式的实施条件 |
4.2 业务外包的“竞投模式” |
4.2.1 “竞投模式”的含义 |
4.2.2 “竞投模式”的操作方法 |
4.2.3 “竞投模式”的优缺点 |
4.2.4 “竞投模式”的实施条件及实践检验 |
4.3 自我保障的“经济模式” |
4.3.1 经济模式的含义 |
4.3.2 经济模式的操作方法 |
4.3.3 经济模式的优缺点 |
4.3.4 经济模式的实施条件 |
4.4 后勤保障的“独立监管模式” |
4.4.1 独立监管模式的含义 |
4.4.2 独立监管的操作方法 |
4.4.3 独立监管模式的优缺点 |
4.4.4 独立监管模式的实施条件 |
第5章 模式实施的具体措施 |
5.1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
5.2 明确改革的正确方向 |
5.3 建立健全制度 |
5.4 创新管理模式 |
5.4.1 拓宽监管渠道 |
5.4.2 变专门机构监管为专业机构监管 |
5.4.3 变指定负责人监管为专家负责监管 |
5.5 加强人才培养 |
5.6 注重加强管理经验交流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非作战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再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形势下军队营房管理模式分析与研究[D]. 李毅恒.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6)
- [2]国防科技大学E号院区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建设项目管理实践研究[D]. 秦磊.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7(01)
- [3]军队社会化保障财务配套改革的几点思考[J]. 丁兆忠,李照春. 当代经济, 2016(14)
- [4]民兵预备役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朝友. 西南交通大学, 2015(12)
- [5]基层部队饮食保障社会化管理研究[D]. 蒋大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9)
- [6]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研究[D]. 蔡驰. 湖南大学, 2012(05)
- [7]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及财务监控研究[D]. 张伟.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 [8]当代外军后勤保障及其对我军的借鉴价值研究[D]. 王诺贝. 武汉大学, 2010(05)
- [9]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困境与路径选择[D]. 王永恒. 山东理工大学, 2009(08)
- [10]军队院校后勤社会化保障模式研究[D]. 王武生. 中南大学,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