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全知识长廊——安全监察人员基础知识(论文文献综述)
安徽省人民政府[1](2020)在《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省级公共服务和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目录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皖政[2020]42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省委深改委关于清单制度建设部署,省政府依据法律法规立改废释、规范性文件出台调整废止、机构改革职能调整、权责清单动态调整以及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等规定和要求,对省级公共服务清单和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进行了调整。现将调整后的《安徽省省级公共服务清单目录》和《安徽省省级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目录》予以公布。
孙萌[2](2020)在《W市老旧电梯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梯在人民生活中使用越来越频繁,我国电梯的保有量每年均以20%的速度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使用时间超过15年的老旧电梯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截至2018年底,W市使用年限15年以上的电梯占总量的7%,而在今后的5至10年内,大规模房地产开发期间建造的高层和小高层建筑内的电梯,也将步入老旧电梯的行列。因此,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老旧电梯,其安全监管应当成为公共安全领域的一项重点工作。本文从监管的视角出发,运用事故致因和协同治理理论,首先梳理了老旧电梯及其安全评估的含义,针对W市老旧电梯实际,分析W市老旧电梯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老旧电梯更新改造资金不足;二是老旧电梯维保质量不高;三是电梯安全知识普及不够;四是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明显;五是公共救援产品不足,同时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老旧电梯立法保障滞后和标准不健全、电梯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电梯安全监察检验体制的制约以及电梯企业违法成本低四个方面。最后,本文在借鉴美国、德国和韩国电梯安全监管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共建共治共享的监管思路,从创新电梯监管体制、提升基层监管水平;构建电梯安全长效管理机制、规范老旧电梯市场;完善老旧电梯法规标准、加快老旧电梯综合治理;落实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推进电梯社会安全共治四个方面,提出完善W市老旧电梯安全监管的建议,以实现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市场规范的电梯安全监管格局。
盛宇[3](2020)在《基层特种设备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南陵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种设备是涉及生命财产安全、危险性较大的设备和设施的总称,随着社会的发展,特种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特种设备的使用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特种设备数量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具体表现。但特种设备属于危险性设备,一旦发生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就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特种设备不仅为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安全隐患,为了降低特种设备引发的各类安全事故,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必须对特种设备采取特定的监管方式。我国自1955年起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机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系,监管范围涉及特种设备的生产、安装、使用等各个环节,县级监管机构作为监管体系的基层主要承担特种设备现场检查、监督管理等职责。但随着特种设备的高速增长、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出台,基层特种设备监管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和困境,传统特种设备监管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基层特种设备监管工作的变革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以南陵县作为研究对象,立足基层,通过对南陵县特种设备总体情况和安全监管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力图找出基层监管工作存在的共性特征,分析总结出南陵县特种设备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最后结合风险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事故致因理论,在吸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和国内部分省市创新监管举措的基础上,提出强化基层监管机构职能、增强基层特种设备监管力量、提高基层特种设备监管效率、落实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主体责任和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宣传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并提出将风险管理与特种设备监督检查规则相结合,建立科学的企业风险分级监管模式。
利文巧[4](2020)在《H市起重机安全监管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加大,中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起重机市场之一,各行各业对起重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随着国内制造业和港口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类起重机已经成为制造业和港口不可缺少的作业工具,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与高速发展的行业相比,起重机的管理模式却长期处于滞后状态,随着近几年起重机安全事故的频发,且起重机事故的伤亡一般较为严重,这引起了大家对起重机安全问题的再次关注。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起重机的安全监管成为摆在政府公共管理的一个难题。H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一员,不但拥有各类制造业、大型石化基地和丰富港口,而且其起重机数量、种类和分布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H市的起重机安全监管却比较不足,存在起重机市场较为混乱、起重机安全监管模式落后、监管人员严重不足等等问题。因此,探索H市起重机安全监管改革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比较分析、实证研究、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法,结合合作治理理论,以H市起重机的监管现状为基础,从特种设备管理相关概念、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对H市起重机安全监管主要做法和成效进行分析,对监管相关者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做法,探索完善起重机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法定检验新机制,构建可行性的新型监管模式。同时,对起重机监管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对策,明确了建立“一体化”制度、相互制约管理体系、分级分类监管及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等对策。最后,着重介绍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在起重机安全监管中的应用,以期新技术的应用来弥补监管手段的不足,并通过对一起事故调查案例的介绍和分析,提出监管模式中调查制度新的改进方向。
曲卉[5](2020)在《长春市电梯应急救援管理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在科技高速发展、经济持续攀升的今天,特种设备作为工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在经济建设、城市发展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春市特种设备数量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快速增长,以电梯为例:根据原长春市质监局统计,截至2018年底,长春市在用电梯数量已达到四万五千余部,电梯使用单位3500余户,电梯维护保养单位130余家,并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随着特种设备使用率的快速增长及特种设备使用年限的增加,全国范围内电梯安全事故造成人员的伤亡数量也逐年上升,严重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城市管理的难点之一。面对近几年电梯安全事故的频频发生,全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各国在起初均曾设想通过提高电梯的质量以有效避免电梯事故的发生,但并未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后来经各国多位专家学者进行实地考察,他们一致认为仅通过提高电梯质量以避免电梯安全事故的发生是行不通的,必须在提高电梯质量的基础上尽快构建电梯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管理体系。原因是电梯事故只能是最大程度减少,完全避免电梯事故的发生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电梯应急救援管理体系从本质上是保障体系,构建一个电梯应急救援管理体系不仅能将因电梯事故而受困人员的人身财产损失降到最低,也可以及时有效的为受困人员提供救济。因此只有国家及社会各界积极创建电梯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将因电梯事故受伤人员的人身及财产损害降到最低。本文从绪论入手分别就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进行阐述;随后,就电梯应急救援管理体系相关理论进行归纳与总结;然后,就长春市电梯应急救援指挥体系的建设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再后,就长春市现有电梯情况与电梯应急救援现存的电梯使用管理环节、电梯维保单位、电梯检验环节、政府监管环节等四方面问题对电梯应急救援管理体系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针对长春市电梯应急救援管理体系现存不足提出相应的四个改进建议,分别是建议政府对电梯监管体制进行创新,完善多种主体共同治理;建议相关部门通过提高电梯作业人员、安全监察人员、检验检测人员以及电梯使用人员意识和素质,全面提高相关人员素质和能力;建议立法部门通过完善电梯应急救援法律法规及制度,减少电梯的安全隐患;以及建议相关部门与媒体多种宣传引导安全乘梯,以此将发生电梯安全事故的人员伤亡降到最低;最后,通过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出相应的结论并以此展望,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其他专家学者研究该课题提供相关资料。
李国新,姜桂香,陈瑞平,孙建辉,邹骏[6](2020)在《“十四五”时期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形势发展与对策建议》文中提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特种设备数量突飞猛进,导致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任务日益艰巨。在此新形势下,监管部门如何顺势而为,理顺监管体系,提升监管能力,加强监管水平,是确保特种设备安全运行,保障人民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尝试提出今后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的对策及建议,旨在为"十四五"期间我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决策提供参考和思路。
袁磊[7](2020)在《淮安区电梯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社会生产及公众生活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机电设备,电梯是“出门第一步,回家最后一程”。但作为机电设备的一种其在运行过程中也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而对其进行全面有效的安全监管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近年来,随着淮安市跻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行列,作为核心区的淮安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电梯保有量呈现井喷式增长。与此同时,身负电梯安全监管职能的政府部门也一直在寻找更符合时代要求的监管模式,如何理顺运行体系,提升监管效能,更好保障电梯安全运行,是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电梯安全治理研究成果梳理总结的基础上,以笔者所在的淮安市淮安区为实证研究对象,从目前电梯安全监管适用法律法规体系、电梯安全监管主体及客体情况、电梯安全监管方式及成效几个方面对淮安区的电梯安全监管现状进行了全面剖析,梳理出目前淮安区在电梯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电梯除患排除难、电梯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未有效开展协作治理、电梯监管效能发挥不足等问题。并对辖区电梯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寻根溯源,分析出导致上述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包括:配套法规制度不健全、行政执法力度不够、监管主体定位偏差及电梯安全监管手段创新不足等。本文结合协同治理理论的观点,从深入推进监管机制改革、强化依法治梯力度;搭建高效的监察人员队伍、创新监管理念等几个方面,着手强化淮安区电梯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体系内部和外部相适应的协同效应,做到优势互补,切实推进淮安区的电梯安全监管工作持续向好发展,切实提升淮安区的电梯安全监管成效。本文提出的对策建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淮安区目前的电梯安全监管现状。另一方面,其他部分县区也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和监管实践需求吸收借鉴,为本地的电梯安全监管助力提升。特别是国家层面的市场监管机构改革在2018年完成以后,现行的市场监管大部制模式,如何把握平衡好众多的监管职能任务与有限的监管人力资源之间的矛盾,是摆在监管部门尤其是基层监管部门面前的一条鸿沟,本文从优化人员结构、重构监管流程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相信可以为其他部分基层监管部门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张盼[8](2020)在《Y县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八大类设备的统称。如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的使用遍布各行各业,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近年来,我国特种设备的总量不断攀升,并逐渐向“工艺复杂化、设备大型化、人才高密度、运行高速度”的方向进化。但另一方面,特种设备在使用中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亦不容小觑。正因为此,2014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确立了特种设备方面的单行法,形成了具有系统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即“法律—法规—规章—安全技术规范—标准”五个层面,致使全国范围内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状况向好发展。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监管机构不断加大对特种设备安全的监管力度,督促企业加强安全管理,落实主体责任,整治各类安全隐患,有效遏制了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在系统梳理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调查走访和相关文献的检索与阅读,围绕Y县特种设备安全的监管现状进行了初步研判,找出了个中存在的监管人员与工作实际不相称、监管效率不高、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力和检验检测机构人机不匹配等四大问题,继而剖析了上述问题背后的原因,如部门建设不健全,监管模式陈旧,安全生产责任主体错位,检验机构发展滞后等。最后就如何从安全监察机构建设、监管主体整合、检验机构改革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Y县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促进Y县特种设备安全健康发展,为地方经济和群众生活带来红利。
孙宇涵[9](2020)在《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监管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通用航空飞速发展的同时,通用航空公司的运行安全问题逐渐凸现出来,事故频发。我国目前采用与公共航空运输相同的监管方式对通用航空公司的运行安全进行监管,然而在当前的环境下,现行的通用航空安全监督管理模式存在很多不适应。因此,如何在放宽政策、降低标准的情况下,预防和减少事故,既有效监管又不抑制发展成为了民航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将通过分析通用航空安全监管现状,探究当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提出基于风险的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监管,明确民航监管部门需对通用航空公司运行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监管,建立基于隐患数量和危害程度的分级监管的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监管机制,对危害程度高的隐患进行重点监管。提出基于风险的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监管原则和实施细则,包括监管内容、监管频次、监管强度、监管方式以及民航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流程,建立基于隐患数量的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分级监管标准,指出民航政府监管部门需对不同级别的通用航空公司分别进行不同周期的监管,周期内由通用航空公司自律,对隐患多的公司进行高强度监管,对隐患少的公司减少监管频率和监管力度,公司自律期间使用信用手段实施管理。提出通用航空公司实际存在的隐患的风险程度可能和按分级监管标准实施的监管强度不匹配,存在“合理”、“不合理”、“可接受”、“不可接受”四种状态,提出对不匹配的情况调整监管措施,按照风险等级进行监管,对不同风险等级的隐患都实施合理可接受的监管强度。提出基于风险建设通用航空法规体系,完善相应的规范性文件等提升对通用航空运行安全监管的对策。
温贸云[10](2020)在《眉山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种设备作为一类重要的生产工具,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由于其结构复杂和独特的工作原理,特种设备具有高危险性和事故易发性的特点,科学使用可以为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为老百姓带去便捷欢乐的生活;违规使用就会给国家或者个人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近年来,因特种设备使用不当造成的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教训惨痛。因此,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执法,保障好企业正常生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遏制好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成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当下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近年来,眉山市的特种设备数量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而飞速增长,到2019年底全市总数已突破1.8万台(套),使眉山市的安全监察职能部门倍感压力。本文以眉山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在参考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调查访谈法,对眉山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现状及监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分析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点出研究内容的创新点并指出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阐述我国特种设备相关定义、监察内容及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眉山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现状,介绍了当前眉山市特种设备相关的基本情况,总结了眉山市近年来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取得的成效;第四部分为眉山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从使用单位安全意识淡薄、监察力量较薄弱、监察效率低下和检验机构建设缓慢四个方面,深入分析眉山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五部分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国内外经验及启示,介绍了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及启示;第六部分为提出提升眉山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水平的对策和建议,着重从进一步强化使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安全监察力量建设、进一步建立安全监察长效机制三个大方面提出十一条具体措施。
二、安全知识长廊——安全监察人员基础知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全知识长廊——安全监察人员基础知识(论文提纲范文)
(2)W市老旧电梯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老旧电梯 |
2.1.2 老旧电梯安全评估 |
2.2 国内外电梯安全监管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3 理论基础 |
2.3.1 事故致因理论 |
2.3.2 协同治理理论 |
第三章 W市老旧电梯安全监管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W市老旧电梯安全监管现状 |
3.1.1 W市在用电梯数量 |
3.1.2 W市老旧电梯现状 |
3.1.3 W市电梯监管情况 |
3.2 W市老旧电梯安全监管的问卷调查 |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2.2 样本数据的基本情况 |
3.3 W市老旧电梯安全监管主要存在的问题 |
3.3.1 老旧电梯更新改造资金来源不足 |
3.3.2 老旧电梯维保质量不高 |
3.3.3 电梯安全知识普及不够 |
3.3.4 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明显 |
3.3.5 公共救援产品不足 |
第四章 W市老旧电梯安全监管问题的原因剖析 |
4.1 老旧电梯立法保障和标准不健全 |
4.1.1 老旧电梯立法保障滞后 |
4.1.2 老旧电梯标准不健全 |
4.2 电梯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
4.2.1 电梯安全主体责任界定不明晰 |
4.2.2 使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
4.3 电梯安全监察检验体制的制约 |
4.4 电梯企业违法成本低 |
4.4.1 诚信体系不健全 |
4.4.2 电梯市场信息不对称 |
第五章 国外老旧电梯安全监管经验借鉴 |
5.1 美国老旧电梯监管经验 |
5.1.1 美国电梯安全管理 |
5.1.2 美国电梯法规体系 |
5.2 德国老旧电梯监管经验 |
5.2.1 德国电梯安全管理 |
5.2.2 德国电梯法规体系 |
5.3 韩国老旧电梯监管经验 |
5.3.1 韩国电梯安全管理 |
5.3.2 韩国电梯应急管理 |
5.4 国外老旧电梯安全监管启示 |
第六章 完善W市老旧电梯安全监管的对策 |
6.1 创新电梯监管体制,提升电梯安全监管水平 |
6.1.1 加强监察队伍能力建设 |
6.1.2 推进检验检测机构改革 |
6.1.3 提升电梯智慧管理水平 |
6.2 构建电梯安全长效管理机制,规范老旧电梯市场 |
6.2.1 健全老旧电梯评估机制 |
6.2.2 保障老旧电梯资金落实 |
6.2.3 落实电梯使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 |
6.3 完善老旧电梯法规标准,加快老旧电梯综合治理 |
6.3.1 完善“电梯+立法”工作 |
6.3.2 完善“电梯+救援”机制 |
6.3.3 完善“电梯+保险”机制 |
6.4 落实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推进电梯安全社会共治 |
6.4.1 推进诚信评价体系建设 |
6.4.2 发挥电梯行业协会作用 |
6.4.3 发挥公众监督举报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电梯安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致谢 |
(3)基层特种设备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南陵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创新 |
第2章 特种设备监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特种设备 |
2.1.2 特种设备监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3 事故致因理论 |
第3章 南陵县特种设备监管现状 |
3.1 南陵县特种设备监管的外在环境 |
3.1.1 我国特种设备整体状况 |
3.1.2 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制 |
3.1.3 我国特种设备法律法规体系 |
3.2 南陵县特种设备总体情况 |
3.3 南陵县特种设备监管现状 |
3.3.1 南陵县特种设备监管机构及人员概述 |
3.3.2 南陵县特种设备监管工作开展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南陵县特种设备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1 南陵县特种设备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
4.1.1 基层特种设备监管机构职能整合不到位 |
4.1.2 基层特种设备监管力量薄弱 |
4.1.3 基层特种设备监管效率较低 |
4.1.4 基层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缺乏管理意识和安全意识 |
4.1.5 基层群众缺乏对特种设备安全的认知 |
4.2 南陵县特种设备监管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机构改革不够彻底 |
4.2.2 忽视基层特种设备监管队伍建设 |
4.2.3 基层特种设备监管手段落后 |
4.2.4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
4.2.5 特种设备安全宣传不足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内外特种设备监管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
5.1 国外发达国家特种设备监管模式 |
5.1.1 美国特种设备监管模式 |
5.1.2 日本特种设备监管模式 |
5.1.3 英国特种设备监管模式 |
5.2 国内特种设备监管经验借鉴 |
5.2.1 桐庐县启动特种设备监管新模式 |
5.2.2 广东省、云和县推行电梯保险新举措 |
5.3 经验与启示 |
第6章 完善基层特种设备监管的对策建议 |
6.1 强化基层特种设备监管机构职能 |
6.1.1 落实基层特种设备监管职责 |
6.1.2 加强业务指导和督查工作 |
6.1.3 强化特种设备使用登记事项 |
6.2 增强基层特种设备监管力量_ |
6.2.1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6.2.2 完善责任追究体系和考核激励制度 |
6.2.3 建立特种设备多元共治新局面 |
6.2.4 建立合理的特种设备监管财政制度 |
6.3 提高基层特种设备监管效率 |
6.3.1 建立科学的企业风险分级监管模式 |
6.3.2 加强基层监管信息化平台的使用和建设 |
6.3.3 引入第三方力量补充监管短板 |
6.3.4 充分发挥特种设备源头治理和网格化管理的优势 |
6.3.5 推动建立高风险特种设备保险制度 |
6.4 落实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主体责任 |
6.4.1 加大对特种设备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
6.4.2 建立以服务为核心的特种设备管理模式 |
6.5 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宣传 |
6.5.1 丰富特种设备安全宣传内容和途径 |
6.5.2 完善特种设备投诉举报平台建设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H市起重机安全监管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对起重机监管对象的研究 |
1.3.2 对起重机安全监管体系的研究 |
1.3.3 对起重机监管对策、手段的研究 |
1.3.4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起重机安全监管的理论分析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起重机安全监管 |
2.1.2 物联网和物联网起重机 |
2.2 理论基础:合作治理理论 |
2.2.1 合作治理理论的缘起、发展和核心观点 |
2.2.2 基于合作治理理论的研究框架的构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H市起重机安全监管的做法与成效 |
3.1 H市起重机安全监管的主要做法 |
3.1.1 H市在用起重机总体情况 |
3.1.2 H市起重机安全监管相关法律法规 |
3.1.3 H市起重机安全监管的组织结构 |
3.1.4 H市起重机安全监管的运行机制 |
3.1.5 H市起重机的行政许可模式 |
3.2 H市起重机安全监管取得的成效 |
3.2.1 对企业及设备的全面检查及重点监控 |
3.2.2 部署专项检查整治行动和监督抽查工作 |
3.2.3 对监察人员培训和落实起重机告知管理工作 |
3.2.4 对起重机相关违法行为的立案查处并通报相关案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H市起重机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H市起重机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部分行业问题难以落实监管 |
4.1.2 法定检验“走过场”现象明显 |
4.1.3 政府“一元”监管下问题突出 |
4.1.4 电子监管系统功能过于简单 |
4.1.5 事故赔偿难容易出现纠纷 |
4.2 H市起重机安全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
4.2.2 检验检测制度不够完善 |
4.2.3 政府监管体系存在不足 |
4.2.4 监管手段落后、监管信息不畅 |
4.2.5 事故调查制度不完善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典型国家起重机安全监管的经验与借鉴 |
5.1 美国起重机安全监管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
5.2 德国起重机安全监管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
5.3 日本起重机安全监管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
5.4 典型国家起重机安全监管的启示 |
5.4.1 法律法规体系较为完善 |
5.4.2 多样化检验检测机构市场 |
5.4.3 社会组织和民间机构参与度高 |
5.4.4 培训机构全面市场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进一步完善H市起重机安全监管的对策 |
6.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6.1.1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 |
6.1.2 加强政府监管方面立法力度 |
6.1.3 规范起重机制造及维护保养方面相关规定 |
6.2 建立起重机法定检验的新机制 |
6.2.1 引入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现状 |
6.2.2 建立分级定期检验机制 |
6.2.3 定期更新起重机检验规则 |
6.2.4 加强对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 |
6.3 建立多元合作型监管体系 |
6.3.1 放开部门职能,加强行业自主监管 |
6.3.2 推行“一体化”制度,引导市场有序发展 |
6.3.3 构建分类分级监管,进行综合评定 |
6.3.4 构建行业工会,推行相互监督管理体系 |
6.3.5 构建职业发展协会,探索市场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
6.4 采取多样化、新技术的监管手段 |
6.4.1 云平台监管作用和意义 |
6.4.2 物联网技术在起重机监管中应用 |
6.5 构建公平独立的起重机事故调查制度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H市起重机作业人员使用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2 H市起重机安装维保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3 H市起重机使用单位(企业)调查问卷 |
附录4 H市起重机制造单位调查问卷 |
附录5 对H市L工厂起重机司机的访谈记录 |
附录6 对H市市监局行政审批窗口工作人员的访谈记录 |
附录7 对H市市监局监管科室工作人员的访谈记录 |
附录8 对G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H检测院工作人员的访谈记录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长春市电梯应急救援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研究背景 |
(二)论文研究意义 |
(三)论文研究思路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五)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一、电梯应急救援管理体系相关概念和理论 |
(一)电梯应急救援管理体系相关概念 |
(二)电梯应急救援管理体系相关理论 |
(三)电梯相关法律法规 |
二、长春市电梯应急救援管理体系的建设 |
(一)长春市电梯应急救援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 |
(二)长春市96555 电梯应急救援指挥平台 |
(三)电梯应急救援处置机制 |
(四)长春市电梯应急救援管理体系的建设内容 |
三、长春市电梯应急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一)长春市现有电梯情况分析 |
(二)长春市电梯应急救援管理现状分析 |
(三)长春市电梯应急救援管理体系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四、长春市电梯应急救援管理体系改进建议 |
(一)创新电梯监管体制,完善多种主体共同治理 |
(二)提高相关人员素质和能力 |
(三)完善电梯应急救援法律法规及制度 |
(四)多种宣传引导安全乘梯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十四五”时期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形势发展与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新形势新挑战 |
3 江西省特种设备安全基本情况(1) |
3.1 特种设备使用情况 |
3.2 特种设备生产、气体充装许可和作业人员情况 |
3.3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检验检测情况 |
3.4 特种设备事故情况 |
4 我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我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 完善安全监管的对策与建议 |
5.1 加强特种设备监管队伍建设 |
5.2 落实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主体责任 |
5.3 完善地方政府属地管理体制 |
5.4 夯实基层工作基础 |
5.5 狠抓薄弱环节专项整治 |
5.6 强化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
5.7 推进检验工作市场化改革 |
6 结束语 |
(7)淮安区电梯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2 电梯安全监管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主要概念 |
2.2 主要理论 |
3 淮安区电梯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
3.1 电梯安全监管相关法律法规 |
3.2 淮安区电梯安全监管基本情况 |
3.3 监管方式及成效分析 |
4 淮安区电梯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淮安区电梯安全监管中存在问题的调研开展情况 |
4.2 淮安区电梯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 淮安区电梯安全监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 完善淮安区电梯安全监管的对策 |
5.1 深入推进体制与机制改革 |
5.2 强化依法治梯力度 |
5.3 搭建高效的监察人员队伍 |
5.4 创新监管理念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Y县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1.5 论文的设计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分析思路 |
1.6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特种设备 |
2.1.2 安全监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回应性监管理论 |
2.2.2 系统安全理论 |
2.2.3 社会治理理论 |
第3章 Y县特种设备监管现状 |
3.1 Y县特种设备监管机构现状 |
3.2 Y县特种设备注册登记情况 |
3.3 Y县特种设备行政执法工作现状 |
第4章 Y县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Y县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
4.1.1 监管人员与工作实际不相称 |
4.1.2 监管效率不高 |
4.1.3 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力 |
4.1.4 检验机构人机不匹配 |
4.2 Y县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特种设备监管部门建设不健全 |
4.2.2 特种设备监管模式较为陈旧 |
4.2.3 安全生产责任主体错位 |
4.2.4 检验检测机构发展滞缓 |
第5章 加强Y县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建设 |
5.1.1 借助职能整合,加强信息化建设 |
5.1.2 充实人才队伍,增强监察力量 |
5.1.3 加强执法力度,完善执法办案模式 |
5.2 加强协同合作,提倡多主体协同参与 |
5.2.1 推动特种设备立体联动监管执法 |
5.2.2 完善信用分级监管制度 |
5.2.3 营造行业协会配合协作良好氛围 |
5.2.4 推行特种设备购买保险政策 |
5.2.5 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 |
5.3 推动检验检测机构改革 |
5.3.1 找准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定位 |
5.3.2 加快推进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法制化建设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监管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际通用航空安全监管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通用航空安全监管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1 监管对象界定 |
2.1.1 通用航空的定义 |
2.1.2 我国通用航空分类 |
2.2 通用航空运行特点 |
2.3 目前国内通航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
2.3.1 通航安全监管法规不健全 |
2.3.2 目前监管模式不适应通航发展需求 |
2.4 国内通航安全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2.4.1 我国民航行政管理失衡 |
2.4.2 监管内容和重点缺乏针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监管机制研究 |
3.1 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监管机制研究方法的选择和研究思路的确定 |
3.1.1 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监管机制研究方法的选择 |
3.1.2 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监管机制研究思路的确定 |
3.2 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监管机制 |
3.2.1 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风险评估 |
3.2.2 基于风险分级的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监管机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监管对策 |
4.1 基于风险的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监管 |
4.2 基于风险的通用航空安全监管法规建设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10)眉山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情况 |
1.3.2 国外研究情况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1.6 论文的不足 |
2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2.1 特种设备的定义及特性 |
2.1.1 特种设备的定义 |
2.1.2 特种设备的特性 |
2.2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概念及其方法 |
2.2.1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概念 |
2.2.2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主要方法 |
2.3 理论基础 |
2.3.1 公共管理理论 |
2.3.2 系统安全理论 |
2.3.3 轨迹交叉理论 |
3 眉山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现状 |
3.1 眉山市简介 |
3.2 眉山市特种设备概况 |
3.2.1 特种设备基本情况 |
3.2.2 生产、使用、检验单位基本情况 |
3.2.3 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
3.2.4 监察组织架构情况 |
3.2.5 监察力量基本情况 |
3.2.6 检验机构基本情况 |
3.3 眉山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及其成效 |
3.3.1 以“宣传工作”为基础,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
3.3.2 以“专项行动”为抓手,提升了安全监察影响力 |
3.3.3 推行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保险制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风险 |
3.3.4 推建气瓶电子信息库和网络监控平台,降低非改违装避检风险 |
3.3.5 推广电子化检验无纸化办公,提升检验环节工作效率 |
4 眉山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眉山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使用单位安全意识淡薄 |
4.1.2 监察力量薄弱 |
4.1.3 监察效率低下 |
4.1.4 检验机构建设缓慢 |
4.2 原因分析 |
4.2.1 使用单位安全意识淡薄的原因 |
4.2.2 监察力量薄弱的原因 |
4.2.3 监察效率低下的原因 |
4.2.4 检验机构建设缓慢的原因 |
5 国内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典型做法和经验 |
5.1 苏州市、无锡市等地实施的特种设备分级分类管理 |
5.2 深圳市实施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 |
5.3 欧美发达国家实行认证许可管理法、检验检测授权法等措施 |
5.4 国内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经验借鉴 |
6 提升眉山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
6.1 进一步强化使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 |
6.1.1 加强宣传培训,增强使用单位安全责任意识 |
6.1.2 建立地方标准,统一规范管理 |
6.1.3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倒逼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 |
6.2 进一步加强安全监察力量建设 |
6.2.1 加强安全监察队伍建设 |
6.2.2 增加安全监察经费投入 |
6.2.3 加强检验检测机构建设 |
6.2.4 调动行业协会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
6.2.5 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和管理 |
6.3 进一步建立安全监察长效机制 |
6.3.1 加强联席会议制度,实现齐抓共治 |
6.3.2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
6.3.3 推广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保险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安全知识长廊——安全监察人员基础知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省级公共服务和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目录的通知[J]. 安徽省人民政府. 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0(20)
- [2]W市老旧电梯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分析[D]. 孙萌. 苏州大学, 2020(03)
- [3]基层特种设备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南陵县为例[D]. 盛宇. 安徽工程大学, 2020(05)
- [4]H市起重机安全监管现状与对策研究[D]. 利文巧.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长春市电梯应急救援管理体系研究[D]. 曲卉. 吉林大学, 2020(08)
- [6]“十四五”时期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形势发展与对策建议[J]. 李国新,姜桂香,陈瑞平,孙建辉,邹骏. 质量探索, 2020(S1)
- [7]淮安区电梯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 袁磊.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Y县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盼. 扬州大学, 2020(05)
- [9]通用航空公司运行安全监管及对策研究[D]. 孙宇涵.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10]眉山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温贸云.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