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十五”农业综合发展规划研究

江苏省“十五”农业综合发展规划研究

一、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规划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广勇[1](2020)在《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评价及其优化》文中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领域,相继作出了农村税费改革、新农村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财政支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有效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促进了农业农村发展。然而,地方政府自有财力供给不足和大量财政资金沉淀并存的矛盾相当普遍,财政资金配置低效问题在涉农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为优化财政涉农资金配置,集中有限资源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中央政府于2016年启动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将纳入统筹整合范围的中央财政涉农资金按照原渠道下达,但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完全下放到贫困县,由其按照权责匹配原则自主实施。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是在现有财政体制框架下政府间财政关系调整和地方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一次重大创新。鉴于此,论文尝试从财政分权视角构建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传导机制,客观评价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提出进一步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实现脱贫攻坚与相对贫困纾解的有序衔接提供决策依据。理论上,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渠道主要包含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纵向整合和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横向整合,这是由预算管理体制特别是财政分权特征决定的。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涉及决策主体、审批主体、实施主体、监督评价主体。根据公共产品理论、财政分权理论、公共预算理论,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能够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助推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而且可以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聚焦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可以通过政府间权责的合理划分和财力的协调适应、部门间职责的分工配合和预算管理职权的统筹整合产生增产效应,通过购买性支出间接渠道、转移性支出直接渠道产生增收效应。从政策变迁看,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自2013年以来逐步由地方自主探索转变为区域整体推进。通过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整体情况分析发现:财政涉农资金总体规模庞大且保持增长态势,但其高速增长难以持续;地方政府在涉农领域对中央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相对更高、财政分权程度相对更低。进一步通过湖南省和安徽省两个不同类型贫困县的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在整合资金的使用方向和项目配置方面,均以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为主,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规模在2019年均提升了 60%以上,而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资金配置相对不足,其中湖南省洞口县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出现36.65%的降幅;在整合资金的项目选择依据和绩效考评方面,均建立了脱贫攻坚项目库管理制度,且编制了绩效目标,但均存在着项目库资金缺口过大、绩效管理链条不全等问题。为实证分析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对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的影响,基于2013-2018年中部四省229个县域面板数据,构建了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发现: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能够显着提高农业产出水平,即产生增产效应,贫困县的人均农业总产值增长率较非贫困县可提高1.47个百分点;不同类别的贫困县产生的增产效应均是显着的,但存在明显差异,国家扶贫重点县最高,增产效应高达2.55个百分点,连片特困地区县次之,达到1.22个百分点,省级扶贫重点县最低,仍达到1.04个百分点;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未能直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即直接的增收效应并不显着。进一步引入中介效应模型检验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未能通过提高农业产出水平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增收的产业基础仍不牢固;政府间转移支付和地方财政涉农支出的增长表现为遮掩效应而非中介效应,增产效应被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增长遮掩了 5.5%,增收效应被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相对规模的增长遮掩了71.18%,适度规模下的转移支付结构优化和涉农投入绩效提升更为可取。最后,提出促进财政涉农资金有效整合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中央政府层面,加快涉农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合理划分,深化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推进财政涉农资金实质整合;地方政府层面,推动地方涉农部门职责的分工协调,深化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配套政策层面,通过加快财政转移支付、预算绩效管理等立法进程,提升财政治理法治化水平等。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尝试从财政分权视角构建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传导机制,并引入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首先,从预算管理体制特别是财政分权特征出发,尝试构建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双向传导机制,即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纵向传导机制、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横向传导机制,其可通过政府间权责的合理划分和财力的协调适应、部门间职责的分工配合和预算管理职权的统筹整合产生增产效应,通过购买性支出间接渠道、转移性支出直接渠道产生增收效应;其次,引入中介效应模型,分别从政府间转移支付和地方财政涉农支出验证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政府间转移支付和地方财政涉农支出的增长表现为遮掩效应而非中介效应。(2)运用双重差分准自然实验方法客观评价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是我国首次由中央政府直接推动的涉农资金重大改革试点,对于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但实施四年多以来,相关的实证研究尤其是因果推断研究在现有文献中是鲜有涉及的。本研究在梳理我国贫困县政策和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政策的基础上,从粮食主产区中部四省选择了 129个贫困县和100个非贫困县共229个县1374个观测样本,运用双重差分准自然实验方法发现,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具有显着的增产效应,但直接的增收效应并不显着。(3)发现连片特困地区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增产效应的异质性。按照处理组样本贫困县类别进行分类检验,发现不同类别的贫困县在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中产生的增产效应存在显着差异,连片特困地区县的增产效应低于国家扶贫重点县,但明显高于省级扶贫重点县。考虑到连片特困地区县农业生产成本等因素,这一结论更具积极意义,尤其是对于未来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发展乡村产业,改善相对贫困状况,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

陶浩[2](2020)在《淮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工作,同时提出要在今年新建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最直接的功能就是提高粮食产量,属于“六保”中的保粮食能源安全,建设旱涝保收、持续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无疑是守住“六保”底线的有力抓手。高标准农田是基本农田中的精华,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实施的民生项目,项目完成后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带动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增收,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所以,必须要抓好政府管理“牛鼻子”,优化政府职能、提高管理水平,对于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本文选取江苏省淮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研究对象,以公共产品理论和政府职能理论为基础,从项目建设基本情况、政府管理举措、取得的综合成效等方面出发,分析了淮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管理现状,发现了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探究了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地方政府在决策过程中缺乏充分的信息,导致项目规划不够科学合理,在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调整和返工。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审批流程复杂,影响项目建设周期。资金投入不足,整体项目建设标准偏低。建成后运行维护管理缺位,影响了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淮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本文分析借鉴了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强化政府管理的对策建议。一是通过加强前期摸底调查摸清项目底数、因地制宜计划建设内容来科学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二是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优化行政审批手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等来构建高效的管理体制;三是通过加快整合各部门农田建设资金、明晰项目产权、拓宽投融资渠道等来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保障;四是通过明确项目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创新可持续的管护模式、鼓励全社会参与运行管理等方式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后运行管理。

蒋文洲[3](2020)在《南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新一轮机构改革精神,南宁市进行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市及中心城区的多个农业执法队伍和职能,改革更加“一竿子插到底”,减少了执法层级,基本形成了一个部门一支执法队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南宁市农业领域执法存在的“软弱涣散、多部门执法”等问题,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进一步符合南宁市当前社会经济建设的要求。本文以南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十九届三、四中全会有关最新国家机构改革理论,“两新”理论、新时代服务型政府理论,分析南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背景、历程和改革现状。研究发现,南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深化国家机构改革目标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调查反映,存在较为突出问题有:(1)执法保障中未强化执法人员职业保障,工资政策不完善;(2)队伍建设中未加强执法培训,执法人员素质不高;(3)执法制度中未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未实行执法办案评议考核制度。本文将SWOT分析法应用于南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当中,研究认为南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适用于WO战略,即利用深化国家机构改革等外在条件,厘清农业执法内在问题并解决。针对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当中存在的问题,重点从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服务型农业执法体系、完善配套工作机制以及加强党建工作等方面提出更加匹配南宁市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的对策建议。

刘云达[4](2020)在《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格局、过程与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农业绿色发展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也是人文地理学、农业经济学、产业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改善和提高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农产品主产区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约束、环境约束和生态约束的客观压力,同时又肩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战略使命。因此,建立在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约束下的农业绿色发展,符合和适应限制开发区域保护性开发要求,可为不同限制程度的农产品主产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新的实践方向。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有利于探索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途径;有利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顽疾,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论文测度和分析了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及其内部25个县市的农业绿色发展动态水平,建立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了农业绿色发展时空格局和演进过程,围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乡村更加美丽宜居,构建了农业绿色发展作用机理模型,分析了农业绿色发展要素互作机制和系统运作方式,明确了农业绿色发展的调控路径。全文共分8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1章,从绿色发展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探索必然趋势的背景出发,引出农业绿色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优选择,明确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将绿色导向贯穿于农业发展全过程的内在要求,进而指出吉林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和复杂问题。并就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产品主产区的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进展进行综述,提出论文的研究内容、拟解决关键问题和创新点,同时给出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案。第2章,界定本研究涉及的重要概念,梳理相关的基本理论,辨析主体功能区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下的农产品主产区概念、农业绿色发展概念。回顾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的产生、演变和应用,并整合产业生态学、系统科学和自组织理论等学术思想,为进一步阐述农业绿色发展系统及农业绿色发展机理奠定理论基础。第3章,依据主体功能区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对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综合概况、类型分区和空间基础进行描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各县市农业绿色发展能力,分析其农业绿色发展总体水平、分项水平,并进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分类及优劣势综合分析。第4章,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进行数理建模,阐明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空间格局的空间依赖性分布和空间异质性分布,对空间关联结构分异进行解析,引入空间政治学关于空间差异的观点,演绎推导出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的四种空间分布格局,即上方发散型格局、下方发散型格局、上方收敛型格局和下方收敛型格局。第5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资源节约能力、环境友好能力和农民增收能力的耦合协调程度将农业绿色发展阶段划分成五个阶段,即高级阶段、中高级阶段、中级阶段、初级阶段和未转型阶段,并将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数据带入模型运算,发现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总体进入农业绿色发展中级阶段。通过对不同发展阶段维度差异和同一发展阶段程度差异分析,得出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演进过程的年度差异和县域差异,进而模拟时序演进过程和空间演进过程,阐明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的两阶段时空演进特征。第6章,围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乡村更加美丽宜居的农业绿色发展任务目标,依据产业生态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自组织理论,建构农业绿色发展作用机理模型,阐释农业绿色发展的特定功能、环境条件、系统结构及驱动要素,进而探明农业绿色发展要素互惠共生、协同共生和城乡共生的互作机制,阐明农业绿色发展系统的运作方式,即农业循环发展、农业低碳发展和农业生态发展。第7章,明确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从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其存在农业科技研发、农资生产、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问题,针对农产品主产区不同类型分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差异情况,探索农业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以及优势特色产业带调控策略,解析农业产业结构、要素和空间的优化配置,提出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调控路径。第8章,总结和归纳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和研究成果,及其对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的现实指导意义,并指出论文存在的不足、改进措施及未来探讨和研究的方向。

莫莠囡[5](2019)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研究 ——以泰州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筑牢农业产能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就需要建设旱涝保收、持续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政府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向全社会提供公共资源。提高政府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效率、优化政府在该项目管理中的职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通过对泰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政府职能的分析,发现泰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政府职能存在以下问题:(1)决策方面:建设规划与建设需求不一;(2)组织方面:政府管理模式急需优化;(3)协调方面:投资渠道分散,申报程序繁琐;(4)控制方面:施工质量往往不符标准;(5)监督方面:验收、建后管护存在瑕疵。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高标准农田项目管理缺乏必要的协作机制;(2)建设经费趋紧,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面临部分缺口;(3)高标准农田工程庞大,牵涉方方面面,协调职能欠佳;(4)高标准农田建设主体素质不高等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笔者提出以下对策:通过加强前期摸底调查、健全需求表达机制、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来优化决策职能;通过保障配套资金、丰富投资主体、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来优化组织职能;通过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管理方式来完善协调职能;通过完善项目建设和建后管护机制、加强项目建设信息化监管等来强化控制、监督职能。对地方政府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履行的各项职能的深入研究,从而指明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路径,将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地方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借鉴。

王茜[6](2019)在《基于主题创意的休闲农业园区调研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 ——以苏南地区省级主题创意农园实证项目为例》文中提出2017年4月起,为贯彻落实中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创新”、“富民”基因深植“三农”发展,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创意休闲农业市场竞争力,江苏省农业主管部门开展了培育和推进主题创意农园建设的评选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引发了开发和申报主题创意农园的热潮。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的开发在取得了一定建设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此,本文对江苏省相关主题创意农园示范点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文参考江苏省农业主管部门分别于2017年、2018年公示的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名单,选取了苏南地区入选该名单的12个典型的主题创意农园作为调研对象。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现场实地调研勘察等手段,分析总结其建设现状;参考文献资料并运用科学的方法构建评价体系,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分析;参考调研总结和评价结果,对主题创意农园的规划建设提出相关优化策略。选取的研究案例包括:南京市花师傅DIY玫瑰园、秦淮梅(廉洁)文化博览园、巴布洛游牧园、望月海棠主题园、高淳白牡丹枫彩创意园,无锡市玫瑰文化主题创意农园,常州市壕熊庄园、花神文化创意农园、华东玫瑰风情园,苏州市泰迪农场,镇江市江苏省茶博园、伏热花海。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主题创意的体现方式和效果、农园景观的改造与设计、经营管理服务与运营水平等。提炼衡量其建设成效的主题创意表达、农园景观营造、旅游管理运营三个方面的内容,构建主题创意农园建设评价体系,运用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苏南地区12个主题创意农园示范点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评价的12个示范点中,建设水平较高的为花神文化创意农园、江苏茶博园、无锡玫瑰文化主题创意农园、伏热花海主题创意农园,建设水平中等的为巴布洛游牧园、花师傅DIY玫瑰园、泰迪农场、华东玫瑰风情园、秦淮梅(廉洁)文化博览园、壕熊庄园,建设水平有待提升的为望月海棠主题园、白牡丹枫彩创意园。分析结果表明,建设水平较高的示范点,主要表现为:(1)农业元素特色鲜明,主题创意延伸深入,产品研发类型多样;(2)自然生态状况良好,农园景观营造和谐,旅游配套设施健全;(3)项目设置类型丰富,管理服务功能完善,宣传推广运营到位。而建设水平较低的示范点,主要问题有:主题创意不突出,规划设计不完善,施工建设水平低,管理服务能力弱,运营推广不到位等。据此,本文从紧扣主题创意核心、拓展深化主体产业,凸显农业元素特征、丰富项目活动体验,提高建设维护水平、实现景观持续表达,健全完善运营机制、培育相关专业人才,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提升推广宣传水平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提升策略。

吴怀军[7](2017)在《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 ——基于江苏省种植业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财政支农政策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应该得到合理的贯彻和执行。改进政府的财政支农政策,努力推动“三农”问题早日解决,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同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江苏省既是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省份之一,也是粮食主产区和农业大省,江苏农村经济的平稳和繁荣,不仅关系到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全国经济的稳定和粮食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江苏通常可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这与全国东部、中部、西部的梯度发展特征非常相似,因此江苏省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全国也有一定的普遍性,需要在理论上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国家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分类,2007年实行的财政收支分类改革导致财政支农支出划分口径和内容发生重大变化,前后数据不具备可比性和连续性。理论上财政支农支出会全面影响农业生产,并可进行总量、结构与区域的优化配置,不过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虽然较多,但由于数据制约缺乏针对支农政策最新变化的详细分析。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为研究对象,通过政府财政部门获得各项原始数据,实证分析其对农业种植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为科学制定财政支农政策和高效利用资金提供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本文首先从经济学角度对财政支农支出进行深入分析。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同时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冲击,而且正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特征显着,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也处于不利地位,因此需要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财政支农支出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核心理论依据是财政支出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根据内生增长理论可以构建财政支农支出规模、结构和区域配置的具体理论框架。在深入分析财政支农不同支出项目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本文总结借鉴了各国财政支农政策的成功经验与教训。论文第二部分是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配置分析。江苏省财政支农政策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进步,但从支农广度和深度方面分析,投入规模相对于农村实际需求仍存在较大缺口。在构建理论模型基础上,研究发现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达到最优时边际产出为1,而计算发现江苏省目前仍高于1,支农规模配置的效率需要改进,未来还应进一步提高支农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努力达到40%以上的最佳标准。论文第三部分是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配置分析。为了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不同类别的支农支出必须与各自的产出弹性相适应,实际中则需要重点关注正向影响显着的支农项目。实证研究发现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种植业经济增长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与带动作用,其中农业补贴和农业合作经营的正向影响最为显着,农田建设保护和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效果相对弱些,而农业综合开发没有明显促进作用。最后对重点支农项目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农业补贴作用效果总体较好,未来应该重点关注农业生产资料与技术补贴、农业生产保险补贴等优势项目,同时适当照顾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弱势项目。另外政府财政用于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支出,对于种植业生产的正向影响也很明显,但由于资金支持规模限制其弹性系数还比较小,没有充分发挥其潜在影响效应,未来仍需加强重视。论文第四部分是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的区域配置分析。江苏省苏中、苏北地区的财政支农政策已取得很大进步,但支农力度和深度相比于苏南仍然差距明显,呈现“南高北低”的基本格局。根据财政支农投入不平衡指数和人均财政支农投入加权离差系数,以及泰尔指数的计算结果,目前江苏省区域财政支农投入的地区差距正在趋于缩小。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可以参考制度经济学中的“适应性效率”标准进行政策模式选择,省级财政层面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苏中、苏北地区的照顾和扶持,同时各地区根据资金需求和作用机制进行优化配置,保持总体平衡前提下积极增加五类支农支出中正向影响效应比较显着的支农项目。论文最后是财政支农支出的绩效评价与技术效率研究。江苏省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运用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综合使用主观分析的层次分析法和客观评价的数据包络分析法可得出准确判断。AHP模型结果表明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绩效水平并不高,仍存在改进优化的空间,各市各地区绩效表现不尽相同,体现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和政策差异。从总体情况看,苏中、苏北地区目前相对领先苏南地区。DEA模型结果表明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同时存在结构失当和规模失衡问题,主要是规模效率与纯技术效率不匹配导致了技术效率低下。未来既要根据投影分析得到的松弛变量进行结构调整,也要根据所处规模报酬阶段进行规模调整。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相应政策建议:高度重视规模配置,积极增加财政支农投入规模,加大对苏中、苏北地区的政策支持;在科学优化结构配置基础上,积极推行农业生产补贴政策改革,努力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质量和层次;加强财政支农支出在区域间的优化配置,根据各地实际因地制宜,选择科学灵活的运作模式;强化财政支农支出的监督管理与科学运用体系,努力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

邵曼琳[8](2011)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评估研究 ——以兴化市201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为例》文中提出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必须改善农业生产所依赖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基础产业地位的特殊性和实现新时期农业发展目标的需要决定了我国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必要性。实践表明,土地治理项目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土地治理项目投资规模和投资任务的增加,对项目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出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而且是考核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效应和农业综合开发职能实现程度的重要依据。因此,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评估进行深入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从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实际出发,分析现阶段土地治理项目评估的主要内容和范围,构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评估标准。根据评估标准,文章以兴化市201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评估论证结果来看,项目规划科学合理,方案可行;项目实施在技术、经济、组织管理、环境影响等方面可行;同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显着,能够促进项目去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项目符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政策要求。本文通过典型案例的项目评估分析,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评估提出了几点建议:结合各地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实际,逐步建立和完善项目规划设计工作机制;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评估内容、方法和指标体系;完善土地治理项目的财政资金扶持,提高土地治理项目的投资标准;严格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有关法规制度,提高项目建设和管理水平。

樊磊,宋力沁[9](2009)在《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现状评价与对策》文中指出在对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情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建立的评估体系对开发绩效进行评价后,剖析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的成效、经验、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制约因素,并提出推进和完善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应采取的措施和相关的对策建议。

樊磊[10](2009)在《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绩效评估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200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围绕新农村建设要求,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之一就是全省的丘陵山区的综合开发利用。经过10余年的开发,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农业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同时丘陵山区经济发展总体相对滞后。如何运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合理评估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绩效,为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依据,确保《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的实现,成为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为进一步促进我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全面健康持续发展,本论文提出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绩效评估及对策研究课题。在对江苏省部分地区调研的基础上,运用“江苏省丘陵山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针对江苏省丘陵山区的现状,综合评估农业综合开发绩效,并分析了评估结果反映出的农业开发情况。指出农业综合开发的规模化、产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科技化合管理规范化得特征,概括性提炼出较为典型的句容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模式、盱眙玉皇山“政府引导、业主开发、科技依托”模式、高淳固城“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赣榆金山“企业、协会一体”模式、仪征谢集“股份制园区”模式、赣榆厉庄“四个统一”模式。研究分析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成效和存在的困难,困难主要有1.开发速度与形势发展不适应;2.开发项目规模要求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3.开发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4.重视项目前期建设,后续管理工作有待加强;5.项目资金投入力度与实际需要差距较大;6.开发配套资金筹措困难重重;7.开发体制和机制尚显僵化;8.项目管理水平有待改进。最后提出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应采取的九点对策建议。

二、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规划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评价及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1.3.1 创新之处
        1.3.2 研究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贫困县脱贫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相关研究
    2.3 关于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相关研究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理论分析
    3.1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界定
        3.1.1 财政涉农资金的范围
        3.1.2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内容
        3.1.3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理解
    3.2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理论依据
        3.2.1 公共产品理论
        3.2.2 财政分权理论
        3.2.3 公共预算理论
    3.3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传导机理
        3.3.1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对农业产出的传导路径
        3.3.2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对农民收入的传导路径
第4章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政策变迁与实施情况
    4.1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政策的演变历程
        4.1.1 地方自主探索阶段:2005-2012年
        4.1.2 区域性整体推进阶段:2013年至今
    4.2 财政涉农资金的配置情况
        4.2.1 整体概况
        4.2.2 农业发展财政资金的配置情况
        4.2.3 农民脱贫增收财政资金的配置情况
    4.3 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政策规定与典型案例
        4.3.1 贫困县发展概况
        4.3.2 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政策规定
        4.3.3 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的典型案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双重差分模型
    5.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5.1.1 研究假设
        5.1.2 双重差分模型构建
    5.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1 变量选取
        5.2.2 数据来源
    5.3 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对农业产出的效应
        5.3.3 对农民收入的效应
        5.3.4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基于中介效应模型
    6.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6.1.1 研究假设
        6.1.2 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6.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2.1 中介变量选取
        6.2.2 数据来源
    6.3 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农业产出的传导效应
        6.3.3 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传导效应
        6.3.4 地方财政涉农支出的传导效应
        6.3.5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与奖励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淮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综述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高标准农田
        2.1.2 高标准农田建设
        2.1.3 政府管理
    2.2 相关理论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政府职能理论
3 淮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管理的现状分析
    3.1 淮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管理现状
        3.1.1 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举措
        3.1.2 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的综合成效
    3.2 淮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2.1 缺乏合理的项目建设规划
        3.2.2 政府管理模式效率较低
        3.2.3 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建设标准偏低
        3.2.4 项目工程建成后运行管理缺位
    3.3 淮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决策信息不充分
        3.3.2 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
        3.3.3 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3.3.4 主体人员观念意识淡薄
4 国外与国内其它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管理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农田建设政府管理经验
        4.1.1 世界银行农业投资项目选项
        4.1.2 美国田纳西流域综合开发规划
        4.1.3 德国立法保障土地治理
    4.2 国内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管理的举措
        4.2.1 江西省发行专项债券解决资金难题
        4.2.2 济南市“三步”编制农田建设规划
        4.2.3 常德市委托第三方参与监督管理
    4.3 国内外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管理的启示
        4.3.1 坚持科学规划是前提
        4.3.2 严格依法办事是保障
        4.3.3 专业管理机构参与是趋势
        4.3.4 建成后长效管护是关键
5 加强淮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管理的对策分析
    5.1 科学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5.1.1 摸清项目底数为制定规划提供依据
        5.1.2 统筹制定规划内容
    5.2 构建完善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体制
        5.2.1 制定完善高标准农田法规
        5.2.2 优化行政审批流程
        5.2.3 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
    5.3 拓宽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渠道
        5.3.1 加快农田建设资金整合
        5.3.2 明晰基础设施产权归属
        5.3.3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5.4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运行管理
        5.4.1 鼓励全社会参与高标准农田管护
        5.4.2 明确管护主体与责任
        5.4.3 创新可持续的管护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南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文献综述
        1.3.1 国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研究
        1.3.2 国内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内容
        1.5.2 研究的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1.6.1 主要创新点
        1.6.2 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行政执法
        2.1.2 综合行政执法
        2.1.3 农业综合行政执法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国家和政府治理体系相关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新时代服务型政府理论
第三章 南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情况
    3.1 南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历次实践
    3.2 南宁市农业综合执法队伍改革实施情况
        3.2.1 政策依据
        3.2.2 机构批复形式、机构设置、机构性质和级别
        3.2.3 职责权限
        3.2.4 职能范围
        3.2.5 编制职数
    3.3 南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主要成效
第四章 南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现状调查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调查问卷设计
        4.2.1 设计原则
        4.2.2 参考标准
        4.2.3 调研的目的、内容、对象和途径
    4.3 调查问卷执法者、执法对象基本信息情况
    4.4 南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成效的评价和原因分析
        4.4.1 南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成效评价
        4.4.2 影响南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成效的主要原因
        4.4.3 南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成效的主要原因分析
    4.5 南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现状SWOT分析
        4.5.1 南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优势分析(S)
        4.5.2 南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劣势分析(W)
        4.5.3 南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面临的发展机遇分析(O)
        4.5.4 南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面临的威胁分析(T)
    4.6 有效受访者反馈的建议
    4.7 南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SWOT矩阵分析
    4.8 小结
第五章 江苏省农业综合行政法改革经验借鉴与启示
    5.1 江苏省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经验
        5.1.1 江苏省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过程
        5.1.2 主要成效
    5.2 南京、常州两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主要做法
        5.2.1 南京市农业执法改革主要做法
        5.2.2 常州市农业执法改革主要做法
        5.2.3 南京市、常州市与南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比较分析
    5.3 南京市和常州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启示
第六章 进一步完善南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对策建议
    6.1 贯彻农业农村发展新要求,落实农业执法改革促经济
    6.2 运用新时代改革理论指导,建设服务型农业执法体系
    6.3 借助深化机构改革东风,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6.4 发挥综合行政执法热点,创新执法监管方式
    6.5 利用科学调查研究深度,完善配套工作机制
    6.6 深入贯彻党的理论新潮,坚持和加强党建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南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调查问卷(执法者)
附录 B 南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调查问卷(执法对象)
致谢

(4)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格局、过程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进展
        1.2.1 理论政策研究
        1.2.2 影响因素研究
        1.2.3 评价体系研究
        1.2.4 发展模式研究
        1.2.5 研究进展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案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关键问题
        1.3.3 研究方案
        1.3.4 创新点
第2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与辨析
        2.1.1 农产品主产区
        2.1.2 农业绿色发展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主体功能区理论
        2.2.2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2.4 产业生态学理论
        2.2.5 系统科学理论
        2.2.6 自组织理论
第3章 农业绿色发展动态水平
    3.1 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综合概况
        3.1.1 自然概况
        3.1.2 人口分布
        3.1.3 经济发展
        3.1.4 类型分区
        3.1.5 空间基础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理论依据
        3.2.2 政策依据
        3.2.3 设计原则
        3.2.4 指标体系
    3.3 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
        3.3.1 极值熵权法
        3.3.2 测度结果
    3.4 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分析
        3.4.1 总体水平
        3.4.2 分项水平
        3.4.3 水平分类
第4章 农业绿色发展空间格局
    4.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4.2 空间关联结构分异
        4.2.1 空间依赖性分布
        4.2.2 空间异质性分布
    4.3 空间敛散分布格局
        4.3.1 空间发散型格局
        4.3.2 空间收敛型格局
第5章 农业绿色发展演进过程
    5.1 耦合协调度模型
    5.2 发展阶段判别
        5.2.1 高级阶段
        5.2.2 中高级阶段
        5.2.3 中级阶段
        5.2.4 初级阶段
    5.3 过程差异分析
        5.3.1 不同发展阶段维度差异
        5.3.2 同一发展阶段程度差异
    5.4 时空演进模拟
        5.4.1 时序演进过程
        5.4.2 空间演进过程
        5.4.3 时空演进特征
第6章 农业绿色发展作用机理
    6.1 作用机理模型
        6.1.1 特定功能内在驱动
        6.1.2 环境条件外在推动
        6.1.3 系统及子系统结构
    6.2 要素互作机制
        6.2.1 互惠共生
        6.2.2 协同共生
        6.2.3 城乡共生
        6.2.4 响应-适应
    6.3 系统运作方式
        6.3.1 农业循环发展
        6.3.2 农业低碳发展
        6.3.3 农业生态发展
第7章 农业绿色发展调控路径
    7.1 现代农业产业链(带)调控
        7.1.1 农业产业链上游调控
        7.1.2 农业产业链中游调控
        7.1.3 农业产业链下游调控
        7.1.4 优势特色产业带调控
    7.2 现代农业产业配置调控
        7.2.1 结构配置优化
        7.2.2 要素配置优化
        7.2.3 空间配置优化
    7.3 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
        7.3.1 生态农业示范园
        7.3.2 观光农业旅游园
        7.3.3 绿色食品生态园
        7.3.4 农业科技展示园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研究 ——以泰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价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创新点
第2章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地方政府职能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标准农田
        2.1.2 政府职能
        2.1.3 地方政府职能
    2.2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的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公共选择理论
        2.2.3 项目管理理论
    2.3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地方政府职能定位
        2.3.1 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主体来定位
        2.3.2 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来定位
        2.3.3 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流程来定位
第3章 泰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概况
    3.1 泰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情况
        3.1.1 “十二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情况
        3.1.2 “十三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情况
    3.2 泰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效益分析
        3.2.1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2.2 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
        3.2.3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2.4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3 泰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投资增长乏力,投资规模不足
        3.3.2 投资标准偏低,省级配套缺乏连续性
        3.3.3 偏重工程投资,忽视配套投入
        3.3.4 部门规范繁多,行业依据不够
第4章 泰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政府职能现状分析
    4.1 泰州市发挥政府职能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举措与基础
        4.1.1 泰州市发挥政府职能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举措
        4.1.2 泰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政府职能发挥的基础
    4.2 泰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4.2.1 决策方面:建设规划与建设需求不一
        4.2.2 组织方面:政府管理模式急需优化
        4.2.3 协调方面:投资渠道分散、申报程序繁琐
        4.2.4 控制方面:施工质量往往不符标准
        4.2.5 监督方面:验收、建后管护存在瑕疵
    4.3 泰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政府职能存在问题的成因
        4.3.1 信息不对称
        4.3.2 建设经费趋紧
        4.3.3 协调职能欠佳
        4.3.4 主体素质不高
第5章 高标准农田建设地方政府职能优化路径分析
    5.1 优化决策职能
        5.1.1 前期摸底调查,使政策有据可依
        5.1.2 健全需求表达机制,倾听农民呼声
        5.1.3 完善相关制度规范
    5.2 优化组织职能
        5.2.1 开源节流,保障配套资金
        5.2.2 开拓创新,投资主体多元化
        5.2.3 强农惠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5.3 完善协调职能
        5.3.1 深化简政放权
        5.3.2 创新管理方式
    5.4 强化控制、监督职能
        5.4.1 完善项目建设和建后管护机制
        5.4.2 加强项目建设信息化监管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基于主题创意的休闲农业园区调研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 ——以苏南地区省级主题创意农园实证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休闲农业
        2.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2.2 创意产业
        2.2.1 概念的提出
        2.2.2 国内外发展概况
    2.3 创意农业
        2.3.1 概念的提出
        2.3.2 国内外发展概况
    2.4 农园的主题化、特色化与差异化发展
        2.4.1 市场发展的产物
        2.4.2 国内外发展情况
    2.5 休闲农业评价
        2.5.1 评价对象
        2.5.2 评价方法
第三章 江苏省乡村旅游与休闲创意农业建设情况
    3.1 江苏省乡村旅游与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3.2 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发展概况
        3.2.1 内涵与要求
        3.2.2 数量与分布
        3.2.3 类型与规模
        3.2.4 存在的问题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南地区省级主题创意农园示范点现状调研情况
    4.1 苏南地区休闲农业建设概况
    4.2 调研点案例概述
        4.2.1 南京市溧水区花师傅DIY玫瑰园
        4.2.2 南京市溧水区秦淮梅(廉洁)文化博览园
        4.2.3 南京市六合区巴布洛游牧园
        4.2.4 南京市浦口区望月海棠主题园
        4.2.5 南京市高淳区白牡丹枫彩创意园
        4.2.6 无锡市锡山区玫瑰文化主题创意农园
        4.2.7 常州市新北区壕熊庄园
        4.2.8 常州市金坛区花神文化创意农园
        4.2.9 常州市金坛区华东玫瑰风情园
        4.2.10 苏州市高新区泰迪农场
        4.2.11 镇江市句容市江苏茶博园
        4.2.12 镇江市句容市伏热花海主题创意农园
    4.3 苏南地区主题创意农园案例建设现状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综合评价模型构建与调研案例评价分析
    5.1 评价模型构建原则
    5.2 评价方法
        5.2.1 层次分析法
        5.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5.3 评价模型构建和评分标准说明
        5.3.1 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示范点建设开发评价模型构建
        5.3.2 评分标准说明
    5.4 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示范点建设成效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5.4.1 评价因子权重计算结果
        5.4.2 权重分配结果总结与分析
        5.4.3 综合评价结果
        5.4.4 综合评价结果总结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调研案例提升建议与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整体开发优化提升策略
    6.1 苏南地区案例调研点优化提升建议
    6.2 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建设开发优化与提升策略
        6.2.1 紧扣主题创意核心,拓展深化主体产业
        6.2.2 凸显农业元素特征,丰富项目活动体验
        6.2.3 提高建设维护水平,实现景观持续表达
        6.2.4 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培育相关专业人才
        6.2.5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提升推广宣传水平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江苏省2017、2018年主题创意农园名单
    附录2 权重确立调查问卷
    附录3 权重确立原始数据
    附录4 江苏省主题创意农园示范点案例综合评价因子分值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致谢

(7)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 ——基于江苏省种植业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假说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假说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数据来源
        1.4.1 技术路线图
        1.4.2 数据来源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存在的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市场失灵理论和需求管理理论
        2.1.2 经济增长理论
        2.1.3 公共产品理论
        2.1.4 农业投资理论
        2.1.5 公共财政理论
        2.1.6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财政支农支出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2.2.2 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
        2.2.3 文献评述
3 财政支农支出的经济学分析
    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3.1.1 财政支农支出
        3.1.2 农业生产
        3.1.3 农民
        3.1.4 财政支农支出的绩效
    3.2 政府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3.2.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3.2.2 农业是弱质产业,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冲击
        3.2.3 农业生产的正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特征非常显着
        3.2.4 农业部门投资回报低,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处于不利地位
    3.3 财政支农支出促进农业种植业生产的理论分析
        3.3.1 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框架
        3.3.2 基于凯恩斯主义IS-LM模型的分析
        3.3.3 基于凯恩斯主义AD-AS模型的分析
    3.4 财政支农支出不同分项支出的作用机制分析
    3.5 财政支农政策的国际经验借鉴
        3.5.1 WTO《农业协议》及国内支持规则
        3.5.2 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农政策
        3.5.3 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支农政策
        3.5.4 国外财政支农政策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3.6 本章小结
4 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配置分析
    4.1 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量变化
    4.2 江苏省财政支农总量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4.3 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配置
        4.3.1 理论模型的构建
        4.3.2 数据处理与计量分析
        4.3.3 最优规模配置的判断
    4.4 本章小结
5 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配置分析
    5.1 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变化及其不足
    5.2 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促进农业种植业生产的最优结构配置
        5.2.1 理论模型的推导
        5.2.2 实证模型的构建
        5.2.3 数据处理与变量说明
        5.2.4 面板数据模型
        5.2.5 实证分析模型估计结果
        5.2.6 财政改革前后实证结果的对比分析
        5.2.7 估计结果讨论与结构配置效率的判断
    5.3 农业补贴支出视角下种植业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
        5.3.1 农业生产补贴政策现状
        5.3.2 种植业生产效率测算的研究方法
        5.3.3 效率测算SFA模型估计结果与讨论
        5.3.4 农业补贴视角下技术效率的比较与分析
    5.4 农业合作经营支出对种植业生产的影响
        5.4.1 江苏省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5.4.2 模型设定
        5.4.3 实证分析模型估计结果
        5.4.4 模型结果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的区域配置分析
    6.1 江苏省区域财政支农投入的空间格局
        6.1.1 江苏省区域划分与地区发展差异
        6.1.2 江苏省区域财政支农投入的空间非均衡分布
    6.2 江苏省区域财政支农投入的地区差距:指标度量与结构分解
        6.2.1 江苏省区域财政支农投入力度的地区差距及其变动趋势
        6.2.2 江苏省区域财政支农投入规模的地区差距及其变动趋势
        6.2.3 江苏省区域财政支农投入地区差距的结构分解
    6.3 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促进农业种植业生产的区域配置分析
        6.3.1 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的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区域配置的效率优化
        6.3.2 财政支农支出影响效应的区域差异与区域配置效率的判断
    6.4 本章小结
7 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的绩效与技术效率
    7.1 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政策效果的现状分析
    7.2 基于AHP模型的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7.2.1 层次分析法(AHP)
        7.2.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2.3 构造判断矩阵、权重计算与一致性检验
        7.2.4 代入指标数值进行支农绩效的具体测算与结果讨论
    7.3 基于DEA模型的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技术效率分析
        7.3.1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7.3.2 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的技术效率
        7.3.3 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的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
        7.3.4 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报酬阶段与投入产出投影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全文总结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评估研究 ——以兴化市201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已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技术路线图
    1.6 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2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概述
    2.1 土地治理项目的内涵和类型
        2.1.1 土地治理项目的内涵
        2.1.2 土地治理项目的类型
    2.2 土地治理项目的立项条件
    2.3 土地治理项目的资金管理
        2.3.1 土地治理项目的资金使用范围
        2.3.2 土地治理项目的投资与绩效
    2.4 土地治理项目的管理
        2.4.1 前期工作阶段
        2.4.2 申报批复阶段
        2.4.3 项目实施阶段
        2.4.4 验收管护阶段
3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评估
    3.1 土地治理项目评估的内容
    3.2 土地治理项目的选择
        3.2.1 自然资源条件
        3.2.2 经济社会条件
        3.2.3 项目区优势及制约因素
    3.3 土地治理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3.4 土地治理项目的建设标准
        3.4.1 国家土地治理项目的建设总体标准
        3.4.2 江苏省土地治理项目的建设标准
    3.5 土地治理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5.1 评价的主体及依据
        3.5.2 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
        3.5.3 评价指标体系
    3.6 土地治理项目评估存在的问题
4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评估的案例分析
    4.1 项目区的选择
        4.1.1 自然概况
        4.1.2 社会经济状况
        4.1.3 基础设施
    4.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2.1 项目区的制约因素
        4.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2.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4.3 项目规划设计
        4.3.1 指导思想
        4.3.2 选项原则
        4.3.3 建设标准
        4.3.4 方案选定
    4.4 建设任务和建设内容
        4.4.1 建设任务
        4.4.2 建设内容
    4.5 项目资金筹措
        4.5.1 资金筹措方案
        4.5.2 项目投资概算
    4.6 项目区效益评价
        4.6.1 经济效益
        4.6.2 社会效益
        4.6.3 生态效益
    4.7 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
        4.7.1 组织机构设置
        4.7.2 实施管理
        4.7.3 运行管理与维护
    4.8 案例分析结论
5 启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现状评价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江苏省丘陵山区基本状况
2 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现状
3 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做法
    3.1 集中连片, 规模开发
    3.2 突出重点, 产业开发
    3.3 创新机制, 多元开发
    3.4 依托院校, 科技开发
    3.5 健全制度, 规范开发
4 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4.1 开发速度与形势发展不适应
    4.2 开发项目规模要求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
    4.3 开发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
    4.4 重视项目前期建设, 后续管理工作薄弱
    4.5 项目开发资金投入强度与实际需要差距较大
    4.6 开发配套资金筹措难以落实
    4.7 开发体制和机制尚显僵化
    4.8 项目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5 推进和完善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科学规划, 实现持续发展
    5.2 发展各类合作组织, 构筑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
    5.3 坚持龙头带动, 培育优势产业
    5.4 强化科技支撑, 提高开发效益
    5.5 进一步完善开发项目的管理制度
    5.6 加强组织领导, 密切部门协作配合形成开发合力

(10)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绩效评估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本文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研究
    2.1 丘陵及丘陵山区
    2.2 农业综合开发
        2.2.1 农业综合开发的涵义
        2.2.2 农业综合开发的相关理论
    2.3 农业综合开发绩效评估研究
        2.3.1 国内对农业综合开发绩效评估的研究
        2.3.2 国外典型国家的农业综合开发情况
        2.3.3 国内外农业综合开发绩效评估比较
    2.4 本文采用的绩效评估体系
        2.4.1 绩效评估体系的设计思路
        2.4.2 绩效评估体系的评价指标
        2.4.3 绩效评估体系的指标值确定
        2.4.4 绩效评估体系的指标权重分配
        2.4.5 绩效评估体系的评价方法
3 江苏省丘陵山区基本现状与农业综合开发绩效评估
    3.1 江苏省丘陵山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基本状况
        3.1.1 自然资源概况
        3.1.2 社会经济状况
    3.2 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现状
    3.3 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绩效评估分析
4 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做法、典型模式、成效和存在的困难
    4.1 江苏省丘陵山区的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4.1.1 集中连片,规模开发
        4.1.2 突出重点,产业开发
        4.1.3 创新机制,多元开发
        4.1.4 依托院校,科技开发
        4.1.5 健全制度,规范开发
    4.2 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典型模式及分析
        4.2.1 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典型模式
        4.2.2 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模式的区别
    4.3 江苏省丘陵山区的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成效
        4.3.1 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显着改善
        4.3.2 调结构,育特色,建成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生产基地和示范园区
        4.3.3 发展高效农业,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发展
        4.3.4 创新机制,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开辟高效开发的新路径
    4.4 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4.4.1 开发速度与形势发展不适应
        4.4.2 开发项目规模要求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
        4.4.3 开发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
        4.4.4 重视项目前期建设,后续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4.4.5 项目资金投入力度与实际需要差距较大
        4.4.6 开发配套资金筹措困难重重
        4.4.7 开发体制和机制尚显僵化
        4.4.8 项目管理水平有待改进
5 推进和完善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科学规划,实现持续发展
    5.2 发展各类合作组织,构筑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
    5.3 优化开发主体,创新开发机制
    5.4 坚持龙头带动,培育优势产业
    5.5 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扶持范围,实现多元开发
    5.6 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开发效益
    5.7 进一步完善开发项目的管理制度
    5.8 加强制度建设,尽快出台和完善有关的政策法规
    5.9 加强组织领导.密切部门协作配合形成开发合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规划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评价及其优化[D]. 杨广勇. 山东大学, 2020(04)
  • [2]淮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管理策略研究[D]. 陶浩.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8)
  • [3]南宁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现状与对策研究[D]. 蒋文洲. 广西大学, 2020(07)
  • [4]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格局、过程与机理研究[D]. 刘云达.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0(05)
  • [5]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研究 ——以泰州市为例[D]. 莫莠囡. 湘潭大学, 2019(02)
  • [6]基于主题创意的休闲农业园区调研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 ——以苏南地区省级主题创意农园实证项目为例[D]. 王茜.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 ——基于江苏省种植业的实证分析[D]. 吴怀军.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8]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评估研究 ——以兴化市201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为例[D]. 邵曼琳. 扬州大学, 2011(05)
  • [9]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现状评价与对策[J]. 樊磊,宋力沁. 江苏农业科学, 2009(06)
  • [10]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绩效评估及对策研究[D]. 樊磊.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标签:;  ;  ;  ;  ;  

江苏省“十五”农业综合发展规划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