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癔病性失音鉴定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峥[1](2011)在《张士杰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针刺太溪穴、曲泉穴治疗KOA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士杰老中医的学术思想的渊源最主要的是来自于《黄帝内经》。张老师长期钻研《黄帝内经》,从《素问·示从容论》:“览观杂学,及于比类”,悟入《黄帝内经》针刺理论。通过对《黄帝内经》及其他秦汉以及魏晋时期的文献的研究分析和比较,得出结论,《黄帝内经》的完整成书历经数千年,从其内容来看显然是古代医经家的着作,而非经方家的着作。《黄帝内经》中大量探讨的是针灸学的诊断问题与治疗方法,而不是方药。《黄帝内经》中仅有13个方子,并且非常简单,不过这并不是当时经方家组方水平低,例如“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就是在《汤液经》等的基础上收集整理而来,只是古代经方家的着作大多亡佚罢了。《黄帝内经》中讲述有关针刺的理论非常完善,并且是与经方家的理论有所区别的。但是因为战乱《黄帝内经·灵枢》隐没数百年,北宋时才从海外重新流传回国。以至于《黄帝内经》针灸理论传承断代。后世许多针灸家只得借用经方派的脏腑辨证理论指导针灸临床。有鉴于此张老师提倡发掘弘扬古法针刺,也就是《黄帝内经》本身的针刺理论与方法。在本论文中首先论述了古法针刺的特点:1、重视援物比类的思想,分析病因病机以及选穴严格遵循《内经》的方式,而不同于经方家的辨证论治;2、注重针刺是的调气,强调气调则止,而不一味留针;3、重视治神。张老师运用古法针刺的最着名之处在于应用太溪穴单穴为主治疗了很多种疾病,其中不乏一些疑难病、罕见病,疗效十分肯定,所以针灸界有很多同仁称张老师为张太溪。在此论文中我尽可能地将我多年追随张老师学习的过程中看到的老师如何使用《内经》的思维方式分析病因病机、然后应用太溪穴来治疗的69种疾病的典型病例记述出来。这69种疾病包括包含了内、外、妇、儿等多学科的疾病。包括足少阴是动病、发作性睡眠、失眠、失聪、肠鸣音亢进二便难、神经官能症、唏、膈肌痉挛、奔豚病、梅核气、嗳气、郁证、癔病性失音、癔病性失明、癔病性强直、下肢萎软无力、寒战、多汗症、厌食症、腹胀、便秘、溏泄、遗尿、晕动症、晕厥、美尼尔综合征、厥逆、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痛经、局部抽搐症、短暂脑缺血反复发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假性延髓麻痹、脑瘫、颈项强直、手足徐动症、肝豆状核变性、痉挛性斜颈、面肌痉挛、怔忡、无脉症、大隐静脉炎、甲亢、石淋、骨性关节炎、痛风、肢端硬化型系统性硬皮病、湿疹、蔬菜日光性皮炎、黄褐斑、寻常性痤疮、抗精神病药物的推体外副反应、哮喘、支气管扩张、呕血、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中度)、水合氯醛中毒、麻痹性斜视、舌咽神经痛、胸痹心痛、噎嗝、背肌筋膜炎、腱鞘囊肿、髌下脂肪垫损伤、股内收肌损伤、踝关节扭伤、丹毒等。如上所述,张老师针刺强调应用古法,最有特点的就是运用太溪一穴治疗了大量的杂病。当然张老师也把古法针刺应用到诸如腕骨、昆仑等穴治疗多种杂病的临床中。但是使用太溪一穴最有特点,也运用最广泛。受到论文篇幅及撰写时间所限,所以我的此篇继承论文就以总结老师运用太溪穴治疗各种杂病为主要内容。同时因为我本身在单位的工作科室是骨伤科,所以我非常注意学习老师应用古法针刺治疗骨伤科疾病。我观察到老师仅取太溪穴、曲泉穴两穴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KOA效果很好。其理论依据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病在中医属于“痹症”的范畴,《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仿《灵枢·终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应用援物比类的思想,肝主筋而与肾同源,肾主骨而又坎中之阳,可温煦脾土,以祛湿散寒,故取肾之原穴太溪为主穴,辅以曲泉。曲泉,属足厥阴肝经,为肝经合穴,五行属木,古书云治膝胫痛。而且临床上膝骨关节炎患者病源丰富,病例容易收集。膝骨关节炎(KOA)是骨伤科最为常见疾病种类之一,膝骨关节炎为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中的慢性、进行性骨关节疾病。随着全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显着增高,该病严重伤害中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膝骨关节炎临床表现为膝关节乏力疼痛、登高困难,也可同时伴有膝部畸形、僵硬,也有可能诱发急性滑膜炎而出现膝关节红、肿、热、痛。现代医学一般认为膝骨关节炎是在生物学、力学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软骨下骨、软骨细胞、软骨基质三者之间合成分解代谢失衡所造成的后果。本论文科研部分主要为文献综述与临床研究两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分别探讨了现代西医学及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对膝骨关节炎病因、病理、治疗情况等方面的现代西医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同时对近年来中医药诊治膝骨关节炎的情况进行了回顾。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研究依据是张士杰老师将古法针刺应用到治疗膝骨关节病中,仅使用太溪穴、曲泉穴两个穴位就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实验目的为了科学的评价古法针刺太溪穴、曲泉穴在治疗膝骨关节病中的作用,故设计了这个实验。临床方法是通过与西药常用药双氯芬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古法针刺太溪穴、曲泉穴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总体疗效。根据实验结果探讨膝骨关节炎的发病机理及古法针刺治疗的机理。研究中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以古法针刺太溪穴、曲泉穴治疗为实验组,口服西药双氯芬酸钠治疗作为对照组,每组48例。按照美国风湿学会1995年设立的标准纳入患者,共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96例。结果显示:(1)经过3周的治疗,古法针刺组和西药对照组均取得了一定的近期效果,与治疗前相比WOMAC分值均有显着改善,但两组的有效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2)疗效的优良程度与治疗方法有关,古法针刺组优良程度显着好于西药对照组。(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WOMAC指标分值比较有所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古法针刺组与西药对照组治疗后WOMAC指标分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刘思义,司徒向英,段涌洪[2](2004)在《癔病性失音鉴定1例》文中研究说明1 案例资料 方某,女,36岁。2003年9月2曰在自家门前路边装卸砖块时,与陈某发生争执,被陈拳击颈部及面部,当即不能言语,其丈夫将方某送卫生院治疗。查体:体温36.7℃,脉搏8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7.7/10.2Kpa;不能言语,对答用动作表情表示,双
刘思义,司徒向英,段涌洪[3](2004)在《癔病性失音鉴定1例》文中研究说明 1 案例资料方某,女,36岁。2003年9月2日在自家门前路边装卸砖块时,与陈某发生争执,被陈拳击颈部及面部,当即不能言语,其丈夫将方某送卫生院治疗。查体:体温36.7℃,脉搏8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7.7/10.2Kpa;不能言语,对答用动作表情表示,双瞳孔等圆等大,直径2.5mm,对光反射存。上唇挫伤
二、癔病性失音鉴定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癔病性失音鉴定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张士杰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针刺太溪穴、曲泉穴治疗KOA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上部:张士杰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指导老师学术渊源 |
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与总结 |
张士杰老中医学术思想概述 |
张士杰老中医援物比类应用太溪穴诊疗经验总结 |
上部参考文献 |
下部:针刺太溪穴、曲泉穴治疗KOA的临床研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诊疗标准 |
诊断标准 |
纳入标准 |
排除标准 |
脱落标准 |
疗效评定标准 |
研究方法 |
设计方法 |
样本量估算 |
随机方法 |
盲法实施与否 |
对照方案 |
观察指标 |
统计分析方法 |
质量控制 |
结果 |
纳入脱落情况及原因 |
基线比较结果 |
疗效评价结果 |
安全性评价结果 |
结论 |
讨论 |
下部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癔病性失音鉴定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案例资料 |
2 讨论 |
四、癔病性失音鉴定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士杰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针刺太溪穴、曲泉穴治疗KOA的临床研究[D]. 李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6)
- [2]癔病性失音鉴定1例[J]. 刘思义,司徒向英,段涌洪.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4(S1)
- [3]癔病性失音鉴定1例[A]. 刘思义,司徒向英,段涌洪. 广东省法医学会成立两周年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