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调脾护心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

邓铁涛调脾护心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

一、邓铁涛老师调脾护心法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蔡嫣然[1](2021)在《冠心病稳定期常见脾胃证候及其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一、研究目的基于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数据,探索冠心病稳定期常见脾胃相关证候,并分析不同脾胃相关证候的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二、研究方法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进行数据收集,采取经典统计方法与现代无监督统计学习方法相结合的数据分析模式,对来自全国23个省份,42家临床研究单位的3366例冠心病稳定期患者的四诊信息以及行为生活方式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一:数据测量采用课题组自主研制的调查问卷,具体包括胸闷、乏力等150条症状信息、30条舌象信息、13条脉象信息,合计193条。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经过严格规范的数据录入及清洗后,首先对以上193条四诊信息数据进行频数统计,选取出现频率大于5%的四诊信息条目合计168条纳入分析。运用隐结构法中的双步隐树模型方法,建立冠心病稳定期隐结构模型,对模型中与中医范畴内脾胃相关的隐变量进行综合聚类,并通过软件自动运算,根据聚类结果建立冠心病脾胃相关证候的辨证规则,依据该规则,对3366例冠心病稳定期患者进行辨证。研究二:根据研究一的脾胃相关证候辨证结果,选取有脾胃证候以及无脾胃证候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分析其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差异。数据测量使用项目组自主研制的行为生活方式调查量表。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经过严格规范的数据录入及清洗工作后,将数据库内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运用卡方检验、t检验、非参数检验的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冠心病稳定期脾胃相关证候的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进行探析。三、研究结果研究一:通过对冠心病稳定期3366例患者包括症状、舌象、脉象在内的168条四诊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冠心病稳定期隐结构模型,共产生46个隐变量,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分数为-263252.44。结合结构图、互信息曲线图以及类概率分布表等信息,将46个隐变量逐一从中医角度对病位、证候要素等方面进行初步诠释,结果发现Y7、Y16、Y17、Y26、Y27、Y28、Y29、Y30、Y31、Y36、Y42、Y45这12个隐变量涉及的病位与脾、胃相关,以及隐变量Y18、Y20是脾胃相关证候可能出现的舌象信息。接下来对这些隐变量进行症状组合,发现冠心病稳定期患者主要存在的脾胃相关证候有脾气虚证、痰湿证、胃热炽盛证三种。对冠心病稳定期患者的三种脾胃相关证候采取综合聚类,分别得到冠心病稳定期脾气虚证、痰湿证、胃热炽盛证结构模型。对每个证候所包含的症状和体征采取定量取值的方法,通过计算机处理的方式建立了各自证候的辨证规则:①冠心病脾气虚证——神疲倦怠(5.6)、乏力(5.5)、少气或懒言(4.4)、声音低弱无力(4.4)、活动易劳累(3.0)、气短(2.8)、饮冷不适,甚则腹泻(2.6)、头晕(2.5)、纳差(2.5)、大便先干后溏(2.5)、一年感冒三次或以上吗(2.4)、食后困顿(2.2)、便溏(1.2)、少苔或无苔(0.4)、细脉(0.1),阈值为17.6,根据以上辨证规则对3366例冠心病稳定期患者进行判别,发现共有1987例患者存在该证候,达到总人群的59.03%;②冠心病痰湿证——肢体困重(3.8)、口黏(3.8)、脘腹痞满(3.5)、大便黏滞(3.5)、体胖(2.7)、头重如裹(2.5)、嗜睡(2.4)、纳差(2.3)、腰部肥满松软(2.0)、舌胖边有齿痕(1.5)、鼻鼾(1.1)、苔白滑(1.0),阈值为11.5,根据以上辨证规则对3366例冠心病稳定期患者进行判别,发现共有1267例患者存在该证候,达到总人群的37.64%;③冠心病胃热炽盛证——牙龈肿痛(3.9)、容易饥饿(3.5)、喜欢冷饮冷食(3.4)、泛酸水(3.0)、胃部灼热(2.8)、恶心(2.8)、牙龈出血(2.7)、手足心热(2.6)、胃脘痛(2.5)、口苦(2.4)、皮肤油脂分泌多(2.4)、口干(2.2)、口臭(1.5)、口渴喜饮(1.4)、红舌(1.4),阈值为12.1,根据以上辨证规则对3366例冠心病稳定期患者进行判别,共915例患者存在该证候,达到总人群的27.18%。研究二:经过统计发现,冠心病稳定期患者单纯有脾气虚证者715例,痰湿证者190例,胃热炽盛证者136例,无脾胃证者986例。该四组患者的行为生活方式单因素分析结果示,P值<0.1的条目有:无偏嗜、偏嗜甜、偏嗜辛辣、偏嗜炙烤、偏嗜油腻、总体饮食习惯良好、常吃夜宵、常暴饮暴食、挑食、从事体力劳动、每周做重度强度的体力活动、经常锻炼身体、从事体力劳动的累积年限、每天做重度强度体力活动的小时数、每周有做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天数、每天处于静坐的时间、是否饮酒、饮酒的频率、饮酒种类(啤酒、葡萄酒、高度白酒)、是否饮茶、饮茶种类(绿茶、红茶、白茶、花茶)、每天吸多少支卷烟、是否有二手烟暴露情况共28个变量。在这些变量中,常暴饮暴食、挑食、从事体力劳动的累积年限、每天做重度强度体力活动的小时数、每周有做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天数、饮酒的频率、饮酒种类(啤酒、葡萄酒、高度白酒)、饮茶种类(绿茶、红茶、白茶、花茶)、每天吸多少支卷烟这些变量空缺值较多,考虑数据分析准确性,不将以上变量纳入分析,只纳入其余15个有统计学意义的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此外,为了控制性别、年龄、有胃部疾病这三个潜在混杂因素产生的影响,故将它们与15个行为生活方式变量共同纳入分析。其中,“年龄”和“每天处于静坐的时间”两个指标为连续性变量,其余为分类变量。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在控制性别、年龄、胃部疾病因素的条件下:(1)脾气虚证组与无脾胃证组比较时,每天处于静坐的时间(B=0.077,OR=1.080,95%CI:1.041-1.120,P<0.001)、偏嗜辛辣(B=0.430,OR=1.537,95%CI:1.060-2.228,P=0.023)与冠心病稳定期脾气虚证呈显着正相关,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天处于静坐的时间越长、偏嗜辛辣的患者更有可能是脾气虚证;而饮食习惯良好(B=-0.386,OR=0.679,95%CI:0.473-0.976,P=0.036)、经常锻炼身体(B=-0.298,OR=0.742,95%CI:0.599-0.921,P=0.007)、饮茶(B=-0.391,OR=0.676,95%CI:0.527-0.868,P=0.002)与脾气虚证呈显着负相关,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饮食习惯良好、经常锻炼身体、饮茶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更不容易有脾气虚证。(2)痰湿证组与无脾胃证组比较时,偏嗜炙烤(B=1.425,OR=4.159,95%CI:1.433-12.065,P=0.009)、偏嗜油腻(B=0.593,OR=1.809,95%CI:1.072-3.054,P=0.027)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出现痰湿证呈显着正相关,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偏嗜炙烤和油腻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更有可能是痰湿证;饮茶(B=-0.555,OR=0.574,95%CI:0.376-0.876,P=0.010)与痰湿证呈显着负相关,说明饮茶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更不容易有痰湿证。(3)胃热炽盛证组与无脾胃证组比较时,偏嗜辛辣(B=0.712,OR=2.038,95%CI:1.123-3.699,P=0.019)、从事体力劳动(B=0.624,OR=1.867,95%CI:1.224-2.849,P=0.004)与冠心病稳定期胃热炽盛证呈显着正相关,说明偏嗜辛辣、从事体力劳动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更有可能是胃热炽盛证。(4)当痰湿证组与脾气虚证组比较时,偏嗜炙烤(B=1.289,OR=3.630,95%CI:1.252-10.525,P=0.018)、偏嗜油腻(B=0.621,OR=1.860,95%CI:1.086-3.187,P=0.024)与冠心病稳定期痰湿证呈显着正相关,说明与脾气虚证相比,偏嗜油腻和炙烤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更有可能是痰湿证;二手烟暴露(B=-0.543,OR=0.581,95%CI:0.318-0.886,P=0.012)与冠心病稳定期痰湿证呈显着负相关,说明与痰湿证相比,有二手烟暴露情况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更有可能是脾气虚证。(5)当胃热炽盛证组与脾气虚证组比较时,偏嗜甜(B=0.766,OR=2.152,95%CI:1.099-4.211,P=0.025)、从事体力劳动(B=0.573,OR=1.774,95%CI:1.150-2.736,P=0.010)、经常锻炼身体(B=0.544,OR=1.723,95%CI:1.115-2.663,P=0.014)、饮酒(B=0.621,OR=1.861,95%CI:1.037-3.338,P=0.037)、饮茶(B=0.603,OR=1.827,95%CI:1.169-2.856,P=0.008)与冠心病稳定期胃热炽盛证呈显着正相关,说明与脾气虚证相比,具有以上行为生活方式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更有可能是胃热炽盛证。(6)胃热炽盛证组与痰湿证组比较时,饮茶(B=0.767,OR=2.153,95%CI:1.231-3.767,P=0.007)、二手烟暴露(B=0.630,OR=1.878,95%CI:1.085-3.249,P=0.024)与冠心病稳定期胃热炽盛证呈显着正相关,说明与痰湿证相比,具有以上行为生活方式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更有可能是胃热炽盛证;偏嗜油腻(B=-1.152,OR=0.316,95%CI:0.134-0.745,P=0.008)与冠心病稳定期胃热炽盛证呈显着负相关,说明与痰湿证相比,偏嗜油腻的冠心病稳定期患者是胃热炽盛证的可能更小。四、研究结论1.冠心病稳定期主要存在脾气虚证、痰湿证、胃热炽盛证等三种脾胃相关证候。2.冠心病稳定期脾胃相关证候患者与饮食、饮茶、从事体力活动、长时间静坐、经常锻炼身体等不同方面的行为生活方式存在显着相关,且不同证候患者间行为生活方式亦有显着差异。

王宇[2](2021)在《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研究》文中指出自从“双心医学”概念的提出,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日益受到关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业已证明二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双向联系,但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尚无统一公认的诊疗方案。本研究从文献整理、临床评价、网络药理学预测、动物实验验证四个方面对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指出一个新的方向。目的1.对古代文献中,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治疗思路和经验进行整理,梳理其病机和治法,为“益气活血解郁”法提供理论支撑。2.通过临床试验初步评价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3.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五龙通络解郁方潜在的作用靶点,并通过动物实验对其进行验证。方法1 古代文献研究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及国家图书馆馆藏为主,结合“超星阅读器”以及网络数据库“国学大师”,对先秦至明清时期中医古籍文献进行检索,以“胸痹”“郁证”为主题词,并制定相关限制词。将检索得到的相关古籍原文按照中医文献学整理方法,采用分门别类的方法,结合文献体例进行整理。2随机对照的小样本探索性临床研究将65例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轻中度抑郁症的患者区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指南推荐的最佳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4周。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情况(SAQ积分)、抑郁状态(HAMD积分、PHQ-9积分)、中医证侯积分以及安全性指标。3网络药理学研究获取五龙通络解郁方的活性成分及靶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疾病靶点,把两者对接得到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可能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疾病”蛋白作用网络,并对潜在的治疗靶点进行筛选,选取关键的作用靶点,通过动物实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4实验研究4.1五龙通络解郁方对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行为学的影响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EGF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Ⅱ,VRI)诱导,建立斑马鱼血管内皮损伤模型,并通过斑马鱼行为分析仪采集斑马鱼的游行轨迹、游行距离、游行速度以及活跃时间等,观察不同浓度五龙通络解郁方对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行为学的影响。4.2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血管新生的影响通过VRI诱导,建立斑马鱼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模型,通过计算节间血管指数,评价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4.3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炎症模型的影响通过切尾建立斑马鱼巨噬细胞迁移和聚集模型,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五龙通络解郁方在不同浓度下对巨噬细胞迁移及聚集的影响。结果1文献研究通过对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诊疗思路进行整理,发现古代医家多认为心气不足是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重要病机,气滞是关键因素。通过对古代医家的用药经验整理发现,益气温阳药物所占比例最大,出现频次也最多;其次为理气类药物。活血类药物的药味虽然少,但是其出现的频次仅次于益气类药物和理气类药物之后。本次研究还发现古代医家在治疗胸痹合并情志疾病时,还运用了一定比例的祛风药物,如防风、蔓荆实、麻黄等。2随机对照的小样本探索性临床研究SAQ积分方面,治疗后两组SAQ总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AS、AF、TS、DP四个维度,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PL维度,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HAMD方面,治疗后两组HAMD总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阻滞状态、睡眠障碍、焦虑躯体化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认知障碍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PHQ-9方面,治疗后两组PHQ-9总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侯积分方面,包括总分、主症和次症,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未出现心律失常现象(如心率增快、PR间期延长、房室传导阻滞、QTc间期延长等)、凝血功能异常、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3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五龙通络解郁方可能作用于VEGFA、IL6、STAT3、AKT1、MAPK1、APP、EGFR、MMP9、CTNNB1、IL-1β等97个作用靶点。选取重要程度排名前两位的VEGFA、IL6为作用靶点,预测五龙通络解郁方可能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以及抑制炎症反应来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4实验研究4.1五龙通络解郁方对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行为学的影响在游行距离方面,模型组斑马鱼游行距离明显减少,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龙通络解郁方不同浓度组均可增加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的游行距离,其中VRI+100 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RI+30 μg/mL、VRI+300μg/mL、VRI+1000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游行速度方面,模型组斑马鱼游行速度明显减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龙通络解郁方不同浓度组均提高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的游行速度,其中VRI+100 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RI+30 μg/mL、VRI+300μg/mL、VRI+1000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活跃时间方面,模型组斑马鱼活跃时间明显缩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龙通络解郁方不同浓度组均延长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的活跃时间,其中VRI+100 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RI+30 μg/mL、VRI+300μg/mL、VRI+1000μg/mL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游行轨迹方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斑马鱼游行轨迹明显稀疏。与模型组相比,五龙通络解郁方不同浓度组均可增加斑马鱼的游行线路,其中以VRI+100μg/mL组最明显。4.2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发现,模型组斑马鱼背部节间血管明显减少,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的五龙通络解郁方均可促进斑马鱼血管新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RI+30 μg/mL(P<0.001)、VRI+100 μg/mL(P<0.001)、VRI+300 μg/mL(P<0.001)、VRI+1000μg/mL(P<0.001)]。4.3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炎症模型的影响结果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斑马鱼尾部出现明显地巨噬细胞迁移和聚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的五龙通络解郁方均可减少斑马鱼尾部巨噬细胞的迁移和聚集。其中300 μg/mL组与1000 μg/mL组分别抑制了26%和31%的巨噬细胞迁移和聚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0 μg/mL组与100 μg/mL组分别抑制了 7.8%和8.7%的巨噬细胞迁移和聚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阳(气)不足是胸痹合并情志疾病的根本原因,而气郁(滞)是关键因素,病位主要在心、肝、脾。治疗以益气温阳为主,兼之以解散,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风药进行治疗。2.五龙通络解郁方可改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轻中度抑郁症患者(气虚血瘀,肝郁气滞证)的心绞痛发作情况以及抑郁状态,且临床应用是安全、有效的。3.结合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结果,五龙通络解郁方可能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以及抑制炎症反应发挥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治疗作用。综上所述,基于“络风内动-络损神伤”理论的“益气活血解郁、祛风通络止痛”法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刘玲[3](2021)在《调脾护心方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调脾护心方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以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CG组(正常组)、S组(假手术组)、I/R组(模型组)、T+I/R组(调脾护心方组)、Q+I/R组(曲美他嗪组),各组10只;(2)适应性喂养1周后,对每组大鼠进行灌胃,给药按照T+I/R组中药23.4g生药/kg/d;Q+I/R组给予曲美他嗪10mg/kg/d;CG组、S组与I/R组均给予相同量的生理盐水;(3)灌胃3周后,制造MIRI模型,结扎大鼠左心耳30min后再灌注120min,S组只穿线处理,造模成功后取大鼠腹主动脉血清及心肌组织;(4)电镜下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学组织。(5)运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CK-MB、AST、c Tn I、LDH含量;(6)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PI3K、Akt蛋白含量;(7)采用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凋亡蛋白Bax、Bcl-2 mRNA含量;(8)运用SPSS24.0软件对此次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大鼠心脏病理学表现:S组较正常组心肌组织无明显改变,仅有轻度瘀血及血管扩张。I/R组大鼠心肌纤维断裂、扭曲,排列杂乱,细胞间质水肿、出血、坏死,炎性细胞浸润,细胞核散乱,着色不均匀。T+I/R组与Q+I/R组心肌细胞结构大部分正常,心肌纤维断裂较少,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部分细胞核排列紊乱,染色深浅不一。(2)血清CK-MB、AST、c Tn I、LDH含量:I/R组CK-MB、c Tn I、AST、LDH含量均较S组增高,且有差异性(P<0.05);T+I/R组及Q+I/R组CK-MB、c Tn I、AST、LDH含量均较I/R组降低,且有差异性(P<0.05);T+I/R组c Tn I、CK-MB、LDH含量较Q+I/R组低,且有差异性(P<0.05),AST含量较Q+I/R组无差异(P>0.05)。(3)PI3K、Akt蛋白含量:I/R组PI3K、Akt蛋白表达均较S组降低,且有差异性(P<0.05);与I/R组比较,T+I/R组及Q+I/R组PI3K、Akt蛋白表达均较I/R组升高,且有差异性(P<0.05);Q+I/R组PI3K、Akt蛋白含量较T+I/R组低,且有差异性(P<0.05)。(4)Bcl-2、Bax mRNA含量:与S组比较,I/R组Bax mRNA含量升高,Bcl-2 mRNA含量、Bcl-2/Bax比值减小,且有差异性(P<0.01);与I/R组比较,T+I/R组及Q+I/R组Bcl-2 mRNA含量升高,Bax mRNA含量降低,Bcl-2/Bax比值升高,且有差异性(P<0.05);与Q+I/R组比较,T+I/R组Bcl-2、Bax mRNA含量升高不明显,无差异性(P>0.05),Bcl-2/Bax比值升高,且有差异性(P<0.05)。结论:(1)调脾护心方可明显降低大鼠血清CK-MB、AST、c Tn I、LDH含量,延缓心肌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2)调脾护心方可改善心肌病理学变化,保护心肌细胞。(3)调脾护心方可上调PI3K、Akt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4)调脾护心方可降低Bax mRNA的含量,升高Bcl-2 mRNA的含量,抑制心肌细胞凋亡。(5)调脾护心方预处理对MIRI具有保护作用,具体机制可能与其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调控凋亡基因抑制细胞凋亡有关。(6)调脾护心方安全有效,在动物实验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目的:搜集并整理从心脾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的文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从心脾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自2010年01月至2021年02月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 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以及EMbase、Pub Med等数据库有关心脾同治法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对文章进行筛选,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提取文献资料,运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后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疗效性分析:共纳入17篇研究,总计1572例患者,实验组825例,对照组747例。对照组为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加用益气健脾养心相关中药。结果显示:在心绞痛疗效方面,实验组优于对照组(RR=1.24,95%CI[1.17,1.32],P<0.00001),在心电图疗效方面,实验组优于对照组(RR=1.32,95%CI[1.21,1.44],P<0.00001),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实验组优于对照组(SMD=-0.98,95%CI[-1.39,-0.57],P<0.00001),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实验组优于对照组(RR=1.22,95%CI[1.13,1.33],P<0.00001)。(2)安全性分析:有8篇文献提及不良反应发生概况,其中有3篇指出整个实验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余下的5篇文献当中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少于对照组,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的程度低于对照组。结论:(1)加用从心脾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药在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方面显着优于单纯使用西药,表明从心脾论治冠心病心绞痛具有显着疗效。(2)从心脾论治冠心病心绞痛比单纯使用西药治疗更具有安全性。

张琦[4](2020)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徐慧教授治疗胸痹(稳定性心绞痛)的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徐慧教授治疗胸痹的处方用药规律进行相关统计分析,总结徐慧教授学术经验,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提高对胸痹的辨证论治水平,并为临床治疗胸痹遣方用药提供新思路,同时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名中医宝贵的临床经验。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徐慧教授门诊诊治的病例,筛选出260例符合标准的稳定性心绞痛病例,建立数据库,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并使用该平台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挖掘技术、熵聚类等数据分析方法探析徐慧教授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用药规律。研究结果:根据统计结果显示,纳入的260例处方共涉及中药147味,用药以辛、甘、温、平之品为主,多归肝、心、脾经;常用中药有木香、川芎、酸枣仁、当归、白术、红花、远志、白芍、延胡索、党参等;分析得出常用药对153组,演化出了3个潜在的新方组合。研究结论:通过对徐慧教授诊治胸痹病案整理分析,得到教授用药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补益气血、养心安神为主,体现了教授治疗胸痹以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为原则,注重标本兼顾,培本固原,形神同调。

王安铸[5](2020)在《祛瘀化痰通脉方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临床及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心血管病已经变成我国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参考我国的2018年报告,心血管病的患病率仍处在持续增加状态,初步推算我国心血管病现在的患病人数大约达到了 2.9亿,其中冠心病约1100万。稳定性冠心病是冠心病一种特殊的病理状态,之前的概念一直比较模糊,2018年中国指南对其定义做了进一步的明确。稳定性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痰浊和瘀血被认为是2个最重要的证候。虽然具体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中医药在防治冠心病,改善患者症状方面有其独特优势。祛瘀化痰通脉方由丹参、川芎、人参、山楂、黄连、泽泻、红曲七味中药组合而成,临床观察发现可以改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症状。本研究设计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实验,进一步验证祛瘀化痰通脉方的疗效,并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进行分析,预测可能的作用靶点,以期为以后的机制研究提供思路,为中医药干预慢性疾病做出贡献。研究一祛瘀化痰通脉方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临床观察目的:探索祛瘀化痰通脉方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51例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门诊及病房的患者,随机划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纳入病例25例,对照组纳入病例26例。试验组予祛瘀化痰通脉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西医标准治疗,对照组予祛瘀化痰通脉方模拟剂+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西医标准治疗,观察周期8周。主要评价指标为实验室指标(血脂指标中的TC、TG、LDL-C、HDL-C,凝血四项)、运动平板试验指标(运动时间和METS),次要评价指标SAQ、中医证候评分以及安全性指标。结果:两组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血脂指标、凝血四项(除PT外)、运动平板试验、中医证候评分(除次症得分外)、SAQ评分基线均具有可比性(P>0.05)。观察8周后,(1)血脂指标,治疗前后各组血脂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凝血指标,对照组入组前后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运动平板指标,试验组入组前后运动平板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入组前后SAQ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入组前后PL,AF,T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DP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组入组前后中医证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入组前后中医证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瘀化痰通脉方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SAQ和中医证候评分,且未见不良反应。研究二祛瘀化痰通脉方治疗SCAD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探索祛瘀化痰通脉方治疗SCAD的机制,期待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方向。方法:使用TCMSP、BATMAN-TCM、Uniprot数据库对祛瘀化痰通脉方的成分进行筛选和靶点预测;GeneCards数据库进行疾病靶点的筛选。使用Cytoscape 3.7.1、STRING 11.0构建药物-疾病-靶点的网络图;利用R 3.6.0软件进行GO和KEGG分析。结果:获得祛瘀化痰通脉方药物成分102个,药物作用靶点310个,治疗SCAD靶点218个。其干预SCAD可能通过影响细胞信号传导,通过AGEs-RAGE通路、IL-17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内分泌抵抗、Th17细胞分化、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凋亡、PI3K-Akt信号通路等20条通路实现的。结论:祛瘀化痰通脉方干预SCAD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下一步可从AGEs-RAGE通路进行相关研究。

徐璇[6](2020)在《徐浩教授中医治疗室性早搏优效人群特征分析及临床经验挖掘》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分为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部分:首先对室性早搏的中医认识进行了梳理,包括室性早搏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传统认识和现代研究;其次整理总结了八位国医大师治疗心悸的学术思想,从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多个角度分析了国医大师的经验特色,以期为临床辨治室性早搏提供参考。临床研究部分:研究一根据室性早搏疗效标准,纳入徐浩教授治疗室性早搏的优效人群及无效人群,通过对两组人群差异性比较,探索徐浩教授治疗室性早搏优效人群的特征,为提高中医辨治室性早搏疗效提供思路;研究二将研究一研究人群中疗效标准判定为显效及有效人群的医案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徐浩教授治疗室性早搏的用药规律。研究一:徐浩教授中医治疗室性早搏优效人群的特征分析目的:通过对徐浩教授中医治疗室性早搏的优效人群与无效人群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室性早搏中医治疗优效人群的特征,为提高中医辨治室性早搏疗效提供思路。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自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徐浩教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门诊运用中医药诊治的室性早搏患者144例。根据接受中药治疗前后24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数目进行疗效判定,早搏数目减少≥90%为显效,≥50%为有效,<50%为无效。选取治疗显效的31例患者作为室性早搏中医治疗优效人群组,无效的27例患者为室性早搏中医治疗无效人群组。对两组共计58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病、中医主症、治疗信息及疾病资料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及合并病优效人群组与无效人群组在性别、年龄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合并病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仅在冠心病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优效人群组较无效人群组相比合并冠心病者占有更高比例(35.5%vs11.1%),但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未发现其为室性早搏中医治疗优效的影响因素。2.中医主症:优效人群组与无效人群组中医主症以心慌、心前区紧缩感、胸闷、胸痛、气短、乏力、头晕多见,对比后发现,仅气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优效人群组较无效人群组相比气短者所占比例更高(64.5%vs37%),但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未发现其为室性早搏中医治疗优效的影响因素。3.治疗信息:优效人群组与无效人群组在是否接受西医药物或手术治疗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服药疗程上存在统计学差异,优效人群组在口服中药疗程的平均数、中位数时间均高于无效人群组(P<0.05)。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服药疗程是室性早搏中医治疗优效的独立影响因素,服药疗程每增加一个月,中医治疗优效的可能性增加73.8%(P<0.05)。4.疾病资料:根据接受中药治疗前最近一次的24h动态心电图结果对比,优效人群组与无效人群组室性早搏Myerburg形态分级、24h平均心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Yanaga分类有统计学差异(P<0.05)。优效人群组较无效人群组日间型患者所占比例更大(54.8%vs29.6%),无效人群组较优效人群组夜间型患者所占比例更大(29.6%vs6.5%),但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未发现其为室性早搏中医治疗优效的影响因素。5.室性早搏发作特征尽管两组患者在病程分类、诱因(情绪变化、劳累、失眠)、特征(发作时间、情志)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由于发作时间特征的P值=0.058<0.1,故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发现,发作时间特征是室性早搏中医治疗优效的独立影响因素,午后早搏频发的患者治疗优效是发作无定时患者的4.91倍(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发作时间、服药疗程是中医治疗室性早搏优效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室性早搏发作时间特点,午后频发者较晨起频发、夜间频发、一天中发作不定时者服用中药治疗更容易优效。接受中药治疗的室性早搏患者,服药疗程越长,中医治疗优效的可能性越大。此外,合并冠心病、Yanaga分类的日间型早搏、以气短为主症等均可能是室性早搏中医治疗优效人群的特征,尽管在多因素分析中未达到统计学差异,考虑与样本量不足有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研究二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徐浩教授中医治疗室性早搏的诊疗经验目的:通过收集整理徐浩教授中医诊治且疗效判定为显效、有效的室性早搏患者的医案,应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进行分析,探索归纳临床用药经验,为中医辨治室性早搏提供参考,也为现代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临床经验总结和传承提供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法:收集整理研究一研究人群中疗效判定为显效、有效的室性早搏患者所有诊次且符合纳排标准的医案,对医案数据(四诊信息、中药名称等)进行标准化处理,核实修改确认无误后批量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2)中锁定,利用该平台数据挖掘模块进行分析。基于频数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等方法,结合跟师体会,对导师徐浩教授治疗室性早搏辨治思维、用药经验进行总结。结果:本研究纳入徐浩教授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疗效判定为显效的31例患者及有效的86例患者,共计406诊次符合纳排标准的医案资料,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得出排名前10的症状依次为:心慌、眠差、乏力、气短、口干、畏寒、胸闷、心前区紧缩感、头晕、自汗。最常见的舌象为舌胖大、舌淡暗、苔薄白;脉象以细脉、弦脉为主。中医证候以气虚为主兼阳虚或阴虚,内有痰饮、瘀血之象。中药使用频数排名前10的单味药物依次为:炙甘草、党参、桑寄生、郁金、柴胡、远志、枳壳、茯神、黄芪、桂枝。药物属性四气中平性药物使用次数最多,其次为微寒和温性药物;五味属性中甘味药物使用次数最多,其次为苦味、辛味药物;药物的归经中,属于心经的药物使用次数最多,其次为属于肝经、肺经的药物。根据药物之间关联规则分析等方法得出排名前10的常用药物组合依次为:党参—炙甘草、郁金—桑寄生、黄芪—炙甘草、远志—炙甘草、枳壳—柴胡、枳壳—炙甘草、黄芪—党参、桂枝—炙甘草、白芍—炙甘草、桂枝—党参。通过复杂网络分析挖掘出的核心处方药物为:郁金、黄芪、桂枝、远志、党参、茯神、炙甘草、牡蛎、枳壳、桑寄生、白芍、麦冬、柴胡。结论:本研究纳入徐浩教授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疗效判定为显效的31例患者及有效的86例患者,共计406诊次的有效病案资料,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多种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数据挖掘,为总结归纳其用药经验提供了客观数据支持,综合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室性早搏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则以瘀、热、痰、郁多见。徐浩教授认为,临证时应根据患者主要症状和体征,结合室性早搏发作特征,提取关键病机,分清标本主次,虚实兼顾,方机对应。治疗常以宁心安神为基本治疗方法,常用茯神、远志,在此基础上,虚证多用党参、黄芪、炒白术、寄生以益气健脾、补益肝肾;当归、白芍、麦冬滋阴养血;桂枝、炙甘草通阳复脉;实证常用法半夏、陈皮祛痰;柴胡、枳壳疏肝理气;郁金活血凉血清热。2.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得出徐浩教授治疗室性早搏的核心处方由黄芪、郁金、桂枝、牡蛎、茯神、党参、远志、枳壳、炙甘草、桑寄生、白芍、麦冬、柴胡组成。3.本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得出结果与临床跟师体会基本一致,使零散的中医辨治经验更加条理、系统,通过专家的反馈补充,人机结合不断完善,可望成为中医经验传承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修晟尧[7](2020)在《扶阳穴位贴敷疗法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功能改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背景:全球CHD患者数众多,粗略估计为1.1亿人,UAP是CHD中较为常见的临床分型,不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发生心肌梗死风险高,危害患者生命安全。目前UAP主要治疗方法是通过PCI和药物治疗,但两类方法均存在副作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及早进行心脏康复,则有利于患者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中医对于本病有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大多认为本病病机为“阳微阴弦”,温通气血之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之上。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类具有中医特色的心脏康复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透皮吸收药物,起到保健和治疗疾病的作用,并且在保持药效的同时避免了药物对胃肠道以及肝、肾功能的影响,具有其他药物疗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基于“既病防变”的中医思想,本试验运用扶阳穴位贴敷辅助治疗UAP,对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观察;同时也是发挥中医的优势,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参与心脏康复的一次有益探索。目的:本试验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扶阳穴位贴敷,观察穴位贴敷对不稳定性心绞痛(阴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治疗后患者心脏功能改善情况、心绞痛分级和患者自我评估测试量表评分等评价指标改善情况进行观察,试验结束后进行安全性评价。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在心脏康复方面提供思路。方法:采取随机、非盲、常规治疗方案对照的试验设计,通过计算机随机数发生器产生随机数,将符合入组条件的80名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40人,对照组40人。记录入组患者性别、年龄、血压、心率等信息。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治疗、降低心肌耗氧、控制血压、降低血脂、控制血糖及对症支持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扶阳穴位贴敷,药物组成为:附子30g、干姜15g、肉桂15g、肉苁蓉15g、冰片1g;选取穴位为:双侧心俞穴、双侧内关穴、膻中穴,隔日贴敷1次,每次保留3小时,疗程为2个月。治疗前后记录患者临床症状,对《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西雅图心绞痛评分量表(SAQ)》、《中医五脏系统健康状态自评问卷(TCM-SCL-36问卷)》等量表进行评价,依据《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计算治疗总有效率及积分改善率;并于评价患者心绞痛评分(CCS分级),治疗前后检查超声心动图,将左心室重量(LVM)、左室射血分数(LVEF%)、E/A作为心脏功能评价指标;化验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等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试验结束后汇总数据,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课题入组前,两组患者基线水平比较:(1)两组患者在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血压、心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在冠心病相关量表评分(中医证候量表积分、SAQ评分、TSCL36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3)辅助检查指标(超声心动图)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符合随机对照原则,基线资料提示两组患者具有良好的可比性。2.根据课题设定的临床有效标准,在FAS,试验组患者中25人为临床有效,有效率为62.5%;对照组患者中17人临床有效,有效率为42.5%,两组病人在有效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PPS中试验组有效25人,有效率为67.5%,对照组组有效17人,有效率为44.7%,有效率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FAS分析结果与PPS分析结果不一致,可能受患者依从性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3.在次要结局指标中,(1)西雅图心绞痛评分前后变化方面,FAS和PPS中两组患者在心绞痛总评分、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识程度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余症状无统计学差异。(2)心脏功能与结构方面,心脏结构、心脏收缩功能、心脏舒张功能FAS与PPS分析结果一致,无统计学差异。(3)中医五脏健康状态评分前后变化方面,心系满意度、肾系满意度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FAS与PPS分析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4)心绞痛分级方面,FAS与PPS分析结果一致,无统计学差异。4.试验组发现2例不良反应患者,不良反应在40例试验组患者中发生率为5%,与对照组相比,在统计学上无差异(P=0.247)。安全性评价指标在两组患者入组前与出组时均属于正常范围,故可以认为扶阳穴位贴敷在临床上用于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过程中较为安全。结论:1.通过扶阳穴位贴敷对不稳定性心绞痛(阴证)患者进行心脏康复治疗,可辅助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优势在于:①在心绞痛症状方面:扶阳穴位贴敷可总体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②在中医五脏方面:心系症状、肾系症状改善优于单纯常规治疗;③患者对于疾病有更加深入理解,有益于强化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2.在我国当今现有医疗条件下,对心绞痛Ⅰ-Ⅲ级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施用扶阳穴位贴敷进行心脏康复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金晓[8](2020)在《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及基因组学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广东地区冠脉临界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益气活血化痰法为切入点,评估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临床研究以冠脉临界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试验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加参术冠心方,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加安慰剂,连续治疗6个月后评估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主要观察指标为:冠状动脉CT相关指标(心肌跨壁灌注梯度、左心室的CT值及主动脉根部的CT值、钙化积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血脂四项(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中医证候积分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结果:最终完成临床研究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60例,其中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病程、个人史、既往史及家族史、临床用药及两组患者冠脉狭窄程度人数分布等基线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干预前后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的冠状动脉CT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发现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钙化积分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心肌跨壁灌注梯度、左心室的CT值及主动脉根部的CT值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和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较,LDLC水平有所降低,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 LDLC:2.84±0.93mmmol/LVS 治疗后 2.39±0.65 mmol/L,P=0.006);在治疗 6个月后,试验组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LDLC:2.39±0.65mmol/LVS对照组2.77±0.74,P=0.040)。两组患者治疗前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药物治疗6个月后患者TC水平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TC:治疗前4.42±0.96mmol/LVS治疗后 3.73±0.52mmol/L,P<0.001,对照组 TC:治疗前 4.70±1.24 mmol/LVS 治疗后4.21±0.73 mmol/L,P=0.042)。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6个月后的TC水平,发现试验组TC水平较对照组低,并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TC 3.73 ± 0.52 VS对照组TC 4.21±0.73,P=0.006),说明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参术冠心方能更有效的降低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TC水平。而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在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治疗前后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hsCRP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hsCRP水平组间和组内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在治疗3个月后,根据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试验组总有效率为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0%。在治疗6个月后,根据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判断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6.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36.37%。将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后的中医证候疗效分别进行组间比较,试验组在中医证候疗效上更具有优势,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方面,将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各项评分(PL、AS、AF、TS、DP)进行比较,二组患者的SAQ各项评分在治疗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将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6个月后的SAQ各项评分分别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的SAQ各项评分值均比对照组高,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方面,比较治疗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肝功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水平、肾功能(尿素氮、肌酐)的指标变化,提示试验组和对照组肝功能和肾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变(P>0.05),参术冠心方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结论:本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参术冠心方可以有效的降低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同时可以有效的改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提高冠脉临界病变治疗的有效率,有效的改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并且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第二部分 心血管疾病基因组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分析目的:(1)整理和统计常见心血管疾病的基因组学相关文献。(2)梳理中医药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基因组学相关文献情况。方法:本文献研究采取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首先确定检索词,主要检索常见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肌缺血、高血压、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及确定基因芯片、基因组学、基因表达谱、转录组、lncRNA、miRNA、mRNA作为检索词,主要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维普网(Chinese VIP information,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及 Pubmed 数据库。对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提取基本资料,并通过EXCEL表及SPSS软件进行统计。结果:通过阅读文献的标题及摘要对文献进行初步筛选,得到基因组学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文章有864篇,下载阅读全文,最终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16篇。基因组学技术应用于冠心病的文章有8篇,心肌梗死的文章有22篇,心肌缺血的文章有16篇,心力衰竭的文章有6篇,高血压的文章有36篇,心房颤动的文章有14篇,心力衰竭的文章有6篇,心肌病的文章有2篇,风湿性心瓣膜病的文章有3篇,肺动脉高压的文章有9篇。在纳入的文献中,有59项研究探索疾病的差异基因表达谱(mRNA),32项研究探讨疾病的差异miRNA,8项研究探讨疾病的lncRNA表达,6项研究探讨疾病的circRNA表达,1项研究选择lncRNA+mRNA+miRNA进行联合分析,4项研究选择lncRNA+mRNA联合分析,3项研究选择miRNA+mRNA联合分析,1项研究选择circRNA+miRNA联合分析,1项研究选择lncRNA+circRNA进行关联分析,1项研究以DNA为研究指标。纳入符合条件的116项研究中,有41项研究涉及中医。纳入的心肌缺血相关的中医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有8项,其中4项为针刺干预心肌缺血的基因组学研究,4项为中药复方干预心肌梗死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高血压相关组学研究涉及中医的研究有23项,其中8项研究涉及针刺治疗,11项研究涉及中药干预高血压治疗效果,4项研究涉及中医证型,其中肝阳上亢相关证型1例,3项研究涉及血瘀相关证型。心力衰竭相关研究中有1项涉及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治疗效果的相关组学分析。在纳入的中医文献中,其中21项研究补充了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了 RT-PCR验证,其中只有一项研究提供验证的样本数量,余下研究均未提供验证的样本量。有22项研究对差异基因行GO富集分析,和KEGG Pathway通路分析,从通路角度以及分子功能、生物过程、细胞成分等多个方面对中医药干预心血管疾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论:通过整理心血管疾病的基因组学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基因芯片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促进了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分析目前的中医相关的基因组学的研究发现,目前主要集中于中医药干预机制方面的基因组学相关探讨,中医证型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目前相对较少。从纳入的中医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得出中医相关基因组学研究质量仍有待提升。第三部分 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基因组学研究目的:从基因组学层面探索参术冠心方改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脂质代谢的机制,为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筛选出分子标志物,并提供基因水平层面的理论依据。方法:结合临床研究,按照性别、年龄、药物使用情况等匹配原则,最终选出参术冠心方组4例,安慰剂组7例,抽取干预时间6个月后的患者全血进行基因芯片相关研究。通过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分别检测参术冠心方组和安慰剂组全血中的lncRNA、circRNA和mRNA的表达情况,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两组之间比较的差异lncRNA,mRNA及circRNA。对获得的差异基因通过DAVID网站对核心基因及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GO基因本体论)和基因通路富集分析(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过StarBase数据库用于筛选差异lncRNA和差异miRNA之间的相互作用,然后与mmiRNA-mRNA相互作用集成,使用Cytoscape软件建立lncRNA-mRNA-miRNA ceRNA网络。对差异表达的circRNA的host基因分别进行GO分析,KEGG Pathway分析,探索差异circRNA的host基因的相关功能。通过lncRNA cis(顺式)作用靶基因分析、lncRNA trans(反式)作用靶基因分析及LncRNA转录因子关联分析进一步筛选出lncRNA-mRNA关系对,探索差异lncRNA的功能。结果:1.通过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最终发现参术冠心方组对比安慰剂组有35个差异lncRNA(上调基因30个,下调基因5个),85个差异mRNA(上调基因55个,下调基因30个),20个差异circRNA(上调基因17个,下调基因3个)。通过对差异mRNA的功能分别进行检索分析,通过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以下基因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SLC22A17、SRGN、ALDH1A2、PINX1、CEP72、CD300A、DDAH2、FETUB、NUCB2、HDAC5、PRKCA、S100A16、SYTL4、TRPV1。对差异 circRNA 进行相关功能检索,发现ARHGAP1、TCF12、CEMIP及COLGALT1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2.根据芯片实验结果,将差异基因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最后得出10个核心基因:CACNA2D2,CACNA2D3,DNAJC6,FGF12,SGSM2,CACNA1G,LRP6,KIF25,OXTR,UPB1。检索核心基因功能最终发现其中LRP6、SGSM2、OXTR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脂质代谢密切相关。3.总差异mRNA的GO项目富集包含113项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107 项细胞成分(Cellular Component),367 项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其中与冠脉临界病变密切相关的GO条目主要包括:如胆固醇代谢,收缩过程中的心肌细胞动作电位,Wnt通路、动脉血压调节等。与参术冠心方降低冠脉临界病变血脂的KEGG通路主要包括:PI3K/Akt/mTOR信号通路、Rapl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4.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的lncRNA-miRNA-mRNA ceRNA网络中主要包括:lncRNA(DPY19L2P2,HCG15,ANKRD36BP2),miRNA(miR-24,miR-27,miR-363,miR-125),mRNA(CNNM3,PEG10,MCOLN2,ULK3)。其中miR-24、miR-27已被证实在机体的脂肪生成、炎症、脂质代谢、氧化应激等方面作为重要的靶向标志物。miR-363可保护心肌细胞免受缺氧诱导的凋亡和miR-125与心肌细胞调节密切相关,PEG10与心肌肥厚密切相关,因此在本研究中,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机制可能与调节以下分子标志物密切相关:miR-24,miR-27,miR-363,miR-125 及 PEG10。5.本次研究筛选出的差异circRNA主要有21个,对差异表达的circRNA的host基因分别进行GO分析,KEGG富集分析,从而获取差异circRNA host基因可能影响的生物学过程。最终得出circRNA的host基因的GO富集项目包含64项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84 项细胞成分(Cellular Component),123 项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通过GO分析发现总circRNA host基因主要富集于DNA修复,嗜脂性正调控,蛋白激酶C活性的正调控,组蛋白H3-K9乙酰化的调节,CTD磷酸酶活性,L-天冬氨酸跨膜转运活性等生物学过程。通过对差异circRNA的host基因进行KEGG分析,从而获取差异circRNA host基因可能影响的通路。从KEGG结果发现差异circRNA的host基因主要富集于以下通路:O-聚糖生物合成、赖氨酸降解、P53信号通路、细胞周期、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细胞衰老、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6.LncRNA共表达的差异基因进行KEGG Pathway分析主要富集于以下通路:p53信号通路,局灶性粘连,TGF-beta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DNA修复等。根据lncRNA与gene表达相关性,其中lncRNA顺式调控的基因主要包括:lncRNA ITFG1-AS1与ITFG1的关系对。对lncRNA trans(反式)作用靶基因分析主要发现有4个mRNA(RAD54L2,CNNM3,KIF18B,GPANK1)和 3 个 lncRNA(NR134460.1,NR145490.1,XR001753092.2)形成 lncRNA-mRNA靶标互作网络图。7.本研究确定对 mRNA(ALDH1A2、CD300A、CEP72、DDAH2、HDAC5、SYTL4)及lncRNA(LOC105374150,DNAJC9-AS1、LOC105372209)在 11 例样本中进行 q-PCR 验证实验。其中基因ALDH1A2、SYTL4及LOC105372209共设计3次引物均CT值高或溶解曲线非单一峰,预实验失败,通过q-PCR实验结果展示其中q-PCR验证结果发现参术冠心方组对比安慰剂组的差异基因CEP72、HDAC5上调及差异lncRNA DNAJC9-AS1、LOC105374150上调,差异基因DDAH2下调,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通过q-PCR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可能与基因CEP72、HDAC5、DDAH2及lncRNA DNAJC9-AS1、LOC105374150 密切相关。结论:在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基因组学研究中,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组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存在差异lncRNA,mRNA及circRNA。参术冠心方改善冠脉临界病变的患者的脂质代谢与以下分子标志物密切相关:miRNA(miR24,miR27)及mRNA(SLC22A1、ABCB1、SGSM2、LRP6、OXTR,SLC22A17、SRGN、ALDH1A2、PINX1、CEP72、CD300A、DDAH2、FETUB、NUCB2、HDAC5、PRKCA、S100A16、SYTL4、TRPV1)及 circRNA(ARHGAP1、CEMIP、COLGALT1)和 lncRNA(DPY19L2P2,HCG15,ANKRD36BP2)。通过 q-PCR 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可能与基因CEP72、HDAC5、DDAH2及lncRNA DNAJC9-AS1、LOC105374150 密切相关。通过GO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参术冠心方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胆固醇代谢,心肌收缩,内皮细胞增殖的调控,及mTOR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代谢通路、Ras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其中与参术冠心方降低冠脉临界病变血脂相关的通路主要包括:PI3K/Akt/mTOR 通路、Rap1信号通路。

卢红蓉,杜松[9](2015)在《冠心病病因病机理论研究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冠心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防治冠心病,临床研究成果丰硕,为促进和提高对冠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本文用普赖斯定律根据文章重要性和影响力筛选出核心作者58位,主要论文142篇,其中关于冠心病的病因病机观点有血瘀学说、瘀毒从化说、痰瘀学说、阳虚血瘀说、络病学说、心脾痰瘀相关说、热毒说以及络风说等。不同冠心病病因病机观点阐发的角度不同,但实质基本一致。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主要与痰浊、瘀血、毒、虚等有关,属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心、心脉,与肝、脾、肾、肺四脏有关,脏腑气血阴阳亏损,尤其是心气血阴阳不足为本,痰浊、血瘀、热毒为标,痰浊、血瘀闭阻心脉,热毒损伤心脉,致心脉不通或心脉失荣而发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标本互为因果,因虚可致实,因实亦可致虚。

党晓晶[10](2014)在《参术冠心颗粒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运动耐量、心绞痛发作情况、中医证侯疗效、生活质量及血脂等指标的变化,评价参术冠心颗粒在改善运动耐量、缓解心绞痛发作、提高中医证侯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8例,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术冠心颗粒,每日2次,每次1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慰剂,每日2次,每次1袋。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活动平板试验各指标(运动总时间、最大负荷量、运动诱发ST段下移0.1mv的时间、运动诱发ST段下移0.1my的运动量、最大ST段下降值、达最大负荷量时心率、ST段下移持续时间、达目标心率时间)、心绞痛发作情况(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硝酸甘油消耗量)、中医证侯疗效、生活质量、血脂水平(TC、TG、LDL-C、HDL-C)和安全性指标(血常规、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1、运动耐量指标比较:运动总时间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2周组间比较及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最大负荷量方面,试验组治疗后12周与治疗前相比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12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诱发ST段下移0.1mv时间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均较治疗前有所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延长量优于对照组。运动诱发ST段下移0.1mv的运动量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最大ST段下降值方面,试验组治疗后12周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治疗后12周两组间比较及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改善优于对照组。达目标心率的时间方面,两组治疗后12周达目标心率的时间均较治疗前有所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组间比较及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ST段下移持续时间、达最大负荷量时的心率方面,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及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运动诱发心绞痛例数方面,两组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不同观察时点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上均较治疗前有好转,两组在治疗后8周、12周组间比较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2周两组患者心绞痛疼痛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硝酸甘油消耗量均较治疗前减少,治疗后8周、12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12周的CCS心绞痛分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改善更为明显。3、中医证侯疗效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不同观察时点的中医证侯计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减少,两组不同观察时点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中医证侯疗效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12周后试验组的中医证侯疗效总有效率为86%,对照组为43.9%。4、中医单项症状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观察时点在胸闷、疲乏、气短、自汗等单项症状疗效上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改善上述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5、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不同观察时点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试验组治疗后12周除疾病认识程度维度外,在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及治疗满意程度维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积分高于对照组。6、血脂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服用降脂药物的患者治疗后12周胆固醇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7、安全性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均未发生任何严重不良反应,且血常规、肝肾功能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参术冠心颗粒能够改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运动耐量,延长患者的运动总时间,对患者的心脏储备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作用,改善患者预后;增加患者的最大负荷量,提高其运动耐力,增加做功量;可以延长运动诱发ST段下移0.1my的时间,改善耐缺氧能力;增加运动诱发ST段下移0.1mv所需运动量,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肌缺血阈值;改善最大ST段下降值,具有一定的抗心肌缺血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绞痛发作,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减轻发作疼痛程度;可以提高中医证侯疗效,尤其对胸闷、疲乏、气短、自汗等单症疗效具有一定改善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好的远期疗效;可能对血脂代谢具有一定调节作用;并且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二、邓铁涛老师调脾护心法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邓铁涛老师调脾护心法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冠心病稳定期常见脾胃证候及其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冠心病脾胃相关病因、病机及证候研究综述
    1 与脾胃相关的冠心病中医病因
        1.1 饮食失节
        1.2 过量饮酒
        1.3 劳逸失宜
        1.4 情志失调
        1.5 六淫入侵
    2 冠心病脾胃相关病机
        2.1 脾胃气虚,心脉气血不足,血运不畅
        2.2 脾胃阳虚,心阳不足
        2.3 脾虚湿困,心受所累
        2.4 脾虚生痰,痰瘀痹阻心脉
        2.5 脾胃升降失司,胸中气机受阻
    3 冠心病脾胃证候相关研究
        3.1 临床医家经验
        3.2 流行病学研究
        3.3 相关辨证标准
        小结
前言
研究一 冠心病稳定期常见脾胃相关证候的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1.2 研究现场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变量与测量方法
        1.5 偏倚与质量控制
        1.6 样本大小
        1.7 数据录入、清洗
        1.8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冠心病稳定期患者四诊信息情况
        2.3 冠心病稳定期隐结构模型的整体性描述
        2.4 隐结构模型初步诠释结果
        2.5 冠心病稳定期患者常见脾胃相关证候分析结果
        2.6 冠心病稳定期患者脾胃相关证候兼夹情况
    3 讨论
        3.1 冠心病稳定期常见脾胃相关证候类型及证候表现
        3.2 隐结构法应用于中医证候分类研究的优势
    4 结论
研究二 冠心病稳定期常见脾胃相关证候的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1.2 研究对象
        1.3 数据测量
        1.4 研究变量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行为生活方式单因素分析
        2.3 行为生活方式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与冠心病脾胃相关证候间的关系
        3.2 研究冠心病稳定期脾胃证候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对辅助辨证和治疗有一定意义
        3.3 本研究可为冠心病脾胃证候患者从健康行为生活方式提供建议
    4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冠心病稳定期四诊信息调查量表
附录2 查新报告
致谢
个人简介

(2)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1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2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潜在发病机制
        3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认识
        2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辨证分型
        3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中医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胸痹合并情志病症的古代文献整理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范围
        2.2 检索工具及方法
        2.3 检索策略
    3 检索结果
    4 行文体例
    5 文本类型
    6 原文整理
        6.1 方药治疗类
        6.2 针灸治疗类
    7 数据统计
        7.1 药物种类分析
        7.2 药物属性分析
        7.3 药物气味分析
    8 总结分析
        8.1 病因病机
        8.2 治疗方法
    9 结论
    10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小样本探索性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3 研究方法
    结果
        1 纳入病例基线比较
        2 疗效分析
        3 安全性观察
        4 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五龙通络解郁方的作用靶点预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相关平台、工具
        2.2 五龙通络解郁方中化合物及其潜在靶点预测
        2.3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靶点预测
        2.4 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靶点预测
        2.5 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及核心靶点筛选
        2.6 基因富集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五龙通络解郁方的成分及作用靶点
        3.2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疾病靶点
        3.3 五龙通络解郁方-有效活性成分-有效靶点关系图
        3.4 PPI网络构建及核心靶点筛选
        3.5 五龙通络解郁方主要单味药物的成分及作用靶点
        3.6 五龙通络解郁方潜在作用靶点的GO分析
        3.7 五龙通络解郁方潜在作用靶点的KEGG分析
    4 讨论
        4.1 五龙通络解郁方的主要作用靶点
        4.2 五龙通络解郁方的主要作用通路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生存率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结论
    实验二 五龙通络解郁方对血管损伤模型斑马鱼行为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观察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结论
    实验三 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血管新生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观察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结论
    实验四 五龙通络解郁方对斑马鱼炎症模型的影响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观察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 结论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调脾护心方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调脾护心方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内容和目标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目标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试验药物
        2.3 主要实验仪器及仪器情况
        2.4 主要实验试剂
    3 实验方法
        3.1 预实验
        3.2 分组及给药
        3.3 标本采集及检测方法
        3.3.1 实验前后记录心电图
        3.3.2 血清CK-MB、AST、cTnT、LDH检测
        3.3.3 Western Blot 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 PI3K、Akt 蛋白表达
        3.3.4 Real-time PCR 检测各组心肌组织中 Bcl-2、Bax mRNA 表达
        3.3.5 心肌病理学观察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MIRI大鼠模型的制备及心电图改变情况
        5.2 大鼠一般情况
        5.3 大鼠血清中CK-MB、AST、cTnI、LDH含量
        5.4 大鼠PI3K、Akt蛋白表达
        5.5 大鼠Bcl-2、Bax mRNA表达
        5.6 大鼠心脏病理学表现
    6 讨论
        6.1 基于病因病机,调脾护心方疗效确切
        6.2 调脾护心方对MIRI大鼠心肌酶学指标的影响
        6.3 调脾护心方对MIRI大鼠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6.4 调脾护心方对MIRI大鼠Bax、Bcl-2 蛋白的影响
        6.5 调脾护心方对MIRI大鼠心肌病理学的影响
    7 结论
    8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从心脾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摘要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文献来源及检索方法
        2.4 文献筛选与提取
        2.5 质量评价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3.3 文献质量评价
        3.4 Meta分析结果
        3.4.1 心绞痛疗效对比
        3.4.2 心电图疗效对比
        3.4.3 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3.4.4 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3.5 发表偏倚
        3.6 不良反应与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6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从心脾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徐慧教授治疗胸痹(稳定性心绞痛)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数据挖掘与临床研究
    1. 数据来源
    2. 研究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心绞痛分级标准
        2.3 中医诊断标准
        2.4 证候诊断标准
        2.5 病例纳入标准
        2.6 病例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采集整理
        3.2 病例资料标准化、规范化
        3.3 数据分析软件
        3.4 病例资料录入与核对
        3.5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患者基本资料统计
        4.2 临床表现统计
        4.3 证候统计
        4.4 合并西医疾病统计
        4.5 用药规律统计
        4.6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组方规律分析
        4.7 熵聚类与新方分析
讨论与小结
    1. 临床资料分析
        1.1 年龄、性别分析
        1.2 症状、证候分析
    2. 基于数据挖掘的徐慧教授治疗胸痹用药规律分析
        2.1 常用药性味及归经分析
        2.2 常用单味中药分析
        2.3 常用药对组合举例
        2.4 新方分析
    3. 小结
    4. 病案举例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着作

(5)祛瘀化痰通脉方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临床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稳定性冠心病的现代诊疗概述
        1 定义
        2 流行病学
        3 危险因素
        4 病理机制
        5 诊断
        6 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稳定性冠心病的中医诊疗概述
        1 概念
        2 病因病机
        3 胸痹心痛流行病学的研究
        4 治法方药
        5 痰瘀互结的现代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相关研究
    研究一 祛瘀化痰通脉方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 祛瘀化痰通脉方治疗SCAD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6)徐浩教授中医治疗室性早搏优效人群特征分析及临床经验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室性早搏的认识
        1.中医病名
        2.病因病机的认识
        3.中医治疗
        4.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八位国医大师辨治心悸的特色撷菁
        1.邓铁涛:化痰健脾,因地制宜
        2.周仲瑛:病机辨证,整体调节
        3.陈可冀:心悸脉迟,重在温补
        4.王琦:体质辨证,快慢分治
        5.徐经世:致因在郁,重在调肝
        6.颜德馨:气血失衡,分期论治
        7.李振华:心脾同治,善用和法
        8.路志正:脾虚湿停,必调中焦
        9.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徐浩教授中医治疗室性早搏优效人群的特征分析
        1.研究目的
        2.研究资料
        3.研究方法
        4.统计分析方法
        5.结果与分析
        6.讨论
        7.结论
    研究二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徐浩教授中医治疗室性早搏的诊疗经验
        1.研究背景和目的
        2.研究资料
        3.研究方法
        4.研究结果
        5.讨论
        6.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7)扶阳穴位贴敷疗法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功能改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脏康复研究进展
        1、冠心病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2、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脏康复的研究进展
        3、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病机认识及“阳微阴弦”理论
        1、古代医家对于胸痹病机认识
        2、现代医家对于胸痹病机认识
        3、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
    (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的选择
        3、试验药品制备
        4、研究方法
        5、随访及观测指标
        6、研究程序
        7、统计分析
        8、研究的伦理问题
        9、研究路线图
    (二) 结果
        1、病例入组情况
        2、患者基本资料
        3、症状基线分析
        4、脱落患者入组情况描述
        5、主要结局指标
        6、次要结局指标
        7、安全性评价
    (三) 讨论
        1、研究背景与理论依据
        2、“扶阳穴位贴”组方及选穴依据
        3、本研究课题结果分析
        4、不足
        5、展望
        6、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宄成果

(8)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及基因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冠脉临界病变的中西医认识及治疗
    1.1 西医对冠脉临界病变的认识
        1.1.1 冠脉临界病变的流行病学
        1.1.2 冠脉临界病变及冠脉临界病变诱发心绞痛的机制
        1.1.3 冠脉临界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1.2 中医对冠脉临界病变的认识
        1.2.1 胸痹的命名
        1.2.2 历代医家对胸痹的认识
        1.2.3 胸痹气虚痰瘀证证候研究
        1.2.4 冠脉临界病变的中医药治疗
        1.2.5 参术冠心方的理论基础及前期研究
第二章 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
    2.1 前言
    2.2 临床资料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对象
        2.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4.1 随机方法
        2.4.2 样本量
    2.5 研究方法
        2.5.1 干预措施
        2.5.2 合并疾病相关治疗事项
        2.5.3 一般资料统计
        2.5.4 疗效评价指标
        2.5.5 疗效观察指标及观察时间点
        2.5.6 安全性观察指标
        2.5.7 观察记录方法
        2.5.8 疗效评定标准
        2.5.9 相关仪器设备
        2.5.10 左心室前间壁跨壁灌注梯度测量方法
        2.5.11 统计学处理
        2.5.12 伦理监管
    2.6 研究结果
        2.6.1 研究完成概况
        2.6.2 患者一般资料
        2.6.3 两组患者西药使用情况比较
        2.6.4 治疗前两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比较
        2.6.5 疗效指标
        2.6.6 安全性指标比较
    2.7 讨论
        2.7.1 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思路及理论源流
        2.7.2 参术冠心颗粒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2.7.3 参术冠心方可用于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2.7.4 结论
第三章 心血管疾病基因组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分析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获取及检索方法
    3.3 研究纳入标准
        3.3.1 研究疾病
        3.3.2 文献类型
        3.3.3 研究技术
        3.3.4 研究指标
        3.3.5 研究内容
    3.4 文献筛选
    3.5 资料提取与分析
    3.6 结果
        3.6.1 文献检索结果
        3.6.2 纳入研究基本资料分析
    3.7 讨论
        3.7.1 基因组学研究是心血管疾病研究的重要方向
        3.7.2 基因组学技术应用于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3.7.3 中医相关基因组学研究质量有待提升
第四章 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基因组学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2.1 病例来源及一般临床资料
    4.3 材料与方法
        4.3.1 主要仪器、药品和试剂
        4.3.2 实验操作
    4.4 结果
        4.4.1 样本RNA质检结果
        4.4.2 箱线图
        4.4.3 样本相关性分析
        4.4.4 参术冠心方组与安慰剂组差异表达筛选
        4.4.5 聚类分析
        4.4.6 蛋白互作网络分析(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4.4.7 GO分析
        4.4.8 基因通路富集分析(KEGG,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
    4.5 circRNA host基因富集分析
        4.5.1 GO分析
        4.5.2 KEGG pathway分析
    4.6 构建lncRNA-miRNA-mRNA ceRNA网络
    4.7 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差异LNCRNA高级分析
        4.7.1 LncRNA与差异基因共表达分析
        4.7.2 LncRNA功能预测
        4.7.3 lncRNA cis(顺式)作用靶基因分析
        4.7.4 lncRNA trans(反式)作用靶基因分析
        4.7.5 LncRNA转录因子关联分析
    4.8 Q-PCR验证分析
        4.8.1 挑选验证的差异lncRNA及差异mRNA
        4.8.2 引物设计
        4.8.3 扩增曲线及熔解曲线
        4.8.4 全血中差异mRNA的q-PCR检测
        4.8.5 全血中差异lncRNA的q-PCR检测
    4.9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9.1 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差异lncRNA、circRNA、mRNA表达谱分析
        4.9.2 GO分析及KEGG富集分析结果分析
        4.9.3 LncRNA-mRNA-miRNA构成ceRNA调控网络分析
        4.9.4 LncRNA的高级分析
        4.9.5 q-PCR验证结果分析
    4.10 总结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9)冠心病病因病机理论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数据来源和统计对象
2 冠心病病因病机研究核心作者确定
    2. 1 依据普赖斯定律确定 1979 - 2014 年冠心病病因病机核心作者候选人[1]
    2. 2 依据 h 指数确定核心作者候选人
    2. 3 核心作者候选人的确定结果
3 冠心病病因病机
    3. 1 血瘀学说
    3. 2 瘀毒从化说
    3. 3 阳虚血瘀说
    3. 4 痰瘀学说
    3. 5 心脾相关、痰瘀相关说
    3. 6 热毒说
    3. 7 络病说
    3. 8 络风说
4 讨论

(10)参术冠心颗粒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研究概况
        1.1.1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1.2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1.1.3 冠心病的诊断方法
        1.1.4 冠心病的防治策略
    1.2 中医学对冠心病的研究概况
        1.2.1 胸痹的病名
        1.2.2 胸痹的病因病机
        1.2.3 胸痹的治则治法
    1.3 调脾护心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概况
        1.3.1 心脾相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3.2 调脾护心法的辨治特点
        1.3.3 临床及实验研究基础
        1.3.4 参术冠心方
    1.4 冠心病心绞痛运动耐量相关研究进展
        1.4.1 现代医学对运动耐量的研究概况
        1.4.2 中医药对运动耐量的研究概况
        1.4.3 活动平板试验各指标的预后评估价值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对象与方法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脱落规定
        2.1.7 中止试验规定
        2.1.8 样本含量估算
        2.1.9 随机分组方法
        2.1.10 盲法的实施
    2.2 方案设计
        2.2.1 治疗措施
        2.2.2 合并用药规定
        2.2.3 伴随治疗
        2.2.4 观察项目与指标
        2.2.5 疗效判定标准
        2.2.6 安全性评价
        2.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一般资料比较
        2.3.2 运动耐量各项指标比较
        2.3.3 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2.3.4 CCS心绞痛分级比较
        2.3.5 中医证侯疗效比较
        2.3.6 中医单症疗效比较
        2.3.7 生活质量比较
        2.3.8 血脂情况比较
        2.3.9 安全性指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3.1 调脾护心法治疗冠心病的内涵与思路
    3.2 参术冠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3.2.1 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运动耐量
        3.2.2 抗心绞痛疗效
        3.2.3 提高中医证侯疗效
        3.2.4 提高生活质量
        3.2.5 调节血脂
    3.3 参术冠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可能机制探讨
    3.4 研究的创新点
    3.5 目前存在问题
    3.6 今后研究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详细摘要

四、邓铁涛老师调脾护心法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冠心病稳定期常见脾胃证候及其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D]. 蔡嫣然.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五龙通络解郁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的研究[D]. 王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调脾护心方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玲.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徐慧教授治疗胸痹(稳定性心绞痛)的用药规律[D]. 张琦.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祛瘀化痰通脉方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临床及网络药理学研究[D]. 王安铸.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徐浩教授中医治疗室性早搏优效人群特征分析及临床经验挖掘[D]. 徐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扶阳穴位贴敷疗法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功能改善临床疗效观察[D]. 修晟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及基因组学研究[D]. 金晓.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冠心病病因病机理论研究概述[J]. 卢红蓉,杜松. 环球中医药, 2015(02)
  • [10]参术冠心颗粒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的临床研究[D]. 党晓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邓铁涛调脾护心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