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N-二苯基甘氨酸在稀土离子反相纸层析中的研究

N,N-二苯基甘氨酸在稀土离子反相纸层析中的研究

一、N,N—二苯基甘氨酸对稀土离子反相纸层析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杨[1](2012)在《金属Salen配合物的合成》文中提出研究发现,配合物结构中含有拉电子基有利于催化剂的稳定,目前开展的研究中,Salen配体在结构上的变化多集中于水杨醛部分,在二胺部分一般使用手性乙二胺或手性环己二胺,对于以邻苯二胺为二胺部分的Salen配体文献报道较少,取代基多为拉电子基的变换,本论文旨在合成一系列新型含有拉电子基的Salen-金属配合物。本文采用邻苯二胺和4-(二乙基氨基)水杨醛为原料,通过缩合反应、配体与金属盐配位合成了4种过渡金属配合物,并利用核磁共振和质谱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在合成配体的过程中,本实验主要采用甲苯作为溶剂,回流分水促进缩合反应的进行,实验的后处理方法采用超声波振荡进行提纯,既方便又快捷。将配体与金属盐进行配位反应时,采用绝干DMF作为溶剂,室温搅拌即可得到配合物。除此之外,本文主要研究了配体与配合物的季铵化反应,为了合成含有强吸电子基团(季铵基团)的Salen型配合物,实验中合成的相关配体以及条件的探索研究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

陈金业[2](2012)在《新型席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表征》文中研究指明席夫碱是一类非常重要的配体,席夫碱可以和很多金属离子发生反应形成配合物,席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在生物化学、医药、催化、分析、防腐蚀、功能材料等领域的重要应用,已经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配合物中含有的金属氧桥,在确定金属离子间的磁交换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设计合成了如下含有氧桥的六个过渡金属配合物:1.以2-叔丁基-4-乙基-苯酚、甲醛分别和乙醇胺、丙醇胺合成了两种新颖的席夫碱有机配体:N-(2-氨基乙醇)-N, N-二-(3-叔丁基-5-乙基-2-羟基苯)胺(H3L1),N-(3-氨基-1-丙醇)-N, N-二-(3-叔丁基-5-乙基-2-羟基苯)胺(H3L2);并用H3L1、H3L2分别和FeCl36H2O作用,合成出了两种新颖的双核铁配合物[Fe2L12]1和[Fe2L22]2,对配体H3L1、H3L2、配合物1和2进行了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谱、UV-Vis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磁性等方面的表征。2.以2-叔丁基-4-甲氧基-苯酚、甲醛、乙醇胺、丙醇胺和FeCl36H2O为原料合成了两个新颖双核铁配合物3和4,并对配合物3和4进行了元素分析、UV-Vis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磁性等方面的表征。3.以2-叔丁基-4-乙基-苯酚、2-叔丁基-4-甲氧基-苯酚分别和甲醛、丙醇胺、CuCl22H2O为原料,合成了两种新颖双核铜配合物5和6,并分别对两种双核铜的配合物5和6进行了元素分析、UV-Vis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面的表征。

高娟丽[3](2012)在《双苯并咪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文中提出Schiff碱化合物与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及其诸多性能,为研究双苯并咪唑类衍生物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寻找更高活性的新杀菌剂化合物,本研究以药物拼合原理为依据,设计合成了含有亚胺结构及苯并咪唑母体的新型化合物,同时改变醛上不同取代基及其取代位置,将2个具有生物活性的基团键合,使其表现出更典型的生物活性及其他性能。本文采用微波辅助,以3,4-二氨基苯甲酸和不同醛类化合物为原料,共合成了17种双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和6种双苯并咪唑Schiff碱类化合物,其中除化合物3a、3c和3n以外,其它20种化合物都是新化合物(均经过了SciFinder Scholar检测)。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均经1H-NMR和IR、MS予以确认;其次,探讨了物料比、微波输出功率、微波辐射时间和催化剂PPA与HCl比例对反应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步较佳反应条件为3,4-二氨基苯甲酸:醛类化合物=1:1.2,微波输出功率320W,间歇辐射30min;第二步较佳反应条件为上步产物:邻苯二胺=1:1.1,PPA/HCl=1:1,微波输出功率500W,间歇辐射15min。该方法具有原料消耗少、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易纯化、对环境无污染、产率高的优点,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最后,通过生长速率法,在100mg/L质量浓度下对23种双苯并咪唑衍生物进行了抑菌活性的测试。以市售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噻菌灵和嘧菌酯为对照,测定了上述化合物对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vasinfectum),马铃薯干腐病菌(Fusariumoxysporium),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苹果炭疽病菌(Glomerellacin gulata),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 keissler),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七种病菌的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其中化合物3a、3b和5d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具有广谱性,它们对所试几种菌种的抑菌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化合物,而化合物3n对所试几种病菌的抑制作用均相对较弱。通过化合物结构与活性的关系,对化合物的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探。

杨鹏飞[4](2011)在《苯并咪唑多Schiff碱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和Schiff碱化合物都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及许多其他方面性能,为寻找具有高活性和广谱的新杀菌剂化合物,并研究其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本论文根据药物拼合原理,设计合成既含有多个亚胺结构,又含有苯并咪唑母体的新型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同时改变醛上不同的取代基和取代基的位置,将2个具有生物活性的基团键合,有可能表现更典型的生物活性及其他性能,以期筛选出新的苯并咪唑类活性化合物。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1、综述了近年来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Schiff碱的合成研究和应用进展。2、以邻苯二胺及相应的羧酸为原料,微波辐射下,合成了1种2-取代苯并咪唑衍生物,研究并优化了反应条件探讨了物料比、微波输出功率、微波辐射时间、吸水剂对反应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佳反应条件为:n(邻苯二胺)﹕n(3,5—二硝基苯甲酸)=1﹕2,微波输出功率为300 W,间歇回流辐射30 min,加入吸水剂无水硫酸钠。以上合成方法具有条件温和、操作简便、产率高、选择性良好、反应时间短、易纯化等优点,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3、以上述中间体进一步合成了14个新的苯并咪唑多Schiff碱基化合物,经IR、1HNMR等波谱学方法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并测定了熔点。4、为了研究该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与结构的关系,用菌丝生成速率法测定了它们对植物病菌的抑菌活性。测定了上述化合物对马铃薯干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ium),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玉米弯苞叶斑病菌(Cercospora sorghi),棉花枯萎病菌(Fusaurium oxysporiumf. sp.vasinfectum)的抑制活性,得出相关性系数EC50。以市售苯并咪唑类杀菌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为对照,对化合物的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探。主要结果如下:化合物对这5种植物病原菌的有较好的抑菌活性,部分化合物的抑菌活性高于对照药剂。对照组药剂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具有广谱性,而合成的苯并咪唑多Schiff碱除个别外大多数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不具有广谱性,化合物E、G对马铃薯干腐病菌,化合物E、F、G、I、L对番茄早疫病菌,化合物C、E、F、G、I、J对棉花枯萎病菌,化合物B、C、E、G、K对小麦赤霉病菌,化合物C、D、E、F、G、I、K、L对玉米弯苞叶斑病菌的杀菌活性都明显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整体来看,化合物E、G对所试菌种的抑菌效果都明显优于对照药剂,而化合物H、N、M对所试几种病菌均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

杨蕊[5](2009)在《赖氨酸及其席夫碱铜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L-赖氨酸是天然碱性必需氨基酸,其自身及其席夫碱有着十分优良的配位能力,并且在生物化学、医药、催化、材料等方面表现出许多新颖的性能,因而赖氨酸金属配合物及赖氨酸席夫碱金属配合物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重视。本文以L-赖氨酸、氯化铜和茴香醛、水杨醛为前体物,合成了L-赖氨酸铜及L-赖氨酸席夫碱铜配合物;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元素分析及TG&DTG等方法对产物进行了表征,推测出了其可能的组成,并对席夫碱及其铜配合物的荧光性质及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单因素平行实验对NH3·H2O作为体系pH调节剂合成L-赖氨酸铜的工艺进行了优化,得出其优化合成条件:nCuCl2:nLys=3:5,pH≈8,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60min,产品收率71%。反应全程在液相中进行,条件温和,避免了因碱性过大而出现沉淀。利用Achar的微分法和Coats-Redfem的积分法计算程序,分别对30种热分解动力学函数进行了拟合,对L-赖氨酸缩茴香醛席夫碱铜配合物热分解动力学方程进行拟合和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处理,得出了配合物的热分解反应机理、热分解动力学方程、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及反应的熵变△S≠和自由能变△G≠。L-赖氨酸缩茴香醛席夫碱铜配合物的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函数为:f(α)=1/4(1-α)[-ln(1-α)]-3,热分解动力学方程为:dα/dt=A·e-E/RT·f(α)=A·e-E/RT·1/4(1-α)[-ln(1-α)]-3,E=2072kJ/mol,lnA=479.3,r=0.9946,△S≠=3735j·K-1·mol-1,△G≠=153.4 kJ·mol-1。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对系列铜配合物的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系列化合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都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活性。系列化合物IC50的大小关系大致为:LSLK铜配合物≈LSLK>赖氨酸铜>LALK>LALK铜配合物。对于同浓度的上述系列化合物(以8μg/mL为例),其对O2-·的抑制活性大小顺序大致为:赖氨酸铜>LSLK铜配合物>LSLK>LALK>LALK铜配合物。

臧杰超[6](2009)在《新型Salen类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文中研究指明Salen配合物在过渡金属配位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的立体化学模型。本文运用分子设计和分子工程思想合成了11种Salen配合物,并对其进行红外表征,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仪确定了两个晶体结构。5-羟基水杨醛分别与乙二胺、邻苯二胺反应生成两种配体:Ll和L2。配体与不同的过渡金属反应,得到五种晶体。其中L1与Cu(Ⅱ)、Ni(Ⅱ)、CO(Ⅱ)配位,L2与Cu(Ⅱ) Ni(Ⅱ)配位,都得到了配合物的晶体。L1与Cu(Ⅱ)和Ni(Ⅱ)的配合物单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晶体结构,并进行了红外、热重分析。[Cu(H2L1)]·2H2O和[Ni(H2L1)]·2H2O的晶体结构中都是由一个单核配合物和两个未配位的水分子组成。铜原子和镍原子的配位数均为4,处于由配体的两个氮原子和两个酚氧原子所形成的N202平面四方场配位环境中,铜原子与镍原子处于平面四边形中心。配合物[Cu(H2L1)]·2H2O (1)的单体之间通过氢键、π-π堆积扩展为二维结构。配合物[Ni(H2L1)]·2H2O(2)中的配体的两个自由羟基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以头对头的方式将相邻的配合物形成一维长链,并通过氢键、π-π堆积及分子间其他作用力扩展为二维结构。1,3-二(5-水杨醛基)丙烷分别与乙二胺、1,2-环己二胺、1R,2R-环己二胺酒石酸盐、邻苯二胺反应生成四种配体:L3、L4、L5、L6。配体L3与过渡金属离子Cu(Ⅱ)、Ni(Ⅱ)反应,得到两种配合物晶体,但还没有测得相应的晶体结构。从红外光谱数据可以推测,配体与金属离子均发生配位,其特征吸收峰C=N双键、Ar-O键发生了红移。水杨醛与邻苯二胺反应,得到配体L7。配体L7分别与过渡金属离子Cu(Ⅱ)、Ni(Ⅱ)配位,得到两种配合物晶体。但还没有测得相应的晶体结构。从红外光谱数据可以推测,配体与金属离子均发生配位,其特征吸收峰C=N双键、Ar-O键发生了红移。5-羧基水杨醛分别与二氨基顺丁烯二腈、邻苯二胺反应得到两种配体L8和L9。配体L8与过渡金属离子Cu(Ⅱ)、配体L9与过渡金属离子Mn(Ⅱ)反应,都得到配合物的晶体。但还没有测得相应的晶体结构。从红外光谱数据可以推测,配体与金属离子均发生配位,其特征吸收峰C=N双键、Ar-O键发生了红移。

邓平[7](2009)在《苯并咪唑Schiff碱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苯并咪唑类物质和Schiff碱化合物都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及许多其他性能,为寻找具有高活性和广谱的新杀菌剂化合物,并研究其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本论文根据药物拼合原理,设计合成既含有亚胺结构,又含有苯并咪唑母体的新型化合物同时改变醛上不同的取代基和取代基的位置,将2个具有生物活性的基团键合,有可能表现更典型的生物活性及其他性能,以期筛选出新的苯并咪唑类活性化合物。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1、综述了近年来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Schiff碱的合成研究和应用进展。2、以邻苯二胺及相应的羧酸为原料,微波辐射下,合成了2种2-取代苯并咪唑衍生物,研究并优化了反应条件探讨了物料比、微波输出功率和微波辐射时间对反应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佳反应条件为:n(邻苯二胺)﹕n(甘氨酸)=1﹕2,微波输出功率为259 W,间歇辐射50 min。以上合成方法具有条件温和、操作简便、产率高、选择性良好、反应时间短、易纯化等优点,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3、以上述中间体进一步合成了17个新苯并咪唑Schiff碱化合物,经IR、1HNMR、MS等波谱学方法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并测定了熔点。4、为了研究该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与结构的关系,用菌丝生成速率法测定了它们对植物病菌的抑菌活性。测定了上述化合物对马铃薯干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ium),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玉米弯苞叶斑病菌(Cercospora sorghi),棉花枯萎病菌(Fusaurium oxysporiumf. sp.vasinfectum)的抑制活性,得出相关性系数EC50。以市售苯并咪唑类杀菌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为对照,对化合物的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探。主要结果如下:化合物对这5种植物病原菌的有较好的抑菌活性,部分化合物的抑菌活性高于对照药剂。对照组药剂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具有广谱性,而合成的苯并咪唑Schiff碱除个别外大多数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不具有广谱性,化合物c、i、o、q对小麦赤霉病菌、化合物a、b、c、d、g、i、j、q对番茄早疫病菌、化合物c、g、i对棉花枯萎病菌、化合物a、c、i、n、q对马铃薯干腐病菌、化合物a、b、c、d、f、g、h、i、j、q对玉米弯苞叶斑病菌的杀菌活性都明显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整体来看,化合物c、i、q对所试菌种的抑菌效果都明显优于对照药剂,而化合物m、n、o、p对所试几种病原菌均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

侯鹏[8](2009)在《过渡金属Schiff碱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研究》文中提出自从1864年,H.Schiff首次合成Schiff碱后,Schiff碱化合物及其金属离子配合物因其多样的结构和广泛的用途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Schiff碱类化合物是利用带有羰基的醛或酮与各种伯胺通过缩合反应生成的一类含有C=N基团的化合物,此类化合物通常含有O、N等多个给体原子,容易与金属离子结合形成种类繁多的金属配合物,其杂化轨道上的N原子具有孤对电子,从而赋予了其重要的化学及生物学上的意义。由于Schiff碱类化合物在众多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催化领域、磁性材料、生物活性等领域,近年来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研究对象。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是体内一种重要的氧自由基清除剂,能够平衡机体的氧自由基,从而避免当体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浓度过高时引起的不良反应,同时SOD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药用酶。由于天然SOD难于提取,使用成本较高,所以通过利用小分子化合物来模拟天然SOD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内容,但它们跟天然SOD相比,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如何更好的模拟天然SOD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本论文选取水杨醛类Schiff碱配体,合成了其过渡金属配合物,考察了反应条件、反应物比例、溶剂类型、阴离子及桥联配体等对配合物的结构的影响。通过NBT光照法,测定了部分水杨醛类Schiff碱配合物的拟超氧化歧化酶的生物活性。论文主要完成了如下的工作:(1)利用含有不同取代基团的水杨醛与伯胺类化合物反应,合成出了9个Schiff碱配体,并合成了其与铜、锌、镍的配合物,对它们进行了X-射线单晶结构测定、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的表征。(2)利用水杨醛及其衍生物与伯胺类化合物按照2:1的物质的量比反应合成Schiff碱配体,进而合成了一系列的铜,锌异核配合物,对它们进行了X-射线单晶结构测定、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的表征。(3)通过NBT光照法,对所合成的铜,锌异核配合物进行了拟超氧化物歧化酶生物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部分配合物具有较好的活性。

韩笑[9](2008)在《过渡金属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自组装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Schiff碱类配合物已经延伸到医学、催化、分析化学、腐蚀以及光致变色等领域。Schiff碱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性质,它与金属的配合物一直是引人注目的研究对象。研究Schiff碱配合物,不仅讲究选择功能性原料,从其形成机理,光谱性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而且综合考虑形成配合物后的功能性、广谱性。研究金属离子和Schiff碱配体之间的合成、结构、相互作用,对于深入考察其生理、药理活性的作用机理、构造、稳定性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从Schiff碱的分类、合成及表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设计合成了十九种Schiff碱配体,二十七种新型的过渡金属Schiff碱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等手段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总结了此类配合物的组装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类:一、利用水杨醛及其衍生物与几种胺类化合物反应生成的Schiff碱配体,合成出十个CdII和ZnII的配合物。二、利用物质的量比为2:1的3-甲氧基水杨醛或者3,5-二氯水杨醛与1,3-丙二胺反应,合成出含有双Schiff碱官能团的配体。设计并合成出三种新型的CuII或ZnII的双Schiff碱配合物。三、利用水杨醛的衍生物与N,N-二乙基-1,2-乙二胺,N-环己基-1,3-丙二胺反应生成的Schiff碱配体,合成出七种单核的CuII或ZnII的配合物。四、利用水杨醛的衍生物与2-氮杂环己基乙胺,N,N-二甲基-1,2-乙二胺反应生成的Schiff碱配体,合成出七种多核的CuII或NiII的配合物。在一系列的实验中,我们发现此类Schiff碱配体很容易跟金属离子反应形成配合物,这些反应甚至不需要加热,直接在室温下短时间内即可完全反应。桥联配体如叠氮离子、硫氰酸根离子的加入,有利于形成多核配合物。此外,阴离子、溶剂、反应物比例等对配合物的结构也有一定的影响。

赵越[10](2008)在《含硫查尔酮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文中提出席夫碱及其配合物在立体化学、结构化学、异构现象、磁学、光谱学、动力学和反应机理、配位化学、分析化学、催化、稳定剂、染料和颜料、电光显示以及农业等领域都有着重要作用。肼基二硫代甲酸酯以及缩氨基硫脲衍生的席夫碱及其配合物具有很强的抗癌、抗病毒性能。为此,我们开展了对此类席夫碱及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本文共合成了79个化合物,其中66个是未知化合物,在这66个化合物中,19个已经用单晶衍射确定了具体结构。79个化合物中10个是含硫席夫碱,然后用这十种席夫碱分别与与过渡金属反应得到相应的配合物。最后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摩尔电导率、循环伏安、单晶衍射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表征。比较配体和配合物的红外图谱,最明显的是配合物缺少了氮氢吸收峰,说明反应过程中氮上脱去了一个氢原子,而紫外图谱说明了反应后化合物中形成了新的共轭体系。根据核磁图谱的耦合常数表明了配体是一个反式构象。摩尔电导率证明了我们所合成的物质为非电解质。单晶衍射则证明最终化合物的结构。根据实验最终结果证实了配体是反式构型的双齿配体,在配位时首先发生烯硫醇互变,然后脱去一个氢,最后硫原子和亚胺中的氮原子与金属原子发生配位。

二、N,N—二苯基甘氨酸对稀土离子反相纸层析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N—二苯基甘氨酸对稀土离子反相纸层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金属Salen配合物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Salen配合物概述
    1.2 Salen型配合物的相关研究
        1.2.1 Schiff碱的合成机理
        1.2.2 Salen型配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
    1.3 schiff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应用
        1.3.1 生物活性研究
        1.3.2 氧载体活性研究
        1.3.3 电化学性能应用
        1.3.4 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1.3.6 催化领域的研究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试剂和仪器
    2.2 中间体及配体的合成
        2.2.1 4-硝基邻苯二乙酰胺的合成
        2.2.2 4-氨基邻苯二乙酰胺的合成
        2.2.3 碘化3,4-乙酰胺基-N,N,N-三甲基苯胺的合成
        2.2.4 碘化3,4-氨基-N,N,N-三甲基苯胺的合成
        2.2.5 5-硝基水杨醛的合成
        2.2.6 1,3-二氢-苯并咪唑-2-酮的合成
        2.2.7 5-硝基-1,3-二氢-苯并咪唑-2-酮的合成
        2.2.8 5-氨基-1,3-二氢-苯并咪唑-2-酮的合成
        2.2.9 双4-(二乙基氨基)水杨醛缩邻苯二胺配体的合成
        2.2.10 双4-(二乙基氨基)水杨醛缩4-硝基-邻苯二胺配体的合成
        2.2.11 邻乙酰水杨酰氯的合成
        2.2.12 1,2-双(2-乙酰氧基苯甲酰氨基)苯的合成
        2.2.13 1,2-双(2-羟基苯甲酰氨基)苯的合成
        2.2.14 双水杨醛缩2,3-吡啶二胺配体的合成
    2.3 配合物的合成
        2.3.1 双4-(二乙基氨基)水杨醛缩邻苯二胺Fe(Ⅲ)配合物的合成
        2.3.2 双4-(二乙基氨基)水杨醛缩邻苯二胺Mn(Ⅱ)配合物的合成
        2.3.3 双4-(二乙基氨基)水杨醛缩邻苯二胺Co(Ⅱ)配合物的合成
        2.3.4 双4-(二乙基氨基)水杨醛缩邻苯二胺Cu(Ⅱ)配合物的合成
        2.3.5 邻苯二甲醛缩邻苯二胺大环Ni(Ⅱ)配合物的合成
        2.3.6 邻苯二甲醛缩邻苯二胺大环Mn(Ⅱ)配合物的合成
        2.3.7 双水杨醛缩2,3-吡啶二胺Mn(Ⅱ)配合物的合成
第3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实验合成设计思路
    3.2 4-硝基邻苯二乙酰胺的合成与表征
    3.3 4-氨基邻苯二乙酰胺的合成与表征
    3.4 碘化3,4-乙酰胺基-N,N,N-三甲基苯胺的合成与表征
    3.5 碘化3,4-氨基-N,N,N-三甲基苯胺的合成与表征
    3.6 5-硝基-1,3-二氢-苯并咪唑-2-酮的合成与表征
    3.7 5-氨基-1,3-二氢-苯并咪唑-2-酮的合成与表征
    3.8 双4-(二乙基氨基)水杨醛缩邻苯二胺配体的合成与表征
    3.9 双4-(二乙基氨基)水杨醛缩邻苯二胺Fe(Ⅲ)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10 双4-(二乙基氨基)水杨醛缩邻苯二胺Mn(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11 双4-(二乙基氨基)水杨醛缩邻苯二胺Co(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12 双4-(二乙基氨基)水杨醛缩邻苯二胺Cu(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13 邻苯二甲醛缩邻苯二胺大环Mn(Ⅱ)配合物的合成
    3.14 邻乙酰水杨酰氯的合成与表征
    3.15 1,2-双(2-乙酰氧基苯甲酰氨基)苯的合成与表征
    3.16 1,2-双(2-羟基苯甲酰氨基)苯的合成与表征
    3.17 双水杨醛缩2,3-吡啶二胺配体的合成与表征
    3.18 双水杨醛缩2,3-吡啶二胺Mn(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新型席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1.1.1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概述
    1.2 席夫碱配合物的性能及应用
        1.2.1 在生物化学方面
        1.2.2 在医药方面
        1.2.3 在催化方面
        1.2.4 在分析化学中
        1.2.5 金属防腐蚀方面
        1.2.6 功能材料领域的应用
    1.3 席夫碱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1.3.1 直接合成法
        1.3.2 分步合成法
        1.3.3 模板合成法
    1.4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分步合成法合成的两种席夫碱-铁(Ⅲ)配合物的结构、性质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主要化学试剂
    2.2 席夫碱配体及配合物的制备
        2.2.1 配体 H_3L1 的合成
        2.2.2 配体 H_3L2 的合成
        2.2.3 配合物[(C_(28)H_(40)NO_3)_2Fe_2] 1 的合成
        2.2.4 配合物[(C_(29)H_(42)NO_3)_2Fe_2] 2 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配体的表征分析
        2.3.2 配合物的表征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直接合成法合成的两种席夫碱-铁(Ⅲ)配合物的结构、性质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1.1 主要化学试剂
    3.2 席夫碱配合物的制备
        3.2.1 配合物[(C_(26)H_(37)NO_(5.5))_2Fe_2] 3 的合成
        3.2.2 配合物[(C_(27)H_(38.5)NO_5)_2Fe_2] 4 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配合物的表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席夫碱-铜(Ⅱ)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
    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1.1 主要化学试剂
    4.2 配合物[C_(32)H_(46)CU_2N_2O_4] 5 和[C_(15)H_(21)CUNO_3] 6 的合成
        4.2.1 配合物[C_(32)H_(46)Cu_2N_2O_4] 5 的合成
        4.2.2 配合物[C_(15)H_(21)CuNO_3] 6 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配合物的表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双苯并咪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1.1.1 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研究
        1.1.1.1 不同原料合成苯并咪唑类化合物
        1.1.1.2 不同方法合成苯并咪唑类化合物
        1.1.2 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应用研究
        1.1.2.1 苯并咪唑在药物中的应用
        1.1.2.2 苯并咪唑在 VB12中的应用
        1.1.2.3 苯并咪唑在放射治疗中应用
        1.1.2.4 苯并咪唑在生物学中应用
        1.1.2.5 苯并咪唑对金属缓蚀的应用
        1.1.2.6 聚苯并咪唑类物质的应用
        1.1.2.7 其他方面的应用
        1.1.3 展望
    1.2 Schiff 碱化合物的研究
        1.2.1 Schiff 碱的合成反应机理
        1.2.2 Schiff 碱化合物的应用研究
        1.2.2.1 在生物及药物活性方面
        1.2.2.2 在载氧性能和对超氧离子自由基清除方面
        1.2.2.3 在催化性能方面
        1.2.2.4 在分析化学方面
        1.2.2.5 其他方面
    1.3 苯并咪唑 Schiff 碱的研究状况
    1.4 本研究的依据、意义和设计思路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化学合成
        2.1.1 主要实验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1.3 总合成路线
        2.1.3.1 双苯并咪唑类衍生物的合成路线
        2.1.3.2 双苯并咪唑 Schiff 碱类衍生物的合成路线
        2.1.4 中间体 2a 和 3a 合成条件的优化
        2.1.5 具体合成步骤
        2.1.5.1 双苯并咪唑类衍生物的合成步骤
        2.1.5.2 双苯并咪唑 Schiff 碱类衍生物的合成步骤
    2.2 目标化合物的抑菌活性测定
        2.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2.1.1 供试植物病原真菌
        2.2.1.2 主要实验仪器
        2.2.1.3 主要试剂
        2.2.2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的配制
        2.2.3 菌种的活化
        2.2.4 试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中间体 2a 和 3a 合成条件的优化
        3.1.1 物料比对产率的影响
        3.1.2 微波输出功率对产率的影响
        3.1.3 微波辐射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3.1.4 催化剂多聚磷酸(PPA)与盐酸(4 mol/L)的比例对产率的影响
    3.2 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3.3 化合物的波谱数据
    3.4 目标化合物的抑菌活性测定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合成方法和路线的选择
    4.2 合成产物的产率
    4.3 合成化合物的代表性和局限性
    4.4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4.5 合成产物的生物活性
    4.6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五章 结论
    1 中间体 2a 和 3a 合成条件的优化
    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表征
    3 抑菌活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介绍

(4)苯并咪唑多Schiff碱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部分
    1.1 苯并咪唑类多SCHIFF碱类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1.1.1 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研究
        1.1.2 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应用研究
        1.1.3 展望
    1.2 SCHIFF 碱化合物的研究
        1.2.1 Schiff 碱的合成反应机理
        1.2.2 Schiff 碱化合物的应用研究
        1.2.3 Schiff 碱及其金属配合物发展趋势
    1.3 苯并咪唑SCHIFF碱的研究状况
    1.4 本研究的依据、意义和设计思路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化学合成
        2.1.1 仪器
        2.1.2 试剂
        2.1.3 家用格兰仕微波炉的改造
        2.1.4 总合成路线如下
        2.1.5 3,5—二硝基苯基苯并咪唑化合物的合成条件的优化
    2.2 目标化合物的抑菌活性测定
        2.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2.2 PDA 培养基的制备
        2.2.3 菌种的活化
        2.2.4 实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3,5—二硝基苯基苯并咪唑化合物的合成条件的优化
        3.1.1 物料比对产率的影响
        3.1.2 微波输出功率对产率的影响
        3.1.3 微波辐射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3.1.4 吸水剂对产率的影响
    3.2 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3.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4 化合物的抑菌活性
第四章 讨论
    4.1 合成方法和路线的选择
    4.2 合成产物的产率
    4.3 合成化合物的代表性和局限性
    4.4 合成产物的结构鉴定
    4.5 合成产物的生物活性
    4.6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五章 结论
    5.1 3,5—二硝基苯基苯并咪唑化合物的缩合反应条件的优化
    5.2 苯并咪唑多 SCHIFF 碱的合成表征
    5.3 抑菌活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赖氨酸及其席夫碱铜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研究概况
        1.1.1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常用合成方法
        1.1.2 席夫碱配合物的应用
    1.2 氨基酸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概况、研究意义和国内外动态
        1.2.1 氨基酸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概况与研究意义
        1.2.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铜、赖氨酸铜与席夫碱铜配合物
        1.3.1 铜的生理作用
        1.3.2 赖氨酸铜
        1.3.2.1 赖氨酸
        1.3.2.2 赖氨酸铜
        1.3.3 席夫碱的铜配合物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4.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L-赖氨酸铜的合成表征与工艺优化
    引言
    2.1 实验
        2.1.1 原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L-赖氨酸铜的合成
        2.1.4 合成工艺的优化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理化指标与红外光谱
        2.2.2 合成工艺的优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赖氨酸缩水杨醛席夫碱及其铜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引言
    3.1 实验
        3.1.1 原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L-赖氨酸缩水杨醛席夫碱配体(LSLK)的合成
        3.1.4 配合物的合成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物理性质及元素分析
        3.2.2 紫外光谱
        3.2.3 红外光谱
        3.2.4 荧光性质
        3.2.5 TG&DTG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赖氨酸缩茴香醛席夫碱铜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引言
    4.1 实验
        4.1.1 原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L-赖氨酸缩茴香醛席夫碱配体(LALK)的合成
        4.1.4 铜配合物的合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物理性质与元素分析
        4.2.2 红外光谱与紫外光谱
        4.2.3 荧光性能
        4.2.4 TG&DTG及热分解动力学方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赖氨酸系列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引言
    5.1 实验
        5.1.1 原料与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原理
        5.1.4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加入化合物后邻苯三酚的自氧化速率曲线测定
        5.2.2 化合物的抑制率和IC_(50)
        5.2.3 理论部分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基本原理)
    (一) 微分和积分形式的动力学函数理论推导
    (二) 反应机理的推断
    (三) 微分和积分形式的动力学函数
致谢

(6)新型Salen类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Salen类配位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及晶体结构
    1.1 前言
    1.2 Salen类化合物的概述
    1.3 Salen类配位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3.1 催化方面
        1.3.2 分析化学方面
        1.3.3 功能材料方面
        1.3.4 抑菌抗瘤方面
        1.3.5 载氧方面
    1.4 Salen类配位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第2章:5-羟基水杨醛缩二胺类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2.1 前言
    2.2 试剂与仪器
        2.2.1 试剂
        2.2.2 仪器
    2.3 实验部分
        2.3.1 N,N'-二(5-羟基水杨醛基)-乙二胺(L_1)的合成
        2.3.2 N-(5-羟基水杨醛基)-邻苯二胺(L_2)的合成
        2.3.3 配合物[Cu(H_2L_1)]·2H_2O(1)的合成
        2.3.4 配合物[Ni(H_2L_1)]·2H_2O(2)的合成
        2.3.5 配合物L_1-Co(3)的合成
        2.3.6 配合物L_2-Ni(4)的合成
        2.3.7 配合物L_2-Cu(5)的合成
        2.3.8 制备配合物[Cu(H_2L_1)]·2H_2O(1)的粉末
        2.3.9 制备配合物[Ni(H_2L_1)]·2H_2O(2)的粉末
        2.3.10 [Cu(H_2L_1)]·2H_2O(1)和[Ni(H_2L_1)]·2H_2O(2)的X-ray单晶结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合成讨论
        2.4.2 配合物[Cu(H_2L_1)]·2H_2O(1)的晶体结构
        2.4.3 配合物[Ni(H_2L_1)]·2H_2O(2)的晶体结构
        2.4.4 配体L_1与[Cu(H_2L_1)]·2H_2O(1)和[Ni(H_2L_1)]·2H_2O(2)的红外谱图分析
        2.4.5 配合物L_1-Co(3)的红外数据分析
        2.4.6 配体L_2与配合物L_2-Ni(4)和L_2-Cu(5)的红外数据分析
        2.4.7 配合物粉末[Cu(H_2L_1)]·2H_2O(1)和[Ni(H_2L_1)]·2H_2O(2)的热重曲线分析
    2.5 结论
第3章:1,3-二(5-水杨醛基)丙烷缩二胺类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3.1 前言
    3.2 试剂与仪器
        3.2.1 试剂
        3.2.2 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1,3-二(5-水杨醛基)丙烷的合成
        3.3.2 N,N'-二[1,3-二(5-水杨醛基)丙烷基]-乙二胺(L_3)的合成
        3.3.3 N,N'-二[1,3-二(5-水杨醛基)丙烷基]-环己二胺(L_4)的合成
        3.3.4 L(+)酒石酸-(1R,2R)-环己二胺的合成
        3.3.5 N,N'-二[1,3-二(5-水杨醛基)丙烷基]-(1R,2R)-环己二胺(L_5)的合成
        3.3.6 N,N'-二[1,3-二(5-水杨醛基)丙烷基]-邻苯二胺(L_6)的合成
        3.3.7 配合物L_3-Cu(6)的合成
        3.3.8 配合物L_3-Ni(7)的合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合成讨论
        3.4.2 配体L_3与配合物L_3-Cu(6)和L_3-Ni(7)的红外数据分析
    3.5 结论
第4章:水杨醛缩二胺类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4.1 前言
    4.2 试剂与仪器
        4.2.1 试剂
        4.2.2 仪器
    4.3 实验部分
        4.3.1 N,N'-二(水杨醛基)-邻苯二胺(L_7)的合成
        4.3.2 配合物L_7-Cu(8)的合成
        4.3.3 配合物L_7-Ni(9)的合成
    4.4 结果与讨论
    4.5 结论
第5章:5-羧基水杨醛缩二胺类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5.1 前言
    5.2 试剂与仪器
        5.2.1 试剂
        5.2.2 仪器
    5.3 实验部分
        5.3.1 N,N'-二(5-羧基水杨醛基)-二氨基顺丁烯二腈(L_8)的合成
        5.3.2 N,N'-二(5-羧基水杨醛基)-邻苯二胺(L_9)的合成
        5.3.3 配合物L_8-Cu(10)的合成
        5.3.4 配合物L_9-Mn(11)的合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合成讨论
        5.4.2 配体L_8与配合物L_8-Cu(10)的红外数据分析
        5.4.3 配体L_9与配合物L_9-Mn(11)的红外数据分析
    5.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论文所测单晶的原子坐标和各向同性参数及键长键角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苯并咪唑Schiff碱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1.1.1 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研究
        1.1.2 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应用研究
        1.1.3 展望
    1.2 Schiff 碱化合物的研究
        1.2.1 Schiff 碱的合成反应机理
        1.2.2 Schiff 碱化合物的应用研究
        1.2.2.1 在生物及药物活性方面
        1.2.2.2 在载氧性能和对超氧离子自由基清除方面
        1.2.2.3 在催化性能方面
        1.2.2.4 在分析化学方面
        1.2.2.5 其他方面
        1.2.3 Schiff 碱及其金属配合物发展趋势
    1.3 苯并咪唑 Schiff 碱的研究状况
    1.4 本研究的依据、意义和设计思路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化学合成
        2.1.1 仪器
        2.1.2 试剂
        2.1.3 2-氨烷基苯并咪唑的合成及反应条件的优化
        2.1.4 苯并咪唑Schiff 碱类化合物的合成
    2.2 目标化合物的抑菌活性测定
        2.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2.2 PDA 培养基的制备
        2.2.3 菌种的活化
        2.2.4 实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2-氨甲基苯并咪唑的合成及反应条件的优化
        3.1.1 物料比对产率的影响
        3.1.2 微波输出功率对产率的影响
        3.1.3 微波辐射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3.2 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3.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4 化合物的抑菌活性
第四章 讨论
    4.1 合成方法和路线的选择
    4.2 合成产物的产率
    4.3 合成化合物的代表性和局限性
    4.4 合成产物的结构鉴定
    4.5 合成产物的生物活性
    4.6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五章 结论
    5.1 2-氨烷基苯并咪唑的缩合反应条件的优化
    5.2 苯并咪唑 Schiff 碱的合成表征
    5.3 抑菌活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过渡金属Schiff碱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Schiff 碱化学的发展概况
    1.2 Schiff 碱及其配合物的分类
        1.2.1 醛类 Schiff 碱及其配合
        1.2.2 酮类 Schiff 碱及其配合
        1.2.3大环类——[1+1]、[2+2]、[3+3]大环Schiff碱及其配合物
        1.2.4 其它
    1.3 Schiff 碱及其配合物的应用
        1.3.1 在生物及药物活性方面的应用
        1.3.2 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1.3.3 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1.3.4 在功能材料方面
    1.4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研究概况
        1.4.1 SOD 的种类与分布
        1.4.2 SOD 的催化机理
        1.4.3 SOD 的结构和性质
        1.4.4 SOD 的应用
    1.5 选题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Schiff 碱 Cu~(II)、Zn~(II)、Ni~(II) 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自组装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仪器和试剂
        2.1.2 配体的合成
        2.1.3 配合物的合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晶体结构测定
        2.2.2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描述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双Schiff 碱Cu~(II), Zn~(II)异双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自组装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及仪器
        3.1.2 配体的合成
        3.1.3 配合物的合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晶体结构测定
        3.2.2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描述
    3.3 活性测定
        3.3.1 实验原理 氮蓝四唑(NBT)光照法
        3.3.2 实验方法
        3.3.3 实验结果
    3.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原始谱图
结论
致谢
附录

(9)过渡金属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自组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SCHIFF 碱配合物的结构特点以及合成方法
    1.2 SCHIFF 碱配合物的分类
        1.2.1 缩胺类
        1.2.2 缩酮类
        1.2.3 缩氨基脲类
        1.2.4 氮杂环类
        1.2.5 胍类
        1.2.6 腙类
        1.2.7 氨基酸型Schiff 碱配合物
    1.3 SCHIFF 碱配合物的应用
        1.3.1 Schiff 碱配合物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1.3.2 Schiff 碱配合物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1.3.3 Schiff 碱配合物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1.3.4 Schiff 碱配合物在功能材料方面的应用
        1.3.5 Schiff 碱配合物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1.4 选题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SCHIFF 碱CD 和ZN 多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自组装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所用试剂和仪器
        2.1.2 配体的合成
        2.1.3 配合物的合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晶体结构测试
        2.2.2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描述
        2.2.3 合成与自组装规律讨论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双SCHIFF 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自组装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所用试剂和仪器
        3.1.2 配体的合成
        3.1.3 配合物的合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晶体结构测试
        3.2.2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描述
        3.2.3 合成与自组装规律讨论
    3.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SCHIFF 碱CU 和ZN 单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自组装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所用试剂和仪器
        4.1.2 配体的合成
        4.1.3 配合物的合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晶体结构测试
        4.2.2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描述
        4.2.3 合成与自组装规律讨论
    4.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SCHIFF 碱CU 和NI 多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自组装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所用试剂和仪器
        5.1.2 配体的合成
        5.1.3 配合物的合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晶体结构测试
        5.2.2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描述
        5.2.3 合成与自组装规律讨论
    5.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含硫查尔酮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含硫 Shiff 碱及其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1、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2、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3、功能材料中的应用
    4、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5、在生物领域的应用
    6、席夫碱及配合物研究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间苯氧基肉桂酰基二茂铁-(S)-甲基二硫代碳酰腙的合成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2.2 配体的合成
        2.2.3 配合物间苯氧基肉桂酰基二茂铁缩-S-甲基二硫代碳酰腙与过渡 金属配合物 ML~1_2的合成
        2.2.4 配体及配合物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间(对)硝基肉桂酰基二茂铁缩氨基硫代碳酰腙的合成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3.2.2 配体的合成
        3.2.3 配合物间(对)硝基肉桂酰基二茂铁缩氨基硫代碳酰腙与过渡金 属配合物 ML~2_2、ML~3_2的合成
        3.2.4 配体及配合物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对甲氧基(氯)亚甲基乙酰二茂铁席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4.2.2 配体的合成
        4.2.3 配合物的合成
        4.2.4 配体及配合物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4-氯-4’-甲氧基(N,N-二甲胺基)查尔酮-(S)-苄基二硫代碳酰腙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5.2.2 配体的合成
        5.2.3 配合物的合成
        5.2.4 配体及配合物的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双对甲氧基查尔酮缩-(S)-甲(苄)基二硫代碳酰腙的合成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6.2.2 配体的合成
        6.2.3 配合物的合成
        6.2.4 配体及配合物的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4-甲氧基-4’-氯查尔酮缩-(S)-甲基二硫代碳酰腙的合成及其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7.2.2 配体的合成
        7.2.3 配合物的合成
        7.2.4 配体及配合物的表征
    7.3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论文总结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N,N—二苯基甘氨酸对稀土离子反相纸层析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属Salen配合物的合成[D]. 孙杨. 北京服装学院, 2012(03)
  • [2]新型席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表征[D]. 陈金业.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3]双苯并咪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D]. 高娟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2)
  • [4]苯并咪唑多Schiff碱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D]. 杨鹏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6)
  • [5]赖氨酸及其席夫碱铜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 杨蕊. 青岛大学, 2009(11)
  • [6]新型Salen类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D]. 臧杰超. 河北大学, 2009(03)
  • [7]苯并咪唑Schiff碱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D]. 邓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8]过渡金属Schiff碱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研究[D]. 侯鹏. 辽宁师范大学, 2009(07)
  • [9]过渡金属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自组装研究[D]. 韩笑. 辽宁师范大学, 2008(09)
  • [10]含硫查尔酮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 赵越. 扬州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N,N-二苯基甘氨酸在稀土离子反相纸层析中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