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军农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浅析

荣军农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浅析

一、浅析荣军农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许跃兵,张克华,宋倬,陈曦,丁宁[1](2022)在《粮安天下——北大荒集团实现粮食高位增产的秘诀》文中认为又是一年大丰收,又是一年粮满仓。2021年,北大荒集团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总产超过460亿斤,增产30亿斤,实现了播种面积最大、粮食产量最高的历史性突破!北大荒一年生产的粮食,可以满足1.6亿人口一年的口粮!从1947年一队队军人开进北大荒,拉开向地球开战的序幕那一刻起,到2021年,北大荒已累计为国家生产粮食超过1万亿斤!随着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增产难度也越来越大。

张钥榕[2](2021)在《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2019湘教版地理必修教材为例》文中认为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其中地理学科教学所承载的核心素养为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在这四大素养中,人地协调观则是其核心及归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要求学生要能够正确看待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人地协调观这一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分析、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所以要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但人地协调观是人的价值观念,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情境教学可以通过创设以形象为主的情境,使学生沉浸在生动的情境中以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从而引发学生态度上的共鸣,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具有适用性和优越性。本文将人地协调观与情境教学相结合,以湘教版(2019年版)地理必修教材为例进行研究,旨在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情境教学案例设计的策略,并丰富高中地理情境教学的资源。基于此,本文研究内容有三点:分析湘教版地理必修教材中适合培养人地协调观的内容;探讨培养高中生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情境教学案例设计的策略;设计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案例。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案例分析法、总结归纳法以及行动研究法。经过查阅文献、分析案例、设计案例、实施案例得出本文的结论。首先,对湘教版地理必修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出适合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知识内容。其次,在大量的案例中筛选出19节教学设计案例,通过一定的分析视角和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得出启示:培养高中生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情境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中要体现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内容;情境教学的教学过程是情境与教学目标、内容有机统一的过程;情境教学在教学设计时要创设具有真实性、吸引性及针对性的情境;情境的创设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且情境内部各情境间相互关联;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要根据教学内容层层递进地激发情感;教学设计的组成要完整且条理清晰。其中教学设计的组成包括课题名称、所在章节、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情境创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接着结合案例分析的启示对湘教版地理必修教材中的“海洋与人类”“土壤的形成”“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以及“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这四节内容进行情境教学案例设计。最后根据案例分析启示及教学设计过程,提出基于人地协调观的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案例设计的策略:依据课程标准,围绕人地协调观设计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情境的创设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借助问题创设“一境到底”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设真实情境;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层层递进的人地协调观内容。并对设计的教学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实施,以验证提出的教学案例设计策略的可行性。通过案例实施发现,在进行教学案例设计时需要注意,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和效果要合理设计课堂活动探究的数量和难度以及创设的情境的难度,建议在教学设计前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等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

王福军[3](2021)在《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文中提出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一种崇高的文化思想,是黑龙江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精神产物。它体现了黑龙江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优良的政治品格、优秀的文化传承、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执着的价值追求,是一系列优秀精神的整体体现和智慧结晶。包括黑龙江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在开发建设北大荒苦难而壮丽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北大荒精神,在大庆油田大会战艰难险阻的条件下创造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在黑龙江革命、开发、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闯关东精神、东北小延安精神、大兴安岭精神、马恒昌小组精神、马永顺精神、哈尔滨城市精神、抗疫精神等共同构成了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精神资源体系。这些精神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慢慢的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成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产物。当前,我国已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新征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首要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方向。为此,加强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充分认识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总结和提炼基本特征和时代价值,探索弘扬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路径和方法,对于构筑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展现中国价值,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奋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一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主要讲的是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研究现状,阐述相关核心概念,概括相关研究内容,阐明课题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溯源进行梳理总结;第三章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具体体现作了深刻阐释。在此基础上凝练和升华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第四章系统分析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精准把握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第五章通过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的论述,强化黑龙江优秀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引领;第六章通过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分析,全面论证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刻阐明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原则,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阐述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文章试图从新的内容、新的思路、新的视角对黑龙江优秀精神产生、发展和弘扬进行必要研究,目的是将黑龙江优秀精神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策略。将黑龙江优秀精神内化为龙江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田野[4](2020)在《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文中指出纵观美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不仅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且也是其化解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美国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中,虚拟经济的发展逐渐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不断积累,并且因其特殊的全球影响力,最终引发了自“大萧条”以来收缩时间最长、损失最为严重的的全球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了美国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为化解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及其成效、特别是危机后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受到国际社会和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基于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不仅是导致美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且也是其化解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其理论意义主要在于:有助于推动我们对美国产业结构、特别是对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以及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其现实意义则主要在于:全球金融危机后,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是中国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而由于中美两国经济之间处于深度的相互依赖和融合,因此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必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由此决定了深入研究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对于中国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论文第2章论述和分析了美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及其主要特征。在农业经济时代,农业是主导产业;工业特别是制造业获得了发展但是其规模和比重低于农业。到了工业经济时代,制造业代替农业成为主导产业,并呈现出现重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等特点;金融业亦逐渐发展并且出现了金融资本。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以后,服务业迅速发展并成为主导产业;制造业依然强大但是其比重则开始下降;特别是随着部分产业的对外转移,整个经济中的实体成分有所减少而虚拟成分则开始增加,但是二者基本上还是平衡的。自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并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产业结构因此出现了软化与服务化;但与此同时,产业出现了空心化,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失衡。从总体上看,美国产业结构的演进遵循着“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和高级化的一般规律。在产业结构现代化和高级化的过程中,资源禀赋、分工状况、贸易条件、市场规模以及需求结构等因素,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科技进步则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科技进步不仅是历次主导产业更替的核心推动力,而且深刻影响着不同时期各个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美国基于大国开放模式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全球金融霸权的出现和不断巩固,使其产业结构的演进呈现出明显的特殊性,即具备了独特的优势;而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之前被推崇的结构软化、服务化、技术化相结合的“稳定性较强”的现代型产业结构遭到质疑。论文第3章回顾了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演进过程,阐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实质、特点及其对美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影响;通过分析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说明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美国利率和资产价格的逆转,直接诱发了次贷危机;次贷危机的蔓延导致流动性短缺和信贷紧缩的加剧,进一步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按照经济学家余永定的观点,此次危机实际上是“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和“华盛顿共识”的危机。危机既具有以往危机的周期性特点,又在传导路径、损失承担、警戒标准和全球扩散等方面出现了新的特征。全球金融危机不仅抑制了美国的消费和投资,而且影响了全球贸易和投资,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危机不仅使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持续扩散,金融机构蒙受巨大损失;而且对虚拟经济也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美国经济的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以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失衡。其内部失衡主要体现在国内投资、消费和储蓄的失衡,以及巨额的财政赤字;而外部失衡则主要体现在持续扩大的经常账户逆差、国际市场上过剩的流动性和美元本位制的内在脆弱性。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失衡主要体现在总量的不平衡、产业空心化以及经济金融化。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证明了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论文第4章论述和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与措施。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冲击,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国家创新战略、清洁替代能源战略以及国家出口战略。其中“再工业化”的提出并非偶然:除了过度依赖金融创新从而导致了经济的过度金融化以外,而且还包括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后,美国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低端产业,进而造成了产业发展的“空心化”等问题。国家创新战略对于维持美国在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方面的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清洁替代能源战略直接推动了美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为美国从能源替代走向能源独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国家出口战略之下的贸易融资便利和商业外交,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危机后美国的对外贸易状况。特朗普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措施,主要体现在万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制造业回流”、贸易保护以及移民政策等方面。万亿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计划不仅旨在直接促进就业与经济增长,同时也为改善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立法提供了基本框架。在“制造业回流”方面,其意图更加明显,手段也更为直接,如规定钢铁原料占比和关税措施等。在贸易保护方面,不仅与欧盟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冲突加剧,而且与中国展开了双边经济关系史上空前的贸易战。其移民政策的进一步收紧,也充分体现出了所谓的“美国优先”。然而,无论是奥巴马政府还是特朗普政府的战略与措施,都由于技术、制度、人力和政治斗争等方面的原因而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论文第5章对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不仅厘清了其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与基本情况,而且也对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措施的基本效果进行了检验。就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增长的总体表现来看,其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并未受到危机的严重显影响,但是其第一产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第二、三产业也出现了一些不同于长周期的发展趋势。其就业增长主要出现在第三产业领域,而第一、二产业的就业增加有限;至于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性,也十分显着。从经济失衡的情况来看,不论是美国经济的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还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失衡,都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而只是有所缓解。在农业方面,危机后美国农业产出和价格下滑,农产品出口受到较大的影响。美国政府不仅维持了较高的支持强度,而且逐步扩大了价格与收入支持、农业保险、食品援助、贸易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政策的覆盖范围,在农业支持政策上做出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场的规模和结构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中等规模农场数量有不断减少趋势,而特大农场和小微型农场均有所增加。在制造业方面,“制造业回流”等政策推动了制造业产值与利润的恢复与增长,但从制造业内部结构看,则存在显着的非均衡态。其中汽车及零部件、木制品和塑料与橡胶等行业的增长极为显着,而服装与皮革、印刷和原生金属等则出现了下降。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政府支出对于促进制造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有着较为显着的积极作用,从而部分地验证了这一期间的政策支持效果。在服务业方面,由于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金融、保险以及房地产业在整体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呈现了波动发展的态势。金融危机使批发零售、运输仓储、信息和商业服务等行业的增加值显着减少。从服务业内部的就业结构变化来看,医疗保健和社会援助、企业管理和住宿餐饮等行业有较为明显的增长。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政府支出和服务业发展存在均衡关系,并且前者对后者构成了单向的因果关系。论文第6章为全文的结论和启示。作者认为,从总体上看,美国产业结构的演进符合基本经济规律,但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暴露了其产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尽管美国实施的战略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美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历程及其相关经验和教训,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平衡以及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第一,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第二,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优势;第三,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四,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第五,着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第六,进一步提升开放合作的层次水平。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本文聚焦于美国各产业内部结构的系统分析,把产业内结构作为重要的因素,对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深入的研究。第二,观点的创新。本文认为,美国经济的内部失衡、外部失衡以及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失衡,是导致其次贷危机并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既是美国经济失衡的表现,更是其结构性原因。本文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是为了重塑实体经济的主导地位以恢复整个经济的均衡发展;然而以高端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调整战略,可能促使美国经济结构进一步软化,从而弱化实体经济对经济失衡的修正作用。

朱丽丽[5](2020)在《农村宅基地渐进式盘活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宅基地是我国农村特有的建筑用地形态。长期以来在“一国两策、城乡分隔(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背景下,宅基地承担着保障农村居民生活,维系乡村形态的重要作用。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村常住人口的减少,我国农村的宅基地却呈现出不降反增和利用率下降的特征,在一些地区还出现了所谓的“空心村”。我国是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农村,每一寸土地都应当得到有效利用,而宅基地的低效率使用越来越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刻。宅基地的功能主要包含保障功能和财产性功能。在过去城乡分隔界限严格的时期,宅基地主要承担着保障农民生活。随着城乡融合的发展,一方面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的流动,城市建设用地日趋紧张,另一方面覆盖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逐步建立,这两个方向的变化使得宅基地的财产性功能逐渐凸显,宅基地的盘活也因此到了改革的窗口期。本文梳理了宅基地改革相关文献、法规和理论,指出了未来宅基地改革应当走渐进式的道路,走财产化的道路,走城乡融合的道路。为了夯实研究的数据基础,本研究以各省的农村人口数量为权重,以全国宅基地面积为总量,首先估算了各省宅基地面积,然后以城市房地产价格为参考,评估了我国当前宅基地的潜在总市场价值约为百万亿级的水平,发现宅基地的盘活将是整个改革的巨大红利。通过现状梳理,分析了我国宅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参考马克思地租理论和渐进式决策理论,结合我国宅基地现状,指出盘活宅基地可以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逐步释放农村土地红利,有助于缓解城市建设性用地紧张,有助于城乡融合发展。根据问卷调查,梳理出我国宅基地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并采用混合策略博弈方法,分析了达成宅基盘活时,应当构建合理的基层干部和宅基地拥有农户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并做好农村建设用地市场的规划。最后在几个案例剖析的支撑下,结合理论分析和博弈分析的结果得出了宅基地渐进式盘活的路径和主要政策建议。本研究提出的宅基地渐进式盘活的总体路径是:以试点为抓手的先行先试,以发达地区为突破口的改革方式,并结合地方实际采用的不同盘活模式。具体实施路径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方面:近期的盘活的实施路径主要包括为闲置宅基地提供有偿退出方式,对尚未闲置的农村危房等进行异地搬迁整理,以及对‘一户多宅’或超过规定面积部分的宅基地进行整治。中期的宅基地盘活重点是开发宅基地的财产功能,在限制流转年限以及流转用途的情况下逐步扩大宅基地可流转的范围并加强各地区宅基地管理规范。远期路径主要是根据市场化经济的基本特点,建立完善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和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交易市场,最终实现城乡融合。

成慧慧[6](2020)在《基于Google Earth的高中生心理地图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国内心理地图研究亟需加强、新课标要求重视地理信息技术、新高考重视考核地图能力且地图能力普遍受到各国的重视,本文将“基于Google Earth的高中生心理地图建构研究”确定为研究主题。本文从技术层面,运用Google Earth辅助教学,使其成为构建心理地图的有效手段。因此按照“关系分析-现状调查-策略重构”的思路展开,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部分。收集整理并分析“心理地图”与“Google Earth”的相关文献,发现培养心理地图有利于落实地理核心素养、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教学效率且增强地理教学的开放性。从国内外两个层面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确立了文章的研究目标,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构建了全文的研究路线。第二部分: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从心理地图构建的角度出发,明确了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地理教学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地理空间认知理论、多媒体学习理论等五大理论。界定了心理地图的概念,即通过一系列步骤进行训练,多角度、多方式对学习者进行刺激之后,在学习者头脑中建立起对于世界的空间表征。第三部分:可行性及有效性分析。运用文献研究法,从心理地图与Google Earth的特点入手,分析运用Google Earth构建心理地图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可行性如下:学校环境支持、软件自身适用范围广且功能强大。有效性如下:Google Earth具有空间性、动态性和丰富性三大优势。第四部分:调查现状。运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实习所在学校高一学生的心理地图建构现状。经过分析,发现高一学生心理地图建构现状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具体原因如下:学习兴趣不足、地理基础不牢、总课时量过少、方法媒体陈旧、未经系统训练。第五部分:策略研究。针对以上问题及原因,围绕着心理地图的“输入阶段-加工阶段-输出阶段-保障措施”四大方面,提出基于Google Earth的高中生心理地图的具体建构策略。其中,保障性策略的主要作用在于保障建构阶段具体策略的有效开展和实施。并且,本研究针对实施难度较大的策略,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展开,使策略更为充实。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从运用Google Earth构建心理地图的可行性及有效性、高一学生心理地图调查现状、构建策略三方面梳理本文的基本结论。在现状分析和建构策略两方面指出不足,认为以下几点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拓展:尝试运用不同方法研究高中生心理地图建构现状,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本文所提出的建构策略,并进一步丰富与策略相匹配的教学案例。

张宏华[7](2019)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模范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不仅培植了抗日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而且在乡村社会管理、民生建设、文化生活和社会规范中均注入新内容,基本上展开了一次完整的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试验,其内容在与原有乡村社会本色的交织互动中或急或缓地改变着华北这片土地与土地上的民众,创造着一个新社会。根据地乡村的社会改造与建设是在中共领导的革命中的改革,亦为新中国成立后全方位大规模的社会改造与改革积累了经验教训。本文以中共党史与乡村社会史相结合的研究视角,运用详实的史料阐释了中共领导根据地乡村社会改革和建设的历程以及根据地乡村社会变化的“实相”,力求展现历史发展过程中鲜活、真实、曲折而丰富的内涵。论文以回顾抗战前夕的晋察冀乡村社会状况为起点,从自然条件、政治生态、农民生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勾勒了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展开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对晋察冀根据地乡村社会管理、民生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和社会规范进行了历史考察。在根据地传统的乡村管理中,中共这一现代政党组织的全新介入,使乡村社会管理发生了质变。中共作为外来组织力量通过推行新的方针政策、改造乡村政权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而实现了国家意识向乡村的渗透。根据地乡村议行合一的行政体系取代了旧有的宗族、鬼神系统;选举政治的实践和新型社会组织的创立,使民众开始有效参与乡村社会管理;底层农民成为乡村社会领导层中的新兵,创新了乡村社会管理的基本模式。根据地乡村的民生建设围绕民众生产生活展开,通过发展生产、变革生产关系、调整利益分配、推行基本社会保障,形成新的乡村利益整合机制,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农民生活。根据地教育、报刊、大众文艺活动的蓬勃开展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观、新的政治意识和社会意识亦随风潜入,无声地进入农民内心。根据地乡村社会规范在道德、生活习俗、法律和社会风气四个层面实现着革新。在残酷的战争与紧张的革命中,上述种种变革均存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张力:外来新文化与乡土传统文明之间的隔膜、外来组织力量与地方不同势力之间的博弈、中共革命追求与农民现实诉求之间的距离、政策制定与实践推行之间的落差、有限资源与更大需求之间的矛盾等问题,都对中共局部执政和目标实现形成挑战。在此过程中,中共通过整党整风的路径以使自己的组织队伍与乡村的社会实际耦合,几乎在每一项工作中都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学习,使基层干部这一党与乡村沟通的中介更符合党的要求和期望,使党员干部群众领袖能够既领会上级要求又契合本地实际推动工作,使政党意志真正深入乡村;乡村政权在实践中不断整理整顿、持续改造,克服种种政策上的、制度上的以及干部作风方面等新情况新问题,使基层政权在与既有乡村权力权威的较量中提升效率、完成任务、实现使命;各种文化载体、社会规范中政治内容的充斥、宣传鼓动激励等手段的充分运用,各种政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相互交融均强化了根据地各项建设的实效,加上利益的驱使促动农民尤其基层干部追随中共的政策指向,有力地减缓或化解了相关矛盾,使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在战争革命中深入向前推进。中共领导的根据地建设催生了乡村社会的现代性因素,逐渐将根据地塑造为一个既不同于国统区又不同于传统乡村的新社会形态,是近代中国现代性最薄弱的乡村由传统向现代化演进的成功探索。探索的历史经验对中共处理全国执政中的新农村建设具有启示意义。虽然今日之中共非昨日之中共,今天的乡村亦非昨天的乡村,但今天的中共仍需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的成效促进发展,以改革的成功巩固执政地位,今天的乡村乡民仍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路途,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面临的主题主要任务与当年并没有质的不同,只是具体内容的程度数量的差别。吸取根据地乡村在政党介入中的整党整风、政权建立中的整理整顿、政策制度出台实施中的调整调适以及乡村建设中社会管理、民主民生、文化教育、社会规范和社会风气全方位系统变革的经验,对新农村建设大有益处。

刘宝成[8](2019)在《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农田节水灌溉技术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耕地资源总量占全球耕地资源总量的9%,然而我国水资源总量比中国耕地资源总量占比更低,仅为世界水资源总量的6%。我国是农业大国,单位耕地面积拥有水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数的3/4。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增长迅速,随着城镇化水平的逐渐加快,国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在用水方面,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耗水量逐年增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淡水资源对于国民生活和国家发展显得弥足珍贵,淡水资源不足严重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据统计我国地表水资源量为2.7×104亿m3,地下水资源存量是超过8000亿m3,中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800m3,大概等于全球平均值的四分之一。在我国水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我国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贯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的发展模式。但是,就中国目前各行业生产发展现状而言,水资源仍然普遍存在严重浪费问题。特别是在农业灌溉用水时,农田灌溉过程中浪费的水资源量巨大。我国传统的农田灌溉方式大多是大水漫灌。虽然一定区域内农作物得到了充足的水资源灌溉,但这样的灌溉方式却白白损失了大量可以节约利用的水。另外,农业水资源的浪费也反映在农业灌溉用水的低利用率上,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不受欢迎,很少有人愿意投资引进科学的节水灌溉技术系统。在农业中应用现代化节水灌溉技术,目的不是为了尽量减少使用水量,而是为了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节水灌溉技术的核心意义是水资源的多用途使用。此外,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就是多种灌溉技术的新型应用。九三管理局地区现有耕地401.94万亩,不仅是黑龙江省的粮食主产区,同时也是国家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合理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并结合农艺节水技术,优化灌溉制度,把浇地变成浇作物,最大限度提高输水和灌水利用率,是符合当地发展情况、必要而紧迫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各种节水灌溉技术适应性,结合多方面优选原则,综合九三管理局地区自然、经济条件、水土资源概况、地形地貌、耕地类型、种植结构、运行管理模式与后期维护等因素综合研究,提出在九三管理局地区主要推广大田喷灌模式节水灌溉技术,形成以管道输水、以绞盘式和滚移式大型喷灌机喷灌技术为主导的全局节水灌溉发展体系。节水灌溉技术在九三管理局地区广泛应用后具有明显的节水效益、增产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李晓彤[9](2019)在《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三大产业中工业和服务业得以正常有序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发展也有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今农业主要是以发展大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加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为主线,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将“三农”问题列入国家发展主要进程。要想从根本上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改善农民条件,就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转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有“中国豆都”之称的九三管理局隶属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是黑龙江省所辖9个管理局之一,九三管理局的经济发展对其农业的发展有着较高的依存度,所以发展现代农业对九三管理局的经济发展有着开创性、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目前,随着九三管理局企业化改革的发展,全局各农场内部“五分开”、农场有限公司挂牌、工商登记注册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等工作走在垦区前列。九三管理局的农业发展已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在发展的同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首先结合近年来现代农业的理论成果,对九三管理局的农业发展现状进行综合统计分析,通过对九三管理局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分析,总结了九三管理局存在农业信息服务不到位,市场营销水平不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缺少核心竞争力等问题,并结合存在的问题对九三管理局的现代农业发展阐述出了一系列的成因分析。其次,对于现代农业在九三管理局发展现状分析基础上,结合法、日、美三国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总结出发展现代农业对九三管理局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张敏[10](2019)在《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在保障国民经济的稳定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农业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紧紧围绕供给侧改革,积极提升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是当前的主要任务。黑龙江垦区作为我国国有农业经济的中坚力量,应切实发挥带头作用,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当前农业发展面临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虽然垦区具有较充足的农业生产资源,但是长期以往依赖要素的投入促进产出增长,不仅会丧失资源优势,同时也会由于农药、化肥的过量投入对垦区的黑土地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另一方面,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正在兴起,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也逐渐加快,这为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垦区应率先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作为垦区深化供给侧改革的主攻方向,打造农业领域的航母。为此,本文以黑龙江垦区农业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垦区整体、各管理局以及各农场静态层面的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技术效率。结果显示,整体层面,垦区农业生产存在技术无效率,投入冗余是造成无效率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坏产出带来的影响,好产出已经达到完全技术有效。从各管理局来看,技术无效率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齐齐哈尔局、北安局、九三局、绥化局、哈尔滨局、宝泉岭局、红兴隆局、牡丹江局、建三江局。造成各管理局农业技术无效率的三种关键因素分别为农业用电量无效率,坏产出(总氮和总磷流失)无效率以及劳动力投入无效率。100个农场中仅有闫家岗农场实现完全技术有效,其余99个农场均表现出技术无效率。基于农业技术无效率测量值,利用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进一步测算了动态层面的农业生产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结果显示,1994-2017年垦区整体层面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增长。从其分解项来看,技术效率发生了下降,但是垦区整体的生产前沿向前推移,实现了技术进步,而且技术进步程度要大于技术效率的下降程度,从而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垦区农业生产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四个核心变量中,只有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效率表现为正向影响,但影响并不显着。而垦区当前的人力资本水平、农业生产性服务和对外开放水平对垦区农业生产效率均表现为显着的负向影响。六个控制变量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化水平对农业生产效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经济发展水平和受灾率则表现为显着的负向影响。基于此,为垦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浅析荣军农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荣军农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粮安天下——北大荒集团实现粮食高位增产的秘诀(论文提纲范文)

打造高位增产的“改革引擎”
输入高位增产的“科技密码”
发挥高位增产的“独特优势”
注入高位增产的“减损”力量
激发高位增产的“藏粮于地”潜力
提供高位增产的党建保障

(2)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2019湘教版地理必修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1.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核心主题
        2. 高中地理教学对人地协调观的需求
        3. 情境教学的优势
    (二) 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意义
    (四)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 研究方法
        2. 技术路线
    (五) 概念界定
        1. 人地协调观
        2. 情境教学
一、理论基础
    (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 情境学习理论
    (三) 地理教学论
    (四) 地理学理论
二、湘教版地理必修教材中人地协调观内容分析
    (一) 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分析
    (二) 教材结构及知识内容分析
    (三) 适合培养人地协调观的内容分析
三、基于人地协调观的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一) 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1. 案例来源及筛选
        2. 案例分析说明
        3. 案例分析
    (二) 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案例分析启示
四、基于人地协调观的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案例设计
    (一) 教学案例设计
        1. 教学案例组成
        2. 教学案例选择
        3. 教学案例设计
    (二) 基于人地协调观的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案例设计的策略
        1. 依据课程标准、围绕人地协调观设计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2. 情境的创设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3. 借助问题创设“一境到底”的教学情境
        4.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设真实情境
        5. 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层层递进的人地协调观内容
五、基于人地协调观的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案例实施
    (一) 教学案例实施记录
    (二) 教学案例实施反思
    (三) 教学案例实施启示
六、结论与展望
    (一) 基本结论
    (二)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目录
    附录2 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附录3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致谢

(3)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相关概念
        1.4.1 优秀精神
        1.4.2 中国精神
        1.4.3 区域精神
        1.4.4 黑龙江优秀精神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之处
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
    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思想来源
        2.1.2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支撑
        2.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引领
        2.1.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文化根基
    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实践基础
        2.2.1 救国图强的革命运动
        2.2.2 开疆拓土的生产实践
        2.2.3 艰苦卓绝的支援建设
        2.2.4 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科学内涵
    3.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
        3.1.1 东北抗联精神
        3.1.2 北大荒精神
        3.1.3 大庆精神
        3.1.4 铁人精神
        3.1.5 大兴安岭精神
        3.1.6 闯关东精神
        3.1.7 其它黑龙江优秀精神
    3.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
        3.2.1 忠贞报国、勇于献身的爱国奋斗精神
        3.2.2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3.2.3 尊重科学、讲究实效的求真务实精神
        3.2.4 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开拓进取精神
        3.2.5 胸怀全局、富国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
        3.2.6 淡泊名利、忘我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
    3.3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
    4.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
        4.1.1 鲜明的地域性
        4.1.2 广泛的包容性
        4.1.3 艰苦的开拓性
        4.1.4 奉献的无私性
        4.1.5 优秀的传承性
        4.1.6 先进的时代性
    4.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主要功能
        4.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凝聚功能
        4.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激励功能
        4.2.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整合功能
        4.2.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育人功能
        4.2.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导向功能
    4.3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5.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
        5.1.1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5.1.2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发展
        5.1.3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繁荣龙江文化的内在动力
        5.1.4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促进龙江振兴的重要支撑
    5.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价值
        5.2.1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5.2.2 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的时代要求
        5.2.3 当代人民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路标
        5.2.4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使命担当
        5.2.5 鼓舞人民建设新龙江的精神动力
    5.3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6.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6.1.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
        6.1.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紧迫性
    6.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原则
        6.2.1 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6.2.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6.2.3 全局性与区域性相结合
    6.3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
        6.3.1 推进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与阐释
        6.3.2 聚焦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塑造与实践
        6.3.3 建立黑龙江优秀精神弘扬培育机制
        6.3.4 纳入各层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4)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美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及其主要特征
        1.2.2 全球金融危机与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1.2.3 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及其措施
        1.2.4 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1.2.5 对相关文献的评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结构安排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美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及其主要特征
    2.1 农业经济时代(1776—1860年)的产业结构
        2.1.1 农业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1.2 制造业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1.3 服务业及金融业的发展
    2.2 工业经济时代(1860—1945年)的产业结构
        2.2.1 制造业的发展壮大
        2.2.2 农业的稳步发展
        2.2.3 金融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2.3 后工业化时代(1945年—1980年代)的产业结构
        2.3.1 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2.3.2 制造业相对衰落但仍占据重要地位
        2.3.3 农业继续发展但是其相对地位开始下降
    2.4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产业结构变化
        2.4.1 信息技术产业主导产业结构的变化
        2.4.2 产业结构趋于软化
        2.4.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空心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球金融危机与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3.1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3.1.1 从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演进
        3.1.2 全球金融危机的实质和特点
    3.2 全球金融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影响
        3.2.1 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3.2.2 对美国虚拟(金融)经济的影响
    3.3 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3.3.1 从全球金融危机看美国经济的内部失衡
        3.3.2 从全球金融危机看美国经济的外部失衡
        3.3.3 从全球金融危机看美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失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及措施
    4.1 奥巴马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措施
        4.1.1 奥巴马政府的“再工业化”战略
        4.1.2 奥巴马政府的国家创新战略
        4.1.3 奥巴马政府的能源战略
        4.1.4 奥巴马政府的“国家出口倡议”与贸易保护
    4.2 特朗普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措施
        4.2.1 特朗普政府的万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
        4.2.2 特朗普政府的“制造业回流”政策
        4.2.3 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政策
        4.2.4 特朗普政府的移民政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5.1 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的总体变化
        5.1.1 危机后美国的经济增长表现
        5.1.2 危机后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变化
        5.1.3 危机后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构成变化
        5.1.4 危机后美国经济失衡的状况
    5.2 危机后美国农业及其内部结构的变化
        5.2.1 农业的总体变化
        5.2.2 农场及生产条件的变化
        5.2.3 农业产值与农产品的变化
    5.3 危机后美国制造业及其内部结构的变化
        5.3.1 制造业的总体变化
        5.3.2 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化
        5.3.3 政府支出与制造业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5.4 危机后美国服务业及其内部结构的变化
        5.4.1 服务业的总体变化
        5.4.2 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化
        5.4.3 政府支出与服务业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主要结论
        6.1.1 美国产业结构的演进与发展符合基本经济规律
        6.1.2 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暴露美国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6.1.3 美国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6.2 对中国的启示
        6.2.1 从美国经济的失衡与调整看中国经济的失衡与加剧
        6.2.2 中国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农村宅基地渐进式盘活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经济评估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博弈分析法
        1.3.4 案例分析法
        1.3.5 访谈调查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探讨和理论准备
    2.1 宅基地相关研究述评
        2.1.1 宅基地存在的相关问题研究
        2.1.2 宅基地产权的相关研究
        2.1.3 宅基地政策演化研究
        2.1.4 宅基地交易和盘活的研究
        2.1.5 文献简要述评
    2.2 宅基地盘活的理论准备
        2.2.1 地租理论
        2.2.2 产权理论
        2.2.3 制度变迁
        2.2.4 农户理性行为理论
        2.2.5 推拉理论
        2.2.6 渐进决策理论
第3章 我国宅基地管理现状与盘活原则
    3.1 我国宅基地的存量现状
        3.1.1 评估体系设计的说明
        3.1.2 我国宅基地面积总量评估
        3.1.3 我国宅基地闲置面积评估
        3.1.4 我国宅基地土地经济价值评估
    3.2 我国当前的宅基地管理制度现状
        3.2.1 我国宅基地相关法规
        3.2.2 当前宅基地相关法规中存在的问题
        3.2.3 我国宅基地管理制度
        3.2.4 当前宅基地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3.3 当前宅基地管理制度弊端的形成原因
        3.3.1 无偿取得的福利性导致乱占滥建
        3.3.2 保障功能与财产权实现之间的制度安排冲突
        3.3.3 政府在宅基地退出中掌握较高话语权
        3.3.4 未来改革需要破解的问题
    3.4 宅基地盘活的必要性
        3.4.1 农村宅基地是重要的改革红利
        3.4.2 逐步开发农村宅基地商业价值可以释放土地红利
        3.4.3 农民与宅基地的依附关系逐渐松动且社会保障渠道多样化
        3.4.4 推动城乡融合顺利发展
    3.5 宅基地渐进式改革的必要性
        3.5.1 当前的城乡二元差距依然存在
        3.5.2 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
        3.5.3 宅基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仍有必要
        3.5.4 宅基地违规现象清理需要较长时间
第4章 宅基地渐进式盘活中的利益博弈分析
    4.1 宅基地盘活中利益相关主体的范围界定及特点分析
        4.1.1 利益相关主体的定义
        4.1.2 宅基地盘活利益相关主体的初步选取
        4.1.3 利益相关主体的层级划分
        4.1.4 关键利益相关主体行为分析及其利益诉求
    4.2 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
        4.2.1 博弈参与者行为决策
        4.2.2 博弈模型参数设计
        4.2.3 博弈模型分析
    4.3 博弈结果的比较与启示
第5章 宅基地渐进式盘活的案例分析
    5.1 浙江省德清县案例分析
        5.1.1 案例所在地的基本情况
        5.1.2 案例所在地宅基地改革的具体做法
        5.1.3 改革结果与效益分析
    5.2 安徽省金寨县案例分析
        5.2.1 案例所在地的基本情况
        5.2.2 案例中宅基地改革的主要做法
        5.2.3 改革结果与其效益分析
    5.3 安徽省巢湖市坝镇镇案例分析
        5.3.1 案例所在地的基本情况
        5.3.2 案例所在地宅基地改革中的主要问题
    5.4 案例总结与启示
        5.4.1 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未尽之处
        5.4.2 改革实践的主要启示
第6章 宅基地渐进式盘活的路径
    6.1 宅基地渐进式盘活的总体思路
        6.1.1 以试点为抓手的先行先试
        6.1.2 以发达地区为突破口的改革方式
        6.1.3 结合地方实际的不同盘活模式
    6.2 宅基地渐进式盘活的框架设计与具体路径
        6.2.1 总体框架
        6.2.2 近期各地区宅基地的盘活路径
        6.2.3 中期各地区宅基地的盘活路径
        6.2.4 远期各地区宅基地的盘活路径
    6.3 宅基地渐进式盘活的政策建议
        6.3.1 保留集体所有的产权结构
        6.3.2 建立规范有序的宅基地流转制度
        6.3.3 建立统一的城乡竞争性土地市场
    6.4 未来宅基地改革需要关注的重点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改进
参考文献
附录 宅基地改革的利益相关者重要性调查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基于Google Earth的高中生心理地图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Google Earth的地理教学应用研究
        1.2.2 心理地图及其建构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路径
2 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心理地图
        2.1.2 Google Earth与心理地图
    2.2 理论基础
        2.2.1 地理教学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4 地理空间认知理论
        2.2.5 多媒体学习理论
    2.3 小节
3 运用GOOGLE EARTH构建心理地图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3.1 运用GOOGLE EARTH构建心理地图的可行性
        3.1.1 学校环境支持
        3.1.2 适用范围广
        3.1.3 功能强大
    3.2 运用GOOGLE EARTH构建心理地图的有效性
        3.2.1 空间性
        3.2.2 动态性
        3.2.3 丰富性
    3.3 小节
4 高中生心理地图形成的现状
    4.1 调查设计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对象
        4.1.3 调查内容
    4.2 调查现状
        4.2.1 输入信息
        4.2.2 加工信息
        4.2.3 输出信息
    4.3 原因分析
        4.3.1 地理学习兴趣不足
        4.3.2 地理知识基础不牢
        4.3.3 地理总课时量过少
        4.3.4 方法媒体较为陈旧
        4.3.5 未经实际系统训练
    4.4 小节
5 基于GOOGLEH的高中生心理地图建构策略
    5.1 心理地图的输入阶段
        5.1.1 呈现谷歌情景,建立地理表象
        5.1.2 利用谷歌地球,搜索空间定位
        5.1.3 判定空间方位,强化位置关系
        5.1.4 运用标尺工具,辅助识别大小
        5.1.5 观察要素分布,描述空间形态
    5.2 心理地图的加工阶段
        5.2.1 转换视角方向,切换视图类型
        5.2.2 通过图文转换,变换思维方式
        5.2.3 缩放谷歌地球,培养尺度意识
        5.2.4 归纳自然人文,综合分析原由
        5.2.5 认识区域差异,建立整体联系
        5.2.6 叠加时空要素,分析人地关系
        5.2.7 评价发展决策,预测未来走向
    5.3 心理地图的输出阶段
        5.3.1 归纳特点规律,同化迁移运用
        5.3.2 添加外部资源,规划发展方案
        5.3.3 进行巩固练习,描图填图绘图
    5.4 其他保障措施
        5.4.1 适当增加课时,保障学习基础
        5.4.2 更新媒体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5.5 小节
6 结论与展望
    6.1 基本结论
        6.1.1 运用Google Earth构建心理地图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
        6.1.2 高一学生心理地图建构水平有待提高
        6.1.3 提出基于Google Earth的高中生心理地图建构策略
    6.2 研究展望
        6.2.1 运用不同方法研究高中生心理地图建构现状
        6.2.2 提出的建构策略尚需教学实践检验
        6.2.3 基于策略提出的案例仍需丰富改进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心理地图建构现状的学生调查问卷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7)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抗战前夕的晋察冀乡村社会
    一、自然条件
    二、政治生态
    三、农民生活
    四、社会文化
第二章 晋察冀根据地乡村社会管理
    一、乡村政治环境的改变:中共介入乡村社会管理
        (一)党初步下沉乡村和党员大量发展
        (二)党的整顿与初步巩固
        (三)党组织与党员的纯洁化
        (四)整党整风与党的一元化领导
    二、乡村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乡村行政组织的重构
        (一)新行政机构的建立:村公所与村民代表大会
        (二)村级行政机构的持续改造
    三、乡村社会领导层中的新兵:底层农民的崛起
        (一)乡村领袖的成分:“贫农”与“贫农+中农”结构
        (二)乡村领袖的成长:中共之助推
    四、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选举政治和新型社会组织
        (一)选举: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
        (二)新型社会组织: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组织形式与保障
第三章 晋察冀根据地乡村民生建设
    一、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一)扩大耕地面积
        (二)兴修水利工程
        (三)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二、组织起来:促进生产
        (一)推进劳动互助
        (二)发起农业合作社运动
        (三)开展劳动竞赛运动
        (四)掀起大生产运动
    三、调整分配:改善农民生活
        (一)减租减息与交租交息政策的实施
        (二)坚持合理负担原则与实行统一累进税
    四、社会保障:托底贫困农民基本生活
        (一)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和政策法规的制定
        (二)社会保障的实践活动
第四章 晋察冀根据地乡村思想文化建设
    一、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一)面向青少年的国民教育
        (二)面向成人的社会教育
        (三)乡村教育的特点
    二、报刊事业:开阔农民社会视野
    三、大众文艺活动:丰富农民文化娱乐生活
        (一)乡村戏剧运动的蓬勃发展
        (二)街头诗的昙花一现:“冀中一日”
        (三)文化盛宴:艺术节
        (四)乡村文化文艺活动的特点
第五章 晋察冀根据地乡村社会规范建设
    一、社会道德规范的改造
        (一)改造二流子与“懒人”
        (二)禁烟禁毒
        (三)树立模范
    二、生活习俗规范的革新
        (一)更新卫生观念
        (二)改良卫生习惯
        (三)倡导中西医结合
        (四)开展妇婴卫生保健
    三、法律法制规范的重建
        (一)法规进村:农民法治意识加强
        (二)司法下乡:巡回审判与调解
        (三)法律法规对妇女权益的保障
    四、优良社会风气的养成
        (一)中共局部执政的优良作风
        (二)优良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
结语
    一、中共革命与乡村社会变革
    二、乡村社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
    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农田节水灌溉技术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发展情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农田节水灌溉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农田节水灌溉的相关概念
        2.1.1 农田灌溉
        2.1.2 节水灌溉
        2.1.3 农田节水灌溉技术
        2.1.4 农作物灌溉制度
        2.1.5 灌溉水利用系数
    2.2 农田节水灌溉的发展现状
    2.3 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2.3.1 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没有与时俱进
        2.3.2 建设节水灌溉系统时前期工作不足
        2.3.3 兴建节水灌溉工程资金短缺
        2.3.4 农民节水意识不强
3 九三管理局农田灌溉现状及水资源概况
    3.1 九三管理局基本情况
        3.1.1 自然地理
        3.1.2 地形地貌
        3.1.3 河流水系
        3.1.4 水文、气象
        3.1.5 水文地质概况
        3.1.6 土壤
        3.1.7 社会经济情况
    3.2 九三管理局水资源概况
        3.2.1 水资源量
        3.2.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2.3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九三管理局农田灌溉现状及发展节水灌溉必要性
4 九三管理局适宜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4.1 九三管理局农田节水灌溉技术适应性研究
        4.1.1 低压管道技术适应性
        4.1.2 渠道防渗技术适应性
        4.1.3 喷灌技术适应性
        4.1.4 滴灌技术适应性
    4.2 九三管理局农田节水灌溉技术优选原则研究
    4.3 九三管理局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典型设计研究
        4.3.1 应用绞盘式喷灌机
        4.3.2 应用滚移式喷灌机
    4.4 九三管理局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效益研究
        4.4.1 节水效益
        4.4.2 增产效益
        4.4.3 社会效益
        4.4.4 生态效益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三章 九三管理局现代农业的现状分析
    3.1 九三管理局概况
    3.2 九三管理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3.3 九三管理局现代农业的特点
第四章 九三管理局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农业生产观念落后
    4.2 农业生产者受教育程度低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4.3 农业劳动力外流
    4.4 农机社会化服务和农业信息服务不到位
    4.5 农产品市场营销水平不高
    4.6 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缺少核心竞争力
第五章 国内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经验
    5.1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经验
    5.2 国内经典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5.3 对九三管理局发展现代农业的启示
第六章 九三管理局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6.1 转变农业生产观念
    6.2 培育新型农民
    6.3 减少直接农业生产者外流
    6.4 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提高规模化程度
    6.5 健全市场营销体系
    6.6 提升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关于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
        1.3.2 关于资源和环境约束下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
        1.3.3 关于农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1.3.4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分析
    2.1 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界定
    2.2 基础理论分析
        2.2.1 经济增长理论
        2.2.2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垦区农业发展现状
    3.1 黑龙江垦区基本概况
    3.2 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投入和产出情况
        3.2.1 垦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情况
        3.2.2 垦区农业生产中农药和化肥投入情况
        3.2.3 垦区农业产出情况
    3.3 黑龙江垦区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3.4 黑龙江垦区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测算及分析
    4.1 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测算模型构建
        4.1.1 技术效率测算模型
        4.1.2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模型
    4.2 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技术效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4.3.1 垦区整体层面农业技术效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4.3.2 各管理局和农场层面农业技术效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4.4 黑龙江垦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4.4.1 垦区整体层面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4.4.2 各管理局和农场层面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各项因素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
        5.1.1 农业人力资本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5.1.2 农业科技创新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5.1.3 农业对外开舰生产效率的影响
        5.1.4 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5.2 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5.2.1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5.2.2 回归模型构建
        5.2.3 单位根检验
    5.3 回归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提升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的对策建议
    6.1 加快垦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6.2 积极创建垦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6.3 推动垦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6.4 加强垦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6.5 扩大垦区农业对外开放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浅析荣军农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粮安天下——北大荒集团实现粮食高位增产的秘诀[J]. 许跃兵,张克华,宋倬,陈曦,丁宁. 中国农垦, 2022(01)
  • [2]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高中地理情境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2019湘教版地理必修教材为例[D]. 张钥榕.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3]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D]. 王福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4]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D]. 田野. 吉林大学, 2020(03)
  • [5]农村宅基地渐进式盘活路径研究[D]. 朱丽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6]基于Google Earth的高中生心理地图建构研究[D]. 成慧慧.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研究[D]. 张宏华. 山西大学, 2019(01)
  • [8]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农田节水灌溉技术适应性研究[D]. 刘宝成.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9)
  • [9]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D]. 李晓彤.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10]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张敏.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荣军农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