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外垃圾处置刺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斌[1](2021)在《鲁西南地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 ——以菏泽市大屯镇为例》文中认为
李盼盼[2](2021)在《成都市竹园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伴随国内经济的全面发展,城市化建设也随之逐渐推进,这也使得城市生活垃圾的数量呈几何型递增,因此“垃圾围城”成为现阶段我国城市治理中的焦点问题。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垃圾,不但侵蚀着城市及周边的土地资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形象”,更有甚者这些生活垃圾会逐渐污染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并破坏经济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因此,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是未来城市治理的必经之路,同样亦为落实绿色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更是打赢环境治理攻坚战的核心要素。自2020年伊始,成都市竹园社区就已经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试点工作,截止2021年初成都市竹园社区在治理体系上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不过在实行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大量的问题。此次研究侧重于成都市竹园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工作历程,经查阅文献,整理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治理实践;同时根据成都市竹园社区实际情况,经访谈以及调查问卷等方法,对成都市竹园社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的现状、体系以及运行机制予以多维度分析,深层次剖析了成都市竹园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问题以及背后成因,在借鉴国内外垃圾分类治理经验的先决条件下,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及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竹园社区为研究目标,概述了成都市竹园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现状,同时明确了成都市垃圾分类进程中政府、市场主体、居民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现状。在此基础上以政府、市场主体、非政府组织以及居民等四个方面作为主导探究了成都市竹园社区垃圾分类治理的问题。同时依附于协同治理理论,明确成都市竹园社区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的成因。再次,借鉴国内外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典型,介绍发达国家与我国发达城市垃圾分类的先进经验,为成都市垃圾分类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最后,从政府、市场主体、非政府组织与住户的角度探究协同治理垃圾分类的有效对策。
廖祖双[3](2021)在《桂林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政策执行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活垃圾围城成为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突出的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给地区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我国愈加重视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的解决,社会各界开始以保护环境为宗旨,呼吁全社会重视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我国2000年便开始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桂林市作为我国着名的旅游城市及我国最早一批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的城市之一,桂林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和城市环境的治理,也相继在桂林市部分区域实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然而生活垃圾分类效果并不理想。相反,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生活垃圾猛增的态势使得桂林市陷入了城市环境治理的困境。破解桂林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中的难题,有利于提高桂林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的成效,从而推动桂林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的发展进程,加快我国垃圾分类试点的前进步伐。为此,本研究结合文献、访谈及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并借助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作为分析框架,对桂林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政策出台的现状、政策执行的效果以及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政策执行效果不佳的真正原因所在。并充分借鉴德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上海、台湾地区等国内发达城市在生活垃圾分类方面的先进做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桂林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政策执行的建议。结果表明,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工作困难重重、政策实施过程中居民积极性倍受打击、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监督、相关市场主体力量参与不足、试点区域经费压力大,收费矛盾突出等是当前桂林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政策执行中较为突出的问题。经过细致分析和研究,发现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政策本身、政策执行主体、政策目标群体以及政策执行环境是阻碍当前桂林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政策执行效果不佳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政策执行目标分解缺乏科学性、政策执行主体重效率轻科学性、目标群体政策参与力度不足以及财政投入不合理,垃圾分类容器配置不足、社会文化氛围不浓厚等。为此提出明确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执行目标,建立垃圾分类长效管理机制、完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实行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拓宽政策宣传渠道,强化目标群体生活垃圾分类意识、足额配备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建议。
张梦玥[4](2021)在《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使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生活垃圾分类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立法作为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途径,其必要性凸显出来。过去二十年,我国多层次打造生活垃圾分类法律体系,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为此,需要对此进行不断的完善,建构真正符合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际需要的法律实施保障体系,摸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道路。围绕上述思路,本文分成五章对当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一章为导论,包括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梳理总结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是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概述,重点阐释了城市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内涵以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相关理论,肯定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的必要性:既是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垃圾分类制度法治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促进垃圾减量、实现资源再生的需要。第三章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现状进行分析,梳理现有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以此为基础对立法的突破和缺失进行辩证分析。在立法突破方面,我国实现了环境道德法律化、强化减量化原则和减量目标、重视问题导向解决生活垃圾分类。在立法缺失方面,存在法律不健全且条文分散、地方分类标准频繁变动不统一、各类主体法律职责划分不合理、内外监督制度建构不健全、激励机制发挥作用范围有限等问题。第四章选择以日本的生活垃圾分类法律为借鉴对象,说明借鉴原因,介绍该国各阶段生活垃圾分类立法背景,进一步分析日本有关生活垃圾分类法律制度中具有代表性的基本法、综合法、专项法,从而总结出日本生活垃圾分类成功的立法经验。最后,第五章节提出完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的对策建议,着重从完善垃圾分类法律体系、制定合理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明确相关主体法律义务、健全内外监督制度、落实垃圾分类奖惩制度度这五个方面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框架进行完善,力图破解我国城市“垃圾围城”困境。
李叶琳[5](2021)在《哈尔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展哈尔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问题与对策研究,对于倡导节约资源、践行新发展理念、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绿色发展理论、公共治理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研究什么是城市生活垃圾及其分类处理,哈尔滨市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分类处理能力和情况。分析发现哈尔滨市在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组织实施当中分别面临着居民参与热度不高、混合收集较为普遍、专业车辆应用不足、形式主义客观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对策建议:以宣传系统化促进绿色生活习惯形成,完善政策法规保障生活垃圾分类推行,优化治理机制推动统筹服务能力提升,以分类处理产业化发挥行业集约效应。得出哈尔滨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积极向好的态势已开始萌发,通过采取必要举措可望得到持续提升的结论。
盛雪峰[6](2021)在《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增加,商品的数量、种类日益增多,包装趋于繁琐,从而导致城市生活垃圾数量每年都在递增。因此,垃圾分类迫在眉睫,垃圾分类不是小事,它不仅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大连市每年产生的垃圾总量庞大,当城市生活垃圾处于饱和状态,便出现了“垃圾围城”现象,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生态平衡,降低了居民在城市生活的幸福感。近年来,大连市对垃圾分类处置管理研究,在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效果看,并没有全面推广垃圾分类工作。本论文通过访谈法和比较研究方法,形成了分析现状、提出问题和形成原因、解决对策的论文结构。通过对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管理现状的研究,发现垃圾分类处置存在投放准确率低、混收混运现象严重、配套设施落后、企业分类处理技术落后、生活垃圾资源化水平低等问题。限制垃圾分类处置的主要原因:从政府管理层面分析,包括法律监管、组织协调、财政资金投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等因素;从企业能力方面,包括垃圾资源产业和处理技术创新因素;从公众参与方面,涉及分类知识和激励机制因素。为完善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管理工作,在分析借鉴国内外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大连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坚持政府主导,包括加强法制执法监管、完善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强调部门之间协调管理和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倡导多元主体协力,包括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和倡导企业源头减量;鼓励公众参与,包括加强分类投放教育和建立奖励激励机制。
古良红[7](2020)在《成都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影响因素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生态美丽家园,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断增强。实行垃圾分类管理,改变传统集中打包倾倒填埋的“奔放式”管理模式,从源头上将生活垃圾按成分及二次转化率等进行分类,再到垃圾处理站分类回收、处理及转化,在有限的土地资源空间内实现“垃圾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既能使部分资源重新分配,又能改善环境问题。2019年7月,上海市实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没有进行垃圾分类和未指定投放到指定垃圾桶内等行为会被罚款和行政处罚;2020年5月1日,北京市正式实施《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也进入法治化、常态化、系统化轨道。作为一名城市管理的参与者,深刻意识到在努力创造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今天,通过垃圾源头分类管理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此,结合作者近几年城市管理工作的一些体会,再充分调查研究分析成都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现状,归纳总结出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改进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对策建议,提高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本文主要以成都市为例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搜集整理国内外垃圾源头分类研究现状,以循环经济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外部性理论等为理论基础,构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框架。通过对成都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现状进行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及座谈访问的形式,了解居民对垃圾分类意愿、分类行为方式倾向和现有垃圾分类效果的评价与建议,通过对调查样本进行分析,以明确影响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基于实证分析结论并结合国内外垃圾分类实施成功经验、作者个人工作经历等,针对性提出改进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对策和思路供政府决策者和管理者参考,为“生态成都,宜居成都”在城市垃圾源头分类管理方面的发展贡献微薄力量。
陈淑娟[8](2020)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作用研究 ——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垃圾作为城市发展的附属物也随之而来,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围城”之痛,如何有效解决相关难题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议题,垃圾处理也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一件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实践中,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公共服务,一直由政府主导供给,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缺乏政府干预的内在逻辑。探索政府作用管理新模式,改变传统僵化的政府作用方式,构建适合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现代化的垃圾处理的系统性管理体系成为必然要求。本文主要以政府干预理论为主、公共治理理论为辅作为研究视角,提出了一个以强干预建秩序、弱干预保秩序的政府干预理论下的分析框架。据此,本文章对合肥市生活垃圾处理中的政府作用进行分析研究。跟之前学者多选择北上广等超大型城市为研究案例不同的是,本文选取合肥市这种特大型城市且在我国城市中具有承上启下地位的省会级城市为案例,通过对合肥市垃圾处理中政府行为措施及现状的调研分析,发现我国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作用不足的普遍性表现,比如缺乏系统性的政府干预机制,强干预偏差方面的政府职责不明确、法制手段缺失以及弱干预不足方面的宣传教育配套政策不到位、社会主体参与不充分等问题。文章进一步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层次原因分析,借鉴国内外标杆城市的处理经验,提出系统性的干预思路,并分别从强干预和弱干预角度提出具体的干预措施。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是对我国政府提出的新的历史任务,也是政府职能不断扩大的根本体现。针对文章发现的问题,最终提出一种适用我国大多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政府干预路径选择,即“强干预”与“弱干预”手段实时配合、政府主导多元主体互动参与的政府干预模式。旨在强调在垃圾处理过程中政府干预作用空间及限度、如何准确干预发挥作用,构建一种“强干预建秩序,弱干预保秩序”的垃圾管理机制,形成强弱手段并存的制度变迁路径。并通过积极引入多元主体充分参与垃圾处理活动中,不断丰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供给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推动垃圾处理政策成功实施,有效解决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难题。
韩蕊[9](2020)在《济南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济南市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建筑行业规模发展迅速,建筑废弃物的产量增速也随之加快。巨大的建筑废弃物产量对城市的生态和生活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一直以来济南市建筑废弃物的处置方式大多为粗放式的露天堆放和填埋,市区十几个建筑垃圾填埋场几近饱和,造成的土地占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发展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迫在眉睫。本文以促进济南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为出发点,基于《济南市统计年鉴》官方建筑面积相关统计数据,计算得到济南市20112018年建筑废弃物的大致产量,说明近年来济南市建筑废弃物产量的庞大程度和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通过调查目前建筑废弃物的排放、运输、消纳及资源化利用等情况,分析得出济南市发展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面临的政策体系不健全、扶持举措待落地、多头管理效率低、技术水平待增强、发展积极性待提高等困难和问题。在分析日本、韩国、德国及部分国内城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选取16个初始影响因素,借助于李克特量表设计了网络调查问卷进行广泛调研。基于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思想,运用SPSSAU在线数据平台对调研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制约济南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各个参与方对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贡献程度和外部客观条件。根据济南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和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政策体系,落实扶持举措,转变投资观念,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合作,提高资源化技术水平,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各界资源化参与积极性等相应对策和建议。
徐慧[10](2020)在《青藏高原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承载着1800多万人,年产生活垃圾400万t以上。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生活垃圾的产量及填埋场建设运行的数量日益增多,填埋场作为目前该区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理设施,已经遍布高原。当前,由于填埋场设施设备建设不健全,运行管理过程不规范,填埋场运行和稳定化时间长,二次污染日益凸显,导致填埋场环境风险逐渐增加。鉴于青藏高原寒旱低氧,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并且是我国及东南亚多条主要江河的源头区,被称为“亚洲水塔”,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因此,结合青藏高原的特点,以及填埋场的污染现状,构建青藏高原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评价体系,对保护该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按照潜在风险源-污染物迁移途径-潜在风险受体的全过程分析,社会-经济-技术的多角度考虑,以专家问卷调查、层次分析为研究方法,构建了青藏高原高原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评价体系,并开展案例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青藏高原填埋场附近地下水已受到硝酸盐(PI=1.87)、氟化物(PI=1.12)、重金属Pb(PI=1.14)的轻微污染;附近地表水主要受到TN(PI=1.12),TP(PI=1.4)的轻微污染;附近土壤受高背景As的影响明显,其中Hg的地积累指数偏高(1<Igeo≤3)。(2)构建了青藏高原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评价体系,风险按高(Ⅰ,7<P≤10)、较高(Ⅱ,4.5<P≤7)、中等(Ⅲ,2<P≤4.5)、较低(Ⅳ,1<P≤2)、低(Ⅴ,0<P≤1)5个等级划分,并对各指标进行了量化分级。评价体系中,准则层1包括潜在风险源(权重为58.27%)、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权重为29.4%)、潜在风险受体(权重为12.33%);准则层2中潜在风险源包括填埋场特征(权重为35.79%)、填埋场管理(权重为22.49%);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包括水-土中的迁移(权重为16.07%)、大气中的迁移(权重为8.41%)、迁移距离(4.92%);潜在风险受体包括生态系统(权重为8.99%)、人类社会(3.34%),以及指标层中的16个指标。(3)评价指标权重受专家职业类别、从业地域、从业经验影响明显。职业类别上: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更重视潜在风险源、行政管理专家更重视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企业固废技术专家更重视潜在风险受体;从业地域上:西藏地区专家更关注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从业经验上:资深专家更关注潜在风险源。最终确定以资深专家的指标权重为评价依据。(4)评价了LS生活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其环境风险指数为:5.71,风险处于较高水平。主要由于入场垃圾特性其它类(包含有害垃圾)组分偏高、填埋场设施设备维护较差、填埋场管理不规范导致。(5)提出强化监管力度,提升填埋场管理水平;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减少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入场;提升填埋场市场化运行水平;加大资金投入,增强技术人员能力,制定详细的管理规范等风险防范措施。
二、国内外垃圾处置刺状及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外垃圾处置刺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成都市竹园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城市生活垃圾 |
二、治理 |
三、生活垃圾分类 |
四、生活垃圾分类治理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协同治理理论的概念 |
二、协同治理理论的特征 |
三、协同治理理论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启示 |
第二章 成都市竹园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政策发展历程 |
一、初步探索阶段 |
二、试点倡导阶段 |
三、严格管控阶段 |
第二节 成都市竹园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现状 |
一、成都市竹园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流程及特色 |
二、政府参与垃圾分类治理的主导作用 |
三、企业参与垃圾分类治理现状 |
四、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治理现状 |
五、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治理现状 |
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间的互动 |
第三节 成都市竹园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生活垃圾分类主导工作力度不足 |
二、企业主体缺乏参与积极性 |
三、社会组织参与度不足 |
四、社区居民缺乏垃圾分类意识 |
第三章 成都市竹园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政府层面 |
一、政府侧重宣传,未设置配套设施 |
二、政府对垃圾分类治理缺乏财政支持 |
三、政府没有专门法律制定 |
四、政府缺乏垃圾分类专业院校的建设 |
第二节 市场主体层面 |
一、环保企业投入较大,缺乏参与性 |
二、环保企业的垃圾处理技术陈旧 |
三、垃圾分类行业市场化运作水平偏低 |
四、企业的监督绩效考核机制存在漏洞 |
第三节 社会环保组织层面 |
一、社会环保组织参与垃圾分类治理比例低 |
二、社会环保组织参与垃圾分类治理的职能模糊 |
三、社会环保组织参与垃圾分类治理的合法身份确认难 |
四、社会环保组织缺乏人才支撑 |
第四节 社区居民层面 |
一、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较为浅显 |
二、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 |
三、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教育不够重视 |
第四章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国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经验 |
一、德国明确法律、落实权责 |
二、日本宣传教育、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 |
三、国外垃圾分类治理经验对成都市的启示 |
第二节 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经验 |
一、台湾地区“产业化”与“宣传鼓励制度” |
二、上海完善新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
三、国内垃圾分类治理经验对成都市的启示 |
第五章 成都市竹园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优化建议 |
第一节 政府应加大财、物投入力度,完善专项立法 |
一、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
二、加强对垃圾分类企业的财政支持 |
三、加速垃圾分类专项立法 |
四、加速构建垃圾分类教育学院 |
第二节 政府引导市场主体提高参与度、加强技术研发 |
一、政府完善垃圾收费制度,提高环保企业参与度 |
二、鼓励企业不断加强垃圾处理技术的研发 |
三、进一步完善健全市场机制 |
四、政府应完善对企业的监督绩效考核机制 |
第三节 规范社会组织注册标准,鼓励参与垃圾分类 |
一、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 |
二、进一步明确社会组织的具体职能 |
三、规范社会环保组织的注册标准 |
四、政府鼓励社会环保组织对人力资源的培养 |
第四节 提高社区居民认知、奖罚并举提高社区居民积极性 |
一、深化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 |
二、奖罚并举让社区居民主动接受垃圾分类 |
三、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环保教育活动中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成都市竹园社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小区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居民) |
附录3 访谈提纲(政府、社区、环保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工作人员) |
致谢 |
(3)桂林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政策执行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国内外述评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访谈法 |
3.问卷调查法 |
(四)研究内容、创新和不足 |
1.研究内容 |
2.研究的创新点 |
3.研究的不足之处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 |
1.生活垃圾分类 |
2.生活垃圾分类试点 |
3.政策执行 |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1.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 |
2.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二、桂林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现状分析 |
(一)桂林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政策执行的基本背景与文本分析 |
1.桂林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政策执行的基本背景 |
2.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政策文件梳理 |
3.桂林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政策的文件梳理 |
(二)桂林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政策执行的基本概况 |
1.试点政策目标概况 |
2.试点政策实施基本概况 |
3.执行要求 |
4.保障措施 |
(三)桂林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政策执行的效果分析 |
1.对政策本身的影响 |
2.对政策执行主体的影响 |
3.对政策目标群体的影响 |
4.对政策环境的影响 |
(四)桂林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工作困难重重 |
2.政策实施过程中居民积极性备受打击 |
3.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监督 |
4.相关市场主体力量参与不足 |
5.试点区域经费压力大,收费矛盾突出 |
(五)本章小结 |
三、桂林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政策执行效果不佳的原因剖析 |
(一)调研基本情况 |
1.调研方法 |
2.问卷样本与发放 |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三)桂林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政策执行效果不佳原因剖析 |
1.政策的制定缺乏合理性 |
2.执行主体工作不科学 |
3.目标群体综合素质不高 |
4.政策执行环境不完善 |
(四)本章小结 |
四、国内外生活垃圾分类先进工作经验借鉴 |
1.构建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的法律体系 |
2.注重人才培育和垃圾产业建设 |
3.实施垃圾按量收费和分类奖惩 |
4.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和社会组织参与相结合 |
五、本文对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政策执行的对策建议 |
(一)基于理想化政策维度的对策 |
1.明确政策执行目标,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
2.加强政策执行法制化,完善制度监管体系 |
3.稳步扩大试点范围,提高政策普及率 |
(二)基于政策主体维度的对策 |
1.完善收费制度,谁污染谁付费 |
2.加强沟通协作,明确职责划分 |
(三)基于目标群体维度的对策 |
1.拓宽政策宣传渠道,强化垃圾分类意识 |
2.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强化管理工作成效 |
(四)基于优化政策执行环境维度的对策 |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有效配备基础设施 |
2.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升竞争力和附加值 |
3.加大知识宣传教育,营造社会和谐氛围 |
4.优化政策法制化环境,提供政策执行保障 |
(五)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调查问卷 |
附录2:访谈提纲 |
致谢 |
(4)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概述 |
2.1 基本内涵 |
2.2 相关理论 |
2.2.1 循环经济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完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的必要性 |
第3章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现状 |
3.1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法律渊源 |
3.1.1 法律 |
3.1.2 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
3.1.3 地方性法规 |
3.1.4 其他规范性文件 |
3.2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突破 |
3.2.1 实现环境道德法律化 |
3.2.2 突出减量化原则和减量目标 |
3.2.3 不断强化问题导向 |
3.3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缺失 |
3.3.1 法律不健全且条文分散 |
3.3.2 地方分类标准频繁变动不统一 |
3.3.3 各类主体分工不合理 |
3.3.4 内外监督制度尚未健全 |
3.3.5 激励机制发挥作用有限 |
第4章 日本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与经验 |
4.1 日本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法律治理概况 |
4.1.1 公共卫生改善阶段 |
4.1.2 生活环境保全阶段 |
4.1.3 循环型社会构建阶段 |
4.2 日本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相关法律制度概况 |
4.2.1 《环境基本法》 |
4.2.2 《废弃物处理法》 |
4.2.3 《再生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 |
4.2.4 《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 |
4.2.5 各种专项立法 |
4.3 日本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经验 |
第5章 完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垃圾分类法律体系 |
5.2 制定合理垃圾分类标准 |
5.3 明确相关主体法律义务 |
5.4 健全内外监督制度 |
5.5 落实垃圾分类奖惩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后记 |
(5)哈尔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城市生活垃圾 |
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
第二节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必要性 |
一、践行新发展理念 |
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三、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
第三节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理论基础 |
一、绿色发展理论 |
二、公共治理理论 |
三、循环经济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哈尔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概况及问题和原因 |
第一节 哈尔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概况 |
一、哈尔滨市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 |
二、哈尔滨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 |
三、哈尔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情况 |
第二节 哈尔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分类投放:居民参与热度不高 |
二、分类收集:混合收集较为普遍 |
三、分类运输:专业车辆应用不足 |
四、组织实施:形式主义客观存在 |
第三节 哈尔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宣传引导对于居民参与程度的影响 |
二、政策法规对于规范全流程分类的影响 |
三、治理机制对于整体推进效能的影响 |
四、资金保障对于组织实施能力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完善哈尔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建议 |
第一节 以宣传系统化促进绿色生活习惯形成 |
一、统筹协调运用宣传资源 |
二、丰富宣传的内容和形式 |
三、构建社会协同宣传平台 |
第二节 完善政策法规保障生活垃圾分类推行 |
一、制定和执行垃圾分类法律法规 |
二、完善垃圾分类推广和收费政策 |
三、出台再生资源行业发展指导文件 |
四、加强政策激励和分类模式探索 |
五、采取措施防止生活垃圾先分后混 |
第三节 优化治理机制推动统筹服务能力提升 |
一、建立城市垃圾分类四级推进机制 |
二、完善垃圾分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
三、发挥分类处理专项规划引导作用 |
第四节 以分类处理产业化发挥行业集约效应 |
一、坚持企业化管理和市场运作 |
二、扶持资源再生循环利用产业 |
三、壮大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产业 |
四、推动垃圾分类处理技术升级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哈尔滨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法规文件汇总表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调查问卷 |
(6)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3.研究评述 |
(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阐释 |
1.城市生活垃圾 |
2.生活垃圾分类 |
3.垃圾分类处理 |
(二)理论基础 |
1.公共治理理论 |
2.公共物品理论 |
3.可持续发展 |
三、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管理的现状 |
(一)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管理的举措 |
1.大连市生活垃圾基本情况 |
2.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组织构架 |
3.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建立 |
4.大连市生活垃圾“四分类”情况 |
5.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情况 |
(二)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管理的成效 |
1.分类体系逐步建立 |
2.分类覆盖范围扩大 |
3.宣传工作效果显着 |
四、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一)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存在的问题 |
1.分类投放准确率低 |
2.混收混运现象严重 |
3.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
4.企业分类处理技术落后 |
5.生活垃圾资源化水平低 |
(二)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政府管理层面 |
2.企业能力方面 |
3.公众参与方面 |
五、国内外垃圾分类处置的经验借鉴 |
(一)国外垃圾分类处置的经验启示 |
1.日本生活垃圾分类处置 |
2.瑞典生活垃圾分类处置 |
(二)国内垃圾分类处置的经验启示 |
1.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 |
2.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 |
六、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管理建议 |
(一)坚持政府主导 |
1.加强法制、执法监管 |
2.完善垃圾分类收运体系 |
3.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
4.强化部门之间协调管理 |
5.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 |
(二)倡导多元主体协力 |
1.鼓励社会组织参与 |
2.倡导企业源头减量 |
(三)鼓励公众参与 |
1.加强分类投放教育 |
2.建立奖励激励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访谈提纲 |
致谢 |
(7)成都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影响因素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总结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城市生活垃圾 |
1.4.2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 |
1.5 理论基础 |
1.5.1 循环经济理论 |
1.5.2 外部性理论 |
1.5.3 计划行为理论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成都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影响因素调查设计 |
2.1 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做法 |
2.1.1 建立了规章制度 |
2.1.2 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
2.1.3 成立了组织机构 |
2.1.4 推行试点工作 |
2.2 研究假设 |
2.2.1 政府方面因素 |
2.2.2 居民方面因素 |
2.2.3 社会因素 |
2.3 问卷设计 |
2.3.1 政府方面 |
2.3.2 居民方面 |
2.3.3 社会方面 |
2.3.4 分类行为 |
2.4 调查对象 |
2.4.1 问卷调查 |
2.4.2 访谈调查 |
2.5 调查实施 |
2.5.1 问卷调查 |
2.5.2 访谈调查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成都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描述 |
3.1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3.1.1 问卷的信度分析 |
3.1.2 问卷的效度分析 |
3.2 问卷描述 |
3.2.1 样本统计描述 |
3.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3 区分度分析 |
3.2.4 探索性因子分析 |
3.2.5 相关性分析 |
3.2.6 差异性分析 |
3.2.7 回归分析 |
3.3 访谈描述 |
3.3.1 政府官员访谈描述 |
3.3.2 市场化运作企业访谈描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成都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分析 |
4.1 政府方面影响因素分析 |
4.1.1 政策制度不健全使得相关政策难以落实 |
4.1.2 宣传动员走形式没有起到宣传普及作用 |
4.1.3 奖惩措施未落实到位难以吸引居民参与 |
4.2 居民方面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居民的生活习惯一时难以改变 |
4.2.2 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认识不高 |
4.2.3 居民欠缺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的知识 |
4.3 社会方面影响因素分析 |
4.3.1 配套设施不完善 |
4.3.2 没有形成舆论监督氛围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进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配套政策,让政策约束指导居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 |
5.2 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生活垃圾分类氛围 |
5.3 优化奖惩措施,让居民自觉主动的进行生活垃圾分类 |
5.4 养成良好习惯,让生活垃圾分类成为自觉行为 |
5.5 提高思想认识,真正意识到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
5.6 主动进行学习,掌握基本的生活垃圾分类知识 |
5.7 完善配套设施,为生活垃圾分类提供硬件保障 |
5.8 强化舆论监督,倒逼居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主要贡献 |
6.3 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成都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8)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作用研究 ——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路线及创新点 |
1.4.1 研究路线 |
1.4.2 研究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城市生活垃圾 |
2.1.2 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 |
2.1.3 政府作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政府干预理论 |
2.2.2 公共治理理论 |
2.3 文章分析框架 |
3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作用现状及问题 |
3.1 城市生活垃圾政府管理历程回顾 |
3.1.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市场化背景 |
3.1.2 城市生活垃圾市场化改革的内涵 |
3.1.3 城市生活垃圾政府管理进程 |
3.2 合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作用现状 |
3.2.1 合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概况 |
3.2.2 合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体制 |
3.2.3 合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作用体现 |
3.3 合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作用不足 |
3.3.1 政府作用的强干预偏差 |
3.3.2 政府作用的弱干预不足 |
4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作用不足的原因分析 |
4.1 政府作用的强干预方面 |
4.1.1 政府转型速度滞后 |
4.1.2 供给服务认知偏差 |
4.1.3 法治手段不健全 |
4.2 政府作用的弱干预方面 |
4.2.1 缺乏社会意识层面引导 |
4.2.2 正向激励措施不足 |
4.2.3 缺乏市场化和产业化引导 |
5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作用体现及经验借鉴 |
5.1 国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作用体现 |
5.1.1 英国伦敦模式 |
5.1.2 新加坡模式 |
5.1.3 德国法兰克福模式 |
5.2 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作用体现 |
5.2.1 上海市模式 |
5.2.2 北京市模式 |
5.2.3 台北市模式 |
5.3 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作用启示 |
6 促进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作用的建议 |
6.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作用干预模式 |
6.1.1 强弱干预手段适时配合 |
6.1.2 政府主导多元主体互动参与 |
6.2 促进政府作用的强干预建议 |
6.2.1 优化管理结构 |
6.2.2 加强制度建设 |
6.2.3 完善监督考评机制 |
6.3 促进政府作用的弱干预建议 |
6.3.1 树立市民本位的宣传教育理念 |
6.3.2 制订有效的激励性措施 |
6.3.3 鼓励社会组织充分参与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济南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基础理论 |
2.1 建筑废弃物 |
2.1.1 建筑废弃物的定义 |
2.1.2 建筑废弃物的分类及组成 |
2.1.3 建筑废弃物的特性 |
2.1.4 建筑废弃物的危害 |
2.2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
2.2.1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定义 |
2.2.2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原则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济南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调查 |
3.1 济南市建筑废弃物产量估算 |
3.1.1 建筑施工废弃物产量 |
3.1.2 建筑拆除废弃物产量 |
3.1.3 建筑装饰装修废弃物产量 |
3.1.4 建筑废弃物总产量 |
3.2 政策体系 |
3.3 职责分工管理情况 |
3.4 济南市建筑废弃物管理处置情况分析 |
3.4.1 济南市城市建筑废弃物的排放 |
3.4.2 济南市城市建筑废弃物的运输 |
3.4.3 济南市城市建筑废弃物的消纳 |
3.4.4 济南市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
3.5 济南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 |
3.5.1 政策体系不健全 |
3.5.2 扶持政策待落地 |
3.5.3 多头管理效率低 |
3.5.4 技术水平待增强 |
3.5.5 发展积极性待提高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内外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践调查分析 |
4.1 国外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践 |
4.1.1 日本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践 |
4.1.2 韩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践 |
4.1.3 德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践 |
4.2 国内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践 |
4.2.1 深圳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践 |
4.2.2 许昌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践 |
4.2.3 漯河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践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济南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对策建议 |
5.1 影响因素选取及量化 |
5.1.1 影响因素选取 |
5.1.2 影响因素量化 |
5.2 调研设计与实施 |
5.2.1 调研对象选择 |
5.2.2 调研方法确定 |
5.2.3 调查问卷设计 |
5.2.4 调研工作实施 |
5.3 调研数据处理 |
5.3.1 信度、效度分析 |
5.3.2 影响因素量化分数数据处理方法 |
5.3.3 主成分分析过程 |
5.3.4 数据处理结果 |
5.4 关键影响因素选取及对策建议 |
5.4.1 关键影响因素 |
5.4.2 对策和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济南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后记 |
(10)青藏高原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填埋场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价 |
1.3.1 环境风险识别 |
1.3.2 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确定 |
1.3.3 层次分析法 |
1.3.4 Yaahp软件 |
1.3.5 权重计算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创新点 |
第2章 青藏高原生活垃圾填埋场概况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区域位置 |
2.1.2 气候条件 |
2.1.3 地形地貌 |
2.1.4 水文地质 |
2.1.5 社会经济 |
2.2 研究区生活垃圾产生与处理处置 |
2.2.1 生活垃圾产生 |
2.2.2 生活垃圾处理处置 |
2.3 研究区填埋场现状调查与评价 |
2.3.1 地理位置 |
2.3.2 调查评价 |
2.3.3 评价结果 |
2.4 小结 |
第3章 青藏高原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
3.1 层次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1 构建原则 |
3.1.2 构建思路 |
3.1.3 指标筛选与确定 |
3.2 层次指标量化 |
3.2.1 量化原则 |
3.2.2 量化等级 |
3.2.3 量化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青藏高原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1 问卷设计与调研对象选择 |
4.1.1 问卷设计 |
4.1.2 调研对象选择 |
4.2 群决策分析 |
4.2.1 权重结果 |
4.2.2 权重分析 |
4.3 权重确定 |
4.4 环境风险指数 |
4.5 小结 |
第5章 青藏高原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评价体系应用 |
5.1 现场调研 |
5.1.1 调查内容 |
5.1.2 风险调查 |
5.2 环境风险评价 |
5.3 风险管控措施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
附录A 青藏高原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B 专家问卷调查对象统计 |
四、国内外垃圾处置刺状及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鲁西南地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 ——以菏泽市大屯镇为例[D]. 张建斌. 东华大学, 2021
- [2]成都市竹园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研究[D]. 李盼盼.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桂林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政策执行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廖祖双.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4]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立法问题研究[D]. 张梦玥.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2021(12)
- [5]哈尔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李叶琳.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6]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管理研究[D]. 盛雪峰.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7]成都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 古良红.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8]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政府作用研究 ——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D]. 陈淑娟.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7)
- [9]济南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D]. 韩蕊.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
- [10]青藏高原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风险评价体系研究[D]. 徐慧.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