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郑先常[1](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任大路[2](2021)在《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提出工匠精神通常是指工匠卓越的专业技能,以及追求终极目标的态度和信念,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其包括:尊重教师、重视教学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能力;精益求精的创新意识;知行合一的实践行为与精湛技艺的专业品质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教师队伍人才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待学科,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自己所具备的专业素质的集中体现,包括学术能力、体育能力、道德素质、身心行为等方面。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以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工匠精神与学生能力的本质内涵以及如何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对高校体育学生整体素质的现状进行科学研究;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目标,为建设一支现代化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注入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回顾了“中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历史渊源,深入分析“中国工匠精神”的基本内容,整合了体育领域后备师资队伍的培养方法;寻找工匠的精神和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建设的融合点;梳理了工匠精神与体育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科中的应用、学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从而为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选取了匠品、匠识、匠艺、匠知、匠道、匠心、匠德、匠行8个核心要素。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主要在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四个具体方面实施。(2)对山东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研究结果。体育学生能力的内容是指体育课堂教学、训练、锻炼、竞赛、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是课程教学、体育技能、体育知识和道德心理价值观的综合表现。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各项元素的具备程度进行调查,整体比例为:欠缺1/5,一般3/5,良好1/5。(3)此次研究在对于调查指标具体元素的选取上包括: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4个一级指标;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等16个二级指标;学科教育认知等64个三级指标;此外根据问卷调查确定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各指标重要程度系数Fi>4.0,并对其融合可行性进行分析。(4)学生能力形成机制主要包括:学习动机、课堂教学、课程设置、教育体系、培养目标等;并依据此内容制作调查问卷发放于体育学生、体育教师等调查具备情况及重要程度。(5)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所采用的实施措施主要包括:国家层面,追寻工匠精神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发展;社会层面,从学生个体入手,探究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具体理论实践方法。研究得出下列结论:(1)工匠精神融入体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工匠精神与体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内在联系。在学科能力、体育素质、教育能力和身心行为四个具体方面,工匠精神有机地融入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可行性。(2)在学生能力各项指标元素调查中学生整体具备程度总体表现进行良好,培养学生能力都在一般水平之上。(3)在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各项指标的重要系数Fi>4.0,即在选取的64个指标元素中重要性程度较高,对于将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意义较大。(4)工匠精神对于融入当代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具体困境主要包括:一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主意识相对薄弱;二是迫切需要完善体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与整合路径;三是缺乏明确的精神文化标准。(5)对于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主要包括了8个主要元素以及三个方面的需要;并且要遵循工匠精神融入综合能力培养的原则,分析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生技能发展中的具体措施。(6)具体实践过程为: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体育素养:臻艺求学、野蛮体魄的匠艺;求知问真、文明精神的匠知;教育能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匠心;有教无类、尚体重学的匠道;身心品行:明德爱国、忠守敬业的匠德;尊师重教、知行合一的匠行。
潘泰成[3](2021)在《普通高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广东省清远市为例》文中提出在课改不断深入和推进的背景下,对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体育工作者的一种新形态下的任务和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对清远市普通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进行调查,整理出普通高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各项指标,分析出清远市普通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就相应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促进清远市普通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查法等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了解清远市的普通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认为:1清远市普通高中生运动能力的表现:学生对于有体能一定的认识,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于国内外的体育赛事有一定的关注并能对赛事的精彩程度做出一定的评价。但也有一定的不足,如学生的体育活动不足、运动技能的掌握较差、裁判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不足和制定体能锻炼计划能力不够。2清远市普通高中生健康行为的表现: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够对自己进行良好的健康管理,有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适应能力,积极的生活态度。但学生的体育参与较少、体育锻炼方法了解情况较差和与他人交往能力不足。3清远市普通高中生体育品德的表现: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精神和胜负观,但学生的运动角色胜任情况较差和规则意识不足。并从学校体育的四个角度进行分析,构建清远市普通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模式:1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基点,抓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2以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为发展,促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3以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为提高,提高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4以学校课余体育竞赛争突破,提升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荣俊杰[4](2020)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2012年上海市在二期课程改革基础上,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推动新一轮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先立后破”的改革尝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认知的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迷茫与偏失,影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目的的达成。面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从学理视角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系统予以理性优化,能有效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丰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从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与实质出发,审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的现状,在学理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优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构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运动经历与运动情意五维目标体系,确立了五维目标间纵、横结构关系,阐明了各级分目标的表达逻辑。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体系强调了运动技能目标的核心性、体能目标的重要性,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的现实诉求;凸显运动知识、运动经历和运动情意目标的长效价值,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保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二、整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纵向、横向及动态均衡结构关系,提出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明确了知识、技能与体能选择的独立与共济关系,系统地对各级教学内容进行了规整,实现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安排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有利于满足学生专项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需求,突显了教学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三、选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路径,提出提高运动项目选择的精准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提升体育师资素养、挖掘场地设施等优化策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凸显了教学实施“行动”的本质诉求,通过完善项目选择志愿表、制定技能+体能的分层标准,确保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高效运行;采用多途并举的优化路径,弥补师资缺口,提升体育教师的专项化素养;探寻合作共赢模式,缓解场地设施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困束。四、完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统一了学习评价内容,厘清了评价比重的动态化分配准则,健全了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完善,明确了运动技能评价的主体性、体能次之但比重逐年递增的五维评价内容;强调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比重的逐年递增趋势,突显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评价办法与学习成绩呈现方式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学习评价效果的精准性与其价值的延伸性,促进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短期目的性与长效前瞻性的有机融合。五、通过构建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路径和完善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夯实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实践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在CS中学的教学实践显示,师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正向提升,佐证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良性运行及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何嫣然[5](2020)在《PRECEDE理论下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模块实施影响因素分析 ——以开封市区高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快速发展,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其健康问题已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为帮助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政策,例如2016年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等,这些政策都强调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手段。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它是以体育为主,同时又充分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它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基础,提高学生身体素养为目的,强调体育课程框架内所包含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与多种价值。现阶段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以学习运动技能、锻炼体能为主,在实际的体育课程教学中忽略健康教育模块内容的传授。本文通过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开封市区高中体育教师、高中生、学校分管领导以及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施健康教育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并运用PRECEDE理论阐释开封市区各高中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施健康教育模块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够为开封市区各高中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有效实施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影响开封市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模块实施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三大类,即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强化因素。倾向因素包括体育教师倾向因素:(1)缺乏有效、全面、科学的健康教育知识途径;2.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健康教育模块教学的认知出现偏差。学生倾向因素:(1)开封市高中生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偏低;(1)开封市高中生对健康教育模块认知不足;(3)开封市高中生对健康教育模块知识内容需求度较高。学校分管领导倾向因素:学校领导层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模块的认知不足。促成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师促成因素:(1)开封市体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太合理;(2)体育教师授课形式单一、课时不足、教授内容不全面、教学组织形式没有针对性、教学手段落后以及无学习评价方式。学生促成因素主要:(1)开封市区高中生缺乏有效、全面、科学的健康教育知识途径;(2)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内容不完善。学校分管领导促成因素:学校安排的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不全面。强化因素包括体育教师强化因素:(1)体育教师培训需求未得到满足;(2)体育教师薪酬制度缺乏激励效应,职称评定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生强化因素:开封市区高中生对健康教育模块教学满意度较低。学校分管领导强化因素为:学校对体育教师考核体系并不细致、全面。基于对影响开封市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模块内容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以下建议:(1)以“知信行模式”为依据,树立正确健康教育观。(2)利用新媒体进行体育健康教育知识的推广与学习。(3)对开封市高中体育教师队伍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提升。(4)开发独有的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丰富健康教育内容,开发新型教学方法。(5)借鉴《美国学校健康促进计划》,完善健康教育教学计划。(6)对体育教师进行职后健康教育专题的培训。(7)提高体育教师学校地位,提升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8)建立健康教育模块课程评价体系及健康教育监督机构。
杨继星[6](2020)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提出伴随“健康中国2030”战略推向纵深,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愈发受到重视,但鉴于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校园安全事故频发等不争事实,体育教师作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实施者角色,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潜在对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评价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理论现实价值。研究以体育教育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对象,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德尔菲、数理统计、熵值等研究方法,在借鉴国内外健康教育能力评价研究基础上,依据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结合能力层次结构、学校健康教育教师素质、APHEO病人教育等理论基础,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全面的理论分析及具体构建操作。得出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是指:以在校中小学生为教育对象,在具备牢固健康教育知识储备上、熟练掌握健康教育教学技能前提下,能够有效操作诊断、计划、干预及效果评价在内的学校健康教育系统工作,促进教育对象了解相关健康知识,养成健康行为及生活方式,使其行为利于健康化方向发展的综合能力,具有层次性、异同性、渗透性、集成性等特点。2.参考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原则、程序,结合查阅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能力研究的文献资料,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了3个一级指标(知识储备、技能掌握、学校健康教育操作),8个二级指标(健康通识知识、健康教育知识、基础教学技能、健康教育技能、教育对象诊断、干预计划制定、教育干预实施、教育效果评价),及其各自下分的38个三级指标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3.依据专家对指标重要程度评定结果,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知识储备0.216、技能掌握0.431、学校健康教育操作0.353;健康通识知识、健康教育知识、基础教学技能、健康教育技能、教育对象诊断、教育计划制定、教育干预实施、教育效果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分别为0.490、0.510、0.643、0.357、0.158、0.252、0.352、0.238,可以确定培养学生健康教育能力时应着重健康教育知识、基础教学技能、操作教育干预实施等三方面。4.基于评价指标体系,参考前人经验方法,设计制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标准表”,说明了评价标准表的注意事项、计分方法、评价等级等,并选取南京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一名样本学生进行了实例应用说明,结果显示该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等级为“一般”。
宋义磊[7](2019)在《普通高中健康教育实施与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契合状况调查研究 ——以H高中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国家战略健康中国建设深入,健康教育尤其是学校健康教育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核心环节迅速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高中的健康教育长久以来由于学业压力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一直处于“贫困”状态,尽管《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的颁布与实施进一步明确了高中健康教育的内容及学业质量要求,但高中阶段健康教育的质量提升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健康教育需求与学校健康教育实施契合问题突出。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湖北省武汉市H高中为个案,通过对其为期8周的实地考察,设计《学校健康教育实施调查问卷(学生卷)》、《学校健康教育实施调查问卷(教师卷)》和《高中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调查了解H校3个年级共计434名学生的健康危险行为状况及健康教育需求。同时通过文本梳理及教师访谈等形式梳理学校健康教育实施状况,分析学校健康教育“实施”与“学生问题”的契合情况。本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高中健康教育实施顶层设计亟待加强,学校在健康教育目标设置、实施评价环节上与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契合较低问题突出,如健康教育实施过度依赖上级指导、健康教育目标设置简单模糊、领导及教师对目标认识不到位、健康教育评价环节缺失严重,现有评价主体、方法单一对学生健康促进效果较低等问题。(2)高中健康教育管理体制滞后国家政策要求,健康教育实施途径与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契合较低,《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现行健康教育尽管形式多样,但总体上仍存在教育形式创新不足、吸引力不强、学生的参与满意度不高等问题。(3)高中健康教育实施内容与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契合较低,在健康教育“供”“需”对应、校本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问题突出,将健康教育窄化成卫生教育和安全教育,同时健康教育供给重点偏离学生实际需求等。
李帅[8](2019)在《我国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先行。学校健康教育对“健康中国”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对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但目前我国健康教育师资紧缺,单独开设培养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难度大。2008年以来,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要求以体育课为载体进行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因此,培养体育教师的健康教育能力,对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融合教师教育理论与能力培养规律的内在联系,以教师职前教育、资格认证、入职培训与职后发展分别对应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形成、认证、发展阶段的研究。主要挖掘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体育教师资格认证、体育教师入职培训与职后发展中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经验,对我国培养具备健康教育能力的体育教师提出策略。结论如下:(1)我国政府、学者、学校对培养具备健康教育能力的体育教师三方未达共识。(2)在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形成阶段,存在专业培养目标未体现社会需求与健康教育要求,课程体系中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比重偏低,对健康教育教学体现严重不足等问题。(3)在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认证阶段,存在认证机构单一,认证标准宽松,健康教育相关认证内容缺失等问题。(4)在健康教育能力发展阶段,存在缺少健康教育相关培训内容与评价机制,教师缺乏职业规划等问题。(5)美国与澳大利亚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中均体现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要求。两国均重视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认证,重视CPR能力认证,美国设立专门健康教育能力认证模块。澳大利亚颁布系统与有针对性的文件支持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的职后发展。(6)培养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需要政府、学者、学校凝聚合力;要更新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名称、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增设CPR考试;要完善体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要增加教师培训评价机制与健康教育内容,学校要为体育教师提供多种发展平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张峰[9](2019)在《“健康第一”理念下南京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所提倡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丰富和发展公共体育的内涵,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的问题,进行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为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教育理念,解决传统体育模式下体育课程内容同质化、教学模式单一化,为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现实意义。本文以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南师大)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对南师大现行的公共体育课程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外活动、体育师资队伍、场地设施等情况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法为: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分析以及逻辑分析等。本文的理论依据为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健康第一”理念下,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在“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下,南师大公共体育课程的内涵等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提高。新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基本得到落实,完成情况良好。其中主要创新与实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南师大教学大纲文本结构的更改,促使教学目标和任务更加明确,考核评价更加合理。其次是运动训练课程班、艺术类课程与“校级精品课程”花样跳绳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并提升运动技术技能,也带动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最后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有利于学术传承,多媒体技术在课内外的使用,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业务能力有了创造性的发展,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南师大在大学体育内涵建设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未到达预期的设想,因此内涵建设还需要继续完善以下几个方面:“健康第一”理念认识不够深刻,体育教学目标着重强调运动技能目标,忽视了“健康第一”理念下运动参与、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的目标。体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开设新型项目和课时比较少,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不高,课外活动内容没有针对女生多的特点进行开设,影响“健康第一”理念下运动技能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传统,考核评价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未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忽视了“健康第一”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内涵。教师队伍中缺少年轻有活力的青年教师;师生配备比不能达标。体育场地设施种类基本齐全,但体育场地年久失修,器材破旧,场馆收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赵富学[10](2018)在《课程改革视域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课程改革特有规律的体现和内在驱动的结果,它的内涵在“双基、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是国家全面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在体育学科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点和起点,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已成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进程中的重心和焦点。本研究的开展,有利于丰富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要素、结构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在阐释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的课程化问题、解决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过程中的理论架构和预期问题、厘清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部结构诸要素的关系及其课程转化问题、创新基于课程改革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范式与案例等方面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根据体育学科教学现实预设研究任务,选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案例研究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在于引介、分析和比较发达国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推行的结构体系与经验特征;按照学科结构理论的原理和要求,界定符合我国体育学科特点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并探讨其组成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基本关系,构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结构体系;运用符号互动理论,从学生——课程——教师的角度,按照其对应的能力化——课程化——专业化的结构,探寻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进行落地化处理的方式,阐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化处理的机制和路径。本论文通过严密组建研究结构、系统梳理与分析研究材料、合理构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设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化处理路径等程序,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我国对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现有的研究成果多以理论引介和逻辑思辨为主,针对性的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较少,研究结论多以经验总结或特征分析为主。2.学科结构理论可用于指导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符号互动理论可用于引导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化处理的策略。3.发达国家从不同视角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分级细化,普遍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心视为体育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的培养,并提倡进行课程转化。重注从社会交际、教育、健康等不同视角观测与设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4.通过发掘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比较国际经验、总结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优化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与实践,可以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通过体育学科学习形成的,贯穿于整个学段的,适应学生终身体育且能对学生身心产生持续影响的,面向学生成长全程的必备道德品质和关键运动素质与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体育品德与修养、运动兴趣与能力、健康行为与习惯、运动品质与意志4个组成要素。5.运用学科结构理论,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综合型研究与设计思路,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分为4个领域,并设15个一级指标,44个二级指标。6.能力化是引领与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石。在“能力本位”的视域下,体育品德与修养是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前提;运动兴趣与能力是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健康行为与习惯是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延伸;运动品质与意志是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保障。7.课程化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联系“学生——能力化”、“教师——专业化”的重要介质。通过情境生成、复合需要、规划研制、活动设计、反思评价5个环节,构建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化机制,可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化处理提供科学合理的实践路径。8.专业化是建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时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在“立德树人”育人方向的指引下,通过体育教师的主体性建构、改进常态教学、开展区域研修和校本研修、提高不同体育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水平等方式,可以保障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的质量。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将会伴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行而深入开展。在后续研究中,建议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融入到日常体育教学活动中,和学生的体育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按照体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不断拓展与更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领域和内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要以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为基础,在研究的质与量等方面努力寻求突破;选取的研究素材要接地气,使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更加有针对性。明确开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是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更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国际趋势接轨的必要环节。
二、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
4.3 本章小结 |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7 本章小结 |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
6.1 量表的研制 |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
7.5 讨论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8.2 研究局限 |
8.3 展望 |
9 致谢 |
10 主要参考文献 |
11 附录 |
12 个人简历 |
(2)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认知 |
2.1.1 “工匠”的定义 |
2.1.2 工匠精神的概念内涵研究 |
2.1.3 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 |
2.1.4 高校工匠精神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 |
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研究综述 |
2.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概念研究 |
2.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评价研究 |
2.2.3 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
2.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研究综述 |
2.3.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概念内涵研究 |
2.3.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研究 |
2.3.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评价研究 |
2.4 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工匠精神与能力培养调查分析 |
4.1.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分析 |
4.1.2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 |
4.1.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重要程度调查分析 |
4.1.4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形成机制分析 |
4.1.5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融合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
4.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分析 |
4.2.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
4.2.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价值意蕴 |
4.2.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分析 |
4.3 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实践分析 |
4.3.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 |
4.3.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原则 |
4.3.3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在联系 |
4.3.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
4.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实践融合策略 |
4.4.1 传于“文”——文化传承 |
4.4.2 立于“气”——社会价值风气引领 |
4.4.3 形于“学”——学校教育实践 |
4.4.4 精于“教”——教学过程渗透 |
4.4.5 成于“人”——学生自我学习结果化 |
4.5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机制保障 |
4.5.1 政策保障,传承有据 |
4.5.2 制度建设,推行有力 |
4.5.3 价值导向,榜样引领 |
4.5.4 完善机制,评价科学 |
4.5.5 教育投入,言传身教 |
4.5.6 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普通高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广东省清远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对于学生培养的时代性要求 |
1.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
1.1.3 对学生培养的迫切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
2.1.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
2.1.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及维度组成 |
2.1.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
2.2 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2.2.1 国外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2.2.2 国内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实地考察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清远市普通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 |
4.1.1 基本信息 |
4.1.2 运动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
4.1.3 健康行为培养现状分析 |
4.1.4 体育品德培养现状分析 |
4.2 清远市普通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
4.2.1 运动能力需加强 |
4.2.2 健康行为需调整 |
4.2.3 体育品德需规范 |
4.3 清远市普通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问题成因分析 |
4.3.1 体育与健康课程方面 |
4.3.2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方面 |
4.3.3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面 |
4.3.4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方面 |
5 结论 |
5.1 清远市普通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三维表现 |
5.1.1 清远市普通高中生运动能力的表现 |
5.1.2 清远市普通高中生健康行为的表现 |
5.1.3 清远市普通高中生体育品德的表现 |
5.2 清远市普通高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模式构建 |
5.2.1 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基点,抓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
5.2.2 以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为发展,促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
5.2.3 以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为提高,提高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
5.2.4 以学校课余体育竞赛争突破,提升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时代诉求: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变革 |
二、现实诉求:高中阶段需要体育专项化教学 |
三、自身诉求: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持续发展 |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
一、研究综述 |
(一)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前的研究 |
(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后的研究 |
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
(一)概念辨析 |
(二)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调查法 |
(三)实验法 |
(四)比较研究法 |
(五)数理统计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创新 |
(一)视角创新 |
(二)理论创新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 |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
(二)泰勒原理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内容 |
(二)布卢姆理论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二)有意义学习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第二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的构建 |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仍需提升 |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 |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 |
二、教学目标的认知度尚需深化 |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
(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构建理论 |
一、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目标构建的基本依据 |
(一)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
(二)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
(三)凸显运动项目核心价值 |
三、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阐释 |
(一)教学目标维度的理性分析 |
(二)教学目标维度合理性考量 |
(三)教学目标维度的具体表征 |
第三节 各级教学目标的表达 |
一、教学总目标的陈述 |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呈现 |
(一)学年教学目标的要义 |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陈述 |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陈述 |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 |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 |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要素 |
(三)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的整合 |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内容选择仍需全面性统筹 |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满意度 |
(二)教学内容教授的倾向性 |
二、教学内容设置仍需系统性规整 |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难易度 |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 |
一、教学内容整合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理念 |
(一)彰显学科的重要观念 |
(二)聚焦专项的核心知识 |
(三)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 |
三、教学内容选择依据与取向 |
(一)三位一体的选择依据 |
(二)多维交融的价值取向 |
四、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形式 |
(一)纵向、横向、动态均衡的三维结构 |
(二)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 |
第三节 各级教学内容的呈现 |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
二、学年教学内容的规划 |
三、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 |
四、单元教学内容的细化 |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要求 |
(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划分 |
五、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 |
(一)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 |
(二)课时教学内容的示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 |
第一节 教学实施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运行层面 |
(一)运动项目选择存在边缘化 |
(二)分层教学仍需科学化规整 |
二、体育师资层面 |
(一)师资数量相对不足 |
(二)专项素养仍需提升 |
(三)专项培训仍需深化 |
三、场地设施层面 |
(一)场地设施的共用现象 |
(二)场地设施的供需失衡 |
第二节 教学实施的选择理论 |
一、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实施的本质探析 |
三、教学实施的价值诉求 |
第三节 教学实施选择的策略 |
一、健全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 |
(一)提高项目选择的精准性 |
(二)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
二、优化师资队伍与专业素养 |
(一)多途并举壮大体育师资队伍 |
(二)强化职培提升教师专项素养 |
三、挖掘场地设施的利用潜能 |
(一)多方融入探索共赢共享模式 |
(二)空间延伸利用周边场地设施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的完善 |
第一节 学习评价的问题审视 |
一、学习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
(一)学习评价标准的各自为政 |
(二)学习评价内容缺乏一致性 |
二、学习评价主体存在单一性 |
三、学习结果评定存在经验性 |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完善理论 |
一、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
二、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
三、学习评价的核心理念 |
四、学习评价的基本准则 |
(一)学习评价的发展性 |
(二)评价标准的分层性 |
(三)评价比重的变化性 |
第三节 学习评价完善的途径 |
一、统一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内容 |
(一)明晰学习评价的根本宗旨 |
(二)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 |
(三)细化评价内容指标的维度 |
二、健全多元评价主体的互融机制 |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制度 |
(二)明确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 |
(三)确定评价主体的评价比重 |
三、完善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办法 |
(一)明确评价内容的评定方法 |
(二)采用等级+评语的呈现方式 |
(三)编制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实践 |
第一节 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
一、教学实验目的 |
二、教学实验对象 |
三、教学实验时间 |
四、教学实验程序 |
(一)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
(二)教学实验中的跟进 |
(三)教学实验后的统计 |
第二节 教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
一、结果与分析 |
(一)教师对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内容的认知 |
(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效认知的比较 |
(三)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专项运动成绩的比较 |
二、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Ⅰ |
附录二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Ⅱ |
附录三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Ⅰ |
附录四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Ⅱ |
附录五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专家评议表 |
附录六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名单 |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PRECEDE理论下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模块实施影响因素分析 ——以开封市区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
1.1.2 健康教育是提升青少年体质水平的内在要求 |
1.1.3 落实健康教育是新课改的根本要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与健康课程 |
2.1.2 健康教育模块 |
2.1.3 PRECEDE模式理论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2.2.1 学校健康教育内容的相关研究 |
2.2.2 学校健康教育模式的相关研究 |
2.2.3 学校健康教育评价的相关研究 |
2.2.4 学校健康教育师资的相关研究 |
2.2.5 学校健康教育开展影响因素研究 |
2.2.6 关于学校健康教育的域外研究 |
2.3 国外相关研究 |
2.3.1 学校健康教育内容的相关研究 |
2.3.2 学校健康教育模式的相关研究 |
2.3.3 学校健康教育评价的相关研究 |
2.3.4 学校健康教育师资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开封市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模块实施现状调查 |
4.1.1 开封市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健康教育模块倾向因素调查 |
4.1.2 开封市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健康教育模块促成因素调查 |
4.1.3 开封市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健康教育模块强化因素调查 |
4.2 开封市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模块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影响健康教育模块实施的倾向因素分析 |
4.2.2 影响健康教育模块实施的促成因素分析 |
4.2.3 影响健康教育模块实施的强化因素分析 |
4.3 开封市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模块实施对策分析 |
4.3.1 健康教育模块实施倾向因素策略分析 |
4.3.2 健康教育模块实施促成因素策略分析 |
4.3.3 健康教育模块实施强化因素策略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开封市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模块实施影响因素分析(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B 开封市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模块实施影响因素分析(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C 开封市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模块实施影响因素分析(分管领导访谈提纲) |
附录 D 调查问卷效度评价表 |
致谢 |
(6)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资料法 |
1.4.2 德尔菲法 |
1.4.3 熵值法 |
1.4.4 数理统计法 |
1.4.5 问卷调查法 |
1.5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健康教育 |
2.1.2 学校健康教育 |
2.2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2.2.1 国内外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与健康教育的研究 |
2.2.2 国内外关于健康教育能力评价的研究现状 |
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
3.1 能力结构理论 |
3.2 学校健康教育教师素质理论 |
3.3 APHEO病人教育理论 |
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概念、内涵及特点 |
4.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概念 |
4.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内涵 |
4.3 体育教育专业健康教育能力特点 |
4.3.1 集成性 |
4.3.2 层次性 |
4.3.3 异同性 |
4.3.4 渗透性 |
5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
5.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工作流程 |
5.4 初步评价指标体系的拟定 |
5.5 德尔菲法开展的基本情况 |
5.5.1 专家的基本情况 |
5.5.2 专家的积极性 |
5.5.3 专家的研究熟悉程度 |
5.5.4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
5.5.5 专家咨询问卷的信效度 |
5.6 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指标合理性评定情况 |
5.7 第二轮专家咨询及指标重要性筛选情况 |
5.8 第三轮专家咨询问卷评价及指标筛选情况 |
5.9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6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6.1 权重计算方法的确定—熵值法 |
6.2 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方法概述 |
6.3 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计算思路 |
6.4 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计算 |
6.5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立 |
7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和要素分析 |
7.1 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
7.2 评价指标体系的要素分析 |
8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标准表的制作与应用说明 |
8.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标准表的制作 |
8.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标准表的应用说明 |
8.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标准表的注意事项 |
8.2.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标准表的计分方法 |
8.2.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标准表的评价等级 |
8.2.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标准表的实例说明 |
9 结论与不足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
附录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
附录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
附录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标准表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普通高中健康教育实施与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契合状况调查研究 ——以H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概念的界定 |
1.2.2 国内外学校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 |
1.2.3 国内外健康危险行为的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思路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资料法 |
2.3.2 问卷调查法 |
2.3.3 访谈法 |
2.3.4 实地考察法 |
2.3.5 文本分析法 |
2.3.6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H高中健康教育实施的调查结果 |
3.1.1 学校健康教育的“生存”现状 |
3.1.2 学校健康教育实施目标设置及教师对目标的掌握 |
3.1.3 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设置和结构分析 |
3.1.4 健康教育各途径的实施及学生学习状况 |
3.1.5 学校的健康教育实施评价 |
3.1.6 影响该校健康教育实施的因素 |
3.2 H高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结果 |
3.2.1. 导致各种非故意伤害的行为的现状 |
3.2.2 导致各种故意伤害的行为的现状 |
3.2.3 物质或精神成瘾行为的现状 |
3.2.4 性知识、风险性行为、性态度的现状 |
3.2.5 不良饮食相关行为的现状 |
3.2.6 缺乏运动相关行为的现状 |
3.3 H高中健康教育实施与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契合状况分析 |
3.3.1 健康教育实施目标与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契合状况 |
3.3.2 健康教育实施内容与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契合状况 |
3.3.3 健康教育实施途径与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契合状况 |
3.3.4 健康教育实施评价与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契合状况 |
3.4 影响学校健康教育实施与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契合的因素 |
3.5 契合对于健康教育实施的意义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我国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2.1 健康教育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 |
1.2.2 中小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健康教育护航 |
1.2.3 健康教育以体育课为载体要求体育教师具备健康教育能力 |
1.2.4 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决定健康教育质量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体育教师与健康教育的研究 |
1.4.3 健康教育师资的研究 |
1.4.4 健康教育能力的研究 |
1.4.5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
1.4.6 文献述评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资料法 |
1.5.2 个案研究法 |
1.5.3 比较研究法 |
1.5.4 逻辑分析法 |
2 我国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现状研究 |
2.1 我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培养背景 |
2.1.1 不变的传统—教师教育概述 |
2.1.2 漫长的认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概述 |
2.1.3 萌芽的思想——体育教育专业概述 |
2.2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 |
2.2.1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
2.2.2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模块的设置 |
2.3 我国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认证 |
2.3.1 我国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认证机构 |
2.3.2 我国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认证标准 |
2.3.3 我国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认证内容 |
2.4 我国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入职培训与职后发展 |
2.4.1 我国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入职培训 |
2.4.2 我国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职后发展 |
3 我国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培养问题分析 |
3.1 我国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意识形态问题分析 |
3.1.1 政府相关文件未聚合力 |
3.1.2 学者研究的领域局限 |
3.1.3 中小学校忽视健康教育 |
3.2 我国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的形成阶段问题分析 |
3.2.1 培养目标未体现社会需求 |
3.2.2 课程体系缺少健康教育课程 |
3.2.3 健康教育实践环节缺失 |
3.3 我国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认证阶段问题分析 |
3.3.1 体育教师资格认证机构单一 |
3.3.2 体育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宽松 |
3.3.3 体育教师资格认证缺少健康教育相关内容 |
3.4 我国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发展阶段问题分析 |
3.4.1 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入职与职后培养缺少文件支持 |
3.4.2 体育教师培训缺乏评价机制 |
3.4.3 体育教师培训健康教育相关内容缺失 |
3.4.4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缺乏职业规划 |
4 美、澳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经验启示 |
4.1 美、澳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培养背景 |
4.1.1 美国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培养背景 |
4.1.2 澳大利亚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培养背景 |
4.2 美、澳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 |
4.2.1 美、澳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 |
4.2.2 美、澳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启示 |
4.3 美、澳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认证 |
4.3.1 美、澳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认证 |
4.3.2 美、澳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认证启示 |
4.4 美、澳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入职培训与职后发展 |
4.4.1 美、澳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入职培训与职后发展 |
4.4.2 美、澳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入职培训与职后发展启示 |
5 我国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策略 |
5.1 我国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意识策略 |
5.1.1 政府颁布针对性文件 |
5.1.2 学者开阔研究领域 |
5.1.3 学校开展“真正”的体育与健康课程 |
5.2 我国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的形成策略 |
5.2.1 更改体育教育专业名称 |
5.2.2 制定与时俱进的培养目标 |
5.2.3 设置融中汇外的培养课程 |
5.2.4 螺旋式增加健康教育实践 |
5.3 我国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认证策略 |
5.3.1 建立三方合作的认证机构 |
5.3.2 提高体育教师资格认证标准 |
5.3.3 增加健康教育能力认证的理论与实践内容 |
5.4 我国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发展策略 |
5.4.1 建立完善体育教师培训评价系统 |
5.4.2 学校提供多种职后发展平台 |
5.4.3 体育教师规划职业生涯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健康第一”理念下南京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绪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健康第一” |
1.3.2 公共体育教学 |
2 文献综述 |
2.1 “健康第一”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
2.2 “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有关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回顾 |
2.3 “健康第一”与发展身体素质的相关研究回顾 |
2.4 国外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研究回顾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据统计法 |
3.2.5 案例分析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南师大公共体育教学发展概况 |
4.1.1 南师大着名教育家的体育思想研究 |
4.1.2 南师大公共体育课程发展历程回顾 |
4.2 “健康第一”理念下南师大公共体育课教学基本情况 |
4.2.1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 |
4.2.2 体育教学模式 |
4.2.3 公共体育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 |
4.2.4 体育课教学方法 |
4.2.5 体育课教学考核与评价 |
4.3 “健康第一”理念下影响公共体育教学开展的因素 |
4.3.1 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
4.3.2 体育场地设施及器材条件 |
4.3.3 公共体育课教学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 |
4.3.4 公共体育课教学情况的实证研究 |
4.4 “健康第一”理念下他山之石的借鉴 |
4.4.1 教学指导思想的比较 |
4.4.2 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比较 |
4.4.3 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合理程度的比较 |
4.4.4 体育教学内容的比较 |
4.5 “健康第一”理念下南师大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存在的优点与不足 |
4.5.1 “健康第一”理念下体育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及其优点 |
4.5.2 “健康第一”理念下教学改革存在的不足之处 |
4.6 “健康第一”理念下南师大体育教学改革思路和改革措施 |
4.6.1 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思路 |
4.6.2 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课程改革视域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问题聚焦与研究构想 |
第1章 导论 |
第1节 研究的缘由 |
1 国内外研究背景 |
2 问题的提出 |
3 研究意义 |
第2节 概念厘定与辨析 |
1 核心概念厘定 |
2 相关概念辨析 |
第3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梳理及研究动态透视 |
1 国外相关研究梳理及研究动态透视 |
2 国内相关研究梳理及研究动态透视 |
第4节 研究框架 |
1 研究目标 |
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重点与难点 |
5 研究中的创新点 |
本章小结 |
第2章 课程改革视域下研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第1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 学科结构理论 |
2 符号互动理论 |
第2节 研究的实践基础 |
第3节 理论应用预设与实践路径设计 |
本章小节 |
第二部分 经验引介与体系构建 |
第3章 课程改革视域下发达国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及推行 |
第1节 美国与加拿大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及推行 |
1 美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及推行 |
2 加拿大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及推行 |
3 经验与启示 |
第2节 英国与德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及推行 |
1 英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及推行 |
2 德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及推行 |
3 经验与启示 |
第3节 日本与澳大利亚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及推行 |
1 日本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及推行 |
2 澳大利亚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及推行 |
3 经验与启示 |
第4节 国外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及推行的比较分析 |
1 道德品格与社会性维度的比较 |
2 体育观念与态度维度的比较 |
3 运动技术与技能维度的比较 |
4 运动习惯与行为维度的比较 |
本章小节 |
第4章 课程改革视域下我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结构与体系的构建及实践 |
第1节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界定 |
1 界定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依据 |
1.1 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发掘 |
1.2 从国际经验比较中推衍 |
1.3 从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中总结 |
1.4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与实践中归纳 |
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
2.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关涉到的3个基本概念 |
2.2 理解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应该把握的内在特征 |
第2节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
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选取思路 |
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选取程序 |
2.1 人员选定 |
2.2 访谈与调研流程 |
2.3 对调研与访谈结果进行文本整理及制定编码方案 |
2.4 编码方案中各级指标被提及的人数百分比 |
2.5 被访人员对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所持观点的特征 |
3 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选取的其他建议 |
4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确定 |
4.1 体育品德与修养 |
4.2 运动兴趣与能力 |
4.3 健康行为与习惯 |
4.4 运动品质与意志 |
5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之间的交互关系 |
第3节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结构体系的构建 |
1 协调专家意见 |
2 评价客观指标 |
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标权重体系构建 |
第4节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实践探索 |
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实施信度 |
2 独立测评者信度检验 |
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中的构念效度 |
4 案例分析: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观察 |
本章小结 |
第三部分 策略探讨与实践设计 |
第5章 能力化:引领与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石 |
第1节 能力化与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关系 |
1 体育品德与修养是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化的坚实基础 |
2 运动兴趣与能力是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化的根本指向 |
3 健康行为与习惯是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化的广度延伸 |
4 运动品质与意志是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化的稳定保障 |
第2节 课改深化背景下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化的引领方式 |
1 校本研制: 引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化的不竭动力 |
2 信息构建: 引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化的永续助力 |
3 有效教学: 引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化的不息活力 |
4 分层测评: 引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化的恒久展力 |
第3节 课改深化背景下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化的培育策略 |
1 遵循课程改革整体规划,展示体育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力 |
2 优化课程改革层级次序,提升体育学科教学内容的运行力 |
3 修复课程改革薄弱区域,完善体育学科教学整体的组织力 |
4 凸显课程改革中心环节,彰显体育学科教学过程的生命力 |
第4节 课程改革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化的评价构想 |
1 研究与借鉴国际已有经验,掌握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评价研究能力 |
2 改造与升级国内现有成果,优化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评价设计能力 |
3 解构与重组研究固有模式,强化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评价推衍能力 |
4 整合与改进成熟测评技术,提升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评价应用能力 |
本章小结 |
第6章 课程化: 完善与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心 |
第1节 课程改革进程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化的现状分析 |
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密切结合 |
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在学校体育课程结构之中 |
3 体育课程标准透视出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
4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体育学科课程体系相互影响 |
第2节 课程改革进程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化的机制设计 |
1 情境生成 |
2 复合需要 |
3 规划研制 |
4 活动设计 |
5 反思评价 |
第3节 课程改革进程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化的研制程序 |
1 体育教师个人研制环节 |
2 成员集体研制环节 |
3 改进与修正研制环节 |
4 针对性的有效研制环节 |
第4节 课程改革进程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化的研修规划 |
1 结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特性建立相应的体育课程研修组织 |
1.1 遵循结构变量与情景变量的要求 |
1.2 强化学科意识与重视学科化分工 |
1.3 控制研修规模与优化研修程序 |
2 选择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课程研修主题 |
2.1 研修主题的选择要注重发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各要素的功能 |
2.2 研修主题的选择要确保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化程序的有效性 |
2.3 研修主题的选择需要多角度的考虑各类方法的应用 |
3 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选择课程化研修程序的运行路径 |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专业化: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
第1节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的基本假设 |
1 具备专业精神 |
2 开展专业交流 |
3 进行专家引领、团队协作与同伴互助 |
4 借鉴与使用国内外已有经验和模式 |
第2节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的构成要素 |
1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
2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学习行为 |
3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反思行为 |
4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行动循环 |
5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图式 |
第3节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概念机制与实体机制 |
1 概念机制 |
2 实体机制 |
第4节 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的实践策略 |
1 建立教学共同体,开展体育教师专业合作研修 |
2 增强专业敏锐性,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教学反思 |
3 划分教学层次,强化体育教师专业意识与行为 |
4 使用信息化技术,优化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结构 |
5 开展职后培训,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实践外化水平 |
本章小结 |
第四部分 结论建议与研究展望 |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1节 研究结论 |
第2节 研究不足及建议 |
1 研究不足 |
2 研究建议 |
第3节 研究展望 |
本章小结 |
第五部分 研究附件与后记致谢 |
附录A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意见征求表 |
附录B 课程改革视域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第1轮专家意见调查问卷) |
附件C 课程改革视域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第2轮专家意见调查问卷) |
附录D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主要指标相对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E 《课程改革视域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F 《课程改革视域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课堂观察日志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D]. 任大路.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普通高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广东省清远市为例[D]. 潘泰成.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
- [4]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 荣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5]PRECEDE理论下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模块实施影响因素分析 ——以开封市区高中为例[D]. 何嫣然. 河南大学, 2020(02)
- [6]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杨继星.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普通高中健康教育实施与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契合状况调查研究 ——以H高中为例[D]. 宋义磊.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8]我国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研究[D]. 李帅.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9]“健康第一”理念下南京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D]. 张峰.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10]课程改革视域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D]. 赵富学.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