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花植物的性别决定和性器官分化

开花植物的性别决定和性器官分化

一、Sex Determination and Sexual Organ Differentiation in Flowering Plants(论文文献综述)

范永芳[1](2021)在《雌雄同株黄檗的发现及有性繁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芸香科黄檗属植物,一般被认为是严格的雌雄异株植物,但我们首次发现多株雌雄同株植株(两性植株)。多数两性植株在较矮处进行分杈,主干较矮,不同的分枝形成不同性别。通过4年观察发现两性植株性别表达稳定,没有出现性别转化现象。在此之前没有关于黄檗性别可塑性的报道,也没有发现类似黄檗两性植株性别表达方式的植株。黄檗两性植株既有雄性,也有雌性,或可以克服远距离传粉障碍,将有利于黄檗有性繁殖;两性植株的雌雄枝有相同的遗传背景,但又有不同且稳定的性别表达,是性别分化相关研究良好的研究材料。因此我们对黄檗两性植株有性繁殖能力和黄檗性别形成和分化机制进行研究。黄檗两性植株是首次发现,形态是植株首要特征,因此首先对黄檗两性植株形态进行了观察。通过观察发现,两性植株除主干较矮、性别表达特殊外,其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形态与雌雄异株植株没有差异。黄檗在自然条件下只能通过有性繁殖方式进行繁殖,因此研究黄檗两性植株能否有性繁殖以及繁殖能力如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分别对黄檗两性植株雄性繁殖能力、雌性繁殖能力、自交繁殖能力和种子形成幼苗能力进行研究。在雄性方面,以雄株为对照,对两性植株雄性繁殖能力进行研究。对两性植株花粉形态和花粉活力进行研究,发现两性植株花粉形态、大小和萌发率与雄株花粉没有差异。将两性植株花粉授到正常雌株上,共授51个花序,1785朵花,两性植株花粉得果率平均为86.69%,与雄株花粉没有差异,单个果实种子数量平均为3.46,略少于雄株花粉。在雌性方面,以雌株为对照,对两性植株雌性繁殖能力进行研究。对两性植株柱头形态进行观察,发现两性植株柱头形态和发育过程与雌株柱头没有差异。在人工授粉和自然受粉两种条件下对两性植株雌蕊繁殖能力进行研究,在人工授粉条件下,两性植株雌蕊接受正常雄株花粉,共授19个花序,762朵花,得果率平均为91.30%,单个果实种子数平均为4.01,种子数略多于雌株;在自然受粉条件下,采集两性植株自然受粉条件下产生的果实,共19个果序,736个果实,得果率平均为95.69%,单个果实种子数平均为3.97,结果趋势与人工授粉条件下相同。在自交繁殖能力方面,以两性植株接受雄株花粉为异交,接受自株花粉为自交,自交得果率平均为88.01%,单个果实种子数平均为3.94,与异交没有差异。在种子形成幼苗能力方面,以雌株种子对照,对两性植株种子萌发率进行研究,两性植株种子萌发率平均为61.50%,略低于雌株。综上两性植株雄性和雌性都可以正常繁殖,后代可以形成幼苗,繁殖能力与雄株和雌株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并且两性植株可以自交繁殖后代。在转录组水平上对黄檗性别形成与分化机制进行初探。根据247篇文献中查找到的391个性别相关基因,在成年雌雄异株植株和两性植株的雌雄差异基因中筛选出性别相关基因,并筛选出雌雄差异基因中雄性特异表达和雌性特异表达但功能未知的基因,结合两者结果作为鉴别黄檗植株雌雄基因,分别称为雄性鉴别基因和雌性鉴别基因。在本实验中共筛选出69个雄性鉴别基因和143个雌性鉴别基因。通过比对,在幼龄植株中共筛选出21个雄性鉴别基因和69个雌性鉴别基因。多数雄性鉴别基因有一定表达量,但表达量不高,GPAT3(Glycerol-3-phosphate acyltransferase)和一个功能未知基因在一年生植株中表达量较高,且两个基因表达趋势相同,推测黄檗在幼龄时表达为雄性。多数雌性鉴别基因基本不表达,但在六年生植株中,相对六年生1号植株和3号植株,六年生2号植株中52个雌性鉴别基因出现较高表达,其中有6个为已知功能基因,分别是NDH(NADH dehydrogenase)、NDUFA 12(NADHubiquinone oxidoreductase)、60s ribosomal protein、PGDH(D-3-phosphoglyceratedehydrogenase)、TCP-1(T-complexprotein 1)和 CCR4-NOT(glucose-repressible alcohol dehydrogenase transcriptional effector),多数与雌性繁殖相关,推测六年生2号植株分化为雌性。在2021年的观察中,该植株开雌花,确为正常雌株。综上,黄檗性别形成与分化与树龄有关,在幼时性别表达为雄性,随树龄增长,雌性才开始表达,有六年生植株表达为雌性,七年生时开雌花,性别确定的表达是在开花前。两性植株能够正常生存和繁殖,且能够自交繁殖,有利于黄檗植株生存与繁殖,或将为黄檗保护提供新的思路;黄檗植株性别形成与分化与树龄的相关性为以后性别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和方向。

王旭[2](2020)在《文冠果性别分化关键期microRNA及矿质营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 Bunge)为雌雄同株异花树种,因其综合利用价值高被广泛种植。文冠果的雄能花数量远多于雌能花,由此导致的种子低产问题是其种子利用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调控雌雄比例成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本研究挖掘了可能影响文冠果性别分化的关键micro RNAs;研究了文冠果性别分化过程中花芽矿质元素及营养物质的变化;筛选出适于文冠果性别分化研究的内参基因。为通过分子手段调节性别比例,进而提高种子产量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包括:(1)当文冠果花序伸长,花芽彼此明显分离时,雌、雄花芽中雌蕊和雄蕊同时出现差异。雄能花雄蕊发育正常,雌蕊退化,胚珠和子房逐渐干瘪萎缩,柱头未出现乳突状细胞;雌能花雌蕊发育正常,雄蕊退化,花粉发生液泡化衰败,无成型细胞核且细胞质稀疏。(2)共鉴定出归属34个家族的1619个保守mi RNAs及219个novel mi RNAs。其中,162个保守mi RNAs和14个novel mi RNAs在构建的4个s RNA文库(雌、雄蕊形态结构尚未出现差异及开始出现明显差异时顶芽和侧芽的s RNA文库)中表达差异显着。差异表达的mi RNAs中,预测到112个mi RNAs所对应的1677个靶基因,这些靶基因参与多种发育和代谢过程。17个mi RNAs与配子体发育相关,并且碳水化合物代谢以及聚糖的生物合成和代谢是两种主要通路。验证了mi R156、mi R159和mi R319等家族的功能,扩展了mi R393、mi R396、mi R162、mi R408、mi R2673和mi R5169等家族的功能。(3)性别分化过程中,K、Mn、Cu和Fe在雄能花中含量总体上均高于雌能花。雌、雄蕊发生败育后,K、Mn、Cu、Fe及Mg含量在雄能花中逐渐升高,在雌能花中呈下降趋势。此时,Ca在雄能花中含量开始高于雌能花,且随着分化的进行,含量差距增大。6种矿质元素有利于雄能花的形成。雌、雄蕊开始发生败育后,随着发育进行,雌能花分化发育所消耗的淀粉和可溶性糖远高于雄能花,高含量的淀粉和可溶性糖有助于雌能花的形成。(4)7个候选内参基因在不同组织中表达量差异显着,雌能花中表达均显着高于其他材料,在雄能花的表达量较低。适用于性别分化过程研究的最优内参为UBQ和e IF-4α,适用于不同器官的最优内参为EF-1α和GAPDH。

仲维平[3](2020)在《锥栗花性别分化解剖观测及激素动态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锥栗(Castanea henryi(Skam)Rehder&Wilson)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木本粮食树种。锥栗生产中普遍存在雄花量过大、雌花偏少的问题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导致其产量低且不稳定,这已成为制约我国锥栗产业发展的瓶颈。本文以‘华栗2号’锥栗为试验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从细胞学水平开展了锥栗花分化规律的研究,确定了锥栗花性别分化的关键时期;采用ELISA分析方法,明确了外源激素处理对锥栗性别分化比例和雌、雄花分化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影响,旨在探明锥栗性别分化的关键时期和激素对花性别分化的影响,为实现锥栗丰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锥栗花分化规律和性别分化的关键时期。利用显微制片技术系统研究了锥栗花器官形态特征及雌、雄花分化发育的细胞学进程。结果表明,在3月底混合花序原基分化出来,4月中旬混合花序露出,4月下旬肉眼可分辨出雌、雄花,5月中旬雌花开放,5月下旬混合花序上雄花和两性花开放。混合花序上3种性别类型花的分化时间集中在4-5月,且其分化的初期均经过两性期,两种性器官原基在发育的起始都出现,之后由性器官原基出现选择性诱导或败育而表现出雌花、雄花或两性花。锥栗性别分化的关键时期为混合花序原基分化期和雌蕊原基分化期,分别在3月底和4月中下旬,可以通过外源激素处理等方式改变混合花序数量或改变混合花序上雌、雄花数量来改变锥栗的性别比例。2.明确了外源激素喷施对锥栗性别比例的影响。基于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影响锥栗花性别分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激素的前期研究基础,本研究在混合花序原基出现前对锥栗花芽喷施250 mg/L6-BA、400mg/LGA3(以清水喷施为对照),结果表明:6-BA可显着增加混合花序和雌花数量,提高雌雄比,对雄花序数量及长度没有显着影响,即6-BA可促进雌花分化;GA3显着增加了雄花序的长度,增加了两性花数量,即GA3利于雄蕊的分化和伸长。3.探明了外源激素处理对锥栗雌、雄花分化过程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采用ELISA法研究了经外源激素处理后锥栗雌、雄花分化关键时期内源激素(ZT、GA3、GA4、IAA、ABA和SA)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单性花初成期(性别决定关键期),2种处理与对照雄花中IAA、SA含量均高于雌花,说明高含量的IAA和SA有利于锥栗雄花形成;GA3处理后雄花中内源GA3含量显着高于雌花,说明高水平的GA3有利于雄蕊的分化和伸长;6-BA处理雌花中ZT含量、(GA3+ZT)/(IAA+ABA)值显着高于雄花,表明较高的ZT含量和(GA3+ZT)/(IAA+ABA)值利于雌花分化;6-BA处理雌花中ABA含量显着低于CK和GA3处理,且雌花中ABA含量显着低于雄花,说明低水平的ABA利于雌花分化;外源6-BA与GA3处理通过改变锥栗内源ZT、GA3、ABA含量和(GA3+ZT)/(IAA+ABA)比值来参与调控锥栗性别分化过程。

许自龙[4](2020)在《山鸡椒退化雄蕊发育过程中水杨酸响应相关基因挖掘及鉴定》文中研究说明山鸡椒(Litsea cubeba(Lour.)Pers.)是中国特有的天然香料树种之一,其精油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果实中精油含量最高,最高可达12%。山鸡椒是樟科中典型的雌雄异株物种,在实际生产中雌株数量对精油产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前期研究发现,山鸡椒雌花发育早期雌雄原基同体,雌花中雄蕊器官败育形成单性花,因此探究山鸡椒雌花中雄蕊退化机制对山鸡椒雌花性别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山鸡椒雌雄花发育过程形态特征,挖掘雌花中雄蕊退化的候选调控基因并分析其功能,为深入揭示山鸡椒雌花发育过程中雄蕊退化的分子机制,及其性别分化机理提供基础,为山鸡椒性别鉴定、优化性别比例和增加果实产量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山鸡椒雌花中雄蕊器官的退化早于小孢子母细胞形成。通过对山鸡椒花芽形态发育学观察发现,山鸡椒雌雄蕊原基发育期,均存在“两性期”,包含了雄蕊和雌蕊原基。在花器官成熟后,雄花中雌蕊无柱头,花柱短小,形成退化雌蕊;雌花中雄蕊短小,无花药室,形成退化雄蕊。通过解剖观察发现,雌花中退化雄蕊形成阶段,缺少花粉囊等结构。这表明山鸡椒中退化雄蕊的形成发生在器官分化的早期,可能早于小孢子母细胞形成。(2)水杨酸(SA)在退化雄蕊形成时期含量较高且在性别间及不同发育时期中差异显着。山鸡椒雌雄花中激素测定结果显示:雌雄蕊原基发育期至退化雄蕊形成时期,雌花和雄花中的水杨酸甲酯(Me SA)含量无显着性差异,1-氨基环丙烷羧酸(ACC)和茉莉酸甲酯(Me JA)含量变化趋势相一致,未检测到赤霉素1/7(GA1/7),上述激素可能不参与山鸡椒雌花中退化雄蕊发育;除Me SA和赤霉素4(GA4)以外,茉莉酸(JA)、赤霉素3(GA3)、反式玉米素核苷(TZR)、生长素(IAA)和水杨酸(SA)激素含量在性别、发育阶段及其交互作用下差异极显着,表明这些激素可能和山鸡椒的性别分化有关;TZR、IAA、JA、GA3和SA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激素整体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SA、GA3、IAA、JA、TZR和GA4。其中SA的含量最高,尤其在雌花中退化形成阶段超过10 ng/g,达到峰值,表明激素SA参与退化雄蕊的发育。(3)水杨酸信号转导途径中的LcTGA9/10是雄蕊退化的潜在调控基因。通过雌雄花的比较转录组研究,结果表明:筛选了15,248个雄花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7,928个雌花中DEGs。GO和KEGG富集结果表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和苯丙烷类生物合成途径在雌雄花中显着富集,在雌花中富集程度更高,且SA和乙烯(ETH)等激素信号转导途径被显着富集。由此推测,激素可能在雌花的退化雄蕊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筛选出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有关的DEGs 459个,共鉴定了15个DEGs参与雄蕊发育,其中SA信号转导有关的基因是LcTGA9和LcTGA10。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LcTGA9在雌花雌蕊组织中表达量最高,LcTGA10在雌花中退化雄蕊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LcTGA10的m RNA原位杂交结果表明在退化雄蕊组织中表达。综上所述,SA信号转导途径中的LcTGA9和LcTGA10可能是调控退化雄蕊发育的关键候选基因。(4)TGA10同源基因在樟科单性雄花植物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在单性雌花及两性花植物中的表达量。通过收集樟科12个物种两性花和8个物种单性花花苞,比较转录组的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于激素信号转导途径,该通路中包括了TGA9和TGA10同源基因。TGA9同源基因表达水平在两性花中最高,其次是雄花,最后是雌花。TGA10同源基因在樟科不同性别花苞的表达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雄花、两性花以及雌花。8个雌雄异株物种花苞中,3个物种TGA9同源基因表达水平显着性差异,7个物种TGA10同源基因表达量显着性差异。TGA9和TGA10同源基因在不同性别物种中的表达水平具有差异性,TGA10同源基因可能参与樟科单性花物种的形成。(5)LcTGA10抑制雄蕊的发育。LcTGA9和LcTGA10属于TGAbZIP转录因子。过表达拟南芥结果表明:LcTGA9过表达拟南芥和野生型拟南芥株系表型类似,雌雄蕊发育均无影响。LcTGA10过表达拟南芥(T3代)各株系发育不良,体型比野生型小,平均育性仅为3.75%;株系高度略低,花序和萼片较小;雄蕊数量减少,长度短,花药中有花粉产生,花粉活性极低;检测过表达拟南芥的柱头显示其具有可授性,人工杂交过表达拟南芥株系雄蕊花粉育性降低,雌蕊正常可授。以上结果表明:LcTGA10抑制雄蕊发育。(6)LcTGA10可能通过SA途径介导调控山鸡椒雌花中退化雄蕊形成。山鸡椒转录组共表达网络分析表明,PALs、TGAs和NPRs等是SA生物合成和信号转导调控关键基因,而且与雄蕊发育相关的基因如SPL8等密切相关;CMTAs和WRKYs基因在SA的生物合成和信号传导途径中具有的连接性。检测施加SA的野生型拟南芥株系,发现SA下游响应因子At NPR1、At TGA9和At TGA10相对于WT对照组表达量均上调,说明SA激素可以诱导促进下游信号基因At NPR1、At TGA9和At TGA10的表达。综上所述,LcTGA10可能通过SA途径调控山鸡椒退化雄蕊形成。

白倩[5](2019)在《中国黄连木性别表现分子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是荒山绿化、用材、观赏树种,因其果实含油率40%以上,现成为北方重点发展的生物能源树种。但其为雌雄异株且缺乏良种,造成人力、地力的浪费及产量的低而不稳。项目组发现了罕见的雌雄同株资源,为探究其生物学特性、起源及花发育机制,本研究利用雌雄同株与雌雄异株材料,探究了不同性别类型黄连木表型特征、不同性别表现的部位DNA分子标记、性别稳定性、花芽分化与花器发育过程,并取性别分化关键期的各性别花芽进行了 RNA转录组及Small RNA测序,初步筛选出影响性别决定的关键基因后,对候选基因进行了功能验证。主要结果如下:1.在河南、河北共发现99株雌雄同株黄连木,两地均包括雌雄同株不同枝、雌雄同株同枝、雌雄同花序和雌雄同花类型。对其中23株展开详细调查,发现河北雌雄同株比例占当地黄连木的15%,两性花小花外观与雄花相似,但其花序显着大于雄花序而小花数量差异不显着,故小花间距较大。花序、小花器官等变异情况多样,如花药数有1-6枚等。雌雄同株的开花散粉物候期变化较大,进一步授粉试验证明雌雄配子体均可育,两性花可自花授粉。2.用24对已在黄连木属植物中进行性别鉴定的引物及针对特异条带设计的16对特异引物,对雌株、雄株、雌雄同株上雌、雄、两性部位的DNA进行扩增,发现差异条带为不同植株或群体间的多态性结果,与性别无关。同一棵雌雄同株不同性别部位的扩增带均完全一致。3.雌雄同株不同性别部位采集接穗嫁接后的性别表现与接穗性别不完全一致;雌雄同株大树上单枝性别可在一年内转变,说明特异性别并非起源于稳定的芽变。4.石蜡切片结果发现各性别类型在花发育早期均存在花原基两性期,第一年分化出雌性器官优先(雄蕊原基退化成第二轮被片,形成雌花)或雄性器官优先(雌蕊原基逐渐消失)两种类型,第二年雄性器官优先型可发育成雄花(无雌蕊原基)或两性花(再次形成雌蕊原基)。内部发育过程可通过外部形态特征及物候期初步判断。5.性别间差异基因种类相似,但表达模式有异,花器最终表型可能是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差异造成。促雌及促雄基因间互相抑制,两性花第一年促雄基因高表达,而第二年大部分促雌促雄基因均不同程度地上调;两性花第二年性别分化关键期有大量响应光和冷的基因富集,说明两性花形成与春化有关,HSP、MADS、AP2家族等基因在性别分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在两次性别分化关键期,各性别类型的Small RNA测序中共鉴定到的已知miRNA成熟体385个,前体735个,预测到novel miRNA成熟体86个,前体109个;筛选出23个在性别中差异表达的miRNA;与转录组进行关联分析,发现了较多调控花发育的重要miRNA及通路。7.获得PcHSP70-1及PcHSP90基因全长并进行序列分析和功能验证,过表达PcHSP70-1可上调花发育相关基因,促进拟南芥抽薹并使花期提前,在干旱条件也可多抽薹。本研究排除了雌雄同株黄连木起源于芽变的假设,推测是环境持续作用造成的基因标签影响了性别决定。最终性别随着环境变化基因标签发生变化,表现为基因型不变,性别却改变的表观遗传现象。

张宁[6](2019)在《文冠果花芽分化及与内源激素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blium Bunge)为雌雄同株异花树种,雄能花数量远多于雌能花,是导致种实产量低的重要因素,严重制约了其种实开发利用产业的发展。本试验以山东东营胜大林场8年生文冠果为试验材料,通过外部形态观测,结合石蜡切片技术,同时检测气象数据,研究了文冠果花芽分化过程外部形态变化、内部解剖结构,以及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花芽分化过程中雌、雄能花的4种内源激素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探究其与内源激素之间的关系,在确定性别分化关键期的基础上,对文冠果进行植物生长调节剂6-BA和GA3的喷施调控。本研究可为文冠果花芽分化相关研究的适时采样与性别调控技术的实施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文冠果当年生花芽,从5月末花芽形成至次年4月中旬开花,历时约1 1个月。雌能花和雄能花性别分化前期均为两性,形态结构无差异。当>K(生物学零度)有效积温达到1402.4℃时,花芽开始分化,出现花原基,此时平均温度30℃。当≥K有效积温达到1854.7℃时,萼片原基分化。当≥K有效积温达到2808.4℃时,花瓣原基和雄蕊原基出现,此时平均温度27.58℃。次年3月初,≥K有效积温达到20.2℃时,雌蕊原基开始分化,此时平均温度8℃。花芽分化过程中,内部结构与外部形态之间具有稳定的对应关系。(2)雌能花和雄能花在雌、雄配子体形成期出现差异。雄能花大孢子母细胞四分体时期细胞停止分裂,外部形态为花蕾绿色,横径2.05~4.54mm,纵径2.99~5.32mm,此时≥K有效积温230.6℃。雌能花单核花粉粒在有丝分裂期呈液泡化衰败,花蕾横径12.25~18.3mm,纵径8.3~10.98mm,此时>K有效积温264℃。性器官发育异常导致单性花的形成。(3)ZT含量在花芽未分化期至雌蕊分化形成期逐渐上升,雌雄配子体形成时期,雌能花的ZT含量始终高于雄能花。雌能花雄蕊发育出现异常时的IAA、ABA含量显着高于雄能花,GA含量显着低于雄能花。高水平的ZT促进花芽的分化,利于雌能花的发育;高水平的IAA和ABA具有促雌作用;高水平的GA具有促雄效应。(4)ABA/IAA、ABA/GA、ZT/GA比值在花芽未分化期至雌蕊分化形成期均处于较高水平,雄能花雌蕊发育异常时,其ABA/IAA和ZT/IAA比值显着高于雌能花。高水平的ABA/IAA、ABA/GA、ZT/GA有利于花芽分化;高水平ABA/IAA、ZT/IAA对雄蕊发育有利。(5)在雌、雄能花性别分化之前喷施6-BA可增加顶花序雌能花的比例,160mg/L 6-BA处理时效果最好,提高4.24%。喷施150mg/LGA3提高坐果率16.8%。6-BA和GA3各处理均对顶花序中蛋白质含量有显着促进作用,效果最好的是320mg/L 6-BA和100mg/L GA3处理。160mg/L的6-BA处理对于增加果实体积大小效果最显着;240mg/L的6-BA处理对果实重量、果皮厚度、果皮重量的促进效果最好,分别提高了 26.79%、16.53%、39.15%;160mg/L6-BA处理单果种子重最高、出籽率最高,分别提高33.92%和20.79%。从种子品质来看,160mg/L的6-BA处理效果最好。

付琪[7](2019)在《荷叶铁线蕨性器官分化的微观形态观察及转录组分析》文中提出蕨类植物因其较高的观赏及药用价值,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诱导配子体高效形成孢子体以及探索与之相关的调控机制,是构建蕨类植物高效繁殖体系中最重要的问题。本文以荷叶铁线蕨(Adiantum reniforme var.sinense)作为研究材料,首先构建了配子体分别通过有性生殖和无配子生殖方式高效产生孢子体的培养体系,并对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形态建成和微观特征进行观察。在此基础上,运用高通量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手段对不同生殖方式不同发育时期的配子体进行研究,揭示与性器官分化以及无配子生殖高效产生孢子体过程有关的分子调控机制,为蕨类植物的高效繁殖以及大规模产业化生产打下理论基础。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成功构建配子体通过有性生殖和无配子生殖高效产生孢子体的培养体系。将配子体置于含3.0mg/L赤霉素的培养基中培养,能刺激雌性生殖器官即颈卵器的分化,产生密布颈卵器的配子体。对这种配子体进行水培培养,可以促进受精现象的发生,通过有性生殖的方式高效产生孢子体。一般一个配子体上能产生多个孢子体。将配子体置于添加有40g/L蔗糖和1/4 MS的培养基中培养,能抑制性器官的分化,促进配子体进行无配子生殖高效产生孢子体。一般一个配子体上能产生十几甚至几十个孢子体。2.对荷叶铁线蕨通过有性生殖和无配子生殖产生的孢子体进行形态观察以及倍性鉴定。发现孢子体组培苗的新叶形状、成年植株叶片在扫描电镜下的纹饰存在差异,是区分两种生殖方式的重要特征。利用流式细胞仪鉴定有性生殖孢子体为二倍体,无配子生殖孢子体为单倍体。从20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5对能有效区别两种孢子体的引物,其中3对可用于构建指纹图谱。3.利用RNA-seq技术对能够进行无配子生殖高效产生孢子体的配子体进行测序,获得有效数据约4Gb,长度大于200bp的Unigene共62198个。利用数字基因表达谱技术对无配子生殖中4个时期的配子体进行测序,分别从各个时期鉴定到了20376、20592、22807和19750个基因。采用FDR≤0.001且差异表达倍数在2倍以上的条件,在Stage1和Stage2、Stage2和Stage3、Stage3和Stage4之间分别筛选出401、838和669个差异表达基因。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发现与细胞壁合成和植物激素有关的代谢途径可能在无配子生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此外,从差异表达基因中鉴定出24个与无配子生殖有关的转录因子。利用qRT-PCR研究12个候选基因在不同时期的表达类型,结果表明GID1、DELLA、SERK4基因可能在无配子生殖启动中具有重要作用。4.为了能用qRT-PCR方法在荷叶铁线蕨不同试验条件下获得准确的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运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软件对10个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40S、UBQ和H3基因适合用作配子体在蔗糖处理条件下的基因表达研究;40S和RPL35基因适合用作配子体在赤霉素处理条件下的基因表达研究;40S以及RPL35和REF2基因的组合适合配子体不同发育时期的基因表达研究。5.对荷叶铁线蕨有性生殖和无配子生殖总共6个时期的配子体进行高通量RNA测序,获得长度不少于200bp的unigene 264,791条。差异基因表达分析表明,与有性生殖相比,无配子生殖早期阶段的转录调控更为活跃。对两种生殖方式启动阶段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功能富集分析,发现淀粉与蔗糖代谢途径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只在无配子生殖早期阶段显着富集,进一步证明这两者在无配子生殖启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筛选出SPS、TPS/TPP、GID1和PP2C等与无配子生殖启动有关的基因。6.对性器官分化和无性胚细胞分化时期的配子体转录组进行比较研究,以padj<0.05作为标准,筛选出2466个DEGs,从中鉴定出66个转录因子,这些转录因子与被子植物中影响性器官分化的转录因子是同源的,可能在蕨类植物中与性器官分化有关。实时定量试验结果表明AGL1和BBM基因可能分别具有促进蕨类植物性器官和无性胚细胞分化进而进行有性生殖和无配子生殖的作用。此外还筛选出22个甲基转移酶基因,说明DNA甲基化可能参与到蕨类植物配子体不同生殖方式的调控中。

李华威[8](2019)在《‘龙岩野柿1号’性别分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柿(Diospyros kaki Thunb.)栽培品种绝大部分仅开雌花,少数雌雄同株或雌花、雄花、两性花混生,完全雄株零星分布于野生种质中。雄性资源缺乏严重限制了柿杂交育种工作的开展。本研究以’龙岩野柿1号’的雄花芽和两性花芽为材料,利用石蜡切片、扫描电镜、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n)、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等方法,从形态观察、激素调控和关键基因表达层面对’龙岩野柿1号’性别分化的调控机理进行了系统揭示。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外部形态、扫描电镜和石蜡切片观察,发现’龙岩野柿1号’的雄花芽和两性花芽发育进程基本同步,均从6月花原始体形成持续到次年5月初的开花期,其中4月中旬(在4月17日前后2~3天)小孢子发生期是其性别分化的形态学关键时期,此时两性花芽中雌雄蕊原基均正常发育,而雄花芽中的雌蕊原基发生败育。(2)在’龙岩野柿1号’花芽分化起始阶段6月17日、三朵合生花序肉眼可见的初期4月6日和性别分化的形态学关键时期4月17日分别采集混合花芽、雄花芽和两性花芽,利用HPLC-MSn测定了其吲哚乙酸(IAA)、赤霉酸(GA3)、玉米素(ZT)、脱落酸(ABA)和茉莉酸(JA)的含量,并分析内源激素对性别分化的调控作用。结果发现:在4月17日,两性花芽中的IAA和JA含量显着高于雄花芽;在4月6日和4月17日,两性花芽中的ZT含量显着高于雄花芽,表明在这些发育时期,高含量的IAA、JA和ZT有利于两性花芽的形成。在4月6日和4月17日,雄花芽中的GA3和ABA含量显着高于两性花芽,表明在这两个时期,高含量的GA3和ABA有利于雄花芽的形成。(3)选取OGI(在柿属植物君迁子中能够促进雄株形成)、MeGIJ搞表达有利于柿雌花形成的转录因子)、AMC9(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AifA(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IAA32(IAA信号转导负调控因子)、ACO(乙烯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WRKY71(ABA信号转导负调控因子)和GA20OX2(赤霉素生物合成关键基因)8个柿性别分化的关键候选调控基因的同源序列,通过qRT-PCR分析这些同源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龙岩野柿1号’混合花芽、雄花芽和两性花芽中的表达模式差异,从而解析这些基因及其所调控的生理过程对‘龙岩野柿1号’性别分化的调控作用。结果如下:雄花芽和两性花芽的OGI、MeGI、Ai、IAA32、ACO、WRKY71和GA20OX2同源基因的表达水平均在4月17日(形态学分化关键时期)差异最大,而AMC9同源基因的的表达水平在4月20日差异最大,表明这些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对性别分化的形态学关键时期出现至关重要。另外,4月中上旬(除4月14日),雄花芽中OGI同源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两性花芽,表明这一时期可能是该基因促进雄花芽形成的关键调控时期;除4月14日外,两性花芽中MeGI同源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雄花芽,此时该基因的高表达可能会促进两性花芽的形成;在4月6日至4月20日(除4月14日),雄花芽AMC9同源基因的表达显着高于两性花芽,这表明该基因的高表达可能对促进雄花芽中雌蕊的败育有重要作用;在4月17日,两性花芽中AifA同源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雄花芽,此时该基因的高表达可能会促进‘龙岩野柿1号’两性花芽的形成;在4月14日和4月17日,雄花芽的IAA32同源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两性花芽,表明该基因可能通过抑制IAA的信号转导来促进雄花芽的形成;在4月14日至4月23日,两性花芽中ACO同源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雄花芽,此时该基因的高表达可能通过增加乙烯的释放量来促进两性花芽的形成;在4月14日和4月17日雄花芽中WRKY71同源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两性花芽,该转录因子家族有抑制ABA的信号转导的作用,但内源激素测定结果表明4月17日雄花芽芽中的ABA含量高于两性花芽,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仍需进一步分析;除4月14日外,两性花芽中GA20OX2表达水平显着高于雄花芽,该基因的高表达可能通过促进GA的生物合成来促进’龙岩野柿1号’两性花芽的发育,但内源激素测定结果显示4月17日雄花芽中GA3含量高于两性花芽,具体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王洋[9](2019)在《玉米花序反向发育特征和激素原位分析》文中提出花序是植物重要的生殖器官,花序的发育在玉米生命周期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籽粒建成的决定性因素,而激素是调控花序分化和发育的重要因子。本研究以玉米籽粒胚朝向穗尖端的胚胎正向材料SN110和玉米籽粒胚朝向穗柄端的胚胎反向特异种质SN112的一对姊妹系为材料,通过农艺性状调查对SN110和SN112籽粒胚胎着生方向进行鉴定;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扫描电镜技术对SN110和SN112花序发育动态进行比较分析;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定位技术对SN110和SN112花序分化不同时期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在玉米雌花序分化不同时期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的技术对SN110和SN112雌花序分化不同时期的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进行定量检测。明确籽粒胚胎正向和反向的发育动态差异,并探讨籽粒胚胎反向发育的成因及与植物激素水平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SN110和SN112籽粒等农艺性状评估,明确了SN110籽粒胚胎朝向穗尖端为籽粒胚胎正向材料,SN112籽粒胚胎朝向穗柄端为籽粒胚胎反向材料。2.利用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对SN110和SN112花序发育过程进行追踪,明确了SN112小花分化期为籽粒胚胎反向关键时期,表现为下位小花优先发育上位小花发育逐渐败育,两个小花形成180°的夹角。3.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定位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对SN110和SN112雌花序分化不同时期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分布和含量变化进行分析,发现SN110和SN112雌花序中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在玉米花序分化的四个时期中均有分布,在生长锥分化期SN110和SN112免疫信号强弱差异不明显,在小穗分化期,SN110和SN112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免疫信号相近,SN112赤霉素免疫信号强于SN110,SN110脱落酸免疫信号强于SN112。小花分化期和性器官形成期SN112花序中生长素,赤霉素免疫信号强于SN110,SN110和SN112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免疫信号相近,SN110花序中脱落酸免疫信号强于SN110。并明确了SN112内源激素含量比例(GA4/ABA,GA9/ABA,ZR/ABA,IAA/ABA)显着高于SN110,是导致SN112籽粒胚胎朝向穗柄的直接原因。

顾梨[10](2019)在《钝叶柃(Eurya obtusifolia)花器官发育及外源6-BA对其性别分化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柃木属(Eurya)植物为热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灌木层优势种,传统认为是严格的雌雄异株;但在重庆缙云山,钝叶柃(Eurya obtusifolia)却存在典型的性别变异现象,即除了典型的雌株、雄株还有性别变异株。目前对钝叶柃的研究仅限于花部形态和传粉特征、ITS和trn L-F测序以及花芽分化过程中关键时期叶片的生理生化研究,并未在花器官分化和外源激素等方面对钝叶柃性别分化进行探讨。本文以标记植株中典型的雌花芽、雄花芽、性别变异花芽为试验材料,观察花器官分化过程中的花芽外部形态及组织结构变化,比较性别变异花芽与典型雌花芽、雄花芽的分化过程异同,旨在掌握钝叶柃不同性别花芽分化的整体进程及各分化时期的形态特征,明确花芽性别分化的关键时期;其次是对钝叶柃花芽及周边叶片外施50、100、150、200mg·L-1的6-BA溶液,分析6-BA对钝叶柃不同性别花数量、比例、雄蕊和雌蕊变化以及内源激素、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探讨6-BA对钝叶柃不同性别植株性别分化的影响,为阐明钝叶柃的性别分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结论如下:(1)钝叶柃花芽14个,着生于新枝及二年生枝叶腋;8月上旬花芽进入分化阶段,12月中下旬雌雄蕊分化发育基本完成,次年的23月份进入始花期,历时120d左右,性别变异花芽分化起始时间滞后雌花芽1520d,雌花芽滞后雄花芽发育10d左右。(2)花芽分化大致可以划分为5个时期:即苞片分化期(SBD)、萼片分化期(SSD)、花瓣分化期(SPD)、雌雄蕊分化期(SSPD)和雌雄蕊成熟期(SSPF);在花芽发育过程中,性别变异花芽和雄花芽的雌雄蕊原基同时出现,一段时间后,雄花芽中雄蕊原基正常发育而雌蕊原基停止发育,性别变异花芽中雌雄蕊原基都正常发育;雌花芽中只见雌蕊原基,未见雄蕊原基。在雌雄蕊分化期(SSPD),性别变异花芽发育初期,雌蕊原基发育速度略快于雄蕊原基,雌蕊发育与雌花芽一致,心皮原基基部愈合膨大,中部凹陷形成子房室,顶端愈合向上延伸形成花柱;雄蕊发育与雄花芽一致,雄蕊原基上端膨大形成花药,下端形成短的花丝。在雌雄蕊成熟期各花器官继续生长,发育日趋成熟;花芽外部形态(色泽、长宽比等)随分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也发生相应的改变,明确性别分化的关键期为雌雄蕊分化期。(3)不同浓度梯度6-BA处理的钝叶柃三种性别植株:(1)150、200mg·L-16-BA处理的雌株中发现性别变异花,均出现不同程度退化的雄蕊,分别占总数的11%、2.9%;不同浓度6-BA处理的雌株,胚珠数量均小于对照组,且在150mg·L-1处理下胚珠数量最少,子房宽度最小,分别减少了38.41%、17.34%;(2)各个浓度处理的雄株,没有发现雌花和性别变异花,浓度为150mg·L-1处理的雄株中雄蕊数目、花丝长度和花药长度分别达到最大值,其余浓度水平的6-BA处理对雄花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对照组的花丝长度和花药长度均有显着性差异;(3)6-BA处理引起性别变异株中性别变异花、雄花总数及比例显着增加;性别变异花中的胚珠数量、子房宽度影响无显着性差异。(4)基于花器官分化的各个时期,经6-BA处理的三种性别植株叶片中ZR含量始终高于对照,150mg·L-1处理组表现最为明显;处理雌株中花芽分化的各个时期IAA含量变化不稳定,性别变异株IAA含量有所降低,雄株中IAA含量相对提高;处理的雌株、雄株和性别变异株在雌雄蕊分化期(SSPD)至雌雄蕊成熟期(SSPF)叶片内AB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处理的雌株和性别变异株在花瓣分化期(SPD)至雌雄蕊分化时期(SSPD)叶片GA3含量增加,雄株叶片中GA3含量影响相对较小;在激素平衡方面,雄株和性别变异株叶片内IAA/ABA、GA3/IAA的比值升高,ABA/GA3、IAA/ZR的比值降低;处理的雌株叶片中各个分化时期的IAA/ABA、ABA/GA3、ABA/ZR的比值降低,GA3/IAA的比值升高。推测一定浓度外源6-BA能够促进雌株、性别变异株花芽分化中ZR、GA3的积累,雌株的IAA/ABA、ABA/GA3、ABA/ZR比值降低更有助于雄性器官的发育。(5)不同浓度梯度6-BA处理的钝叶柃三种性别植株:(1)经100、150、200mg·L-16-BA处理的雌株,在花瓣分化期(SPD)至雌雄蕊成熟期(SSPF)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组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且都低于对照组;(2)100、150、200mg·L-1处理的雄株,变化趋势与对照组一致,各分化时期可溶性糖的含量显着增加;(3)性别变异株中,150mg·L-1处理组含量在萼片分化期(SSD)至雌雄蕊分化期(SSPD)显着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150mg·L-1处理促进雄株、性别变异株中可溶性糖含量的积累,抑制雌株中可溶性糖含量。(6)不同浓度梯度6-BA处理的钝叶柃三种性别植株,对照组和处理组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总变化趋势基本相似,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均在雌雄蕊分化期(SSPD)达到峰值。(1)6-BA处理的雌株,各个分化时期可溶性蛋白的含量较对照组减少;(2)150mg·L-1处理雄株,各分化时期可溶性糖的含量较对照组增加;(3)性别变异株中,各处理组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一定浓度6-BA能够促进雄株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积累,抑制了雌株、性别变异株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产生。

二、Sex Determination and Sexual Organ Differentiation in Flowering Plan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ex Determination and Sexual Organ Differentiation in Flowering Plants(论文提纲范文)

(1)雌雄同株黄檗的发现及有性繁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植物有性繁殖
        1.1 有性繁殖性系统
        1.2 有性繁殖交配方式
        1.3 传粉系统
    第二节 亚雌雄异株植物研究进展
        2.1 亚雌雄异株植物繁殖能力
        2.2 亚雌雄异株植物中两性植株存在的意义
        2.3 亚雌雄异株植物形成
        2.4 亚雌雄异株植物性别表达机制
第一章 两性黄檗植物形态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性植株茎形态特征
        2.2 两性植株叶形态特征
        2.3 两性植株花形态特征
        2.4 两性植株果实形态特征
        2.5 两性植株种子形态特征
        2.6 两性植株形态特征
第二章 黄檗两性植株有性繁殖能力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性植株雄性功能研究
        2.2 两性植株雌性功能研究
        2.3 两性植株自交繁殖能力研究
        2.4 两性植株中种子萌发能力研究
    3 结论
第三章 黄檗性别形成与分化机制初探
    第一节 黄檗雌雄鉴别基因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录组测序结果以及质量评估
        2.2 序列拼接结果
        2.3 注释结果
        2.4 黄檗雌雄鉴别基因
        3 结论
    第二节 黄檗性别形成与树龄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序列比对结果
        2.2 幼龄植株中雌雄鉴别基因表达分析
        3 结论
第四章 讨论
    1 黄檗两性植株的有性繁殖
    2 黄檗的性别分化
    3 黄檗的性别形成
    4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文冠果性别分化关键期microRNA及矿质营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文冠果概述
        1.1.1 文冠果形态学及生物学特征
        1.1.2 文冠果分布特征
        1.1.3 文冠果价值
    1.2 植物性器官败育研究进展
        1.2.1 植物单性花的形成
        1.2.2 植物雄性、雌性不育表现形式
        1.2.3 植物败育的影响因素
    1.3 micro RNA研究进展
        1.3.1 miRNA特性及作用机制
        1.3.2 miRNA参与植物性别分化的功能
        1.3.3 miRNA鉴定及分离方法
        1.3.4 miRNA表达检测方法
        1.3.5 miRNA功能分析方法
    1.4 文冠果相关研究进展
        1.4.1 文冠果性别分化研究进展
        1.4.2 文冠果性别分化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基础
        1.4.3 文冠果性别分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采样时期的确定
        2.3.2 采样方法
        2.3.3 文冠果性别分化关键时期的确定
        2.3.4 文冠果性别分化关键时期转录组的构建
        2.3.5 文冠果性别分化关键时期的miRNA分析
        2.3.6 文冠果性别分化过程矿质元素和营养物质的测定
        2.3.7 文冠果内参基因的筛选
3 结果与分析
    3.1 文冠果性别分化关键时期的确定
    3.2 文冠果性别分化关键时期转录组数据库的构建
    3.3 文冠果性别分化关键时期的miRNA分析
        3.3.1 sRNA的表达分析
        3.3.2 保守miRNA分析
        3.3.3 novel mi RNA分析
        3.3.4 miRNA差异表达分析
        3.3.5 靶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
        3.3.6 miRNA的验证
    3.4 文冠果性别分化关键时期矿质元素和营养物质含量
        3.4.1 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3.4.2 营养物质含量分析
    3.5 文冠果内参基因的筛选
        3.5.1 样品总RNA质量检测
        3.5.2 候选内参基因引物特异性及扩增效率分析
        3.5.3 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
        3.5.4 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评价
4 讨论
    4.1 文冠果性别分化与性器官选择性败育的关系
    4.2 文冠果性别分化与miRNA的关系
    4.3 文冠果性别分化与矿质元素和营养物质的关系
    4.4 文冠果内参基因的筛选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锥栗花性别分化解剖观测及激素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物性别分化研究进展
    1.2 植物激素与花性别分化的关系
        1.2.1 细胞分裂素与性别分化
        1.2.2 赤霉素与性别分化
        1.2.3 生长素与性别分化
        1.2.4 脱落酸与性别分化
        1.2.5 水杨酸与性别分化
    1.3 栗属植物性别分化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4.1 目的意义
        1.4.2 技术路线
2 锥栗花性别分化形态学观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锥栗结果枝花芽分化特征观察
        2.2.2 锥栗混合花序发育过程形态学观察
        2.2.3 锥栗花分化细胞学观察
    2.3 结论与讨论
        2.3.1 锥栗花分化进程的划分
        2.3.2 锥栗性别比例的关键调控时期
        2.3.3 锥栗花药壁与花粉的相互作用
3 外源激素喷施对锥栗花性别分化过程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外源6-BA、GA_3喷施对锥栗性别比例的影响
        3.2.2 外源6-BA、GA_3喷施对锥栗结果枝和叶片生长的影响
        3.2.3 外源6-BA、GA_3喷施对锥栗花期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4 外源激素喷施对锥栗性别分化过程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外源6-BA、GA_3喷施对锥栗花性别分化过程ZT含量的影响
        4.2.2 外源6-BA、GA_3喷施对锥栗花性别分化过程GA_3含量的影响
        4.2.3 外源6-BA、GA_3喷施对锥栗花性别分化过程GA_4含量的影响
        4.2.4 外源6-BA、GA_3喷施对锥栗花性别分化过程IAA含量的影响
        4.2.5 外源6-BA、GA_3喷施对锥栗花性别分化过程ABA含量的影响
        4.2.6 外源6-BA、GA_3喷施对锥栗花性别分化过程SA含量的影响
        4.2.7 外源6-BA、GA_3喷施对锥栗花性别分化过程(GA_3+ZT)/(IAA+ABA)比值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4.3.1 细胞分裂素与锥栗花性别分化的关系
        4.3.2 赤霉素与锥栗花性别分化的关系
        4.3.3 生长素与锥栗花性别分化的关系
        4.3.4 脱落酸与锥栗花性别分化的关系
        4.3.5 水杨酸与锥栗性别分化的关系
        4.3.6 激素平衡与锥栗花性别分化的关系
5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1.1 锥栗花分化细胞学研究
        5.1.2 外源激素喷施对锥栗花性别分化的影响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山鸡椒退化雄蕊发育过程中水杨酸响应相关基因挖掘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 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2 山鸡椒雌花中退化雄蕊发育的形态特征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分析
        2.2.1 山鸡椒雌花形态结构
        2.2.2 山鸡椒雌花中退化雄蕊发育
        2.2.3 小结
3 山鸡椒雌花中退化雄蕊发育过程中的激素变化规律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和分析
        3.2.1 山鸡椒雌花中退化雄蕊发育中ACC、Me JA和 Me SA检测
        3.2.2 山鸡椒雌花中退化雄蕊发育中IAA、JA、SA、GA1/3/4/7和TZR检测
        3.2.3 小结
4 山鸡椒雌花中退化雄蕊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规律及相关基因挖掘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和分析
        4.2.1 转录组测序组装结果分析
        4.2.2 样本之间表达水平分析
        4.2.3 基因功能的注释和分类
        4.2.4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鉴定与富集分析
        4.2.5 山鸡椒退化雄蕊发育候选基因筛选
        4.2.6 山鸡椒SA合成信号转导途径基因筛选
        4.2.7 山鸡椒SA途径和雄蕊发育有关的共表达网络
        4.2.8 山鸡椒SA途径中LcTGA9和LcTGA10 表达模式
        4.2.9 小结
5 TGA9和TGA10 同源基因在樟科不同性别花中的表达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樟科花结构系统
        5.2.2 转录组组装的BUSCO评估
        5.2.3 樟科性别分化与其系统进化
        5.2.4 TGA9和TGA10 同源基因表达分析
        5.2.5 小结
6 候选基因LcTGA9和LcTGA10 功能验证
    6.1 材料和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山鸡椒LcTGA9和LcTGA10 基因同源比较分析和预测
        6.2.2 拟南芥tga9和tga10 突变体鉴定和表型观测
        6.2.3 LcTGA9和LcTGA10 过表达拟南芥鉴定和表型
        6.2.4 拟南芥SA信号转导关键基因定量结果分析
        6.2.5 山鸡椒LcTGA10 亚细胞定位
        6.2.6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山鸡椒雌花中雄蕊器官的退化早于小孢子母细胞形成
        7.1.2 水杨酸在退化雄蕊形成时期含量较高且在性别间及不同发育时期中差异显着
        7.1.3 水杨酸信号转导途径中的LcTGA9/10 是雄蕊退化的潜在调控基因
        7.1.4 TGA10 同源基因在樟科雄花物种中表达量显着高于两性花及雌花物种
        7.1.5 候选基因LcTGA10 抑制雄蕊的发育
    7.2 讨论
        7.2.1 山鸡椒退化雄蕊可能发生于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之前
        7.2.2 水杨酸可能参与山鸡椒雌花中退化雄蕊的形成
        7.2.3 水杨酸信号转导途径中LcTGA10 促进退化雄蕊形成
        7.2.4 山鸡椒雄蕊退化的调控机理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致谢

(5)中国黄连木性别表现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性别的特征及研究进展
        1.2.1 性别表现及其特征
        1.2.2 黄连木属中雌雄同株的发现及利用
    1.3 动植物界的性别决定理论
        1.3.1 遗传性别决定机制
        1.3.2 环境性别决定机制
        1.3.3 表观遗传学
    1.4 黄连木属植物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
        1.4.1 表型水平的性别差异
        1.4.2 染色体核型水平的性别差异
        1.4.3 生理水平的性别差异
        1.4.4 分子水平的性别差异
    1.5 关于黄连木属雌雄同株植株起源的探讨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1.7.1 不同性别表型特征研究
        1.7.2 雌雄配子体育性
        1.7.3 雌雄同株起源及性别稳定性研究
        1.7.4 性别分化过程研究
        1.7.5 筛选影响中国黄连木性别决定的差异基因
        1.7.6 差异(候选)基因的功能验证
    1.8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2.1 植物材料
        2.2.2 主要菌株和载体
        2.2.3 试验仪器设备
        2.2.4 试验试剂和培养基
    2.3 试验方法
        2.3.1 各性别类型特征
        2.3.2 雌雄配子体育性
        2.3.3 各性别类型DNA分子标记
        2.3.4 性别稳定性研究
        2.3.5 雌雄同株各性别类型接穗嫁接观察
        2.3.6 花发育进程的内外形态观测
        2.3.7 RNA测序样品的选择与制备
        2.3.8 转录组及Small RNA数据分析
        2.3.9 荧光定量PCR验证表达趋势
        2.3.10 性别分化过程中SOD、脯氨酸,及基因表达变化
        2.3.11 PcHSP70-1及PcHSP90基因全长克隆
        2.3.12 PcHSP70-1及PcHSP90生物信息学分析
        2.3.13 表达载体构建
        2.3.14 拟南芥转化
        2.3.15 亚细胞定位
        2.3.16 拟南芥的表型观察和胁迫处理
        2.3.17 生理指标的测定
        2.3.18 荧光定量PCR
3 结果与分析
    3.1 雌雄同株黄连木表型特征
        3.1.1 各性别类型特征
        3.1.2 雌雄配子体育性
    3.2 雌雄同株黄连木的起源鉴定
        3.2.1 不同性别类型的DNA分子标记
        3.2.2 性别稳定性研究
        3.2.3 嫁接树的性别表现
    3.3 中国黄连木花芽性别分化过程
        3.3.1 雌花、雄花、两性花的差异分化过程
        3.3.2 雌、雄、两性花着生枝的物候期
        3.3.3 花发育中的特殊现象
    3.4 黄连木性别分化过程中的基因调控网络
        3.4.1 各性别类型的转录组总体概况
        3.4.2 性别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
        3.4.3 各性别类型的代表性表达模式
        3.4.4 各性别类型基因调控网络中的核心基因
        3.4.5 性别分化相关的关键基因及其调控模式
    3.5 黄连木性别分化关键期小RNA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3.5.1 小RNA数据总体概况
        3.5.2 小RNA分类注释及家族分析
        3.5.3 性别分化关键期小RNA的差异表达分析
        3.5.4 miRNA与转录组的关联分析
    3.6 中国黄连木HSP家族基因功能验证
        3.6.1 黄连木性别分化过程中生理及基因表达变化
        3.6.2 PcHSP70及PcHSP90基因全长的获得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3.6.3 转基因拟南芥的获得
        3.6.4 PcHSP70及PcHSP90基因亚细胞定位分析
        3.6.5 PcHSP70及PcHSP90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及抗性鉴定
4 讨论
    4.1 雌雄同株资源的变异特征及其价值
    4.2 雌雄同株的起源
        4.2.1 DNA层面的结果
        4.2.2 性别表现稳定性情况
        4.2.3 花发育过程中的性别分化
    4.3 黄连木性别分化的分子机制预测
        4.3.1 各发育阶段的基因表达情况
        4.3.2 其他数据的验证
        4.3.3 黄连木花器官性别分化的可能机制
    4.4 中国黄连木Hsp家族在花发育中的作用
        4.4.1 黄连木的Hsps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多个过程
        4.4.2 PcHSP70-1促进拟南芥生长和开花的可能机制
        4.4.3 转基因拟南芥抗旱的可能机制
    4.5 中国黄连木性别表现与环境的关系
    4.6 总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1.1 中国黄连木的性别表现
        5.1.2 性别分化分子机制
        5.1.3 全文总结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5.3.1 雌雄同株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5.3.2 研究的不足
        5.3.3 黄连木性别决定机制研究的开展方向
        5.3.4 黄连木栽培技术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文冠果花芽分化及与内源激素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文冠果概述
    1.2 影响花芽分化的因素
        1.2.1 环境因素对花芽分化的影响
        1.2.2 营养物质对花芽分化的影响
        1.2.3 内源激素对花芽分化的影响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开花结实的调控
    1.3 文冠果花芽分化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文冠果雌、雄能花分布特点观测
        2.3.2 文冠果样品采集方法及气象因子观测
        2.3.3 文冠果花芽外部形态学观测
        2.3.4 文冠果花芽分化解剖结构观察
        2.3.5 文冠果花芽分化过程中内源激素测定
        2.3.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文冠果开花结实的影响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文冠果花芽分化过程研究
        3.1.1 文冠果不同性别花的分布特点
        3.1.2 文冠果花芽分化过程中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
    3.2 文冠果花芽分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3.3 文冠果花芽分化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3.3.1 文冠果花芽分化过程中4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3.3.2 文冠果花芽分化过程中内源激素比值变化
    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文冠果开花结实的影响
        3.4.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开花和坐果的影响
        3.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序碳氮营养的影响
        3.4.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文冠果果实品质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文冠果花芽分化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4.1.2 文冠果花芽分化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4.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文冠果开花结实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7)荷叶铁线蕨性器官分化的微观形态观察及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2 蕨类植物配子体到孢子体过程
        2.1 植物世代交替现象
        2.2 蕨类植物配子体形成孢子体的途径
        2.3 配子体到孢子体生殖过程的基因调控
        2.4 蕨类植物性器官分化研究进展
    3 无配子生殖研究进展
        3.1 无配子生殖的离体诱导培养
        3.2 无配子生殖发生的机理
    4 体细胞获得胚胎发生能力的机理
    5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挖掘植物不同性状间及发育过程中关键基因的应用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荷叶铁线蕨配子体有性生殖和无配子生殖的离体培养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孢子萌发
        2.3 有性生殖
        2.4 无配子生殖
        2.5 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培养条件
        2.6 扫描电镜观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孢子萌发
        3.2 有性生殖
        3.3 无配子生殖
        3.4 能进行无配子生殖的配子体的形态特征
        3.5 无性芽点的特征
    4 讨论
        4.1 赤霉素对性器官分化的作用
        4.2 水对受精现象发生以及孢子体产生的作用
        4.3 外源糖诱导无配子生殖的作用
        4.4 配子体通过无配子生殖高效产生孢子体的现象
第三章 有性生殖和无配子生殖孢子体形态观察及倍性鉴定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孢子体移栽及形态观察
        2.2 扫描电镜观察孢子体叶片
        2.3 流式细胞仪鉴定孢子体倍性
        2.4 利用SSR分子标记鉴定孢子体倍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殖方式产生的孢子体的形态观察
        3.2 不同生殖方式孢子体叶片表面扫描电镜观察
        3.3 流式细胞仪倍性鉴定结果
        3.4 SSR分子标记鉴定结果
    4 讨论
        4.1 不同生殖方式产生的孢子体的特征
        4.2 蕨类植物世代周期中倍性变化特征
        4.3 蕨类植物孢子体的倍性鉴定方法
第四章 配子体进行无配子生殖不同发育时期的转录组及表达谱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配子体培养和取样
        2.2 RNA提取
        2.3 RNA-seq的实验步骤
        2.4 转录组数据分析
        2.5 数字基因表达谱(DGE)
        2.6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2.7 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RNA提取
        3.2 转录组数据库的组装
        3.3 Unigene的功能注释
        3.4 数字基因表达谱文库构建
        3.5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3.6 配子体无配子生殖过程中的差异事件分析
        3.7 无配子生殖过程中重要转录因子的鉴定
        3.8 候选基因在无配子生殖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水平研究
    4 讨论
        4.1 细胞壁代谢途径在无配子生殖中的调控作用
        4.2 激素代谢途径在无配子生殖中的调控作用
        4.3 体细胞胚胎发生受体激酶基因在无配子生殖中的调控作用
        4.4 转录因子在无配子生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4.5 与无配子生殖启动有关的基因
第五章 荷叶铁线蕨配子体基因表达水平分析中内参基因的筛选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外源物质处理
        2.3 不同生殖方式的发育时期
        2.4 总RNA提取和c DNA合成
        2.5 候选内参基因的选择和引物设计
        2.6 目的基因片段的PCR扩增
        2.7 qRT-PCR分析
        2.8 基因表达稳定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引物的特异性分析
        3.2 候选内参基因的Ct值分析
        3.3 geNorm分析结果
        3.4 NormFinder分析结果
        3.5 BestKeeper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筛选不同实验条件下合适内参基因的必要性
        4.2 各实验条件下合适的内参基因
第六章 荷叶铁线蕨配子体有性生殖和无配子生殖方式的比较转录组学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RNA提取
        2.3 文库构建及测序
        2.4 测序数据处理
        2.5 基因注释
        2.6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2.7 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两种生殖方式配子体的形态发育特征
        3.2 配子体转录组的测序及拼接
        3.3 unigene的功能注释
        3.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5 利用qRT-PCR方法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准确性
        3.6 与不同生殖方式启动有关的代谢途径分析
        3.7 与淀粉与蔗糖代谢途径有关的基因在配子体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分析
        3.8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有关的基因在配子体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分析
    4 讨论
        4.1 配子体有性生殖和无配子生殖的总体基因表达模式
        4.2 细胞壁合成有关的基因在无配子生殖启动阶段的调控网络模式
        4.3 激素相关的基因在无配子生殖启动阶段的调控模式
第七章 与荷叶铁线蕨性器官及无性胚细胞分化有关的基因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配子体性器官分化与无性胚细胞分化时期比较分析
        3.2 转录因子在性器官以及无性胚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3.3 DNA甲基化有关的基因在性器官以及无性胚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3.4 候选基因的基因表达分析
    4 讨论
        4.1 转录因子在蕨类植物性器官及无性胚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4.2 DNA甲基化在性器官分化以及无性胚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致谢

(8)‘龙岩野柿1号’性别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植物花性别分化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性染色体决定模式
        1.2.2 性别决定基因对植物花分化的调控
        1.2.3 植物激素对花发育的调控
        1.2.4 柿花性别分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3.1 目的意义
        1.3.2 技术路线
    1.4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2 ‘龙岩野柿1号'性别分化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外部形态特征观察
        2.2.2 物候期观测
        2.2.3 表型测定
        2.2.4 扫描电镜观察
        2.2.5 石蜡切片观察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龙岩野柿1号'生物学性状
        2.3.2 花芽发育过程中外部形态特征
        2.3.3 雄花芽发育过程的扫描电镜和石蜡切片观察
        2.3.4 两性花芽发育过程的扫描电镜和石蜡切片观察
        2.3.5 雄花芽和两性花芽性别分化形态学关键时期确定
        2.3.6 花芽发育的胚胎学特性
    2.4 讨论
    2.5 小结
3 ‘龙岩野柿1号’性别分化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内源激素的提取与纯化
        3.2.2 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IAA含量变化
        3.3.2 GA_3含量变化
        3.3.3 ZT含量变化
        3.3.4 JA含量变化
        3.3.5 ABA含量变化
    3.4 讨论
    3.5 小结
4 ‘龙岩野柿1号’性别分化关键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RNA提取
        4.2.2 cDNA合成
        4.2.3 性别分化关键候选调控基因的qRT PCR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OGI
        4.3.2 MeGI
        4.3.3 AMC9
        4.3.4 AifA
        4.3.5 IAA32
        4.3.6 ACO
        4.3.7 WRKY71
        4.3.8 GA20OX2
    4.4 讨论
    4.5 小结
5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5.1 总结
        5.1.1 '龙岩野柿1号'性别分化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5.1.2 ‘龙岩野柿1号'性别分化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5.1.3 ‘龙岩野柿1号'性别分化关键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9)玉米花序反向发育特征和激素原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玉米花序发育特征研究进展
    1.2 玉米花序的发育过程
        1.2.1 雄花序的分化过程
        1.2.2 雌花序的分化过程
    1.3 玉米花序异常发育研究进展
    1.4 花序分化过程中激素的调控作用
        1.4.1 生长素的调控作用
        1.4.2 赤霉素的调控作用
        1.4.3 细胞分裂素的调控作用
        1.4.4 脱落酸的调控作用
        1.4.5 花序分化的激素平衡假说
    1.5 植物激素检测的研究进展
        1.5.1 植物激素的定位检测
        1.5.2 植物激素的定量分析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石蜡切片
        2.2.2 扫描电镜
        2.2.3 免疫荧光组织定位
        2.2.4 植物激素含量的HPLC-MS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玉米花序分化不同时期组织形态学分析
        3.1.1 籽粒胚胎正、反向发育的农艺性状分析
        3.1.2 玉米花序分化不同时期的解剖学分析
        3.1.3 玉米花序分化不同时期的组织学分析
    3.2 玉米雌花序分化不同时期植物激素的原位分布
        3.2.1 玉米雌花序分化不同时期生长素的原位分布
        3.2.2 玉米雌花序分化不同时期赤霉素的原位分布
        3.2.3 玉米雌花序分化不同时期细胞分裂素的原位分布
        3.2.4 玉米雌花序分化不同时期脱落酸的原位分布
    3.3 玉米雌花序分化不同时期植物激素含量的变化
        3.3.1 玉米雌花序分化不同时期生长素含量的变化
        3.3.2 玉米雌花序分化不同时期赤霉素含量的变化
        3.3.3 玉米雌花序分化不同时期细胞分裂素含量的变化
        3.3.4 玉米雌花序分化不同时期脱落酸含量的变化
        3.3.5 玉米雌花序分化不同时期激素含量比值的变化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组织形态学分析在玉米花序分化过程中的应用
        4.2.2 植物激素原位分布规律与玉米花序分化过程的关系
        4.2.3 植物激素含量变化与玉米花序分化过程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10)钝叶柃(Eurya obtusifolia)花器官发育及外源6-BA对其性别分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性别分化研究
        1.1.1 植物的性别分化
        1.1.2 花器官的发育研究
        1.1.3 植物性别决定研究
        1.1.4 植物性别分化的调控研究
    1.2 柃木属研究现状
    1.3 钝叶柃研究现状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主要内容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钝叶柃花器官性别分化的形态学研究
        3.1.1 实验材料
        3.1.2 试剂、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2 6-BA对钝叶柃不同性别植株内源激素及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剂、仪器
        3.2.3 试验方法
        3.2.4 数据处理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钝叶柃花器官性别分化的形态学研究
        4.1.1 成花物候观测
        4.1.2 苞片分化期(SBD)
        4.1.3 萼片分化期(SSD)
        4.1.4 花瓣分化期(SPD)
        4.1.5 雌雄蕊分化期(SSPD)
        4.1.6 雌雄蕊成熟期(SSPF)
        4.1.7 花芽分化外观形态变化特征
    4.2 6-BA对钝叶柃不同性别植株内源激素及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4.2.1 标准品和样品色谱图
        4.2.2 标准曲线的制作
        4.2.3 6-BA对钝叶柃不同性别植株花形态及数量的影响
        4.2.4 6-BA对钝叶柃不同性别植株雌蕊、雄蕊发育的影响
        4.2.5 6-BA对钝叶柃不同性别植株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4.2.6 6-BA对钝叶柃不同性别植株内源激素含量比例的影响
        4.2.7 6-BA对钝叶柃不同性别植株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2.8 6-BA对钝叶柃不同性别植株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花器官分化时期
    5.2 不同性别花芽分化的异同
    5.3 外源6-BA对钝叶柃不同性别植株花形态及数量的影响
    5.4 外源6-BA对钝叶柃花芽分化内源激素动态变化的影响
    5.5 外源6-BA对钝叶柃花芽分化营养物质动态变化的影响
    5.6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所发表文章和参与课题

四、Sex Determination and Sexual Organ Differentiation in Flowering Plants(论文参考文献)

  • [1]雌雄同株黄檗的发现及有性繁殖研究[D]. 范永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2]文冠果性别分化关键期microRNA及矿质营养研究[D]. 王旭.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3]锥栗花性别分化解剖观测及激素动态变化研究[D]. 仲维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4]山鸡椒退化雄蕊发育过程中水杨酸响应相关基因挖掘及鉴定[D]. 许自龙.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5]中国黄连木性别表现分子机制的研究[D]. 白倩.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6]文冠果花芽分化及与内源激素关系研究[D]. 张宁.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荷叶铁线蕨性器官分化的微观形态观察及转录组分析[D]. 付琪.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8]‘龙岩野柿1号’性别分化研究[D]. 李华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9]玉米花序反向发育特征和激素原位分析[D]. 王洋.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10]钝叶柃(Eurya obtusifolia)花器官发育及外源6-BA对其性别分化的影响研究[D]. 顾梨. 西南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开花植物的性别决定和性器官分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