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国际收支误差与遗漏项目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姚文宽[1](2021)在《资本账户渐进开放下影响资本外流途径因素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通过多元回归模型的分析,得出结论造成中国外汇储备异常变动的原因是由于资本项目异常变动。经常项目只能造成中国外汇储备平稳性变动,资本项目中可以自由兑换的贸易融资、商业信贷是造成外汇储备变动的原因,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以及证券投资等资本项目的变动并不是导致中国外汇储备变动的原因。表现在净误差和遗漏项目的热钱跨境流动,也是造成中国外汇储备变动的原因。
杨梦满[2](2020)在《美联储利率变动对中国资本流出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变得愈加紧密。当一个国家采取的货币政策有所变动时,该变动就有可能会对其他国家产生溢出效应进而对他国的经济环境造成影响。美国作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其货币政策的变动势必会影响到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当前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很高,给他国带来影响的方向和大小也呈现不确定性,我国的资本流出量也势必会因其变动而受到较大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每一次美联储利率的变动都会造成世界范围内的资本流动,而通过观察近期美联储利率变动后我国资本流动的情况可以发现,与过去美联储利率变动有所不同,近期美联储利率发生变动后,我国资本流出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变动,因此可以认为美联储利率变动对我国资本流出产生的影响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美联储利率变动对我国资本流出的周期性影响,还要着重注意,美联储利率变动对中国资本流出的影响是否具有时变性和结构性变动。通过研读现有的文献发现,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从影响因素的角度来对我国的资本流出进行分析,很少有论述渠道机制对中国资本流出产生影响的文献,因此本文将基于传导机制在时变的视角下分析美联储利率变动对中国资本流出规模及其结构产生的影响,并且对各渠道传导的差异性进行分析。首先本文对现有研究美联储货币政策、资本流出和传导渠道的文献进行分析,通过研究现有货币政策的相关理论,提出美联储利率变动会对我国资本流出产生影响,且该影响通过利率渠道、汇率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进行传导,并通过机理分析出各渠道传导的特征;其次通过分析美联储利率变动对全世界资本流动产生的影响和我国资本流出现状,对比资本流出结构下各项目的流出状态;同时通过建立时变参数的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分析美联储利率变动对中国资本流出规模及结构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实证结果表明:(1)美联储利率变动对中国资本流出规模产生影响的方向与美联储利率变动具有同向性,且该影响具有时变性和持续性的特征。(2)美联储利率变动通过渠道传导对中国资本流出规模产生的影响具有时变性和结构性变动的特征。美联储利率变动会引起我国利率的同向变动,在现阶段,利率渠道控制我国资本流出的作用有所增强;美联储利率变动与我国汇率变动呈反向变动,汇率渠道可以有效缓解美联储利率变动对中国资本流出产生的影响;美联储利率变动会引起我国资产价格的同向波动,从长期看,利用资产价格渠道并不能达到有效控制中国资本流出的目的。(3)美联储利率变动会对资本流出项下各项目产生影响,且该影响具有结构性变动的特征,投资收益项目对美联储利率变动较为敏感,资本和金融项目、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则具有滞后性。最后,本文为了降低美联储利率变动对中国资本流出产生过大的影响,基于美联储利率变动对我国资本流出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和中国资本流出项下各项目因美联储利率变动而发生变化的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该论文有图25幅,表8个,参考文献126篇
姜哲,张靖[3](2019)在《我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测算与监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短期跨境资本作为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均衡的重要因素,对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和风险防范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比各类短期跨境资本测算方法,基于数据的真实性、可获得性和经济学意义,对比国际收支的趋势性变化,结合算法设计的合理性以及与国际收支误差遗漏项的关系,得到测算有效且符合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实际趋势的短期跨境资本月度时间序列。本文所采用的相对最优算法,完善了对短期外债等短期跨境资金的估算,并通过增加数据来源,提高了对隐藏在其他渠道中短期资本的测算精度。研究发现,2003—2017年间流出入我国的短期跨境资本整体趋势可分为四个阶段:2003—2006年,短期跨境资本呈现波动中小幅流入;2007年初至2011年底转为大幅流入;2011年底至2014年初呈现短期流出入转换变化;2014年中期开始至2017年底转为显着、大幅的持续流出态势。本文在确定最优算法时,创新性地提出通过误差遗漏项,侧面验证测算有效性的检验方法,为进一步完善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统计监测与实际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针对测算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理论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基于流体力学视角的全新解决思路。
周宇[4](2018)在《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性变化及其动因》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个阶段是由政府主导的管理平衡阶段(1978~2000年);第二个阶段是由返销式直接投资主导的国际收支非均衡扩张阶段(2001~2014年);第三个阶段是由市场主导的再平衡阶段(2015~2018年)。文章分析了这三个阶段的内涵和形成的动因。
朱琳[5](2018)在《我国净误差遗漏账户与资本外逃规模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爆发的拉美债务危机,让人们初识非正常国际资本流动的危害。为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美联储再次动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资本涌入新兴市场,谋求高额利润。危机过后,随着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大量资本以各种方式逃出新兴国家,“历史”正在重演。作为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一个人为设置的“平衡项目”,我国误差与遗漏账户自“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来每年的余额皆为“负值”,且呈现规模明显扩大的趋势,引起了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有研究认为中国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负值的不断扩大反映了资本正在秘密出逃的可能。因此,对我国“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与资本外逃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首先,本文在回顾文献和基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对资本外逃进行了定义。然后根据我国现阶段跨境贸易情况与统计制度,选择和构建适当的方法估算我国2005年一季度至2016年四季度的资本外逃规模。然后选取我国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作为因变量,资本外逃作为自变量,引入时间误差及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等作为控制变量,构建VECM模型对变量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从实证结果分析出,近年来我国净误差与遗漏账户的“负值”并不是大量的资本外逃,而主要是经济开放度变化以及时间误差的结果。经济开放度的提高是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具有不可逆的特点。最后,基于前文对资本外逃的规模估算及与“净误差与遗漏账户”相关性的实证结果,本文提出坚守我国净误差与遗漏账户波动以提高国际收支统计质量的关键在于减少时间误差,提高数据的准确度,并重视起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对我国净误差与遗漏账户波动造成的影响,而不是盲目打击国际资本流动等相关政策建议。
余永定[6](2017)在《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和资本外逃情况解析》文中指出本文首先简单分析得出中国作为长期净债权国,投资收益为负的原因为中国"双顺差"造成的海外资产以美国国债为主、负债以FDI为主的资本结构,指出中国调整海外资产负债结构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上的两项缺口对比得出,中国近几年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资本外逃,并提出资本外逃问题的根本解决还有赖于中国经济体制、金融体系和汇率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余永定,肖立晟[7](2017)在《解读中国的资本外逃》文中认为中国的跨境资本近期出现大规模流出,但目前尚没有关于资本外逃的官方统计。本文通过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中各个项目的头寸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间接推测中国是否存在资本外逃及其规模大小。根据统计数据,累计的经常项目顺差和海外净资产增加额之间的缺口可以分解为两个子缺口。其一是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净输出之间的缺口,即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误差与遗漏"。其二是从资本净输出到海外净资产形成之间的缺口。本文分析表明,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误差与遗漏账户不仅规模庞大,而且与汇率预期密切相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资本外逃的规模和方向。此外,尽管一些跨境资本是通过正规渠道合法流出,但是在海外的资金可能以各种形式逃避监管,没有形成海外资产累计。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抑制资本外逃,这种政策完全正确。但是,资本外逃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中国经济体制、金融体系和汇率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管涛[8](2017)在《跳出“资本外逃”之争看净误差与遗漏》文中研究指明净误差与遗漏为负是不是资本外逃,不影响政策的判断和响应。当前工作重点应是降低净误差与遗漏占比,提高国际收支的统计质量。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净误差与遗漏"长期为负且规模较大的问题,再次引起了市场热议。有观点认为,这反映了中国存在较为严重的资本外逃现象,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近年来国家外汇储备的减少理解为"藏汇于民"。然而,争议净误差与遗漏是不是资本外逃,其实际政策意义不大,更重要的工作应该是降低净误差与遗
岳鑫[9](2016)在《我国详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加深,与世界各经济体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着手实施的“走出去”和“一带一路”等战略,进一步加深了我国与国外经济体全方位的联系,伴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交往的日益频繁,国际收支核算也日显重要。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综合反映我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的贸易往来、资金流动和储备资产变动等,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重要依据。鉴于此,我们自然希望能够得到与我国存在密切经济交往的几个国家的双边国际收支核算数据,借此可以了解双边经济交往的关系,发现存在的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多个版本国际收支手册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但是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资料、研究成果仍十分匮乏。现行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侧重对国外经济体总量的研究,而忽视了其具体的结构特征,不能反映一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国别交易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现存理论分析和政策制定上的偏差。如果要弥补这一缺陷,就必须对现有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拓展,本文尝试进行了拓展研究,并基于SNA详细资金流量表的思想,把这种拓展理解为详细国际收支平衡表,对应的把官方公布版本称之为标准国际收支平衡表。本文首先进行文献回顾与评述,分别从国际收支手册相关指引变化和国内外学者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拓展研究两方面进行梳理,明晰了相关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本文可能的最新;其次鉴于相关理论分析和研究成果较少,本文在标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理论基础上,结合详细国际收支平衡表国别细分和缺乏直接数据来源的特殊性,对详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一般性编制框架、编制方法和内部均衡关系做了细致的研究,为后续的具体编制提供了框架和方法论的指引;再次从一般性的角度归纳了现阶段详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收集和编制原则,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查阅相关文献、浏览国内外相关政府(国际组织)网站、查找相关数据库资源和搜集相关数据资料的方法确定了各个项目的具体数据来源,为后续的编制过程确定了数据来源框架。并结合搜集到的数据从编制依据选择和细分国家选择两个角度做了分析,从而确定了适宜的国际收支统计标准和细分国家尺度;然后综合运用直接编制和间接编制的方法,重点运用间接编制法对大量无法直接获取数据的项目构建了计量模型,具体编制了我国2007-2010年的基本型谨细国际收支平衡表;最后分别从国际收支动态分析和结构分析两个角度基于基本型详细国际收支平衡表对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做了初步分析。本文主要的实证分析结论如下:第一,整体上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在缩小,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在扩大,“双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可能仍将持续,明显变化在于经常项目其他地区逆差不断扩大,资本和金融项目其他地区由逆差转为顺差。提示我国要继续加大“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力度,以减缓我国双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第二,我国货物项目差额作为经常项目差额的主要来源,二者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即顺差主要来源地欧洲、美国、香港没有明显变化,但逆差来源地日本和其他地区有迅速扩大趋势,由此带来了我国经常项目和货物项目顺差总体上的下降趋势。我国服务贸易与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相比,除香港地区外均为逆差,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仍旧低下,尤其是较高层次的服务出口。提示我国政府要重视“绿化国际收支”的概念,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加大对服务贸易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尤其是较高层次的服务贸易。第三,虽然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经常项目保持较大规模的顺差,但日本是个例外,我国与其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均为逆差,并逐渐扩大,原因在于我国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对进口依赖性很强。提示我国政府要改变目前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贸易出口结构,加大对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第四,经常项目内部结构基本保持稳定,中欧、中美、中港是以货物项目顺差为主的经常项目顺差,中日是以货物和服务项目逆差为主的经常项目逆差。结合本文详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研究,我国国际收支统计制度的改进方向如下:第一,加强各涉外部门的合作,提高统计数据的协调性;第二,完善国际收支统计制度,提高数据质量;第三,尽快建立编制详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统计数据库;第四,尝试编制并公布我国的详细国际收支平衡表。与现有相关国际收支核算研究文献相比,本文可能的创新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本文是较为少见的对国际收支平衡表本身做的扩展研究,而不是常见的基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应用研究,侧重点是如何编制我国的详细国际收支平衡表;第二,鉴于国际统计标准和相关学者对详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研究较少,本文首次从理论上明确了详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涵,并对其编制框架、编制方法和内部均衡关系做了系统阐述:第三,初步探索了在现有数据资料条件下直接编制与间接编制相结合的我国详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方法,在此基础上试编了2007-2010年的我国基本型详细国际收支平衡表,并做了初步分析。由于个人能力有限,以及现有数据资料不完善、相关研究成果缺乏的客观制约,在论文的研究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希望能在后续研究中得以改进。第一,鉴于数据和资料可得性的困难,一方面,本文研究中较多的使用了间接编制法;另一方面,本文只是对详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进行初步探索,因而对国际收支项目和国外经济体没有进行太细致的划分,这些都会带来编制结果上不可避免的误差,随着相关数据的完善这一误差将得到改善。第二,本文基于基本型详细国际收支平衡表对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做了初步分析,今后可以考虑基于详细国际收支平衡表并结合相关宏观经济数据分析我国经济的脆弱性问题。第三,本文重点编制了我国的详细国际收支平衡表,着重反映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详细国别流量数据,对于对外资产负债详细国别的存量数据缺乏研究,这正是详细国际投资头寸表可以反映的内容。因此可以考虑编制详细国际投资头寸表,二者相互配合,加强国际收支流量和存量的协调。
冯彩[10](2015)在《基于VAR模型的我国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波动研究》文中提出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本文构造了以我国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为因变量的VAR模型,并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了1982-2013年我国年度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波动的主要因素。得出结论认为:时间误差和经济开放度的变化才是影响我国该账户余额波动的主要因素;而隐蔽的国际资本流动并不是我国年度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波动的主要因素。
二、中国国际收支误差与遗漏项目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国际收支误差与遗漏项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本账户渐进开放下影响资本外流途径因素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 |
二、研究设计 |
(一)数据来源 |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选择 |
(三)平稳性检验 |
三、实证分析 |
四、结论与启示 |
(一)资本项目中的贸易融资和商业贷款是导致中国资本外流的主要渠道 |
(二)外商直接投资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是资本外流的主要途径 |
(三)误差遗漏项目与资本项目中的其他投资项目保持同向变动 |
(2)美联储利率变动对中国资本流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安排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研究 |
2.2 关于资本流出的研究 |
2.3 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研究 |
2.4 关于美联储利率变动对资本流出产生影响的研究 |
2.5 文献评述 |
3 相关概念界定和引发资本流出的动因理论分析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2 引发资本流出的动因理论分析 |
3.3 美联储利率变动对中国资本流出产生影响的传导机制 |
4 美联储利率变动及中国资本流出现状分析 |
4.1 美联储利率变动历程 |
4.2 中国资本流出变化趋势分析 |
5 美联储利率变动对中国资本流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模型构建 |
5.2 指标选取与说明 |
5.3 变量平稳性检验 |
5.4 参数估计 |
5.5 时变脉冲响应分析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我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测算与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现有测算方法评析 |
(一)直接测算法 |
(二)间接测算法 |
(三)文献述评 |
三、我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月度)规模测算 |
(一)基本测算思路 |
(二)数据来源说明 |
(三)隐藏的短期跨境资本(?) |
1. 隐藏在货物贸易收支项下的短期跨境资本 |
2. 隐藏在FDI净流入中的短期跨境资本(?NFDI) |
3. 隐藏在中长期外债中的短期跨境资本(?MLED) |
四、测算结果分析 |
(一)测算结果与检验 |
(二)测算结果分析 |
五、结论评述与政策建议 |
(一)算法评述 |
1. 准确性显着提升。 |
2. 具有较强的应用和可操作性。 |
3. 更强调算法背后的经济意义。 |
4. 测算方法的局限性。 |
(二)政策建议 |
1.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测度方法应随收支结构变化不断调整完善。 |
2. 有序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提高统计测算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
3. 监管部门需客观看待短期跨境资本的结构变化。 |
4. 完善数据采集,积极推动理论研究突破。 |
(三)研究展望 |
(4)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性变化及其动因(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国际收支的三个发展阶段 |
1. 政府主导的管理平衡阶段 (1978~2000年) |
2. 返销式直接投资主导的非均衡扩张阶段 (2001~2014年) |
3. 市场再平衡阶段 (2015~2018年) |
二、中国国际收支变化的动因分析 |
1.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施国际收支平衡管理的原因 |
2.21世纪初期我国国际收支非均衡扩张的成因 |
3. 低工资优势的消失与我国国际收支的再平衡 |
三、未来的展望 |
(5)我国净误差遗漏账户与资本外逃规模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净误差遗漏账户与资本外逃相关性的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研究方法 |
1.4 拟实现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2章 我国资本外逃的季度规模估算 |
2.1 我国经常项目下资本外逃季度规模估算 |
2.1.1 基本假设和测算模型 |
2.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1.3 估算结果与原因分析 |
2.2 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下资本外逃季度规模估算 |
2.2.1 规模测算的公式 |
2.2.2 相关数据和规模测算 |
2.3 我国资本外逃季度规模估算 |
2.3.1 数据来源 |
2.3.2 具体项目说明与处理 |
2.3.3 估算结果 |
第3章 净误差遗漏账户与资本外逃相关性的机理分析 |
3.1 净误差遗漏账户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意义 |
3.2 资本外逃规模的数据表现 |
3.3 净误差遗漏账户与资本外逃的数据比较 |
第4章 净误差遗漏账户与资本外逃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
4.1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
4.1.1 变量的选取 |
4.1.2 数据来源 |
4.2 模型的构建 |
4.2.1 单位根检验 |
4.2.2 协整检验 |
4.2.3 Granger检验 |
4.2.4 VECM估计 |
4.2.5 VECM检验 |
4.3 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 |
4.3.1 脉冲响应 |
4.3.2 方差分解 |
4.4 实证结论 |
第5章 政策建议 |
5.1 扩大统计制度适用范围 |
5.2 丰富国际收支统计方法 |
5.3 加强现有数据的加工与发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解读中国的资本外逃(论文提纲范文)
什么是资本外逃? |
国际收支平衡表和资本外逃的量度 |
国际投资头寸表和资本外逃的量度 |
小结 |
(8)跳出“资本外逃”之争看净误差与遗漏(论文提纲范文)
净误差与遗漏长期为负与资本外逃现象确有相关性 |
净误差与遗漏为负是不是资本外逃不影响政策判断和响应 |
进一步完善国际收支统计任重道远 |
(9)我国详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结构安排 |
2. 文献综述 |
2.1 国际收支核算演变 |
2.2 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的拓展研究 |
2.2.1 国际收支手册中指引说明的变化 |
2.2.2 地区国际收支平衡表研究 |
2.3 研究评述 |
3. EBOP:编制原理和方法 |
3.1 理论依托和定义 |
3.2 编制框架 |
3.2.1 标准型EBOP |
3.2.2 完整型EBOP |
3.2.3 基本型EBOP |
3.3 编制方法 |
3.3.1 直接编制法 |
3.3.2 间接编制法 |
3.4 账户平衡关系 |
3.4.1 纵向平衡关系 |
3.4.2 横向平衡关系 |
3.4.3 账户内部平衡关系 |
3.4.4 调整的基本型EBOP |
3.5 EBOP与标准BOP的联系与区别 |
4. 我国基本型EBOP数据来源及编制依据、国家选择 |
4.1 编制原则 |
4.2 编制资料收集方法 |
4.3 编制资料来源 |
4.4 编制依据的选择 |
4.4.1 海关数据核算货物账户的可行性 |
4.4.2 货物账户核算标准的选择 |
4.4.3 其他账户核算的选择 |
4.5 细分国家的选择 |
4.5.1 货物贸易项目统计 |
4.5.2 服务贸易项目统计 |
4.5.3 直接投资项目统计 |
5. 我国基本型EBOP:编制实现 |
5.1 直接编制法 |
5.1.1 货物贸易 |
5.1.2 服务贸易 |
5.1.3 经常转移 |
5.1.4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
5.1.5 外商直接投资 |
5.2 外汇储备国别细分 |
5.2.1 外汇储备币种结构 |
5.2.2 外汇储备来源结构 |
5.3 间接编制法 |
5.3.1 经常项目 |
5.3.2 收益项目 |
5.3.3 其他投资项目 |
5.3.4 资本和金融项目 |
5.3.5 其他项目 |
5.4 本章小节 |
6. 基于基本型EBOP的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
6.1 基本型EBOP内误差与遗漏项目分析 |
6.2 我国基本型EBOP的初步分析 |
6.2.1 国际收支动态分析 |
6.2.2 国际收支结构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6.3.1 主要结论 |
6.3.2 详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优缺点 |
7. 结语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10)基于VAR模型的我国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波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变量、数据和模型 |
(一)变量 |
1、因变量。 |
2、自变量。 |
(1)滞后的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 (BIt-i):反映时间误差。 |
(2)汇率 (ERt)和利率差异 (IRDt):反映隐蔽的国际资本流动。 |
(3)虚拟变量(D1):反映汇率制度的变迁。 |
(4)经济开放度 (OPENt):反映经济开放程度对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的影响。 |
(二)数据 |
(三)模型构建 |
四、实证检验结果及其分析 |
(一)检验结果 |
(二)脉冲响应函数 |
(三)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的方差分解 |
五、结论和未来研究方向 |
四、中国国际收支误差与遗漏项目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本账户渐进开放下影响资本外流途径因素的实证分析[J]. 姚文宽. 江苏商论, 2021(12)
- [2]美联储利率变动对中国资本流出的影响研究[D]. 杨梦满.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我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测算与监管研究[J]. 姜哲,张靖. 金融监管研究, 2019(08)
- [4]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性变化及其动因[J]. 周宇. 世界经济研究, 2018(09)
- [5]我国净误差遗漏账户与资本外逃规模的相关性研究[D]. 朱琳. 湖南大学, 2018(02)
- [6]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和资本外逃情况解析[J]. 余永定. 武汉金融, 2017(12)
- [7]解读中国的资本外逃[J]. 余永定,肖立晟. 国际经济评论, 2017(05)
- [8]跳出“资本外逃”之争看净误差与遗漏[J]. 管涛. 中国外汇, 2017(16)
- [9]我国详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与应用研究[D]. 岳鑫. 西南财经大学, 2016(04)
- [10]基于VAR模型的我国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波动研究[J]. 冯彩. 上海金融, 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