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羊膜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杨勇,娄宾,许冰[1](2017)在《复合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复合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AMT)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难治性青光眼84例(84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行复合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术中使用低浓度丝裂霉素;对照组仅接受复合小梁切除术,术中使用一般浓度丝裂霉素,每组42例(42眼)。术后随访1218个月,观察对比两组术后眼压情况、滤过泡形态、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后1年平均眼压为(15.98±4.56)mmHg,对照组(19.13±6.64)mmHg(1 mmHg=0.133 kPa),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0,P=0.013);观察组功能性滤泡形成率88.1%,对照组为69.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30,P=0.033);观察组手术成功率85.7%,对照组6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0,P=0.023);对照组有角膜上皮剥脱、滤过泡渗漏及薄壁滤泡等并发症发生,观察组无类似并发症。结论复合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术中联合低浓度丝裂霉素,术后眼压控制好,手术成功率高和并发症率低等。
翟彦君[2](2014)在《生物羊膜移植联合Ahmed引流阀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疗效的评估》文中指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为难治性青光眼,患眼虹膜和小梁组织表面有新生的纤维血管膜,可造成房角关闭,此外,新生血管纤维膜可造成虹膜前广泛粘连,且由于新生血管易破裂,反复引起前房出血,故又称出血性青光眼[1]。患者常伴有睫状充血、角膜水肿、剧烈眼痛以及头痛,眼压可达6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上,房角呈不同程度的周边前粘连[2]。根据临床特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分为青光眼前期、开角型青光眼期
赵志玲[3](2013)在《Avastin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综合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又名血管功能不全性青光眼(vascular insufficiency glaucoma),是一种破坏性强、致盲率极高的眼病,病因复杂,治疗困难,属于难治性青光眼的范畴。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在虹膜或前房角生成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膜,遮盖、阻塞小梁网,晚期纤维血管膜挛缩引起周边虹膜前粘连,房角逐渐闭塞,眼压升高,继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NVG的发病机制研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被认为是促使新生血管发生的关键因子,其与受体结合,启动血管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临床上治疗NVG的方法多样,但多以降眼压药物或滤过手术等对症治疗为主,失败率较高,特别是多数病人合并眼后段或眼底病变。治疗失败的主要问题是新生血管的反复出现引起的难以控制的高眼压,因此,NVG的治疗应该是消退和预防新生血管及有效的降眼压措施。有研究证实阻断VEGF与受体的结合,可以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Avastin是VEGF抗体的抑制剂,主要作用是阻止VEGF与受体的结合,进而抑制一系列的反应。新生血管消退后,同时联合不同的抗青光眼手术治疗,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在本次研究中,针对患者复杂的眼底情况进行综合手术治疗,观察并评估玻璃体腔内注射Avastin对治疗的临床疗效,寻找一个NVG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就诊我院的51例(60眼)尚有部分视功能的NVG患者,先行玻璃体腔内注射Avastin,待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消退或萎缩后,再根据患者眼底情况及眼压高低采取综合手术治疗。眼压较高、难以控制者,可行睫状体破坏术;晶状体、玻璃体混浊者可考虑同时联合玻璃体切除和(或)超声乳化术;眼压控制稳定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中联合生物羊膜的使用。所有患者条件允许的,同时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 PRP)。第一次眼内注射后4周、8周行第2、3次Avastin注射。观察注射后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分别测量注射前、注射后、眼底手术后1周、1月、6月、12月的眼压。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眼压等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玻璃体腔注药后60眼中47眼3天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完全消退,7眼4-7天完全消退,6眼7天后新生血管明显萎缩、部分消退。注药前平均眼压(42.92±9.874)mmHg,注药后继续局部及全身应用降压治疗并观察前房反应,1周后平均眼压(31.04±8.008)mmHg,显着低于注药前水平(P<0.001)。给予不同眼底手术及定期球内注射,眼底手术后1周、1月、6月、12月平均眼压分别为(14.97±2.727;15.42±2.604;16.94±3.827;19.17±5.029)mmHg,与手术前平均眼压有显着差异(P<0.001)。至随访结束,45眼视力保持稳定,9眼视力不同程度提高,6眼视力较前轻度下降。手术完全成功24眼(40%),条件成功17眼(28%),失败19眼(32%)。所有病例在玻璃体腔注药及手术中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1.玻璃体腔内注射Avastin后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明显萎缩或部分消退,说明Avastin对新生血管的消退有明显的疗效。2.新生血管的消退,避免了后续手术治疗的出血等并发症,为抗青光眼手术治疗提供了一个窗口期,成为治疗NVG的前提。3.玻璃体腔内注药前后及综合多种抗青光眼手术治疗NVG后的平均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NVG的治疗以抑制及预防新生血管形成和控制眼压为主要目的,抗VEGF药物联合抗青光眼手术等在本研究中证实有较好的效果。
赵春梅[4](2013)在《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本课题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对唐山市眼科医院2012年6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58例66眼随机分为试验组(植入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30例33眼)和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28例33眼),其中试验组4例5眼因经济条件较差未同意植入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而转入对照组,对照组3例3眼因经济条件较好要求植入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而转入试验组;试验组与对照组术中均切除深层巩膜瓣并应用可调节缝线缝合巩膜瓣:术后1天、7天、1月、3月及6月观察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成功率、滤过泡、睫状体脉络膜上腔低回声暗区、并发症及术后应用降眼压药物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月试验组有22眼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其中2眼发生虹膜阻塞引流管口,1眼经毛果芸香碱点眼缩瞳解除虹膜阻塞眼压恢复正常,1眼于术解除虹膜阻塞。有6眼需加用1种或1种以上局部降眼压药,眼压可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手术总成功率为84.8%;术后随访6月对照组病例有14眼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有5眼需加用1种或1种以上局部降眼压药,眼压可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手术总成功率为57.6%,术后1月1眼发生恶性青光眼,经药物治疗恢复正常。两组术后各时期眼压与术前比较,统计学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两组术后各时期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术后各时期试验组与对照组间眼压比较:术后1天及7天两组眼压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3月及6月两组眼压比较,统计学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试验组眼压低于对照组。两组功能性滤过泡比较术后1天、7天及1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及6月两组比较,统计学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试验组功能性滤过泡多于对照组。术后1天及7天试验组与对照组睫状体脉络膜上腔低回声暗区比较,统计学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试验组少于对照组。术后1月、3月及6月试验组与对照组睫状体脉络膜上腔均未见低回声暗区。术中试验组4眼,对照组6眼出现前房出血,术后7天内血液均自行吸收。试验组及对照组术后7天内各4眼发生暂时性高眼压,经促进出血吸收药物治疗及拆除可调节缝线处理均降至正常。试验组5眼(15.2%)出现浅前房,其中4眼伴有低眼压,1眼术后早期发生Ⅲ度浅前房。对照组患者术后早期8眼(24.2%)出现浅前房,其中5眼伴有低眼压,无Ⅲ度浅前房发生。对照组术后1月1眼发生恶性青光眼,药物治疗恢复正常。结论: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是一种操作简便、创伤小、痛苦少、安全有效的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方法;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中使用可调节缝线可减少术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率;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中切除深层巩膜瓣对减少滤过道瘢痕化及更有效地降低眼压有积极作用;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后减少浅前房发生、减少引流管口阻塞及保持滤过道通畅对手术成功至关重要,所以术后早期应密切随访、及时处理并发症非常重要。
李茜,刘伟[5](2012)在《丝裂霉素C术中应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98例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术中应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不同类型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90例(98眼)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6例(50眼)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对照组44例(48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5~12个月,中位数8个月。观测患者的视力、眼压、滤过泡和并发症。结果 (1)2组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术后1周、6个月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术后6个月观察组平均眼压低于对照组(P<0.05)。(3)功能性滤过泡:观察组(86.00%)高于对照组(64.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良反应:术后出现浅前房观察组较对照组多(30.00%vs 10.41%,P<0.05),前房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小梁切除术相比,丝裂霉素C术中应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在防止滤过道瘢痕形成,术后控制眼压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刘艳[6](2012)在《青光安有效组份对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和Ⅰ型胶原蛋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观察青光安4种有效组份对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和I型胶原蛋白的影响,探讨青光安有效组份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效果及作用机制,并初步判断青光安有效组份的安全性。方法 将健康成年新西兰长耳白兔42只,体重1.8-2.2kg,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7组,每组6只。分别为:A组:空白组;B组:模型组;C组:MMC对照组;D组:有效组份1组;E组:有效组份2组;F组:有效组份3组;G组:有效组份4组。将B、C、D、E、F、G六组实验动物兔眼行常规小梁切除+虹膜根部切除术;C组在术中联合应用MMC;A组不做任何处理。各组在造模后第2天开始用药。各组实验动物分别于术后测量眼压,观察滤过泡形成情况;检查术口愈合及眼部一般情况。用药4周后处死各组动物,取术眼滤过道全层组织,HE染色后观察滤过性手术术区组织形态及成纤维细胞个数,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滤过泡区域Tenon囊组织中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术后C、E组眼压回升缓慢,第4周时眼压仍为最小,该两组眼压值与A、B、D、F、G组眼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组和E组术后都能维持有效滤过泡,B组滤过泡在术后两周内基本都变为无功能滤过泡或滤过泡消失,D、F、G组在术后第4周都有部分滤过泡存在。成纤维细胞个数组间比较,除D组与F组间P>0.05,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意义。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除C组与E组、B组与G组、F组与G组组间胶原表达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其他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均为P<0.05,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术后一般情况及第4周标本光镜观察,MMC组有一眼出现术后并发症,各有效组份组眼部组织结构未见异常病变。结论(1)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是导致术后眼压异常回升,滤过性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2)在正常兔眼上行常规小梁切除+虹膜根部切除术,可成功建立滤过性手术模型。(3)青光安有效组份2和MMC都可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瘢痕组织增生,具有明显的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作用。(4)通过实验观察可初步说明青光安有效组份2 口服给药,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性优于MMC。可能成为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一个全新安全药物。
李由[7](2012)在《嵌合式丝裂霉素壳聚糖海绵抗青光眼术后瘢痕化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青光眼滤过术后纤维组织增生引起瘢痕粘连导致滤过泡瘢痕化是青光眼手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基于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病理生理特点,近年来国内外专家们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以减少滤过道瘢痕形成,显着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该技术包括:改进手术方式和技巧,引入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在术中外置可拆除巩膜缝线,术后控制性定量拆除或激光松解巩膜缝线;术中术后使用抑制瘢痕形成的药物;术中使用植入物。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是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手术,它在巩膜表层下作深层巩膜、Schlemm管外壁、前小梁和狄氏膜前的角膜基质切除,保留自然的小梁狄氏膜作为滤过层,并在巩膜层间植入透明质酸钠生物胶,使房水通畅外渗的同时有一些阻力,在眼压逐步降低时保持眼球完整性,由此建立一个巩膜内空间,使房水在巩膜腔中经不同流出通道进行引流。该手术优点在于:手术并发症相对较低,视力恢复较快;术后炎症反应较轻;滤过泡更加弥散及扁平;眼内炎的发生率较低。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预防瘢痕形成的药物只有5-Fu和丝裂霉素C(MMC)。丝裂霉素C是使用最早抗代谢药物之一,抗增殖作用很强,约为同剂量5-Fu的100倍,可明显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延缓术后伤口瘢痕愈合的过程,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5-FU,可提高预后较差眼的青光眼手术成功率,其效果已经临床和询证医学验证。临床常在术中用MMC0.2~0.4mg/ml的棉片置于巩膜瓣、结膜瓣下2-5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但局部单独一次性给药方式远期易形成包裹性无功能滤过泡,导致手术失败。青光眼滤过手术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植入材料的改进。现有的术中植入物有包括透明质酸钠凝胶、生物膜、晶体前囊膜、胶原膜、自体巩膜条等,可机械隔离巩膜瓣和巩膜床,避免或减少纤维粘连,保持滤过道通畅。现在常用的透明质酸钠凝胶和胶原的生物降解期大约只有3-6个月。当植入物降解过程中,非穿透部分的滤过膜表面会逐渐发生纤维增殖而变厚。从而房水的滤过效果可能受到影响,减压室也常常会因纤维增殖而逐渐减小,甚至完全消失。羊膜、巩膜条等植入物可能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等副作用。而透明质酸钠凝胶则因来源受限、价格昂贵而难以普及。因此我们考虑植入材料的改进。在材料的改进上应该选择成型性好、生物相容性良好、眼内降解缓慢、且具有一定的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作用的生物材料。壳聚糖是一种良好的可降解的天然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且具有止血和抑菌作用,可调节免疫功能、促进组织修复、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减少瘢痕粘连等作用。同时它也是一类重要的控制释放给药系统,临床上广泛用于预防骨关节、腹腔术后粘连,可作为眼科粘弹剂使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基于以上研究基础和文献复习,我们希望在植入物中整合抗纤维化药物,即研制良好组织相容性的嵌合式丝裂霉素C壳聚糖的缓释海绵,进行体外及体内动物实验研究,从而达到有效地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减少滤过泡的瘢痕形成,提高青光眼手术成功率。第一章嵌合式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的制备目的:通过制剂学手段将药物和材料结合起来,制备性质稳定的嵌合式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方法:(1)选用高脱乙酰度的壳聚糖为基本原料同时复合医用几丁糖通过冷冻干燥,制备壳聚糖海绵;(2)采用二次冷冻干燥技术将两种材料进行嵌合,制备不同浓度的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MMC-SPCM),使制品的孔隙率更大,孔径更小,更利于药物的填充和负载;(3)采用SD大鼠体内植入MMC-SPCM,测定其组织相容性和体内降解性。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软件,对海绵干、湿态厚度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LSD’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制备不同浓度的新型嵌合式丝裂霉素C的载药缓释海绵;海绵干湿态厚度比较,P干态=0.593,P湿态=0.2033,各组间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1);(2)检测载药海绵有效地体外缓释的药物释放量;(3)载药海绵在大鼠体内无毒副作用,体内吸收时间3月以上。结论:(1)成功制备不同浓度的新型嵌合式丝裂霉素C的载药缓释海绵;(2)嵌合式丝裂霉素C的载药缓释海绵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降解性,为其作为体内植入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章丝裂霉素缓释海绵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体外实验研究目的:确认MMC-SPCM中丝裂霉素的生物学活性,体外验证该控释系统可以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同时探索最低有效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的较低丝裂霉素浓度。方法:(1)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培养原代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2)收集稳定传代4-6代的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将其分为四组:A组--丝裂霉素缓释海绵组(MMC-SPCM组)、B组--单纯丝裂霉素组(MMC组)、C组--壳聚糖海绵组(SPCM组)和D组--磷酸盐缓冲液组为空白对照组(PBS组)。在MMC-SPCM组中加入2.5mm*5mm大小的丝裂霉素缓释海绵,其中含有MMC含量分别为250、100、50、25、组加入不同浓度的丝裂霉素(MMC浓度分别为250、100、50、25、组中加入2.5mm*5mm大小的壳聚糖海绵;PBS组设空白对照组;用CCK-8法检测对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3)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数量并照相;(4)采用碘化丙啶(PI)染色法,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软件,对5种不同浓度和4个处理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应用LSD法进行组件两两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成功培养原代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并经免疫荧光证实;(2)随着样品中MMC的浓度增加,细胞生长抑制率逐渐升高。浓度25μg/ml即对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并且浓度为50μg/ml的MMC-SPCM组与100μg/ml的MMC组抑制率分别为77.48%和76.18%,两者抑制率相当;(3) MMC-SPCM影响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的形态,使正常细胞形状改变,细胞数减少,凋亡和坏死细胞增多;(4)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发现,丝裂霉素浓度较高时,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浓度为50μg/ml的MMC-SPCM细胞死亡与凋亡比例适当。结论:(1)成功培养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2)验证了我们所制备的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中丝裂霉素的活性正常,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凋亡、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3)利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仪考察和比较了不同浓度丝裂霉素C对凋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浓度(25μg/ml)的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仍然具有抑制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说明其具有缓释作用。(4)筛选出浓度为50μg/ml的4MC-SPCM为有效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的最佳浓度。为下一步体内实验将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应用于动物实验研究其在抗青光眼术后粘连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丝裂霉素缓释海绵预防青光眼术后瘢痕化的体内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研究丝裂霉素缓释海绵对预防兔眼青光眼术后瘢痕化的有效作用,从基因水平证明了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的有效性。方法:(1)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右眼为实验组行非穿透小梁手术。A组为生理盐水组(NS组),仅作非穿透小梁手术,瓣下注入生理盐水;B组植入SPCM组;C组植入MMC-SPCM组。(2)分别在术后1天、3天、5天、1周、2周、4周、8周、12周观察结膜充血等一般情况、滤过泡高度和面积、眼压变化(每组6只)。(3)分别于术后10d和28d将兔处死(每组2只),3月时处死18只。分别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4)分别于术后10d将兔处死(每组2只),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三组VEGF和TGF-β2的]mRNA水平。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软件,对不同时间段3个处理组的眼压、滤过泡面积和高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ANOVA)对不同时间段3个处理组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并采用LSD法或Dunnett T3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后裂隙灯下观察术眼结膜、角膜、前房等眼前节一般情况,三组无明显差异;(2)术后滤过泡大小和高度变化,随着术后时间延长,逐渐变小、消失。21天时NS组滤过泡完全消失。方差分析三组组间两两比较术后滤过泡情况,滤过泡高度变化:14d时NS组与SPCM组比较,P=0.015,P<0.05有显着差异,NS组与MMC-SPCM组比较,P<0.001,有显着差异;28-84d时,三组组间两两比较,P<0.001,有显着差异。滤过泡面积变化:14d时NS组与SPCM组比较,P=0.002,有显着差异;NS组与MMC-SPCM组比较,P<0.001,有显着差异;28d时,NS组与SPCM组和MMC-SPCM组比较,P<0.001,有显着差异;56-84d时,三组组间两两比较,P<0.001,有显着差异。(3)术后眼压变化,术后3d,NS组分别与SPCM组和MMC-SPCM组比较,P<0.001,眼压变化有显着差异;术后5-84d,三组组间P<0.001,三组组间两两比较眼压值变化都有显着性差异。MMC-SPCM组3月时仍能维持较低眼压;(4)组织病理学改变:术后10d时,NS组结膜、结膜下及滤过道区域可见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血管明显充血扩张,并可见到新生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滤过道区域的炎性细胞较前明显减少,胶原排列较前紧密,成纤维细胞较前增多。MMC-SPCM组,可见壳聚糖海绵,炎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最少,SPCM组介于两者之间。术后28d,NS组大量胶原纤维增生,排列致密,滤过道基本堵塞。MMC-SPCM组,仍可见胶原纤维疏松和滤过道存在,膜片残留。术后3月,MMC-SPCM组,仍可见胶原纤维疏松和滤过道存在。(5)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MC-SPCM组的VEGF和TGF-β2的mRNA水平均远远低于NS组和SPC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成功建立兔眼青光眼非穿透小梁手术模型。(2)通过观察术后兔眼前节一般情况无异常,表明局部应用丝裂霉素缓释海绵对眼内组织无明显毒副作用,组织相容性良好。(3)通过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的改变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应用MMC-SPCM能有效预防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粘连。(4)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MC缓释海绵组通过明显抑制手术部位的VEGF和TGF-β2的mRNA水平来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从基因水平证明了MMC-SPCM的有效性。
于静[8](2011)在《中医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降眼压疗效安全性及其视神经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从实验及临床两方面评价中医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的安全性。并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观察该手术对各类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手术并发症及处理方法。通过病理切片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变化;非标记液质联用质谱分析法分析视网膜蛋白差异表达,对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降眼压视神经保护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兔高眼压模型的建立:通过前房注入复方卡波姆溶液,建立眼压升高效果持续稳定的兔高眼压模型。2.三组(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组、高眼压模型组、正常组)兔眼的B超观察:对眼压持续升高1周的兔眼行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简称手术组),通过B超观察术后各时段以及对应高眼压时段兔眼的玻璃体、视网膜及脉络膜情况。3.三组兔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计数观察:利用组织病理学技术,对各组兔眼视网膜组织铺片进行HE染色。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组兔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计数情况。4.非标记液质联用质谱分析法观察三组兔眼视网膜蛋白差异表达:应用非标记液质联用质谱分析法对三组兔眼进行视网膜全蛋白测定,观察差异蛋白表达情况,并进一步检索并分析差异蛋白的功能及作用,明确其与青光眼发病、损伤及修复的关系,以及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后所达到的眼压控制水平与视神经保护的关系。5.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的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2005年1月至2011年4月资料完整的接受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治疗的青光眼患者73例,78只眼。观察本手术对各类青光眼患者眼压变化、视力变化,并对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讨论。通过长期随访及分类讨论,分析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治疗不同类型青光眼的效果及安全性。结果1.兔高眼压模型的建立:通过前房注入复方卡波姆溶液成功建立了眼压升高效果持续稳定的兔慢性高眼压模型,但需重复注射造模。本造模方法成功率高,作用持久,通过观察能够模拟青光眼病理变化过程。2.B超对三组兔眼的观察结果:视网膜脱离情况:术后1个月,手术组25只眼中有1只眼,术后6个月,手术组17只眼中有1只眼。此两例术眼视网膜脱离可能与术中意外情况有关,与本手术无明显相关性。玻璃体混浊情况:术后1个月,手术组25只眼中有9只眼,高眼压1个月模型组17只眼中有3只眼,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73,P>0.05);术后3个月,手术组9只眼中有5只眼,高眼压模型3个月组10只眼中4只眼,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14,P>0.05);术后6个月,手术组17只眼中有6只眼,高眼压模型6个月组17只眼中有5只眼,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00,P>0.05)。各时间段正常组兔眼均未见玻璃体混浊现象发生玻璃体机化情况:术后1个月,手术组25只眼中有3只眼,高眼压模型1个月组17只眼中有0只眼,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60,P>0.05);术后3个月,手术组9只眼中有2只眼,高眼压模型3个月组10只眼中0只眼,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11,P>0.05);术后6个月,手术组17只眼中有2只眼,高眼压模型6个月组17只眼中有1只眼,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00,P>0.05)。各时间段正常组兔眼均未见玻璃体机化现象发生脉络膜脱离情况:手术组术后1个月组25只眼,高眼压模型1个月组17只眼;手术组术后3个月,手术组9只眼中,高眼压模型3个月组10只眼,手术组术后6个月17只眼,高眼压6个月组17只眼,均未发生脉络膜脱离。3.光镜下观察三组兔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计数情况(单位:个/HP):高眼压模型组兔眼:RGCs数目明显减少、空泡形成,出现核固缩,细胞排列稀疏且不规整。视网膜各层结构变薄,各层结构稍显紊乱,内核层细胞排列紊乱。随着高眼压状态的持续,时间越久损伤越明显。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组兔眼:RGCs数目较正常对照组减少,但明显多于高眼压模型组,RGCs排列较高眼压模型组规整。内核层细胞排列较高眼压模型组规则。且视网膜各层厚度虽不及正常兔眼,但较高眼压模型组明显增厚。术后1个月组平均RGCs数(17.80±8.65)多于高眼压1个月组(14.40±7.27),但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9,P>0.05);术后1个月与正常组(23.53±9.09)比较,RGCs数量减少,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5);高眼压1个月组与正常组比较,RGCs数量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术后3个月组平均RGCs数(19.30±5.32)多于高眼压3个月组(13.47±3.98),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术后3个月与正常组(23.53±9.09)比较,RGCs数量减少,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P<0.05);高眼压3个月组与正常组比较,RGCs数量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术后6个月组平均RGCs数(18.70±9.61)多于高眼压6个月组(14.47±6.21),但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P>0.05);术后6个月组与正常组(23.53±9.09)比较,RGCs数量减少,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P<0.05);高眼压6个月组与正常组比较,神经节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组兔眼RGCs数目均多于对应时段高眼压模型组兔眼,但仅术后3个月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各时段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RGCs数目虽减少,但结果仍优于各对应时段高眼压模型组。4.非标记液质联用质谱分析法进行全视网膜蛋白检测、鉴定及分析结果:经液质联用质谱分析法检测、鉴定、分析后发现三组视网膜蛋白样本共有23个表达差异蛋白,对其中9个蛋白(血红蛋白、α血红蛋白、ATP酶β亚组、碳酸酐酶Ⅱ、苹果酸脱氢酶、S-100B蛋白、α微管蛋白、神经微丝蛋白、膜联蛋白AⅠ)做重点分析讨论,发现这些蛋白的差异表达与青光眼视神经损伤以及术后眼压下降相关的视神经保护关系密切。5.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的临床观察:通过为期最短2周、最长4年的临床观察,证实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对于各类青光眼短期及长期内均具有较满意的降眼压效果,手术完全成功率高(第一年:88.13%,第二年:78%,第三年:79%,第四年:82%),术前术后视力稳定,且无严重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特别是对于恶性青光眼、难治性青光眼的眼压控制与其他抗青光眼手术相比具有优势。手术前后视力稳定,具有术中、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推广结论1.通过B超对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术后兔眼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的观察,发现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具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不会引起严重的术后并发症。2.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能有效的降低兔高眼压模型眼的眼压,且作用稳定、持久。通过对三组兔眼视网膜HE染色铺片的观察,发现手术组RGCs数量多于同时段高眼压模型组,这对于青光眼视神经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3.本实验重点分析的9个差异蛋白,可能与青光眼发病、损伤修复、免疫调控、抗氧化应激、抗炎反应、视神经修复、细胞凋亡调控等过程密切相关。这对于青光眼视网膜及视神经损伤的修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证实了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降低眼压的效果明确,对青光眼视神经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具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4.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对各类青光眼治疗的手术成功率较高,特别是对于恶性青光眼、难治性青光眼等治疗棘手的青光眼较其他抗青光眼手术相比具有优势。5.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对于各类青光眼的治疗成功率较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易于操作、无明显严重术后并发症,并且价格低廉,值得推广。
王震[9](2010)在《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及生物羊膜移植可调整缝线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MC)及生物羊膜移植可调整缝线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将接受小梁切除术的各类型难治性青光眼38例(44眼)分为3组,A组为治疗组(16眼),巩膜瓣下行羊膜移植术(AMT)联合应用MMC;B组为MMC组(14眼),巩膜瓣下联合应用MMC;C组为对照组(14眼),常规行单纯小梁切除术;3组病例均留置可调整缝线。术后1周、2周、1月、6月、12月观察记录术眼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术后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情况及并发症治疗组、MMC组均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治疗组少,主要有术后浅前房;MMC组主要有薄壁滤过泡、滤过泡渗漏等。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及生物羊膜移植可调整缝线是治疗难治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方法,羊膜植入不仅有抗新生血管和抗瘢痕形成的作用,而且早期还有机械引流的作用。
李玉,梁凤康[10](2009)在《羊膜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羊膜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羊膜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3)Avastin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综合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仪器 |
1.3 方法 |
1.4 观察项目 |
1.5 疗效评价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难治性青光眼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1.1 一般资料 |
1.1.2 青光眼类型 |
1.1.3 术前眼压 |
1.1.4 术前视力 |
1.1.5 角膜内皮细胞数 |
1.2 设备和材料 |
1.2.1 检查设备 |
1.2.2 手术设备 |
1.2.3 术中药物 |
1.2.4 植入材料 |
1.3. 手术治疗过程 |
1.3.1 术前检查 |
1.3.2 术前准备 |
1.3.3 手术方法 |
1.3.4 术后处理 |
1.3.5 随访时间 |
1.3.6 滤过泡分型 |
1.3.7 手术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附图 |
3 讨论 |
3.1 难治性青光眼的发病原因 |
3.2 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 |
3.3 手术疗效评价 |
3.4 手术方法的创新 |
3.4.1 可调节缝线的应用 |
3.4.2 深层巩膜瓣的切除 |
3.4.3 雷珠单抗(Lucentis)的应用 |
3.4.4 氩激光超全视网膜光凝术 |
3.4.5 丝裂霉素C的应用 |
3.5 并发症 |
3.5.1 术中并发症 |
3.5.2 术后早期并发症 |
3.6 展望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知情同意书(样本)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丝裂霉素C术中应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98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术前准备: |
1.2.2 手术方法: |
1.2.3 术后处理: |
1.3 观测项目 |
1.4 疗效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视力 |
2.2 眼压 |
2.3 滤过泡 |
2.4 术后并发症 |
3 讨论 |
(6)青光安有效组份对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和Ⅰ型胶原蛋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设备和手术器械 |
1.3 主要药品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青光眼滤过手术动物模型的建立 |
2.3 给药方法 |
2.4 青光眼术后的常规检查 |
2.5 标本采集及处理 |
2.6 滤过性手术术区组织形态检查 |
2.7 手术区结膜下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 |
2.8 滤过泡区域内Tenon囊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 |
3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 |
1 青光眼术后的常规检查结果 |
1.1 眼压 |
1.2 滤过泡形成情况 |
1.3 术口愈合情况及前房深浅炎性反应 |
2 滤过性手术术后标本的光镜观察 |
2.1 正常对照组(A组) |
2.2 手术对照组(B组) |
2.3 MMC对照组(C组) |
2.4 组份1治疗组(D组) |
2.5 组份2治疗组(E组) |
2.6 组份3治疗组(F组) |
2.7 组份4治疗组(G组) |
3 手术区结膜下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 |
4 滤过泡区域内Tenon囊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滤过道瘢痕形成情况与手术成败 |
2 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蛋白与滤过道瘢痕形成的关系 |
3 青光眼滤过手术动物模型的建立 |
4 青光安组份对滤过道瘢痕形成的影响 |
5 青光安有效组份的安全性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青光眼滤过手术联合中西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嵌合式丝裂霉素壳聚糖海绵抗青光眼术后瘢痕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嵌合式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的制备 |
1.1 壳聚糖样品的制备 |
1.1.1 几丁质的制备 |
1.1.2 特定壳聚糖的制备的性质研究 |
1.1.3 实验结果 |
1.2 嵌合丝裂霉素C壳聚糖海绵的制备及性质评价 |
1.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1.2.2 主要仪器 |
1.2.3 实验内容 |
1.2.4 实验结果 |
1.2.5 统计学方法 |
1.3 讨论 |
1.3.1 壳聚糖的性质 |
1.3.2 MMC缓释海绵的生物相容性 |
1.3.3 MMC缓释海绵的生物降解性 |
1.4 结论 |
1.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丝裂霉素缓释海绵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的体外的实验研究 |
2.1 人眼TENON'S囊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荧光鉴定 |
2.1.1 材料与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结果 |
2.2 MMC缓释海绵促细胞凋亡的体外实验研究 |
2.2.1 材料与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2.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2.2.4 结果 |
2.2.4.1 CCK8法检测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生长抑制作用 |
2.2.4.2 MMC对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形态的影响 |
2.2.4.3 MMC对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结论 |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丝裂霉素缓释海绵预防预防青光眼术后瘢痕化的体内实验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3 观察指标由同一检查者采用盲法完成.记录术前、术后1D、3D、1w、2 w、3w、1M、3M检查 |
3.3.1 一般情况术后裂隙灯下观察术眼结膜、角膜、前房等眼前节情况 |
3.3.2 滤过泡 |
3.3.3 眼压 |
3.3.4 组织病理学检查 |
3.3.5 荧光实时定量PCR |
3.4 统计学分析 |
3.5 实验结果 |
3.5.1 一般情况 |
3.5.2 滤过泡情况 |
3.5.3 眼压变化 |
3.5.4 组织病理学改变 |
3.5.5 荧光实时定量PCR |
3.6 讨论 |
3.6.1 关于青光眼滤过术后的瘢痕化 |
3.6.2 非穿透小梁切除术 |
3.6.3 相关基因检测与瘢痕形成的关系 |
3.7 结论 |
3.8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
参考文献 |
综述(大纲) 缩写词简表 致谢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加国内国际会议 统计学审稿证明 |
(8)中医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降眼压疗效安全性及其视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部分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安全性及降眼压视神经保护的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兔高眼压模型经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后的B超观察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慢性兔高眼压模型经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观察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非标记LC-MS/MS对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后及高眼压模型兔眼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部分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的临床观察 |
第一章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治疗不同类型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诊疗及评价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治疗各类青光眼典型病例 |
病例一 |
病例二 |
病例三 |
病例四 |
病例五 |
病例六 |
结语 |
综述1 |
参考文献 |
综述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9)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及生物羊膜移植可调整缝线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及生物羊膜移植可调整缝线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青光眼滤过手术抗瘢痕化的研究进展(综述)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小梁切除术发展回顾 |
滤过泡的分类、滤过泡失败的原因及危险因素 |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伤口愈合过程 |
青光眼滤过手术抗瘢痕化的研究进展 |
趋势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山东大学申请硕士学位发表论文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羊膜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J]. 杨勇,娄宾,许冰.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7(08)
- [2]生物羊膜移植联合Ahmed引流阀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疗效的评估[J]. 翟彦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4(11)
- [3]Avastin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综合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D]. 赵志玲. 郑州大学, 2013(04)
- [4]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观察[D]. 赵春梅. 天津医科大学, 2013(12)
- [5]丝裂霉素C术中应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98例临床观察[J]. 李茜,刘伟. 疑难病杂志, 2012(10)
- [6]青光安有效组份对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和Ⅰ型胶原蛋白的影响[D]. 刘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05)
- [7]嵌合式丝裂霉素壳聚糖海绵抗青光眼术后瘢痕化的研究[D]. 李由.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7)
- [8]中医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降眼压疗效安全性及其视神经保护作用研究[D]. 于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12)
- [9]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及生物羊膜移植可调整缝线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观察[D]. 王震. 山东大学, 2010(08)
- [10]羊膜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新进展[J]. 李玉,梁凤康.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