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炭黑—漆酚醛树脂导电涂料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蔡涛涛[1](2021)在《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导电耐蚀涂料在石油化工设备、电力设施的安全防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减少因腐蚀和电荷累积而造成的灾难性事故的发生,避免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导电耐蚀涂层多以高分子涂层中添加导电介质组成的复合涂层为主,制备方式多采用粉末静电喷涂法和手工涂刷液相涂料。其中,第一种方式制备的涂层孔隙率大,耐蚀性和结合强度也较差,使用寿命短;第二种方式制备的涂层极易发生第二相导电介质的沉降,涂层均匀性差,从而严重影响复合涂层的导电性。针对上述实际问题,本课题以液态环氧树脂为成膜物质,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为导电介质,采用静电喷涂液相环氧树脂的方式制备导电耐蚀涂层。本方法在充分发挥了液态环氧树脂优异粘结性、耐蚀性的同时,利用静电场对导电介质MWCNTs的定向排列作用提高了涂层的导电性,使制备出的涂层性能优于粉末静电喷涂法和手工液相涂刷法制得的涂层。本课题首先对液相静电喷涂涂层和传统粉末静电喷涂涂层、手工涂刷涂层的性能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 MWCNTs含量对液相静电喷涂法制备的MWCNTs/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的导电性、耐蚀性、结合强度、表面硬度、光泽度、摩擦磨损性能、热稳定性等的影响。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液相静电喷涂法制备的MWCNTs/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静电力可使MWCNTs均匀分布,导致制备涂层性能优于粉末静电喷涂法制备涂层和液相涂刷方式制备的MWCNTs/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MWCNTs添加量为0.5wt%时,液相静电喷涂方式制备涂层的体积电阻率是4360Ω·m,是液相涂刷方式制备涂层的1/8左右。在MWCNTs含量为0.5wt%~2wt%范围内,涂层中MWCNTs导电通路逐渐增多,涂层电阻率大幅度降低,MWCNTs含量为2wt%时,电阻率降低了 97%。继续增加导电介质含量,部分MWCNTs团聚,涂层中出现MWCNTs团聚下沉,导致制备涂层的电阻率升高。粉末静电喷涂制备导电涂层的固化速度快,涂层电阻率随导电介质含量增大逐渐降低。(2)采用液相静电喷涂法、粉末静电喷涂法和液相涂刷法三种方式制备的相同含量MWCNTs/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液相静电喷涂法制备的涂层由于静电场作用使导电介质MWCNTs基本垂直于涂层厚度方向分布于环氧树脂中,基体与涂层间的环氧树脂的含量较高,使该方法制备的涂层结合强度最高。涂刷法制备的涂层中导电介质MWCNTs杂乱无序,彼此交叉缠绕,并且存在碳纳米管团聚下沉,使其结合强度低于液相静电喷涂法制备的导电涂层,粉末静电喷涂法制备的导电涂层,由于粉末环氧树脂粒径大,存在固化反应不完全以及涂层缺陷较多等问题,使得该方法制备的涂层导电性不如液相静电喷涂法制备的涂层,结合强度最差。(3)MWCNTs/环氧树脂复合导电耐蚀涂层和纯环氧树脂涂层浸泡在3.5wt%的NaCl溶液后,涂层的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图相似,均属于NaCl溶液扩散速率控制的腐蚀体系。液相静电喷涂法制备的MWCNTs/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由于涂层固化时,环氧树脂收缩,MWCNTs不收缩,使得制备涂层的光泽度下降。但由于MWCNTs的强度高于环氧树脂,使得MWCNTs/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的强度高于纯环氧树脂涂层,而且碳纳米管在摩擦磨损时可以起到润滑作用,导致该方法制备的MWCNTs/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随着MWCNTs含量的增大,耐磨性逐渐增强,涂层的热稳定性也得到提高。(4)液相静电喷涂法制备的MWCNTs/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的MWCNTs添加量以2wt%为最佳,此时涂层的电阻率为128Ω·m,涂层在50℃、3.5wt%的NaCl溶液中浸泡30天的腐蚀速率为0.01077mm/a,涂层的结合强度为21.81MPa,采用HT-100型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上测得涂层的平均摩擦系数为0.411。
李光照[2](2021)在《静电喷涂制备环氧导电涂层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石油化工行业使用的导电涂料不仅需要耐蚀性好、结合强度高,而且要求耐磨损。而现有的导电涂料添加的导电介质多为金属粒子或石墨,采用涂刷法制备导电防腐涂层,由于导电粒子添加量大,分散性差,导电粒子大量沉淀,造成涂层呈现出由底部至表面导电粒子含量不断降低的分布;底层的导电粒子含量过高,导致底层成膜物质少,使涂层与基体的粘结性降低,涂层耐磨性差、容易鼓泡和起皮;表层导电粒子含量过低使涂层表层导电性低于涂层设计值,造成整个涂层使用寿命短、防腐和导电效果差,很难达到石化行业对导电涂料的要求。碳纳米管和石墨烯有优良的导电性,用作导电填料可以大大降低导电粒子的添加量,但涂刷法制备导电涂层仍有导电粒子分布不均的问题,静电喷涂有电场力和粒子二次雾化作用,必将对导电粒子产生很好的分散作用。但具有大长径比一维线性结构的碳纳米管和具有二维层片状结构的石墨烯作为填料对导电涂料导电性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静电喷涂过程的分散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散机理不清楚。本研究以化工行业常用的环氧树脂为成膜物质,以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和石墨烯为导电介质,利用静电喷涂法制备导电涂层,探索静电喷涂过程中导电介质在涂层中的分散性机理及对涂层性能的影响。采用剥离法测定了所制备涂层的粘结强度,采用蓝点法测试了涂层的孔隙率,采用HT-1000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对试样进行摩擦磨损性能分析,采用RTS-9双电测四探针测试仪测试涂层的表面电阻率,以电化学法研究了涂层的耐蚀性,以电阻率间接分析静电喷涂过程导电粒子的分散性和对涂层性能的影响,进一步采用Merlin Compact蔡司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涂层的表面微观形貌,表征了不同含量的MWCNTs和石墨烯在涂层中的分布情况。得到以下结论:(1)静电喷涂法的电场力有利于导电介质沿电场方向分布,使得MWCNTs沿厚度方向分布,石墨烯沿涂层的厚度方向形成层状结构,有效提高了涂层的导电性。这一特点降低了涂层中导电粒子的添加量,同时避免环氧树脂固化时导电粒子沉降引起导电介质分散不均和涂层表面电阻提高,有效降低了导电涂层的渗流阈值。(2)采用粉末静电喷涂法制备石墨烯/环氧树脂导电涂层,涂层的电阻率随着石墨烯添加量的增大而降低,涂层的孔隙率、耐磨性及耐腐蚀性等性能存在石墨烯添加量的最佳值。添加0.5 wt.%的石墨烯,涂层的体积电阻率已降至3397 Ω·m,添加量达到3 wt.%时,涂层内部的导电网络初步形成,达到渗流阈值;添加2 wt.%石墨烯的涂层孔隙率最低,耐蚀性最好;石墨烯可以有效地起到润滑作用,添加6 wt.%石墨烯的涂层耐磨性最佳;石墨烯的含量大于6 wt.%时在涂层中分散性降低,极易发生团聚,会降低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和耐蚀性。(3)静电粉末喷涂的MWCNTs/环氧树脂涂层中,一维线性结构的MWCNTs较石墨烯更容易相互交联形成导电网络,相同添加量情况下MWCNTs涂层的电阻率小于石墨烯涂层,在MWCNTs添加量为1.5 wt.%时,导电涂层已达到渗流阈值;但涂层的结合强度、耐蚀性及摩擦磨损性能较相同含量石墨烯涂层差。(4)MWCNTs进行酸化处理,有利于提高MWCNTs分散性,但破坏了 MWCNTs的结构,相同添加量的MWCNTs,酸化后MWCNTs制备的涂层电阻率高于未酸化MWCNTs制备的涂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表面处理有效提高了涂层中MWCNTs的分散性,使涂层电阻率降低;添加SDS表面处理的MWCNTs 1 wt.%时制备的涂层就可达到渗流阈值。碳纳米管磁化处理后加入涂层并在磁场下固化制得的涂层导电性最佳。(5)采用液体静电喷涂制备石墨烯/环氧树脂涂层、MWCNTs/环氧树脂涂层,石墨烯受到向上的静电作用力有效抵消了其自由沉降,使石墨烯的分散性大幅提高;后喷涂到基体上的石墨烯粒子与先前喷涂到基体表面涂层中的石墨烯粒子之间发生碰撞,减薄包覆在石墨烯表面的环氧树脂层,从而使导电粒子间的接触电阻减小。石墨烯、MWCNTs在静电力作用下沿涂层厚度方向排列,有利于导电通道的形成,降低涂层电阻率,实现在更低的导电粒子添加量下达到渗流阈值的目的,MWCNTs添加量仅为0.5 wt.%时,环氧涂层即可达到渗流阈值,此时电阻率仅为26.1 Ω·m。含一维线性结构的MWCNTs涂层界面多,但容易形成网络结构,涂层导电性好于同样含量的石墨烯涂层。片层状石墨烯有效的延长了腐蚀介质的扩散通道,故石墨烯的导电涂层耐蚀性和耐磨性较添加MWCNTs的导电涂层性能较好。(6)钢基体经空气、氮气和氧气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制备的涂层结合强度明显增强。结合强度随处理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氧气气氛等离子体处理效果最好。采用低温氧等离子体对Q 235钢表面处理可以清洁基体表面,同时使钢表面发生等离子体氧化生成Fe2O3和FeOOH,当氧等离子体处理时间较短时,氧化产物以FeOOH为主,其在钢表面堆积使表面的粗糙度大幅增加,羟基有效提高了钢表面的极性和表面自由能,与环氧涂层中的极性基团间产生氢键,可以进一步提高环氧树脂与金属基体间的结合强度;随着氧等离子体处理时间的延长,氧化层中的FeOOH由于高温分解成Fe2O3,使钢表面的自由能和极性降低,生成的氧化层较为疏松不利于涂层与基体间的结合,会使基体与涂层间的结合强度降低。
朱华,刘树信,何登良,谭春勇,钟斐翰,李扬,谭仁德[3](2020)在《电阻浆料用导电填料的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电子浆料,电阻浆料近年来发展迅速,以国内外电阻浆料研究为基础,分析了导电填料(金属、石墨、炭黑、碳纳米管、碳纤维、生物炭、石墨烯、石墨烯复合导电填料)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从而为电阻浆料的研发和生产提供参考。
庆奕良,王国志,刘文兴,李柏龙,沙伟华[4](2020)在《导电涂料的简介及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导电涂料的分类、各组成部分及对性能的影响、性能表征方式与导电机理,同时综述了其发展历史与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未来研究应用趋势,为我国相关行业提供参考。
王芳芳[5](2020)在《多壁碳纳米管/水性聚氨酯防腐导电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有的油性导电涂料在生产、施工、固化时易挥发大量有机溶剂,不仅污染环境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为保证导电性需要添加大量导电粒子,导致涂刷尤其多层涂刷制备涂层时导电粒子分散不均匀,涂层的粘附力、耐蚀性和表面疏水性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以环保型水性聚氨酯(WPU)为成膜物质,以防腐性、导电性优良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为导电填料,先采用涂刷法制备MWCNTs/WPU防腐导电涂层,揭示不同含量MWCNTs在WPU中的分散规律和导电机理;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采用MWCNTs含量呈梯度分布的涂料进行多层涂刷,利用涂料固化时间内MWCNTs的自由沉降,将团聚下沉的不利因素转化为MWCNTs的二次分散,讨论MWCNTs的二次分散机制;为降低导电介质含量,采用自行设计的液料静电喷涂设备制备低MWCNTs含量的WPU防腐导电涂层,讨论静电喷涂对MWCNTs分散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添加低表面能的聚四氟乙烯(PTFE)改善表面能,并与MWCNTs建立的微观粗糙结构协同作用构造超疏水涂层,讨论未改性及偶联剂改性的疏水填料对防腐导电涂层的界面疏水性能的影响。为防腐导电涂料的优化提供基础,为石化行业的防腐提供新技术。得到以下主要结论:涂刷法制备的MWCNTs/WPU防腐导电涂层中MWCNTs含量较少时,MWCNTs能在WPU中较好地舒展,舒展开的MWCNTs有利于形成导电网络,但整个涂层的网格较大,只有部分区域导电,导致涂层导电性不均匀;MWCNTs含量较多时,涂层上部分散着少量舒展的MWCNTs而下部为大量团聚的MWCNTs。涂层导电性随MWCNTs含量的增多而增大。MWCNTs含量小于0.3 wt%时,涂层以电容导电为主;MWCNTs含量为(0.3~0.6)wt%时,涂层主要为隧道导电;MWCNTs含量大于0.6wt%时,涂层主要为隧道导电和导体导电,隧道导电主要在涂层上部,导体导电主要在涂层下部。MWCNTs含量大于0.6 wt%时,团聚下沉的MWCNTs使涂层底部缺陷增多,导致涂层的耐蚀性、粘附力、表面硬度和耐磨性均随MWCNTs含量的增加而下降。MWCNTs含量达到0.6 wt%,MWCNTs分散较均匀且相互缠绕构成导电通路,涂层的体积电阻率和粘附力均符合标准要求,腐蚀电流密度比Q235钢降低了约1个数量级。底层涂刷MWCNTs含量为0.4 wt%的涂料,在底层涂料未固化时,上层涂刷MWCNTs含量为(0.6~1.5)wt%的涂料,这种涂刷多层法制备的MWCNTs/WPU防腐导电涂层中上层涂料的MWCNTs在WPU固化时间内先沉降后二次扩散进入底层,使上下两层的MWCNTs分布趋于均匀。上层涂料中MWCNTs含量越大,涂层的导电性越好,但上层涂料中MWCNTs含量大于0.9 wt%时,涂层中有较多的MWCNTs团聚,涂层的缺陷增大,易在层间断裂,耐蚀性降低。上述涂刷多层法制备底层MWCNTs含量为0.4 wt%且上层MWCNTs含量为0.9 wt%的涂层时,上下两层的MWCNTs分布最均匀,涂层的导电性最佳,腐蚀速率低至0.0029 mm.a-1;与单层涂刷制备MWCNTs含量为0.6 wt%的涂层相比,体积电阻率降了至少1个数量级,粘附力提高了10%。静电喷涂使MWCNTs更好分散并形成空间网络结构,涂层结构更致密,特别是涂层表面与内部的MWCNTs数量相当,克服涂刷法制备的涂层上部MWCNTs含量高、底部MWCNTs含量低的问题。WPU固化后,MWCNTs部分显露在涂层表面,涂层表面出现微观粗糙结构。随着MWCNTs含量增加,涂层的表面硬度、导电性升高,粘附力、耐蚀性和耐磨性先升高后降低。MWCNTs含量仅为0.2 wt%时涂层的体积电阻率就满足行业要求,远低于涂刷法制备的导电涂层对MWCNTs含量的要求。MWCNTs含量为0.3 wt%时,涂层结构最致密且综合性能优异,体积电阻率为6.8×105 Ω·cm;与纯WPU涂层相比,粘附力提高10.18%,磨损率降低50.21%,阻抗值提高约1个数量级。在WPU中加入低表面能的PTFE,静电喷涂含有PTFE和MWCNTs的WPU乳液,在形成导电涂层的同时,PTFE的低表面能与MWCNTs构造的微观粗糙结构协同作用使导电涂层具备超疏水性。添加PTFE后导电涂层的渗阈值增大,摩擦系数减小,由于PTFE与WPU的相溶性差,涂层存在PTFE与WPU的界面,随着PTFE含量增加,涂层的粘附力、耐蚀性降低,磨损时易起皮。WPU、PTFE和MWCNTs的质量比为7:3:0.2时涂层的结构最致密且性能优异,体积电阻率、WCA和粘附力分别为2.3×104 Q·cm、154°和5.01 MPa;与纯WPU涂层比,摩擦系数和腐蚀电流密度分别降了约1个和3个数量级。在WPU涂料中加入能同时与极性、非极性基团产生偶联的硅烷偶联剂,能将WPU、PTFE、MWCNTs三者键连成一个整体,提高涂层的均匀性,减少WPU和PTFE的固化界面,进而提高涂层耐蚀性。硅烷偶联剂能与极性的Fe表面脱水形成-NH2,提高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力,解决无偶联剂时涂层粘附力低、易分层、易脱落的问题。添加适量偶联剂能降低PTFE和MWCNTs的含量。随着改性的疏水填料体系含量的增加,涂层的导电性和疏水性提高,粘附力、耐磨性和耐蚀性先升再降。WPU、PTFE、MWCNTs和KH-550的质量比为7:1.5:0.1:0.032时涂层的结构最致密且性能优异,体积电阻率和WCA分别为1.5×104 Ω·cm和155°;与纯WPU涂层相比,粘附力降了 7.9%,摩擦系数和腐蚀电流密度分别降了约2个和3个数量级。
姜雄峰[6](2019)在《石墨烯/碳纳米管杂化材料改性导电涂料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变电站接地网材料主要为碳钢和镀锌钢,土壤中侵蚀性离子会导致其严重腐蚀,进而影响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解决接地网腐蚀问题,延长其使用寿命,是电力系统安全生产亟待解决的难题。涂刷导电防腐涂料是接地网重要的防腐技术之一,应用于接地网的导电涂层必须具备良好的导电性、防腐性、耐久性。但是目前该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涂料本身易老化,涂覆层存在针孔缺陷等,因此,研发接地网新型高效导电防腐蚀涂料,实现对接地网金属构件的长效防护意义重大。本文采用对苯二胺(PPD)将氧化石墨烯(GO)与多壁碳纳米管(MWCNT)进行化学接枝,制备了 rGO-PPD-MWCNT纳米杂化材料;将它作为导电填料填充到以环氧树脂为基质的涂料中,由此制备得了一种新型导电涂料。以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研究了纳米杂化材料形貌特征;探讨了不同石墨烯与碳纳米管比值、不同纳米杂化材料的添加量、不同偶联剂和分散剂条件下制备的导电涂料的理化性能,电导率及电化学性能。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氧化石墨烯与对苯二胺还原接枝后可以与酸化后碳纳米管完成化学接枝,形成rGO-PPD-MWCNT纳米杂化材料。通过对制备的纳米杂化材料进行电导率的测定,结果表明:当石墨烯与碳纳米管比值为1:3时,其电阻率最低为3.2×10-6Ω·m,且电阻率由1:3<1:2<1:1<2:1<3:1依次升高。化学接枝结构有利于MWCNT和rGO的分散,且MWCNT支架作用防止了 rGO片层的重新堆叠,制备的纳米杂化材料具有良好分散性。(2)采用3种偶联剂改性制备了以rGO-PPD-MWCNT纳米杂化材料为填料的导电涂层,结果表明:对于涂层性能提升效果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KH560>KH550>KH570。当KH560含量为3%时,涂层性能最佳,此时涂层的电阻率达到最低为1.90 ×10-4Ω·m,硬度也从4H提高到了 6H,附着力达到最佳。(3)在制备的导电涂层中加入3种分散剂,结果表明:Triton X-100优于SDBS和CTAB。当Triton X-100含量为0.6%时,纳米杂化材料纳米涂层性能达到最佳。此时,其电阻率由6.3×10-3Ω.m涂层性降低到5.725×10-4Ω·m,降低了一个数量级;硬度也由4H提高到了 6H,腐蚀电流密度为1.569×10-7A/cm2,降低了两个数量级。(4)经过优化试验,得到了最佳导电防腐涂层配伍。即石墨烯与碳纳米管比值为1:3、纳米杂化材料填料为1.5%,硅烷偶联剂KH560含量为3%,分散剂Triton X-100含量为0.6%时,导电防腐涂料的性能达到最佳。此时,涂层的体积电阻率为1.90×10-4Ω·m,国标中导电材料被认为具有低于10-2Ω·m的电阻率,所制备的涂层的电阻率优于国标。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导电涂层的极化电阻增大了 14倍。
齐丽颖[7](2018)在《稀土改性锰酸钙/麦饭石复合导电填料与WPUA涂料的制备》文中提出随着导电涂料在航天、航空、电子仪器等领域应用的日益广泛,对其综合性能的提高、环保性能的改善、制造成本的降低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目前的导电填料普遍存在着导电稳定性差、机械性能不佳、成本偏高等问题,难以满足应用需求。而麦饭石作为一种天然矿物资源,不仅储量丰富,价格价廉,且其具有多孔结构,利于进行稀土扩渗改性。改性后麦饭石由绝缘物质转化为导电材料,若将改性麦饭石导电粉应用于导电涂料的研制,有利于获得性能稳定、防腐蚀、抗氧化的导电涂料。本论文提出在通过稀土扩渗制备稀土改性麦饭石复合导电粉的基础上,对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WPUA)导电涂料的制备进行研究。首先,采用气相稀土扩渗技术对麦饭石粉体进行稀土Sm改性研究,并通过XRD、SEM、XPS、CIP等表征手段,研究了稀土改性前后麦饭石粉体组成、结构、形貌以及导电性能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扩渗温度为600℃、扩渗时间为5 h,稀土Sm扩渗液浓度为100g L-1时,稀土改性麦饭石粉体的导电性能最佳,室温电阻率达到3.67Ω·m。在稀土改性麦饭石导电粉制备的基础上,通过水热-溶剂热法合成了锰酸钙/麦饭石、镍/麦饭石复合粉体,并对复合粉体进行了稀土扩渗研究,扩渗后锰酸钙/麦饭石复合粉体的室温电阻率进一步降低至2.01Ω·m,而且具有针状、块状、片状的混合形貌,以其作为导电填料使用时,有利于导电涂料渗流阈值的降低。然后,在合成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基础上,以镍粉、稀土改性麦饭石粉、稀土改性锰酸钙/麦饭石和稀土改性镍/麦饭石复合粉体为导电填料制备了水性导电涂料。通过对涂层电阻、硬度、附着力等性能研究,确定了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导电涂料的最优配方: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为基体树脂;稀土改性锰酸钙和稀土改性麦饭石复合粉体为导电填料,锰酸钙与麦饭石质量比为1:1,填料用量为50%;以水为稀释剂,用量为25%;三乙醇胺为固化剂,用量为10%,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磷(TPO)为光引发剂,用量为2%;过氧化苯甲酰(BPO)为热引发剂,用量为2%;紫外灯固化距离为15 cm。所获得导电涂料固化后涂层的硬度为6H,附着力为1级,剥离强度为5.68×103 N m-1,拉伸强度为9.36×104 Pa,电阻为3.2×106Ω,在抗静电领域有应用前景。
尹媛[8](2018)在《改性炭黑/水性聚氨酯涂层纺织品的导电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掺杂型水性聚氨酯导电涂料具有导电性能与成膜性能优良,制备工艺简单及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在织物的涂层整理中得到广泛应用。涂料中导电填料的导电性能及其在涂料中的分散性是决定涂料各项性能的关键因素,在众多研究中,通过对填料的结构性能进行改性修饰成为改善填料在涂料中的分散性的重要方法。本论文以两种途径对导电炭黑(CB)进行改性处理:以CB为芯材,以异氰酸酯(IPDI)为原料合成的聚氨酯(PU)为壁材,制备聚氨酯包覆炭黑的改性粒子(PU-CB);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使聚苯胺(PANI)在聚合过程中沉积于CB表面,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激光粒度分析仪等测试填料改性前后的结构性能,将改性填料应用于水性聚氨酯(WPU)导电涂料的制备,研究了不同填料类型、填料百分比对涂料性能的影响,并将涂料应用于织物的涂层整理,探讨其对涂层织物的导电性能与拉伸性能的影响,得出结论如下:1.研究表明,CB经改性后得到聚氨酯包覆的炭黑改性粒子,在m(CB):m(IPDI)=6:8反应条件下得到的改性粒子具有较好的包覆结构,粒子直径约为50180nm;改性粒子中CB所占质量比约为37%,粒子电导率为1.2×10-22 S/cm。相较于未改性CB,改性粒子的分散性能大大改善。2.PANI在聚合过程中沉积于CB表面,制得PANI与CB的复合导电填料,相较于PANI与CB单一材料的大量聚集状态,PANI-CB的结构较为疏松。PANI-CB的导电性能较未改性的CB有一定提高(PANI-CB电导率为8.4×10-22 S/cm),其在水中的分散性较单一的CB与PANI的亦有所提升。3.相比于未改性的CB填料,改性后的填料在应用于水性聚氨酯涂料时,涂料具备更低的沉降率、更优的附着性能以及成膜性能。涂膜的SEM图显示,CB在涂膜中的聚集现象亦十分严重,相对而言,PU-CB在涂膜中的聚集较少,PANI-CB次之。涂膜的导电性能均随着涂料中填料百分比的增大而提高,CB/WPU涂膜能达到的最小体积电阻率为3.41×103Ω·cm,此时的m(CB)%=15%);PU-CB/WPU则为1.42×104Ω·cm,对应的m(PU-CB)%=10%;PANI-CB/WPU涂膜则为8.00×102Ω·cm,对应的m(PU-CB)%=8%)。填料的添加使得涂膜的拉伸性能较WPU涂膜有所下降。较低(<5%)填料的含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涂膜的断裂应力,但随着填料百分比的增大,涂膜的断裂应力下降加快,其中,通过改性能减小填料对涂膜拉伸性能的影响。4.涂层织物的导电性能与涂膜大致相似,在填料百分比相同的条件下,PU-CB与PANI-CB的涂料能赋予织物更好的导电性能,其中PANI-CB/WPU涂层织物的电阻率为102Ω·cm,较CB/WPU涂层织物下降了4个数量级。由于WPU良好的力学性能,织物经涂层之后的拉伸性能有一定提高。
刘侠[9](2017)在《MWCNTs/酚醛树脂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避免炼油罐由于腐蚀和产生静电而引起的原油泄漏、设备损坏、甚至发生重大事故等问题,采用防腐导电涂料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使用的防腐导电涂料大多数以环氧树脂、聚苯胺、聚氨酯等为成膜物质,金属粒子、石墨或者炭黑为导电粒子,这种涂料使用温度均在100℃以下。当使用温度为100℃以上时容易使环氧树脂、聚苯胺和聚氨酯等涂料发生化学断键,降低了涂料的耐蚀性,使防腐性能失效,而加入的导电粒子一般添加量大,且导电性差,容易产生涂层脱落。针对这一实际,本文以耐高温性能好的酚醛树脂为成膜物质,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为导电介质,采用涂刷法制备MWCNTs/酚醛树脂防腐导电涂层。采用四探针测试仪、极化曲线、TG、SEM、拉伸试验机等方法研究了碳纳米管的含量和MWCNTs/酚醛树脂涂层的厚度对复合涂层的导电性、耐蚀性、热稳定性、微观形貌和力学性能等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涂层的体积电阻率随MWCNTs含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当MWCNTs含量为0.5wt%时,其体积电阻率为2180?·m,完全满足炼油罐的抗静电要求。MWCNTs/酚醛树脂涂层经过5d时完全固化,形成导电网络结构,表面电阻率也变得稳定。(2)涂层在H2SO4中的腐蚀失重结果和极化曲线测试的结果表明,随着温度、MWCNTs含量、H2SO4浓度的升高,复合涂层耐蚀性变差。当温度为25℃、MWCNTs含量为0.5wt%、H2SO4浓度为1%、面层厚度为100μm时,涂层的耐蚀性最好。随着涂层在H2SO4溶液中浸泡时间的增加,涂层的表面电阻率不断增加,20d后增加缓慢直至稳定。(3)对底层的环氧导电涂层进行表面粗化,可提高环氧底层与表面酚醛导电涂层的结合强度。底层与面层的结合强度随底层固化时间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底层固化时间为12h、面层厚度为100μm、MWCNTs的含量在0.5wt%2wt%时,涂层的结合强度最好。MWCNTs的加入可以提高涂层的硬度和耐磨性。复合涂层在350℃之前都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4)老化相同时间,2wt%的MWCNTs/酚醛树脂涂层的耐腐蚀性能优于纯酚醛树脂涂层,且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耐腐蚀性能均下降。(5)综合考虑,MWCNTs含量为2wt%、面层厚度为100μm时的复合涂层性能最优,满足炼油罐的使用要求。
艾晓龙[10](2013)在《可印刷新型抗老化炭系电热涂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热涂料是在导电涂料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功能性涂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热涂料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普遍存在使用寿命较短、电热性能不稳定等缺陷,制约着电热涂料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因此,在原有的电热涂料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可印刷新型抗老化炭系电热涂料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粘结剂基料的选择,导电粒子和导电填料的筛选,经过配料、研磨、涂刷(印刷)和固化制备电热涂料,成功研制出一系列综合性能良好的炭系电热涂料。实验结果表明:以石墨/炭黑混合填料为导电填料并以酚醛树脂为粘结剂采用涂刷方式制备的炭系电热涂料,其涂层的电热性能较之以单一石墨为导电填料制备的涂层电热性能好;当配方质量比为m酚醛树脂:m石墨:m炭黑=50:30:20,涂层尺寸为250mm×80mm时,涂层的发热效果较好,在220V的电压下通电10min,涂层的发热温度稳定在53℃;当配方质量比为m复合树脂:m石墨:m炭黑:m碳化硅=44:52:2:2, m试剂A:m石墨:m炭黑:m碳化硅=52:44:2:2,m酚醛树脂:m石墨:m炭黑:m碳化硅=41:55:2:2时,所制得的电热涂料效果最佳,在220V电压下的发热温度均为45℃左右,在日常生活中可广泛应用;以酚醛树脂为粘结剂制备的复合型炭系电热涂料在250℃烘烤48h后,配方质量比为m酚醛树脂:m石墨:m炭黑:m碳化硅=41:55:2:2时,涂层的表面发热温度在220V的电压下稳定在45℃,具有较好的抗老化性能。在选用水性树脂为粘结剂并采用丝网印刷方式制备电热涂料时,配方质量比为mS树脂:m石墨:m煅后焦:m二氧化硅=50:30:15:5,涂层尺寸为250mm×80mm时拥有较好的电热性能,在测试电压为120V,通电时间为10min下,发热功率稳定在80.1W,发热温度稳定在109℃;配方质量比为m水性丙烯酸树脂:m石墨:m煅后焦:m二氧化硅=50:30:15:5,在测试电压为120V,通电时间为10min下,发热功率稳定在77.2W,发热温度稳定在101℃;以S树脂和水性丙烯酸树脂为粘结剂时,所制得的电热涂料在高温下具有较好的抗老化性能,配方质量比为mS树脂:m石墨:m炭黑:m铜粉=60:20:4:16的电热涂料在70℃的温度下烘烤180h后,在220V的测试电压下发热功率基本稳定在7.2W,发热温度稳定在44℃;配方质量比为m水性丙烯酸树脂:m石墨:m无烟煤:m铜粉=60:20:4:16的电热涂料在70℃的温度下烘烤180h后,在220V的测试电压下发热功率基本稳定在6.9W,发热温度稳定在30℃,在长时间高温使用时,涂层的电热性能比韩国某炭系发热片和国内正在销售的某炭系电热地板更稳定,实用性较好。
二、炭黑—漆酚醛树脂导电涂料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炭黑—漆酚醛树脂导电涂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导电耐蚀涂料的应用 |
1.3 导电耐蚀涂料简介 |
1.3.1 导电涂料种类和导电机理 |
1.3.2 导电耐蚀涂层制备材料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以及主要内容 |
1.4.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 |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图 |
2 试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2.2 导电耐蚀涂层的制备 |
2.3 导电耐蚀涂层的性能表征 |
2.3.1 涂层的导电性测试 |
2.3.2 涂层耐蚀性测试 |
2.3.3 涂层力学性能及其他性能表征 |
3 液相静电喷涂法制备碳纳米管/环氧树脂涂层初步探究 |
3.1 涂层导电性测试结果及分析 |
3.2 涂层孔隙率测试 |
3.3 涂层耐蚀性测试 |
3.4 涂层结合强度测试结果及分析 |
3.5 涂层表面硬度测试 |
3.6 涂层导电机理分析 |
3.7 涂层均匀性 |
3.8 本章总结 |
4 液相静电喷涂法制备导电耐蚀涂层性能研究 |
4.1 碳纳米管含量对液相静电喷涂涂层导电性的影响 |
4.2 碳纳米管含量对液相静电喷涂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 |
4.3 碳纳米管含量对液相静电喷涂涂层耐蚀性的影响 |
4.3.1 液相静电喷涂涂层极化曲线分析 |
4.3.2 液相静电喷涂涂层交流阻抗谱分析 |
4.4 液相静电喷涂涂层其他性能分析 |
4.4.1 液相静电喷涂涂层表面硬度测试 |
4.4.2 液相静电喷涂涂层光泽度测试 |
4.4.3 液相静电喷涂涂层耐磨性测试 |
4.4.4 液相静电喷涂涂层热重分析 |
4.5 本章总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2)静电喷涂制备环氧导电涂层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导电涂料简介 |
1.2 导电涂料成膜物质 |
1.2.1 环氧树脂成膜物质 |
1.2.2 环氧树脂的固化 |
1.2.3 环氧树脂的稀释剂 |
1.3 导电介质 |
1.3.1 碳纳米管 |
1.3.2 石墨烯 |
1.4 环氧导电涂层的制备及导电原理 |
1.4.1 环氧树脂涂层的制备工艺 |
1.4.2 导电涂层的导电原理 |
1.5 导电复合涂层导电性改善方法 |
1.5.1 分散性提升方法 |
1.5.2 定向排列 |
1.6 导电涂料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
1.6.1 导电涂料存在问题 |
1.6.2 导电涂料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
1.7 静电喷涂法 |
1.7.1 静电喷涂简介 |
1.7.2 静电喷涂制备涂层的生产工艺流程 |
1.7.3 静电喷涂影响因素 |
1.7.4 静电喷涂的优势 |
1.8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8.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8.2 研究内容 |
1.8.3 研究技术路线 |
2 试验及测试方法 |
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备 |
2.2 试样的制备 |
2.2.1 导电涂层的制备 |
2.2.2 MWCNTs的表面处理 |
2.2.3 MWCNTs的磁化处理及涂层制备 |
2.3 性能检测方法 |
2.3.1 涂层的结合强度测试 |
2.3.2 涂层的孔隙率测试 |
2.3.3 涂层的摩擦磨损测试 |
2.3.4 涂层的耐蚀性测试 |
2.3.5 涂层的导电性测试 |
2.3.6 表面能测试方法 |
2.3.7 红外光谱测试 |
2.3.8 组织形貌分析 |
3 粉末静电喷涂环氧导电涂层 |
3.1 石墨烯/环氧导电涂层 |
3.1.1 涂层的基础性能 |
3.1.2 涂层的导电性 |
3.1.3 导电机理分析 |
3.2 MWCNTs/环氧导电涂层 |
3.2.1 涂层的基础性能 |
3.2.2 涂层的导电性 |
3.2.3 MWCNTs分散性对导电性影响 |
3.3 表面改性的MWCNTs对环氧粉末涂层性能影响 |
3.3.1 MWCNTs的分散性 |
3.3.2 红外光谱 |
3.3.3 XRD测试 |
3.3.4 改性MWCNTs制备涂层的导电性 |
3.4 MWCNTs的磁化处理对涂层导电性的影响 |
3.4.1 MWCNTs的磁化效果 |
3.4.2 红外光谱 |
3.4.3 XRD测试 |
3.4.4 磁化MWCNTs制备涂层的导电性 |
3.5 电场对导电介质分散性的影响 |
3.5.1 静电喷涂电压对涂层厚度的影响 |
3.5.2 喷涂电压对涂层粗糙度的影响 |
3.5.3 电场对导电介质分散性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静电液体喷涂环氧导电涂层 |
4.1 石墨烯/环氧导电涂层 |
4.1.1 涂层的基础性能 |
4.1.2 涂层的导电性 |
4.1.3 导电机理分析 |
4.2 MWCNTs/环氧导电涂层 |
4.2.1 涂层的基础性能 |
4.2.2 MWCNTs分布对涂层导电性影响分析 |
4.2.3 导电机理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体前处理对静电法制备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 |
5.1 表面前处理对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 |
5.2 前处理对涂层基体表面化学结构的影响 |
5.3 前处理对基体表面粗糙度影响分析 |
5.4 涂层基体表面能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论文创新点 |
博士在读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3)电阻浆料用导电填料的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电阻浆料用导电填料研究现状分析 |
1.1 金属导电填料 |
1.2 碳系导电填料 |
1.2.1 石墨导电填料 |
1.2.2 炭黑导电填料 |
1.2.3 碳纳米管导电填料 |
1.2.4 碳纤维导电填料 |
1.2.5 生物炭导电填料 |
2 新型石墨烯导电填料研究现状 |
3 石墨烯复合导电填料研究现状 |
4 结语 |
(4)导电涂料的简介及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分类 |
2 填充型涂料的组成及对性能的影响 |
2.1 基体树脂 |
2.2 导电填料 |
2.3 固化剂 |
2.4 溶剂 |
2.5 助剂 |
3 导电性能表征 |
3.1 体积电阻与体积电阻率 |
3.2 表面电阻与表面电阻率 |
4 本征型导电机理 |
5 填充型导电机理 |
6 发展历史 |
7 国内外研究现状 |
8 发展与应用方向 |
9 结语 |
(5)多壁碳纳米管/水性聚氨酯防腐导电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引言 |
1.2 导电涂料的概述 |
1.2.1 导电涂料的种类 |
1.2.2 导电涂料的导电机理 |
1.2.3 导电涂料的发展 |
1.3 水性聚氨酯的概述 |
1.3.1 水性聚氨酯的结构 |
1.3.2 水性聚氨酯的分类 |
1.3.3 水性聚氨酯的性能 |
1.3.4 水性聚氨酯的应用 |
1.4 导电介质的种类、特性及应用研究 |
1.4.1 金属系导电介质 |
1.4.2 金属氧化物系导电介质 |
1.4.3 碳系导电介质 |
1.5 水性聚氨酯导电纳米复合涂层的制备方法 |
1.5.1 共混法 |
1.5.2 原位聚合法 |
1.5.3 溶胶-凝胶法 |
1.6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研究路线 |
1.6.1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6.3 课题的研究路线 |
2.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1 实验设备及仪器 |
2.1.2 金属基体材料 |
2.1.3 实验原材料 |
2.2 金属基体的粗化处理 |
2.3 涂层表面电阻测试试样的制备 |
2.4 涂层的性能测试 |
2.4.1 涂层的厚度 |
2.4.2 涂层的表面硬度 |
2.4.3 涂层的表面电阻 |
2.4.4 涂层的耐蚀性 |
2.4.5 涂层与金属基体的粘附力 |
2.4.6 涂层的耐磨性 |
2.4.7 涂层的静态水接触角 |
2.4.8 涂层的分子结构 |
2.4.9 涂层的微观形貌 |
3.涂刷法制备MWCNTs/WPU防腐导电涂层及性能研究 |
3.1 涂层的制备 |
3.1.1 MWCNTs/WPU分散液的制备 |
3.1.2 涂刷法制备涂层 |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2.1 涂层的导电性 |
3.2.2 涂层中MWCNTs的分散性 |
3.2.3 涂层与金属基体的粘附力 |
3.2.4 涂层的分子结构 |
3.2.5 涂层的表面硬度 |
3.2.6 涂层的耐磨性 |
3.2.7 涂层的耐蚀性 |
3.3 本章小结 |
4.涂刷多层制备MWCNTs/WPU防腐导电涂层及性能研究 |
4.1 涂层的制备 |
4.1.1 MWCNTs/WPU分散液的制备 |
4.1.2 底层固化后涂刷上层制备涂层(涂层D) |
4.1.3 底层未固化时涂刷上层制备涂层(涂层W)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1 涂层的导电性 |
4.2.2 涂层中MWCNTs的分布情况 |
4.2.3 底层未固化时涂刷上层法制备的防腐导电涂层的粘附力 |
4.2.4 底层未固化时涂刷上层法制备的防腐导电涂层的耐蚀性 |
4.3 本章小结 |
5.静电喷涂制备低含量MWCNTs/WPU防腐导电涂层及性能研究 |
5.1 涂层的制备 |
5.1.1 MWCNTs/WPU分散液的制备 |
5.1.2 静电喷涂制备低含量MWCNTs/WPU防腐导电涂层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1 涂层的导电性 |
5.2.2 涂层中MWCNTs的分散性 |
5.2.3 涂层与金属基体的粘附力 |
5.2.4 涂层的分子结构 |
5.2.5 涂层的表面硬度 |
5.2.6 涂层的耐磨性 |
5.2.7 涂层的耐蚀性 |
5.3 本章小结 |
6.静电喷涂制备MWCNTs/WPU超疏水涂层及性能研究 |
6.1 涂层的制备 |
6.1.1 PTFE-MWCNTs/WPU混合涂料的制备 |
6.1.2 涂层的制备 |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2.1 涂层的导电性 |
6.2.2 涂层的疏水性 |
6.2.3 涂层与金属基体的粘附力 |
6.2.4 涂层的耐磨性 |
6.2.5 涂层的耐蚀性 |
6.3 本章小结 |
7.静电喷涂制备偶联剂改性MWCNTs/WPU超疏水涂层及性能研究 |
7.1 材料的制备 |
7.1.1 M-MWCNTs-PTFE/WPU混合涂料体系的制备 |
7.1.2 涂层的制备 |
7.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7.2.1 涂层的导电性 |
7.2.2 涂层的疏水性 |
7.2.3 涂层与金属基体的粘附力 |
7.2.4 涂层的耐磨性 |
7.2.5 涂层的耐蚀性 |
7.3 本章小结 |
8.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石墨烯/碳纳米管杂化材料改性导电涂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接地网腐蚀问题 |
1.2.1 接地网腐蚀原因 |
1.2.2 接地网防腐蚀技术 |
1.3 导电防腐涂料的发展 |
1.3.1 本征型导电涂料 |
1.3.2 复合型导电涂料 |
1.3.3 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纳米杂化材料型导电涂料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2.2 导电涂层制备工艺 |
2.2.1 石墨稀/碳纳米管纳米杂化材料的制备 |
2.2.2 导电涂层的制备 |
2.3 导电涂层表面形貌表征及性能测试 |
2.3.1 导电涂层表面形貌分析 |
2.3.2 导电涂层性能测试 |
第三章 石墨烯/碳纳米管纳米杂化材料的制备及研究 |
3.1 石墨稀/碳纳米管纳米杂化材料的制备 |
3.2 石墨稀/碳纳米管纳米杂化材料的形貌表征 |
3.2.1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 |
3.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3.2.3 X射线衍射仪(XRD) |
3.2.4 石墨烯/碳纳米管 纳米杂化材料电阻率的测定 |
3.3 石墨烯/碳纳米管纳米杂化材料的复合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石墨烯/碳纳米管改性导电涂料的制备及配伍优化 |
4.1 导电涂料配伍 |
4.1.1 基料的选择 |
4.1.2 导电填料的选择 |
4.1.3 稀释剂的选择 |
4.1.4 固化剂的选择 |
4.1.5 偶联剂的选择 |
4.1.6 分散剂的选择 |
4.2 偶联剂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4.2.1 涂层的耐试剂性能 |
4.2.2 SEM分析 |
4.2.3 红外分析 |
4.2.4 电化学分析 |
4.2.5 机理分析 |
4.3 分散剂对导电涂层性能的影响 |
4.3.1 耐水性分析 |
4.3.2 耐盐水性分析 |
4.3.3 耐酸、耐碱性分析 |
4.3.4 电化学测试分析 |
4.3.5 SEM分析 |
4.3.6 机理分析 |
4.4 导电填料含量的确定 |
4.4.1 导电涂料的导电性能测试 |
4.4.2 导电涂料的腐蚀性能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7)稀土改性锰酸钙/麦饭石复合导电填料与WPUA涂料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导电涂料的研究进展 |
1.3 导电填料的研究现状 |
1.3.1 碳系导电填料 |
1.3.2 金属系导电填料 |
1.3.3 金属氧化物系导电填料 |
1.3.4 复合系导电填料 |
1.4 麦饭石的研究进展 |
1.5 气相稀土扩渗技术研究进展 |
1.5.1 稀土扩渗在导电陶瓷领域的应用 |
1.5.2 稀土扩渗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过程与研究方法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 导电陶瓷粉的制备 |
2.2.1 锰酸钙/麦饭石粉体的制备方法 |
2.2.2 镍/麦饭石粉体的制备方法 |
2.2.3 气相稀土扩渗方法 |
2.2.4 稀土改性导电粉的研究方案 |
2.3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合成 |
2.4 水性导电涂料的制备 |
2.5 结构与性能测试 |
2.5.1 电阻率测试 |
2.5.2 X射线衍射分析 |
2.5.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2.5.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2.5.5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2.5.6 热重分析 |
2.5.7 交流复阻抗测试 |
2.5.8 异氰酸根含量的测定方法 |
2.5.9 导电涂料的应用性能测试 |
第3章 稀土改性麦饭石复合导电粉的制备 |
3.1 稀土改性麦饭石导电粉的制备 |
3.1.1 改性麦饭石粉体的导电性能 |
3.1.2 改性麦饭石粉体的阻频特性 |
3.1.3 改性麦饭石粉体的结构 |
3.1.4 改性麦饭石粉体的形貌 |
3.1.5 麦饭石导电性能增强的机理初探 |
3.1.6 改性麦饭石粉体的热稳定性 |
3.1.7 改性麦饭石粉体的长期稳定性 |
3.2 稀土改性锰酸钙导电粉的制备 |
3.2.1 改性锰酸钙粉体的导电性能 |
3.2.2 改性锰酸钙粉体的结构 |
3.2.3 改性锰酸钙粉体的形貌 |
3.3 改性锰酸钙/麦饭石粉体的制备 |
3.3.1 锰酸钙/麦饭石粉体的水热合成 |
3.3.2 改性锰酸钙/麦饭石的导电性能 |
3.3.3 改性锰酸钙/麦饭石的阻频特性 |
3.3.4 改性锰酸钙/麦饭石的结构 |
3.3.5 改性锰酸钙/麦饭石的形貌 |
3.3.6 改性锰酸钙/麦饭石的热稳定性 |
3.4 稀土改性镍/麦饭石粉体的制备 |
3.4.1 不同配比的镍/麦饭石的导电性能 |
3.4.2 不同配比的镍/麦饭石的形貌 |
3.4.3 镍/麦饭石复合粉体的能谱分析 |
3.4.4 镍/麦饭石粉体的FT-IR谱图分析 |
3.4.5 镍/麦饭石粉体的稀土改性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性导电涂料的制备 |
4.1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合成 |
4.2 水性导电涂料的制备 |
4.2.1 填料用量对导电涂料性能的影响 |
4.2.2 填料配比对导电涂料性能的影响 |
4.2.3 固化方式对导电涂料性能的影响 |
4.2.4 树脂类型对导电涂料性能的影响 |
4.2.5 填料类型对导电涂料性能的影响 |
4.3 WPUA导电涂料的应用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8)改性炭黑/水性聚氨酯涂层纺织品的导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导电涂料概述 |
1.2.1 导电涂料的研究现状 |
1.2.2 导电涂料的导电机理 |
1.2.3 掺杂型导电涂料的组成 |
1.3 聚氨酯及水性聚氨酯涂料的概述 |
1.4 导电炭黑概述 |
1.4.1 导电炭黑的介绍 |
1.4.2 炭黑改性的概述 |
1.4.3 炭黑改性的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5.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PU-CB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主要仪器 |
2.2.3 PU-CB的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法 |
2.3 PU-CB性能结构表征方法 |
2.3.1 傅里叶红外(FTIR)测试 |
2.3.2 热失重(TG)测试 |
2.3.3 热场扫描电镜(SEM)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 |
2.3.4 导电性能测试 |
2.3.5 粒度测试 |
2.3.6 分散性能测试 |
2.4 测试结果与分析 |
2.4.1 傅里叶红外分析(FTIR) |
2.4.2 热失重分析(TG) |
2.4.3 热场发射扫描电镜(SEM)与能谱(EDS)分析 |
2.4.4 透射式电子扫描电镜(TEM)分析 |
2.4.5 导电性能分析 |
2.4.6 粒子粒度分析 |
2.4.7 粒子分散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ANI-CB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 |
3.2.2 实验主要仪器 |
3.2.3 实验原理与方法 |
3.3 PANI-CB的结构性能表征方法 |
3.3.1 傅里叶红外(FTIR)测试 |
3.3.2 热失重(TG)测试 |
3.3.3 热场扫描电镜(SEM)测试 |
3.3.4 X射线衍射(XRD)测试 |
3.3.5 导电性能测试 |
3.3.6 分散性能测试 |
3.4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4.1 傅里叶红外(FTIR)分析 |
3.4.2 热失重分析(TG) |
3.4.3 扫描显微镜(SEM)与能谱(EDS)分析 |
3.4.4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3.4.5 粒子导电性能分析 |
3.4.6 粒子分散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导电涂料及涂层织物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导电涂膜与导电涂层织物试样的制备 |
4.3 涂膜与涂层织物测试表征 |
4.3.1 导电涂料分散稳定性的测定 |
4.3.2 导电涂膜中填料的分散情况 |
4.3.3 导电涂料附着力测试 |
4.3.4 导电涂料涂膜硬度测试 |
4.3.5 导电涂膜与导电织物的导电性能测试 |
4.3.6 导电涂膜与导电织物的力学性能的测试 |
4.4 测试结果分析 |
4.4.1 导电涂料分散稳定性分析 |
4.4.2 导电涂膜中填料的分散情况 |
4.4.3 导电涂料附着力与硬度测试分析 |
4.4.4 导电涂膜的导电性能测试 |
4.4.5 导电涂膜拉伸性能测试分析 |
4.4.6 涂层织物的拉伸性能测试 |
4.4.7 涂层织物的表面电阻率的测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MWCNTs/酚醛树脂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金属炼油罐的发展现状 |
1.3 防腐导电涂料简介 |
1.3.1 防腐导电涂料原材料的选择 |
1.3.2 防腐导电涂料种类和导电机理 |
1.3.3 防腐导电涂料的的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及内容 |
1.4.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 |
1.4.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试验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试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
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2.1.1 基体材料和涂刷材料 |
2.1.2 试验试剂及设备 |
2.2 MWCNTs/酚醛树脂复合涂层的制备 |
2.3 防腐导电涂层的性能表征 |
2.3.1 涂层的导电性能表征方法 |
2.3.2 涂层耐蚀性测试 |
2.3.3 涂层的力学性能测试及其他测试 |
2.3.4 涂层老化测试 |
3 MWCNTs/酚醛树脂复合涂层导电性能研究 |
3.1 MWCNTs含量对MWCNTs/酚醛树脂涂层导电性的影响 |
3.2 MWCNTs/酚醛树脂涂层的固化时间对复合涂层导电性能的影响 |
3.3 不同MWCNTs含量的复合涂层微观形貌图 |
3.4 本章总结 |
4 MWCNTs/酚醛树脂复合涂层耐蚀性能研究 |
4.1 复合涂层在硫酸溶液中的腐蚀失重研究 |
4.1.1 硫酸浓度对复合涂层腐蚀速率的影响 |
4.1.2 温度对涂层腐蚀速率的影响 |
4.1.3 碳纳米管含量对涂层腐蚀速率的影响 |
4.2 复合涂层在硫酸溶液中的极化曲线研究 |
4.3 不同MWCNTs/酚醛树脂涂层的厚度对涂层耐蚀性的影响 |
4.4 本章总结 |
5 MWCNTs/酚醛树脂复合涂层力学性能及其他测试研究 |
5.1 底层与面层间结合强度研究 |
5.1.1 砂纸打磨前后底层与面层间结合强度研究 |
5.1.2 底层固化时间对底层与面层结合强度的影响 |
5.1.3 MWCNTs含量对底层和面层间结合强度的影响 |
5.1.4 MWCNTs/酚醛树脂的厚度对复合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 |
5.2 MWCNTs/酚醛树脂复合涂层的硬度 |
5.2.1 MWCNTs含量对MWCNTs/酚醛树脂涂层硬度的影响 |
5.2.2 MWCNTs/酚醛树脂的厚度对复合涂层硬度的影响 |
5.3 MWCNTs含量对MWCNTs/酚醛树脂涂层耐磨性的影响 |
5.4 MWCNTs/酚醛树脂复合涂层的光泽度研究 |
5.4.1 MWCNTs的含量对复合涂层光泽度的影响 |
5.4.2 MWCNTs/酚醛树脂涂层的厚度对复合涂层光泽度的影响 |
5.5 热重分析 |
5.6 本章总结 |
6 碳纳米管的加入对复合涂层性能的影响 |
6.1 MWCNTs加入前后涂层紫外老化性能测试 |
6.2 本章总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可印刷新型抗老化炭系电热涂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电热涂料研究现状 |
1.3 电热涂料的组成与分类 |
1.3.1 电热涂料的组成 |
1.3.2 电热涂料的分类 |
1.4 电热涂料的导电机理与电热机理 |
1.4.1 非添加型电热涂料的导电机理 |
1.4.2 添加型电热涂料的导电机理 |
1.4.3 电热涂层的电热机理 |
1.5 影响电热涂料电热性能的主要因素 |
1.6 电热涂料用原材料的基本特性 |
1.6.1 石墨 |
1.6.2 炭黑 |
1.6.3 煅烧石油焦和煅烧沥青焦 |
1.6.4 无烟煤 |
1.6.5 碳化硅 |
1.6.6 酚醛树脂 |
1.6.7 酚醛-环氧复合树脂 |
1.6.8 聚氨酯 |
1.6.9 S 树脂 |
1.6.10 水性丙烯酸树脂 |
1.7 未来的发展方向 |
1.7.1 低成本导电涂料 |
1.7.2 环保型导电涂料 |
1.7.3 多功能导电涂料 |
1.8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方法和实验内容 |
2.1 实验主要原材料及仪器设备 |
2.1.1 本实验所采用的主要原料与试剂 |
2.1.2 本实验所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工艺流程 |
2.3 实验步骤 |
2.3.1 制作底板 |
2.3.2 树脂配制 |
2.3.3 涂料浆料的配制 |
2.3.4 涂层刷制 |
2.3.5 固化 |
2.4 性能测试 |
2.4.1 电热性能测试 |
2.4.2 电热涂料涂层的耐老化性能的测试 |
2.4.3 电热涂料涂层的附着力测试 |
2.4.4 电热涂料涂层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3章 复合型炭系电热涂料的研究 |
3.1 导电填料种类和含量对炭系电热涂料电热性能的影响 |
3.1.1 石墨含量对炭系电热涂料电热性能的影响 |
3.1.2 炭黑含量对炭系电热涂料电热性能的影响 |
3.1.3 碳化硅含量对炭系电热涂料电热性能的影响 |
3.2 粘结剂的种类对炭系电热涂料电热性能的影响 |
3.3 粘结剂的含量对炭系电热涂料的影响 |
3.3.1 粘结剂的含量对涂料电热性能的影响 |
3.3.2 粘结剂的含量对炭系电热涂料附着力的影响 |
3.4 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涂料配比与其电热性能 |
3.5 复合型炭系电热涂料抗老化性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炭系电热涂料均匀性和耐久稳定性的研究 |
4.1 S 树脂基炭系电热涂料 |
4.1.1 炭黑与煅后焦对电热涂料性能影响的对比 |
4.1.2 导电填料铜粉、氧化铝粉、二氧化硅粉对涂料电热性能的影响 |
4.1.3 S 树脂基电热涂料附着力测试 |
4.1.4 S 树脂基电热涂料最佳配比的研究 |
4.2 水性丙烯酸树脂基炭系电热涂料 |
4.2.1 无烟煤对炭系电热涂料电热性能的影响 |
4.2.2 两种不同水性树脂粘结剂对炭系电热涂料电热性能的影响 |
4.2.3 水性丙烯酸树脂基电热涂料的附着力测试 |
4.2.4 水性丙烯酸基电热涂料的最佳配比的研究 |
4.3 两种水性树脂基电热涂料可印刷性研究 |
4.4 两种水性树脂基电热涂料的抗老化性能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炭黑—漆酚醛树脂导电涂料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蔡涛涛.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静电喷涂制备环氧导电涂层的性能研究[D]. 李光照.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电阻浆料用导电填料的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J]. 朱华,刘树信,何登良,谭春勇,钟斐翰,李扬,谭仁德. 山东化工, 2020(23)
- [4]导电涂料的简介及研究现状[J]. 庆奕良,王国志,刘文兴,李柏龙,沙伟华. 现代涂料与涂装, 2020(11)
- [5]多壁碳纳米管/水性聚氨酯防腐导电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芳芳.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石墨烯/碳纳米管杂化材料改性导电涂料的研究[D]. 姜雄峰.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7]稀土改性锰酸钙/麦饭石复合导电填料与WPUA涂料的制备[D]. 齐丽颖.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8]改性炭黑/水性聚氨酯涂层纺织品的导电性能研究[D]. 尹媛. 浙江理工大学, 2018(06)
- [9]MWCNTs/酚醛树脂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刘侠.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2)
- [10]可印刷新型抗老化炭系电热涂料的研究[D]. 艾晓龙. 湖南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