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耐热纤维及其在无纺布中的应用

有机耐热纤维及其在无纺布中的应用

一、有机耐热纤维及其在非织造布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军杰[1](2021)在《锦纶基气流成网非织造磨具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零件的表面加工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表面加工这门学科的体系逐渐成型。表面加工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中涉及到了机械、化学、材料学和热学等学科的知识。抛光加工是表面加工技术中的重要一环,主要利用固结、游离磨粒或其它新型手段对工件表面进行修饰加工。非织造基涂附磨具作为一种抛光磨具,具有适用范围广、价格低和生产工艺流程短等特点,但随着其应用的拓展也暴露出诸多的问题,诸如产品档次较低、寿命短、不适合精密仪器的加工等。因此如何提高非织造涂附磨具产品的使用寿命和抛光效率是目前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气流成网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非织造成网方式,得到的纤网纵横强力差异小,制得的磨具具有较高的回弹性,可以保证磨具在工作过程中压力平衡。因此,气流成网非织造布在磨具产品的生产中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有关气流成网非织造布应用在磨具材料中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关于气流成网非织造布磨具材料抛光性能和压缩性能等还有待更完善的研究。本文制备锦纶基气流成网非织造基材,详细介绍了基材从纤维选配、开松、除杂、成网到加固的工艺流程。将制得的气流成网非织造基材用于磨具材料的制备之中。通过改变基材克重、黏合剂含量、磨粒目数和磨料配比,来探究制得的气流成网非织造磨具抛光性能的改变。本论文的重点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气流成网非织造基材的制备重点描述了气流成网非织造基材的制备工艺流程,从纤维的选配、开松、铺网到加固为气流成网非织造基材,研究了各个工艺流程中机构对纤维的传送与工作过程。分析气流成网非织造基材三维网状结构的形成和影响纤网均匀度的因素,以及生产中可调节的工艺参数。并对制备出的四种气流成网非织造基材进行了基本的性能测试。(2)基材克重对磨具抛光性能的影响及表征目前,关于非织造涂附磨具性能的表征没有明确的标准,本文从磨具的压缩性能和抛光性能两个方面进行表征,其中磨具抛光性能的测试使用公司自制的摩擦仪完成。同时利用接触力学分析了加工工件的去除原理和磨具的损耗原理。对压缩应力应变曲线拟合求导后发现,初始模量大的磨具在第一次抛光试验时损耗最大。在相同的浸轧和喷砂条件下,用基材克重为900±40 g/m2制得的磨具初始模量小,柔韧性较好,对铝板总磨削量高达15.4±0.1 g/100 min,磨具损耗量低,仅为1.1±0.2 g/100 min。(3)磨料配比对磨具抛光性能的影响为了探究气流成网非织造磨具材料在生产中树脂和磨粒对磨具材料抛光性能的影响,通过改变基材浸轧时酚醛树脂的含量和磨粒目数制备不同的非织造基磨具。实验结果表明磨粒的目数影响着磨具材料对铝板的磨削量,且磨粒目数越大对铝板的磨削量越低,仅为4.9±0.6 g/100 min。测试四种基材酚醛树脂含量不同的磨具的抛光性能。结果表明不经过酚醛树脂浸轧加固制得的磨具对铝板磨削量较低低,并且磨具损耗量较高。在第三次抛光实验结束后,磨具的表面出现了断裂卷缩的现象,致使磨具的使用寿命降低。而在基材加固过程中,酚醛树脂与水的比例为8:3时,磨具对铝板的磨削量最高,达到13.5±0.2 g/100 min,且磨具损耗量最低,为0.7±0.2 g/100 min。改变原磨具NE-8968的磨料配比,分别测试其磨具性能。发现由正交方案A2B1C1制得的磨具对铝板的磨削量为14.7±0.1 g/100 min,高于磨具NE-8968的铝板磨削量14.0±0.1 g/100 min,自身损耗量为0.7±0.2 g/100 min,低于磨具NE-8968的损耗量0.8±0.2 g/100 min。因此当磨具NE-8968的磨料配比为:酚醛树脂与水质量比为65:36,240目棕刚玉为117 g,甲醇含量为1.5 g时,磨具材料抛光性能得到优化。

吴晓壮[2](2021)在《顺丁橡胶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工业逐步朝着精细化、信息化、自动化的方向前进,对材料表面处理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非织造抛光材料作为柔性抛光材料的一种,具有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原材料来源广、耐腐蚀性强、与异形工件贴合度好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对抛光精度要求很高的行业,现有的以锦纶纤维为原料制备的抛光材料不能完全满足其需求,本课题探索一种新原料未来应用于抛光材料的可能性。橡胶具有优异的弹性和耐磨性,因此在非织造抛光材料领域有极大潜能。但橡胶在常温下处于高弹态,玻璃化温度在0℃以下,其纤维制品在室温下易发生流动,导致橡胶纤维连接处发生粘连现象,形貌难以长时间的保存下去,因此对于橡胶纤维的研究很少。溶液喷射纺丝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微纳米纤维制备技术,耗能低,工艺简单,生产操作灵活,生产效率高,适合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在溶液喷射纺丝中,通常选用热塑性材料作为原料,或采用多种原料进行混纺,来满足某些方面的需求。本论文首先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顺丁橡胶纤维,为了提高纺丝效率,进一步采用溶液喷射法制备顺丁橡胶纤维,然后对其紫外交联,制备了表面光滑、形态可长时间保存的顺丁橡胶纤维,最后加入聚苯乙烯与顺丁橡胶混纺,改善顺丁橡胶纤维的可纺性、耐磨性和力学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顺丁橡胶纤维呈卷曲状,相邻纤维粘连在一起,形貌很难保持长时间的稳定。探究了纺丝液浓度、纺丝电压、溶液挤出速率和接收距离对顺丁橡胶纤维的可纺性和形貌直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纺丝液浓度为10%,挤出速率为1 m L/h,纺丝电压为10 k V,接收距离为15 cm时,制备的顺丁橡胶纤维形貌相对较好,纤维平均直径为5.45μm。(2)为了提高纺丝效率,本论文进一步采用溶液喷射法制备顺丁橡胶纤维。顺丁橡胶纤维在常温下易发生流动,使相邻的纤维发生粘连在一起,形貌难以保持长时间的稳定,通过在顺丁橡胶溶液中加入三羟甲基丙烷三(3-巯基丙酸)酯(交联剂)和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基-1-丙酮(光引发剂),采用溶液喷射纺丝和紫外交联技术制备了形貌可长时间保存的顺丁橡胶纤维,交联后的橡胶纤维表面光滑,呈现出圆柱形,纤维之间粘连情况减少,即使在THF溶液中浸泡24 h后橡胶纤维也能保持良好形貌,并且交联后的纤维细度较细,其平均直径在2~3μm之间,当交联剂浓度为12%时,纤维最细,平均直径为2.41μm。通过平衡溶胀法测试分析顺丁橡胶纤维的交联密度,随着交联剂含量的增加,纤维交联密度也随之增大。综合考虑纺丝液浓度、牵伸风压、挤出速率和接收距离对顺丁橡胶纤维的影响,其最佳纺丝工艺条件为:纺丝液浓度为6%,牵伸风压为0.3 MPa,挤出速率为11 m L/h,接收距离为30 cm。(3)针对顺丁橡胶纤维力学性能和耐磨性差等问题,尝试将聚苯乙烯与顺丁橡胶混纺,并对聚苯乙烯/顺丁橡胶纤维进行热压处理。探究了聚苯乙烯添加比例和热压处理对聚苯乙烯/顺丁橡胶纤维形貌结构、力学性能和耐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聚苯乙烯的加入,有效提高了顺丁橡胶纤维的力学性能和耐磨性,在聚苯乙烯与顺丁橡胶的质量比为30:70时,其力学性能和耐磨性最好,此时纤维拉伸强度为1.88 MPa,断裂伸长率328%,耐磨次数27;并且有效改善了纤维表观形貌,直径分布更为均匀,当聚苯乙烯与顺丁橡胶的比例为40:60时,纤维形态最好,此时平均直径最细为1.54μm。热压处理能够显着提高聚苯乙烯/顺丁橡胶纤维的力学性能和耐磨性,但当聚苯乙烯与顺丁橡胶的质量比超过30:70后,纤维耐磨性和断裂伸长率反而降低。在聚苯乙烯与顺丁橡胶的质量比为30:70时,其力学性能和耐磨性最佳,此时纤维拉伸强度为2.43 MPa,断裂伸长率375%,耐磨次数为31。

孙丽娟[3](2021)在《艾草提取物/粘胶水刺非织造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人口数量增多、二胎政策的放开及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绿色医疗、养生保健的需求逐渐增加,传统的纺织品已无法满足需求,研制新型环保绿色、功能性产品成为必然趋势。艾草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草药,其功效在医学领域得到充分认可,将其与粘胶纤维水刺非织造材料相结合,可为开发以粘胶纤维为基材的功能性材料提供思路。首先采用浸渍法直接将艾草提取物经后整理至粘胶水刺非织造材料上,通过SEM、FTIR、XPS等方法分析了整理前后非织造材料表面形貌、元素含量、化学结构等参数变化,结果表明,艾草提取物成功整理至粘胶纤维水刺非织造材料表面。通过探究轧辊压力、粘合剂浓度及艾草提取物浓度等参数对所制备的粘胶水刺非织造材料厚度、透气性、抗弯刚度、拉伸断裂强力及抗菌性等性能的影响发现,当WPU浓度为50 g/L,艾草提取物为10 g/L,轧辊压力为0.1 Mpa时,整理后的非织造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带宽度为2.38 mm,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此时,透气率为1779.6 mm/s,厚度为0.642 mm,纵向和横向的抗弯刚度分别为10.751和8.786 m N?cm。以海藻酸钠和氯化钙作为壁材物质,艾草提取物为芯材,采用锐孔-凝固浴法制备了艾草提取物微胶囊,采用SEM、FTIR等方法研究了所得微胶囊的表面形貌,产率、包覆率以及缓释性能等,艾草提取物质量分数为5%时,产率为66.17%,包覆率为98.15%,缓释时间长达350 h。将制得的艾草提取物微胶囊整理至粘胶纤维水刺非织造材料表面,分析微胶囊整理工艺对非织造布厚度、透气性、抗弯刚度及抗菌性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微胶囊中艾草提取物含量为3%时,微胶囊包覆率最高,产率较好,缓释时间较长,此时所得粘胶纤维水刺非织造材料透气率为1234.6 mm/s,厚度为0.746 m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优异。

刘倩男[4](2021)在《分离膜支撑体用湿法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膜分离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分离膜市场的逐步扩大,分离膜已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废水处理、生物医疗、石油化工、食品饮料加工等多个领域。支撑体作为分离膜的基底层,为分离膜提供强力支撑的同时也影响分离膜的结构与性能。本文通过湿法成网与热压粘合技术,开发了两种高性能分离膜支撑体。主要内容为:(1)现有分离膜支撑体的制备技术中通常采用低熔点聚酯纤维或其他低熔点粘结物质作粘结剂,虽工艺简便,但低熔点粘结成分在烘燥工序以及高温使用环境中易产生热变形从而影响整体分离膜的应用性能。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论文创新性地提出使用未牵伸聚酯(UDPET)纤维作粘结成分,开发出耐高温分离膜用同质复合湿法非织造支撑体(HCNS)。论文系统研究了热压参数对HCNS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热压工艺的二次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所制备的HCNS具有平滑的表面(粗糙度为118 nm)、多孔结构(孔隙率为21.06%,孔径为6.548μm)、较高的力学性能(抗张指数为45.80 N·m·g-1)和良好的成膜性能,所制备的杂萘联苯聚醚砜酮(PPESK)超滤膜在高温下表现出高渗透性、高截留率及长期过滤稳定性,证实了HCNS作为耐高温分离膜支撑体的实用性和可行性。(2)为进一步提高分离膜支撑体的表面平滑度,改善支撑体的亲水性和孔隙结构,同时降低支撑体的厚度以促进滤筒的处理效率,论文引入超细PET纤维层,设计开发了一种具有强力支撑层和超薄平滑层双层结构的超薄亲水非对称湿法非织造支撑体,研究了超细PET纤维层对支撑体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细PET纤维的添加可改善支撑体的强力(最高拉伸强度59.85N/15mm)、平滑度(最低粗糙度为3.96nm)、亲水性以及孔隙结构(最小孔径1.043μm,最高孔隙率27.02%),在满足条件的情况,非对称支撑体的厚度较单层支撑体的厚度降低。最后在非对称支撑体上通过相转化法制备了聚砜超滤膜,分析了支撑体的结构与性能对分离膜的影响。非对称支撑体的结构可影响相分离速度进而调控分离膜的成型过程,有效提高分离膜的力学性能和过滤性能。

吴晓珍[5](2021)在《羧基化碳纳米管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水性聚氨酯(WPU)使用安全环保,具有较好的弹性和力学性能,已广泛应用于皮革、纺织、涂料、粘合剂和合成革中。目前,WPU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高性能WPU和功能性WPU两个方面,通过各种改性技术,提高WPU的力学性能和耐水性,赋予WPU一些特殊的功能。本课题以羧基化碳纳米管(CCNTs)为改性材料,WPU为聚合物基体,采用后交联的方法,通过化学反应将CCNTs引入到WPU中,制备了一系列的CCNTs/WPU复合材料,研究了其结构和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氧化丙烯二醇(PPG2000)、聚四氢呋喃二醇(PTMG2000)、二羟甲基丙酸(DMPA)、1,4-丁二醇(BDO)、三乙胺(TEA)、水合肼为主要原料,采用预聚体分散法合成聚醚型水性聚氨酯(WPU1)。以WPU1为聚合物基体,CCNTs为改性材料,氮丙啶(AZ)、聚碳化二亚胺(UN)为交联剂,采用后交联的方法,通过化学反应将CCNTs引入到WPU1中,制备了一系列的CCNTs/WPU1复合材料,研究了 CCNTs用量、交联剂的种类和用量对CCNTs/WPU1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AZ作为交联剂,当AZ用量为3%、CCNTs含量为3%时,可以制备出稳定、力学性能良好、耐水性优异的CCNTs/WPU1复合材料,改性前WPU1膜的拉伸强度为14.8 MPa,改性后CCNTs/WPU1膜的拉伸强度提升至21.8 MPa,吸水率由108.9%下降至2.4%。以UN作为交联剂,交联剂能够改善膜的柔韧性和导电性,当UN用量为4%、CCNTs用量为4%时,改性前WPU1膜的拉伸强度为11.8 MPa,改性后CCNTs/WPU1膜的拉伸强度为18.0 MPa,断裂伸长率从419.6%上升至537.6%,表面电阻率由110Ω·cm降至61.48 Ω·cm。总体来看,以AZ作为交联剂,CCNTs/WPU1膜的力学性能更好,以UN作为交联剂,CCNTs/WPU1膜的导电性能更好。以 IPDI、聚碳酸酯二醇(PCDL2000)、DMPA、BDO、TEA、水合肼为主要原料,采用预聚体分散法合成聚碳酸酯型水性聚氨酯(WPU2)。以WPU2为聚合物基体,CCNTs为改性材料,AZ、UN为交联剂,采用后交联的方法,通过化学反应将CCNTs引入到WPU2中,制备了一系列的CCNTs/WPU2复合材料,研究了 CCNTs用量、交联剂的种类和用量对CCNTs/WPU2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UN用量为3%、CCNTs用量为3%时,可以制备出稳定、力学性能良好的CCNTs/WPU2乳液及膜,且其拉伸强度由原始的2.732 MPa提升至20.720 MPa,极大的提升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随着AZ用量的增加,制备的AZ-CCNTs-WPU2膜的吸水率由原始的8.95%下降至1.53%;其次,CCNTs的加入提高了CCNTs-WPU2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同时加入CCNTs后,CCNTs/WPU2膜峰的强度明显低于原始的WPU2膜峰的强度,从而降低了WPU2膜的结晶性。但是,以UN作为交联剂,制备的UN-CCNTs-WPU2膜不具有导电性。以WPU1为基体树脂,导电石墨C(5000目)为填料,混合后得到导电浆料,采用浸渍法与无纺布复合,干燥后得到的C/WPV1/无纺布复合材料。并分别探讨了 C用量、WPU1树脂的固含量对C/WPU1/无纺布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C的用量为90%、WPU1的固含量为15%时,可制备出力学性能、导电性能优异、透气性和透水汽性良好的C/WPU1/无纺布复合材料,与未加C的WPU1/纺布复合材料相比,其拉伸强度由4.905 MPa增大至5.776 MPa,断裂伸长率由51.16%增大至72.06%;表面电阻率由5.5×103 Ω·cm减小至31.77 Ω·cm;向导电浆料中添加CCNTs,制备的C/CCNTs/WPU1/无纺布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导电性能,且其表面电阻率为11.73 Ω·cm。

叶文婷[6](2021)在《纸尿裤微纳米抗菌面层与复合吸收芯层的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快以及生育政策逐渐放开,市场对一次性纸尿裤的需求量迅速增加。非织造材料具有安全卫生和价格低廉等优势,是制备用即弃纸尿裤的理想材料。通常,非织造纸尿裤材料由内向外可分为面层、导流层、吸收芯层和防漏底膜。其中“面层”直接与皮肤接触,而“吸收芯层”承担快速吸收大量液体的任务,这两层材料性能优劣对纸尿裤舒适性的影响十分显着。纸尿裤面层应采用透水性好、柔软、安全又能抑制细菌繁殖的材料。然而关于纸尿裤抗菌面层方面的研究较少,现有研究中,主要采用天然抗菌纤维或抗菌整理剂对纸尿裤面层进行抗菌功能改性,前者所得抗菌面层手感柔软且安全性高,但抗菌效果差且材料成本高;后者抗菌性高,但抗菌成分直接接触人体皮肤,存在安全隐患。纸尿裤吸收芯层应具备吸液快且均匀、储液量大、吸液后结构平整的特点。然而现有纸尿裤吸收芯层大多采用SAP颗粒和绒毛浆的混合材料,虽然吸液量大、防侧漏性好,但其中的SAP颗粒吸液后易形成较大(直径24cm)的凝胶团聚,不仅降低了吸液速率和多次吸液能力,还导致纸尿裤结构破坏,穿戴不平整。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分别从纸尿裤的安全抗菌面层材料和超吸水且平整不团聚的吸收芯层两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设计了微纳米纤维复合抗菌非织造面层,将纳米抗菌材料复合在传统非织造面层下方,确保抗菌成分不接触皮肤的同时,提供材料优秀的抗菌性能;并探究静电纺丝工艺、抗菌剂浓度等对其性能的影响,以获得优选微纳米抗菌面层。其次,基于纸尿裤的吸液原理和纤维集合体芯吸的基本原理,设计了超吸水纤维(SAF)多层梯度结构复合吸收芯层,实现快速超吸水的同时,保证吸液均匀性和不团聚、不结块;并探究各层材料的纤维配比等对其性能的影响,以获得最佳组合复合吸收芯层。最后,设计组装了纸尿裤试用装,并通过与商用纸尿裤各项性能对比和分析得出,采用微纳米纤维复合抗菌非织造面层和SAF多层梯度结构复合吸收芯层的纸尿裤具有安全抗菌、吸液快且均匀、吸液后不结块、结构平整性好等优点。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微纳米纤维复合抗菌非织造面层的制备及其性能首先,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了PAN最优纺丝条件为:溶液质量分数14wt%,接收距离18cm,纺丝电压12KV。其次,采用5种有机类抗菌剂分别对PNA微纳米纤维进行抗菌功能改性,结果表明,含DDAC(质量分数为5%)的PAN静电纺丝纤维材料的抗菌效果最好,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99.99%。最后,将PAN/DDAC微纳米纤维复合于ES热风非织造面层下方,制备得微纳米抗菌面层,并探究纺丝时间和DDAC含量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纺丝时间为5min时,抗菌微纳米纤维膜对纸尿裤面层的物理性能、透水性能等影响最小;含DDAC质量分数≥3%的微纳米抗菌面层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均>99.99%。(2)SAF多层梯度结构复合吸收芯层的制备及其性能首先,基于纤维集合体芯吸的基本原理,设计了从上到下孔径逐渐减小、亲水性逐渐增强和杂乱度逐渐提高的多层梯度结构复合吸收芯层。其次,探究复合吸收芯层构成纤维的性能,结果表明,SAF纤维吸人工尿液倍率近达58倍,吸液速率大于粘胶纤维,但吸液后直径胀大近10倍,易造成材料空隙堵塞,因此需合理配置材料中SAF纤维的含量。接着,根据纤维性能和各层材料的作用各设计了三种不同纤维配比的第一层、第二层和第三层材料,并分别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第一层材料下层结构ES和粘胶配比为30:70时,其综合吸液性能和临时储液能力最优;将各层材料复合可满足复合吸收芯层所需的多层梯度结构;因此,第一层采用上述优选材料,同时将第二层和第三层材料进行交叉组合,制备得9种复合吸收芯层。最后,对各复合吸收芯层进行多次吸液性能测试,并通过多指标综合分析得出,当第二层和第三层结构中SAF与粘胶纤维的配比分别为30:70和60:40时,复合吸收芯层的综合性能最佳,吸液倍率为27.26倍,经3次人工尿液渗透后的液体下渗时间仅为28.20s、回渗量仅为3.57g。(3)制备纸尿裤试用装并与商用纸尿裤进行性能对比将制得的优选微纳米抗菌面层和最佳组合的复合吸收芯层分别置于商用纸尿裤中,进行性能测试,并与商用纸尿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商用纸尿裤相比,新组装的复合吸收芯层纸尿裤的重量、吸液倍率、液体多次渗透下渗时间和回渗量均较小,厚度和表面扩散长度均略大,动态液体转移行为更优;复合了抗菌微纳米纤维膜的纸尿裤的重量、厚度、液体多次渗透下渗时间和回渗量均没有显着的变化,吸液倍率较大,动态液体转移行为略差。商用纸尿裤在吸液后膨胀起坨,表面凹凸不平,而复合吸收芯层纸尿裤在吸液后表面平整。根据实验及分析总结可以得出,PAN微纳米纤维复合抗菌非织造面层可在几乎不改变材料原有特性的基础上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超吸水纤维多层梯度结构吸收芯层具有吸液速率快且均匀、回渗量小、吸液后纸尿裤平整且可使液体在纸尿裤纵向扩散及竖直方向渗透达平衡等优点,本研究制备的纸尿裤试用装抗菌和吸液性能明显优于商业对比样本,课题研究结果为开发新型纸尿片/裤提供了解决思路和技术方案。

刘静[7](2020)在《水刺非织造布微胶囊整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二十一世纪初期我国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一次性卫生用品,尤其是成人纸尿裤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且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与国民卫生安全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向成人纸尿裤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目光。近年来,微胶囊技术逐渐成熟化,从医药行业逐步向食品、化妆品、纺织品等领域发展。传统成人纸尿裤面层由非织造布构成,当尿液透过面层向下传递时,容易引起反渗,加之更换不及时,极易产生异味。对面层进行加香处理能够改善这一问题,但简单的喷淋、浸泡并不能使香味持久,而微胶囊技术刚好可以在这一方面做出改善。因此本文采用β-环糊精为壁材,通过包络结合法包埋柠檬香精得到微胶囊,并采用聚丙烯酸酯类粘合剂通过浸渍法对水刺非织造布进行了芳香整理,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吸光度为指标对柠檬香精含量进行测量,拟合得到标准曲线y=10.667x+0.046,可以通过吸光度推算香精含量;以安全无毒的β-环糊精为壁材,包覆易挥发的柠檬香精得到微胶囊,采用各种仪器表征得到的微胶囊,结合SEM电镜图和微胶囊粒径图可以看出,β-环糊精微胶囊呈圆球状,表面光滑且无明显凹陷,平均粒径为2.63μm,粒径分布系数为0.19,说明该体系较为稳定,微胶囊粒子分散性好,与非织造布孔径相差较大,易于整理到非织造布上;热重曲线说明制备得到的微胶囊能够延缓香精分子的热分解时间,提高它的热稳定性;在微胶囊的红外光谱中发现1754 cm-1处存在C=O键的伸缩振动吸收峰,该峰是柠檬香精的特殊吸收峰,表明柠檬香精已被包覆进β-环糊精内,形成了稳定的微胶囊。(2)采用聚丙烯酸酯粘合剂及渗透剂JFC与微胶囊悬浊液混合形成整理剂,对三种不同配比的水刺非织造布进行浸渍法芳香整理。以粘合剂质量分数、整理剂稀释倍数和浸渍时间为影响因素,非织造布表面香精含量为指标进行单因素实验,找到适合进行正交优化的参数范围,其后以非织造布表面香精含量、增重及透气率为指标分别进行正交实验,最后通过综合平衡后法得出最佳的整理工艺条件为:粘合剂质量分数为30%、整理剂稀释倍数为80倍,浸渍时间为2h。(3)对采用最佳工艺参数整理得到的芳香非织造布进行SEM电镜扫描,发现微胶囊在纤维上粘附效果良好,分析芳香整理后非织造布的性能,发现整理后非织造布柠檬香气介于未整理非织造布与微胶囊之间,放置4个月后,香精含量由0.063g/L降至0.020g/L,细闻依然有柠檬香味,厚度、拉伸断裂强力及伸长都有一定增加,柔软性小幅下降,透湿率明显提升,液体穿透时间略有增大,但整体对于非织造布性能影响不大,基本保持非织造布的性能。

胡敏[8](2020)在《聚酰亚胺纳米纤维耐高温过滤材料的制备及复合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的迅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污染,工业生产排放出废气具有高温以及成分复杂的特点,普通空气过滤材料无法达到要求,因此用于过滤工业废气的耐高温过滤材料的研究广受关注。聚酰亚胺(PI)大分子链中存在稳定的苯环和酰胺环,具有十分优异的热力学性能,常用于过滤高温废气。静电纺制备的纳米纤维因其直径小、孔隙率高以及比表面积大等特点在过滤领域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结合二者的优势,本课题使用自组装无针静电纺装置,调控配置不同纺丝液参数,实现PI高温滤料滤料的产业化制备用于工业废气处理。并且对比亚胺化处理前后纳米纤维的性能变化。此外为了增强PI纳米滤料与玻纤基材之间的粘合力提升高温滤料的覆膜牢度并设计出A、B、C三种不同结构的高温滤料,通过静电混纺低熔点的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然后采用热轧粘合以及热熔粘合的方式用以增强复合滤料的覆膜牢度。首先为了解决单针头生产效率低无法实现聚酰亚胺纳米纤维的产业化批量制备的问题,采用本课题组自组装的碟形喷头无针静电纺装置,尝试不同的纺丝液配置方法,当聚酰氨酸(PAA)浓度为25%,纺丝电压为54kv,纺丝纺丝距离为20cm时,制备出平均直径为189nm,过滤效率为99.908%,过滤阻力仅为130.72Pa的高效低阻高温过滤用滤料。亚胺化处理PAA制备PI膜,并对PI纤维膜的性能进行分析。亚胺化处理后PI直径变细,平均孔径变大,过滤效率得到提升,此外经过热处理之后纤维变得更脆,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都有明显下降。但是本实验研究的是高温废气用的过滤滤料,长期使用温度在260℃左右,而热处理之前PAA260℃时的热失重大于20%,经过热处理之后得到的PI纳米纤维260℃时的热失重小于1%,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最后为了增强滤料滤料与保护基布之间的粘合力,设计A、B、C三种不同结构的高温滤料,静电混纺低熔点的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然后采用热轧粘合以及热熔粘合的方式,将低熔点的PAN融化作为粘合剂将玻纤机基布与PI纳米纤维粘合起来用以增强复合滤料的覆膜牢度。A、B、C三种复合滤料的过滤性能都十分优异,热处理之前过滤效率分别可以达到99.994%、99.986%、99.842%,过滤阻力分别为425.32Pa、882.98Pa、282.24Pa。热轧处理过后B、C滤料的覆膜牢度从0提升到了2171.2Pa和4621.2Pa,但是热轧处理破坏了纳米纤维膜结构,A、B、C三种滤料的过滤效率分别从99.994%、99.986%、99.842%下降为77.8%、72.8%、84.8%。经过热熔粘合处理之后,B、C两种滤料的覆膜牢度分别从0提升为730Pa和962.5Pa。并且在覆膜牢度提升的同时,B、C滤料的过滤性能得到保障,B型滤料的滤效滤阻由99.986%、882.98Pa变为99.988%、989.8Pa,C型滤料的滤效滤阻由99.842%、282.24Pa变为99.968%,503.72Pa。热熔粘合可以在提升滤料覆膜牢度的同时保障滤料的高效过滤性能,是一种较好的增强覆膜牢度的方式。

郑傲枚[9](2020)在《涂覆型吸附剂带的制备及其气助吸附连续处理染料废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吸附分离技术由于价廉、过程简单等优点在废水处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解决该技术难以连续和无法适用于悬浮废水体系的问题,本课题组前期已提出将带式吸附剂代替颗粒吸附剂并与气浮技术耦合,建立了气助带式吸附分离方法。为进一步完善这种全新的方法,本文在吸附剂制备技术、脱附方式和应用体系拓展上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以染料废水为模型,提出并建立了涂覆型吸附剂带的制备方法并将该方法拓展应用于连续同时去除复合染料废水。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了以无纺布为基体环氧树脂胶涂覆的方式,建立了涂覆型吸附剂带的制备方法,考察并优化了其吸附和脱附性能。所制备的涂覆型带式吸附剂对结晶紫、孔雀绿、甲基橙、刚果红的去除率分别为96.30%、99.39%、7.48%、63.63%。以结晶紫为对象,该吸附剂带在20 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此时去除率为96.30%;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最大饱和吸附容量为833.33 mg/m2。以30%体积分数的乙醇洗脱,5 min洗脱率为10.03%;而热蒸汽脱附10 min,脱附率81.75%。(2)考察了间歇进料下气助带式吸附分离去除单组分结晶紫染料悬浮废水的性能,获得了各个因素对过程的影响规律,并对分离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优化条件下处理100 mg/L结晶紫、污泥浓度为250 mg/L的悬浮废水,87 min时去除率可达94%,且未发现有淤泥带出。采用热蒸汽的方式脱附时,去除率可达96.28%,相较于30%体积分数的乙醇洗脱,去除率仅减少了3.69%。(3)考察了在全流程连续气助带式吸附分离装置中连续去除废水中结晶紫染料的性能。在稳态时间的基础上考察了初始浓度、气速、p H、离子强度对该过程的调控规律。在优化条件下,连续处理初始染料浓度为30 mg/L、淤泥浓度为250 mg/L的结晶紫废水,其去除率为91.16%。(4)证明了该方法可直接应用于连续同时去除结晶紫和刚果红复合染料废水的可行性。首先考察并优化了带式吸附剂对复合染料废水吸附和脱附性能,然后获得了间歇气助带式吸附分离去除复合染料废水中关键参数洗脱液、质量比、气速、p H以及氯化钠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规律,优化条件下,结晶紫、刚果红去除率分别为99.72%,92.34%。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其连续过程的研究,优化条件下,对于20 mg/L的结晶紫和20 mg/L的刚果红复合染料废水,当进料为30m L/min,气速为80 m L/min时,刚果红和结晶紫的去除率分别为92.56%和95.17%。

高宇剑[10](2020)在《可降解麻类农用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内农林业的发展迅速,蔬菜水果种植和苗木移植市场不断地扩大。2018年农林业总产值61452.6亿元,相较于2017年增长6.1%。非织造布的很多性能在农业上都具备优势,然而农用非织造布的发展仅30年左右的历史,而且以纺粘布为主,尤其在我国农用非织造布的用量还很少,仅为发达国家的10%左右。市面上常见的农用非织造材料存在的问题有湿强力不高、难以降解、污染环境等。因此,研究和开发符合实际使用、环保要求并且具有经济效益的农用非织造材料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本课题就将针对水稻育秧膜和种植袋两种农用非织造材料进行研究。针对于育秧膜,为了验证麻育秧膜对于水稻的促进作用,本文采用福建省中龙红麻籽贸易有限公司所建立的育秧膜制备方法制备了100片规格为35×35cm的育秧膜,在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进行了对照种植实验。通过育秧后根系生长情况、水稻千粒重和亩产对比,对麻育秧膜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种植试验表明,使用麻育秧膜育秧后,水稻秧苗的根系发育更好,白根明显更多更粗壮,盘根力更强,但是苗高稍低一些。并且,使用麻育秧膜育秧对于水稻的千粒重影响不大,但是能明显地提升亩产。对于麻类种植袋,本文利用两种不同的工艺制备了无基布种植袋材料和含基布种植袋材料。无基布种植袋材料的制备,首先采用聚醋酸乙烯酯和丙烯酸作为粘合剂,利用喷洒粘合法将粘合剂喷洒在麻纤维网上,最后进行热风烘燥;含基布种植袋材料的制备步骤是将一层麻纤维网覆盖在平纹机织基布上,针刺加固得到复合纤维网,接着单面涂覆1.5%羧甲基淀粉溶液,进行热风烘燥。而后采用棉缝纫线、锁式线迹来对种植袋材料进行缝合,制得麻类种植袋。根据行业标准估算出种植袋的强力要求范围,并建立了麻类种植袋的性能评价方法,分别是拉伸断裂强力、顶破强力、吸水性能、厚度克重以及老化降解性能。通过探索不同工艺参数对种植袋材料性能的影响,无基布种植袋材料的拉伸断裂强力受粘合剂类型、浓度、上浆率及1%浓度环氧氯丙烷树脂(PAE)的影响,研究发现丙烯酸溶液作为粘合剂相较于聚醋酸乙烯酯更合适,且PAE能有效增加湿强;含基布种植袋材料拉伸断裂强力、厚度受基布种类、经纬密大小的影响,实验发现含基布种植袋材料的强力主要来自于基布,针刺会使强力略微的下降,使用棉基布制备得到种植袋材料更轻薄,有利于降解以及降低成本。随后将实验制备出的麻类种植袋与市面上常见的聚丙烯非织造布种植袋进行对比。本课题所制备的种植袋顶破强力较低,但能符合标准中规定规格种植袋的正常使用要求;且吸水性能更好,吸水重量有明显提升,且能有效延缓水分流出。根据设定的老化降解试验,将含基布种植袋材料在露天环境下放置180天,其强力下降并不明显,仍能符合种植袋材料强力的要求。并且,材料在土壤中的降解失重率与时间呈正相关,无基布种植袋材料的15天降解失重率达到27.0%;含基布种植袋材料的15天降解失重率达到37.0%,且其强力先快速下降,后趋于平缓。因此,材料可降解,且具有快速降解的能力。本课题所制备的麻育秧膜对水稻的根系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可以增加亩产。相较于市面上的聚丙烯非织造布种植袋,本课题所制备的麻类种植袋吸水性能、耐光老化更好,且可降解。

二、有机耐热纤维及其在非织造布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机耐热纤维及其在非织造布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锦纶基气流成网非织造磨具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磨具的种类及发展概述
        1.2.1 涂附磨具
        1.2.2 固结磨具
    1.3 非织造涂附磨具的应用与研究
        1.3.1 非织造磨具基体
        1.3.2 非织造磨具材料黏合剂的选择
        1.3.3 磨粒
    1.4 磨具材料抛光性能研究及表征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气流成网非织造基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纤维原料
        2.2.2 化学试剂
        2.2.3 实验材料和仪器
    2.3 气流成网非织造基材的制备
        2.3.1 气流成网非织造磨具材料制备的基本工艺流程
        2.3.2 开松
        2.3.3 气流成网
        2.3.4 加固
        2.3.5 气流成网非织造基材生产工艺参数设置
    2.4 影响气流成网非织造基材均匀度的因素
    2.5 基材基本性能测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材特性对非织造磨具材料抛光性能的影响
    3.1 非织造磨具材料抛光特性
        3.1.1 抛光工件的去除原理
        3.1.2 磨具的磨损
    3.2 气流成网非织造磨具材料抛光性能的表征
        3.2.1 基本性能测试
        3.2.2 压缩性能测试
        3.2.3 抛光性能测试
    3.3 实验材料及仪器
        3.3.1 实验材料
        3.3.2 化学试剂
        3.3.3 实验仪器
    3.4 实验方法
        3.4.1 浸轧
        3.4.2 磨料的复配
    3.5 基材特性试验结果分析
        3.5.1 纤维表面状态
        3.5.2 压缩特性
        3.5.3 抛光特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磨料配比对非织造磨具材料抛光性能影响
    4.1 实验设计
        4.1.1 磨粒目数实验设计
        4.1.2 基材黏合剂含量实验设计
        4.1.3 磨料配比实验设计
    4.2 磨粒目数实验结果
        4.2.1 磨粒目数改变对压缩性能影响
        4.2.2 磨粒目数改变对抛光性能性能影响
    4.3 基材黏合剂含量改变实验结果
        4.3.1 基材黏合剂含量对磨具材料压缩性能影响
        4.3.2 基材黏合剂含量对磨具材料抛光性能影响
    4.4 磨料配比正交实验结果
        4.4.1 正交实验结果
        4.4.2 各因素对磨具损耗量的影响
        4.4.3 各因素对铝板磨削量的影响
        4.4.4 各因素对铝板磨削量保持率的影响
        4.4.5 最佳工艺参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顺丁橡胶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抛光技术概述
        1.2.1 抛光材料的发展
        1.2.2 非织造抛光材料
    1.3 橡胶纤维的制备技术
        1.3.1 静电纺丝技术
        1.3.2 溶液喷射纺丝技术
    1.4 橡胶纤维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静电纺制备顺丁橡胶纤维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静电纺制备顺丁橡胶纤维
        2.2.4 表征与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纺丝液浓度对顺丁橡胶纤维形貌和直径的影响
        2.3.2 挤出速率对顺丁橡胶纤维形貌和直径的影响
        2.3.3 电压对顺丁橡胶纤维形貌和直径的影响
        2.3.4 接收距离对顺丁橡胶纤维形貌和直径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溶液喷射纺-紫外交联制备顺丁橡胶纤维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顺丁橡胶纤维的制备
        3.2.4 顺丁橡胶纤维的交联
        3.2.5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纺丝液浓度对顺丁橡胶纤维形貌和直径的影响
        3.3.2 交联对顺丁橡胶纤维形貌和直径的影响
        3.3.3 牵伸风压对顺丁橡胶纤维形貌和直径的影响
        3.3.4 注射泵挤出速率对顺丁橡胶纤维形貌和直径的影响
        3.3.5 接收距离对顺丁橡胶纤维形貌和直径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溶液喷射纺-紫外交联制备聚苯乙烯/顺丁橡胶纤维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聚苯乙烯/顺丁橡胶纤维的制备
        4.2.4 聚苯乙烯/顺丁橡胶纤维的热压
        4.2.5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聚苯乙烯/顺丁橡胶纤维表观形貌分析
        4.3.2 聚苯乙烯/顺丁橡胶纤维力学性能分析
        4.3.3 聚苯乙烯/顺丁橡胶纤维耐磨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艾草提取物/粘胶水刺非织造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艾草及其应用
        1.2.1 艾草的化学成分
        1.2.2 艾草在纺织领域研究进展
    1.3 粘胶纤维水刺非织造材料
        1.3.1 粘胶纤维简介
        1.3.2 功能性粘胶纤维
        1.3.3 .水刺非织造技术研究进展
    1.4 微胶囊制备方法及应用
        1.4.1 微胶囊制备方法
        1.4.2 微胶囊在纺织领域的研究及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艾草提取物/粘胶水刺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艾草提取物/粘胶水刺非织造材料的制备
    2.3 艾草提取物/粘胶水刺非织造材料结构性能表征
        2.3.1 SEM测试
        2.3.2 FTIR测试
        2.3.3 XPS测试
        2.3.4 厚度测试
        2.3.5 透气性测试
        2.3.6 刚柔性测试
        2.3.7 拉伸断裂测试
        2.3.8 抗菌性能测试
    2.4 轧辊压力、粘合剂对艾草提取物/粘胶水刺非织造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2.4.1 SEM分析
        2.4.2 FTIR分析
        2.4.3 XPS分析
        2.4.4 对厚度的影响
        2.4.5 对透气性的影响
        2.4.6 对刚柔性的影响
        2.4.7 对拉伸断裂强力的影响
        2.4.8 对抗菌性能的影响
    2.5 艾草提取物浓度对艾草提取物/粘胶水刺非织造材料结构性能的影响
        2.5.1 SEM分析
        2.5.2 FTIR分析
        2.5.3 XPS分析
        2.5.4 对厚度的影响
        2.5.5 对透气性的影响
        2.5.6 对刚柔性的影响
        2.5.7 对抗菌性能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粘胶水刺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3.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2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的制备
    3.3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结构分析
        3.3.1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表观形貌
        3.3.2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红外光谱测试
        3.3.3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粒径分布
        3.3.4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包覆性测试
        3.3.5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缓释性能测定
    3.4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粘胶水刺非织造材料的性能研究
        3.4.1 实验内容
        3.4.2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粘胶水刺非织造材料性能表征
    3.5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结构与性能
        3.5.1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表观形貌
        3.5.2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FTIR分析
        3.5.3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粒径
        3.5.4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包覆性
        3.5.5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缓释性能
    3.6 艾草提取物微胶囊/粘胶水刺非织造材料性能分析
        3.6.1 厚度分析
        3.6.2 透气性分析
        3.6.3 刚柔性分析
        3.6.4 抗菌性能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4)分离膜支撑体用湿法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分离膜与膜过程
        1.1.1 膜分离技术发展史
        1.1.2 分离膜的分类与应用
    1.2 聚合物多孔膜的制备
        1.2.1 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膜工艺
        1.2.2 浸没沉淀相转化法成膜过程
    1.3 分离膜支撑体
        1.3.1 分离膜支撑体的研究背景
        1.3.2 分离膜支撑体的分类
    1.4 支撑体对分离膜影响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耐高温同质复合湿法非织造支撑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2.2 PET和 UDPET纤维的纺丝
        2.2.3 同质复合湿法非织造支撑体的制备
        2.2.4 PPESK超滤膜的制备
    2.3 性能测试与表征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2.3.2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2.3.3 X射线衍射测试
        2.3.4 差示扫描量热测试
        2.3.5 力学性能测试
        2.3.6 孔隙率测试
        2.3.7 孔径测试
        2.3.8 接触角测试
        2.3.9 膜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未牵伸聚酯纤维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2.4.2 同质复合湿法非织造支撑体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2.4.3 同质复合湿法非织造支撑体的方差分析与回归模型构建
        2.4.4 HCNS用于耐高温超滤膜的可行性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对称湿法非织造支撑体的制备及对聚砜膜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3.2.2 超细PET纤维悬浮液的制备
        3.2.3 非对称湿法非织造支撑体的制备
        3.2.4 聚砜超滤膜的制备
    3.3 性能测试与表征
        3.3.1 形貌观察
        3.3.2 力学性能测试
        3.3.3 孔隙结构测试
        3.3.4 曲折度
        3.3.5 结构参数
        3.3.6 动态接触角测试
        3.3.7 毛细管压力测试
        3.3.8 聚砜超滤膜过滤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海岛纤维形貌观察
        3.4.2 非对称湿法非织造支撑体的结构和性能分析
        3.4.3 支撑体对超滤膜结构的影响
        3.4.4 支撑体对超滤膜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本文主要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
致谢

(5)羧基化碳纳米管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水性聚氨酯及其改性方法
        1.1.1 水性聚氨酯
        1.1.2 交联改性
        1.1.3 丙烯酸树脂改性
        1.1.4 环氧树脂改性
        1.1.5 纳米材料改性
    1.2 碳纳米管/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碳纳米管
        1.2.2 非共价改性
        1.2.3 共价改性
    1.3 主要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
2 CCNTs/聚醚型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内容
        2.3.1 羧基化碳纳米管(CCNTs)的制备
        2.3.2 WPU_1的制备原理与流程示意图
        2.3.3 膜的制备过程
        2.3.4 不同AZ用量的CCNTs-WPU_1乳液及膜的制备
        2.3.5 不同UN用量的CCNTs-WPU_1乳液及膜的制备
        2.3.6 不同CCNTs用量的AZ-WPU_1乳液及膜的制备
        2.3.7 不同CCNTs用量的UN-WPU_1乳液及膜的制备
        2.3.8 实验分析与检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CCNTs的FTIR分析
        2.4.2 CCNTs的SEM分析
        2.4.3 CCNTs的XRD分析
        2.4.4 WPU_1膜的FTIR分析
        2.4.5 AZ用量对CCNTs-WPU_1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2.4.6 UN用量对CCNTs-WPU_1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2.4.7 CCNTs用量对AZ-WPU_1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2.4.8 CCNTs用量对UN-WPU_1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2.4.9 CCNTs-WPU_1膜XRD分析
        2.4.10 CCNTs-WPU_1膜SEM分析
        2.4.11 CCNTs-WPU_1膜TGA-DTG分析
        2.4.12 CCNTs-WPU_1膜耐水性分析
        2.4.13 UN-CCNTs-WPU_1膜导电性分析
    2.5 本章总结
3 CCNTs/聚碳酸酯型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3 实验内容
        3.3.1 WPU_2的制备原理与流程示意图
        3.3.2 膜的制备过程
        3.3.3 不同AZ用量的CCNTs-WPU_2乳液及膜的制备
        3.3.4 不同UN用量的CCNTs- WPU_2乳液及膜的制备
        3.3.5 不同CCNTs用量的AZ-WPU_2乳液及膜的制备
        3.3.6 不同CCNTs用量的UN-WPU_2乳液及膜的制备
        3.3.7 实验分析与检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CCNTs-WPU_2膜的FTIR分析
        3.4.2 AZ用量对CCNTs-WPU_2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4.3 UN用量对CCNTs-WPU_2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4.4 CCNTs用量对AZ-WPU_2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4.5 CCNTs用量对UN-WPU_2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4.6 CCNTs/WPU_2膜的TGA-DTG分析
        3.4.7 CCNTs/WPU_2膜的XRD分析
        3.4.8 不同交联剂下CCNTs-WPU_2膜的耐水性分析
    3.5 本章总结
4 C/CCNTs/WPU_1/无纺布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3 实验内容
        4.3.1 C/WPU_1/无纺布复合材料的制备流程图
        4.3.2 不同C用量的C/WPU_1/无纺布复合材料的制备
        4.3.3 不同WPU_1固含量的C/WPU_1/无纺布复合材料的制备
        4.3.4 最佳工艺条件下C/CCNTs/WPU_1/无纺布复合材料的制备
        4.3.5 实验分析与检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C/CCNTs/WPU_1/无纺布复合材料的FTIR分析
        4.4.2 C用量对C/WPU_1/无纺布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4.3 WPU_1固含量对C/WPU_1/无纺布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4.4 C用量对C/WPU_1/无纺布复合材料透气性和透水汽性的影响
        4.4.5 WPU_1固含量对C/WPU_1/无纺布复合材料透气性和透水汽性的影响
        4.4.6 C用量对C/WPU_1/无纺布复合材料的导电性的影响
        4.4.7 WPU_1固含量对C/WPU_1/无纺布复合材料的导电性的影响
        4.4.8 C/CCNTs/WPU_1/无纺布复合材料的TG-DTG分析
        4.4.9 C/CCNTs/WPU_1/无纺布复合材料的SEM分析
        4.4.10 最佳工艺条件下C/CCNTs/WPU_1/无纺布复合材料的各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申请专利

(6)纸尿裤微纳米抗菌面层与复合吸收芯层的设计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纸尿裤主要结构及吸液原理
        1.2.1 常规纸尿裤的主要结构
        1.2.2 纸尿裤的吸液原理
    1.3 纸尿裤面层与静电纺抗菌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
        1.3.1 纸尿裤面层的研究现状
        1.3.2 静电纺抗菌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
    1.4 纸尿裤吸收芯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吸收芯层的国内研究现状
        1.4.2 吸收芯层的国外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1.5.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5.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微纳米纤维复合抗菌非织造面层的制备及其性能
    2.1 前言
    2.2 PAN微纳米纤维静电纺丝工艺优化
        2.2.1 实验部分
        2.2.2 结果与分析
    2.3 PAN微纳米纤维抗菌功能改性及抗菌剂筛选
        2.3.1 实验部分
        2.3.2 结果与分析
    2.4 PAN/DDAC微纳米纤维复合抗菌非织造面层的制备及性能
        2.4.1 微纳米纤维复合抗菌非织造面层的制备
        2.4.2 纺丝时间对微纳米抗菌面层性能的影响
        2.4.3 DDAC含量对微纳米抗菌面层性能的影响
        2.4.4 优选微纳米抗菌面层其它性能
    2.5 本章小结
3 SAF多层梯度结构复合吸收芯层的制备及其性能
    3.1 前言
    3.2 梯度型复合吸收芯层的结构设计及原理
        3.2.1 纤维集合体芯吸的理论分析
        3.2.2 复合吸收芯层的结构设计
    3.3 复合吸收芯层纤维构成及纤维性能研究
        3.3.1 复合吸收芯层的纤维构成
        3.3.2 复合吸收芯层纤维的性能研究
    3.4 SAF多层梯度结构复合吸收芯层的制备
        3.4.1 各层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3.4.2 复合吸收芯层组成配置及制备
    3.5 SAF多层梯度结构复合吸收芯层的性能分析
        3.5.1 实验部分
        3.5.2 结果与分析
        3.5.3 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新型纸尿裤的试制及对比测试
    4.1 前言
    4.2 新型纸尿裤的试制
        4.2.1 新型纸尿裤的设计
        4.2.2 新型纸尿裤的组装
    4.3 新型纸尿裤性能对比测试
        4.3.1 实验部分
        4.3.2 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水刺非织造布微胶囊整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芳香织物概述
    1.2 芳香微胶囊整理技术
    1.3 微胶囊在一次性卫材领域的发展前景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第2章 柠檬香精及微胶囊的性能研究
    2.1 柠檬香精概述
    2.2 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织造布芳香微胶囊整理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 芳香整理方法选择
    3.3 芳香整理非织造布制备与性能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芳香整理非织造布性能研究及分析
    4.1 形貌分析
    4.2 气味指纹分析法检测
    4.3 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
    4.4 厚度测试
    4.5 拉伸断裂强力测试
    4.6 弯曲性能
    4.7 透湿性
    4.8 液体穿透时间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语
    5.1 本课题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聚酰亚胺纳米纤维耐高温过滤材料的制备及复合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高温过滤材料的研究现状
        1.2.1 玻璃纤维机织滤料
        1.2.2 PTFE覆膜滤料
        1.2.3 芳砜纶、聚酰亚胺针刺毡滤料
    1.3 静电纺丝技术的发展
        1.3.1 静电纺丝原理
        1.3.2 静电纺丝主要工艺参数
        1.3.3 静电纺丝技术的产业化研究进展
    1.4 聚酰亚胺纳米纤维的研究现状
    1.5 过滤材料与基布粘合方式的研究进展
    1.6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课题研究意义
        1.6.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聚酰亚胺前驱体PAA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2 前驱体PAA纺丝液的配备
        2.2.3 前驱体PAA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2.2.4 测试方法与表征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单针头静电纺PAA纳米纤维形貌分析
        2.3.2 无针式静电纺PAA纳米膜的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酰亚胺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2.2 前驱体纺丝液的配备
        3.2.3 前驱体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3.2.4 聚酰亚胺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3.2.5 测试方法与表征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形貌分析
        3.3.2 红外光谱分析
        3.3.3 力学性能分析
        3.3.4 透气性和孔径分析
        3.3.5 过滤性能分析
        3.3.6 热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粘合处理复合滤料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2.2 粘合剂PAN纺丝液的配备
        4.2.3 静电纺制备PAN纳米纤维膜
        4.2.4 高温复合滤料的结构设计
        4.2.5 静电纺制备A、B、C型滤料
        4.2.6 热轧粘合处理
        4.2.7 热熔粘合处理
        4.2.8 测试方法与表征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PAN纳米纤维膜的性能分析
        4.3.2 三种不同结构滤材的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课题总结
    5.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成果
致谢

(9)涂覆型吸附剂带的制备及其气助吸附连续处理染料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染料废水
        1.1.1 染料废水的来源
        1.1.2 染料废水的分类及几种常见的染料
        1.1.3 染料废水的危害及排放标准
        1.1.4 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
    1.2 吸附分离方法
        1.2.1 吸附法概述
        1.2.2 吸附剂研究进展
        1.2.3 吸附剂的回收操作
        1.2.4 吸附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3 气浮分离技术
        1.3.1 气浮分离技术概述
        1.3.2 气浮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3.3 与其他技术耦合
    1.4 气助带式吸附分离技术概述
    1.5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思路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涂覆型吸附剂带的制备及其对染料的吸附和脱附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带式吸附剂的前期探索
        2.2.3 涂覆型吸附剂带的制备
        2.2.4 带式吸附剂吸附与脱附性能测试过程
        2.2.5 染料浓度测定及吸脱参数的定义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涂覆型吸附剂带的红外表征
        2.3.2 带式吸附剂吸附性能
        2.3.3 带式吸附剂的脱附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间歇气助带式吸附去除废水中结晶紫染料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涂覆型带式吸附剂的制备
        3.2.3 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
        3.2.4 比较气助、脱附对过程的影响
        3.2.5 间歇气助带式吸附实验
        3.2.6 热蒸汽方式脱附
        3.2.7 气助带式吸附直接去除悬浮废水体系中染料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气助过程与脱附过程的影响
        3.3.2 初始浓度的影响
        3.3.3 气速的影响
        3.3.4 pH的影响
        3.3.5 NaCl盐浓度影响
        3.3.6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3.3.7 用于悬浮废水体系
        3.3.8 热脱附下间歇气助带式吸附的去除效率
        3.3.9 气助带式吸附动力学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连续气助带式吸附去除废水中结晶紫染料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
        4.2.3 连续气助带式吸附实验
        4.2.4 连续气助带式过程应用于悬浮废水体系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进料流量的稳态时间
        4.3.2 初始浓度的影响
        4.3.3 气速的影响
        4.3.4 pH的影响
        4.3.5 NaCl盐浓度的影响
        4.3.6 全流程连续带式吸附过程应用于悬浮体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连续气助带式吸附同时去除废水中的复合染料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5.2.2 复合染料废水的配置及浓度的测定
        5.2.3 间歇气助带式吸附去除废水中复合染料实验过程
        5.2.4 连续气助带式吸附去除废水中复合染料实验过程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带式吸附剂对复合染料的吸附和脱附性能
        5.3.2 间歇气助带式吸附分离复合染料废水
        5.3.3 连续气助带式吸附去除复合染料废水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性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10)可降解麻类农用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农用非织造材料类型
    1.3 麻类农用非织造材料的加固工艺
    1.4 农用非织造材料的缝制工艺
    1.5 农用非织造材料研究现状和前景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2 育秧膜的制备以及种植试验分析
    2.1 前言
    2.2 实验室仪器与原料
    2.3 育秧膜的制备方法
    2.4 育秧膜性能的测试和评价方法
    2.5 结果与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种植袋制备方法的探索及性能评价方法的建立
    3.1 前言
    3.2 实验仪器与原料
    3.3 种植袋材料的制备方法
    3.4 种植袋材料性能测试
    3.5 种植袋材料拉伸强力的估算
    3.6 本章小结
4 种植袋材料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无基布种植袋材料的性能研究
    4.3 含基布种植袋材料的性能研究
    4.4 种植袋材料性能对比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与创新点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有机耐热纤维及其在非织造布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锦纶基气流成网非织造磨具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王军杰. 江南大学, 2021(01)
  • [2]顺丁橡胶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探究[D]. 吴晓壮. 江南大学, 2021(01)
  • [3]艾草提取物/粘胶水刺非织造材料的研究[D]. 孙丽娟.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4]分离膜支撑体用湿法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刘倩男.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5]羧基化碳纳米管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吴晓珍.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6]纸尿裤微纳米抗菌面层与复合吸收芯层的设计及性能研究[D]. 叶文婷. 东华大学, 2021(09)
  • [7]水刺非织造布微胶囊整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刘静. 东华大学, 2020(01)
  • [8]聚酰亚胺纳米纤维耐高温过滤材料的制备及复合工艺研究[D]. 胡敏. 东华大学, 2020(01)
  • [9]涂覆型吸附剂带的制备及其气助吸附连续处理染料废水[D]. 郑傲枚. 湘潭大学, 2020(02)
  • [10]可降解麻类农用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高宇剑. 东华大学, 2020(01)

标签:;  ;  ;  ;  

有机耐热纤维及其在无纺布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