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战后文学反思的使徒——走近毛刺和玻璃

德国战后文学反思的使徒——走近毛刺和玻璃

一、德国战后文学反思的使徒——走近伯尔、格拉斯(论文文献综述)

王瑞尧[1](2016)在《废墟中的德国文学及胜利之作《铁皮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德国二战后的文学被称为"废墟文学",本文从二战入手,讲述德国在战中和战后的变化,由此介绍德国文学是怎样在废墟之上矗立起来的。《铁皮鼓》是当时战后文学的代表作,本文也将详细分析其中的隐含之处,来诠释废墟中的德国文学。

李清清[2](2015)在《战后德语短篇小说中的战争主题》文中研究指明短篇小说(Kurzgeschichte)以其短小精湛、看似没有任何艺术修饰但寓意深刻的特点成为德国战后最受欢迎的文学形式。许多战后作家都致力于短篇小说的创作并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战争是德国战后短篇小说最主要的创作主题。在战后短篇小说中,与战争相关的题材主要有战争中的死亡,战争对德国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影响,战争中青少年的成长以及战后返乡者的心灵创伤。作家们通过客观、真实、简练的叙述,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战争给个人命运带来的毁灭与灾难,从而对战争提出强烈的控诉。本文主要结合短篇小说的理论以及战后的时代背景,通过分析具体短篇小说对战争主题进行剖析和解读,从而展现作家是如何通过短篇小说的形式来反思战争的。

张汇娟[3](2014)在《“启蒙”、“罪感”与“流浪”:《朗读者》中“朗读”的隐喻美学阐释》文中研究说明小说《朗读者》通过“朗读”这个独特的视角,书写了小说主人公米夏·伯格和汉娜·施密茨之间的不伦之恋。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突出“朗读”在《朗读者》这部小说中的隐喻作用,用“朗读”这个独特而诗意的视角探讨“朗读”与“启蒙”、“罪感”和“流浪”的隐喻关系。本文采用了叙事学研究方法中的隐喻理论,并将其融会贯通到文本的分析之中。另外,本文运用文本细读法对小说作了一次细致全面的精读,也尝试综合运用其他研究方法将文本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阐释研究。本文的第一个层面在于阐释朗读的启蒙隐喻,揭示朗读对米夏和汉娜的文学和宗教启蒙作用,反思施林克重视语音朗读这种类似于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缺陷,审视作者以一厢情愿的主观意图来夸大知识文明的作用,并思考朗读对作恶者的道德净化作用能否达到施林克理想的高度。本文的第二个层面在于阐释朗读的罪感隐喻,探讨施林克在小说中表现的原罪观念和汉娜无法朗读导致的羞耻感,着重分析平庸的恶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深思社会权威和法律神话如何造就平庸的恶,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汉娜的罪恶,如何面对父辈和民族历史的罪恶,从而引发我们对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反思。本文的最后一个层面在于阐释朗读的流浪和回归隐喻,明确《朗读者》与古希腊英雄神话《奥德赛》之间的隐喻关系,发掘史诗中“长期流浪、寻找家园”意境在小说中所焕发的魅力。小说《朗读者》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当下能够引起极大地关注,因为施林克不仅仅讨论了德国战争罪责的老话题,更以一种个体式的体验来深究年轻一代和父辈如何化解因战争带来的矛盾、如何摆脱纳粹留在民众心中的罪责阴影。《朗读者》的现实意义不只在于评论家的颔首赞赏或是读者的欣然认同,更是在纷繁复杂的文化背景下,为人类反思历史、重建文明和仰望未来提供了一个庄严且无法回避的历史命题。

韩海燕[4](2013)在《论君特·格拉斯笔下的“丑男”形象》文中提出君特·格拉斯喜欢用童话的幻想和艺术的夸张来构思小说,善用动物、侏儒、半人半动物来寓意男性形象,以至于塑造出各种“丑男”形象。他作品中的“丑男”可以分成三大类型:一是动物型,君特·格拉斯以两种方式来塑造这种形象,其一,让动物担当小说的角色,这类动物外貌丑陋、内心邪恶。其二,让人担当小说的角色,这类人外貌似动物,内心也扭曲如动物。二是侏儒型,这类人外貌形似侏儒,但个体内在精神又有所不同,一部分能够坚守道德良知,一部分随大流迷失自我。三是半人半动物型,指外表和内心矛盾分裂的人,一类,似动物的外表下有一颗坚强、反抗的心;另一类,拥有人的外貌,但内心却似动物一样的凶残。君特·格拉斯笔下的系列“丑男”有着丰富的寓意。动物型中,猫狗凶狠残忍是纳粹与原恶的象征;猫狗在“老鼠”的帮助下作恶无数,背负罪责,影射德国罪民;比目鱼代表一种男性统治原则,具有男权统治的寓意。侏儒型,男性特征弱化退化的侏儒寓意对父权制神话的颠覆;奥斯卡自残成为侏儒寓意着对现代人生存的环境的绝望;知识分子奥斯卡和贝布拉都是侏儒,寓意着纳粹统治下知识分子的境遇;奥斯卡敲打鼓点寓意着以奥斯卡为代表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勇敢反抗;奥斯卡和贝布拉的不同寓意着二战时期德国知识分子的分化。半人半动物型男性形象以马特恩、阿姆泽尔和奥托为代表,马特恩矛盾而分裂,一度成为穷凶极恶的法西斯,永远都无法从法西斯的阴影中走出来,这个人物形象寓意法西斯对人们的毒害与摧残。阿姆泽尔和奥托,一个是艺术家,一个是大学教授,这两个人外貌都丑陋,但内心正直、善良、坚强、勇敢,代表着“国家精神”。纳粹所操纵的“国家政权”对代表“思想精神”的知识分子进行迫害,寓意着德国“文化艺术与政治的对立”。在强权压制下外表异化似动物的阿姆泽尔和奥托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反抗,这是“在集体政治重压下外表异化内心反抗的知识分子存在主义思想的表现。”君特·格拉斯作品中的系列“丑男”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写“丑”是为了言说德国人民的罪责,让人们在对“丑”的反思中走向美,在对“丑”的审视中学会怀疑和理性思考。

李凤艳[5](2011)在《苏联对德国的改造政策研究(1945-1949)》文中提出德国在20世纪上半叶先后两次发动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空前惨重的灾难。如何根除德国军国主义传统,消除其侵略性,使其不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成为国际社会探索的重大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美英三国首脑就采取新方式解决这一问题达成了共识,即对德国的政治、经济和国民思想进行全面改造,并形成了指导这种改造的所谓“四化”原则,即“非纳粹化”、“非军事化”、“非集中化”和“民主化”。战后,在苏美英法四国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并对其进行改造过程中,现实利益冲突与价值观念对立相互交织,致使苏联与美英法之间关系恶化并爆发冷战,而冷战又促使各占领方调整对德改造政策,这些因素复杂互动导致德国分裂并各自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从而对德国、对战后国际关系发展进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利用俄罗斯近年解密的大量原始档案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试图厘清苏联对德国改造政策形成、实施与调整的轨迹及其与冷战的互动关系,探究苏联对德国进行改造所追求的目标、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模式,考察这种改造对德国及国际关系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由于国际关系史上,一国或多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后,以维护世界和平和自身安全的名义,对战败国进行改造,这种事例并不鲜见,在当今国际社会中,人类仍在进行着这样的实践,揭示苏联对德国改造政策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影响,也可为各国决策者提供历史参照。本文在综合运用史学、国际政治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基础上,通过对俄罗斯解密档案进行细致的梳理分析,最终试图说明以下问题:(1)维护本国及欧洲国家安全是苏联对德国进行改造所追求的核心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除了传统的割地、赔偿、驻军监管外,还采取了以本国的价值理念对德国国家制度和国民思想进行改造这一新型手段。但因目标与手段难以相互兼容,改造产生了多重后果;(2)苏联对德国改造目标的设定及手段的选择与冷战的爆发互为因果,相互激荡,是导致德国分裂并走上不同发展之路的根源;(3)苏联对德国的改造,对于推动德国走上和平发展之路功不可没,同时也使东部德国走上了畸形化发展之路。

胡荣[6](2008)在《论君特·格拉斯小说的反思历史主题》文中提出当代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从他的“但泽三部曲”(《铁皮鼓》、《猫与鼠》、《狗年月》)到他2006年的新作《剥洋葱》,都贯穿着他对二战德国历史的反思。本文运用汉娜·阿伦特对极权主义本质的研究为理论依据,通过对格拉斯小说在主题的发展脉络上如何从纳粹上台的社会群众基础深化到内在个体心灵,再从全面控制下人的异化扩展到民族心理的揭示,层层深入地探讨极权主义兴起的原因,试图对格拉斯的思想发展流程做一个概观。本论文主要分三大部分来展开论述:一、现代德国的神话。为下文分析格拉斯小说中的历史反思主题提供背景内容,对真实、历史和启蒙理性,格拉斯充满深深的疑虑,提出只有将怀疑意识赋予理性精神当中,才能免于重蹈历史覆辙。二、狂热与孤独的个体心灵。描写了个体心灵受军国主义和“英雄”崇拜的毒害,格拉斯进一步提出,在全面控制下人的异化使平庸的邪恶得以产生,而平庸的邪恶的合谋导致了社会道德体系的崩溃。三、羡慕与仇恨的民族关系。格拉斯通过描述日耳曼民族、犹太民族、吉卜赛人和波兰人之间呈现出的似敌似友的民族心理,在批判反犹主义同时,揭示了遭受纳粹迫害的民族导致灾难的自身思想根源。

高树芳[7](2008)在《宗教题材与君特·格拉斯的反思策略 ——以“但泽三部曲”为例》文中提出在德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君特·格拉斯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是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也是由于他在几十年的创作中,始终坚持的反思意识。在他看来,文学是最好的教育工具,通过这种工具,可以教育人们正确的认识历史,承担起自己对历史应负的责任。因此,他的作品始终围绕反思历史的主题展开,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曾经是历史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遗忘过去的企图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荒谬的。这种反恩意识对我们当下的文学批评、文学创作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他的文本中,我们注意到:宗教题材的大量运用,是他早年小说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个现象。除了受战后德国整个文学思潮的影响外,我们发现:对格拉斯而言,选择宗教题材是他实现自己写作主题的重要策略。通过对与宗教相关题材的处理,或隐或显地表达着自己对历史的看法,格拉斯逐步揭示出人们对待历史应有的态度。本文将以他早年的代表作——“但泽三部曲”为例,分析格拉斯运用宗教题材表达反思意识的策略。

郑义[8](2008)在《战后德国文学的发展是寻找语言的过程》文中研究说明战后德国不仅外部世界被摧残,内心世界也遭到摧毁。战后德国要在废墟中建立家园,同时也要在废墟中建立起文学。一批优秀的作家们为了忘却纳粹模式的语言,他们寻找着新的无华的语言,唤醒人们的道德意识,树立起了战后德国文学新形象。

詹春花[9](2007)在《穿越黑暗的缪斯之音——评《朗读者》中汉娜形象的反思意义》文中研究指明

周显亮[10](2007)在《二战后初期德国西占区非纳粹化探析》文中认为本文论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德国西占区的非纳粹化运动,时间自纳粹德国投降至1950年。包括非纳粹运动的背景、政策的制定、政策的执行、德国政治家及民众对非纳粹化运动的态度与看法、运动的成果与影响以及与日本战后对战争责任问题处理的比较等内容。在非纳粹化问题上,本文作者认为,非纳粹化作为战后盟国和德国政治家对德国改造的重要内容,是正确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是在具体政策的制定上存在某些缺陷。在战胜国的操控下,非纳粹化只是部分达到了原定目标,经过非纳粹化的德国民众也没有就此脱胎换骨。但是,虽然存在着诸多不足,非纳粹化的成绩还是占主要地位的,尤其是考虑到战后至今德国的认真反思和日本战后对战争责任的处理,我们就更能认识到德国西占区非纳粹化的重要意义。

二、德国战后文学反思的使徒——走近伯尔、格拉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国战后文学反思的使徒——走近伯尔、格拉斯(论文提纲范文)

(1)废墟中的德国文学及胜利之作《铁皮鼓》(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德国人民心灵中的废墟
三、德国文学中的“废墟”
四、《铁皮鼓》——废墟中的胜利之作
五、结束语

(2)战后德语短篇小说中的战争主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1. Einleitung
2. Theoretische Grundlagen der Kurzgeschichte
    2.1. Wortgeschichte und Begriffsentwicklung
    2.2. Gattungsmerkmale der Kurzgeschichte
        2.2.1. Kürze: Narrative Strategien der Verdichtung
        2.2.2. Stoff und Sprachstil
        2.2.3. Gestaltungen von Anfang und Schluss
    2.3. Abgrenzung zu anderen Kurzprosagattungen
3. Geschichte der deutschsprachigen Kurzgeschichte
    3.1. überblick der historischen Entwicklung der deutschsprachigen Kurzgeschichte
    3.2. Die Blütezeit der Kurzgeschichte in der Nachkriegsliteratur
4. Krieg in der deutschsprachigen Kurzgeschichte der Nachkriegszeit
    4.1. Darstellungsmerkmale der Kurzgeschichte des Kriegsthemas
        4.1.1. Realistische Darstellungsweise
        4.1.2. Scharfer Kontrast zwischen dem verstümmelten Einzelnen und derklassizistischen Idealisierung
        4.1.3. Anachronistische Erz?hlweise: doppelb?dige Analepse
    4.2. Untersuchung ausgew?hlter Motive zum Thema Krieg in der Kurzgeschichteder Nachkriegszeit
        4.2.1. Sterben im Krieg
        4.2.1.1. Heinrich B?ll: Wiedersehen in der Allee
        4.2.1.2. Hans Bender: Die Schlucht
        4.2.2. Kriegsleid im Alltagsleben
        4.2.2.1. Wolfgang Borchert: Das Brot
        4.2.2.2. Herbert Roch: Tausend Gramm
        4.2.3. Die Initiationserfahrung der Jugendlichen
        4.2.3.1. Heinrich B?ll: Wanderer, kommst du nach Spa
        4.2.3.2. Luise Rinser: Die rote Katze
        4.2.4. Kriegstrauma der Kriegsheimkehrer
        4.2.4.1. Bruno Hampel: Das mit dem Mais
        4.2.4.2. Wolfgang Borchert: Bleib doch, Giraffe
5. Schlusswort
LITERATURVERZEICHNIS
Danksagung

(3)“启蒙”、“罪感”与“流浪”:《朗读者》中“朗读”的隐喻美学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本哈德·施林克与《朗读者》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二、“朗读”的隐喻美学阐释之一:启蒙
    (一) 朗读中的启蒙力量
        1. 朗读中的文学启蒙
        2. 朗读中的宗教启蒙
    (二) 反思朗读的启蒙神话
        1. 对朗读与逻各斯中心主义神话的反思
        2. 对朗读与知识启蒙作用的反思
        3. 对朗读与道德拯救作用的反思
三、“朗读”的隐喻美学阐释之二:罪感
    (一) 宗教意义上的原罪
        1. 《朗读者》中的原罪
        2. 无法朗读导致的羞耻感
    (二) 平庸的恶及其产生根源
        1. 平庸的恶
        2. 平庸的恶产生根源
    (三) 如何反思个人的罪恶与集体的罪恶
        1. 如何反思汉娜的罪恶
        2. 如何面对德国历史
四、“朗读”的隐喻美学阐释之三:流浪
    (一) 《朗读者》与《奥德赛》的隐喻
        1. 小说中《奥德赛》的朗读
        2. 《奥德赛》的隐喻
    (二) 朗读与流浪、回归
        1. 朗读与流浪
        2. 朗读与回归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4)论君特·格拉斯笔下的“丑男”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0.4 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第1章 “丑男”形象的类型
    1.1 动物型“丑男”形象
    1.2 侏儒型“丑男”形象
    1.3 半人半动物“丑男”形象
        1.3.1 外表是人,内心似动物的“丑男”形象
        1.3.2 外表似动物,内心是人的“丑男”形象
第2章 “丑男”形象的寓意
    2.1 动物型“丑男”寓意
        2.1.1 纳粹与原恶的象征
        2.1.2 德国罪民的寓意
        2.1.3 男性统治者寓意
    2.2 侏儒型“丑男”寓意
        2.2.1 对父权制神话的颠覆
        2.2.2 现代人类的生存境遇
        2.2.3 纳粹统治下知识分子的境遇
        2.2.4 选择和勇敢反抗
        2.2.5 二战时期德国知识分子的分化与对立
    2.3 半人半动物型“丑男”的寓意
        2.3.1 “外表是人,内心似动物”的“丑男”寓意
        2.3.2 “外表似动物,内心是人”的“丑男”寓意
第3章 “丑男”形象的美学价值
    3.1 “丑”与罪责
    3.2 在对“丑”的反思中走向美
    3.3 在对“丑”的审视中学会怀疑和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苏联对德国的改造政策研究(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章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对德国的改造政策构想
    第一节 卫国战争初期改造德国政策的提出
        一、以使德国“无害化”为核心目标的改造
        二、洛佐夫斯基报告与制定对德改造政策的启动
    第二节 卫国战争后期改造德国政策的形成
        一、改造德国问题清单与分割德国的瓦尔加报告
        二、改造德国“四化”原则的形成
        三、分割德国设想的放弃
第二章 苏联对德国苏占区的政治改造
    第一节 非纳粹化:为建设新德国清除障碍
        一、非纳粹化政策的基本内容
        二、非纳粹化政策的实施
        三、冷战与非纳粹化政策的调整
        四、对非纳粹化效果的评估
    第二节 对苏占区政治力量的重组与监控
        一、斯大林关于建立议会民主制的设想与朱可夫的第2 号令
        二、反法西斯政党同盟的组建
        三、“亲疏有别”的政党政策
        四、冷战与苏占区政党政策的调整
第三章 苏联对德国苏占区的经济改造
    第一节 索取赔偿:双重目标的改造
        一、苏联对德索赔政策的形成
        二、苏联与美英确定德国经济水平的谈判
        三、占领初期索赔政策的实施
        四、冷战与索赔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经济非军事化:三重意义的改造
        一、经济非军事化政策的基本内容
        二、经济非军事化政策的实施
        三、冷战与经济非军事化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 工业非集中化:由私人资本垄断到国家垄断
        一、工业非集中化改造政策的形成
        二、工业非集中化改造政策的实施
    第四节 土地非集中化:由大地主所有到农民所有
        一、土地改革的背景与目的
        二、土地改革政策的形成及其基本内容
        三、各力量对土地改革的态度
        四、土地改革政策的实施及其结果
第四章 苏联对德苏占区民众的思想改造
    第一节 文化改造:赢得心灵的战斗
        一、文化改造的背景与目标
        二、文化改造的主要措施
        三、冷战与文化改造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高校改革:培养新型知识分子
        一、占领初期高校改革的目的与措施
        二、冷战与高校的全面苏维埃化
        三、改革引发的斗争
结语
    一、苏联对德改造政策目标的多重性与矛盾性
    二、对德改造与冷战的互动关系及其后果
    三、苏联的改造对德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多重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6)论君特·格拉斯小说的反思历史主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现代德国的神话
    第一节 纳粹上台的社会群众基础
    第二节 必然性法则的诱惑
    第三节 质疑真实、历史和启蒙理性
        一、对真实及历史的质疑
        二、对启蒙理性的质疑
第二章 狂热与孤独的个体心灵
    第一节 军国主义文化与“英雄”崇拜
        一、军国主义文化
        二、“英雄”崇拜
    第二节 孤独失重的精神世界
    第三节 全面控制的实现
        一、全面控制下人的异化
        二、平庸的邪恶与根本的邪恶
第三章 羡慕与仇恨的民族关系
    第一节 似友似敌的民族心理
        一、日耳曼民族之刀
        二、尊严复归的歧路
    第二节 无意识的贱民
        一、愚昧麻木的灾难
        二、反犹主义与选择遗忘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宗教题材与君特·格拉斯的反思策略 ——以“但泽三部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引言
第一章 君特·格拉斯与"但泽三部曲"
    第一节 德国文学史上的君特·格拉斯
    第二节 "但泽三部曲"的内容概述
第二章 宗教题材和格拉斯写作的两重意图
    第一节 宗教题材在"但泽三部曲"中的运用
    第二节 格拉斯创作的两重意图
第三章 回归:格拉斯的意图与谬见
    第一节 回归的可能性
    第二节 未完成的意图
    第三节 格拉斯探索的意义
第四章 反思主题的呈现
    第一节 身世讲述:回顾历史的方式
    第二节 反证:不可能遗忘的历史
结语
参考文献
感谢词

(9)穿越黑暗的缪斯之音——评《朗读者》中汉娜形象的反思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 《朗读者》:审美元素悄然潜入反思文学
二 汉娜:试图以文学体验超越罪恶生存的纳粹悔悟者
三 艺术不能承受之重;带罪的生命也在呼唤

(10)二战后初期德国西占区非纳粹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引言
第一章 战后初期非纳粹化政策的制定
    第一节 非纳粹化政策的背景及必要性
    第二节 盟国非纳粹化政策的制定
    第三节 德国政治家对非纳粹化政策的看法
第二章 盟国占领当局的非纳粹化措施
    第一节 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审判
    第二节 美英法三国的后续审判
    第三节 盟国占领当局的非纳粹化运动
第三章 德国人的非纳粹化措施
    第一节 德国人主导下的非纳粹化
    第二节 德国民众的非纳粹化观点
    第三节 阿登纳政府的非纳粹化
第四章 非纳粹化运动的缺点
    第一节 受人诟病的纽伦堡国际审判
    第二节 非纳粹化政策的失误
    第三节 各行其是——美英法各占区的不同非纳粹化
    第四节 为西方战胜国工作的纳粹分子
    第五节 轻判、减刑、赦免——徒具形式的非纳粹化
    第六节 经过非纳粹化仍是被排斥者的反纳粹分子
第五章 非纳粹化的成果与意义
    第一节 开创历史先河的纽伦堡审判
    第二节 非纳粹化的成果
    第三节 非纳粹化的意义
第六章 与日本战后初期对战争罪责问题处理的比较
    第一节 虎头蛇尾的战争罪责问题处理
    第二节 德日处理战争罪责问题差异的原因
    第三节 今日之花始于昨日之树,明日之果孕于今日之花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后记
导师及作者简介

四、德国战后文学反思的使徒——走近伯尔、格拉斯(论文参考文献)

  • [1]废墟中的德国文学及胜利之作《铁皮鼓》[J]. 王瑞尧. 校园英语, 2016(13)
  • [2]战后德语短篇小说中的战争主题[D]. 李清清. 北京理工大学, 2015(11)
  • [3]“启蒙”、“罪感”与“流浪”:《朗读者》中“朗读”的隐喻美学阐释[D]. 张汇娟.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1)
  • [4]论君特·格拉斯笔下的“丑男”形象[D]. 韩海燕. 湘潭大学, 2013(03)
  • [5]苏联对德国的改造政策研究(1945-1949)[D]. 李凤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6]论君特·格拉斯小说的反思历史主题[D]. 胡荣. 南昌大学, 2008(05)
  • [7]宗教题材与君特·格拉斯的反思策略 ——以“但泽三部曲”为例[D]. 高树芳. 西南大学, 2008(09)
  • [8]战后德国文学的发展是寻找语言的过程[J]. 郑义.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05)
  • [9]穿越黑暗的缪斯之音——评《朗读者》中汉娜形象的反思意义[J]. 詹春花. 当代文坛, 2007(06)
  • [10]二战后初期德国西占区非纳粹化探析[D]. 周显亮. 吉林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德国战后文学反思的使徒——走近毛刺和玻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