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软伤膏治疗软组织损伤161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1](2019)在《关节镜联合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治疗膝骨关节炎性滑膜炎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关节镜联合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治疗膝骨关节炎性滑膜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性滑膜炎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01月至2018年06月于湖北省中医院骨伤科住院治疗且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膝骨关节炎性滑膜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治疗组予以膝关节镜清理术联合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治疗,于术后第一天开始服用,每日水煎一剂,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连续服用28天;对照组予以膝关节镜清理术联合滑膜炎颗粒治疗,也于术后第一天开始服用,每次1袋,每日3次,亦连续用药28天。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一天在医师指导下开始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前术后的膝关节疼痛、肿胀、功能情况及主要生化指标,用VAS评分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术后14天及术后28天评估患者膝关节疼痛情况,用Lysholm评分于术前、术后第7天、术后14天及术后28天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情况,以膝关节周径为标准于术前、术后第7天、术后14天及术后28天评估患者膝关节肿胀情况,并于治疗后6个月进行随访,比较两组之间的疗效。结果:治疗后6个月共有67例患者得到有效的回访,两组患者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按时拆线,两组患者服药后均未出现明显不适及不良反应,术后均未见明显并发症,治疗后患者的血、尿、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检查结果与治疗前无明显异常变化。数据经统计学分析结果如下:2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发病时间等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术前VAS评分、Lysholm评分及患膝周径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及第28天的VA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患者疼痛的缓解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及第28天的Lysholm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及第28天的患膝周径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均小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患者患膝关节肿胀的消除优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94%,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关节镜联合滑膜炎颗粒或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均能有效治疗膝骨关节炎性滑膜炎,但关节镜术后口服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对患者疼痛症状缓解、患膝肿胀的消除及功能恢复近期效果优于术后服用滑膜炎颗粒者,治疗后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其远期疗效相似。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因此关节镜联合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治疗膝骨关节炎性滑膜炎有效率高,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运用。
赵冬[2](2018)在《不同浓度马桑狗帮油刮痧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评价及载药刮痧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不同浓度马桑狗帮油刮痧(含药刮痧介质)与单纯刮痧(一般植物油介质)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马桑狗帮油刮痧的治疗效果,并通过观察慢性软组织损伤模型大鼠创伤局部组织病理变化及局部皮肤、肌肉和血清中相关炎性因子水平变化阐述其治疗机制。方法:1、临床试验共纳入120例病例,按照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的原则,分成单纯刮痧组、低浓度马桑狗帮油刮痧组、中等浓度马桑狗帮油刮痧组和高浓度马桑狗帮油刮痧组,每组30例,隔4天刮治1次,连续刮治7次。于治疗前、每次治疗后及第一、三个月随访10个访视期观察四组VAS评分、中医主要临床体征(压痛、功能障碍)积分变化,于治疗前、疗程结束后及第一、三个月随访4个访视期观察两组SF-36量表评分变化,统计四组起效及痊愈所需刮治次数,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2、动物实验将55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茶油刮痧组、马桑狗帮油刮痧组、马桑狗帮油涂擦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四组用机械冲击挫伤的造模方法造模,形成慢性软组织损伤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正常组及模型组不作处理,茶油刮痧组和马桑狗帮油刮痧组局部刮痧,马桑狗帮油涂擦组局部涂擦。隔天一次,共4次。末次治疗后48小时,将各组大鼠处死。取刮痧局部皮肤、肌肉组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无菌性炎症及相关病理表现。检测血清、皮肤、肌肉中 TNF-a、IL-1β、IL-6、iNOS 及β-EP 水平。结果:1、临床试验由于试验过程中脱落7例病例(占总数的5.8%),根据全方案分析集(FAS)原则,相关缺失数据由最接近1次观测值结转,最终对120例数据(单纯刮痧组30例,低浓度马桑狗帮油刮痧组30例,中等浓度马桑狗帮油刮痧组30例,高浓度马桑狗帮油刮痧组30例)进行分析。1.1基线期比较基线期四组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疼痛部位、VAS、压痛、功能障碍及SF-36量表)比较,除SF-36量表中一般健康(GH)、社会功能(SF)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组间比较具有可比性。1.2组内比较四组治疗后及随访期与治疗前相比,在VAS、压痛、功能障碍及SF-36量表上,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1.3组间比较治疗后及随访期在VAS、压痛及SF-36量表中的PF、RP、BP、VT、RE、MH维度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随访期在VAS、压痛上,不同浓度马桑狗帮油刮痧组较单纯刮痧组更为显着(P<0.05/P<0.01/P<0.001),较高浓度马桑狗帮油刮痧效果比较低浓度组效果更好(P<0.05);在功能、RP、BP、MH上,低浓度马桑狗帮油刮痧组和单纯刮痧组疗效相当(P>0.05),高浓度马桑狗帮油刮痧组疗效优于其他三组(P<0.05/P<0.01/P<0.001),中等浓度马桑狗帮油刮痧组疗效优于低浓度马桑狗帮油刮痧组和单纯刮痧组(P<0.05);在PF上,低浓度马桑狗帮油刮痧组、中等浓度马桑狗帮油刮痧组和单纯刮痧疗效相当(P>0.05),高浓度马桑狗帮油刮痧组疗效优于其他三组(P<0.05);在VT、RE上,中等浓度马桑狗帮油刮痧组和高浓度马桑狗帮油刮痧组疗效相当(P>0.05),中等浓度马桑狗帮油刮痧组和高浓度马桑狗帮油刮痧组疗效优于其他二组(P<0.05/P<0.01),低浓度马桑狗帮油刮痧组疗效优于单纯刮痧组(P<0.05);比较四组起效和痊愈所需刮治次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四组痊愈率、愈显率,低浓度马桑狗帮油刮痧组和单纯刮痧组疗效相当(P>0.05)。高浓度马桑狗帮油刮痧组疗效优于其他三组(P<0.05)。中等浓度马桑狗帮油刮痧组疗效优于低浓度马桑狗帮油刮痧组和单纯刮痧组(P<0.05),进一步组内比较肩背部、腰部的治疗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马桑狗帮油刮痧或单纯刮痧对受试者正常生理指标产生不良影响,未出现晕厥、病情加重、皮肤损伤等不良反应。2、动物实验由于实验过程中大鼠死亡3例,皮肤样本污染5例,肌肉和血清样本污染3例,最终对数据(皮肤样本47例,肌肉和血清样本49例)进行分析。造模后取损伤局部肌肉组织制作切片后观察光镜下组织形态学改变,明显观察到坏死肌细胞增多,肌纤维变性坏死,肌纤维异染,造模成功率1 00%。2.1 大鼠组织及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变化2.1.1 大鼠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变化结果证明马桑狗帮油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能够增高血清β-EP含量,缓解刮痧引起的疼痛。在马桑狗帮油与刮痧的共同作用下发挥了较单纯刮痧和马桑狗帮涂擦更好的疗效,取得了更好地抗炎作用。2.1.2大鼠皮肤组织细胞因子含量变化打击法造模后,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皮肤TNF-α含量升高,IL-1β、IL-6、iNOS及β-EP变化不明显,皮肤未见明显炎症反应及疼痛。茶油刮痧组较模型组皮肤各因子变化不明显,马桑狗帮刮痧组、马桑狗帮涂擦组较模型组能有效降低皮肤TNF-α、IL-6含量,使iNOS含量有下降趋势,减轻皮肤组织炎症反应。马桑狗帮刮痧组较马桑狗帮涂擦组、茶油刮痧组皮肤TNF-α、IL-1β、IL-6、iNOS含量有下降趋势,β-EP含量有上升趋势。马桑狗帮刮痧起到比单纯刮痧和马桑狗帮油涂擦更好的减轻炎症、缓解疼痛的效果。马桑狗帮油与刮痧结合起到增效作用。2.1.3大鼠肌肉组织细胞因子含量变化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肌肉TNF-α、IL-1β、IL-6、iNOS含量明显升高,β-EP含量明显降低,证明模型组炎症反应、疼痛明显。马桑狗帮刮痧组与模型组比较,肌肉TNF-α、IL-1β、IL-6、iNOS含量明显降低,β-EP含量明显升高,证明马桑狗帮刮痧能有效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肌肉组织损伤,缓解疼痛。马桑狗帮涂擦组、茶油刮痧组、模型组肌肉TNF-α、IL-1β、IL-6、iNOS及β-EP含量无显着差异。马桑狗帮涂擦组较模型组肌肉TNF-α、IL-1β、iNOS含量有下降趋势。茶油刮痧组较模型组肌肉TNF-α、IL-1β、IL-6、iNOS有下降趋势。证明马桑狗帮刮痧组、马桑狗帮涂擦组、茶油刮痧组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炎症反应,且马桑狗帮刮痧组的效果明显优于马桑狗帮涂擦组、茶油刮痧组,同时马桑狗帮刮痧有良好的止痛作用。2.2大鼠局部组织病理变化2.2.1大鼠局部皮肤组织病理变化正常组、模型组角质层呈带状均匀分布,排列紧密,无角质层脱落或游离,角质形成细胞(kerαtinocyte,KC)排列紧密。马桑狗帮涂擦组角质层较为完整,排列较为紧密,一些区域外层角质呈带状游离分布,有少量角质层脱落,KC排列紧密。茶油刮痧组、马桑狗帮刮痧组角质层排列疏松,表皮角质层外层细胞间距明显增大,脱落现象明显,大多区域外层角质呈带状游离,与表皮相分离,内层出现较多空泡;其他区域角质层均较疏松,与活性表皮分离呈层状,KC间隙变大。2.2.1大鼠局部肌肉组织病理变化正常组细胞结构完整,排列规整,未见形态学改变。茶油刮痧组、马桑狗帮涂擦组、马桑狗帮刮痧组、模型组损伤局部肌肉组织形态学改变,有明显的肌纤维坏死、变性,肌纤维异染,泡体溶解,观察到机化了的瘢痕组织,坏死肌细胞增多。大量结缔组织增生,残留断裂的肌纤维被吸收或机化,组织广泛变性,细胞排列欠规整。马桑狗帮刮痧组较茶油刮痧组、马桑狗帮涂擦组、模型组肌肉组织病理改变较轻。结论:1、浓度是含药刮痧介质疗效的影响因素之一,不同浓度马桑狗帮油刮痧较单纯刮痧在改善疼痛、压痛、生活质量及临床痊愈率、愈显率上具有疗效优势,起效更快,治疗时间更短,且在一定范围内与马桑狗帮油浓度呈正相关;2、刮痧、脂类介质能增强皮肤通透性,刮痧与含药刮痧介质的结合能加速含药刮痧介质中有效成分的经皮吸收,产生增效作用,较单纯刮痧和含药刮痧介质涂擦在减轻炎症,缓解疼痛方面疗效显着。3、马桑狗帮油刮痧可能通过降低皮肤中IL-6、TNF-α水平;降低肌肉中IL-1β、IL-6、TNF-α、iNOS水平,提高β-EP水平;降低血清中IL-6水平,提高β-EP水平减轻炎症、缓解疼痛,同时减轻肌肉组织肌纤维坏死、变性,结缔组织增生、瘢痕组织生成,发挥治疗作用。
李文龙,范亚楠,张蕾蕾,马向浩,王会超,刘又文[3](2016)在《中药熏洗配合骨炎膏外敷治疗儿童急性髋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中药熏洗配合骨炎膏外敷治疗儿童急性髋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2015年6月,应用中药熏洗配合骨炎膏外敷治疗儿童急性髋关节滑膜炎63例,其中男48例,女15例,年龄613岁,中位数10岁;评估临床疗效及疼痛VAS评分,随访观察病情复发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疼痛VAS评分02分,平均(1.10±0.481)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17,P<0.01);63例患儿中痊愈52例,显效8例,好转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95.24%;所有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中位数8个月,未见病情复发及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熏洗配合骨炎膏外敷治疗儿童急性髋关节滑膜炎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魏宗星[4](2016)在《六指六穴点压结合消瘀定痛散治疗膝关节慢性滑膜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治疗膝关节慢性滑膜炎的临床研究中,根据对六指六穴点压结合消瘀定痛散外敷的治疗方案进行研究,从而找到一种有效缓解膝关节屈伸功能,以及肿胀、疼痛等症状的治疗方案。这种治疗方案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为目的,具有治疗效果最佳,见效最快,创伤最小,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软骨损伤的特点。方法: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一区门诊中,根据《骨伤科学》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而确定的膝关节慢性滑膜炎诊断标准,选取慢性膝关节滑膜炎的患者,并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筛选,从膝关节慢性滑膜炎的病人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单盲法将临床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的患者经辨证后给予六指六穴点压结合消瘀定痛散外敷的治疗方案;对照组的患者给予滑膜炎片口服结合消瘀定痛散外敷的治疗方案。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5天,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股四头肌功能锻炼。通过对患者WOMAC膝关节功能评估(包括总评分、疼痛、僵硬、日常功能)、VAS总体疼痛评分直观模拟量表,膝关节周径变化、膝关节活动度变化进行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数据,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情况,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行组内对比及组间对比。结果:治疗组治疗15d后,5例治愈,效果显着的有15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治疗15d后,3例治愈,7例疗效显着,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0%,两组经治疗后总的有效率进行比较,治疗组六指六穴手法与对照组滑膜炎片药物对膝关节慢性滑膜炎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膝关节VAS评分、WOMAC评分上、膝关节周径、膝关节活动度等观察指标方面,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着的改善(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临床疗效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课题临床观察发现:1.六指六穴点压结合消瘀定痛散外敷治疗膝关节慢性滑膜炎有效,六指六穴点压结合外用消瘀定痛散治疗膝关节慢性滑膜炎临床疗效较口服滑膜炎片结合外用消瘀定痛散治疗相比疗效显着;2.两组治疗方案对于改善膝关节慢性滑膜炎的临床症状、减轻关节的疼痛以及关节活动功能方面均有确切疗效,且治疗组方案明显优于对照组。
张博[5](2014)在《生肌白玉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EGF、VEGF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研究生肌白玉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2.探讨生肌白玉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肉芽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阳性细胞数量的表达及与创面愈合的关系,进一步探讨生肌白玉膏促进创面愈合的机理。方法:SPF级健康SD大鼠128只,雌雄各半,适应性喂养1周后,对大鼠称重,按随机数字表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对照组、实验组,每组32只;于烫伤前一天,用脱毛膏脱毛,面积为直径约4cm大小,清水洗净,擦干。实验前大鼠禁食12小时,自由饮水。除空白组外,其余三组以10%水合氯醛300mg/k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其背部浸入80℃恒温水浴15秒,造成深Ⅱ度烫伤(经病理证实)。烫伤后1小时,模型组、药物对照组、实验组均以林格氏液30ml/kg腹腔注射,抗休克治疗。实验组造模后创面立即外敷生肌白玉膏1g/只;药物对照组创面外敷美宝湿润烧伤膏1g/只;模型组外擦生理盐水;3组均每日定时换药1次,连续给药至处死前1天。空白组不予以任何处理,正常饲养。于烫伤后第3、7、14、21天,每个时间点处死8只大鼠,取创面组织标本,4%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制作切片,进行HE染色后,光镜(400倍)观察并计算毛细血管数量、成纤维细胞数量及胶原纤维表达的情况,计算创面愈合时间,测定创面含水量,并用免疫组化SP法对创面肉芽组织中EGF、VEGF阳性细胞数检测统计。结果:实验组与药物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相当;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两者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1)。造模后第3、7、14、21d时,实验组与药物对照组组织含水量差异不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说明实验组组织含水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和空白组。实验组成纤维细胞数量、毛细血管数量高于模型组,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实验组与药物对照组成纤维细胞数量、毛细血管数量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第3、7、14、21d时,3组胶原纤维含量均有变化,随时间增加,各组含量均有所增加,但实验组胶原纤维较粗大,增生活跃。通过SP免疫组化法测定:造模后第3d时,EGF、VEGF在各组创面肉芽组织中均有所表达;造模后第7d时,实验组和药物对照组EGF、VEGF在创面肉芽组织中表达均有所上升;造模后第14d时,实验组和药物对照组EGF、VEGF在创面肉芽组织中表达程度最高;造模后第21d时,实验组和药物对照组EGF、VEGF在创面肉芽组织中表达开始下降。各组大鼠创面肉芽组织中EGF、VEGF的表达统计显示:实验组与药物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大(P>0.05);实验组与模型组、实验组与空白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生肌白玉膏可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及毛细血管数量为标准)、降低创面组织含水量。2.生肌白玉膏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加快创面的愈合;其促进创面愈合的机理可能与创面组织中EGF、VEGF的高表达有关。
唐锐先,李伟,王新成[6](2013)在《复方穿蛭透皮贴剂辅助治疗常见慢性疼痛疾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复方穿蛭透皮贴剂辅助治疗常见慢性疼痛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种慢性疼痛患者1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9例与对照组67例,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均给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确定患者疼痛程度,均给予两组行推拿按摩及或局部针灸治疗,然后给与治疗组患者局部疼痛部位贴附复方穿蛭透皮贴剂治疗;给与对照组一正痛消贴膏治疗,两组均以10日为1个疗程。依据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结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75%和83.58%,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慢性骨性关节炎、慢性肩关节周围炎、慢性腰肌劳损时,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复方穿蛭透皮吸收贴剂辅助治疗常见5种慢性局部疼痛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中治疗慢性骨性关节炎、慢性肩关节周围炎、慢性腰肌劳损疗效尤佳。
黎立[7](2009)在《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求中医骨伤科流派在手法整复与方药治疗等方面的诊治规律与特点。本课题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中医骨伤科流派入手研究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的沿革、发展,在运用中医文献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研究,对历代中医骨伤科文献资料、尤其是运用手法与方药治疗等方面的特色和经验进行分类、梳理、总结、概括,整理出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的框架,挖掘中医骨伤科手法诊治的基本观点、原理和方法以及临床用药特色,通过系统研究,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从而为中医临床和科研提供可靠的文献依据,并进一步更好地为临床实践服务。
叶盛英[8](2009)在《消淤止痛喷雾剂的研制及其药效物质基础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红花洗药”是解放军第254医院自行研制的中药散剂,批准制剂文号为北制字(2006F12010),适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疼痛,筋骨酸痛,关节肿痛等。在临床应用至今已有二十几年,疗效确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但“红花洗药”的剂型老化,使用、携带不便,生物利用率低,起效慢。本文在原组方不变的情况下,研究“红花洗药”的新剂型-“消淤止痛喷雾剂”。首先研究了“消淤止痛喷雾剂”的制备工艺,发现乙醇提取样品比水提取样品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山奈素(君药红花)、欧前胡素(臣药白芷)、齐墩果酸(臣药威灵仙),几个检测成分含量均高;样品抗炎镇痛作用明显,确定了乙醇做新制剂的提取溶媒。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对“消淤止痛喷雾剂”的制备工艺中渗漉工艺进行优化。最佳提取制备工艺:50%浓度乙醇、浸泡时间48h、渗漉速度为5 mL/min、收集6倍渗漉液。研究了“消淤止痛喷雾剂”质量控制标准,其中红花、白芷、当归、川芎4味药物进行薄层色谱鉴别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监控红花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研究了“消淤止痛喷雾剂”的稳定性,“消淤止痛喷雾剂”在室温(25°C)条件下放置稳定性良好,有效期可暂定1年。药效实验表明“消淤止痛喷雾剂”对热刺激所致疼痛感觉具有明确对抗作用,与云南白药气雾剂镇痛作用相当。具有明确的对抗实验性急性炎症的活性,与云南白药气雾剂和氟轻松抗炎作用相当。经过皮肤急性毒性、皮肤刺激性实验和皮肤过敏实验等观察,表明本制剂毒性甚小,是一种安全性较好的外用制剂。此外本文对“消淤止痛喷雾剂”药效物质基础进行了初步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是其最重要的有效成分。研究结果表明HSYA对体外缺氧诱导的神经细胞损伤和体内短暂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是由于HSYA抑制了部分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炎症反应与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效应有关。
刘克龙[9](2003)在《软伤膏治疗软组织损伤161例》文中认为
二、软伤膏治疗软组织损伤16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软伤膏治疗软组织损伤16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关节镜联合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治疗膝骨关节炎性滑膜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KOA 的诊断标准 |
1.2.2 膝关节滑膜炎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
1.6 随机分组方法 |
1.7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 |
1.7.1 两组患者年龄情况比较 |
1.7.2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对比 |
1.7.3 两组患者病程对比 |
1.7.4 两组患者发病部位对比 |
2 治疗方法 |
2.1 膝关节镜下清理术 |
2.1.1 术前准备 |
2.1.2 手术方法 |
2.1.3 术后处理 |
2.2 药物治疗 |
2.2.1 治疗组术后药物治疗 |
2.2.2 对照组术后药物治疗 |
2.3 功能锻炼 |
3 近期疗效评价 |
4 远期疗效评价 |
5 统计学方法 |
6 结果 |
6.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6.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ysholm评分比较 |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膝部周径比较 |
6.4 两组患者远期疗效对比 |
讨论 |
1 膝关节及关节内滑膜的解剖 |
2 祖国医学对膝骨关节炎性滑膜炎的认识 |
3 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性滑膜炎的认识 |
3.1 KOA 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3.2 膝关节滑膜炎的发病机制 |
3.3 KOA 与滑膜炎的关系 |
4 关节镜治疗膝骨关节炎性滑膜炎 |
4.1 膝关节镜手术的并发症与风险 |
4.1.1 术前注意事项 |
4.1.2 术中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
4.1.3 术后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
4.2 术后局部冰敷的必要性 |
4.3 关节镜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
5 滑膜炎颗粒的临床分析 |
6 中药方分析 |
6.1 桃红四物汤的分析 |
6.1.1 桃红四物汤的来源与出处 |
6.1.2 桃红四物汤中各药物分析 |
6.1.3 桃红四物汤的现代研究 |
6.2 五苓散的分析 |
6.2.1 五苓散的来源与出处 |
6.2.2 五苓散中各药物分析 |
6.2.3 五苓散的现代研究 |
6.3 桃红四物汤合用五苓散的作用及优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 |
附录四:视觉模拟评分(VAS) |
致谢 |
(2)不同浓度马桑狗帮油刮痧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评价及载药刮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方案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所需材料 |
1.3 研究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伦理审查及临床注册 |
1.6 统计学处理 |
1.7 研究流程图 |
2 结果 |
2.1 两组基线期资料比较 |
2.2 两组不同时间点VAS比较 |
2.3 两组不同时间点压痛积分比较 |
2.4 两组不同时间点功能障碍积分比较 |
2.5 两组不同时间点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 |
2.6 两组起效时间及痊愈时间比较 |
2.7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
2.8 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4 含药类刮痧介质一马桑狗帮油 |
5 刮痧的临床应用 |
6 观察指标的选用依据 |
7 刮痧部位的选择依据 |
8 关于临床研究结果的分析 |
动物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动物造模 |
2.3 治疗方案 |
2.4 样品制备 |
2.5 样品检测 |
2.6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组织中细胞因子的含量比较 |
3.2 组织病理变化 |
4 讨论 |
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缩略语表 |
附录二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三 临床注册 |
附录四 伦理审查批件 |
附录五 治疗图片 |
附录六 知情同意书·同意签字页 |
附录七 VAS评分表 |
附录八 中医主要临床体征积分表 |
附录九 SF-36量表 |
附录十 致谢 |
附录十一 个人简历 |
(3)中药熏洗配合骨炎膏外敷治疗儿童急性髋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1.1 一般资料 |
1.1.2 诊断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疗效判定标准 |
1.3.2 疼痛VAS评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63例患儿治疗后治愈效果和疼痛VAS评分改善情况 |
2.2 安全性评估及随访病情复发情况 |
3 讨论 |
(4)六指六穴点压结合消瘀定痛散治疗膝关节慢性滑膜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及方法 |
1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案 |
3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
4 不良事件 |
5 受试者权益保护 |
6 中止和撤出研究的标准 |
7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结果 |
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WOMAC膝关节评估评分比较 |
3 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 |
4 两组治疗后膝关节周径变化比较 |
5 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
6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
7 不良事件 |
理论探讨 |
1、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
2、中医对膝关节慢性滑膜炎的认识 |
3、六指六穴手法的作用机理 |
4、导师观点 |
5、消瘀定痛散对膝关节慢性滑膜炎的作用 |
6、六指六穴点压手法治疗膝关节慢性滑膜炎的疗效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临床试验观察表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4 在校期间论文论着、科研及受奖励情况 |
(5)生肌白玉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EGF、VEGF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立题依据 |
1 祖国医学对烫伤创面愈合修复的研究概述 |
1.1 祖国医学对于烫伤的记载 |
1.2 中医药治疗烫伤的概况 |
1.3 中医药促进创面愈合修复的机制 |
2 现代医学对烫伤创面愈合修复的研究 |
2.1 现代医学对烫伤的治疗 |
2.2 现代医学对烫伤创面愈合与修复的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用品 |
1.3 实验药物 |
1.4 实验试剂 |
1.5 实验仪器及设备 |
1.6 实验环境 |
2 实验方法 |
2.1 生肌白玉膏的制备 |
2.2 脱毛 |
2.3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4 造模 |
2.5 深Ⅱ度烫伤模型选取 |
2.6 深Ⅱ度烫伤模型组织标本采集及病理检查 |
2.7 取材与固定 |
2.8 石蜡切片制作及 HE 染色步骤 |
2.9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 法)的步骤 |
3 实验指标及检测方法 |
3.1 创面愈合时间 |
3.2 创面含水量测定 |
3.3 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数量统计及胶原纤维观察 |
3.4 EGF、VEGF 阳性细胞的统计 |
3.5 统计学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创面愈合时间 |
4.2 创面含水量测定 |
4.3 成纤维细胞数量统计 |
4.4 毛细血管数量统计 |
4.5 胶原纤维含量观察 |
4.6 EGF 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 |
4.7 VEGF 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生肌白玉膏的组方分析及与创面愈合修复的关系 |
2 指标的选取及促进创面愈合的机理 |
2.1 EGF 与创面愈合 |
2.2 VEGF 与创面愈合 |
2.3 组织含水量与创面愈合 |
2.4 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及胶原纤维与创面愈合 |
3 关于对照药物的选择 |
第四部分 结语与展望 |
1 结语 |
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的论文及参编着作 |
致谢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附录 5 |
附录 6 |
附录 7 |
(6)复方穿蛭透皮贴剂辅助治疗常见慢性疼痛疾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
1.2 排除标准 |
2 复方穿蛭透皮贴剂生药处方组成[1] |
3 复方穿蛭透皮吸收贴剂的制作方法[2] |
4 治疗方法 |
4.1 治疗组 |
4.2 对照组 |
5 疗效标准及结果 |
5.1 疗效判定标准 |
5.2 统计学方法 |
5.3 结果 |
5.3.1 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结果比较 |
5.3.2 两组疗效比较 |
5.3.3两组不同疾病的疗效比较 |
5.4 典型病例 |
5.5 不良反应 |
6 讨论 |
(7)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学术流派与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 |
一、关于流派 |
二、学术流派与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 |
第二章 中医骨伤科起源与发展 |
一、骨伤科的萌芽(远古-公元前476 年) |
二、中医骨伤科基础理论的形成(公元前476-公元220 年) |
三、中医骨伤科诊疗技术的进步(公元220-960 年) |
四、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公元960-1368) |
五、中医骨伤科的兴盛(公元1368-1840) |
六、中医骨伤科的新发展(1949-) |
第三章 古代中医骨伤科流派 |
一、对中医骨伤科流派形成有重要影响的医家 |
(一) 蔺道人 |
1. 以气血学说为立论依据 |
2. 治伤重内外用药 |
3. 治伤经验 |
(二) 薛己 |
1. 强调整体观点 |
2. 以气血立论,强调元气、脾胃、肝肾作用 |
3. 肿痛辨证论治特色 |
4. 治伤经验 |
二、少林伤科学术流派 |
(一) 诊断辨伤特点 |
(二) 正骨治伤特点 |
(三) 药物治疗特点 |
三、道家(武当)伤科学术流派 |
(一) 道家伤科的学术思想 |
(二) 道家伤科外治疗法 |
(三) 炼丹术 |
(四) 点穴疗法 |
(五) 中药内治法 |
第四章 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概述 |
一、北方流派 |
(一) 河南 |
(二) 天津 |
(三) 北京 |
(四) 吉林 |
(五) 辽宁 |
(六) 黑龙江 |
(七) 河北 |
(八) 山东 |
二、南方流派 |
(一) 上海 |
(二) 广东 |
(三) 闽南三老 |
(四) 蜀中三杰 |
(五) 湖北李氏伤科 |
(六) 江西程氏伤科 |
第五章 当代中医骨伤科主要流派 |
一、河南郭氏正骨流派 |
二、上海石氏伤科流派 |
三、上海魏氏伤科流派 |
四、上海王氏伤科流派 |
五、广东李氏伤科流派 |
六、哈尔滨陈氏正骨流派 |
七、福建林氏正骨流派 |
八、江西程氏伤科流派 |
九、四川杜氏正骨流派 |
十、天津苏氏正骨流派 |
十一、北京刘氏正骨流派 |
十二、北京罗氏正骨流派 |
十三、山东梁氏正骨流派 |
第六章 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的学术思想比较 |
一、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共同点 |
(一) 整体观念,气血并重 |
(二) 骨折损伤,三期辨证 |
(三) 筋骨并重,内外兼顾 |
(四) 动静结合,重视练功 |
二、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不同学术特色 |
(一) 融合薛己、少林学派为一体——河南郭氏、北京罗氏 |
(二) 取法少林,习武治伤——上海王氏、四川杜氏、福建林氏、广东李氏 |
(三) 源于皇家,精武治伤——北京刘氏 |
(四) 十三科一理贯之——上海石氏 |
(五) 注重手法,中西合璧——上海魏氏、天津苏氏 |
(六) 源于武当,精武疗伤——江西程氏 |
(七) 祖传手法,特色固定——哈尔滨陈氏 |
(八) 学宗薛己,平和治伤——山东梁氏 |
第七章 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方药证治特点 |
一、中医骨伤科方药的历史衍变 |
(一) 从对症用药到组方论治 |
(二) 创伤内外用药的进步 |
(三) 蔺氏七步治伤方药的形成 |
(四) 创伤三大治则的确立 |
(五) 创伤分阶段用药的确立 |
二、中医骨伤科流派遣方用药思想 |
(一) 骨伤初期方药 |
(二) 骨伤中期方药 |
(三) 骨伤后期方药 |
三、中医骨伤科流派用药的统计学分析 |
第八章 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手法应用的规律性研究 |
一、中医骨伤科手法的形成与演变 |
(一) 源起与应用 |
(二) 兴起与成形 |
(三) 丰富与兴盛 |
(四) 继承与发扬 |
二、古代中医骨伤科流派手法分析 |
三、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手法分析 |
(一) 正骨手法及其衍化 |
(二) 理筋手法及其衍化 |
四、当代中医骨伤科手法力学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详细摘要 |
(8)消淤止痛喷雾剂的研制及其药效物质基础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红花洗药”应用概况 |
1.2 中药外治急性软组织损伤研究概况 |
1.2.1 中药外治急性软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 |
1.2.2 常用治疗方法与剂型 |
1.3 中药喷雾剂研究现状 |
1.3.1 治疗呼吸系统的中药喷雾剂 |
1.3.2 全身作用的中药喷雾剂 |
1.3.3 治疗局部的中药喷雾剂 |
1.4 “消淤止痛喷雾剂”组方中单味中药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相关研究概况 |
1.4.1 红花研究概况 |
1.4.2 白芷研究概况 |
1.4.3 木鳖子研究概况 |
1.4.4 威灵仙研究概况 |
1.4.5 伸筋草研究概况 |
1.4.6 当归研究概况 |
1.4.7 没药研究概况 |
1.4.8 乳香研究概况 |
1.4.9 川芎研究概况 |
1.4.10 花椒研究概况 |
1.4.11 木瓜研究概况 |
1.5 课题的提出 |
第二章 “消淤止痛喷雾剂”不同提取工艺的化学和药效比较研究 |
2.1 引言 |
2.2 样品制备 |
2.2.1 实验药材 |
2.2.2 制备工艺 |
2.3 不同提取工艺的化学成分比较 |
2.3.1 仪器与材料 |
2.3.2 实验方法 |
2.3.3 结果与分析 |
2.4 两种样品镇痛作用比较 |
2.4.1 仪器与材料 |
2.4.2 实验方法 |
2.4.3 结果与分析 |
2.5 两种样品抗炎作用比较 |
2.5.1 仪器与材料 |
2.5.2 实验方法 |
2.5.3 结果与分析 |
2.6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新药“消淤止痛喷雾剂”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 |
3.1 引言 |
3.2 正交实验法“消淤止痛喷雾剂”提取工艺的研究 |
3.2.1 仪器与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结果与分析 |
3.2.4 验证实验 |
3.3 “消淤止痛喷雾剂”质量标准的研究 |
3.3.1 仪器与材料 |
3.3.2 实验方法 |
3.3.3 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消淤止痛喷雾剂”的稳定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消淤止痛喷雾剂”的稳定性及有效期预测 |
4.2.1 仪器与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3 结果与分析 |
4.3 加速实验考察“消淤止痛喷雾剂”的稳定性 |
4.3.1 仪器与材料 |
4.3.2 实验方法 |
4.3.3 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消淤止痛喷雾剂”的药效研究 |
5.1 引言 |
5.2 “消淤止痛喷雾剂”镇痛作用 |
5.2.1 仪器与材料 |
5.2.2 实验方法 |
5.2.3 结果与分析 |
5.3 “消淤止痛喷雾剂”抗炎作用 |
5.3.1 仪器与材料 |
5.3.2 实验方法 |
5.3.3 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结论 |
第六章 “消淤止痛喷雾剂”皮肤用药安全性实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仪器与材料 |
6.2.1 实验仪器 |
6.2.2 实验材料 |
6.2.3 实验动物 |
6.3 实验方法 |
6.3.1 皮肤急性毒性实验 |
6.3.2 皮肤刺激性实验 |
6.3.3 皮肤过敏实验 |
6.4 实验结果 |
6.4.1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
6.4.2 皮肤刺激性实验结果 |
6.4.3 皮肤过敏实验结果 |
6.5 本章结论 |
第七章 羟基红花黄色素A 抑制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炎症反应 |
7.1 引言 |
7.2 实验材料 |
7.2.1 实验试剂 |
7.2.2 实验动物 |
7.2.3 原代皮质皮层神经元(PCCN)培养 |
7.3 实验方法 |
7.3.1 HSYA 对缺氧PCCN 神经元细胞的作用 |
7.3.2 大鼠短暂局灶性脑缺血实验 |
7.4 实验结果 |
7.5 讨论 |
第八章 “红花洗药”质量标准研究 |
8.1 引言 |
8.2 仪器与材料 |
8.3 实验方法 |
8.3.1 薄层色谱法 |
8.3.2 结果与分析 |
8.3.3 高效液相法 |
8.3.4 结果与分析 |
8.4 本章结论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软伤膏治疗软组织损伤16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药物制作 |
2.2 用 |
3 疗效分析 |
4 典型病例 |
5 体 会 |
四、软伤膏治疗软组织损伤16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关节镜联合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治疗膝骨关节炎性滑膜炎的疗效观察[D]. 王俊.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2]不同浓度马桑狗帮油刮痧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评价及载药刮痧机制研究[D]. 赵冬. 贵阳中医学院, 2018(05)
- [3]中药熏洗配合骨炎膏外敷治疗儿童急性髋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J]. 李文龙,范亚楠,张蕾蕾,马向浩,王会超,刘又文.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10)
- [4]六指六穴点压结合消瘀定痛散治疗膝关节慢性滑膜炎的临床研究[D]. 魏宗星.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5]生肌白玉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EGF、VEGF表达的影响[D]. 张博. 甘肃中医学院, 2014(11)
- [6]复方穿蛭透皮贴剂辅助治疗常见慢性疼痛疾病的临床研究[J]. 唐锐先,李伟,王新成. 中成药, 2013(06)
- [7]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研究[D]. 黎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8]消淤止痛喷雾剂的研制及其药效物质基础探讨[D]. 叶盛英. 天津大学, 2009(12)
- [9]软伤膏治疗软组织损伤161例[J]. 刘克龙. 中医外治杂志, 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