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桩码头伸缩缝对铁路钢轨变形影响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1](2021)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提出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包括结构设计、建造技术、运维保障、防灾减灾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总结了桥梁工程学科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工业化与智能建造、抗灾变能力、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桥梁结构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深水桥梁基础的研究现状;桥梁建造新技术方面综述了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快速建造技术;桥梁运维方面总结了桥梁检测、监测与评估加固的最新研究;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突出了抗震减震、抗风、抗火、抗撞和抗水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对桥梁工程领域各方向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初稿)
吴新云,何思远,刘智慧,戈国庆[2](2020)在《无梁板式高桩码头温度效应分析》文中认为气温的年变化会引起结构内温度的均匀变化,从而使得结构内部产生变形和内力,在高桩码头工程中温度作用往往会引起不利影响。为了研究无梁板式高桩码头的温度效应,基于无限板的热传导规律,以工程实例为依托,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三维模型。结合杭州地区的逐时气象资料,研究了气温变化特征、面板温差场以及结构变形与位移的变化规律,并对基本气温的选取进行讨论。结果表明:气温在无梁面板中呈现以厚度方向为主的一维传热特征,温度场在水平向分布均匀;气温年变幅在面板内几无衰减,日变幅对面板温度影响不可忽略;面板的整体温差与竣工时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差,以及年变幅、日变幅的衰减值有关;无梁板码头基桩的温度响应受面板的整体温差控制,两者瞬时同步变化。
李斯[3](2019)在《地震作用下多跨简支梁铁路桥轨道与桥梁相互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成熟、先进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已经形成。在国内外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因其地理因素要求,高速铁路桥梁在各个运行线路分布广泛。在传统铁路桥梁抗震研究过程中,仅将轨道系以质量的形式考虑在结构中,而忽略了轨道对桥梁的约束作用。再者,为了满足列车高速、平稳的运行要求,对常规铁路桥梁而言,桥面部分铁路轨道基本处于连续状态,轨道对桥梁的约束作用对地震作用下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性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考虑轨道约束作用和不考虑轨道约束作用的多跨简支梁铁路桥在地震作用下的桥梁动力响应规律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对比研究了传统梁轨一体化模型的建立方法,提出并建立上部结构包括主梁、底座板、CA砂浆、轨道板、轨道以及轨道扣件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2、为研究轨道约束作用对多跨简支梁铁路桥地震响应的影响,以某六跨简支梁铁路桥为桥例,选取不同桥台刚度为主要参数变量。选用3类模型,4个大的工况,每个工况计算7条加速度反应谱和规范谱拟合度较高的地震波,对结构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主要结论有:(1)在不同地震动作用下,无论考虑轨道约束与否、无论桥台刚度改变与否,墩底内力、墩顶位移、主梁位移包络图所呈现的规律均是“中间大,两头小”;不考虑轨道约束作用时,其包络图对称性强于考虑轨道约束作用时对应的包络图。特别指出:不考虑轨道约束作用可能会低估部分桥墩的动力响应;(2)在考虑轨道约束作用之后,墩底内力、墩顶位移、主梁位移的幅值区间有明显减小,正负极值也均有所减小,且幅值减小程度随着桥台纵向刚度增大而增大,各个参数减小程度最大达35.92%;(3)由于轨道约束的存在,使得桥梁整体性更好,内力分布更加均匀。同时,CA砂浆能够保证桥梁在地震作用下,上部轨道系允许发生一定的滑移起到抗震消能作用,使得内力和位移有一定程度减小。再者,轨道约束使得桥梁各个构件之间能够形成新的传力体系,导致内力的重新分布。在桥台纵向刚度较大时,内力重分布现象不显着;当桥台刚度取最小值3×108N/m时,这种内力重分布变得尤为明显,乃至于起控制作用的桥墩位置发生了改变。3、为研究多点激励下多跨简支梁铁路桥轨道与桥梁的相互作用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别对影响行波效应的重要参数:地震波类型、视波速以及桥梁下部结构刚度进行参数讨论,并对考虑轨道约束和不考虑轨道约束的高速铁路桥梁进行多点地震动输入的非线性时程分析,主要结论有:(1)考虑地震波的行波效应:考虑轨道的约束作用,并不一定能够减小墩底剪力和弯矩。同一地震动、不同视波速下墩底剪力和弯矩动力响应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之处,均随着视波速的增大,结构动力响应愈接近一致激励下的动力响应,且由于视波速越小,地震动的时滞现象越明显,相邻结构间的动力特性差异得到放大,使得结构均对较小的视波速表现得更为敏感;(2)在不同地震动作用下,主梁梁端碰撞响应有一定的差异,这主要取决于相邻结构间的结构动力特性以及地震动的频谱特性。轨道约束作用的存在并不一定会降低主梁梁端之间的碰撞次数,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主梁梁端碰撞应力;视波速越小,地震动作用滞后现象越明显,主梁梁端碰撞次数越多;(3)考虑桥墩刚度突变时: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自身墩底截面的动力响应,但是却造成了相邻桥墩和边墩动力响应有一定程度的增大;考虑轨道约束作用能够降低主梁碰撞响应,但是在部分地震动作用下考虑约束作用反而导致部分梁缝梁端碰撞应力增大,故而忽略轨道的约束作用可能会低估部分梁缝梁端的碰撞响应。
曾亚光[4](2016)在《跨断层深水斜拉桥非线性地震响应特性及损伤评估》文中提出断层错动是地震形成的主要原因,国内外抗震规范给出了结构物避让活动断层的距离及跨越建议措施。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或选线设计及建设成本等的约束,采用桥梁形式跨越活动断层在所难免。近些年来的数次大地震中,多座跨断层桥梁发生严重破坏或垮塌。目前,国内外对跨断层桥梁抗震设计的问题仍处于初始研究阶段,相关文献资料较少,相关规范条例缺乏。随着越来越多的桥梁结构在高烈度区建设,开展跨断层桥梁的抗震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某跨断层大跨度深水斜拉桥为背景,对跨断层地震动输入、结构地震响应和损伤等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系统梳理了国内外跨断层结构抗震分析的研究现状,总结现阶段跨断层桥梁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根据走滑断层的地震动特征,采用低频脉冲和高频波组合的方式分别合成了不同震级下垂直于断层(FN)方向和平行于断层(FP)方向的地震动,并对比了不同方向跨断层地震动的特征。结果表明,在断层两侧,FN方向地震动大小相等,方向相同,FP方向地震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FN方向的加速度谱和速度谱的卓越周期均大于FP方向。(2)以某大跨高桩承台深水斜拉桥为研究对象,基于OpenSees平台建立三维非线性精细化模型,并对比分析了土-结构相互作用和入水深度对斜拉桥自振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斜拉桥前几阶振型均为主梁的振动形态,且自振周期很长;另外,土-结构相互作用和入水深度都会增大斜拉桥自振周期。(3)基于人工合成的跨断层地面运动,在FN方向和FP方向分别采用一致激励法和非一致激励法对深水斜拉桥进行非线性动力分析,分别对比了地震动强度、入水深度、断层跨越角度及断层跨越位置等因素对斜拉桥主塔地震响应和损伤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考虑上述因素时,动力响应和损伤指数的最大值均出现在主塔塔底,因此,对于跨断层深水斜拉桥的抗震设计时应特别关注主塔塔底的响应特性。(4)根据断层跨越时不同角度及位置下斜拉桥动力响应和损伤指数的变化规律,提出斜拉桥合理断层跨越角度及跨越位置,为实际工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刘文硕[5](2013)在《高速铁路大跨度钢桁拱桥梁轨相互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摘要: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温度跨度大、活载作用下梁端转角大,且常承载多线铁路,桥梁与轨道因非线性约束的作用构成相互耦合相互制约的力学平衡体系,梁轨间相互作用是大跨度桥梁与无缝线路设计及安全使用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本文以高速铁路线上的大跨度钢桁拱桥为研究对象,基于大跨度桥梁与轨道结构的非线性空间分析理论,建立了反映线路阻力非线性特性的梁轨一体化空间耦合模型,编制开发了计算模块,考虑了梁轨体系内加载历史的影响,对该类桥梁在温度、活载、地震激励等多场耦合作用下的梁轨相互作用特性和桥上无缝线路轨道结构的稳定性及钢轨断裂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无缝线路纵向阻力的时变特性,推导了纵向阻力的迭代公式,改进了梁轨间纵向阻力的模拟方式,提出了实现线路阻力在无载、有载工况间自由转换的“阻力差值法”,该方法能考虑加载历史对梁轨非保守系统的影响,可对温度滞回、列车过桥、列车桥上制动等过程进行全历程分析。(2)建立了轨道-桥面板-纵横梁-主桁架-墩台-基础一体化的钢桁拱桥梁轨系统空间耦合模型,采用改进的“重叠非线性杆单元”模拟梁轨间纵向阻力,选用考虑卸载的理想弹塑性阻力模型来计入加载历史的影响,模拟了线路的纵、横向阻力及竖向刚度,该模型能更准确地反映轨道、桥面、纵横梁、主桁架、支座、桥墩、桩基等各组成间的关系,可模拟单线行车、多线行车等不同工况,可同时对梁轨间纵向附加力与桥上轨道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与相关文献算例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可靠性。(3)研究了钢桁拱桥梁轨间各项纵向附加力的特征及分布规律,对考虑加载历史的多荷载耦合非线性分析与线性叠加结果进行了对比性分析,探讨了温度组合工况、行车方向、活载模式、列车编组、制动力率、线路阻力、墩台刚度、临跨桥梁布置、活动支座摩擦力等敏感因素对梁轨纵向力的影响,阐述了钢轨伸缩调节器、轨道结构型式、桥墩上锁定阻尼装置及桥面系型式对无缝线路纵向力的削减机理及优选布置方案。(4)以轨道初始水平不平顺与高低不平顺的耦合为初始条件,对大跨度钢桁拱桥桥上无缝线路的轨道稳定性及钢轨断裂力传递进行了研究,对比研究了考虑梁轨相互作用与否时轨道的失稳状态,探讨了钢轨类型、道床横向阻力、线路竖向刚度及初始不平顺矢度等敏感性因素对桥上轨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对钢轨瞬态断裂过程进行了全历程追踪,对静态、动态断轨力进行了比较。(5)采用改进的Penzien模型模拟桩土效应,编制了人工地震波生成程序,分析了考虑轨道约束与否对大跨度钢桁拱桥梁轨系统自振特性的影响,总结了不同地震动输入模式下(包括地震波频谱特性、场地相位差等)大跨度钢桁拱桥梁轨系统的地震响应,探讨了道床阻力、滑动支座摩擦效应、相邻结构支座布置、墩台刚度等因素对其梁轨系统地震力的的影响规律,并对温度力、制动挠曲力与地震荷载的耦合作用进行了研究,提出设置伸缩调节器、粘滞阻尼器及比选轨道结构型式等梁轨适应性措施。
沈才华,牛兴伟,孙会想[6](2012)在《基于ANSYS有限元分析的高桩码头施工期气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提出从面板角点位移、上部结构受力和基桩受弯等方面实施多目标控制设计思想,并通过ANSYS有限元建模分析,详细地研究了码头面板无温差和有温差两种工况下,高桩码头结构在不同施工期气温条件下的变形和受力变化规律。由此确定施工期气温控制为:面板无温差时,施工期气温控制在11.1℃以上,能够确保角点纵向位移满足规范要求;面板有温差时,则施工期气温需高于21.4℃才能满足要求。
魏亚辉[7](2012)在《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桥梁梁端变形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无砟轨道应用日益广泛。无砟轨道是以混凝土或沥青砂浆取代散粒道砟道床而组成的轨道结构形式,它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平顺性、耐久性。对于无砟轨道线路,由于梁端竖向转角的影响,造成在梁缝处轨道的局部隆起,使接缝一侧的钢轨扣件产生钢轨上拔力,另一侧造成轨下垫板下压的现象。另外,接缝范围内钢轨支点对轨道板(或混凝土道床板)的上拔力大于轨道板(或混凝土道床板)的自重时,会导致轨道的整体失稳。同时,相邻两跨桥梁之间及桥梁与桥台之间的转角、错台变形会产生轨道几何状态的不平顺,进而影响列车运行的舒适性和平稳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室内试验和有限元仿真分析为研究手段,系统研究了梁端变形对无砟轨道强度和动车组通过梁端区域时安全性、舒适性的影响,为梁端限值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本文借鉴国外相关研究,针对我国高速铁路所采用的无砟轨道结构类型,依据无砟轨道各部件强度,确定了扣件上拔力、下压力限值和钢轨应力限值及梁端无砟轨道稳定系数;参考日本国铁舒适度评定标准,考虑到梁端变形的局部影响范围,给出动车组通过梁端区域时的瞬时安全性、舒适度指标。上述相关参数限值的确定为梁端变形限值制定确立了前提条件。本文采用弹性支承梁模型,进行了梁端变形对扣件附加力和钢轨应力影响的理论分析;利用影响线方法和最优化原理,计算了24m、32m和40m三种不同跨度简支箱梁分别在ZK活载和四种类型的动车组荷载作用下跨中挠度最大值和梁端转角最大值,分析了梁端转角与挠跨比之间的比例关系,得出桥梁刚度设计控制因素为梁端转角限值。模拟桥梁梁端变形,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通过室内试验,得出了WJ-7型扣件系统刚度曲线,试验研究了梁端竖向转角和错台对扣件附加力、钢轨应力的影响幅值和范围。利用ANSYS有限元程序建立的3D-实体单元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室内试验工况,利用室内试验结果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再利用参数化3-D实体单元模型分析了梁端伸出长度、扣件间距、扣件刚度及无砟轨道结构类型等因素对扣件附加力、钢轨附加应力的影响规律。本文采用Abaqus有限元程序建立车辆-轨道-桥梁耦合动力分析模型,单元划分均采用六面体映射网格划分。以桥梁-线路-车辆耦合动力分析有限元模型为基础,分别计算了梁端发生竖向转角、竖向错台和横向转角、横向错台四种工况下动车组分别以300km/h和350km/h通过时的运行安全性和舒适性,分析了动车组通过梁端变形区域时安全性、舒适性随变形幅值的变化规律。
牛兴伟,沈才华,孙会想[8](2012)在《高桩码头分缝处工后缝宽有限元分析》文中指出针对高桩码头伸缩缝处的挤压破损问题,结合实际工程中高桩码头设计方案,运用有限元方法,对码头面板在分缝处发生挤压接触、临界接触和没有接触3种状态进行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不同工后缝宽对码头面板内力的影响规律,并提出确定一个合理工后缝宽的新思路,为码头分段设计和施工条件控制提供了依据。
孔永臣[9](2012)在《高架桥钢箱梁顶推施工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通过对城市桥梁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施工工艺的研究,重点突出对钢箱梁顶推施工的专项方案的研究,系统全面的对城市桥梁工程建设施工的各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在原有施工工艺的基础上提出施工工艺方法的改进和新思路。论文注重城市桥梁工程的理论与具体实践的结合,尤其突出具体实践的科学合理性,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实现理论与具体实践的统一,为生产活动提供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施工工艺系统方案。研究钢箱梁顶推施工的专项施工方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现实交通的矛盾起到很好的作用,为建设行为规范、运作协调的项目管理体系,实现项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钢箱梁顶推施工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并提出钢箱梁顶推施工的简便方法和建议,丰富和完善我国在钢箱梁顶推施工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和探讨,深化对钢箱梁顶推施工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努力探求实际工作中钢箱梁顶推方法的方案优化和改进。论文经过导师的深厚理论指导,结合自身生产活动中的具体实践,达成理论与具体实践的统一,使理论落地有了实体的依托,使具体实践有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也为以后新的生产活动提供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史波[10](2009)在《氯盐环境下基于概率和性能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混凝土结构是各国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暴露于海洋和公路除冰盐环境中的混凝土结构大多由于氯盐引发的钢筋锈蚀而发生性能退化甚至过早破坏。在某些情况下,这种退化在施工完成几年内就能出现。除了暴露环境过于严酷外,造成结构过早退化的因素还有:不良的施工工艺导致施工质量下降;由于缺乏对退化机理的认识而导致设计水平不高,等等。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氯盐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性能劣化的不同阶段,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模型,并基于性能和可靠度的方法来确定混凝土结构的寿命周期。主要工作包括:1.针对混凝土中Cl-扩散过程所涉及材料和环境变量存在的比较显着的不确定性,建立了Cl-扩散的概率预测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环境条件(温度和相对湿度)、养护时间、试验方法及荷载状态等因素对扩散系数的影响;通过引入对流区参数扣除了对流对Cl-浓度分布的影响。在分析国内外大量试验数据和检测结果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模型中各随机变量的统计参数。2.采用弹性力学中承受均匀内压力的厚壁圆筒模型,引入弥散裂缝的概念,考虑了钢筋周围连通孔隙体积以及混凝土的双线性软化曲线,并通过断裂力学方法确定开裂混凝土的软化模量,建立了混凝土保护层锈胀开裂过程中锈胀压力、混凝土径向位移、临界锈蚀量和胀裂宽度的计算模型。根据模型可以确定保护层完全胀裂的时间。3.针对锚固区保护层锈胀开裂的钢筋混凝土构件,通过定义“有效锚固系数”来反映锚固区混凝土锈胀开裂对构件有效锚固能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锈胀裂缝的长度、宽度以及保护层厚度等因素对有效锚固系数有显着影响。提出了锚固区胀裂后构件锚固可靠度的分析方法,并采用一次二阶矩方法研究了锈胀裂缝长度及宽度、保护层厚度、初始锚固长度、混凝土抗拉强度和配箍率等参数对锚固可靠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保护层刚开裂时,锈胀裂缝长度对锚固可靠指标β0的影响很小,此后,随着裂缝宽度的增加,β0有了明显的降低;保护层厚度和锚固长度的变化对β0有相当大的影响;改变箍筋的直径或间距对锚固抗力的影响很小,因此β0变化的幅度也很小。4.根据氯盐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性能退化的阶段性特点,提出了基于时变可靠度和结构性能的寿命周期模型。性能指标可以定义为构件应满足的适用性(如挠度、开裂、振动等)或承载力。该模型包括四个阶段,即钢筋锈蚀诱导阶段、混凝土保护层锈胀开裂阶段、适用性达到允许限值的阶段以及构件承载力达到最小可接受程度所经历的阶段。采用可靠度分析方法确定混凝土结构寿命周期的每个时段,并以结构性能达到极限状态作为该时段终结的评判标准。
二、高桩码头伸缩缝对铁路钢轨变形影响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桩码头伸缩缝对铁路钢轨变形影响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
1 桥梁工程研究新进展(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
1.1新材料促进桥梁工程技术革新 |
1.2桥梁工业化进程与智能建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
1.3桥梁抗灾变能力显着提高 |
1.4桥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
1.5跨海桥梁深水基础不断创新 |
2桥梁结构设计 |
2.1桥梁作用及分析(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河北工程大学刘焕举老师提供初稿) |
2.1.1汽车作用 |
2.1.2温度作用 |
2.1.3浪流作用 |
2.1.4分析方法 |
2.1.5展望 |
2.2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
2.2.1新型桥梁用钢的研发 |
2.2.2焊接节点疲劳性能 |
2.2.3钢结构桥梁动力行为 |
2.2.4复杂环境钢桥服役性能 |
2.2.5组合结构桥梁空间力学行为 |
2.2.6组合结构桥梁关键构造力学行为 |
2.2.7展望 |
2.3高性能材料 |
2.3.1超高性能混凝土(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提供初稿) |
2.3.2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
2.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北京工业大学刘越老师提供初稿) |
2.3.4智能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
2.3.5展望 |
2.4桥梁基础工程(同济大学梁发云老师提供初稿) |
2.4.1深水桥梁基础形式 |
2.4.2桥梁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
2.4.3桥梁基础动力特性分析 |
2.4.4深水桥梁基础工程面临的挑战 |
3桥梁建造新技术 |
3.1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
3.1.1钢结构桥梁工程建设成就 |
3.1.2焊接制造新技术 |
3.1.3施工新技术 |
3.2桥梁快速建造技术(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提供初稿) |
3.2.1预制装配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技术 |
3.2.2预制装配桥墩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
3.2.2.1灌浆/灌缝固定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
3.2.2.2无黏结预应力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
3.3桥梁建造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
4桥梁运维 |
4.1监测与评估(浙江大学叶肖伟老师、湖南大学孔烜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崔闯老师提供初稿) |
4.1.1监测技术 |
4.1.2模态识别 |
4.1.3模型修正 |
4.1.4损伤识别 |
4.1.5状态评估 |
4.1.6展望 |
4.2智能检测(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
4.2.1智能检测技术 |
4.2.2智能识别与算法 |
4.2.3展望 |
4.3桥上行车安全性(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
4.3.1风荷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
4.3.1.1车-桥气动参数识别 |
4.3.1.2风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
4.3.1.3风浪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
4.3.1.4风屏障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
4.3.2地震作用下行车安全性 |
4.3.2.1地震-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
4.3.2.2地震动激励特性的影响 |
4.3.2.3地震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
4.3.2.4车-桥耦合系统地震预警阈值研究 |
4.3.3长期服役条件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
4.3.4冲击系数与振动控制研究 |
4.3.4.1车辆冲击系数 |
4.3.4.2车-桥耦合振动控制方法 |
4.3.5研究展望 |
4.4加固与性能提升(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
4.4.1增大截面加固法 |
4.4.2粘贴钢板加固法 |
4.4.3体外预应力筋加固法 |
4.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 |
4.4.5组合加固法 |
4.4.6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
4.4.7其他加固方法 |
4.4.8发展展望 |
5桥梁防灾减灾 |
5.1抗震减震(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
5.1.1公路桥梁抗震研究新进展 |
5.1.2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新进展 |
5.1.3桥梁抗震发展态势分析 |
5.2抗风(东南大学张文明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文礼老师提供初稿) |
5.2.1桥梁风环境 |
5.2.2静风稳定性 |
5.2.3桥梁颤振 |
5.2.4桥梁驰振 |
5.2.5桥梁抖振 |
5.2.6主梁涡振 |
5.2.7拉索风致振动 |
5.2.8展望 |
5.3抗火(长安大学张岗老师、贺拴海老师、宋超杰等提供初稿) |
5.3.1材料高温性能 |
5.3.2仿真与测试 |
5.3.3截面升温 |
5.3.4结构响应 |
5.3.5工程应用 |
5.3.6展望 |
5.4抗撞击及防护(湖南大学樊伟老师、谢瑞洪、王泓翔提供初稿) |
5.4.1车撞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
5.4.2船撞桥梁结构研究进展 |
5.4.3落石冲击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
5.4.4研究展望 |
5.5抗水(东南大学熊文老师提供初稿) |
5.5.1桥梁冲刷 |
5.5.2桥梁水毁 |
5.5.2.1失效模式 |
5.5.2.2分析方法 |
5.5.3监测与识别 |
5.5.4结论与展望 |
5.6智能防灾减灾(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鲍跃全老师提供初稿) |
6结语(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初稿) |
策划与实施 |
(2)无梁板式高桩码头温度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无限板的传热规律 |
2 无梁板式高桩码头模型 |
2.1 工程实例 |
2.2 模型建立 |
2.3 时间步长 |
3 结果分析 |
3.1 气温变化特征 |
3.2 面板温差场 |
3.3 结构变形与位移 |
4 基本气温选取的讨论 |
5 结论 |
(3)地震作用下多跨简支梁铁路桥轨道与桥梁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速铁路发展概况 |
1.1.2 高铁轨道发展概况 |
1.1.3 桥梁在铁路中的应用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二章 多跨简支梁铁路桥梁轨一体精细化模型研究 |
2.1 概述 |
2.2 梁轨一体化模型 |
2.2.1 传统梁轨一体化计算模型 |
2.2.2 改进后的梁轨一体化计算模型 |
2.3 有限元程序介绍 |
2.4 本文全桥模型建立 |
2.4.1 桥例基本参数 |
2.4.2 连接单元参数 |
2.4.3 计算模型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基于梁轨一体精细化模型的多跨简支梁铁路桥地震响应研究 |
3.1 概述 |
3.2 时程分析理论 |
3.3 计算模型与分析工况 |
3.3.1 计算模型 |
3.3.2 地震动选取原则 |
3.3.3 地震动选取 |
3.3.4 分析工况 |
3.4 计算结果说明 |
3.5 墩底内力分析 |
3.5.1 墩底剪力分析 |
3.5.2 墩底弯矩分析 |
3.6 墩顶位移分析 |
3.7 主梁位移分析 |
3.8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多点激励下视波速对梁轨相互作用影响性分析 |
4.1 概述 |
4.2 多点激励研究理论 |
4.3 地震动选取 |
4.4 计算模型与分析工况 |
4.5 计算结果说明 |
4.6 计算结果分析 |
4.6.1 墩底剪力动力响应 |
4.6.2 墩底弯矩动力响应 |
4.6.3 主梁梁端碰撞响应 |
4.7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多点激励下桥墩刚度对梁轨相互作用影响性分析 |
5.1 概述 |
5.2 地震动选取 |
5.3 计算模型与分析工况 |
5.4 计算结果说明 |
5.5 计算结果分析 |
5.5.1 墩底剪力动力响应 |
5.5.2 墩底弯矩动力响应 |
5.5.3 主梁梁端碰撞响应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取得的成果 |
(4)跨断层深水斜拉桥非线性地震响应特性及损伤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跨断层地震动特征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近断层桥梁抗震研究现状 |
1.3.2 跨断层桥梁抗震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及内容 |
1.5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与方法基础 |
2.1 跨断层地震地面运动模拟 |
2.1.1 速度脉冲模拟模型 |
2.1.2 地震动等效脉冲参数 |
2.2 地震下动水-结构耦合效应分析 |
2.2.1 动水效应研究现状 |
2.2.2 动水效应的简化计算方法 |
2.3 土-结构相互作用模拟 |
2.3.1 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 |
2.3.2 土-结构相互作用的计算方法 |
2.3.3 群桩效应 |
2.4 非线性纤维梁单元理论 |
2.4.1 基于柔度法的纤维梁单元理论 |
2.4.2 纤维梁单元材料本构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OpenSees平台的深水斜拉桥有限元模型建立 |
3.1 跨断层深水斜拉桥介绍 |
3.2 深水斜拉桥有限元建模 |
3.2.1 主梁模拟 |
3.2.2 斜拉索模拟 |
3.2.3 主塔、辅助墩及桩基础模拟 |
3.2.4 土-结构相互作用模拟 |
3.2.5 支座模拟 |
3.2.6 动水效应模拟 |
3.3 不同参数下的结构自振特性分析 |
3.3.1 无水条件下的全桥结构自振特性 |
3.3.2 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 |
3.3.3 水环境对结构自振特性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跨断层深水斜拉桥地震响应特性研究 |
4.1 跨断层地震地面运动模拟 |
4.1.1 震级选取 |
4.1.2 脉冲参数选取 |
4.1.3 高频地震波选取 |
4.1.4 跨断层地震动的生成 |
4.2 地震动强度对斜拉桥响应特性的影响分析 |
4.3 水深对斜拉桥地震响应特性的影响分析 |
4.3.1 动力响应特征对比 |
4.3.2 不同高度截面的动力响应规律分析 |
4.3.3 动力响应差异性分析 |
4.4 断层跨越角度对斜拉桥响应特性的影响分析 |
4.4.1 水深22m时 |
4.4.2 水深28m时 |
4.5 断层跨越位置对斜拉桥响应特性的影响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跨断层深水斜拉桥地震损伤特性分析 |
5.1 结构地震损伤评估模型 |
5.2 不同地震动强度下斜拉桥损伤特性对比分析 |
5.2.1 主塔截面损伤计算 |
5.2.2 主塔损伤特性对比 |
5.3 不同水深下斜拉桥损伤特性对比分析 |
5.4 不同断层跨越角度下斜拉桥损伤特性对比分析 |
5.4.1 水深22m时 |
5.4.2 水深28m时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高速铁路大跨度钢桁拱桥梁轨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大跨度铁路钢桁拱桥发展综述 |
1.2.1 国外铁路钢桁拱桥的发展 |
1.2.2 国内铁路钢桁拱桥的发展 |
1.3 梁轨相互作用发展综述 |
1.3.1 桥上无缝线路的发展 |
1.3.2 国外梁轨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
1.3.3 国内梁轨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
1.3.4 无缝线路稳定性研究现状 |
1.4 大跨度钢桁桥梁轨相互作用特殊性 |
1.5 既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梁轨相互作用原理与计算方法 |
2.1 无缝线路的基本理念 |
2.2 梁轨相互作用及各种附加力的产生机理 |
2.2.1 各种附加力的产生机理 |
2.2.2 梁轨相互作用的微分表达 |
2.3 梁轨间纵向阻力模型 |
2.3.1 常量阻力模型 |
2.3.2 线性阻力模型 |
2.3.3 非线性阻力模型 |
2.3.4 本文采用的理想弹塑性滞回阻力模型及其实现 |
2.4 梁轨相互作用计算方法 |
2.4.1 微分方程法 |
2.4.2 广义变分法 |
2.4.3 有限单元法 |
2.5 梁轨相互作用有限元分析模型 |
2.5.1 混凝土梁桥梁轨相互作用有限元模型 |
2.5.2 钢桁梁桥梁轨相互作用有限元模型 |
2.5.3 本文采用“重叠非线性弹簧杆”模拟梁轨间关系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
2.6 梁轨相互作用主要计算参数 |
2.6.1 轨道参数 |
2.6.2 桥梁参数 |
2.6.3 荷载参数 |
2.7 本章小结 |
3 梁轨一体化空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3.1 钢桁拱桥梁轨一体化空间耦合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3.1.1 桥梁系统上部结构 |
3.1.2 桥梁系统下部墩台、基础 |
3.1.3 轨道系统 |
3.1.4 梁轨间耦合单元 |
3.1.5 支座单元 |
3.2 非保守系统时变结构的加载历史问题的实现 |
3.2.1 问题的提出 |
3.2.2 提出“阻力差值法”实现无载阻力与有载阻力的自由转换 |
3.2.3 基于加载历史的纵向阻力迭代公式的推导 |
3.3 梁轨非线性系统的有限元求解处理 |
3.4 基于ANSYS平台的梁轨相互作用分析模块二次开发 |
3.4.1 二次开发的意义及工具 |
3.4.2 APDL参数化编程技术 |
3.4.3 UIDL二次开发 |
3.4.4 ANSYS与本文自主开发程序的交互 |
3.5 梁轨相互作用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程序流程 |
3.6 算例验证 |
3.6.1 有限元法与数值解析法求解梁轨相互作用的对比验证 |
3.6.2 采用重叠非线性弹簧杆模拟纵向阻力的准确性的验证 |
3.6.3 采用阻力差值法考虑加载历史的梁轨相互作用算例验证 |
3.6.4 地震荷载作用下梁轨相互作用算例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4 大跨度钢桁拱桥的梁轨相互作用非线性分析 |
4.1 工程背景 |
4.2 大跨度钢桁拱梁轨一体化分析模型及计算参数 |
4.2.1 梁体参数 |
4.2.2 墩台、基础参数 |
4.2.3 轨道参数 |
4.2.4 道床阻力取值 |
4.2.5 支座参数 |
4.2.6 其他相关设计参数 |
4.3 基本假定 |
4.4 大跨度钢桁拱纵向附加力的基本特征 |
4.4.1 梁轨系统伸缩力 |
4.4.2 梁轨系统挠曲力 |
4.4.3 梁轨系统制挠力 |
4.4.4 桥墩温差引起的梁轨系统附加力 |
4.4.5 梁轨系统纵向附加力比重分析 |
4.5 基于加载历史的大跨度钢桁拱桥梁轨相互作用非线性分析 |
4.5.1 循环温度作用下的滞回现象分析 |
4.5.2 列车过桥全历程梁轨相互作用分析 |
4.5.3 列车桥上制动全历程梁轨相互作用分析 |
4.5.4 多荷载工况耦合下的梁轨相互作用分析 |
4.6 大跨度钢桁拱桥梁轨相互作用敏感因素分析 |
4.6.1 温度变化幅值对伸缩力的影响 |
4.6.2 列车行车方向对挠曲力、制挠力的影响 |
4.6.3 不同活载模式对挠曲力、制挠力的影响 |
4.6.4 列车编组长度对挠曲力、制挠力的影响 |
4.6.5 制动力率对制挠力的影响 |
4.6.6 线路纵向阻力对梁轨相互作用的影响 |
4.6.7 临跨桥梁布置方式对梁轨系统相互作用的影响 |
4.6.8 墩台刚度对梁轨系统相互作用的影响 |
4.6.9 滑动支座摩阻力对梁轨相互作用的影响 |
4.7 大跨度钢桁拱桥梁轨适应性措施研究 |
4.7.1 伸缩调节器的设置方案比较 |
4.7.2 轨道结构型式适应性分析 |
4.7.3 桥上无缝线路扣件铺设方案比选 |
4.7.4 桥面系的型式选择 |
4.7.5 桥墩上设置锁定阻尼装置的可行性探索 |
4.8 本章小结 |
5 大跨度钢桁拱桥桥上无缝线路轨道的稳定与钢轨断裂 |
5.1 引言 |
5.2 无缝线路稳定性理论 |
5.2.1 无缝线路失稳过程 |
5.2.2 无缝线路稳定性分析方法 |
5.2.3 丧失稳定的因素 |
5.3 桥上无缝线路稳定性有限元分析模型 |
5.3.1 力学模型 |
5.3.2 计算相关参数 |
5.3.3 算例验证与对比 |
5.4 大跨度钢桁拱桥桥上无缝线路稳定性分析 |
5.5 大跨度钢桁拱桥桥上无缝线路稳定性敏感因素 |
5.5.1 钢轨型号对桥上无缝线路稳定性的影响 |
5.5.2 道床横向阻力对桥上无缝线路稳定性的影响 |
5.5.3 线路竖向刚度对桥上无缝线路稳定性的影响 |
5.5.4 初始不平顺矢度对桥上无缝线路稳定性的影响 |
5.6 大跨度钢桁拱桥桥上钢轨断裂研究 |
5.6.1 降温工况下钢轨断裂过程 |
5.6.2 静态断轨力 |
5.6.3 钢轨瞬态断裂全历程受力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地震动作用下大跨度钢桁拱桥梁轨相互作用研究 |
6.1 引言 |
6.2 考虑轨道约束的大跨度钢桁拱桥梁轨系统自振特性研究 |
6.3 地震动输入模式对大跨度钢桁拱桥梁轨系统地震响应的影响 |
6.3.1 不同场地条件下梁轨系统地震响应 |
6.3.2 不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 |
6.3.3 场地相位差效应的影响 |
6.4 梁轨系统地震响应敏感参数研究 |
6.4.1 道床阻力对梁轨系统地震响应的影响 |
6.4.2 支座摩阻系数对梁轨系统地震响应的影响 |
6.4.3 支座排布方案对梁轨系统地震响应的影响 |
6.4.4 墩台纵向刚度对梁轨系统地震响应的影响 |
6.5 温度荷载、制动挠曲荷载与地震力的耦合分析 |
6.5.1 温度荷载与地震力的耦合分析 |
6.5.2 制动挠曲荷载与地震力的耦合分析 |
6.6 大跨度钢桁拱桥梁轨系统抗震措施适应性分析 |
6.6.1 伸缩调节器的设置方案比选 |
6.6.2 不同轨道结构型式抗震适应性分析 |
6.6.3 粘滞阻尼器对梁轨系统的减震效果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创新工作 |
7.2 主要研究结论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7)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桥梁梁端变形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外无砟轨道和桥梁变形限值研究概况 |
1.2.1 日本 |
1.2.2 德国 |
1.3 国内无砟轨道桥梁变形限值规定 |
1.3.1 国内无砟轨道概况 |
1.3.2 我国无砟轨道桥梁变形限值规定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2. 梁端变形相关参数限值 |
2.1 桥梁梁端变形定义及分类 |
2.2 轨道结构静强度限值 |
2.2.1 扣件系统刚度分析 |
2.2.2 扣件上拔力限值 |
2.2.3 扣件下压力限值 |
2.2.4 钢轨应力限值 |
2.2.5 梁端轨道板稳定性 |
2.3 列车运行安全性、舒适性标准 |
2.3.1 列车运行安全性 |
2.3.2 列车运行舒适性 |
2.4 本章小结 |
3. 梁端变形相关理论分析与解析解 |
3.1 跨中挠度与梁端竖向转角关系理论分析 |
3.1.1 计算活载图示 |
3.1.2 简支梁跨中挠度与梁端转角关系分析 |
3.2 轨道结构静强度解析解 |
3.2.1 梁端转角作用 |
3.2.2 梁端错台作用 |
3.2.3 支承弹性系数的确定 |
3.2.4 主要计算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4. 梁端变形分析的有限元模型 |
4.1 CAE 软件平台选取 |
4.1.1 静强度仿真计算平台 |
4.1.2 动态响应仿真计算平台 |
4.2 静强度计算模型 |
4.2.1 室内试验有限元模型 |
4.2.2 桥梁-轨道结构有限元模型 |
4.2.3 模型分析与比选 |
4.3 动态响应计算模型 |
4.3.1 模型建立 |
4.3.2 轮轨接触数学描述 |
4.3.3 轨道不平顺选取 |
4.4 计算模型验证 |
4.4.1 静强度室内试验研究 |
4.4.2 静强度计算模型验证 |
4.4.3 动态响应现场试验 |
4.4.4 动态响应计算模型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梁端变形对无砟轨道结构静强度的影响分析 |
5.1 室内试验数据分析 |
5.1.1 扣件系统刚度曲线测定 |
5.1.2 板端转角引起扣件附加力分析 |
5.1.3 板端错台引起的扣件附加力分析 |
5.1.4 不同伸出长度对扣件附加力影响 |
5.2 结构参数对静强度影响分析 |
5.2.1 不同转角方式 |
5.2.2 扣件刚度K_F |
5.2.3 梁端伸出长度 |
5.2.4 扣件间距 |
5.2.5 梁体高度 |
5.3 轨道结构类型对静强度影响分析 |
5.4 梁端无砟轨道强度检算 |
5.4.1 计算荷载 |
5.4.2 计算附加力的荷载组合 |
5.4.3 检算示例 |
5.5 本章小结 |
6. 梁端变形对列车运行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动力影响分析 |
6.1 梁端转角对列车运行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动力影响分析 |
6.1.1 垂直方向转角 |
6.1.2 水平方向转角 |
6.2 梁端错台对列车运行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动力影响分析 |
6.2.1 垂直方向错台 |
6.2.2 水平方向错台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主要符号表 |
第二章 |
第三章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
(9)高架桥钢箱梁顶推施工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编制说明及依据的研究 |
2.1 某某高架桥桥主桥工程概况 |
2.2 主要施工方法的研究 |
2.2.1 钻孔灌注桩施工的研究 |
2.2.2 墩台及上部工程施工研究 |
2.2.3 墩柱施工研究 |
2.2.4 支座安装研究 |
2.2.5 连续梁施工研究 |
2.3 钢箱梁顶推工艺研究说明 |
2.4 编制依据 |
第3章 顶推施工过程计算 |
3.1 主梁计算 |
3.2 临时墩墩身计算和验算 |
3.2.1 临时墩计算 |
3.2.2 临时墩钢管柱稳定性验算 |
3.2.3 承台桩基验算 |
第4章 钢箱梁施工方案研究 |
4.1 钢箱梁制作工艺研究 |
4.1.1 钢箱梁分节研究 |
4.1.2 钢箱梁的制作研究 |
4.1.3 钢箱梁焊接研究 |
4.1.4 钢箱梁吊装研究 |
4.2 钢箱梁施工工艺研究 |
4.2.1 钢箱梁施工工艺流程图研究 |
4.2.2 箱梁顶推准备工作研究 |
第5章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10)氯盐环境下基于概率和性能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工程背景及重要性 |
1.1.1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 |
1.1.2 研究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性 |
1.2 混凝土耐久性问题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的总体概况 |
1.2.2 国内研究的总体概况 |
1.2.3 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模型的研究 |
1.2.4 钢筋锈蚀与保护层胀裂研究 |
1.2.5 钢筋锈蚀对混凝土构件性能的影响 |
1.2.6 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预测研究 |
1.2.7 混凝土结构的防护、维修与加固 |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2 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与结构使用寿命预测 |
2.1 引言 |
2.2 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 |
2.2.1 性能和性能方法的概念 |
2.2.2 基于性能的设计的基本框架 |
2.2.3 基于性能的设计(或评估)的基本步骤 |
2.2.4 极限状态设计与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 |
2.3 结构使用寿命预测 |
2.3.1 传统的耐久性设计 |
2.3.2 耐久性极限状态与结构的使用寿命 |
2.3.3 基于可靠度的使用寿命预测 |
2.4 本章小结 |
3 氯离子扩散的概率预测模型 |
3.1 引言 |
3.2 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的基本数学模型 |
3.3 影响混凝土中氯离子分布的因素 |
3.3.1 混凝土湿度分布 |
3.3.2 混凝土结合氯化物的能力 |
3.3.3 温度的影响 |
3.3.4 混凝土龄期的影响 |
3.3.5 表面氯离子浓度 |
3.3.6 混凝土的成分 |
3.3.7 裂缝 |
3.3.8 荷载 |
3.3.9 养护 |
3.4 确定氯离子扩散系数的简便方法 |
3.5 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的概率模型 |
3.5.1 氯离子扩散模型的不确定性 |
3.5.2 氯离子扩散模型的性能标准 |
3.5.3 扩散系数的类型 |
3.5.4 预测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的基本公式 |
3.4.5 温度的影响 |
3.5.6 湿度的影响 |
3.5.7 初始养护条件的影响 |
3.5.8 试验方法的影响 |
3.5.9 荷载的影响 |
3.5.10 对流区参数X_c和C_(5c) |
3.5.11 氯离子临界浓度C_(cr) |
3.5.12 扩散系数的时变性及龄期指数n |
3.6 模型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4 混凝土中钢筋锈蚀损伤预测模型 |
4.1 引言 |
4.2 混凝土中钢筋锈蚀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
4.2.1 钢筋锈蚀机理 |
4.2.2 钢筋锈蚀速度 |
4.2.3 影响钢筋锈蚀的因素 |
4.3 混凝土保护层锈胀开裂模型 |
4.3.1 保护层锈胀开裂的过程 |
4.3.2 混凝土锈胀开裂的力学简化模型 |
4.3.3 模型中采用的基本假定 |
4.3.4 混凝土锈胀开裂不同阶段的锈蚀量 |
4.3.5 混凝土保护层锈胀开裂的时间 |
4.3.6 受拉混凝土的软化曲线 |
4.4.模型应用与算例分析 |
4.4.1 模型计算参数的确定 |
4.4.2 结果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锚固区锈胀开裂后钢筋混凝土构件锚固可靠度分析 |
5.1 引言 |
5.2 钢筋锈蚀对构件粘结性能的影响 |
5.3 锚固区锈胀开裂后钢筋混凝土构件锚固能力分析 |
5.3.1 影响构件粘结锚固性能的因素 |
5.3.2 受力钢筋锚固长度的确定 |
5.3.3 锚固区锈胀开裂后构件锚固能力分析 |
5.4 锚固区锈胀开裂后钢筋混凝土构件锚固可靠度分析 |
5.4.1 构件锚固极限状态方程 |
5.4.2 极限状态方程中各随机变量的统计参数 |
5.4.3 锚固目标可靠指标的确定 |
5.4.4 锚固可靠度分析方法 |
5.5 算例分析 |
5.5.1 锈胀裂缝长度与宽度对β_0的影响 |
5.5.2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对β_0的影响 |
5.5.3 初始锚固长度对β_0的影响 |
5.5.4 混凝土抗拉强度对β_0的影响 |
5.5.5 配箍率对β_0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性能和可靠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寿命周期模型 |
6.1 引言 |
6.2 基于性能的寿命周期模型 |
6.2.1 结构的寿命 |
6.2.2 结构的寿命周期 |
6.2.3 寿命周期模型 |
6.3 结构寿命周期的确定 |
6.3.1 钢筋开始锈蚀时间 |
6.3.2 混凝土胀裂时间 |
6.3.3 适用性达到极限状态的时间 |
6.3.4 承载力达到极限状态的时间 |
6.4 确定寿命周期各阶段的目标可靠指标 |
6.5 算例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创新点摘要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欧洲标准EN206-1规定的环境暴露等级 |
附录B 根据快速氯离子渗透性试验(RCPT)结果确定氯离子扩散系数 |
附录C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规定的环境类别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高桩码头伸缩缝对铁路钢轨变形影响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2)
- [2]无梁板式高桩码头温度效应分析[J]. 吴新云,何思远,刘智慧,戈国庆. 水运工程, 2020(04)
- [3]地震作用下多跨简支梁铁路桥轨道与桥梁相互作用研究[D]. 李斯.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4]跨断层深水斜拉桥非线性地震响应特性及损伤评估[D]. 曾亚光.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1)
- [5]高速铁路大跨度钢桁拱桥梁轨相互作用研究[D]. 刘文硕. 中南大学, 2013(12)
- [6]基于ANSYS有限元分析的高桩码头施工期气温控制研究[J]. 沈才华,牛兴伟,孙会想. 水运工程, 2012(11)
- [7]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桥梁梁端变形相关问题研究[D]. 魏亚辉.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2(02)
- [8]高桩码头分缝处工后缝宽有限元分析[J]. 牛兴伟,沈才华,孙会想. 水运工程, 2012(06)
- [9]高架桥钢箱梁顶推施工工艺的研究[D]. 孔永臣. 吉林大学, 2012(09)
- [10]氯盐环境下基于概率和性能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D]. 史波. 大连理工大学,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