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科技与研究学习的整合

资讯科技与研究学习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论文文献综述)

胡建琴[1](2021)在《初中生物学科的STEAM研学活动设计及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利用本土教育资源构建优质基础课堂、全面完善综合实践研究体系、强化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等内容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为适应基础教育不断革新的现状,以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五大学科的首字母缩写)教育理念开展本土性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以下简称“研学”)的活动课堂在我国应运而生,如何结合国家教育改革要求创设适于本土教学的STEAM研学活动去提升学生的创新、科学技术水平和自主实践探究等科学素养尤为重要。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拟定三个研究问题:第一,当前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如何实现STEAM教育理念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融合;第二,如何选择适于本土化教学的课程内容编制初中生物STEAM研学活动;第三,如何对初中生物STEAM研学活动开展实施与评价,为本土化特色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提供参考。针对以上问题,作者首先利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科学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研究多以STEAM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切入课后的综合实践研究活动,通过项目活动呈现STEAM教育理念,实现STEAM研学思想的有效融合;其次,利用调查问卷和纸笔测验对学生的基本学情和研究意向进行统计,结合学校政策与特色、教师专业与资源和学生的学情与意向编制包括博览数科、科创小园、简艺生物、桃菇之旅四个单元共12个主题的STEAM研学活动,为本土化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提供理论参考;最后基于设计案例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师生交流、课堂观察评估、作品展示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态度四个教学效果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结论:(1)将STEAM研学活动与地方少年宫特色活动相结合,一方面能够保障常规课堂的正常教学,另一方面又能为重要生物学概念的意义建构和生物科学知识的延伸提供探究条件,在项目活动中完成STEAM教育理念与研究性学习的有效融合;(2)以《初中生物学STEAM研学手册》案例构建的STEAM研学活动,在学校层面增加了地方校本课程的多样性,在课堂层面实现通过深入分析多元化的量表实现评价的“质”与“量”,拓展评价方式的全面性,在学生层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3)STEAM研学活动结束后,根据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初中生物STEAM研学目标达成度和STEAM研学活动的开展进行效果测评,从学生学习情况、STEAM研学活动的总目标、STEAM研学活动教学效果和STEAM研学活动满意度全面反映STEAM研学活动的搭建情况,实现乡村校本课程的创新改革。综上所述,结合新时代人才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在农村学校实施本土化的初中生物学STEAM研学活动,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全面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化建设、本土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资源专业化构建、乡村学校特色化塑造和综合素养全面化提升。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刁鑫[3](2020)在《大学课程挑战度对深度学习的影响:学业情绪的中介作用》文中指出大学课程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教学活动,对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大学课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开展以打造“金课”为目标的课程改革。课程挑战度是衡量“金课”的重要指标,提高课程挑战度已经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诸多学者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提高课程挑战度的价值和意义,但鲜有从实证的角度去评价课程挑战度的状况,去论证课程挑战度与学生学习成果的关系。如何评价大学课程的挑战度?增加大学课程挑战度是否有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对这些问题尚缺乏理论上的探索和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分析。本研究构建课程挑战度评价指标体系对大学课程挑战度进行评价;并以“深度学习”这一重要的学习成果作为因变量,研究课程挑战度对深度学习的影响,并考虑学生学业情绪在这一影响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从实证角度探究课程挑战度对深度学习的影响机制,旨在为政策实施提供实证支持与参考借鉴。根据过程性评价理论的指导,结合中国大学生学习与追踪调查(China College Student Survey,下文简称CCSS)问卷的题项,按课程教学实施环节设置课程高阶认知目标、高挑战课堂学习行为、阅读与写作数量要求、课程论文质量要求、课程考核要求五个指标,构建了大学课程挑战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可靠性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课程挑战度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说明具有较强的有效性、科学性。并应用A大学参与CCSS的调查数据对其课程挑战度进行了评价,发现A大学的男生与女生之间在高挑战课堂学习行为和课程考核要求上存在统计意义的显着差异;课程挑战度五个指标均值得分整体呈现随年级增长不断上升趋势。使用A大学参与CCSS的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课程挑战度对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并考察了学业情绪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实证研究表明课程挑战度总体上对深度学习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在这影响过程中学生的学业情绪同样发挥作用。不同维度的具体影响情况:(1)课程高阶认知目标对反思性学习、整合性学习既存在积极直接影响又通过向学程度产生间接影响,但对合作性学习仅通过向学程度产生间接影响,无直接影响,向学程度在二者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2)高挑战课堂学习行为对学生的反思性学习、整合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均产生积极直接影响,又都通过向学程度产生间接影响,向学程度在影响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阅读与写作数量要求对学生的反思性学习、整合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既无直接影响,也不通过向学程度产生间接影响;(4)课程论文质量要求对学生反思性学习、整合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均产生积极直接影响,又都通过向学程度产生间接影响,向学程度在影响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5)课程考核要求对学生反思性学习、整合性学习具有积极直接影响,但对学生合作性学习具有显着直接负向影响,向学程度在上述影响过程中均无中介效应。总体上看,研究结果证实高校打造“金课”,提高课程挑战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针对高校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保证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培养,本研究从政策层面和课程设计层面提出建议。在政策层面,对于课程研究者,鼓励其加强课程设置的研究,强化课程科学性,并修订与课程教学特点相匹配的评价标准,确保课程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保证课程的良性发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对于高校,鼓励其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开展专业培训,加强管理者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了解和掌握,拓展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支持;对于教师,转变教师发展理念,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保证课程的挑战性,并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满足教师需求,激励教师潜心教学,保障学生深度学习的培养;对于学生,通过高校提高课程难度与考核要求和教师唤醒学生热情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展。在课程设计层面,在课前准备阶段,设置高阶课程认知目标,加强“通识教育”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转变知识呈现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在课堂教学后,布置的作业适度减少写作数量要求,提高论文写作质量要求,切实锻炼学生深度学习;在考核学生掌握课程情况上,适度增加过程性考核频率,激励学生开展深度学习。

关慕贞[4](2020)在《网络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指出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网络资源显示出独特的应用优势,逐渐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不过,如何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目标进行创造性地结合是值得每个历史教师深思熟虑的课题。目前,在国内将网络资源运用到教学中的研究已趋于成熟,但在网络上如何开发与运用历史类信息资源到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相关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本课题以此为切入点,具体分析网络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情况,挖掘网络资源辅助高中历史教学的重大意义,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本课题在厘清网络资源的概念、种类和特征后,探讨研究高中历史教学运用网络资源的理论基础。从教师、学生及课外拓展效果三个角度来分析网络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优势,并对实习学校部分学生和教师展开问卷调查和访谈,结合利用现状对相关问题进行阐释和探究。在提出网络资源的运用原则的基础上,分析目前高中历史常规教学、问题教学以及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现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网络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进而反思网络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时所存在的问题,如网络资源真伪难甄别、对网络资源缺乏正确认知等,并围绕学校和教师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如发掘真实且优质的网络资源、提高对网络资源的认知能力等。

高筱卉[5](2019)在《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是关于美国大学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student-center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以下简称SC改革)过程中所创造的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梳理和研究。SC改革把学生放在首位,从促进学生发展、强化学生学习、关注学习效果三个角度去改善本科教学。和“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SC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故又称“新三中心”改革。美国大学的SC改革始于1990年左右,并在此后30年席卷了美国所有高校,至今仍在继续。在这场改革中,美国大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创造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改善了美国的本科教育,为美国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使美国本科教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学习的榜样。美国大学的SC改革之所以能取得今日成就,与过去近百年来,尤其是过去30年来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有关。正是这些学术进步表明,传统的老三中心模式是过时的,而新三中心模式是更加符合科学的。因此在研究SC改革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时,必须关注它的科学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SC改革放在科学基础之上。只有明白了科学基础,才能提高SC改革的自觉性,才能提高改革的效果和效益。目前中国也开始了类似的本科教学改革。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全国发起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攻坚战,开启了中国本科教育新时代。改革的方向是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重点是改革本科课程教学,以打造“金课”、杜绝“水课”为标准。这场振兴中国本科教育质量的攻坚战已经在全国高校中引起巨大反响。然而在改革中,很多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如何打造“金课”,如何杜绝“水课”。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显然非常值得我们参考。然而不幸的是,中英文文献中都没有关于这些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梳理和介绍。为了推动中国本科教学改革,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和掌握美国大学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本研究把系统梳理和介绍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作为研究主题。本研究做了四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全面收集和梳理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对它们的成就、经验和影响做出适当分析和评价;二是简要介绍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心理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四个领域的学术进步,并说明它们对本科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三是在梳理这些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统一的概念框架和分类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模型和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四是在梳理和研究时,发现其中的断裂和空白,并尝试性地提出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希望这个研究能为我国大学教师学习美国大学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参考,为全面振兴中国本科教育做贡献。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是问题的提出,包括介绍研究主题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文献综述等。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包括定义基本术语、介绍分类研究方法、综述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方面的进步,为深刻理解SC改革本质及其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奠定基础。第三章是系统梳理美国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四分类系统。这一章批评了美国大学教学设计模式研究中的通用化趋势,同时提出被美国学术界忽略的课程专门化设计模式是提高大学教学学术研究的基本模式,也是彻底根治美国大学教学咨询中针对性不足问题的重要方法。第四章是系统梳理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提出的各种教学法,并根据方法功能分类法把它们整理成一个六分类体系。这个分类法的优点是明确提出教学问题的性质决定教学法选择。因此,教师们要根据教学拟解决问题的性质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五章是一个简要总结。因此,本研究有三个创新点:1)首次对美国SC改革中创造的不同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做一个系统梳理的研究,同时介绍了它们的科学基础;2)首次提出了大学教学设计模式的四分类系统,同时指出课程专门化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应该努力发展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3)首次梳理了美国在SC改革中创造的各种教学方法,同时提出了教学方法的功能分类法,即根据教学问题的性质选择适当教学方法的原则。但是需要指出,所有这些创新都还是尝试性的,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研究也有三点局限性:1)研究范围仅涉及了教师教学问题,没有涉及教学支持系统问题;2)研究主要依赖文献,缺少现场观察和讨论;3)研究主要关注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没有涉及教学环境、教学技术、学习效果评价评估问题。这些方面显然也是大学教学的重要方面。希望今后能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康馨[6](2019)在《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石河子高级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都在呼吁教育事业培育具有科学素养的创新型人才,由此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已是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责任。而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开放性课程,可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并且也产生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因研究性学习的操作难度较大,教学时间有限,而逐渐丧失优势。笔者将在石河子高级中学中不断实践探索,力求将研究性学习融入到生物教学中,力保优化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认识、操作程序和评价方式,以此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优势,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文章通过文献法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概括了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分析了研究性学习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说明了研究性学习的应用原则。其次,笔者从“准备阶段—开始阶段-实施阶段-结题阶段”四方面,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方案。并通过个案研究,探讨了如何在四种教学内容中应用研究性学习,其中,在“知识发现型”内容中例举了角色扮演教学法;在“问题讨论型”内容中例举了辩证教学法;在“实验探究型”内容中例举了创新实验教学;在“社会实践型”内容中例举了生态文明教育。接着,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编制了调查问卷,调查了石河子地区的生物教师、石河子高级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然后,访谈了石河子高级中学的生物教师,以及分析了高一年级学生的生物成绩。最后,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分析了应用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学校的管理制度存在弊端;第二,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方式需要改进;第三,学校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科爱好;第四,教师的教学操作技能有待提升;第五,教师参与学生活动的力度较弱,评价方式易忽略研究过程;第六,教师间的学科交流匮乏;第七,学生的选题意识薄弱;第八,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给予的资料。笔者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第一,完善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制度;第二,重视家长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加强家长和学校的合作力度;第三,提倡学生与指导教师双向选择,实施走班制教学;第四,灵活应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第五,教师参与学生的研究过程,改善评价方式;第六,各学校、各学科的教师要保持密切交流;第七,学生要懂得利用学习资源库;第八,学生要提高自己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笔者希望,研究性学习能够在生物教学中发挥优势,使生物教学内容得到合理地延伸和拓展。希望本文对石河子高级中学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有所裨益。

徐兰兰[7](2019)在《混合式教学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彰显,而教育作为发展人才的根本途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在实践探究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目前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师生课外沟通不及时、学生能力培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了实际教学与学科开设初衷之间的巨大差距。因此,对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优化与创新,落实其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是很有必要的一次尝试。本研究中,笔者对混合式教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从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等环节对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概述。在详细阐述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与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以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入手,将线下面对面教学与线上学习活动的优势融合,构建了“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在模式指导下进行实践教学,以检验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主要采用“等组”实验研究法,以教学方法为自变量,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指导下,对照班采用传统面对面教学方法,实验班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实践活动实施完成后,通过对量表数据、师生访谈数据以及过程性材料的收集与对比分析,得出“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给学生带来了较好的学习体验,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交往协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研究中构建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及在该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流程等研究,以期为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马源颖[8](2019)在《基于元认知理论的研究生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育与技术的相互促进推动了传统教育的变革。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研究生作为国家人才的重要储备力量,肩负着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在教育日益现代化、国际化、多元化的今天,研究生教育正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研究生能力发展及其培养质量的提升等应该得到更多关注。而目前研究生教育中传统教育形式仍占大多数,接受式学习方式普遍存在,发现式、启发式等自主及引导的学习方式较少,此外,发展能力平台与培养模式尚不完善,创新思维与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启发式、发现式的学习方法,在对创新思维及能力培养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研究性学习以建构主义、认知主义、多元智能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获得知识并进行意义建构、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研究课题,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并在其中培养创新、科研等综合能力。但是目前研究性学习在课题确立、活动组织、评价反思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将元认知理论恰适嵌入到研究性学习模式中,充分发挥研究生阶段学生在认知体验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能力,有效解决了研究生教育及研究性学习现存问题,丰富了研究性学习理论体系,增强了研究性学习实践性,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新领域的发展,推动了研究生教育方式变革。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深入分析,介绍了论文的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并梳理了研究性学习国内外现状研究,通过对现有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与研究生教学情况的分析,发现了目前研究生教育及其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论文组织结构及课题研究价值。其次,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的探索,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基于元认知理论的研究生研究性学习模式构建部分,在学习理论与已有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基础上整合创新,提出将元认知理论恰适嵌入到研究生研究性学习模式中,并从研究性学习特点、一般模式、元认知理论要素对研究性学习多方面的指导等构建基于元认知理论的研究生研究性学习模式,以解决目前研究生教育及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达成研究目标。最后,运用基于元认知理论的研究生研究性学习模式开展实践研究,通过该模式的实际开展情况,获得反馈意见,修改与完善研究模式,总结研究性学习在开展过程及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开发、应用的经验,以提升学生能力与促进教学发展变革,并为一线教师及研究性学习研究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乔健[9](2018)在《博物馆与高中非正式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新时期课程教育改革的推进,当代博物馆迎来了职能转变的契机,学校同时也面临着需进行多元化课程教育的境遇。在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博物馆还是学校,都需要作出改变。本次论文旨在以昆明XX实验中学高中二年级历史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为基点,针对昆明市博物馆的具体馆藏资源,进行博物馆非正式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时将此次博物馆课程与学校常规教学下的学生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充分实现了新时期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扩延。在论文研究的框架内,通过前期相关的问卷、访谈调研,建立起学校与博物馆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昆明市博物馆馆藏资源和昆明市XX实验中学具体学科教学大纲的合理化筛选,确定出“翱翔的飞虎”这一课程开发主题,遂进行客观系统地开发及实施。最终通过相应的有效沟通,形成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联动机制”,使得博物馆与学校建立起了常态化的合作机制,为今后昆明市博物馆的教育外延拓展,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借鉴;也为昆明市XX实验中学的教学模式多元化给予了一种崭新的视角。通过论文的撰写和相关博物馆非正式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是对眼下“馆校合作”模式的一种有效尝试,也是对于昆明市博物馆教育实践的一次良好探索,在此次博物馆非正式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上,形成了博物馆示范性课程材料,对于昆明市博物馆今后的教育活动开展,提供了相应的模板素材。对于昆明市XX实验中学而言,弥补了其在历史学科教学手段单一的短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该校研究性学习的模块多元化,客观上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自我核心素养的提高。

王思源[10](2016)在《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文中认为地理信息化教学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以现代地理教学媒体为媒介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模式。它与研究性学习有着共同的追求,二者的整合顺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但是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也对传统的教学提出冲击和挑战。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利用率较低,而且也并未完全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从"怎么用"和"怎么用好"两个方面提出建议,即应加强校际资源的合作应用,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让信息化教学更好地为地理研究性学习服务。

二、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生物学科的STEAM研学活动设计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学技术决定国家竞争力排名
        1.1.2 生物科学引领新时代技术创新发展
        1.1.3 生物课程为生物教育活动奠定基础
        1.1.4 STEAM理念下的研学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生物课堂改革
        1.1.5 STEAM研学理念满足西部乡镇初中学生本土化发展的需求
    1.2 研究综述
        1.2.1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
        1.2.2 STEAM教育的研究现状
    1.3 STEAM教育与研学教育的契合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5 研究创新
第3章 地方学校STEAM研学活动前情调查
    3.1 调查问卷编制
        3.1.1 目的与对象
        3.1.2 内容与方法
        3.1.3 信效度检测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STEAM研学认知结果分析
        3.2.2 STEAM研学活动的开设态度分析
        3.2.3 STEAM研学活动的内容目标分析
    3.3 调查总结
第4章 基于初中生物学的STEAM研学活动设计
    4.1 设计原则
        4.1.1 真实情景性原则
        4.1.2 本土实践性原则
        4.1.3 整合创造性原则
    4.2 设计特色
        4.2.1 STEAM研学活动的设计以学生为发展中心
        4.2.2 设计体系贯穿教材单元式教学
        4.2.3 课程资源围绕地方特色与本土资源就地取材
    4.3 STEAM研学模式
    4.4 STEAM研学活动教学模式
    4.5 教学设计流程
        4.5.1 确定目标
        4.5.2 建立实践研学框架
        4.5.3 研学策略选择
        4.5.4 研学内容拟定
        4.5.5 项目分解与组合
第5章 基于初中生物学的STEAM研学活动实践研究
    5.1 实践安排
        5.1.1 实践对象确立
        5.1.2 课程总体结构
        5.1.3 教学推进计划
        5.1.4 教师培训
    5.2 实践阶段
    5.3 课例展示——以《校园植物志》为例
        5.3.1 STEAM研学活动设计
        5.3.2 配套STEAM研学手册展示
        5.3.3 STEAM研学活动实践展示
    5.4 实践反思
第6章 基于初中生物学的STEAM研学活动实施效果评价
    6.1 评价工具
    6.2 实施效果评价
        6.2.1 STEAM研学活动实施效果分析
        6.2.2 STEAM研学目标达成分析
    6.3 评价总结
第7章 总结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关于开展初中生物学STEAM研学活动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初中生物学STEAM研学手册
    附录三 STEAM研学活动教学观察方案(UTOP)
    附录四 学习成果评分表
    附录五 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表
    附录六 项目反思报告
    附录七 生物实验技能评分标准
    附录八 《计算机应用基础》上机考试题
    附录九 STEAM研学活动教学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十 核心技能调查表
    附录十一 三项能力测评表
    附录十二 思维导图评分表
致谢

(3)大学课程挑战度对深度学习的影响:学业情绪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关系模型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课程挑战度
        2.1.2 学业情绪
        2.1.3 深度学习
    2.2 理论基础
        2.2.1 过程性评价理论
        2.2.2 深度学习理论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2.2.4 控制价值理论
    2.3 关系模型
3 研究变量与研究假设
    3.1 研究变量
        3.1.1 课程挑战度
        3.1.2 学业情绪
        3.1.3 深度学习
    3.2 研究假设
    3.3 本章小结
4 描述性分析
    4.1 问卷调查
        4.1.1 调查工具
        4.1.2 调查对象
    4.2 课程挑战度情况分析
        4.2.1 课程高阶认知目标
        4.2.2 高挑战课堂学习行为
        4.2.3 阅读与写作数量要求
        4.2.4 课程论文质量要求
        4.2.5 课程考核要求
    4.3 向学程度情况分析
    4.4 深度学习情况分析
        4.4.1 反思性学习
        4.4.2 整合性学习
        4.4.3 合作性学习
    4.5 亚群体之间的比较
        4.5.1 课程挑战度
        4.5.2 向学程度
        4.5.3 深度学习
    4.6 本章小结
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1 课程挑战度与反思性学习的关系
        5.1.1 对反思性学习的直接效应
        5.1.2 向学程度的中介效应
    5.2 课程挑战度与整合性学习的关系
        5.2.1 对整合性学习的直接效应
        5.2.2 向学程度的中介效应
    5.3 课程挑战度与合作性学习的关系
        5.3.1 对合作性学习的直接效应
        5.3.2 向学程度的中介效应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提升课程挑战度的课程建设对策
    6.1 政策层面的建议
    6.2 课程设计层面的建议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网络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课题研究现状及分析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网络资源概述
    第一节 网络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一、网络资源的概念
        二、历史网络资源的分类
    第二节 网络资源的特点
        一、开放性
        二、多样性
        三、时效性
        四、直观性
        五、辅助性
    第三节 运用网络资源时应遵循的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二、针对性原则
        三、代表性原则
        四、适应性原则
        五、互动性原则
第二章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网络资源的优势与现状
    第一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网络资源的优势
        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促进高中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三、拓展历史课外学习空间
    第二节 高中师生运用网络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高中生运用网络资源现状的调查
        二、高中教师运用网络资源现状的调查
第三章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网络资源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网络资源与高中历史常规教学
        一、高中历史常规教学现状
        二、网络资源支持高中历史常规教学的案例
    第二节 网络资源与高中历史问题教学
        一、高中历史问题教学的特点和开展现状
        二、网络资源支持高中历史问题教学的案例
    第三节 网络资源与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
        一、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开展现状
        二、网络资源支持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案例
第四章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网络资源存在问题和对策
    第一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网络资源时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资源的真伪难甄别
        二、对网络资源缺乏正确的认知
        三、缺乏运用网络资源的基本技能
    第二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网络资源的对策
        一、发掘真实且优质的网络资源
        二、提高对网络资源的认知能力
        三、强化信息技术培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5)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和主题
    1.2 现状和不足
    1.3 范围和角度
    1.4 设想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结果和意义
2 术语、分类法和理论基础
    2.1 术语
    2.2 分类法及其意义
    2.3 理论基础
3 SC教学设计模式
    3.1 大学教学设计:概念与历史
    3.2 通用模式
    3.3 方法专门化模式
    3.4 专业专门化模式
    3.5 课程专门化模式
    3.6 总结
4 SC大学教学方法
    4.1 问题与方法
    4.2 以真实世界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4.3 积极学习与主动学习方法
    4.4 合作学习方法
    4.5 通识学习方法
    4.6 专业学习方法——以医学教育为例
    4.7 积极讲座法
5 简要总结
    5.1 背景与目标
    5.2 理论与方法
    5.3 基本内容
    5.4 主要创新
    5.5 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书籍目录

(6)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石河子高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三、研究方法
第四章 教学实践研究
    一、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的实践类型
    二、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实施方案
    三、研究性学习在“知识发现型”学科内容中的应用实践
    四、研究性学习在“问题探讨型”学科内容中的应用实践
    五、研究性学习在“实验探究型”学科内容中的应用实践
    六、研究性学习在“社会实践型”学科内容中的应用实践
第五章 调查结果分析
    一、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学生问卷调查
    二、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教师问卷调查
    三、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家长问卷调查
    四、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应用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第六章 问题和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二、改善策略
第七章 不足和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7)混合式教学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2 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混合式教学
        2.1.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1.3 教学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教育传播理论
        2.2.3 多元智能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现状
        2.3.2 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2.3.3 混合式教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优势作用
    2.4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述
        2.4.1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意义
        2.4.2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2.4.3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2.4.4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
3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3.1 混合式教学平台的选择
    3.2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3.2.1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3.2.2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3.2.3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
4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4.1 实验研究设计
        4.1.1 实验研究基本内容
        4.1.2 实验研究思路
    4.2 东莞Z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查分析
        4.2.1 教师访谈
        4.2.2 学生学习现状调查
    4.3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4.3.1 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
        4.3.2 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安排
    4.4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
        4.4.1 前期分析
        4.4.2 确定选题
        4.4.3 活动实施
        4.4.4 展示交流
        4.4.5 总结反思
        4.4.6 活动评价
5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效果分析
    5.1 测量量表数据分析
        5.1.1 实验班前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5.1.2 对照班前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5.1.3 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5.2 师生访谈数据分析
        5.2.1 教师访谈
        5.2.2 学生访谈
    5.3 过程性材料分析
        5.3.1 学生研究成果分析
        5.3.2 活动过程材料分析
        5.3.3 平台数据分析
    5.4 开展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议
        5.4.1 教育局与学校层面
        5.4.2 教师层面
        5.4.3 学生层面
6 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测量量表与师生访谈
    附录2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附录3 :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
    附录4 :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表
    附录5 :部分学生研究成果展示
致谢

(8)基于元认知理论的研究生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性学习研究现状
        1.2.1 研究性学习国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性学习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界定
        2.1.2 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元认知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认知结构理论
        2.2.4 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章 基于元认知理论的研究生研究性学习模式构建
    3.1 元认知理论分析与习得
        3.1.1 元认知理论构成要素分析
        3.1.2 元认知理论习得过程
    3.2 研究性学习特点及一般模式
        3.2.1 研究性学习特点
        3.2.2 研究性学习一般模式
    3.3 元认知理论指导研究性学习过程
        3.3.1 元认知知识指导研究性学习
        3.3.2 元认知体验指导研究性学习
        3.3.3 元认知监控指导研究性学习
        3.3.4 元认知理论指导研究性学习评价
    3.4 完整的基于元认知理论的研究生研究性学习模式构建
第四章 基于元认知理论的研究生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验验证
    4.1 基于元认知理论的研究生研究性学习模式问卷调查验证
        4.1.1 实验情况分析
        4.1.2 实验数据分析
        4.1.3 实验结论
    4.2 基于元认知理论的研究生研究性学习模式实践验证
        4.2.1 实验情况分析
        4.2.2 实验过程
        4.2.3 实验效果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5.2.1 研究的创新点
        5.2.2 研究的不足之处
    5.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9)博物馆与高中非正式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框架
    四、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综述
        (一)国外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二)国内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第一章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概念、理论和原则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理论阐述
    第三节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第二章 国内外博物馆课程案例选取和分析
    第一节 国外博物馆课程案例分析
    第二节 国内博物馆课程案例分析
        一、中国国家博物馆
        二、昆明动物博物馆
第三章 博物馆课程开发的个案规划设计
    第一节 个案选取和分析
    第二节 资源选取和利用方案
    第三节 研究背景和目标设计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预期成果
    第五节 课程具体规划
第四章 博物馆课程开发的实践活动
    第一节 前期准备
    第二节 课程开展
    第三节 后期活动
第五章 博物馆课程实践活动的问题分析及建议
    第一节 博物馆课程的反馈
    第二节 博物馆课程的评价和反思
    第三节 博物馆课程的建议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地理信息化教学
    (二)地理研究性学习
二、地理信息化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意义
    (一)降低学习难度
    (二)形成新型师生关系
    (三)提供学习资源和技术支持
    (四)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
三、地理信息化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整合过程中的问题
    (一)对传统的教学提出冲击和挑战
        1. 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2. 占用更多的时间
        3. 注意力容易分散
        4. 加大学生水平的分化
    (二)设备投入高,利用率低
四、对地理信息化研究性学习的建议
    (一)加强校际间资源的合作应用
    (二)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
    (三)体现信息技术的服务能力
    (四)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率
        1. 化零为整法
        2. 化整为零法
五、结语

四、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生物学科的STEAM研学活动设计及实践研究[D]. 胡建琴.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大学课程挑战度对深度学习的影响:学业情绪的中介作用[D]. 刁鑫.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4]网络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关慕贞.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D]. 高筱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6]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石河子高级中学为例[D]. 康馨. 石河子大学, 2019(12)
  • [7]混合式教学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徐兰兰.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8]基于元认知理论的研究生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D]. 马源颖.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8)
  • [9]博物馆与高中非正式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 乔健. 云南大学, 2018(01)
  • [10]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J]. 王思源.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6(03)

标签:;  ;  ;  ;  ;  

资讯科技与研究学习的整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