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月北美新片预告(论文文献综述)
陈旭光,张明浩[1](2021)在《2020年中国电影产业年度报告》文中认为2020年的中国电影产业,在困难重重中顽强前行。本年度电影"互联网+"即网络发行与短视频营销表现突出,影视企业纷纷探索"互联网+院线"的产业新样式,同步探索院线、网络"双赛道"。"新主流电影"引领院线电影,但"头部效应"有所减弱;"想象力消费"引航复映片与网络电影,还应加强现实底色与文化内核。新力量导演进行"工业美学"探索,共建多元类型格局。这些产业状况都显示出中国电影市场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国产电影份额占比创新高;"90后"网生代成为受众主体,预示着"想象力消费"电影的前景广阔。
姜申[2](2021)在《流媒体参与下的电影宣发模式创新及趋向——以春节档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电影强势复苏、领跑全球的背景下,流媒体在电影宣发及播映实践方面迈出了新的脚步。新春佳节,国人居家时间相对充裕,疫情影响下"就地过年"使观众"在线娱乐"的需求旺盛,正是观察和探索电影产业"线上线下混合宣发模式"的黄金时段。本文以春节档为窗口,尝试对抖音、爱奇艺、腾讯视频等主要线上视频娱乐平台——参与档期宣传、促销、播映、互动等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其亮点与创新之处。继而将视野洒向海外电影发行市场的流媒体线上合作放映经验,在中外对比的基础上找缺憾、谈问题、明确发展道路,结论指向可行的建议。
申琳[3](2020)在《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文中指出自从2014年文化部发布的《2013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年度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泛娱乐”这个概念以后,“泛娱乐”这个词就迅速席卷互联网,并发展成为一大浪潮,而IP(Intellectual Property)在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大热,形成井喷现象。文化IP的商业化让更多的资本充实起来,内容产业得到了多维度、多层面的开发。同样,在国家政策支持与新消费观念形成的双重作用下,国内儿童产业也出现新的发展机遇,儿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巨大,如果用IP将儿童文学、动漫、影视、游戏、教育等多内容形式串联起来,不仅能满足儿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而且可以帮助产业打通整个儿童生态链。不过,在对优质内容的海量需求之下,优质儿童IP依旧屈指可数。其实,经过几千年文化传承,我国诞生了许多很好的儿童IP,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我国也具备了很好的讲故事、艺术创意及技术制作等能力,尤其是我国在5G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这些对儿童IP发展而言,都是非常好的优势。但是,一个成功的IP是由IP本身的内涵及其变现形式共同决定的,而我国很多经典的儿童IP由于诸多原因,更多情况是被一次性消费,尤其欠缺儿童IP周边的生产与运营能力,最终无法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慢慢淡出时代与市场。而有些儿童IP则因为价值本身没有那么高,且缺乏长久生命力,却硬生生地被大资金、大平台强势导流,以商业化的思路运营,甚至为了迎合市场而开始批量“生产”,彻底脱离了IP价值最本质的东西,虽能取得一时的成效,却也终究无法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与市场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儿童IP在泛娱乐时代的运营模式。论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儿童IP开发的内涵。在理清相关重点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泛娱乐”背景下儿童IP与成人IP的关系,界定儿童IP与儿童文学的关联,并描述我国儿童IP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总结泛娱乐时代我国原创儿童IP的发展状况并重点分析其运营模式。在描述我国逐步形成完善的泛娱乐产业链的基础上,将我国儿童IP的发展纳入泛娱乐产业链进行考察,并特别强调了我国儿童IP意识在历史上的普遍缺失。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儿童IP的发展现状,对我国目前比较成功的儿童IP三大领域——儿童动画IP、儿童漫画IP、儿童游戏IP——的运营模式逐一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国外优秀的儿童IP运营模式,具体考察了哈利波特、精灵宝可梦、小猪佩奇等全球顶尖的儿童IP,也对迪士尼全产业链运营进行了总结。国外儿童IP运营模式与儿童IP产业链相对而言较为成熟,对我国儿童IP运营与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主要考察分析我国儿童IP面临的问题,总结我国儿童IP运营模式的三大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杨瑾[4](2020)在《新中国初期的电影放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历史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趋势不断加快,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也因此面临着来自国内国外多方面的挑战。要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和灌输、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普及化,促使人民群众在思想意识上认同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在行为上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而贡献力量。而影视领域作为中共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阵地,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就运用了电影这一人民群众十分喜爱的娱乐媒介对民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普及,这对于新时代的当下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经验。本文首先考察了中共利用电影放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背景。这一时期中共为了夯实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不得不对民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塑造。而观看电影是这一时期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化娱乐活动,是对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和普及的有效途径。因此,毛泽东在列宁、斯大林关于“电影是最重要的艺术形式”、“电影是鼓动群众的宣传工具”等一系列思想上,提出了“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思想。新中国初期的电影放映工作就是在毛泽东文艺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学习和借鉴了苏联利用电影对民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模式而开展起来的。其次,要实现电影放映对民众进行政治、文化宣传和意识形态灌输的作用,就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电影的映前宣传。这一时期电影宣传人员的布局十分广泛,既有专业的电影宣传员,又有遍布各方的业余电影服务员。电影宣传人员经常利用广播、幻灯、报纸杂志等传统与现代相补充的媒介以及通过关键场所的环境布置、有针对性地组织观众和重要影片的影评推荐等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宣传方式对电影进行灵活地宣传。电影放映则是中共运用电影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心与关键环节。这一时期中共不断地扩大电影放映网络,包括城市电影院以及农村放映队在内的电影放映单位逐步地发展壮大。这一时期电影放映的内容里面大多都含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输出,例如强烈的爱国主义、鲜明的阶级观念、突出的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唯物主义思想的普及。除了电影内容对于民众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的导向以外,电影放映单位还采取了电影放映的竞赛运动、结合政治工作的影展,以及声情并茂地映间解说等灵活有效的活动形式以提升电影放映对于民众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宣传和普及的实效。再次,中共通过电影放映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进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复杂、动态的互动过程,本文主要以工人、农民、学生、妇女这四大群体为对象来探讨与分析这一时期电影放映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工业化”背景下的工人在观影后对苏联的印象由“陌生”到“熟悉”、爱国情怀由“浅”入“深”、技术生产由“忽略”到“革新;“集体主义”环境下的农民在观影后对社会主义新中国有了美好憧憬的同时也产生了“单干”还是“入社”的矛盾心理,农业生产逐渐由“盲目”走向“科学”;在“爱国主义”语境下的学生在观影后产生了“崇拜”志愿军的热潮、劳动与学习态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从“忽视”到“争取”加入少先队;“得解放”主题下的妇女在观影后的婚姻观念由“封建”转入“自由”、劳动生产从“自发”走向“自觉”、政治参与由“被动”变为“主动”。最后探讨了新中国初期中共利用电影放映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当代启示:一是影视行业需坚持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由于影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夯实马克思主义在影视界的指导地位,并要在坚定政治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影视艺术。二是影视工作者应重视思想性和专业性的提升,影视工作者不仅需要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还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并在生活实践中自觉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三是文艺宣传要注重大众化和时代化的结合,即着重运用新兴的大众媒介进行宣传、灵活把握人们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并且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特征进行宣传。因此,在新时代的当下借鉴新中国初期中共利用电影放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并汲取其中的教训和不足,从而使社会主义文艺有效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服务。
孙佳路[5](2020)在《《看电影》趣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看电影》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及大众文化转型时期的产物。它是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期刊业开始市场化进程的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以趣味为策略,由文学类期刊成功进行变身的通俗娱乐类电影期刊。曾打着“中国影迷第1刊”口号的《看电影》,坚持以电影为灵魂,以受众为中心,以客观体现电影工业现状为己任。同时,在面对网络媒介的强力冲击和大众阅读方式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看电影》能够审时度势,整合媒介资源,多次进行改版,成为21世纪以来发展较为迅速的通俗娱乐类电影期刊之一。它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体现了营销团队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适应大众审美文化变迁的趣味传播。本文以《看电影》为研究对象,在市场经济、文化转型与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对期刊的发展历程、出版形态和文本进行梳理和阐释。并在综合吸收大众传播学、社会学、美学、电影学等学科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看电影》趣味的生成、发展和演变的背景、过程与原因。力图揭示社会和文化转型时期我国大众娱乐期刊的发展策略和大众审美趣味与媒介发展的关系。论文主体分为五章:第一章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电影期刊的发展历程和《看电影》的创刊时机、出版形态、改版状况进行阐述。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其艺术形态,创作手段,表现主题在很大程度上受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中国电影期刊是伴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既是中国电影发展史的记录者,又是中国电影发展史的见证者。它一方面展示着电影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也书写着社会的文化变迁。通过对中国电影期刊发展史的爬梳,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形态,意趣风尚及电影期刊对不同时期社会文化思潮的助推,为当代电影期刊的研究提供依据。与此同时,引出于20世纪90年代末社会文化转型时期成功改版的《看电影》。通过对《看电影》创刊背景及发展历程的梳理,分析其迅速脱颖而出,占领大部分读者市场的原因,以及其如何在信息变革时期、阅读方式发生改变的大环境下,抓住时代特征,进行生存策略的演化。为接下来的趣味研究做好铺垫。第二章分别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讨论《看电影》趣味的生成、演变及与趣味群体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其趣味生成和传播的内在逻辑,进一步考察趣味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探究其媒介发展的策略。20世纪90年代,传统媒介由大众传播向分众化传播转型。这种改变使得传播媒介与受众之间形成了以趣味为核心的互动模式。因此,对《看电影》趣味的生成研究,要将其还原到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分析促使其趣味生成的外部动力因素和内在传播逻辑。这种动因和逻辑既是现实的,又是空间历史的。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看电影》采取了受众定位策略,锁定自己的目标受众群体,并通过对目标受众群体和趣味群体进行趣味层面的互动,引导和型塑,来建构富有时代性审美风尚的趣味文化。随着媒介传播形态的改变,传统媒介趣味与受众趣味趋向异化。作为媒介和文化商品的《看电影》在时代的变革中,所呈现和传播的趣味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与创新,这亦是一种生存策略的体现。第三章以当代视觉传播和文化消费为视角,以期刊封面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期刊封面的设计、图片的审美趣味、版式中的电影味三个方面,讨论《看电影》作为文化商品的趣味呈现。在大众文化审美形态由日常生活审美化向审美日常生活化过渡的视觉文化消费时代。对于大众期刊,文字逐渐被图像僭越。“读图时代”到来,期刊的外在符号系统,即期刊的封面、版式设计成为适应视觉消费的主要手段。电影期刊相较于其他类型期刊,有着得天独厚的图片资源。《看电影》的封面从创刊之初就极具视觉冲击力,当然这也成为其快速占领读者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看电影》封面和版式设计变迁的过程中,既体现了期刊作为文化商品的时尚趣味,又体现出了期刊的定位和审美趣味的变迁。第四章以期刊创刊时的社会文化转型为背景,大众审美形态为前提,以期刊的内在传播符号——栏目为研究对象,探讨《看电影》作为媒介的趣味呈现。分析期刊随电影发展和文化变迁所折射出的媒介趣味。在媒介快速发展时期,被当代传播媒介型塑的趣味群体普遍具有娱乐性、大众性、时尚性的消费特征。通俗娱乐类电影期刊恰好反映出大众的这些趣味特征。因此,将《看电影》放在宏观的、大众的电影信息分类范围中,通过对栏目名称的演变,经典栏目的个案分析,能更好地阐释《看电影》的大众媒介属性。进而探寻《看电影》在报道开放式的电影资讯时所呈现出的基于媒介形态的趣味策略。即它是如何在大众和娱乐的基础之上提炼出高级娱乐,提升媒介价值,以区别于其他同类电影期刊。第五章从趣味文化意蕴的视点出发,并通过对《看电影》正刊经典栏目和增刊《午夜场》的文本分析,阐释其迷影文化旨趣,论述《看电影》迷影场域的打造和对受众迷影文化的导向。美国批评家苏珊·桑塔格在纪念电影诞生一百周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到因“迷影”的消失将导致电影的衰亡,致使这个诞生于电影艺术萌芽时期的词汇,又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从而引发部分学者对迷影文化的正面讨论,使得在电影发展史叙事中,被忽略的影迷群体再次被关注。在迷影文化史叙述中,电影期刊曾作为早期迷影文化的主要推手之一。电影期刊是迷影文化的体现。因此,《看电影》从文化内涵上说是迷影的。同时,以受众为核心的《看电影》也是中国唯一本以影迷对电影的迷恋程度而进行分众化出版的电影期刊。通过《看电影》正刊中的迷影元素,增刊《午夜场》的迷影导向,共同助推迷影文化。
何婷[6](2019)在《电影微信公众号传播内容研究 ——以“看电影”“豆瓣电影”“Sir电影”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2年,微信公众平台开始运营,作为腾讯的自媒体平台,从建立之初起可以说起点就比较高,整合QQ、微博、微信等腾讯旗下的产品资源,于是微信公众平台一上线之后就受到广泛关注。相对于其他的媒体平台,公众号除了操作简单易上手、门槛低、字数没有限制之外,它还可以挖掘延伸出很多平台和平台外的功能。因此微信公众平台成为了各组织和个人等群体作为内容产出、内容营销和自我推广的主要工具。电影行业也不例外,本文以电影行业类的微信公众号为例,在新媒体榜单中选取排名第一、第八和第十八的3种不同性质又具有代表类型的电影公众号为研究对象,分别是以传统媒体类微信公众号——看电影杂志、网络媒体类电影公众号——豆瓣电影和自媒体类公众号——“Sir电影”。主要从该电影公众号的概况、推送内容、推送策略三个维度进行探讨,并重点研究了电影类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内容,探析电影类微信公众号的发展与启示。并在此基础上,笔者试图探讨在这类典型的自媒体平台中折射出的诸如“把关人”“议程设置”传统传播学理论的新变化,这些理论以重构或消解的方式丰富和改变了现有理论,如在以微信公众平台的新媒体传播中,“把关人”“议程设置”理论中对传播内容“把关”与“设置”的权力正从传播者转向受众。研究发现:“看电影”杂志“豆瓣电影”“Sir电影”在微信推送时间及频率、文本形式和内容质量上都做足了功夫,但是还是存在公众号普遍都存在的问题如对数据、帐号推广、粉丝运营的忽视;差异化定位不明晰,内容生产模式单一以及对国产电影的扶持不足。于是针对此类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下建议:多利用数据反哺运营;细化功能定位;重视帐号推广与粉丝的维护与运营;打好PGC+UGC内容生产模式的组合拳,承担相应的企业价值做好国产电影的扶持工作。而分析总结出这类微信公众号传播内容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和提出的建议,能够帮助电影类公众号更好的改进自身,为电影行业与电影爱好者创造更多的价值,也能为更多的其他行业公众号提供帮助与建议。在建议中还提出在电影类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中提出增强国产电影内容传播这一概念,是本文实际的创新之处。但由于三家微信公众号的公司所处不同的省市,因为资金与时间有限,没有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尤其是缺乏对公众号内容创造人员的访谈,这是本文研究的难点与不足之处。
丁美玲(DINH MY LINH)[7](2019)在《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初,在全球合作共赢大趋势的影响下,各国影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与时俱进提出了“走出去”的影视战略。在此战略的引导下,中国影视从内容和技术形式上都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使得海外观众再次被中国影视的魅力所征服。越南作为中国邻邦,且两国关系历来友好,加上越南在新世纪提出了促进“融入国际文化”的策略,使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为中国影视如何“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作为一位越南留学生,对此我感受颇深。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影视投资“精品”制作与搭建网络传播平台,在越南引起了观赏中国影视的新潮流。我们在通过“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接受”的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发现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观看选择模式主要有“发散效应”、“明星效应”、“舆论效应”等几种。相比之下,电视剧比电影的传播与接受效果更明显一些。对此,本文从传播学中的“编码/解码”理论对中国影视的传播与接受实践作了符号学分析。除了绪论和结语,具体分为五章:一是描述21世纪新时代下影视发展的大背景,诸如世界各国影视合作交流共赢、新媒体飞速发展、数字技术突飞猛进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改变。二是基于时代的变迁,梳理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全面的艺术革新,包括西方格式化的创作、精品大制作的推进、视觉效应与画面刺激感的加强等。一方面,21世纪中国影视作品更加关注当代人的心理问题和人对命运的主动权问题,但另一面看又多少忽视了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从中反映出21世纪中国影视的一种新追求,从原来的人物心理演绎向特效画面感转移。三是考察发生变革了的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如何被接受。具体从播放形式、影视作品的组成要素以及审美观三大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认为21世纪初中国影视改变了越南观众对上世纪中国影视的原有印象。四是进一步探索人们在行为层面上的接受,同时揭示这些年越南人在精神文化、经济生活方面的改变,从中描绘出社会文化在新时代变化的全景。五是考察中国影视承载的深层的价值观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效果,按照霍尔“编码/解码”理论分析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解读方式与接受效果,以此推断中国影视业传播与发展的前景。
郁宇清[8](2019)在《美国电影的“华文版”电影海报设计及其推广研究》文中指出电影海报就是静态的预告片,优秀的电影海报可以通过不同的国家因为有不同的地域民族特色而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形式,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民族风格。而引进片在上映前则需要为了迎合本国的民族文化特色以及本国大众的传统审美而将宣传海报进行一定的修改。从美引进的影片自中美双方签订相关分账协议后增加到每年34部,2017年增加到40部,占每年进口影片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而电影海报为电影的票房起到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美国电影的“华文版”电影海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让美国电影“平面预告片”能够在中国得到更好的推广,海报的视觉效果能有更高的艺术价值,电影海报中中西结合的元素能够更加融洽。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调查问卷法。首先,在选题确定的条件下,采用文献研究法,去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美国电影传入中国的历史,搜集美国电影在中国宣传推广的方式以及平面设计招贴海报,研究美国电影在中国推广发展的历程和纵向改变,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给进口电影的推广带来哪些改变。其次,横向比较分析同一个时代的美国电影海报在中国推广时做了哪些改动,比较分析中国由于地域差异对进口美国电影海报设计的影响。再次,通过调查问卷了解观众对当下电影海报的认知以及有什么视觉呈现的需求。然后,结合调查问卷再次分析现下电影海报存在哪些不足,如何纠正。最后,总结美国电影海报为满足在中国更好的推广应具备哪些条件,在海报设计中,应该着重于哪一个元素的二次设计。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1895年美国在中国引进第一部美国电影,1927年8月,申报设立本埠电影增刊,是电影宣传的专栏,其中有不少当时进口美国电影的中国版招贴画。说明美国电影的中国版海报已经有90年的历史。(二)美国电影的“华文版”海报主要画面内容是一致的,会做细节上的微调,改动最大的是影片标题。由于拉丁文与汉字的结构截然不同,译名带来的视觉差异会影响海报的整体视觉效果,设计者应当结合电影主题、海报画面风格以及迎合中国的普遍审美,对译名字体进行二次设计,以达到海报视觉效果的整体和谐。(三)由于中国地域差异,中国的电影海报也不是全然相同的。香港的繁体字与大陆的简体字在字形结构中也存在较大的视觉差异,我们同样需要结合海报的整体风格来调整字体的二次设计,已达到最大程度融合。设计者不应当将译名字体设计与整体海报视觉设计割裂,应当求同存异,精益求精。
叶雯[9](2018)在《从1920年代的《中华民报》看中国电影在泰国的传播》文中研究表明1920年代作为中国电影的起步阶段,不论在技术层面还是故事内容上,中国早期电影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重写中国电影史的研究背景下,搜集史料并对之加以分析成为早期电影研究的必经之路。早期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更研究需要补充史料,不断完善之。因此,本文以1920年代在泰国出版的华文报——《中华民报》为研究的主要对象,通过收集梳理1923-1929年间刊载在《中华民报》中与电影相关的内容,研究1920年代中国电影在泰国的传播状况。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梳理了1920年代泰国的社会文化背景,掌握1920年代泰国的文化、历史、政治与华侨华人社会生活的情况;第二部分主要以《中华民报》中与电影广告相关的内容为史料依据,对1920年代中国电影在泰国的放映情况做总体的梳理;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分析1920年代中国电影在泰国的广告策略;第四部分主要通过分析《中华民报》中刊载的电影评论内容,思考华侨华人的文化诉求;第五部分主要从1920年代中国电影在泰国的传播意义中反观对当下的启示。本文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从《中华民报》及早期中国电影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对1920年代中国电影在泰国的传播内容与传播状况进行分析,力图从中勾勒出早期中国电影在泰国的传播路径,并结合社会、文化、历史批评,探究早期中国电影的东南亚传播策略。进而思考当下中国电影如何立足国际市场。因此,通过《中华民报》中所刊登的电影放映信息、电影广告及电影评论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1920年代中国电影在泰国的传播状况,并为当下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及发展新走向提供历史镜鉴。
赵莹莹[10](2017)在《上海电影院的兴起(1897-1934) ——以放映商、中产阶层、小市民和女性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提出电影院作为一种西方舶来品,从1897年电影传入上海后,不断发展壮大,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众多都市娱乐中脱颖而出,成为20世纪上半期最耀眼夺目的娱乐业传奇。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上海电影院的兴起作为个案,探究中国近现代的社会文化变迁。除绪论和结语外,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探讨上海都市如何生产了电影院。近代上海“一市三治”的空间格局和华洋杂居的多元移民空间,为电影院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物质技术条件、消费人群;小市民阶层、中产阶层和女性群体在都市中崛起,放映商根据他们的消费趣味和需求来不断建设和经营影院,使之参与到电影院的消费中;近代上海形成了以“言情”、“奢华”、“趋奇”为特色的都市消费文化,为电影院提供了消费动力,上海电影院得以兴起。第二章考察前影院时期电影在上海的放映传播。从1897年起,放映商先在茶园、花园和茶楼等本土娱乐场所进行流动放映,继而开设夜花园或租界单间进行定点放映,直至开办影戏园,使电影在与中国本土娱乐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中,逐渐在上海扎根,但此时的电影在市民眼中只是一种新鲜“洋玩意”,未形成固定观影人群,仍处于都市娱乐文化的边缘。第三章探析早期电影业的初兴。外侨影院商通过选择戏园、茶楼等中国传统娱乐不占主流的地带兴建正式电影院,并不断追求建筑的独立性和安全性,同时延续前影院时期的本土化策略,以“新奇”为主要卖点,使电影院摆脱了前期被视为“危险”和“下流”之场所,成功拥有了以学生、家庭妇女、妓女和文人为主的早期华人观众群,使去影院成为一种习惯,电影院逐渐摆脱边缘地位。第四章探讨国片电影院的兴起。以明星公司为代表的早期制片者,以制片商和放映商的双重身份,通过坚持“营业主义加一点良心”的市场策略、确立“情节剧”为主要类型、引入女演员和采用明星制、邀请鸳蝴文人等途径,积极与外商争利,拥抱都市中的女性群体和小市民阶层,推动了国片电影院在上海都市空间的崛起。第五章论述电影院如何进入繁盛。以何挺然为代表的华商逐渐成为电影院业的主导力量,为吸引庞大的中产阶层,他们对电影院进行升级改造,豪华电影宫大量涌现,无声放映转向有声放映,并建立完善的轮级放映体制,使各阶层市民能按照各自的娱乐需求和趣味来消费和使用电影院,于是,去电影院也成为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方式,电影院进入繁盛期。电影院从无到有,并最终发展成最受欢迎的都市娱乐场所,在其兴起过程中,中外放映商不断推动电影院的本土化,女性、小市民阶层和中产阶层也按照自己的需求不断消费和形塑电影院,二者合力推动了电影院的兴起。
二、1月北美新片预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月北美新片预告(论文提纲范文)
(1)2020年中国电影产业年度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疫情阴霾中的砥砺前行 |
(一)“全球第一票仓”:从“断层”到稳步恢复和提升 |
(二)国产电影份额占比创新高 |
(三)“90后”网生代成为受众主体及“想象力消费”的广阔前景 |
(四)后疫情时代防疫“常态化”背景下有序恢复的电影市场 |
二、发行与营销:“互联网+”新业态 |
(一)电影发行的“互联网+”新样式:院线电影的网络线上发行 |
(二)电影营销的“互联网+”新样式:短视频营销“异军突起” |
三、影企的“互联网+”探索:院线、网络“双赛道” |
四、创作态势:“新主流电影”与“想象力消费”电影分别引领院线与网络 |
(一)新主流电影的持续引航与“头部效应”的减弱 |
(二)重映片与网络电影凸显“想象力消费”的巨大潜力 |
五、导演创作与类型版图:“工业美学”探索与多元生态格局 |
(一)导演创作:新力量导演的“共同体美学”与导演群体的“工业美学”探索 |
(二)电影版图:多元类型探索与多元类型格局 |
1. 爱情片 |
2. 战争、历史片 |
3. 动画片 |
4. 文艺片 |
5. 喜剧片 |
六、结语 |
(2)流媒体参与下的电影宣发模式创新及趋向——以春节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短视频参与春节档宣发的特征及亮点 |
二、传统视频领域——暧昧与疏离并存 |
三、好莱坞在流媒体大潮中的转型策略 |
结语 |
(3)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对本文相关范畴的基本解释 |
1.1.1 泛娱乐与IP |
1.1.2 社交媒体 |
1.1.3 粉丝和粉丝经济 |
1.1.4 社群 |
1.1.5 二次元 |
1.1.6 Z世代和新生代父母 |
1.2 选题背景 |
1.3 选题意义 |
1.4 国外关于文化产业与IP问题的研究现状 |
1.4.1 文化产业的范畴 |
1.4.2 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 |
1.4.3 世界主要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
1.5 国内关于IP问题的研究 |
1.5.1 IP现象早已存在,但IP问题研究是新问题 |
1.5.2 我国关于IP问题的专着 |
1.5.3 我国关于IP问题的其他文献 |
1.5.4 我国关于儿童文学的研究现状 |
1.5.5 我国针对儿童IP运营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学方法 |
1.6.2 数据分析法 |
1.6.3 跨学科研究方法 |
1.7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1.7.1 研究创新点 |
1.7.2 研究难点 |
1.8 研究框架 |
第2章 儿童IP开发运营的内涵 |
2.1 IP的内涵和特点 |
2.1.1 IP的内涵 |
2.1.2 从吉祥物IP运营透视IP内涵 |
2.1.3 优秀IP的特质 |
2.2 儿童IP |
2.3 儿童IP与成人IP的关系 |
2.3.1 成人IP的儿童化 |
2.3.2 儿童IP的全年龄层化 |
2.3.3 介于儿童IP和成人IP之间的“儿童IP成人化”IP |
2.4 儿童文学及其与儿童IP的关系 |
2.4.1 发展中的中国儿童文学 |
2.4.2 泛娱乐时代儿童文学出版的大发展与新突破 |
2.4.3 儿童文学是儿童IP内容运营源头之一,但不等于就是儿童IP |
第3章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概观 |
3.1 泛娱乐时代我国的泛娱乐产业链 |
3.1.1 腾讯:基于互联网的互动娱乐新生态 |
3.1.2 阿里巴巴:打造阿里大文娱 |
3.1.3 百度:发展基于大数据的泛娱乐 |
3.2 泛娱乐产业链上的儿童IP发展状况 |
第4章 我国儿童IP运营的历史与现实 |
4.1 动画IP:儿童IP最主要的IP形式 |
4.1.1 中国动画第一个黄金期(1957-1967年) |
4.1.2 中国动画第二个黄金期(1979-1989年) |
4.1.3 中国动画缓慢发展期(1990-2010年) |
4.1.4 动画IP萌芽期(2011-2015) |
4.1.5 动画IP成长期(2015-至今) |
4.2 动画电影IP |
4.2.1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西游记》经典IP与国人的“大圣情怀” |
4.2.2 《大鱼海棠》:成功的衍生品周边运营 |
4.2.3 《大护法》:暴力美学与内容硬伤的悲歌 |
4.2.4 《风语咒》:构建“中国超级武侠世界观”IP群的试水运营 |
4.2.5 《白蛇:缘起》:传统IP的创新价值的实现 |
4.2.6 《哪吒·魔童降世》:颠覆经典,衍生新的儿童IP |
4.3 网络漫画IP:二次元文化成主流 |
4.3.1 《狐妖小红娘》:动画热播赋能原着漫画 |
4.3.2 《一人之下》:传统文化灵魂下的消费者认同 |
4.4 游戏IP:机遇和挑战并重 |
4.4.1 《王者荣耀》:现象级游戏IP的荣耀 |
4.4.2 《阴阳师》:“以玩家为本”的衍生开发 |
第5章 国外优秀儿童IP的运营分析 |
5.1 哈利波特:从畅销小说到IP多元化商业开发模式 |
5.1.1 “哈利波特”IP开发的核心:系列小说与系列电影 |
5.1.2 “哈利波特”IP的游戏开发 |
5.1.3 “哈利波特”IP的主题公园建设 |
5.1.4 “哈利波特”IP周边衍生品链建设 |
5.2 精灵宝可梦:从反应平平的游戏到全球第一大儿童IP |
5.2.1 漫画游戏联动,“精灵宝可梦”IP价值显现 |
5.2.2 技术+社交的产品模式激发IP的独特价值 |
5.2.3 IP大电影:从二次元到三次元的价值进化 |
5.2.4 联名营销:IP商业价值的充分释放 |
5.3 小猪佩奇:中国社交媒体捧红的儿童IP |
5.3.1 《小猪佩奇》的成名史:从儿童IP到全民IP |
5.3.2 《小猪佩奇》IP的核心价值:家庭教育价值观的挖掘 |
5.4 迪士尼全业产业链运营 |
5.4.1 迪士尼媒体网络 |
5.4.2 迪士尼主题公园 |
5.4.3 迪士尼影视娱乐 |
5.4.4 迪士尼消费品 |
第6章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的问题与对策 |
6.1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面临的问题 |
6.1.1 儿童IP产业链不够健全 |
6.1.2 儿童IP全年龄段的开发意识不足 |
6.2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的对策 |
6.2.1 孵化阶段:打造优质儿童IP内容 |
6.2.2 放大阶段:善用社交媒体宣传 |
6.2.3 变现阶段:跨界运营,进行商业化运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新中国初期的电影放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五、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新中国初期的电影放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 |
一、电影放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 |
(一)电影是所有艺术中最为重要的 |
(二)电影是鼓动群众的宣传工具 |
(三)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
二、电影放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需要 |
(一)夯实和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需要 |
(二)社会的变革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 |
(三)塑造民众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 |
三、电影放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条件 |
(一)中国共产党对电影事业的领导 |
(二)看电影是群众喜爱的娱乐活动 |
(三)对苏联经验模式的学习与借鉴 |
小结 |
第二章 映前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准备工作 |
一、宣传主力:广泛的社会力量 |
(一)政治与业务并举的电影工作者 |
(二)遍布各方的业余电影宣传人员 |
二、宣传媒介:传统与现代相补充 |
(一)以幻灯片为主的画面宣传 |
(二)着重运用广播进行语音宣传 |
(三)通过报纸期刊进行文字宣传 |
三、宣传方式:有形与无形相结合 |
(一)关键场所的宣传环境布置 |
(二)有针对性地组织观众观影 |
(三)代表性影片的影评推荐 |
小结 |
第三章 电影放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环节 |
一、放映单位:逐步扩大的电影放映网 |
(一)城市电影院 |
(二)农村电影队 |
二、放映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导向 |
(一)强烈的爱国主义 |
(二)鲜明的阶级观念 |
(三)突出的社会主义思想 |
(四)唯物主义思想的普及 |
三、放映形式: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活动 |
(一)放映单位的竞赛运动 |
(二)结合政治工作的影展 |
(三)声情并茂地映间解说 |
小结 |
第四章 民众“映”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 |
一、“工业化”背景下的工人 |
(一)由“陌生”到“熟悉”的苏联印象 |
(二)由“浅”入“深”的爱国情怀 |
(三)生产技术的“忽略”到“革新” |
二、“集体主义”环境下的农民 |
(一)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美好憧憬 |
(二)“单干”与“入社”的矛盾心理 |
(三)“盲目”到“科学”的农业生产 |
三、“爱国主义”语境下的学生 |
(一)“崇拜”志愿军的热潮 |
(二)劳动与学习态度的转变 |
(三)“忽视”到“争取”入队 |
四、“得解放”主题下的妇女 |
(一)婚姻观念的“封建”与“自由” |
(二)劳动生产从“自发”到“自觉” |
(三)“被动”到“主动”地政治参与 |
小结 |
第五章 新中国初期的电影放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
一、影视行业需确保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
(一)影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 |
(二)夯实马克思主义在影视界的指导地位 |
(三)坚定政治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影视艺术 |
二、影视工作者应重视思想性和专业性的提升 |
(一)影视工作者需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 |
(二)影视工作者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
(三)影视工作者应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
三、文艺宣传要注重大众化和时代化的结合 |
(一)着重运用新兴的大众媒介进行宣传 |
(二)灵活把握人们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 |
(三)宣传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特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目录 |
(5)《看电影》趣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机缘及其价值 |
二、研究基础 |
(一)关于趣味 |
(二)关于媒介趣味 |
(三)关于电影趣味 |
三、关于《看电影》的趣味研究 |
四、关于《看电影》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
(一)关于电影期刊的研究 |
(二)关于《看电影》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电影期刊与《看电影》 |
第一节 当期刊遇上电影:中国电影期刊概说 |
一、中国电影期刊的诞生:1920——1930年代 |
二、中国电影期刊的曲折成长:1940年代 |
三、新中国电影期刊的复兴:1950——1980年代 |
四、新时期电影期刊的革新:1990年以来 |
第二节 《看电影》的前世今生 |
一、历史的时代机遇:创刊背景 |
二、电影的二维书写:《看电影》的发展历程 |
第二章 内外交互的趣味共振与嬗变 |
第一节 浸入趣味的光影空间 |
一、《看电影》的趣味之源 |
二、《看电影》的趣味生成 |
第二节 “使用与满足”理论中的趣味互动 |
一、电影期刊与受众的审美互动 |
二、《看电影》与受众的趣味共振 |
第三节 大众审美视野中的趣味流变与创新 |
一、趣味的流变 |
二、趣味的创新 |
第三章 视觉消费视域下的商品趣味 |
第一节 《看电影》封面的商品视觉呈现 |
一、封面商品属性的视觉传播 |
二、《看电影》封面的视觉表征 |
三、《看电影》封面的消费符号象征性 |
第二节 《看电影》封面图片的审美趣味 |
一、封面图片的时尚趣味 |
二、封面图片的电影趣味 |
第三节 《看电影》版设中的趣味带入 |
一、“看”出来的电影即视感 |
二、富于情绪的色彩变迁 |
第四章 大众传播语境下的媒介趣味 |
第一节 基于大众传播的栏目构建 |
一、《看电影》的栏目概况 |
二、经典栏目的审美倾向 |
第二节 基于媒介形态的趣味表达 |
一、以前沿资讯凸显大众趣味 |
二、以多元风格打造娱乐趣味 |
三、以独家报道提升媒介价值 |
第五章 当代审美文化形态下的“迷影”趣味 |
第一节 区隔与导向的迷影文化 |
一、区隔:“影迷”——“大众”——“迷影”的定位 |
二、导向:助推迷影文化 |
第二节 打造“迷影”旨趣——《看电影·午夜场》 |
一、策划纸上“白日梦” |
二、精英式的品味表达 |
三、表现“迷”认知的年度总结 |
结论 |
引用和参考文献 |
附录1 《看电影》出版形态进化表(1999—2019) |
附录2 《看电影》栏目进化表(1999—2019) |
附录3 《看电影》封面影片与内地总票房汇总列表(2000—2019)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电影微信公众号传播内容研究 ——以“看电影”“豆瓣电影”“Sir电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国内研究现状 |
2.1 微信的研究现状 |
2.2 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现状 |
3.研究思路及理论基础 |
3.1 研究思路 |
3.2 理论基础 |
4.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4.1 研究方法 |
4.2 研究对象的确定 |
4.3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2.电影微信公众号发展现状 |
2.1 电影微信公众号的分类 |
2.1.1 传统媒体类 |
2.1.2 网络媒体类 |
2.1.3 自媒体类 |
2.2 电影微信公众号传播内容的构成 |
2.2.1 新片佳作推荐 |
2.2.2 经典老片回顾 |
2.2.3 院线电影点评 |
2.2.4 综艺及电视剧盘点 |
2.2.5 电影行业资讯 |
2.2.6 电影人物报道 |
2.2.7 其他内容 |
2.3 电影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学解读 |
2.3.1 “把关人理论”理论的弱化 |
2.3.2 “议程设置”理论的重构 |
3.传统媒体类电影公众号传播内容分析 |
3.1 “看电影”微信公众号概况 |
3.1.1 传播主体构成—峨眉电影制片厂 |
3.1.2 传播内容构成—内容涉猎广泛原创度降低 |
3.1.3 自定义菜单栏—突出自身资源优势 |
3.1.4 帐号特色分析—开创独家栏目,开发电影游戏 |
3.2 推送内容分析 |
3.2.1 选题分析—普及电影信息,紧跟相关热点 |
3.2.2 信息组织形式分析—图文搭配合理,排版框架清晰 |
3.2.3 文章标题分析—巧借名人吸睛 |
3.2.4 语言风格分析——用语年轻化,拉近用户距离 |
3.3 推送策略分析 |
3.3.1 推送时间分析—涵盖早晚热点时间 |
3.3.2 推送频率分析—工作日推送频率较高,周末推送频率较低 |
4.网络媒体类电影公众号传播内容分析 |
4.1 “豆瓣电影”微信公众号概况 |
4.1.1 传播主体构成—原豆瓣社区网站成员 |
4.1.2 传播内容构成—依托豆瓣网站用户生成 |
4.1.3 自定义菜单栏—凸显经典和新鲜内容 |
4.1.4 帐号特色分析—与用户的互动性较强 |
4.2 推送内容分析 |
4.2.1 选题分析—较为专业的用户影评题材 |
4.2.2 信息组织形式分析—排版简洁图文节奏不一 |
4.2.3 文章标题分析—设置悬念与采用数字 |
4.2.4 语言风格分析—文风多样大体都轻松有趣 |
4.3 推送策略分析 |
4.3.1 推送时间分析—集中上午时间避开热点时间 |
4.3.2 推送频率分析—单条内容推送频繁,多条内容推送较少 |
5.自媒体类电影公众号传播内容分析 |
5.1 “Sir电影”微信公众平台概况 |
5.1.1 传播主体构成—媒体出生的传媒人员 |
5.1.2 传播内容构成—囊括国内外影视剧及综艺 |
5.1.3 自定义菜单栏—借助小程序开发功能 |
5.1.4 帐号特色分析—注重粉丝经营 |
5.2 推送内容分析 |
5.2.1 选题分析—选题程序专业且严谨 |
5.2.2 信息组织形式分析—打造专属标签 |
5.2.3 文章标题分析—善用人称拉近距离 |
5.2.4 语言风格分析—语言犀利观点鲜明 |
5.3 推送策略分析 |
5.3.1 推送时间分析—集中在夜晚爆文容易产生的时间 |
5.3.2 推送频率分析—每日定时推送,养成用户习惯 |
6.电影微信公众平台内容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6.1 电影微信公众平台内容传播存在的问题 |
6.1.1 缺乏数据挖掘及分析 |
6.1.2 差异化定位不明晰 |
6.1.3 账号推广力度不足 |
6.1.4 内容生产模式单一 |
6.1.5 不重视对粉丝的运营 |
6.1.6 对国产电影的扶持不足 |
6.2 电影微信公众平台内容传播发展的建议 |
6.2.1 细化功能定位,明确行业地位 |
6.2.2 加强帐号推广,形成自主品牌 |
6.2.3 PGC+UGC结合,丰富内容生产模式 |
6.2.4 增强粉丝互动,加强粉丝黏性 |
6.2.5 多利用平台数据,反哺公众号运营 |
6.2.6 扶持优秀国产电影,实现企业社会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中国学者对国产影视作品在国外传播与接受的研究 |
二、越南学者对国内观众“接受心理”的研究 |
三、中越两国对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研究 |
四、中越两国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
五、概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的理论方法及资料来源 |
一、理论基础 |
二、研究方法 |
三、资料来源 |
第一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的背景 |
第一节 影响21世纪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政策 |
一、中国提升影视文化软实力的政策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走出去”政策 |
三、21世纪越南融入国际经济与文化的政策 |
四、越南电影法:规范化电影进口政策 |
第二节 中越媒体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的评论 |
一、中国媒体对越南传播中国影视的评论 |
二、越南媒体对中国影视的评论 |
第三节 从传播渠道角度考察 |
一、21世纪中国电影在越南影院放映情况 |
二、21世纪中国电视剧在越南商业化电视频道播映情况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网络传播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变化及在越南的传播 |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叙事手法的创新 |
一、21世纪初中国电影的典型故事与叙事手法 |
二、21世纪初中国电视剧的典型故事与叙事手法 |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审美风格的新变 |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表演风格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摄影风格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布景风格 |
四、21世纪初中国影视服装与道具风格 |
第三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 |
一、21世纪初中国电影在越南传播的类型 |
二、21世纪初中国电视剧在越南传播的代表作与优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的接受 |
第一节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方式的接受度 |
一、21世纪初越南观众的观影选择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播放方式及其效果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方式对越南观众观影习惯的影响 |
第二节 从传播效果看越南观众接受中国影视的情况 |
一、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类型的认知度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作品受越南观众喜爱的元素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不太受越南观众喜爱的元素 |
第三节 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审美风格的接受 |
一、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演员之美的接受 |
二、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美术设计的接受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改变越南观众的影视艺术观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从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接受看越南大众文化 |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文化经济的刺激 |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电影消费经济的影响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引导越南观众的购物新潮流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影响越南人旅游倾向 |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观众生活习惯的重要影响 |
一、上世纪中国影视对越南社会精神文化的影响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对越南社群起到了联结的作用 |
第三节 官方舆论与公众舆论对21世纪中国影视的评价 |
一、两国官方舆论对越南观众接受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评价 |
二、越南观众对于媒体宣传21世纪初中国影视的评价 |
三、越南观众对改善中国影视宣传方式的期待与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21世纪初中国影视价值观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及其前景 |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影视价值观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承载的核心价值观 |
二、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中个人价值观的认同情况 |
三、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中社会价值观的认同情况 |
第二节 从价值观认同看21世纪初中国影视被越南观众接受与排斥的原因 |
一、21世纪初中国影视传播的价值观 |
二、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被接受的一种符号学分析 |
三、21世纪初中国影视进入越南遇到的困难 |
第三节 未来中国影视在越南传播与接受前景的展望 |
一、越南人接受中国影视与他国影视的比较 |
二、21世纪初越南与中国影视市场的比较 |
三、中国影视在越南继续传播与接受的预判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越南观众对21世纪初中国影视评价调查问卷 |
2.访谈提问表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美国电影的“华文版”电影海报设计及其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 美国电影 |
(二) “华文版”电影海报 |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比较分析法 |
(三) 调查问卷法 |
第一节 美国电影海报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概述 |
一、1897年-1948年电影海报分析 |
(一) 电影时代背景探究 |
(二) 视觉设计分析——以《申报》刊登电影海报为例 |
(三) 电影海报在此期间对电影营销推广的作用 |
二、1949年-1972年电影海报分析 |
(一) 电影时代背景探究 |
三、中美建交至今电影海报分析 |
(一) 电影时代背景探究 |
(二) 视觉设计分析 |
(三) 电影海报在此期间对电影营销推广的作用 |
第二节 美国电影海报华语地区设计和传播分析 |
一、当下美国电影在华语地区设计和传播概况分析 |
二、调查问卷搜集整理 |
三、美国电影海报在中国香港的传播和设计 |
(一) 视觉设计分析 |
(二) 海报设计对电影营销推广的作用 |
四、美国、香港、大陆的不同字体设计对海报视觉效果影响分析 |
(一) 同一部美国电影海报的中英文两种标题产生的视觉差异分析 |
(二) 同一部美国电影海报的繁简体两种字体产生的视觉差异分析 |
第三节 美国电影海报再设计——以《一天》电影海报设计为例 |
一、《一天》电影简介及已有海报分析 |
二、《一天》中文版电影系列海报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从1920年代的《中华民报》看中国电影在泰国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四节 论文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第五节 论文研究的材料来源 |
第一章 1920年代泰国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一节 泰国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二节 泰国华侨华人的社会生活 |
第二章 1920年代中国电影在泰国的放映情况 |
第一节 《中华民报》与电影预告 |
第二节 《中华民报》与电影放映 |
第三节 《中华民报》与电影入口条例 |
第三章 1920年代中国电影在泰国的广告策略 |
第一节 《中华民报》中广告概况 |
第二节 《中华民报》中的电影广告内容 |
第三节 《中华民报》中的广告特点 |
第四章 1920年代泰国华侨华人的电影评论与文化诉求 |
第一节 《中华民报》中电影评论的研究 |
第二节 华侨华人的文化诉求分析 |
第五章 1920年代中国电影在泰国的意义及其当下的启示 |
第一节 1920年代电影广告策略的当代启示 |
第二节 1920年代电影评论的当代启示 |
第三节 对当下电影海外传播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华民报》(1923-1929年)电影广告统计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上海电影院的兴起(1897-1934) ——以放映商、中产阶层、小市民和女性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都市生产影院 |
第一节 上海的多元都市空间 |
第二节 上海的小市民阶层与中产阶层 |
第三节 女性在上海公共娱乐空间的崛起 |
第四节 言情、奢华和趋奇——上海的都市消费文化 |
第二章 寄居篱下——前影院时期的电影放映 |
第一节 点燃电影的星星之火——电影的传入 |
第二节 流动放映时期的电影传播 |
第三节 从固定放映到简易影戏园的出现 |
第三章 摆脱边缘——上海电影院的初兴 |
第一节 早期雷玛斯与赫茨伯格在影院业的争雄 |
第二节 连集侦探长片的引入与电影院的初兴 |
第四章 勇争国利——国片电影院的兴起 |
第一节 国产制片业的兴起 |
第二节 女演员的引入与“明星制”的形成 |
第三节 以“情”感人,以“奇”制胜——鸳蝴文人与中国早期电影业 |
第四节 国片放映体系的形成 |
第五章 走向中心——上海电影院的繁盛 |
第一节 中产阶层的兴起 |
第二节 外片电影院的提升 |
第三节 国片电影院的提升 |
第四节 去影院成为一种都市生活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1月北美新片预告(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年中国电影产业年度报告[J]. 陈旭光,张明浩. 中国电影市场, 2021(04)
- [2]流媒体参与下的电影宣发模式创新及趋向——以春节档为例[J]. 姜申. 当代电影, 2021(04)
- [3]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D]. 申琳. 吉林大学, 2020(01)
- [4]新中国初期的电影放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杨瑾. 西南大学, 2020(01)
- [5]《看电影》趣味研究[D]. 孙佳路.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电影微信公众号传播内容研究 ——以“看电影”“豆瓣电影”“Sir电影”为例[D]. 何婷. 新疆财经大学, 2019(01)
- [7]21世纪初中国影视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 丁美玲(DINH MY LINH).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8]美国电影的“华文版”电影海报设计及其推广研究[D]. 郁宇清.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9]从1920年代的《中华民报》看中国电影在泰国的传播[D]. 叶雯.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10]上海电影院的兴起(1897-1934) ——以放映商、中产阶层、小市民和女性为中心的考察[D]. 赵莹莹.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