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主题为导向的价值追求

以主题为导向的价值追求

一、主体向度的价值追求(论文文献综述)

邢海峰[1](2021)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衍生背景及其历史观效应》文中认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时代发展中,接续着对人类命运的观照,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资本逻辑主导的历史进程中衍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应运出场,在历史辩证法的赓续中引领世界历史走向新阶段。以哲学立场的审视促成世界历史主体的转向;首倡人类共同价值拓新世界历史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人类共同遵循的自由解放样态。这一方案擘画了人类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图景,内生出建构性的历史观效应。

王晓兵[2](2021)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的观念路径》文中研究表明观念对社会生活影响的持续强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崛起和不断发展密切相关。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指出古代人是通过与生活接触形成观念,而近代人则是以观念为中介来感知生活。这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得支配地位的过程中,观念介入和影响社会生活的机制转化之表征。观念在理解生活中的作用愈发突出,影响愈发深巨,在某些激进学者那里“景观”和“符号”甚至被视为社会生活中处于根本性和决定性地位的影响要素。当观念成为理解社会生活的中介后,脱离具体生存实践的抽象外在反思式的观念就有了反过来影响甚至支配具体生活的可能,成为必须加以警惕的风险。要破解抽象外在反思式观念导致的观念脱离具体生活,干扰具体生活的自发进展,甚至阻挠社会生活发展向好的问题,就需要形成对社会生活以及生存实践的精准理论把握,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方式介入具体社会现实,避免抽象观念的空转,在具体社会现象和人的历史性生存实践境遇中对现实加以理论把握。在对社会现象之丰富性及其内容逻辑形成理论上的精准把握基础上,形成理论上的主体自觉,进而构造起基于理论化社会现实的有着明确理论自觉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以自由主义理论领航为主的西方思想目前正遭遇一系列解释困境并滋生出一系列其自身无法解决的危机,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正是建基于对自由主义造成的困境和危机的破解。这有其科学性,以及逻辑和历史的双重必然性。首先,在马克思的理论努力中就包含着对当时以古典自由主义为领航理论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各种弊端的理论把握和深刻剖析。破解自由主义带来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题中应有之意。其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引领下,中国从贫弱走向富强,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的百年奋斗一再证明:中国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应该、必须也能够担负起引领中国的持续稳定发展这一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取得今日的成就,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实现的。如今,国际局势日趋复杂,一些国家利用各种抽象的外在反思式的观念,借由观念在当前社会生活中扮演的理解和评价具体生活的中介功能,对他国施以愈发频繁的干扰,破坏其国家稳定、社会安宁和经济持续发展。此时,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抽象外在反思式观念进行有效前提批判,对其前提中隐蔽的价值倾向和理论强制加以拒斥,为保持战略定力提供主体自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我们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如何可能”来展开论证。即:事实上已经在发挥领航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能够在我们的理论分析中进展到自为-自觉状态的理论领航,以及这一进展的具体实现路径是什么之上。要面对抽象外在反思式的观念的侵蚀,首先就是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对真实的社会现实加以精准的理论把握,拒斥抽象外在反思式观念对社会现象的任意套用和随便剪裁,真正在理论层面把握社会现实的无限丰富性和运动逻辑。因此理论领航的起点,即是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基础实现的理论对现实的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以对实践基础上的主体自我意识之结构分析为落脚点,以清晰的主体自我意识结构为思想操作平台,展开对各类“针对诸现实问题的理论”的前提要素和结构的清理和批判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的实现方式。通过将观念场域中的诸理论之前提中隐蔽的价值倾向和理论假设加以敞露,最终实现自为-自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从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前提自觉,以富有内容的前提批判的方式,不断升级作为时代精华和文明灵魂的思维方式,拒斥因抽象外部反思造成的理论前提层面的对思想的隐蔽束缚和价值支配,构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并推动其不断发展,持续提供贴合中国发展实际,有着充分主体自觉和明确价值承诺的理论贡献。

张起梁[3](2021)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唯物辩证法研究》文中指出《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撰写的“主要着作”,亦是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光辉典范。在当代,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文本依据,而对马克思哲学进行的理论研究,不仅使马克思哲学研究再次成为一门“显学”,而且还开拓出了一些新的、有利于推进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当代化和民族化的研究视角。但《资本论》的学科性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经济学批判的着作;另一方面,它又是哲学批判的着作。从经济学批判看,《资本论》是资本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三位一体”;从哲学批判看,《资本论》则是作为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发达机体”而对一切旧哲学的彻底扬弃。因而,《资本论》就是经济学—哲学批判的二位一体和辩证统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发生,特别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马克思哲学的经济学转向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则是引发这一事件的重要前提。因而,这本质上就是一个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事件。从中,马克思从异化劳动批判转向了生产劳动批判,实现了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草创”到“再创”再到“成熟”为节点判断和理论标识的哲学革命。循此革命逻辑,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应被确立为“生成论”的生产劳动本体论。无论在认识论层面将马克思哲学从历史观维度表述为“唯物主义历史观”,还是从世界观维度表述为“历史唯物主义”,亦或在方法论层面表述为“唯物辩证法”,但在本体论层面,这些表述方式都有着共同的“本体承诺”。其所唯之“物”,既不是传统哲学所固守的“自在之物”或“直观之物”,也不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所膜拜的“抽象之物”或“单纯之物”,而是在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基础上,统统上升为表征社会人的存在之基和生活之本的哲学范畴,即“人格化”了的物。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性”关键在于方法。关于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所用方法的研究,既是正确理解《资本论》及其手稿的一把钥匙,也是《资本论》及其手稿研究的中心任务之一。马克思曾致信恩格斯,“不论我的着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但是要达到这一点,只有用我的方法”。马克思在另一封信中提示,《资本论》是他“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更确切地说,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辩证法,俨然已不再是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概念辩证法,更不是古希腊时期的直观辩证法,而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历史科学的批判性开展中,对以往辩证法进行革命批判或革命“颠倒”之后而确立的辩证法的科学形态,即唯物辩证法。如果说《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初篇”,那么,《资本论》则是“续篇”。“初篇”是在宏观层面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宏大叙事,“续篇”则是微观层面的微观表达。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初篇”与“续篇”在理论上又构成了一种正向指导与反向建构的创生关系。而且,伴随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入进行,特别是在《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理论开展中,马克思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从而形成了一些表征唯物辩证法的具体的、特殊的方法形态,如“科学抽象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法”“从后思索法”等。但问题在于,如何对《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唯物辩证法及其发展形态作出科学的、不偏不倚的读解。遵循学术界关于《资本论》方法研究的理论进路,针对该领域的研究争论和意见冲突,有必要寻求新的理论视角并把这个问题的探讨放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中加以考察。政治经济学批判,不仅是马克思哲学即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出场逻辑,而且是其言说方式和言说语境。聚焦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并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文本依据,从而在这一原初的、生成的言说语境中,对唯物辩证法及其发展形态进行不偏不倚的解读,应是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范式。在深耕文本的基础上,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为言说语境,借鉴方法论与认识论的“视域融合”,从整体上对《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所贯穿、运用和发展的唯物辩证法,进行抽绎、去蔽和解读,深入对唯物辩证法的认识、领悟和理解。从而赋予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以新的解释力,使其具有更加普遍和一般的方法论意义。这一基础理论研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发展的趋势上具有重要意义。

张起梁[4](2021)在《《资本论》中贯穿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文中认为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着述《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着作,更是一部哲学着作,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贯穿于其中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资本论》以十九世纪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作为典型例证,在现实的经济事实层面即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语境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联系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资本主义特殊的经济运动规律蕴含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资本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原理: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辩证关系原理;真理与价值对立统一辩证关系原理;历史创造者原理即人民主体性原理;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推动力原理;手段与目的内在结合辩证关系原理;合规律性与合价值性辩证统一原理。重新对贯穿于《资本论》中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基本原理进行抽绎和解读,是基础理论研究的现实历史任务,也是理解《资本论》从而理解马克思的时代之需。

王小景[5](2020)在《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四重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辩证法的本质就是历史辩证法,这是马克思哲学区别于传统哲学、实现其革命性变革、拥有面向未来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本。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是马克思人性论的、社会历史形态的、社会发展规律的、和社会发展方向(在资本主义自我灭亡中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辩证法这四重结构逻辑递进且辩证统一的辩证法,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这一思想进行阐述。一、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理论内涵。在对黑格尔思辨的概念辩证法进行颠倒、扬弃与超越的同时,在实践的、历史的基础上,马克思构建了内在地生成于历史唯物主义并随之不断发展的、四重结构辩证统一的历史辩证法思想,其理论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理论界定上,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在实践基础上以历史解释原则和辩证思维方式为指导构建的,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活动为出发点,以现实的人为历史主体、以客观对象为历史客体,主客体统一于历史总体的、揭示人和社会历史总体运动发展规律性和方向性的辩证法;其次,主题上,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是其永恒的理论的和实践的主题;再次,本质特征上,根植于内在否定性基础之上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是其本质特征。二、第一重结构和逻辑梯度是马克思人性论的历史辩证法。马克思人性论的历史辩证法主要体现在他关于人的属性、本质和人的价值旨归的思想中,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人具有基于“满足生存需要”的自然属性;二是在人与人关系层面,人具有基于“类本质”的类属性;三是在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人具有基于社会关系的社会属性;四是上述三重属性辩证统一于人的自由解放的价值旨归。马克思颠覆了以往形而上学的人性论,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科学的界定,既为我们把握人性提供了科学的、历史的尺度,又确立了马克思整个历史辩证法思想现实的人的逻辑起点及贯穿始终的自由解放价值尺度,体现了其辩证法的主体和主体性维度。三、第二重结构和逻辑梯度是马克思社会历史形态的历史辩证法。马克思以“三形态”说为依据,揭示了社会历史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这一过程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内在逻辑线索的本质,以及人的自由从肯定阶段的抽象自由到否定阶段的异化自由最终到共产主义时期全面充分发展的自由个性阶段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过程和运动规律的历史辩证法,将历史辩证法从对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本性的认识领域递进到作为历史客体的社会历史发展形态领域。四、第三重结构和逻辑梯度是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辩证法。在阐释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进步观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内在矛盾的必然性和辩证运动规律客观性,揭示了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更替的必然性、以及社会形态更替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形成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对社会历史发展客体性认识的深化。五、第四重结构和逻辑梯度是社会历史发展方向(在资本主义自我灭亡中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辩证法。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辩证法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资本主义由于其固有的矛盾导致其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并最终从内部必然走向自我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进而揭示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和作为历史客体的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然必然性王国到物的必然性王国最终到自由王国的自我否定的发展过程,从而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总体性方向的辩证法。六、马克思四重结构的历史辩证法从构思方法、构思过程到构思维度具有辩证统一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构思方法上看,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四重结构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从构思过程上看,马克思历史辩证法四重结构的构思过程就是在实践基础上历史主客体相互作用、历史主体性居于主导地位和历史客体性居于基础性地位、且二者统一于历史总体性的逻辑过程和辩证关系的表达。从关于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本质的构思维度上看,马克思是在确立其新世界观本体论的基础上,从世界观—历史观—历史科学逐层推进、三位一体、辩证统一的维度,来构思四重结构逻辑递进且辩证统一的历史辩证法整体结构。总之,马克思四重结构的历史辩证法,是马克思运用逻辑与历史辩证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对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主客体辩证统一的总体性考察,在揭示人及其社会历史运动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和必然的方向性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历史辩证法在世界观、历史观和历史科学三位一体维度的辩证统一。

孙杨,冯建华[6](2021)在《马克思分工理论的两重向度——兼论人工智能分工与人的解放》文中研究说明分工是马克思建构其理论体系的重要范畴之一。为探究分工理论向度的改变及其与唯物史观自身发展的内在关联,以马克思经典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从哲学批判时期到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马克思对这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克思对分工的研究历经了从主体向度到客体向度的改变,这一改变也与唯物史观的萌芽、建立与运用的过程相一致。研究发现,这一转换体现着马克思由探讨社会分工过渡到探讨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对人的解放的探究也历经从人到物,又从物回归到人的转换。把握好马克思分工理论主体与客体两重向度,为理解当下人工智能分工及其所带来的双重效应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陈梦兰[7](2020)在《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承党的初心,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当前已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和人民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如何直面挑战?如何找准问题靶向?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在“精准”二字上下足功夫,做好精准扶贫、实施“五个一批”脱贫工程。“发展教育”即是其中之一,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有效的方法,在精准扶贫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是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治本之策。文章以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形成依据、主要内容、基本特征进行探析,进而阐明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政治价值、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形成依据。这部分主要揭示了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及主观条件。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依据包括: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中国共产党关于教育扶贫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小康”思想。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依据包括:赶超国际贫困标准线的主要抓手、改善城乡基础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必然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治本之策、调节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形成的主观条件包括:早年基层工作的教育扶贫实践、主政施策积累的教育扶贫经验。第二部分主要厘清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这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该部分着重从教育扶贫的意义、教育扶贫的理念、教育扶贫的着力点、教育扶贫的重要举措、教育扶贫的保障体系五个方面架构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教育扶贫的意义主要包括:提升贫困人口“造血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扶贫的理念包括:教育公平理念、精准有效理念、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理念。教育扶贫的着力点主要包括:着力在“扶智”解决能力脱贫问题、着力在“扶智”解决思想脱贫问题。教育扶贫的重要举措主要包括:强化教育扶贫专项资金支持、引领城市教育资源合理流动、坚持建档立卡学生优先扶持、加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依托职业教育与培训拔除穷根、加快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教育扶贫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法治保障与组织保障。第三部分分析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主要特征包括:时代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务实性与高瞻性相统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系统性与精准性相统一。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体现着时代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一方面,立足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潮流,同时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体现着务实性与高瞻性相统一。一方面注重深入实际,调查问题,不断依据现实情况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同时由点及面,由面到体具有宏阔的高湛性。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体现着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老祖宗”最深层的理论渊源;同时勇立时代潮头作出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体现着系统性与精准性相统一。一方面眼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大局,“四梁八柱”体系完整;另一方面标本兼治深处着力。第四部分主要阐明了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该部分从政治价值、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三个方面对其展开论述。政治价值方面:巩固党在广大贫困地区执政的群众基础、增强党在全国范围内的公信力。理论价值方面:继承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丰富习近平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深化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实践价值方面:为新形势下教育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基本遵循、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中国智慧”。

唐荣娟[8](2020)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绿色发展理念研究》文中指出以传统工业生产方式为主的“经济必然性”社会形态使人从自然界中获得了相对独立性,然而人的主体性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建构的社会关系中,带有“以物的依赖性为主”的特定历史内涵,使人的本质力量连同自然界沦为以积累私有财富为目的的工具。实践作为人的本质及存在方式,与实践对象构成的全面的社会关系,必将超越这种社会历史形态,完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任务。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要以绿色发展为切入点,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新的绿色发展理念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抽象的自然主义,把人的感性活动即现实的社会生活作为理解和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充分认识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质是探索绿色发展路径的前提,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来分析绿色实践的意义在于,人作为一切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的集成者,其本质力量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在实践中具有重要价值。将“人的本质”、“主体性”和“价值”三个方面的人学理论运用于自然维度,从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个层面阐释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质,从而深入理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本质关系,确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原则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新时代历史方位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绿色发展理念沿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思路进行实践的根本保障。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以绿色发展为指导,以人的发展为主线,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具体体现。绿色发展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关系的一场变革,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前途,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发展理论研究的新视角、新材料和新经验。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促进全球生态治理的重要内容,我国实行绿色发展实践将为世界生态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经验。

王静[9](2020)在《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哲学向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虚拟经济时代。资本主导形态的时代变革和资本哲学的研究范式转换促使我们追溯到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并且进一步追问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是否蕴含哲学向度?哲学向度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研究其哲学向度有何意义?本论文主要围绕着这三大问题展开。本文在简要介绍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基础上,探讨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哲学转向。关于西方虚拟资本理论的哲学基础批判,为哲学转向提供了前提性审查;《资本论》的哲学革命阐释为哲学转向提供了理论可能性;当代虚拟资本的现实效应分析为哲学转向提供了现实性支撑。本文的主体内容是从物的向度、社会关系向度以及主体向度三个方面阐述虚拟资本的哲学意蕴。将虚拟资本放到“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身”的三维哲学框架中,实现对虚拟资本的物的符号化批判、社会关系的信用化批判以及现实的人的异化批判。马克思以物的符号化批判为逻辑起点,在“人与物”的关系中探讨了虚拟资本对物的符号化,使人进一步被符号所统治。马克思在物的符号化基础上强调虚拟资本凝结着“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表现为经济关系的信用化、政治权力的金融化、道德理念的颠倒化。正是基于对虚拟资本的社会关系考察才实现了对固守财富逻辑的西方虚拟资本理论的超越,体现出唯物史观的理论旨趣,是实现对虚拟资本本质分析的逻辑中介。物的符号化、社会关系的信用化使感性的、对象性的人因失去其生产性而陷入欲望形而上学,从而导致的现实的人的异化。要扬弃这一异化现象就需要变革社会信用关系,复归到人的生产性,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体现了马克思虚拟资本批判的政治意蕴与革命方向,在“人的高度的革命”中达到了虚拟资本哲学的逻辑终点。本文的最后部分研究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哲学向度的当代意义。从理论上有助于《资本论》哲学的具体化研究,经济哲学的纵深化发展,并且为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化批判提供了理论基础。从现实上,对虚拟资本的符号化批判有利于揭开经济金融化的“神秘面纱”;对虚拟资本的信用化批判有利于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构建;对虚拟资本关于现实的人的异化批判有利于实现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总之,在《资本论》的哲学革命中研究虚拟资本理论的哲学向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价值。

韩康敏[10](2020)在《超越“资本逻辑批判”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反思》文中研究表明“资本逻辑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当代资本主义呈现全球化发展,国内外学者对“资本逻辑批判”研究十分广泛,“资本逻辑批判”也逐渐成为一种研究范式: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内部逐渐延伸到众多学科领域,成为社会、政治、心理、生态等不同学科的阐释话语。这样的阐释方式十分流行:资本逻辑成为统治世界的原则,一切问题都可以归于资本来解释。本文将对这类主流的资本逻辑批判进行分析,通过黑格尔的《逻辑学》与马克思的《资本论》的运动结构的对比,认为其中暗含的黑格尔辩证法是资本逻辑同一性的真正原因。对资本逻辑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同一性进行反思,指出资本的现实与思维的同一性问题。论文指出,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和非同一性的理论思想对反思资本逻辑的同一性形成有力批判。进而,分析当代非同一性超越“资本逻辑批判”路径的可能性:自治主义的生命政治主体与开放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行为抵抗资本。非同一性的超越路径彰显了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立场对资本逻辑单一维度的反思,虽然非同一性抵抗思路自身也存在限度,但是,指明非同一性对劳动逻辑和主体向度的修补的意义在当下尤为重要。

二、主体向度的价值追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主体向度的价值追求(论文提纲范文)

(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衍生背景及其历史观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本逻辑主导下的世界历史背景
    (一)世界历史演进中建构性思想的离场
    (二)资本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的症结
二、全球治理体系的困境亟需世界历史理论的革新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二)全球发展问题呼唤世界历史理论赓续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运出场和历史观效应
    (一)引领新阶段世界历史的主体转向
    (二)以人类共同价值拓新世界历史内涵
    (三)探索人类共同遵循的自由解放样态

(2)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的观念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创新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的科学性和必然性
    2.1 经济理论中自由主义领航困境与马克思主义领航的科学性
        2.1.1 自由主义的理论领航及其困境
        2.1.2 自由主义作为领航理论的前提强制性和隐蔽性
        2.1.3 对经济领域自由主义的前提批判与问题破解
    2.2 政治理论中自由主义领航困境与马克思主义领航的科学性
        2.2.1 自由主义中“绝对敌人”的思想背景及其根源
        2.2.2 自由主义理论中观念主体的内在矛盾
        2.2.3 自由主义主体意识的困境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的破解
    2.3 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的必然性
        2.3.1 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3.2 历史选择的逻辑必然性
        2.3.3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2.4 从单向度的人到全面的人
        2.4.1 “全面发展”要在人的二重结构中现实的理解
        2.4.2 人的二重性有其深刻的观念背景
        2.4.3 实践层面的二重性统一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第3章 理论领航起点是历史唯物主义对现象的内在把握
    3.1 共同体视角的观念运行逻辑
        3.1.1 小共同体的规模限制及其突破过程的观念转变
        3.1.2 民族国家的观念整合逻辑
        3.1.3 民族国家时代中观念的主权向度
    3.2 共同体层面观念主导权问题的理论反思
        3.2.1 观念的抽象外在反思与观念主导权的丧失
        3.2.2 丧失观念主导权的理论逻辑
        3.2.3 观念之内在性的核心价值
    3.3 个体层面的观念运行逻辑
        3.3.1 第一阶脱嵌:“实际”和“应该”位置对调
        3.3.2 第二阶脱嵌:“自足”到“泛化”背后的社会结构转变
        3.3.3 第三阶脱嵌:从叙事系统中脱嵌
    3.4 观念主体之作用的把握是廓清其结构的开端
第4章 理论领航落脚点是实践基础的主体自我意识
    4.1 主体自我意识的中介性质
        4.1.1 观念主体并非理论起点
        4.1.2 主体自我意识之建构是一种内涵逻辑
        4.1.3 主体自我意识之上嵌含着价值判断
    4.2 主体自我意识的基础结构
        4.2.1 主体自我意识的生成结构
        4.2.2 主体自我意识之演变的影响要素
        4.2.3 主体自我意识形生成和演变的三个基本环节
    4.3 主体自我意识的我-“自身意识”环节
        4.3.1 主体自我意识中自身意识的形成原理
        4.3.2 “自身意识”之内容在思想史中的演化及其逻辑
    4.4 主体自我意识的“我”-“自我认识”环节
        4.4.1 人欲与观念捕获
        4.4.2 单纯否定与抽象反思
    4.5 实践基础上自身意识与自我认识的统一
        4.5.1 立基于实践的关于人的二重性理解
        4.5.2 “批判旧世界”在观念领域的实现
第5章 理论领航的实现方式是理论的前提批判
    5.1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中的前提逻辑
        5.1.1 “问题导向”是现实需求但需理论反思
        5.1.2 “碎片化学习”敞露“问题导向”的理论要害
        5.1.3 理论领航与自觉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5.2 理论中渗透的基本情绪的前提批判
        5.2.1 情感表达的尺度及其价值
        5.2.2 基本情绪之价值论维度的理论梳理
        5.2.3 实践中的价值论前提梳理
    5.3 对无反思的意志式观念的前提批判
        5.3.1 个体保护的限度问题
        5.3.2 个体之过度保护的观念逻辑和隐蔽前提
        5.3.3 隐含前提之观念背景及其支配逻辑的前提批判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与致谢

(3)《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唯物辩证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研究重点与创新
    五、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一章 从希腊到德国的演变: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古代希腊哲学:辩证法的精神家园
        一、探寻本源: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素朴直观的辩证法思想
        二、化一为多:古希腊形而上学体系建构中的辩证法思想
        三、伦理转向:古希腊走向衰退期的哲学及其辩证法思想
    第二节 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的思辩王国
        一、康德的“批判哲学”及其辩证法思想
        二、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知识学”及其辩证法思想
        三、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同一哲学”及其辩证法思想
        四、黑格尔的“逻辑学”及其辩证法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规律到范畴的进展:唯物辩证法的深刻体现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一、《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体现的联系与发展总特征
        二、《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体现的历史的联系与发展
        三、《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体现的阶级的联系与发展
        四、《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体现的逻辑的联系与发展
        五、《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体现的规律的运动与发展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
        一、《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体现的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
        二、《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体现的辩证法的量变质变规律
        三、《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体现的辩证法的肯定否定规律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对立统一规律的展开
        一、《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体现的本质与现象的辩证法范畴
        二、《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体现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法范畴
        三、《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体现的原因与结果的辩证法范畴
        四、《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体现的必然与偶然的辩证法范畴
        五、《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体现的现实与可能的辩证法范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一般到特殊的转变:唯物辩证法的深化发展
    第一节 科学抽象法: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实施
        一、《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科学抽象法的内涵澄明
        二、《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科学抽象法的具体实施
    第二节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
        一、《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法的真实内涵
        二、《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法的运用发展
    第三节 从后思索法:唯物辩证法的独特视角
        一、《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从后思索法的内涵界定
        二、《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从后思索法的具体运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宏观到微观的推进:作为辩证法的唯物史观
    第一节 《资本论》及其手稿与唯物史观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关于这一问题的主要观点
        二、关于这一问题的重新理解
        三、理解中解释学方法的引入
    第二节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唯物史观微观基础的奠定
        一、经济范畴人格化:破解人的存在之谜的钥匙
        二、科学劳动范畴: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元理论
        三、经济的社会形态:走向历史深处的科学范畴
        四、三形态学说:划分社会历史演进的科学形态
        五、社会有机体:把握社会历史运动的总体范畴
        六、资本逻辑:主宰现代社会运行的总体性原则
    第三节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唯物史观微观表达的开创
        一、实践观:人类社会在实践活动中辩证发展
        二、自然观: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的辩证统一
        三、动力观: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四、结构观:人类社会三个维度形成三种结构
        五、演化观: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曲折前进
        六、主体观:人民群众位居社会历史主体地位
        七、价值观:人类文明不断在更高层次上复归
    第四节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唯物史观辩证原理的贯穿
        一、唯物史观关于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辩证关系原理
        二、唯物史观关于真理与价值对立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三、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创造者原理即人民主体性原理
        四、唯物史观关于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推动力原理
        五、唯物史观关于手段与目的内在结合辩证关系原理
        六、唯物史观关于合规律性与合价值性辩证统一原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文本到当代的开显:唯物辩证法的理论贡献
    第一节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品格
        一、唯物辩证法是宏观的但也是微观的理论体系
        二、唯物辩证法是历史的但也是开放的理论体系
        三、唯物辩证法是具体的但也是发展的理论体系
        四、唯物辩证法是当代的但也是民族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 《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启迪
        一、辩证看待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二、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理念
        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关键举措
        四、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战略性抉择
        五、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趋利避害
        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资本论》中贯穿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唯物主义历史观关于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辩证关系原理
二、唯物主义历史观关于真理与价值对立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三、唯物主义历史观关于历史创造者原理即人民主体性原理
四、唯物主义历史观关于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推动力原理
五、唯物主义历史观关于手段与目的内在结合辩证关系原理
六、唯物主义历史观关于合规律性与合价值性辩证统一原理

(5)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四重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状况综述
        1.2.2 国内研究状况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和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理论内涵
    2.1 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概念辩证法的扬弃
        2.1.1 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基本内涵
        2.1.2 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理论困境
        2.1.3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与超越
    2.2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概念及展开
        2.2.1 历史辩证法的概念界定
        2.2.2 历史辩证法的实践观基础
        2.2.3 历史辩证法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2.3 历史辩证法的主题及特征
        2.3.1 历史辩证法的人类自由解放主题
        2.3.2 历史辩证法的批判性特征
        2.3.3 历史辩证法的革命性特征
第3章 马克思人性论的历史辩证法
    3.1 基于“满足生存需要”的自然属性
        3.1.1 物质资料是生存的第一需要
        3.1.2 生产劳动是历史的第一个活动
        3.1.3 自然属性向“类本质”的过渡
    3.2 基于“类本质”的类属性
        3.2.1 “类本质”的概念
        3.2.2 “类本质”的自由向度
        3.2.3 社会性类本质对抽象的类本质的扬弃
    3.3 基于生产关系的社会属性
        3.3.1 生产关系的社会性
        3.3.2 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和类属性的统一
    3.4 人向符合社会的人的复归
        3.4.1 异化劳动中人的本质及三重属性的异化
        3.4.2 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辩证和解
第4章 马克思社会历史形态的历史辩证法
    4.1 原初的人的依附性形态
        4.1.1 以自然关系为基础的自由
        4.1.2 早期人类社会的伦理秩序的自由
        4.1.3 人的依附性关系的终结
    4.2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
        4.2.1 私有制对私有财产的确立
        4.2.2 以利益为媒介的人的独立性的确立
        4.2.3 人的物化对自由独立性的否定
    4.3 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形态
        4.3.1 私有制的扬弃
        4.3.2 “物的解放”对自由个性的承诺
        4.3.3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预设
    4.4 “三形态”的辩证逻辑关系
        4.4.1 原初单纯肯定性阶段的抽象自由
        4.4.2 以利益为媒介的否定性阶段的异化
        4.4.3 共产主义作为否定之否定的肯定性自由阶段
第5章 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辩证法
    5.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5.1.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5.1.2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5.1.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
    5.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5.2.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5.2.2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5.2.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协调
    5.3 基于辩证规律的社会历史形态的更替
        5.3.1 马克思主义历史进步观的基本内涵
        5.3.2 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必然性
        5.3.3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6章 马克思社会历史发展方向(在资本主义自我灭亡中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辩证法
    6.1 资本主义的肯定性意义
        6.1.1 资本主义对古典抽象人性论的革命
        6.1.2 资本主义制度相对于封建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6.1.3 资本主义对生产力的推动
    6.2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6.2.1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
        6.2.2 经济发展与经济危机之间的二律背反
        6.2.3 两大阶级对立的矛盾
    6.3 资本主义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
        6.3.1 剩余价值对剥削秘密的揭露
        6.3.2 资本主义生产了否定自身的无产阶级
        6.3.3 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觉醒及其批判本性
    6.4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6.4.1 资本主义扞卫的虚假的“必然王国”
        6.4.2 “共产主义”作为“自由王国”的终极指向
        6.4.3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必然性
第7章 马克思历史辩证法四重结构的辩证统一
    7.1 构思方法: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
        7.1.1 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相一致思想的超越
        7.1.2 《资本论》中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
        7.1.3 四重结构之间的逻辑递进关系及其与历史的辩证统一
    7.2 构思过程:主体与客体通过实践活动达到历史总体性的辩证统一
        7.2.1 历史的主体及主体性
        7.2.2 历史的客体及客体性
        7.2.3 主、客体通过实践活动达到历史总体性的统一
    7.3 构思维度:世界观、历史观、历史科学的辩证统一
        7.3.1 世界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7.3.2 历史观与历史科学的统一
        7.3.3 四重结构基于世界观、历史观与历史科学的辩证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马克思分工理论的两重向度——兼论人工智能分工与人的解放(论文提纲范文)

一、唯物史观的萌芽与主体向度的分工理论
二、唯物史观的建立与过渡时期的分工理论
三、唯物史观的运用与客体向度的分工理论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分工与人的解放
五、结 语

(7)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扶贫
        (二)教育扶贫
        (三)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
第一章 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形成依据
    一、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教育扶贫思想
        (三)中国传统的“小康”思想
    二、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现实依据
        (一)赶超国际贫困标准线的主要抓手
        (二)改善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必然要求
        (三)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治本之策
        (四)调节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需要
    三、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主观条件
        (一)早年基层工作的教育扶贫实践
        (二)主政施策积累的教育扶贫经验
第二章 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教育扶贫的意义
        (一)提升贫困人口“造血能力”
        (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二、关于教育扶贫的理念
        (一)教育公平理念
        (二)精准有效理念
        (三)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关于教育扶贫的着力点
        (一)着力在“扶智”解决能力脱贫问题
        (二)着力在“扶志”解决思想脱贫问题
    四、关于教育扶贫的重要举措
        (一)强化教育扶贫专项资金支持
        (二)引领城市教育资源合理流动
        (三)坚持建档立卡学生优先扶持
        (四)加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五)依托职业教育与培训拔除穷根
        (六)加快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五、关于教育扶贫的保障体系
        (一)法治保障
        (二)组织保障
第三章 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
    一、时代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二、务实性与高瞻性相统一
    三、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四、系统性与精准性相统一
第四章 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一、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政治价值
        (一)巩固党在广大农村地区执政的群众基础
        (二)增强党在全国范围内的公信力
    二、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一)继承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
        (二)丰富习近平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
        (三)深化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
    三、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一)为新形势下教育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基本遵循
        (二)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中国智慧”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绿色发展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2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绿色发展理念概述
    2.1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主要内容
        2.1.1 实践:人的本质及存在方式
        2.1.2 历史:人的生成过程及社会发展规律
        2.1.3 超越:人的价值在于突破发展的限制
    2.2 绿色发展理念的来源、背景及主要内容
        2.2.1 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来源
        2.2.2 绿色发展理念提出的背景
        2.2.3 绿色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
    本章小结
第3章 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解读绿色发展理念
    3.1 从人的本质探寻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
        3.1.1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
        3.1.2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3.2 从实践出发确立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原则
        3.2.1 人的主体性在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3.2.2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原则
    3.3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取向
        3.3.1 相互确证的自然价值与人的价值
        3.3.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本章小结
第4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绿色发展理念的现实价值
    4.1 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4.1.1 绿色发展是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基础
        4.1.2 人的发展是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主线
    4.2 促进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发展
        4.2.1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时代之思
        4.2.2 绿色发展为人学研究提供新视角、新材料和新经验
    4.3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3.1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
        4.3.2 促进生态治理的全球性交流与合作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哲学向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西方学界关于虚拟资本哲学反思的研究
        1.3.2 国内学界关于虚拟资本哲学反思的研究
        1.3.3 小结与展望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内容研究
    2.1 虚拟资本产生的原因
        2.1.1 货币资本化趋势
        2.1.2 资本信用化趋势
    2.2 虚拟资本的基本内容
        2.2.1 虚拟资本的内涵
        2.2.2 虚拟资本的特征
        2.2.3 虚拟资本的运行方式
    2.3 虚拟资本的双重效应
        2.3.1 虚拟资本的正效应
        2.3.2 虚拟资本的负效应
第三章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哲学转向
    3.1 关于哲学转向的前提性查审
        3.1.1 理性主义的哲学传统使虚拟资本理论的研究走向实证主义
        3.1.2 个人主义的逻辑起点使虚拟资本理论的研究走向唯心主义
    3.2 关于哲学转向的可能性考察
        3.2.1 《资本论》的文本解读为哲学向度的研究提供文本支撑
        3.2.2 《资本论》的思想阐释为哲学向度的研究提供逻辑主线
        3.2.3 《资本论》的现实关怀为哲学向度的研究提供发展空间
    3.3 关于哲学转向的现实性支撑
        3.3.1 资本主导形态的时代嬗变:从工业资本到虚拟资本
        3.3.2 个体生存状态的历史嬗变:从物化生存到金融化生存
第四章 虚拟资本的物的向度
    4.1 虚拟资本与物的符号化
        4.1.1 商品到虚拟资本:异化到符号化
        4.1.2 虚拟资本的符号特征
        4.1.3 虚拟资本拜物教
    4.2 虚拟资本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4.2.1 虚拟资本的社会性
        4.2.2 虚拟资本的历史性
    4.3 虚拟资本的时空特征
        4.3.1 虚拟资本的时间特征
        4.3.2 虚拟资本的空间特征
    4.4 小结
第五章 虚拟资本的社会关系向度
    5.1 虚拟资本与社会关系的历史变革
        5.1.1 前资本主义时期:对人身的依赖
        5.1.2 实体资本主义时代:对商品的依赖
        5.1.3 虚拟资本主义时代:对信用的依赖
    5.2 虚拟资本与社会关系的结构特征
        5.2.1 虚拟资本与经济关系的信用化
        5.2.2 虚拟资本与政治权力的金融化
        5.2.3 虚拟资本与道德理念的颠倒化
    5.3 小结
第六章 虚拟资本的主体向度
    6.1 现实的人与虚拟资本的产生
        6.1.1 虚拟资本与现实的人的生产性
        6.1.2 虚拟资本与现实的人的需求性
        6.1.3 虚拟资本是现实的人生产性和需求性矛盾的产物
    6.2 虚拟资本与现实的人的异化及其扬弃
        6.2.1 虚拟资本与现实的人异化
        6.2.2 虚拟资本与现实的人的解放
    6.3 小结
第七章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哲学向度的当代意义
    7.1 理论意义
        7.1.1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哲学向度与《资本论》的哲学研究
        7.1.2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哲学向度与经济哲学研究
        7.1.3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哲学向度与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化批判
    7.2 实践意义
        7.2.1 虚拟资本的物的维度与经济金融化
        7.2.2 虚拟资本的社会关系维度与新时代“美好生活”
        7.2.3 虚拟资本的主体向度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超越“资本逻辑批判”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资本逻辑与黑格尔辩证法
    一、资本逻辑运动结构的哲学基础
        (一)资本逻辑批判中的黑格尔因素
        (二)资本逻辑与黑格尔辩证法的相似结构
    二、资本逻辑与“抽象统治”
        (一)资本:现代社会的主体性力量
        (二)资本逻辑:现代社会的主导逻辑
第三章 对“资本逻辑批判”的反思
    一、黑格尔辩证法与资本逻辑批判的总体观与矛盾观
        (一)反思资本逻辑批判的总体观
        (二)反思资本逻辑批判的矛盾观
    二、反思资本逻辑批判的同一性
        (一)资本逻辑批判的同一性来源
        (二)资本逻辑批判的同一性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区别
        (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不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简单颠倒”
        (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的独特性
第四章 超越资本逻辑批判的设想
    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非同一性”维度
        (一)为什么选择“非同一性”
        (二)“非同一性”的理论内涵
    二、“非同一性”辩证法超越资本逻辑的不同路径
        (一)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反抗的生命政治主体
        (二)开放马克思主义:否定的呐喊
    三、历史唯物主义与非同一性的超越路径的价值、限度
        (一)非同一性的超越路径的价值
        (二)非同一性的超越路径的限度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主体向度的价值追求(论文参考文献)

  • [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衍生背景及其历史观效应[J]. 邢海峰.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1(06)
  • [2]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航的观念路径[D]. 王晓兵. 吉林大学, 2021(01)
  • [3]《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唯物辩证法研究[D]. 张起梁. 兰州大学, 2021(09)
  • [4]《资本论》中贯穿的唯物主义历史观[J]. 张起梁. 社会科学论坛, 2021(01)
  • [5]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四重结构研究[D]. 王小景. 吉林大学, 2020(03)
  • [6]马克思分工理论的两重向度——兼论人工智能分工与人的解放[J]. 孙杨,冯建华.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 [7]习近平教育扶贫重要论述研究[D]. 陈梦兰. 西南大学, 2020(01)
  • [8]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绿色发展理念研究[D]. 唐荣娟. 新疆大学, 2020(07)
  • [9]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哲学向度研究[D]. 王静.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10]超越“资本逻辑批判”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反思[D]. 韩康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以主题为导向的价值追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