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康复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业[1](2021)在《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月至2019-01月天津医院急诊复位室和肢体矫形一病区骨质疏松型Colles骨折患者共6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均运用中医骨伤三期辨证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用药对骨质疏松和骨折进行中医药的系统治疗;同时骨折经指套悬吊牵引及中医手法整复后,试验组用夹板进行外固定,对照组用石膏进行外固定,骨折愈合后均择机拆除外固定。记录并统计治疗前及辨证三期用药11周后骨密度,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即时、两周复查、四周复查、以及两组患者拆除外固定两周后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评分测定,并发症的发生率。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统计学差异。结果:基线资料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密度、VAS评分、骨折分型,均无统计学差异;骨密度对比分析结果:三期辨证用药后试验组骨密度值:-1.96±0.25,对照组:-1.97±0.19,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三期辨证用药完成后组间骨密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掌倾角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拆除固定两周后组内比较、治疗后两周、四周、拆除固定两周后组间对比均是p<0.05,有统计学意义;尺偏角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拆除固定两周后两周组内对比统计值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周、四周、拆除固定两周后组间对比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桡骨高度拆除固定两周后实验组为:1.33±0.28,对照组:1.36±0.27,组间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骨折愈合时间(周):实验组为:11.81±4.91,对照组为:12.89±3.32,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腕关节Gartland和Werley功能评分,试验组优良率为:93.75%,对照组优良率为:71.4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两周试验组VAS评分组间对比p<0.05,拆除固定两周后组间统计结果为p<0.05;治疗前与拆除固定两周后VAS评分组内对比统计:试验组为p<0.05,对照组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四周两组间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对骨质疏松的改善具有明显的效果,对骨折部位进行了非常有效的复位和固定,患者功能恢复情况良好。综上所述,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郭嘉炜,陈晓,苏佳灿[2](2021)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面临的挑战和解决途径》文中研究表明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在骨质疏松症基础上发生的骨折,又称脆性骨折。随着我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骤升,随之而来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增加,骨创伤疾病谱发生了显着变化。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一般骨折的共性和自身特殊性,治疗充满挑战。与此同时,交叉学科的兴起与骨代谢基础研究的深入为提升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带来诸多机遇。笔者从疾病认知、骨折评估、药物研发、内置物设计、术后康复及再骨折预防等方面系统阐述和分析我国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领域面临的挑战和解决途径,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提供参考。
张晨超[3](2021)在《壮筋养血汤对胸腰段OVCF患者PVP术后腰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壮筋养血汤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段单椎体新鲜压缩性骨折的患者,经椎体成形术后残留的腰背部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2月-2021年02月期间就诊福州市第二医院骨科十九区(脊柱外科)住院部,符合研究标准的原发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段单椎体新鲜性压缩性骨折经椎体成形术(PVP)术后的患者70例。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70例患者编号(01-70),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35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止痛、制动、抗骨质疏松(碳酸钙D3片;骨化三醇胶囊)等骨科常规对症治疗,排除术前禁忌症,两组患者经PVP术后,其中试验组在抗骨质疏松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口服壮筋养血汤(碳酸钙D3+骨化三醇+壮筋养血汤),从术后第2天开始口服中药,每日1剂,分早晚饭后两次温服,疗程4周。对照组继续予抗骨质疏松基础治疗方案(碳酸钙D3+骨化三醇)。评定两组患者术前1天、术后第2天(中药药物治疗前)、药物治疗术后1周、2周及1个月的NRS评分、ODI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1.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术前骨密度、手术节段等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对照组患者术前1天、术后第2天(中药药物治疗前)两组的NRS评分、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2周及1个月两组组间的NRS评分、OD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中药药物治疗前)、药物治疗术后1周、2周及1个月的两组组内的NRS评分、ODI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疗效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2天(中药药物治疗前)与术后1周、2周及1个月比较,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术后第2天(中药药物治疗前)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2周及1个月的Mac Nab疗效评分进行各组间比较,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得出,试验组优良率达100%,对照组优良率91.2%,说明试验组的中药疗效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1.两组患者术后第1周、2周、1个月的NRS评分、ODI评分均优于术后第2天(中药药物治疗前),两组治疗后评分均改善,说明抗骨质疏松联合壮筋养血汤治疗可以改善术后残留腰背痛。2.试验组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的NRS评分、ODI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经治疗前后的Mac Nab疗效结果改善率优于对照组,说明壮筋养血汤疗效优于单纯抗骨质疏松治疗。
马园华[4](2021)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通过量性研究,调查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发生率、出现用药偏差的类型及原因;2.探讨影响老年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在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的影响因素;3.通过质性研究,深入了解老年骨折疏松性骨折患者在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出现偏差的真实体验,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1.选取于2020年3月~9月入住福建省某三甲医院,经骨密度检测确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21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医嘱及病例,在患者出院当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家庭关怀度指数表(Family APGAR Index,APGAR)、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S)、独立服药能力评价量表(Durg Regimen Unassisted Grading Scale,DRUGS)、服药依从性量表(Eight-iteam Morisky Medication Adberence Scale,MMAS-8),以获取患者基线资料。2.在患者出院后14天,通过电话随访并使用药偏差评估工具(Medication Discrepancy Tool,MDT)的方式,获取患者出院后用药情况。将出现用药偏差的患者分为偏差组,反之为未偏差组。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以及多因素二项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评价其相关影响因素。3.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0年10月~12月入住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医院,12例诊断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并在医院-家庭期间发生用药偏差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应用Colaizzi的现象学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研究结果:1.量性研究中,共收集符合纳排标准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共210名,其中男性64人,女性136人,平均年龄(73.14±9.49)岁,平均住院天数(12.86±3.77)天,平均受教育年限(5.91±2.87)年,平均医嘱药物数量(3.50±1.05)种,平均DRUGS评分(42.33±16.71)分。2.纳入的210例患者中,至少存在一项用药偏差者136例(64.8%),共发生用药偏差次为513次,平均发生3.77次/人。3.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抗骨质疏松药物中钙剂用药偏差发生最高,为43.3%(78例);双磷酸盐用药偏差发生率仅次于钙剂,为42.5%(51例);仙灵骨葆胶等中成药用药偏差最低,为16.1%(12例)。4.本研究发生用药偏差的类型中漏服药物占比最高,为96例(21.6%),不规律用药仅次于漏服药物,为93例(20.6%),用药方法错误这一用药偏差类别发生率最低,为3例(0.7%)。5.所有用药偏差原因中,患者源性原因为160例,医源性原因共122例,部分患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患者源性和(或)医源性用药偏差的原因。在所有发生偏差的原因中,患源原因占比最高,为56.7%;医源性原因次之,为43.3%。患者源性原因中“对疾病不重视”中占比最高,为14.9%(42例),其次为“担心药物副作用”(10.6%);医源性原因中“用药宣教遗漏或不准确”占比最高,为11.3%(32例),其次为“出院清单上药物名称、剂量、时间难辨认”为9.9%(28例)。6.用药偏差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合并其他疾病数、医嘱药物数量、婚姻状况、医保类型、骨折类型无显着性差异(P>0.05);受教育年限、住院天数、既往是否有规律的用药史、居家照顾者、是否独居、APGAR评分、MMAS-8评分、HAS评分、DRUGS评分上存在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天数、受教育年限、自我服药能力和家庭功能是用药偏差的保护因素。住院天数每增加1天患者出现用药偏差的发生会减少到0.563倍;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患者出现用药偏差会减少到0.678倍;自我服药能力得分每增加1分,偏差发生率会减少到0.761倍;研究将家庭功能0~3分的患者作为参照组,家庭功能评分得分为7~10分的患者用药偏差发生率的风险是0~3分患者0.330倍。7.质性研究中,在医院-家庭过渡期间内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出现用药偏差因素可提炼为4个主题:对药物信任度、药物的认知上存在误区、服药习惯较难适应以及对现况的担忧。研究结论:1.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在出院后早期用药偏差发生已处于较高水平,所有抗骨质疏松药物中钙剂用药偏差发生率最高,用药偏差类型中漏服药物和规律服药最为多见。2.患者源性原因是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用药偏差的主要原因,与患者对疾病不重视态度有关。医源性原因主要是医护人员用药宣教出现遗漏或不准确有关。3.量性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年限、住院天数、APGAR评分、DRUGS评分是患者出现用药偏差的独立影响因素;质性研究发现,药物、心理和家庭等多方面影响是导致患者出现用药偏差影响因素,二者均强调家庭功能是影响患者用药偏差的重要影响因素。
施彦龙[5](2021)在《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AO分型A1型)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比较采用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单纯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临床上治疗胸腰椎骨折(AO分型A1型)的效果差异,评价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A1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推广使用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A1型胸腰椎骨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按照本研究所设定的病例纳入排除标准,使用甘肃省中医院东华HIS病历系统筛选出6个骨科临床科室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确诊为A1型胸腰椎骨折并收住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8例患者病案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n=40)和B组(n=38),其中A组均采用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B组均采用单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所有纳入病例术前与术后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比较术前与术后3天、术后3月及术后6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及脊柱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变化,并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对所有纳入病例进行电话回访,根据腰背部功能描述与影像学数据评价两组患者术后6月的临床疗效,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A1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与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观察指标经统计分析后得出结果如下:1.一般资料可比性: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骨折椎体分布、受伤原因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均显示P>0.05,无统计学差异,认为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2.术前观察指标可比性:两组病例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及脊柱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经比较,结果均显示P>0.05,无统计学差异,认为两组病例的术前观察指标具有可比性。3.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组内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显示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均得到有效恢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3天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为89.46+2.37,B组病例术后3天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为87.85+3.84,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3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为88.70+2.36,B组病例术后3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为86.62+3.40,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6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为87.48+2.37,B组病例术后6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为85.55+3.85,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组内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显示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均得到有效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3天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为7.37+2.20,B组病例术后3天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为8.57+1.36,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3月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为7.51+1.64,B组病例术后3月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为8.89+2.04,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6月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为8.37+1.40,B组病例术后6月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为9.21+1.75,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脊柱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Cobb角均得到有效矫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3天Cobb角为7.74+3.26,B组病例术后3天Cobb角为8.47+2.86,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3月Cobb角为9.35+2.25,B组病例术后3月Cobb角为11.17+3.99,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术后6月Cobb角为10.51+1.83,B组病例术后6月Cobb角为12.21+2.41,两组数据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6月临床疗效评价:本项研究结果表明,A组病例的治疗有效率达到97.50%,B组病例的治疗有效率为92.11%,两组病例的治疗有效率经?(17)检验后,得P=0.024<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两种治疗方式均能够有效恢复A1型胸腰椎骨折病例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并矫正脊柱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但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组治疗效果更好;2.术后随着患者下地活动,两组A1型胸腰椎骨折病例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脊柱后凸畸形角度(Cobb角)均有一定量丢失,但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组丢失更少;3.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A1型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确切,较单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有效率更高,有更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胡衍,陈晓,苏佳灿[6](2021)在《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误区与"三位一体"骨修复策略》文中认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已经成为威胁我国老年人群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相对于普通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存在骨质量低下、骨缺损严重和骨愈合缓慢等难题,其治疗与康复具有相当难度。针对当前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诊疗的主要问题,"三位一体"骨修复策略强调积极抗骨质疏松、合理骨植入和加速骨愈合观念。笔者重点总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误区和修复策略,期望降低不良预后的发生,同时推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规范化治疗,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胡衍,王栋梁,陈雁西,施忠民,张建政,黄标通,刘国辉,侯志勇,曹烈虎,王思成,王剑飞,王宏亮,冯勇,应志敏,胡成栋,韩庆林,李明,陈晓涛,顾峥嵘,陈晓,熊蠡 茗,张云飞,张殿英,禹宝庆,王勇,张 磊,杨雷,陈文明,王启宁,童培建,刘曦明,周强,牛丰,杨伟国,张文财,陈世杰,贾金鹏,杨强,张鹏,张勇,苗军,孙廓,沈涛,于斌,董世武,翁习生,苏佳灿,张英泽[7](2020)在《下肢关节周围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与康复专家共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下肢关节周围骨质疏松性骨折好发于老年人,可带来运动功能丢失、骨缺损、内固定丢失等风险。区别于常规骨折的术后康复,下肢关节周围骨折要求良好的手术与康复治疗以恢复运动功能,而骨质疏松性骨折要求充分的医患沟通与个性化康复以规避内固定丢失风险。本共识着眼于下肢关节周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殊性,旨在平衡康复训练要求与安全性,促进下肢关节周围骨质疏松性骨折个性化诊疗与康复的推广普及。
郭嘉炜,潘思华,苏佳灿[8](2020)在《骨质疏松性关节周围骨折治疗的焦点问题与对策》文中提出人口老龄化加剧使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激增。相对于椎体骨折,发生于腕、髋、膝等关节周围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通常更为复杂,治疗和康复难度更大。故临床医师需要重视钙剂、骨代谢调节药物在内的全身性抗骨质疏松治疗,在手术修复时综合考虑患者的骨骼质量及内置物的稳定性,并在术后指导其早期活动和负重,从而改善关节功能和预后。笔者阐述骨质疏松性关节周围骨折的药物处理、手术修复、康复锻炼及随访预防方面的焦点问题与对策,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顾颀[9](2020)在《合并症对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前合并症对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分析合并症评估工具对术后髋关节功能的预测效果,为术前预测术后髋关节功能、制定相应治疗及康复策略提供临床参考。方法:①、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骨科接受手术的194例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年龄≥65岁,骨密度T值<-1.0)术前合并症数据,并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住院时间等;②、将收集的合并症数据按照三种合并症评估工具分别进行评分;③、根据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髋关节及膝关节问卷进行电话随访,随访结果再量化为髋关节及膝关节评分(HKS);④、分析合并症及三种合并症评估工具与髋关节及膝关节评分(HK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七种合并症与术后HKS有相关性,其中帕金森病、肿瘤的风险比较高,差值HKS的相关性分析也验证了这一结论;②、帕金森病、痴呆、脑血管疾病和ASA分级与骨折前HKS有相关性;③、在三种合并症评估工具中,ASA分级与术后HKS及差值HKS有最显着的相关性。结论:对于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有七种术前合并症(帕金森病、肿瘤、慢性肺疾病、痴呆、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中重度肾疾病)是手术后髋关节功能不良的独立风险因素;帕金森病、痴呆和脑血管疾病可以影响骨折前髋关节功能;在三种合并症评估工具中,ASA分级对术后髋关节功能预测能力最强(ASA分级的等级越高,术后髋关节功能将会越差)。
杨振武[10](2020)在《加减身痛逐瘀汤联合艾瑞昔布片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PVP术后残留痛(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基于中医骨伤科三期论治理论,观察加减身痛逐瘀汤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残留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探索中医药治疗术后残留痛提供新借鉴。方法:依据诊断标准及中医症候标准,选取本院脊柱外科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4例(中药组脱落1例);西药组予艾瑞昔布片口服,中药组予加减身痛逐瘀汤口服,联合用药组在艾瑞昔布片基础上联合加减身痛逐瘀汤,连续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4d VAS评分、ODI评分、血瘀证量化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中医症候疗效评价并进行安全性评估。应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椎体、手术时机、椎体压缩率、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VAS、ODI、血瘀证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患者治疗后VAS、ODI、血瘀证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药物均能有效改善疼痛及功能以及血瘀证评分;中药组及西药组在治疗后VAS、ODI、血瘀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和西药组疗效相当,分别与联合用药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用药对改善疼痛、功能及血瘀证评分要优于中药组、西药组;三组疼痛缓解所需时间(VAS≤3,VAS≤2)分别比较,联合用药组(7.79±2.83天;17.83±4.20)疼痛缓解较中药组、西药组更快。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高切变率、低切变率、血浆粘度)中药组与西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联合用药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评价:中药组(有效率91.30%)和西药组(有效率8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组、西药组与联合用药组(有效率95.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7,P=0.008﹤0.05)。相关性分析:血瘀证评分与VAS评分存在正相关(r=0.974,P=0.000<0.05);血瘀证评分与ODI评分存在正相关(r=0.944,P=0.000<0.05);VAS评分与血浆粘度存在正相关(r=0.873,P=0.000<0.05),与全血粘度高切变率、低切变率存在正相关(r=0.794,r=950,P=0.000<0.05);血瘀证评分与全血粘度高切变率、低切变率存在正相关(r=0.778,r=0.950,P=0.000<0.05),血瘀证评分与血浆粘度存在正相关(r=0.871,P=0.000<0.05)。结论:加减身痛逐瘀汤对改善PVP患者术后残留疼痛及功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好,具有一定可推广价值。
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康复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康复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Colles骨折病因病机 |
2 中医骨折治疗原则 |
3 中医骨伤科骨折的治法 |
4 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
5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2 病例来源 |
2 实验设计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影像学检查 |
2.4 康复锻炼 |
3 临床疗效观察及评定 |
4 数据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1 患者基线数据分析 |
2 患者治疗指标分析 |
2.1 骨密度的分析 |
2.2 掌倾角和尺偏角分析 |
2.3 桡骨高度分析 |
2.4 骨折愈合时间分析 |
2.5 腕关节Gartland和 Werley功能评分组间对比 |
2.6 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
2.7 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变化分析 |
讨论 |
1 Colles骨折流行病学及分型 |
2 中医药治疗Colles骨折的历史沿革 |
3 夹板治疗Colles骨折的优势与研究方向 |
4 中医骨伤三期辨证的优势 |
5 指套悬吊牵引的临床优势与禁忌症 |
6 利用网络药理学对部分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初探 |
7 实验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综述 Colles骨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诊断 |
2 中医和西医的分型 |
3 治疗 |
3.1 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3.2 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康复方法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壮筋养血汤对胸腰段OVCF患者PVP术后腰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脱落处理方法 |
1.6 样本采集及处理方法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疗效评价指标 |
2.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与分析 |
1 临床课题完成情况 |
2 一般资料分析 |
3 临床疗效观察 |
3.1 两组研究对象术前、术后各节点NRS评分比较 |
3.2 两组各时间节点ODI评分比较 |
3.3 MacNab 疗效评定 |
讨论与分析 |
1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机制 |
2 OVCF椎体强化术后腰背痛原因 |
2.1 西医对于残余腰背痛的分析 |
2.2 中医药对于OVCF患者经PVP术后残余腰背痛的辨证论证 |
3 术后残余腰背痛的治疗方案 |
3.1 中医药治疗方法 |
3.2 西医主要治疗方法 |
4 壮筋养血汤治疗OVCF患者术后残留腰背痛的疗效结果分析 |
4.1 壮筋养血汤的基本认识 |
4.2 壮筋养血汤的方解和药理 |
4.3 术后残余腰背痛的疗效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5.1 不足之处 |
5.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胸腰段OVCF经PVP术后腰背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1.1 骨质疏松性骨折流行学特征 |
1.2 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的概况 |
1.3 国内外现况 |
1.3.1 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研究现况 |
1.3.2 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的相关因素现况 |
1.4 质性与量性研究结合的重要性 |
1.5 立题依据 |
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伦理学问题 |
4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用药偏差影响因素的量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样本 |
2.1.2 样本选择 |
2.1.3 样本量计算 |
2.2 调查前准备 |
2.3 研究工具 |
2.3.1 家庭关怀指数 |
2.3.2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
2.3.3 独立服药能力 |
2.3.4 服药依从性 |
2.3.5 用药偏差评估工具 |
2.3.6 用药偏差发生率计算 |
2.4 资料的收集 |
2.4.1 出院前访视 |
2.4.2 出院后电话随访 |
2.5 资料的统计方法 |
2.6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患者一般情况 |
3.2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用药偏差发生情况 |
3.3 患者出现用药偏差的原因 |
3.4 患者出现用药偏差的单因素分析 |
3.5 患者出现用药偏差多因素回归分析(Logistic 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一般资料特征 |
4.2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在出院早期用药偏差率高 |
4.3 患者用药偏差类型 |
4.4 不同药物用药偏差发生情况 |
4.5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发生用药偏差原因分析 |
4.5.1 患者源因素 |
4.5.2 医源性因素 |
4.6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用药偏差影响因素分析 |
4.6.1 住院天数 |
4.6.2 受教育年限 |
4.6.3 DRUGS评分 |
4.6.4 APGAR评分 |
第二部分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用药偏差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样本量 |
2.2 研究方法 |
2.2.1 资料收集方法 |
2.2.2 资料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对药物疗效缺乏信心 |
3.2 对药物的认知存在误区 |
3.3 对长期服药习惯适应不良 |
3.4 对现状感到担忧 |
4 讨论 |
4.1 完善院前教育,提高健康素养 |
4.2 跨学科合作制定个性化医院-家庭过渡期家庭服药方案 |
4.3 建立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提升过渡期社会支持 |
总结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性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骨折疏松性骨折患者服药依从性现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AO分型A1型)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术前影像学资料准备 |
2.3 手术方法 |
2.4 术后一般处理 |
2.5 术后康复 |
3 术后疗效评价 |
3.1 影像学指标评价 |
3.2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4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 |
1 纳入病例一般情况 |
2 纳入病例数据比较 |
2.1 一般情况比较 |
2.2 术前影像学观察指标比较 |
2.3 术后影像学观察指标比较 |
3 术后6 月临床疗效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学对胸腰椎骨折的认识与治疗记载 |
1.1 中医学关于胸腰椎骨折的记载 |
1.2 中医学对胸腰椎骨折基本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学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方法记载与临床应用 |
2 现代医学对胸腰椎骨折的认识与治疗 |
2.1 胸腰椎骨折发病特点 |
2.2 胸腰椎骨折AO分型 |
2.3 A1 型胸腰椎骨折常见致病原因 |
2.4 A1 型胸腰椎骨折损伤机制 |
2.5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A1 型胸腰椎骨折 |
3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A1 型胸腰椎骨折的优势 |
3.1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A1 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 |
3.2 中医正骨手法代表之陇中正骨 |
3.3 A1 型胸腰椎骨折协同治疗的结论分析 |
4 术后发生内固定失败的可能相关性危险因素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结论 |
2 本研究的创新性 |
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3.1 研究存在的不足 |
3.2 研究方向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认识与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典型病例 |
致谢 |
参与科研课题与发表学术论文 |
(7)下肢关节周围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与康复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下肢关节周围骨质疏松性骨折关注焦点 |
2 下肢关节周围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要点 |
2.1 髋关节周围骨折 |
2.1.1 骨盆髋臼骨折 |
2.1.2 股骨颈骨折 |
2.1.3 股骨粗隆间骨折 |
2.1.4 骨质疏松患者髋关节置换要点 |
2.2 膝关节周围骨折 |
2.2.1 股骨远端骨折 |
2.2.2 胫骨平台骨折 |
2.2.3 髌骨骨折 |
2.3 踝关节周围骨折 |
2.3.1 Pilon骨折 |
2.3.2 距骨骨折 |
2.3.3 跟骨与足部骨折 |
2.4 围手术期处理要点 |
2.4.1 抗骨质疏松治疗 |
2.4.2 输血策略 |
3 下肢关节周围骨质疏松性骨折康复要点 |
3.1 髋关节周围骨折 |
3.2 膝关节周围骨折 |
3.3 踝关节周围骨折 |
3.4 DVT防治 |
3.5 卧床相关并发症管理 |
(9)合并症对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第一部分 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预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骨折联络服务(FLS)—骨质疏松性再发骨折的防治新模式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10)加减身痛逐瘀汤联合艾瑞昔布片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PVP术后残留痛(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一般资料分析 |
2.治疗前后观察指标及疗效分析 |
3.相关性分析 |
4.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观察 |
第三部分 讨论 |
1.PVP术的止痛机制 |
2.PVP术后残留痛原因探讨 |
3.PVP术后残留痛目前治疗 |
4.传统医学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PVP术后 |
5.加减身痛逐瘀汤方药分析 |
6.加减身痛逐瘀汤改善术后残留痛作用机制分析 |
7.不足与展望 |
8.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表1:VAS评分表 |
附表2: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 |
附表3:血瘀证症状分级量化表 |
综述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PVP 术后残留痛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康复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三期辨证用药联合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D]. 张伟业.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面临的挑战和解决途径[J]. 郭嘉炜,陈晓,苏佳灿. 中华创伤杂志, 2021(06)
- [3]壮筋养血汤对胸腰段OVCF患者PVP术后腰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晨超.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的相关因素分析[D]. 马园华.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5]陇中正骨手法协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AO分型A1型)的回顾性研究[D]. 施彦龙.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误区与"三位一体"骨修复策略[J]. 胡衍,陈晓,苏佳灿. 中华创伤杂志, 2021(02)
- [7]下肢关节周围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与康复专家共识[J]. 胡衍,王栋梁,陈雁西,施忠民,张建政,黄标通,刘国辉,侯志勇,曹烈虎,王思成,王剑飞,王宏亮,冯勇,应志敏,胡成栋,韩庆林,李明,陈晓涛,顾峥嵘,陈晓,熊蠡 茗,张云飞,张殿英,禹宝庆,王勇,张 磊,杨雷,陈文明,王启宁,童培建,刘曦明,周强,牛丰,杨伟国,张文财,陈世杰,贾金鹏,杨强,张鹏,张勇,苗军,孙廓,沈涛,于斌,董世武,翁习生,苏佳灿,张英泽. 中国临床医学, 2020(04)
- [8]骨质疏松性关节周围骨折治疗的焦点问题与对策[J]. 郭嘉炜,潘思华,苏佳灿. 中华创伤杂志, 2020(08)
- [9]合并症对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D]. 顾颀. 苏州大学, 2020(02)
- [10]加减身痛逐瘀汤联合艾瑞昔布片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PVP术后残留痛(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振武.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骨质疏松论文; 股骨骨折论文; 骨关节疾病论文; 骨折并发症论文; 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