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寡头竞争的拓展模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连霞,王芳晴,张小峰,岳超楠,尤建新[1](2020)在《市场监管环境下考虑生态标签欺诈的双寡头竞争策略》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具有标签欺诈行为的生态标签产品企业和普通产品企业的竞争策略,构建双寡头竞争的同步博弈模型,并分析违规水平、监管水平、违规惩罚及消费者对生态标签的偏好等因素对企业最优策略的影响。研究表明:生态标签产品的高环境质量成本、高监管水平及高惩罚能够抑制企业违规,而消费者更看重生态标签属性的行为使企业有更大的动机选择违规生产,因此监管方提高生态标签产品的生产准入标准,曝光监管结果以减少信息不透明,并根据生态标签环境质量成本及违规惩罚选择有效的监管强度,可以有效抑制违规行为。
王琦珀[2](2020)在《城市公共交通结构性变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许多城市在大力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快速出行需求。然而,其中部分城市常规地面公交出现了持续的客运量下降,大量乘客由常规地面公交转向城市轨道交通。这种城市公共交通的结构性变化,改变了乘客的出行选择,也影响了城市的环境。这形成了一个关键问题:由常规地面公交向城市轨道交通的结构性变化真的更“好”吗?也即,城市公共交通结构性变化对社会福利有怎样的影响?既有研究更多关注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的竞争问题,而较少讨论常规地面公交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关系问题。在讨论交通运输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时,也很少考虑环境因素。特别是,现有的经验研究中,往往缺少对微观机制的深入分析,并且结论普遍存在差异性。这需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城市公共交通结构性变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理论机制如何?不同情景下,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存在差别吗?本研究主要从理论层面,分析城市公共交通的两大核心组成部分,即常规地面公交和城市轨道交通。基于文献研究法,提出了“诱导出行—环境影响—社会福利”理论假说:城市公共交通结构性变化过程中,会引发分流效应与诱导需求效应的相互作用(诱导出行),这可能会引起回弹效应,增加环境影响的负效应,最终会损害社会福利。基于FSO三维综合交通运输理论的城市公共交通应用框架,在双寡头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公共交通的竞争协同模型。根据城市公共交通结构性变化中企业的决策行为,拓展了服务频次内生模型和运行速度内生模型,构成了三种不同的情景。基于理论模型推导和数值仿真,研究发现:(1)城市公共交通的结构性变化,能够引发诱导出行,增加城市公共交通总量,造成对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和对社会福利影响的不确定性。(2)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城市公共交通不同维度的参数变化时,城市轨道交通的引入可能恶化环境和损害社会福利,也可能改善环境和增加社会福利。通常认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引入会改善环境,增加社会福利。但本文的理论及仿真结果并不完全支持这一直觉性认知。这主要源于三方面原因:首先,城市轨道交通的引入会同时产生分流效应与诱导需求效应,诱导需求效应产生的负向影响,可能会抵消掉分流效应产生的正向影响。其次,城市轨道交通的引入会影响人们对其他商品的消费,使得社会福利的变动与外部商品的消费带来的效用变动相关。最后,由于不同城市的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存在差异性,使得在城市轨道交通较常规地面公交未足够环保、相对环境成本高时,引入城市轨道交通可能恶化环境,损害社会福利。(3)城市公共交通的结构性变化对社会福利影响的不确定性的内在原因是,城市公共交通的结构性变化存在的不同维度的变化,这会实际影响社会福利不确定性的条件范围。由于城市公共交通运营企业可以决定交通规模的增减,线路结构替代性的多少及如何运作,所以城市公共交通的结构性变化是一个多维度变化过程,并非单调递增(递减),从而使引入城市轨道产生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的功能维度、结构维度和运作维度,提升社会福利。研究边际贡献如下:(1)拓展了FSO三维综合交通运输理论,将其应用于城市公共交通对社会福利影响的理论建模,将城市公共交通的结构性变化归结为功能、结构和运作的变化过程,丰富了现有综合交通理论研究。(2)改进了现有研究多数将城市公共交通视为整体的模型设计,拓展了现有研究中的双寡头竞争模型。考虑了城市公共交通在规模收益和协同性上的差异性及其他商品消费与政府补贴成本。构建的多情景理论模型对交通领域的双寡头竞争模型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启发意义。(3)提出了“诱导出行—环境影响—社会福利”的理论假说,为交通回弹效应理论及运输经济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完善了微观机制的分析。(4)为多情景的城市公共交通企业提升社会福利提供了新的方法与路径。通过三种情景分析得到的基本结论,总结了城市公共交通结构性变化中提升社会福利的系统多维方法,并结合行为经济学理论,提出了基于行为反馈的市场规模优化、基于禀赋效应的结构替代性选择和参照依赖下的时间成本差额运作三种提升社会福利的方法与路径。有助于城市公共交通企业和政府部门根据具体情景,设计、规划和助推城市交通发展,提升社会福利。
王世强[3](2020)在《产业链内部特征与混合所有制改革》文中指出本文基于产业链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最优民营化相关问题,考虑上游混合寡头竞争以及下游市场不同竞争程度,同时上游民营企业可分属国内外企业,由此分析产业链内部相关特征对最优民营化程度与社会福利的影响。结论表明,首先,无论产业链内部属性如何,最优民营化程度都可取到内点解,政府将兼顾国有企业公益性与民营竞争者高效率。其次,最优民营化程度随下游市场竞争程度变化,其趋势因上游民营企业属性不同而相反:当上游民营企业为本国企业时,其随下游市场竞争程度增大而增大,反之,当上游民营企业为外国企业时其随下游市场竞争程度增大而减小。此外,与外国民营企业成本差距较小时,本国民营企业对应更高社会福利。本文选取最优民营化需的选取综合产业链内部各相关特征,并鼓励企业进行创新与技术升级,同时维护公平市场竞争秩序,在技术水平差距较小时,给予不同属性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竞争的相同考虑。
曹馨月[4](2020)在《“云闪付”平台的使用意愿与使用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云支付技术的进步,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日渐丰富,移动支付的平台日益多元,移动支付的用户规模持续增长。作为新兴的金融科技产品,“云闪付”移动支付平台已经渗透进了消费者的数字生活中。消费者的使用意愿与使用行为引发了“云闪付”平台运营商和平台内商户的特别关注。为回应社会关切,本文在一个拓展的模型框架下,针对“云闪付”平台的用户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开展实证研究。首先,本文基于经典的整合型技术接受模型(UTAUT模型),结合移动支付平台的场景属性,增设个体创新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三个构念,拓展了UTAUT模型。然后,依据该拓展的UTAUT模型和Venkatesh et al.(2003)的成熟量表设计问卷,通过网络调查获取一手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实证检验了拓展模型中的研究假设。实证结果发现,问卷数据及量表具有优良的信度与效度,拓展的“云闪付”UTAUT模型具备良好的拟合效果。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就影响方向而言,努力期望、绩效期望、社会影响、个体创新性、感知易用性对“云闪付”平台用户的使用意愿产生了显着的正向影响,促成因素和感知风险对用户的使用意愿影响不显着,但促成因素、使用意愿正向影响“云闪付”平台用户的使用行为;就影响强度而言,模型中各维度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绩效期望、感知易用性、个体创新性、社会影响、努力期望以及促成因素。新增维度中“个体创新性”不仅对用户使用意愿具有显着的积极影响,还对努力期望、感知易用性产生了显着的正向影响。另外,年龄和学历因素对“云闪付”平台的使用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最后,依据上述结果,本文从“云闪付”平台运营方角度提出了管理启示与对策建议。一方面,平台应完善基础服务功能、拓展附加功能,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增强用户粘性;另一方面,平台需秉持开放理念,寻求广泛的跨界合作,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提升服务质量。
汤淏[5](2020)在《考虑消费者选择行为的食品企业绿色标签申请及生产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在安全、卫生、健康、环保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严格,绿色食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本文研究了在一个消费者对于绿色食品标签认证和价格都敏感的绿色食品市场中,企业决策是否申请绿色标签以及申请后是否真实生产以最大化自身利润的问题。首先,建立无约束条件下的基本模型,分析不同策略下企业的最优决策以及企业选择不同策略的适用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当政府惩罚力度大于一定临界值时,消费者对于绿色标签的信任度有限时,企业不会选择造假,要么不申请绿色标签,要么申请且真实生产。是否申请取决于真实生产时,绿色标签实际带给消费者的效用增加。反之当惩罚力度小于一定临界值时,消费者对于绿色标签的信任度较高时,企业一定会申请绿色标签,是否真实生产取决于绿色标签实际带给真实绿色食品和造假绿色食品的效用增加。其次,将政府决策纳入博弈过程,政府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策目标决策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并分析不同监管和惩罚政策对企业最优决策和策略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以总体社会福利最大化为政策目标下,政府惩罚力度的制定与消费者对于绿色标签的信任度有关。消费者对于绿色标签的信任度较低时,如果政府监管力度也较弱,政府采取不完全打击政策使得社会福利最大,此时企业一定会选择造假。消费者对于绿色标签的信任度较高时,政府采取放任政策使得总体社会福利最大,根据绿色食品的生产成本和绿色标签实际带给消费者的效用增加,选择最优的监管力度避免企业造假。最后,考虑市场中不同类型消费者的偏好不同,建立异质消费者约束下企业选择不同策略时的优化模型对企业决策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讨论异质消费者约束对于企业策略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于食品品质敏感程度的提高,价格敏感程度的降低,以及品质型消费者占比的提升,都有利于促使企业申请绿色标签,并真实生产。异质消费者约束对于企业策略选择没有决定性作用,与无约束条件相比,差别主要体现在企业能够接受的绿色食品生产成本的范围和政府设置惩罚力度的范围。本文创新性的将消费者选择行为、企业策略选择、以及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政府监管和惩罚力度选择进行结合,更贴近现实情况,为企业以及政府作出更优的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楚明森[6](2020)在《电商平台的推荐服务与条件免运费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互联网、在线支付、智慧物流和网络安全保障等技术不断进步及应用普及,网上购物已成为人们最基本消费的方式,而电商平台作为消费者在线购物、产品在线交易等的最基本场所,在给各种促销策略供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催生了销售渠道、消费者购物多元化发展的态势。而过量信息接入使消费者购物选择更加困难,严重影响其购物意愿和行为。为此,电商平台逐渐针对消费者不同购物行为供产品推荐服务,以高企业销售业绩,解决消费者购物选择难问题。条件免运费(CFS)政策、凑单推荐服务(AIRS)策略和广告推荐服务(ARS)引入等促销手段已在电商平台中得以普遍实施。因此,针对消费者运费、凑单、渠道选择等异质性偏好,探究电商平台在不同促销策略影响下的运营决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实施条件免运费政策和引入不同推荐服务的平台商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现有主要电商平台的销售策略模式,利用消费者效用、博弈和最优化等理论,在对消费者和平台商及双电子渠道成员间的博弈关系分析基础上,构建符合各行为主体利益最大的博弈模型和优化模型,进一步探究影响电商平台最优凑单推荐服务水平、CFS决策和双电子渠道产品最优定价等问题的主要因素。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考虑条件免运费的电商平台最优凑单推荐服务水平策略。在对平台商与消费者间的主从博弈关系、消费者效用函数关系分析基础上,建立相应的Stackelberg模型,通过分析揭示电商平台凑单推荐服务水平与消费者购物意愿变化规律,进而针对消费者基础运费、凑单偏好,研究基础运费、保留价格和推荐产品价格影响下的电商平台最优购物推荐服务水平策略。研究表明:不同的基础运费和消费者偏好对电商平台利润的影响具有差异性;适度升最优购物凑单推荐服务水平能有效高消费者购物意愿、增加电商平台利润。另外,当消费者商品保留价格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时,将促进电商平台升最优购物凑单推荐服务水平,而超出该范围后,随着保留价格进一步增大,将促使电商平台降低最优购物凑单推荐服务水平。2.考虑凑单推荐服务影响下的电商平台最优条件免运费决策。通过建立无凑单推荐服务和有凑单推荐服务两种情形下的博弈模型,研究凑单推荐服务引入对最优CFS决策(CFS阈值和基本运费定价)的影响,并讨论推荐服务强度、产品相关性对最优CFS决策和最优利润的影响关系。研究表明:凑单推荐服务引入并不总对电商平台有利,较高的凑单推荐服务强度反而增加了消费者支付基础运费的需求,降低了消费者凑单的需求。在相同的凑单推荐服务强度下,凑单产品价格大于消费者支付的基本运费。较温和的推荐服务强度一定程度上高了消费者购买凑单产品的意愿。此外,在拓展模型中考虑内生凑单推荐服务强度和电商平台运输成本,进一步发现电商平台只有在CFS阈值足够高时才引入凑单推荐服务;而运输成本则不会影响电商平台凑单推荐服务引入时机。3.考虑广告推荐服务引入对电商平台和品牌商双电子渠道竞争的决策影响。在对电商平台与网络品牌商直销的双电子渠道竞争关系分析基础上,构建了电商平台广告推荐引入与否的两种双电子渠道最优定价Stackelberg模型,探讨广告推荐引入与广告推荐投入水平、消费者网络代理渠道接受度间的关系及其对双电子渠道最优定价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广告推荐引入在拓展电商平台市场需求的同时增加了电商平台的价格竞争压力;无论是否引入广告推荐服务,电商平台产品最优售价均随消费者网络代理渠道接受度增大而增大。电商平台在合理的广告推荐投入水平区间内引入广告推荐,将有助于市场需求的扩张。而广告推荐引入使品牌商产品最优直销价格下降、批发价格上升,电商平台产品最优销售价格将随广告推荐投入水平高而上升。
魏尉[7](2019)在《关系视角下社交媒体营销的相关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社交媒体平台不仅极大方便了社会公众间的沟通交流,而且为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社交媒体平台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营销渠道。社交媒体营销中企业可以通过社交账号与用户建立关系,同时可以利用用户之间的关系开展营销。各类关系的有效利用是企业社交媒体营销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此,本文基于社会资本、营销管理、博弈论和双边市场等理论,从关系视角出发,构建博弈模型,定量研究企业与用户之间关系、用户与用户之间关系等因素对社交媒体平台企业以及商品/服务提供企业相关营销策略的影响。论文在界定了社交媒体营销相关概念、剖析了社交媒体营销生态系统中参与主体间价值传递机理和社交媒体营销策略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一方面研究了商品/服务提供企业的促销策略和渠道策略,另一方面研究了社交媒体平台的定价策略。首先,以商品/服务提供企业在社交媒体平台中经常采用的促销策略——分享奖励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嵌套式Stackelberg模型,一方面讨论了用户之间关系强度和用户个人形象在意程度等因素对奖励额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用户之间的关系越亲密或者得到的奖励越高,分享者向新用户分享信息的积极性越高。如果用户之间关系强度较弱,企业没有必要提供奖励。此外,根据用户之间关系强度的不同,企业会给予用户不同额度的奖励。分享者越在意个人形象,企业则需要给予分享者更高的奖励。社交媒体平台中用户之间关系越亲密,企业采用分享奖励机制进行营销获得的利润越高。另一方面讨论了分享奖励机制中单独奖励分享者(给予奖励金)、单独奖励新用户(给予价格折扣)和同时奖励分享者与新用户三种奖励方式的选择策略,并将分享奖励营销模式与大众广告营销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当用户之间关系较弱时,由打折奖励引起用户购买概率增加的“折扣作用”强于由奖励金引起的“推荐作用”,企业适合采用单独奖励新用户策略;当用户之间关系较强时,“推荐作用”强于“折扣作用”,企业适合采用单独奖励分享者策略。而企业在大众广告模式和分享奖励模式选择上,主要需要考虑用户之间关系强度和市场渗透率两个因素。其次,以商品/服务提供企业为研究对象,分别针对制造商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单渠道营销和双渠道营销两种情况,构建Stackelberg博弈模型,讨论企业与用户之间关系强度对不同渠道销售模式中信息服务提供策略和定价策略的影响。研究表明:单渠道销售模式中,零售商或者制造商提供信息服务时,双方都能够从中受益,且一方提供信息服务能给另一方带来收益增加;当零售商提供信息服务时,制造商的批发价与关系强度无关,且此时制造商相比零售商会获得更多的收益;制造商(零售商)的利润随着制造商(零售商)与用户之间关系强度单调递增;从有利于渠道各方利润的角度出发,应由与用户关系较强的一方建立社交账号,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双渠道销售模式中,制造商或者零售商与用户关系较强的一方,会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制造商提供信息服务时,会制定出高于批发价的直销价格,直销渠道的需求大于零售渠道的需求;零售商提供信息服务时,若零售商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较弱,零售渠道的需求小于直销渠道的需求;为达到渠道总利润的最优,应由制造商提供信息服务。接着,以商品/服务提供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Stackelberg博弈模型,讨论了社交媒体零售商与用户之间关系强度对制造商渠道协调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采用数量折扣协调机制总能提高渠道的总体利润。对制造商来说,当传统线下零售商与社交媒体零售商之间的竞争较为缓和时,制造商不会主动对渠道进行协调;当社交媒体零售商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居中时,协调能够带来更多的利润。对传统线下零售商或者社交媒体零售商来说,较强或者较弱的关系能够使协调提高两类零售商的利润。此外,当社交媒体零售商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强度以及渠道间的竞争程度满足特定关系时,制造商的协调策略可以使渠道各方的利润同时提高。最后,以社交媒体平台为研究对象,基于双边市场理论,分别针对垄断市场环境和双寡头竞争市场环境构建博弈模型,研究用户间分享关系对社交媒体平台定价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平台垄断情况下,分享型用户所占比例的提高会带来更多用户,进而增加平台利润。平台在双寡头竞争情况下,若商户为单归属,平台收取的服务费?平台的利润随着分享型用户所占比例单调递减;若商户为多归属,平台收取的服务费随分享型用户所占比例呈现出三阶段变化。在平台垄断和平台双寡头竞争且商户多归属情况下,分享型和潜水型两类用户带给商户收益的差距越小,平台的利润越高。社交媒体营销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对社交媒体平台企业和商品/服务提供企业而言,制定营销策略时必须充分考虑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影响,本文通过数值仿真方法分析了理论研究结论,仿真结果表明研究结论对实践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沈津宇[8](2019)在《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互联网视频业务平台定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04年起,网络视频行业飞速发展,借着互联网时代的东风和我国人口红利的优势,行业规模屡创新高。随着百度投资爱奇艺,腾讯推出腾讯视频,阿里收购优酷土豆,各大互联网巨头之间的角逐也日益激烈。然而,虽然行业发展如火如荼,但各大视频平台均处亏损困境,这一方面由于影视片源版权费不断高涨,且平台对自制内容加大投入,使视频平台面临高额的内容成本;另一方面视频平台利润来源较为单一,多年来主要依靠商业广告收入来维持平台运营。虽然近两年用户付费习惯逐渐养成,用户付费收入大幅度提升,但是这离视频平台扭转亏损困境、实现盈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从收入构成和企业利润角度看,各大视频平台亟需挖掘合理的商业模式和有效的盈利手段,视频平台如何对各参与者进行科学地定价也就成为了平台企业必需解决的难题。本文对互联网视频平台盈利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其中着重分析了基于商业广告和用户付费这两种盈利模式的形成与发展。目前互联网视频平台对消费者的收费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会员业务中收取会员费,一种是在单片付费业务中收取交易费。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将复杂的视频平台市场划分为商业模式完全不同的两个双边市场,一个是由广告商、用户和视频平台三者构成的会员业务双边市场,一个是由内容提供商、用户和视频平台三者构成的单片付费业务双边市场。基于两种视频业务的具体双边市场特征,本文分别构建了竞争条件下两种业务的基础定价模型,根据模型结果分析得出定价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单片付费业务模型进行了拓展,构建一边用户多归属和双边用户多归属时的两种定价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一些有参考意义的结论。之后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视频平台爱奇艺进行了简要分析,结合爱奇艺目前采取的收费模式、定价策略和发展战略,对模型部分结论进行了实例分析验证。在理论模型与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最后给出了对我国互联网视频平台今后发展的一些建议。互联网视频平台应加大内容自制力度,构建内容生态矩阵,突出会员权益,提高用户付费收入,同时应打造差异化内容和产品,提升用户体验,提高用户黏性,在竞争中加强品牌优势,实现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希望这些建议可以为互联网视频平台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蒋志霞[9](2019)在《网约车平台与传统出租车公司的价格竞争博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互联网+”经济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共享经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Airbnb(房屋租赁)、Uber(租车服务)、Eatwith(美食共享)等一系列的商品和服务共享模式不断涌现。这些共享模式一方面启蒙和引领着全球共享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与传统在位企业的竞争局面。因此,共享经济平台对传统在位企业的影响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研究问题。现有文献关于共享经济的含义还在发展之中,并且学者们关于共享经济的模式也存在着争论。其中,部分学者探讨共享经济平台的设计以及共享经济平台与传统在位企业的关系,但是这些研究还没有考虑共享经济平台的供给外部性和共享经济平台的事后(安全事故)责任分摊。本论文基于共享经济平台的供给外部性和共享经济平台的事后(安全事故)责任分摊问题,建立了网约车平台与传统出租车公司之间的两阶段博弈模型,并基于竞争均衡分析二者之间的策略互动、竞争优劣势及其蕴含的管理含义。为了考察网约车平台与传统出租车公司的竞争行为,建立和求解了两家公司之间的两阶段竞争博弈模型。第一阶段,网约车平台和出租车公司同时(分别)决定向用车需求方收取的服务价格;第二阶段,网约车平台通过向服务供给方(私家车司机)支付报酬来组织服务供给量。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网约车平台(出租车公司)的均衡利润随着出租车公司的单位服务成本的增加而增加(下降),随着闲置资源的数量增加而增加(下降),但是,网约车服务供给方的机会成本和网约车服务供给方之间供给负外部性对网约车平台和出租车公司的盈利性的影响依赖于二者的服务需求之间的替代性:当替代程度较高(低)时,服务供给方的机会成本和供给负外部性的提高将增加(降低)二者的盈利性。(2)相对网约车平台,较高(低)的出租车公司的单位服务成本、较大(小)的闲置资源数量、较低(高)的网约车服务供给方的机会成本和较低(高)的网约车服务供给方之间供给负外部性蕴含着出租车公司占据较小(大)的市场份额。(3)给定其他参数,用充分高(低)出租车公司的单位服务成本蕴含着出租车公司的较低(高)盈利性,但是,对于中等的出租车公司的单位服务成本,二者之间的盈利性无法比较。(4)如果网约车平台与服务供给方之间存在着事后(安全事故)责任分摊,当出租车公司的单位服务成本较低(高)时,二者的均衡利润随着网约车平台分摊的期望责任成本的增加而增加(降低)。(5)如果网约车平台与服务供给方之间存在着事后(安全事故)责任分摊,相对网约车平台,较高(低)的网约车平台的责任分摊水平蕴含着出租车公司占据较大(小)的市场份额。应当指出,即使存在网约车平台与服务供给方之间的事后(安全事故)责任分摊,(1)-(3)中的结果在性质上依然成立,尽管一些临界条件发生变化。本文的主要贡献和新颖性在于:在引入了网约车服务供给方之间供给负外部性和网约车平台的事后(安全事故)责任分摊的基础上,刻画了网约车平台服务供给方之间的策略性行为,并基于模型的均衡揭示了平台供给负外部性和平台事后(安全事故)责任分摊对两家公司竞争优劣势的影响。
张腊梅[10](2018)在《基于Hotelling拓展模型的中欧班列公司价格竞争研究》文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凸显了开行中欧班列的重大意义,也激发了国内各地筹建和培育本地始发的中欧班列线路的热情。班列市场上不断涌现新的参与者,使得竞争日趋激烈。各地班列经营者在面临线路多而货源少的情况下,纷纷采取降低价格、提高服务等措施来增强自身对发货人的吸引力,以期实现常态化高频稳定开行。考虑到各班列公司提供的班列服务差异较小,价格竞争是其主要手段,运用博弈论分析班列公司间的价格竞争行为及其均衡结果,为班列公司的管理决策提供参考。本文通过阅读文献、浏览新闻以及现场调研等方式了解中欧班列的总体发展概况及典型班列的基本情况,分析其竞争表现及供求特征。考虑到班列服务的空间差异,选择以经典的Hotelling价格竞争模型为基础,在发货人效用、班列公司成本、收入函数方面加以拓展,使模型更符合中欧班列实际情境。根据非合作均衡解的性质及定理,求解Nash均衡下的班列公司的均衡价格、市场份额及收益,并就关键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得到相关关系。最后选择中欧班列市场上的典型代表,中欧班列(重庆)与中欧班列(成都),通过现场调研和网上公开信息搜索,确定相关参数取值,借助Matlab软件进行计算,验证了模型分析得到的结论,并结合研究发现给出了针对班列公司的发展建议。研究发现,不存在网络外部性时,班列公司若想独占市场,需比竞争者定价更低,而存在网络外部性时,网络外部性较高的班列公司比竞争者定价更高,仍可能独占市场。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会加剧班列公司间的竞争,促使企业在市场培育期纷纷降低价格来吸引发货人,以扩大市场基础,引发正向反馈。同时当地政府补贴是班列公司采取低价策略的强有力支持,由此出现了依托补贴的价格战现象。此外,班列公司均衡定价与末端运输费率同向变动,末端运输费率增加时,班列公司可适当提价来获取更高收益,反之则应降价来避免市场份额下降。研究认为,存在网络外部性的市场上,领先进入且拥有突出的比较优势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这是因为,对于具备比较优势且网络外部性较强的班列公司而言,其市场份额及收益随自身及竞争者的网络外部性的增强而增加,而其竞争者的市场份额及收益随自身及竞争者的网络外部性的增强而下降。发展建议方面,班列公司经营中可运用灵活定价与组建横向联盟策略来增加其收益。除此之外,具备比较优势的班列公司可进一步增强网络外部性,以强化其优势地位。
二、寡头竞争的拓展模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寡头竞争的拓展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市场监管环境下考虑生态标签欺诈的双寡头竞争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
3 模型构建 |
3.1 需求函数 |
3.2 利润函数 |
4 模型求解及分析 |
5 数值分析 |
0)的影响'>5.1 生态标签环境质量成本Δc对区域S(π*H-π*L>0)的影响 |
0)的影响'>5.2 消费者对生态标签产品的偏好μ对区域S(π*H-π*L>0)的影响 |
6 考虑违规水平作为内生变量的两阶段博弈拓展模型 |
7 结语 |
(2)城市公共交通结构性变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问题与意义 |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2 文献回顾 |
2.1 城市公共交通的结构性变化分析框架 |
2.1.1 城市公共交通结构性变化的FSO理论框架 |
2.1.2 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的目标与冲突 |
2.2 分流效应与诱导需求效应 |
2.2.1 分流效应 |
2.2.2 诱导需求效应 |
2.3 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 |
2.4 社会福利影响的不确定性 |
2.5 小结 |
3 城市公共交通结构性变化对社会福利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 城市公共交通的结构性变化过程 |
3.1.1 城市公共交通结构性变化的阶段性 |
3.1.2 城市公共交通结构性变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
3.2 从垄断到竞合的城市公共交通 |
3.2.1 常规地面公交垄断市场 |
3.2.2 常规地面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竞合市场 |
3.2.3 城市公共交通结构性变化的社会福利变化 |
3.3 城市公共交通结构性变化对社会福利影响的机制 |
3.3.1 出行量与社会福利 |
3.3.2 环境影响与社会福利 |
3.4 小结 |
4 城市公共交通结构性变化对社会福利影响的理论模型 |
4.1 基准模型 |
4.1.1 对诱导出行的影响 |
4.1.2 对环境的影响 |
4.1.3 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
4.2 服务频次内生模型 |
4.2.1 对诱导出行的影响 |
4.2.2 对环境的影响 |
4.2.3 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
4.3 运行速度内生模型 |
4.3.1 对诱导出行的影响 |
4.3.2 对环境的影响 |
4.3.3 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
4.4 小结 |
5 城市公共交通结构性变化对社会福利影响的仿真设计 |
5.1 仿真方法及适用性 |
5.2 情景设定 |
5.2.1 情景1:基准情景 |
5.2.2 情景2:服务频次内生 |
5.2.3 情景3:运行速度内生 |
5.3 参数确定 |
5.4 小结 |
6 城市公共交通结构性变化对社会福利影响的仿真结果分析 |
6.1 情景1(基准模型)结果 |
6.1.1 诱导出行 |
6.1.2 环境影响 |
6.1.3 社会福利 |
6.2 情景2(服务频次内生模型)结果 |
6.2.1 诱导出行 |
6.2.2 环境影响 |
6.2.3 社会福利 |
6.3 情景3(运行速度内生模型)结果 |
6.3.1 诱导出行 |
6.3.2 环境影响 |
6.3.3 社会福利 |
6.4 小结 |
7 城市公共交通结构性变化影响社会福利的新认识与提升途径 |
7.1 对城市公共交通结构性变化的新认识 |
7.1.1 从垄断到竞合:诱导出行 |
7.1.2 结构性变化引发对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 |
7.1.3 社会福利的不确定性 |
7.2 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提升社会福利 |
7.2.1 提升社会福利——基于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功能维度的分析 |
7.2.2 提升社会福利——基于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结构维度的分析 |
7.2.3 提升社会福利——基于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运作维度的分析 |
7.3 城市公共交通结构性变化中企业提升社会福利的方法与路径 |
7.3.1 基于行为反馈的市场规模优化以提升社会福利 |
7.3.2 基于禀赋效应的结构替代性选择以提升社会福利 |
7.3.3 参照依赖下的时间成本差额运作以提升社会福利 |
7.4 小结 |
8 结语 |
8.1 基本结论 |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云闪付”平台的使用意愿与使用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内容安排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其述评 |
2.1 UTAUT模型的理论基础及其演进脉络 |
2.2 国内外基于UTAUT理论的行为意愿研究 |
2.3 国内支付科技使用行为的实证分析 |
2.4 国外支付科技使用行为的实证分析 |
2.5 研究现状评述 |
第3章 云闪付平台的市场环境与产品特性 |
3.1 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格局 |
3.2 云闪付平台的功能 |
3.3 云闪付平台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第4章 基于UTAUT模型的拓展性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
4.2 基础变量定义与测量维度 |
4.2.1 使用意愿测量维度 |
4.2.2 使用行为测量维度 |
4.2.3 努力期望测量维度 |
4.2.4 绩效期望测量维度 |
4.2.5 社会影响测量维度 |
4.2.6 促成因素测量维度 |
4.3 新增变量定义与测量维度 |
4.3.1 个体创新性测量维度 |
4.3.2 感知易用性测量维度 |
4.3.3 感知风险的测量维度 |
4.4 研究假设提出 |
第5章 基于UTAUT拓展模型实证分析云闪付平台的使用意愿及行为 |
5.1 问卷设计与调查 |
5.1.1 调查问卷设计 |
5.1.2 问卷发放及回收 |
5.1.3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4 各维度相关性分析 |
5.2 信度效度分析 |
5.2.1 信度分析 |
5.2.2 效度分析 |
5.3 云闪付平台使用意愿及行为的实证模型设计 |
5.3.1 初始模型设置 |
5.3.2 初始模型评估 |
5.4 模型修正 |
5.5 基于UTAUT拓展模型的研究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管理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5)考虑消费者选择行为的食品企业绿色标签申请及生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消费者对绿色食品选择行为的相关研究 |
1.2.2 企业造假/盗版等欺诈行为的相关研究 |
1.2.3 绿色食品认证及政府监管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现状评述及本文研究问题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企业不同策略选择下基本模型构建 |
2.1 问题描述 |
2.2 需求函数 |
2.3 模型建立与求解 |
2.3.1 不申请绿色标签时的博弈模型 |
2.3.2 申请绿色标签且真实生产时的博弈模型 |
2.3.3 申请绿色标签但造假生产时的博弈模型 |
2.4 不同策略选择下利润的对比 |
2.5 算例分析 |
2.5.1 生产成本对企业最优决策影响 |
2.5.2 惩罚力度对企业最优决策影响 |
2.5.3 生产成本和惩罚力度对企业策略选择影响 |
2.5.4 消费者对于绿色标签信任度k对企业最优决策影响 |
2.5.5 消费者绿色食品偏好系数?对企业最优决策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下政府监管决策分析 |
3.1 企业不同策略选择下的社会福利函数 |
3.1.1 不申请绿色标签时的社会福利 |
3.1.2 申请绿色标签且真实生产时的社会福利 |
3.1.3 申请绿色标签但造假生产时的社会福利 |
3.2 政府监管政策决策 |
3.3 政府监管政策对企业策略选择的影响 |
3.4 算例分析 |
3.3.1 惩罚力度γ的影响分析 |
3.3.2 监管力度α的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异质消费者约束的拓展模型 |
4.1 问题描述 |
4.2 需求函数 |
4.3 模型建立与求解 |
4.3.1 不申请绿色标签时的博弈模型 |
4.3.2 申请绿色标签且真实生产时的博弈模型 |
4.3.3 申请绿色标签但造假生产时的博弈模型 |
4.4 异质消费者约束对于企业策略选择的影响 |
4.5 算例分析 |
4.5.1 品质型消费者品质敏感程度η的影响分析 |
4.5.2 价格敏感型消费者价格敏感程度τ的影响分析 |
4.5.3 品质型消费者占比λ变化的影响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电商平台的推荐服务与条件免运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平台运费决策 |
2.2 网络推荐服务 |
2.3 渠道竞争定价 |
2.4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条件免运费下平台商最优凑单推荐服务水平策略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 |
3.3 模型构建与分析 |
3.3.1 模型建立 |
3.3.2 消费者购物策略与行为意愿分析 |
3.3.3 平台凑单推荐服务水平策略分析 |
3.4 数值算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凑单推荐服务引入下平台商最优条件免运费策略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 |
4.3 模型构建 |
4.3.1 无凑单推荐服务(N)模式 |
4.3.2 引入凑单推荐服务(R)模式 |
4.4 均衡分析 |
4.5 算例与拓展 |
4.5.1 数值算例 |
4.5.2 问题拓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告推荐服务引入下双电子渠道最优定价策略 |
5.1 引言 |
5.2 问题描述 |
5.3 模型构建与分析 |
5.3.1 无广告推荐服务(PN)模式 |
5.3.2 引入广告推荐服务(PI)模式 |
5.4 算例与拓展 |
5.4.1 数值算例 |
5.4.2 问题拓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关系视角下社交媒体营销的相关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社交媒体营销的特征研究 |
1.2.2 基于用户视角的相关研究 |
1.2.3 基于社交媒体平台视角的相关研究 |
1.2.4 基于商品/服务提供企业视角的相关研究 |
1.2.5 研究现状评述 |
1.3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社交媒体营销及相关主体策略研究问题框架 |
2.1 社交媒体及社交媒体营销 |
2.1.1 社交媒体的概念及主要类型 |
2.1.2 社交媒体营销的概念及主要模式 |
2.2 社交媒体营销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社会资本理论 |
2.2.2 双边市场理论 |
2.2.3 电子口碑理论 |
2.3 社交媒体营销中参与主体及其价值传递机理分析 |
2.3.1 社交媒体平台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及其关系 |
2.3.2 社交媒体营销中主体间价值传递机理分析 |
2.4 社交媒体营销策略及相关研究问题 |
2.4.1 社交媒体营销策略的概念 |
2.4.2 社交媒体营销策略的相关研究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用户间关系强度对企业分享奖励额度的影响研究 |
3.1 问题提出和基准模型分析 |
3.1.1 问题提出 |
3.1.2 基准模型假设 |
3.1.3 分享者与新用户之间的均衡 |
3.1.4 企业与分享者、新用户之间的均衡 |
3.2 模型拓展1——考虑分享者在意个人形象的情形 |
3.2.1 分享者与新用户之间的均衡 |
3.2.2 企业与分享者、新用户之间的均衡 |
3.3 模型拓展2——企业同时决策价格和奖励金的情形 |
3.3.1 不考虑分享者在意个人形象的情况 |
3.3.2 考虑分享者在意个人形象的情况 |
3.4 数值仿真分析和管理启示 |
3.4.1 基准模型的仿真 |
3.4.2 考虑分享者在意个人形象情况下的仿真 |
3.4.3 考虑企业同时决策价格和奖励金情况的仿真 |
3.4.4 管理启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用户间关系强度对企业分享奖励方式的影响研究 |
4.1 问题提出和模型假设 |
4.1.1 问题提出 |
4.1.2 模型的基本假设 |
4.2 企业大众广告营销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4.3 企业分享奖励机制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4.3.1 分享者与新用户之间的均衡 |
4.3.2 企业与分享者、新用户之间的均衡 |
4.4 不同奖励方式下企业利润的比较分析与管理启示 |
4.4.1 不同奖励方式下企业利润的比较 |
4.4.2 管理启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企业与用户间关系强度对渠道信息服务提供策略的影响研究 |
5.1 问题提出和模型假设 |
5.1.1 问题提出 |
5.1.2 模型的基本假设 |
5.2 企业与用户间关系强度对单渠道模式中信息服务提供策略的影响 |
5.2.1 零售商提供信息服务时的均衡 |
5.2.2 制造商提供信息服务时的均衡 |
5.2.3 信息服务水平及价格比较 |
5.2.4 单渠道模式中两种信息服务提供方式下利润比较及渠道策略 |
5.2.5 管理启示 |
5.3 企业与用户间关系强度对双渠道模式中信息服务提供策略的影响 |
5.3.1 零售商提供信息服务时的均衡 |
5.3.2 制造商提供信息服务时的均衡 |
5.3.3 信息服务水平、渠道需求及价格比较 |
5.3.4 双渠道模式中两种信息服务提供方式下利润比较及渠道策略 |
5.3.5 管理启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企业与用户间关系强度对线上线下渠道协调策略的影响研究 |
6.1 问题提出和模型假设 |
6.1.1 问题提出 |
6.1.2 模型的基本假设 |
6.2 模型求解与分析 |
6.2.1 制造商不进行渠道协调的情况 |
6.2.2 制造商采用数量折扣策略协调渠道的情况 |
6.3 企业与用户间关系强度对渠道协调前后利润的影响 |
6.3.1 协调前后各个主体利润的变化情况 |
6.3.2 协调后渠道各方利润同时提高的条件 |
6.4 数值仿真分析和管理启示 |
6.4.1 数值仿真分析 |
6.4.2 管理启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用户间分享关系对社交媒体平台定价策略的影响研究 |
7.1 问题提出和模型假设 |
7.1.1 问题提出 |
7.1.2 模型的基本假设 |
7.2 社交媒体平台垄断情况下分享型用户所占比例的影响分析 |
7.3 社交媒体平台竞争情况下分享型用户所占比例的影响分析 |
7.3.1 商户单归属情况 |
7.3.2 商户多归属情况 |
7.4 数值仿真分析和管理启示 |
7.4.1 数值仿真分析 |
7.4.2 管理启示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研究主要结论 |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互联网视频业务平台定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架构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双边市场介绍 |
2.1.1 双边市场概念和特征 |
2.1.2 双边市场分类 |
2.2 双边市场定价策略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2.3 视频平台相关研究 |
第三章 互联网视频平台概述 |
3.1 视频平台概述 |
3.1.1 视频平台的定义 |
3.1.2 我国视频平台的发展历程 |
3.2 我国视频平台盈利模式 |
3.2.1 视频平台收入分析 |
3.2.2 视频平台成本分析 |
3.3 视频平台分类及其双边市场特征 |
第四章 互联网视频平台基础定价模型研究 |
4.1 平台会员业务定价基本模型 |
4.1.1 问题描述 |
4.1.2 模型构建与推导 |
4.1.3 模型结果分析 |
4.2 单片付费业务定价基本模型 |
4.2.1 问题描述 |
4.2.2 模型构建与推导 |
4.2.3 模型结果分析 |
第五章 互联网视频平台拓展定价模型研究 |
5.1 用户多归属—内容提供商单归属拓展模型 |
5.1.1 问题描述 |
5.1.2 模型构建与推导 |
5.1.3 模型结果分析 |
5.2 用户多归属—内容提供商多归属拓展模型 |
5.2.1 问题描述 |
5.2.2 模型构建与推导 |
5.2.3 模型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案例分析 |
6.1 爱奇艺简介 |
6.2 爱奇艺定价策略 |
6.2.1 会员业务定价 |
6.2.2 单片付费业务定价 |
6.3 模型理论验证 |
6.3.1 会员权益效用 |
6.3.2 平台差异性 |
6.3.3 用户归属性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网约车平台与传统出租车公司的价格竞争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共享经济(协同消费)的含义 |
2.2 共享经济的争议 |
2.2.1 基于传统在位企业发展影响的争议 |
2.2.2 基于消费者和服务供给方的争议 |
2.2.3 基于市场监管的共享经济模式争议 |
2.3 共享经济平台的设计 |
2.4 共享经济平台与传统在位企业的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约车平台与传统出租车公司的价格竞争行为 |
3.1 模型描述 |
3.2 均衡 |
3.2.1 网约车平台服务供给方之间的竞争 |
3.2.2 网约车平台与传统出租车公司之间的竞争 |
3.3 比较静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网约车平台与服务供给方事后责任分摊的均衡 |
4.1 模型描述 |
4.2 均衡 |
4.3 比较静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贡献与管理启示 |
5.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Hotelling拓展模型的中欧班列公司价格竞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 |
1.4 技术路线图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博弈论 |
2.1.1 基本概念与内涵 |
2.1.2 价格竞争基本模型 |
2.2 研究综述 |
2.2.1 中欧班列相关研究 |
2.2.2 网络外部性相关研究 |
2.2.3 Hotelling模型拓展研究 |
2.3 现有研究不足 |
2.4 本章小结 |
3 中欧班列发展现状及供求特征分析 |
3.1 发展现状分析 |
3.1.1 总体概况 |
3.1.2 典型班列 |
3.1.3 竞争表现 |
3.2 需求特征分析 |
3.2.1 派生性 |
3.2.2 差异性 |
3.2.3 可替代性 |
3.3 供给特征分析 |
3.3.1 规模效应 |
3.3.2 溢出效应 |
3.3.3 网络外部性 |
3.4 本章小结 |
4 中欧班列公司Hotelling价格竞争模型分析 |
4.1 问题描述 |
4.2 建模准备 |
4.2.1 模型假设 |
4.2.2 符号说明 |
4.3 Hotelling价格竞争模型建立 |
4.3.1 发货人效用 |
4.3.2 班列公司份额 |
4.3.3 班列公司收益 |
4.4 Hotelling价格竞争模型求解 |
4.4.1 均衡价格分析 |
4.4.2 均衡份额分析 |
4.4.3 均衡收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实例分析与发展建议 |
5.1 实例分析准备 |
5.1.1 分析对象选择 |
5.1.2 相关参数确定 |
5.2 相关讨论 |
5.2.1 均衡价格讨论 |
5.2.2 均衡份额讨论 |
5.2.3 均衡收益讨论 |
5.3 发展建议 |
5.3.1 灵活定价 |
5.3.2 组建横向联盟 |
5.3.3 增强网络外部性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寡头竞争的拓展模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市场监管环境下考虑生态标签欺诈的双寡头竞争策略[J]. 赵连霞,王芳晴,张小峰,岳超楠,尤建新. 管理学报, 2020(12)
- [2]城市公共交通结构性变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D]. 王琦珀.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产业链内部特征与混合所有制改革[J]. 王世强. 产业经济评论, 2020(04)
- [4]“云闪付”平台的使用意愿与使用行为研究[D]. 曹馨月. 华侨大学, 2020(01)
- [5]考虑消费者选择行为的食品企业绿色标签申请及生产策略研究[D]. 汤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电商平台的推荐服务与条件免运费策略研究[D]. 楚明森.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7]关系视角下社交媒体营销的相关策略研究[D]. 魏尉. 东南大学, 2019(06)
- [8]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互联网视频业务平台定价模型研究[D]. 沈津宇.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8)
- [9]网约车平台与传统出租车公司的价格竞争博弈分析[D]. 蒋志霞.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10]基于Hotelling拓展模型的中欧班列公司价格竞争研究[D]. 张腊梅.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