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辅助导航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内镜辅助导航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一、内镜辅助导航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翔,李浩[1](2021)在《神经内镜联合3D打印颅内血肿模型的应用》文中认为神经系统解剖结构异常复杂,相关毗邻结构又极为重要,颅脑作为相对密闭的有机整体,该区域任何部位的手术都可能因为操作不当而殃及整个颅内的稳定平衡。作为人体的中枢司令部位,该区域手术操作需要特别精细化,且神经外科实际手术操作空间通常比较狭小,导致手术操作难度大,风险高,因此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培训成为临床教学的难点。在神经内镜技术快速发展以及3D打印模型丰富和提高了神经外科教学手段的契机下,神经内镜联合3D打印颅内血肿模型能提供实时精准、多角度的手术操作体验,在神经外科手术技术培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张永豪[2](2021)在《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和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探讨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8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共68个,其中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组患者35个,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组33个。两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治疗,均在术后24小时内复查CT。两组患者除手术方式不同外,其他治疗均是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状态、术前患肢肌力,出血量进行评价,确定两组患者是否具有可比性。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术后1个月、3个月的患肢肌力,术后1个月、3个月的GOS评分,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及统计分析,最终确定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状态、术前患肢肌力,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可以进行比较。(2)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小于小骨窗开颅组,(156.29±29.84 min Vs 275.61±66.57 min,P<0.05)。(3)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组的手术过程中失血量显着低于小骨窗开颅组(128.29±90.80 ml Vs 268.18±75.72 ml,P<0.05)。(4)神经导航联合内镜组的平均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小骨窗开颅组(93.03±3.55%Vs 87.12±2.99%,P<0.05)。(5)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组肌力恢复优于小骨窗开颅,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组的GOS评分优于小骨窗开颅,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小骨窗开颅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神经导航联合内镜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小骨窗开颅组,(11.31±4.11天Vs 14.12±3.90天P<0.05)。结论: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手术较小骨窗显微手术更具微创优势,其手术时间较短、手术过程中失血量较少、血肿清除率高、住院时间段且预后效果较好。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建议推广。

张鑫海[3](2021)在《神经内镜在经颅治疗脑室相关深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运用神经内镜技术通过经颅治疗脑室相关深部肿瘤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使用神经内镜及其辅助技术通过经颅方式治疗21例脑室相关的深部实质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肿瘤的全切率、术后并发症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21例患者中,15例患者的肿瘤达到全切除,6例患者的肿瘤达到次全切除。术后3例患者发生颅内感染,1例患者新发脑积水并再次手术,1例患者存在癫痫发作,3例患者发生术后皮下积液,无严重血肿水肿并发症;术后3例患者的颅神经功能障碍改善,3例患者的肌力下降症状改善,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病例。随访全部患者18个月~36个月,其中肿瘤全切组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肿瘤次全切组2例肿瘤复发并再次手术。结论神经内镜技术在通过经颅方式治疗脑室相关深部肿瘤手术中具有较好的术区可视化效果,同时有助于重建脑脊液循环,结合各种术中辅助工具的使用,为肿瘤的切除率和手术安全性提供良好保证。

袁其俊[4](2021)在《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在颅内深部小肿瘤手术切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将超声影像与CT/MRI影像进行融合,然后在融合成像技术引导下切除颅内深部小肿瘤。比较融合成像技术辅助手术与传统手术切除颅内深部小肿瘤的手术时间、创腔大小、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废损、颅内感染)、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患者心理状况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和评估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在颅内深部小肿瘤手术切除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10月-2020年12月就诊于云南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且影像学诊断为颅内深部小肿瘤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组31例和传统组31例。融合成像组在术中超声融合成像系统引导下显微镜下切除肿瘤,传统组根据术前影像学定位显微镜下切除肿瘤。术后6小时内复查CT,统计两组手术时间、创腔大小、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废损、颅内感染)、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患者心理状况等方面的数据,数据纳入SPSS24.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2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统计结果评估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在颅内深部小肿瘤手术切除中是否具有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融合成像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81.74±29.591min,传统组平均手术时210.52±32.33min、融合成像组较传统组缩短,且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融合成像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4.61±3.14天,传统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7.65±3.94天,融合成像组较传统组缩短,且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3.融合成像组平均术后创腔体积大小为12.15±3.99cm3;传统组平均术后创腔体积大小为15.60±4.52 cm3,融合成像组较传统组小,且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4.融合成像组术后NIHSS平均评分为0.13±0.34分,传统组术后NIHSS平均评分为0.32±0.54分,融合成像组较传统组低,且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成像组术前NIHSS平均评分为0.48±0.77分,传统组术前NIHSS平均评分为0.55±0.85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成像组术后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减低,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传统组术后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减低,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融合成像组术前SCL-90平均评分为109.29±2.55分,传统组术前SCL-90平均评分为109.42±2.45分,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成像组术后SCL-90平均评分为107.00±6.02分,传统组术后SCL-90平均评分为106.32±6.71分,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成像组术前术后心理状况SCL-90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传统组术前术后心理状况SCL-90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6.融合成像组术后颅内感染率(19.35%)、术后神经功能废损发生率(29.03%)较传统组(22.58%、32.26%)低,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可以在颅内深部小肿瘤手术切除中提供实时、精准的指导从而提高手术精准性及有效性。2.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指导下手术切除颅内深部小肿瘤与传统手术相比较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创腔大小、术后神经功能废损NIHSS评分上有统计学差异,能提高手术质量及手术安全并具有较明显的优势。3.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在颅内深部小肿瘤的手术切除中能够缩短颅内深部小肿瘤的手术学习曲线,对于促进神经外科年轻医师的成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4.超声和CT/MRI融合成像技术结合了两种成像方式的优点,克服了两者的局限性,是一项值得在尚未配备术中功能磁共振导航系统的医院推广的技术。

雷德鸿[5](2021)在《神经导航在经鼻蝶复杂类型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比较行常规经鼻蝶复杂类型垂体腺瘤切除术和神经导航下经鼻蝶复杂类型垂体腺瘤切除术的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激素恢复正常率、肿瘤切除程度、是否术后脑脊液漏、是否颅内感染、是否术后尿崩等指标,分析神经导航系统应用于经鼻蝶复杂类型垂体腺瘤切除术的优缺点,为经鼻蝶复杂类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期间收治的蝶窦发育异常或肿瘤呈侵袭性的复杂类型垂体腺瘤患者,共计32例,均行经鼻蝶手术。整理病历资料,按照是否应用神经导航系统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为常规经鼻蝶复杂类型垂体腺瘤切除术组,患者18例;研究组为神经导航下经鼻蝶复杂类型垂体腺瘤切除术组,患者1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激素恢复正常率、肿瘤切除程度、是否术后脑脊液漏、是否颅内感染、是否术后尿崩等指标;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运用t检验、χ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多重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对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操作方式、垂体腺瘤复杂类型方面的分布情况,P值分别为,1、0.086、0.703、0.075,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手术时间对比,常规手术组手术时间长于神经导航下手术组(209±80.123min VS 156.29±45.374min),t=2.198,P=0.036,差异有统计学差异;3.术中出血量对比,常规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大于神经导航下手术组(175±100ml VS 100±38ml),Z=-2.152,P=0.031,差异有统计学差异;4.手术全切率对比,常规手术组低于神经导航下手术组(50%VS 57.1%),P=0.735,差异无统计学差异;5.术后激素恢复正常率对比,常规手术组术后激素恢复正常率低于神经导航下手术组(56.3%VS 60.0%),P=1,差异无统计学差异;6.术后颅内感染率对比,常规手术组术后颅内感染率高于神经导航下手术组(27.8%VS 14.3%),P=0.426,差异无统计学差异;7.术后尿崩发生率对比,常规手术组高于神经导航下手术组(27.8%VS 21.4%),P=1,差异无统计学差异;8.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对比,常规手术组发生术后脑脊液漏的概率高于神经导航下手术组(22.2%VS 14.3%),P=0.672,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神经导航系统定位准确,可使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少,使用方便快捷,临床工作中,蝶窦发育异常、侵袭性的垂体腺瘤患者,在行经鼻蝶入路手术时可以作为更优的选择。

张天鼎[6](2021)在《多模态神经导航系统在内镜经鼻入路切除无功能垂体大腺瘤手术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在内镜经鼻入路治疗无功能垂体大腺瘤的手术中,术中应用多模态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与未应用多模态神经导航系统辅助患者的临床数据。对比研究术中多模态神经导航系统的应用与否对无功能垂体大腺瘤手术效果的影响,为多模态神经导航系统应用于无功能垂体大腺瘤手术提供依据,从而指导治疗。研究对象及方法:通过我院病理科系统,筛选2015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垂体腺瘤的患者。进一步将所得患者数据根据本次研究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纳入本次研究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内镜经鼻入路的垂体瘤切除术,将纳入本次研究的患者分为:内镜多模态神经导航系统辅助组(I组:30例)和单纯的内镜手术组(II组:36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的Knosp分级、临床表现),患者的术前及术后的影像学资料评估全切率,术前及术后的内分泌化验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远期复发率。所有数据以SPSS 2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χ2检验的方式统计分析,P<0.05定义为相互对比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根据本次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多模态神经导航的辅助与否,对患者的肿瘤全切率对比(P=0.035)、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P=0.045)的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多模态导航系统的应用对于提高手术全切率及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的方面,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术后随访复发的数据统计中,两组患者复发率的对比(P=0.185),差距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数据仍然可以看出,多模态导航辅助手术的患者,复发比例低于单纯的内镜手术,因此可以看出在改善远期复发这项,多模态导航系统的应用依然有积极作用。结论:相比于单纯的内镜切除无功能垂体大腺瘤的手术,多模态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的手术,在提高肿瘤全切率、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率、改善远期预后的效果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韩子安[7](2021)在《神经内镜下经颅锁孔入路磨除前后床突的解剖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神经内镜下经翼点锁孔入路磨除前床突的解剖学研究目的:1.探索在神经内镜下通过翼点锁孔硬膜内外联合入路磨除前床突(ACP)前、后显露床突旁、鞍旁结构、海绵窦外侧等区域。2.阐明ACP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如何磨除ACP更加安全有效及探讨ACP磨除后解剖暴露范围的变化,以期为临床上内镜下磨除ACP及暴露其周围相关结构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方法:应用干性成人颅底标本10例20侧,测量ACP本身及其与颅底重要孔道之间的距离。10例灌注后的成人湿标本,神经内镜下模拟翼点锁孔入路逐层解剖,采用硬膜内外联合的方式磨除ACP,同时观察并标记磨除ACP前、后其周围解剖结构范围。记录所得相关解剖数据并予以客观分析。结果:1.将模拟内镜下翼点锁孔入路手术途经结构及磨除ACP过程中所见关键性结构作为解剖标志。其中包括:翼点、蝶骨嵴、眶上裂(SOF)、视神经管口、视神经、颈内动脉(ICA)床突上段等。内镜下该入路对于鞍上、鞍旁、床突旁、海绵窦外侧等区域显露良好。2.可显露的中颅窝解剖结构包括:视神经、ICA床突上段、垂体柄、动眼神经、ICA床突段、ICA环、眼动脉、床突间隙(CS)。3.测量结果:(1)ACP长:9.29±1.20mm;厚:5.21±1.15mm;宽:12.15±2.16mm;(2)磨除ACP后形成CS,其内侧边:7.92±3.58mm;外侧边:13.18±2.94mm;上边长:9.47±1.75mm;下边长:5.33±1.25mm;高:10.15±1.47mm;(3)磨除ACP前、后:视神经显露长度:8.75±2.68mm和20.22±1.98mm;颈内动脉显露长度:9.69±2.81mm和14.80±1.87mm;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显露宽度为:4.36±1.27mm和11.57±1.98mm;颈内动脉-动眼神经间隙显露宽度为:7.39±2.77mm和9.97±2.32mm。结论:1.神经内镜经翼点锁孔硬膜内外联合入路磨除ACP后对于周边血管神经的显露,尤其以眼动脉显露、视神经长度、ICA长度、视神经与ICA之间宽度及ICA与动眼神经宽度为着,同时又能有效避免单纯硬膜外或硬膜下磨除ACP时对于ICA、视神经、眼动脉等重要结构的损伤,提高了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可作为又一磨除ACP的安全且有效方案;2.磨除ACP后操作范围的增加对于病变累积上述解剖结构时至关重要;3.神经内镜特有的优势,包括深部照明、无视野死角、术野清晰,在翼点锁孔入路中得到充分体现。第二部分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入路磨除后床突的解剖学研究目的:1.探索在神经内镜下通过颞下锁孔硬外下入路磨除后床突(PCP)前、后显露鞍侧区、上岩斜区等区域。2.阐明PCP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探讨磨除PCP后增加上岩斜区解剖暴露范围的变化。以期为临床上磨除PCP及暴露其周围相关结构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方法:应用干性成人颅底标本10例20侧,测量PCP本身及其与颅底重要孔道之间的直线距离。在神经内镜引导下通过模拟颞下锁孔入路对10例灌注后的成人湿标本进行逐层解剖,针对磨除PCP前、后其周围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并标记。记录所得相关解剖数据并予以客观分析结果:1.将颞下锁孔入路手术沿途结构及磨除PCP过程中所见关键性结构作为解剖标识。其中包括:颧弓根部、小脑幕缘、中脑下部、桥脑上部、动眼神经、滑车神经、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及其附属分支: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基底动脉上段及其附属分支: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等;2.同时将内镜导向前侧方可暴露鞍旁区可显露垂体柄、视交叉后部及视束;3.测量结果:(1)PCP长、厚、宽分别是:6.12±1.31mm、3.75±1.89mm、5.81±1.52mm;(2)PCP尖部至内听道内侧缘、视神经管中心点、圆孔、卵圆孔、棘孔距离分别是:38.79±2.88mm、29.55±2.02mm、30.76±1.75mm、34.21±3.03mm、34.21±3.03mm;(3)重要血管神经解剖间距:PCP与动眼神经外侧缘距离为4.13±1.16mm;ICA与动眼神经间的垂直距离为8.08士1.22mm;后交通动脉(PCo A)与小脑幕的距离为8.61士1.56mm;脉络膜前动脉与后交通动脉前支的垂直距离为5.53士0.94mm。(4)磨除后床突可增加脑干腹侧、上岩斜区的显露范围,内镜下可显露中脑下部、脑桥上部,以及大脑后动P2段及其分支;牵开动眼神经,可进一步显露基底动脉上部以及小脑上动脉。PCP磨除前基底动脉显露长度为4.02±1.34mm;磨除后其长度为6.83±1.82mm。结论:1.借助内镜通过颞下锁孔入路对中颅窝底部、小脑幕切迹区、鞍旁区、脑干腹侧、上岩斜区等结构得到良好的显露;2.磨除PCP后可增加脑干腹侧、上岩斜区、基底动脉的显露范围,对于低位性基底动脉尖端动脉瘤开颅夹闭及高位性基底动脉瘤近端控制提供机会,同时也为侵犯上岩斜区及脑干腹侧面的肿瘤提供全切可能。

乔梁,遇涛,李勇杰[8](2020)在《手术机器人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现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手术机器人在神经外科的诸多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包括在脑穿刺和活检术、脑肿瘤内放疗和化疗囊置入术、脑深部毁损或电刺激术、立体脑电图电极植入术、辅助显微外科或神经内镜手术、神经脊柱手术等中的应用。手术机器人对促进神经外科的精准和微创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史和分类、应用和操作、优势和局限性、未来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

朱佳琳,张黎,于炎冰[9](2020)在《神经内镜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是治疗脑神经疾患的首选外科方法。近年来,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神经内镜应用于MVD。本文将着重从神经内镜应用于MVD的概况、技术要点、优势、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其未来进行展望。

李政[10](2020)在《神经内镜技术在幕上脑室内病变治疗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脑室内病变由于位置深在,解剖结构复杂,手术并发症多,脑室内病变使得显微外科手术难以进行,目前神经内镜技术不断发展,在神经外科病变治疗中已十分普遍,尤其在治疗脑室内病变被认为是显微手术的有效替代方法。研究目的:分析在临床上通过使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幕上脑室内病变患者的解剖特点、手术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通过收集在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病房并通过术中使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幕上脑室内病变(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内)的16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例症状性透明隔囊肿;1例位于侧脑室Monro孔区囊肿;1例侧脑室内实性肿瘤,1例透明隔区肿瘤,1例左侧侧脑室旁及丘脑肿瘤;10例脑积水的患者通过在神经内镜下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ETV)重新构建脑脊液循环,其中4例因颅脑手术后伴发脑积水;2例患者因松果体区肿瘤合并梗阻性脑积水,4例特发性梗阻性脑积水,均行ETV解除脑脊液循环梗阻。所有患者均接受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手术包括ETV、神经内镜下脑室内肿瘤活检术、神经内镜下透明隔囊肿造瘘术、神经内镜下脑室内肿瘤切除术以及神经内镜下脑室内囊肿切除术等。术前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以及相关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及MRI),病变均位于侧脑室、第三脑室内或脑室旁,并完善心电图、胸部平片、实验室检查、高龄患者或心功能不佳患者行心脏彩超,腰穿测脑脊液压力等检查。手术采用STORZ硬质内镜(4mm*150mm,分为0°、30 °、45°成角内镜)、脑室镜(4mm*180mm)及Endoport内镜工作通道(外径20mm*160mm工作通道长度)及相关显微器械。术后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有无头痛、体温变化、颅内压力变化以及是否有电解质紊乱、颅内感染、脑脊液漏、伤口愈合、术后癫痫等并发症。在内环境方面,予以监测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术后在拔除气管插管平稳后、住院动态复查头颅CT,评估手术疗效及相关病情。术后随访:根据患者病情变化不适随诊,一般在术后3月、半年以及一年左右复查头颅CT或者MRI,评估肿瘤有无复发,脑积水症状有无改善。结果:所有患者均诊断为幕上脑室内病变,其中2例透明隔囊肿经神经内镜造瘘后,2例患者症状均消失,其中1例患者出院后出现头痛对症治疗后头痛消失;1例侧脑室囊肿,术后症状缓解;1例侧脑室内肿瘤,完整切除,临床症状消失,2例神经内镜下肿瘤活检诊断成功,出院后均化疗或放射治疗。10例患者行ETV,其中9例患者脑积水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1例因术前基础状况差,术后死于肺部感染。结论:掌握内镜下脑室解剖特点,才能在内镜手术中准确定位从而精确实施手术。神经内镜技术具有解剖清晰、创伤小等优点,治疗梗阻性脑积水、脑室内囊肿、<2cm脑室内肿瘤切除及脑室肿瘤活检等幕上脑室内病变,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联合应用神经导航、激光刀等新技术可以协助解决术中肿瘤定位、重要结构保护以及通道止血等难题。

二、内镜辅助导航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镜辅助导航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神经内镜联合3D打印颅内血肿模型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神经内镜及3D打印技术的特点
    1.1 神经内镜技术特点
    1.2 3D打印技术特点
2 神经内镜联合3D打印颅内血肿手术模拟
3 总结与展望

(2)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3 病例分组
    3.4 病例资料
    3.5 治疗方法
        3.5.1 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
        3.5.2 小骨窗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
        3.5.3 患者围手术期管理
    3.6 观察指标
        3.6.1 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失血量
        3.6.2 血肿清除率
        3.6.3 术后 1 个月、3 个月患肢肌力
        3.6.4 术后患者 1 个月、3 个月 GOS 评分
        3.6.5 术后并发症、术后再出血
        3.6.6 住院时间
    3.7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对比
    4.2 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失血量
    4.3 血肿清除率
    4.4 术后1个月、3个月患肢肌力
    4.5 术后1个月、3个月GOS评分
    4.6 术后再出血、术后并发症
    4.7 住院时间
第5章 讨论
    5.1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及手术时机
    5.2 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的选择
    5.3 神经导航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
    5.4 神经内镜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
    5.5 神经导航结合神经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的原理及方法
    5.6 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手术的优势
    5.7 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血肿清除的局限性
第6章 典型病例
第7章 结论
第8章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神经内镜在经颅治疗脑室相关深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插图
文献综述 神经内镜技术在颅内深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4)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在颅内深部小肿瘤手术切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超声影像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神经导航在经鼻蝶复杂类型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神经导航系统在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多模态神经导航系统在内镜经鼻入路切除无功能垂体大腺瘤手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采集与归纳
        2.2.2 导航系统注册
        2.2.3 手术方法
        2.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临床表现及一般资料
    3.2 肿瘤切除情况
    3.3 手术相关并发症
    3.4 随访与复发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多模态神经导航系统在内镜下切除无功能垂体大腺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神经内镜下经颅锁孔入路磨除前后床突的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神经内镜下经翼点锁孔入路磨除前床突的解剖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入路磨除后床突的解剖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磨除床突前后显露周围结构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表 7 符号说明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神经内镜技术在幕上脑室内病变治疗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神经内镜技术在脑室内病变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四、内镜辅助导航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神经内镜联合3D打印颅内血肿模型的应用[J]. 杨翔,李浩.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17)
  • [2]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D]. 张永豪. 吉林大学, 2021(01)
  • [3]神经内镜在经颅治疗脑室相关深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D]. 张鑫海.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在颅内深部小肿瘤手术切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袁其俊.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5]神经导航在经鼻蝶复杂类型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D]. 雷德鸿.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6]多模态神经导航系统在内镜经鼻入路切除无功能垂体大腺瘤手术的应用[D]. 张天鼎.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7]神经内镜下经颅锁孔入路磨除前后床突的解剖学研究[D]. 韩子安.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8]手术机器人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现状[J]. 乔梁,遇涛,李勇杰.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0(12)
  • [9]神经内镜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进展[J]. 朱佳琳,张黎,于炎冰.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0(06)
  • [10]神经内镜技术在幕上脑室内病变治疗的临床应用[D]. 李政. 苏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内镜辅助导航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