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面向方案设计的装配建模表示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徐志佳,莫善聪,唐文斌[1](2021)在《基于设计意图的一体化智能装配建模与序列规划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装配建模和序列规划是数字化装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设计意图(Design intent,DI)的丢失致使其相互割裂、智能化水平低。针对前期发现的"装配建模和序列规划一体化完成"的可能性,研究基于DI的一体化智能化装配建模和序列规划方法。分析前期基于交互特征偶(Interaction feature pair, IFP)的智能装配建模方法的局限及其原因,明确一体化智能装配建模和序列规划的总体方案;设计零件初步序列规划算法、复合IFP (Complex IFP, C-IFP)构造算法、零件预装配算法和C-IFP实例化算法,以及相关功能类,从而增强零件的"感知"能力,提升了装配建模和序列规划的智能化水平,并基于DI的一致性传递,实现了两个环节的相互促进、一体融合。通过简化的机械臂实例验证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对于打破渐趋固化的串行数字化装配模式、丰富并发展数字化装配理论和技术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王琛[2](2021)在《基于UG NX的产品虚拟装配仿真及装配序列化》文中研究说明虚拟装配是虚拟现实技术在制造业的典型应用,也是影响产品开发时间和成本的关键环节。虚拟装配仿真利用了CAD和VR技术的优点,模拟出虚拟的装配环境,可视化地展示产品装配过程。有利于优化装配方案,提高装配效率。本文使用UGNX软件,以DSG双离合器为例,通过装配模块将多个零件装配成一个完整的组件,实现装配序列化。探究基于UG NX软件的产品虚拟装配仿真应用的可行性,为UGNX软件在产品虚拟装配仿真应用提供指导。
张琪[3](2021)在《基于数字孪生的工程机械臂装配建模与仿真》文中研究表明工程机械臂是工程机械直接完成作业任务的关键部件,其装配环节直接影响着整机产品质量及其作业性能的发挥。针对传统工程机械臂装配过程中存在的装配效率低、装配过程指标和产品特性无法得到全面反映等问题,本文将数字孪生技术引入工程机械臂装配全过程。通过分析工程机械臂装配过程管控实施流程,构建了基于数字孪生的工程机械臂装配过程建模和仿真框架,重点研究了面向装配现场的数字孪生数据采集和处理、工程机械臂数字孪生装配模型构建以及装配过程仿真与优化等关键技术。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分析数字孪生技术在工程机械装配中的可行性,探讨了数字孪生环境下工程机械臂装配工艺过程。根据数字孪生的应用准则和建模要求,从模型层、数据层以及应用层三个方面构建了数字孪生工程机械臂装配建模与仿真的整体框架。(2)在分析机械臂装配工艺规划和装配精度信息的基础上,探讨了机械臂数字孪生数据的采集方法,并采用MBD(Model Based Definition)模型表达机械臂装配公差信息。根据机械臂运动组件精度要求,研究了装配体偏差源的分析和简化方法,构建了工程机械臂装配偏差简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面向装配现场的机械臂装配生产线信息流采集和控制流程,研究了装配生产数据的评定方法,为机械臂数字孪生装配模型构建奠定基础。(3)通过分析工程机械臂组成部件和连接方式,研究了Delmia仿真平台下机械臂装配工艺规划过程。从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实时数据交互角度,探讨了机械臂数字孪生装配模型构建整体流程,通过研究面向对象的机械臂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建模技术和装配生产线布局选择,提出基于Petri网的机械臂装配过程建模方法,并在Plant仿真软件中完成机械臂装配现场的数字建模。(4)以某型号挖掘机机械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机械臂数字孪生装配过程建模与仿真,验证了基于数字孪生的装配仿真可有效监测装配过程,并对其配置优化以提高装配效率,可实现有效的闭环反馈机制。
张嘉锟,陈琨,于慧,李丽丽,高建民,高智勇[4](2021)在《面向误差传递的复杂机械产品装配单元划分方法》文中认为针对复杂机械产品直接进行装配误差建模与分析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误差传递的复杂机械产品装配单元划分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产品装配工艺信息,同时考虑零件间的装配关系以及对产品装配质量起重要影响的测量关系,基于复杂网络构建零件层级关联网络;其次采用模糊层次分析与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式为零件间关联关系赋权,得到零件层级关联加权网络,与传统方法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零件关联关系强度的客观性;然后基于零件层级网络的社团特性,采用改进的连边社团检测算法进行装配单元划分,不仅揭示出零件网络的层次性,还可以挖掘出属于不同装配单元的重叠零件,更加符合复杂产品结构特点;最后以某型号汽轮机低压模块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方法为后期误差传递分析等研究奠定了基础,基于该方法得到的装配单元,可以进一步拓展构建装配特征层级误差传递网络,从而为复杂机械产品装配质量分析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分析平台。
高京[5](2020)在《基于MBSE的ISO/TC10/SC6标准体系及典型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标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处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伴随标准质量不断加强、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标准资源不断积累,海量的“标准资源库”已经形成,对标准化管理工作和标准研制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标准体系研究是标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传统的标准体系主要是以标准为中心对体系架构进行描述,缺少对标准内容以及标准之间关联关系的描述,无法充分发挥标准的协调性与配套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MBSE(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与标准化原理和方法相结合,提出了基于MBSE的标准体系构建方法,并应用到了 ISO/TC10/SC6(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产品文件技术委员会/机械工程文件分技术委员会)标准体系研究中。首先,研究MBSE实践的理论基础,结合标准体系构建原则和一般方法,提出了 MBSE应用于标准体系构建的逻辑架构,为ISO/TC10/SC6标准体系研究提供思路。其次,梳理ISO/TC10/SC6标准体系范围内的各项标准内容、标准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之间的关联关系,利用元建模机制,提取并整合标准关键语义信息,建立了 ISO/TC10/SC6标准体系元模型,并在XML文件中对数据进行了组织与存储,保证了模型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然后,在ISO/TC10/SC6标准体系元模型的基础上,利用SysML(系统建模语言)和Enterprise Architect建模工具,构建了 ISO/TC10/SC6标准体系模型,并围绕标准功能类别、标准内容和标准布局等方面,对ISO/TC10/SC6标准体系进行分析,识别出标准缺失问题。最后,基于ISO/TC10/SC6标准体系模型和标准体系分析结果,结合机械产品数字化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与标准化需求,研究提出了机械产品数字化建模与仿真方向国际标准研制建议,并针对典型标准技术内容展开了研究,为今后相关标准的研制提供了支撑。
徐小康[6](2020)在《复杂产品虚拟装配规划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航天器、飞机、船舶、雷达等大型复杂产品向着智能化、精密化和光机电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产品零件结构越来越复杂。为了提升生产效率及产品竞争力,并迎合制造产业的全球化和网络化,产品的虚拟制造技术就显得日益重要。虚拟制造以计算机仿真技术和三维建模技术为支持,利用产品的虚拟模型,在产品的设计环节对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仿真,对产品的整体性能、可制造性进行评价,从而提高预测和决策能力,使产品的各方面性能达到均衡优化。装配作为产品制造的重要一环,而虚拟装配是在设计阶段对产品进行预先装配,来验证装配工艺是否准确。在此背景下,通过对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本文开发了面向复杂产品的虚拟装配规划系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建立了装配规划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型。介绍了系统的工作流程和数据流向,介绍了系统的整体功能模块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对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2)建立了复杂产品装配设计的装配信息模型。提出优先联接矩阵并表达其计算方法。提出约束集和配合方向集及分类表示规则,提出并表达了装配层次模型。给出了基础件的求解算法。建立了装配信息模型的表达管理机制,对装配序列及路径规划中所使用到的几何、约束和工艺等信息进行组织表达,从而达到有效的管理。(3)研究了装配路径规划技术。建立了装配路径生成的相关规则。提出了基于轴对齐包围盒的粗略干涉检测和基于精确干涉检测相结合的检测形式,提出了装配空间和搜索步长的求解方法,提出干涉集的概念,并利用零件最大包围盒及轴对齐包围盒相结合的方式求解装配干涉集。提出了基于实时干涉检查和配合方向集推理装配路径的具体方法,验证装配序列可行性。并根据可行并行序列生成装配动画。(4)基于并行蚁群算法和相似重构规则求解装配同步并行序列。建立装配序列求解的有效评价体系,综合考虑了装配操作、工艺可行性、装配效率、装配环境等情况对装配序列优选的影响,并以此建立并表示了并行蚁群算法的目标函数和适应度函数。提出了基于并行蚁群算法求解装配序列的具体策略,并利用并行蚁群算法求解装配多序列。研究了生成装配同步序列的相似重构技术,建立了面向重构计算生成同步序列的装配序列表达方法,提出了基于斯皮尔曼规则比较装配序列相似性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基于线性序列重构生成非线性同步并行序列的规则和方法流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编程工具MFC和CREO二次开发工具Pro/TOOLKIT开发了一套基于三维模型的装配序列及路径规划原型系统,并通过实例模型对系统中提及的机制和关键技术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比分析了本文基于并行蚁群算法生成装配序列的实用性和高效性。
巫青华[7](2020)在《水轮机虚拟装配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和愈发严格的低碳化发电的迫切要求,水力发电在绿色可再生能源发电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特别是在蓄能调峰、区域电网稳定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因此,为确保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对水力发电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水电的动力设备——水轮机,其设计、加工及装配等工作也受到了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其中,水轮机装配质量直接关系到水轮发电机组能否安全平稳生产。传统的装配工艺是在建立等比例物理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模装试验完成装配工艺设计;并且大部分单位采用二维技术文件对繁琐复杂的工艺流程进行解释说明,需要专业人员耐心研读。使得相关单位在装配过程中消耗了大量时间,增加了装配成本,无法满足相关企业对信息化、数字化和敏捷化的要求。虚拟装配技术凭借低成本、敏捷的特点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与传统装配模式不同的是,通过装配序列规划、评价等虚拟装配技术进行产品装配过程的预测与评价,能够提前发现装配中存在的问题并评估产品的装配效果,增强决策与控制水平,从而实现水轮机装配质量最优化、装配效率最大化和装配成本最小化的目标。本课题基于虚拟装配技术对水轮机装配过程进行研究,旨在提高水轮机装配质量,最大化利用装配资源,对实现水轮机装配工艺自动化设计和检修装配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研究了面向水轮机的虚拟装配信息建模技术。分析了水轮机虚拟装配的信息需求,并对装配信息进行了分类,分别给出了相关信息的表达方法。在满足装配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模型定义技术建立水轮机虚拟装配信息模型,并给出了相关装配信息在模型中的定义方法和定义规范标准。为后续装配序列规划、评价和原型系统开发的数据应用提供了信息基础。2、研究了面向装配工艺的装配序列规划方法。基于差分进化算法鲁棒性好、适用性广和全局寻优能力强等特点,将其引入水轮机装配序列规划领域。以装配序列可行性、装配序列重定向次数、装配工具改变次数和装配过程稳定性为适应度指标构造适应度函数。针对装配序列规划问题离散化和强约束的特点,对算法进行适应性改进,并针对算法易出现早熟的现象,引入遗传算法的突变策略,提出了基于离散差分遗传算法的装配序列规划方法。采用实例验证和与遗传算法进行比较的方式,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稳定性。3、研究了检修装配环境下的装配序列评价方法。为了对水轮机检修装配序列进行合理评价,确保检修装配序列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检修装配序列综合评价方法。在调研和专家知识的基础上构建了检修装配序列综合评价体系,根据实际需求,给出了一个新的评价指标———检修系数。并结合其余六个评价指标,在检修装配时间和检修装配总重两个评价准则下,选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检修装配序列。4、设计并开发实现了水轮机虚拟装配原型系统。设计了水轮机虚拟装配原型系统的总体方案,针对不同操作者开发出员工端和管理端两种端口。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基于模块化设计理念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功能开发,并简述了各个功能模块及子功能模块的功能作用。开发出的系统在实际中得到了初步应用。
张婧怡[8](2020)在《航天产品生产制造领域中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对于卫星载荷分系统等大型设备来说,其装配工艺规划是极其复杂的,而且也充满了困难与挑战,复杂装配环境下的操作规范性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质量、周期以及成本。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使所面临的各项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卫星装配生产期间所面临的各项问题,重点分析了虚拟装配工艺的基本技术以及设计方法,并对此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传统装配工艺设计的基本特征与内容,针对卫星载荷分系统装配工艺设计中所产生的各项问题进行分析,明确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流程与体系结构。从功能层面进行划分,可以将系统分成以下几个部分,包括实体模型采集、虚拟装配顺序规划、工艺信息生成与演示。在虚拟现实环境下,重点研究了三维模型转换技术。通过分析相关的信息与要求,以层次约束结构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虚拟装配模型,将产品信息分为产品层、部件层、零件层、特征层、几何面层以及面片层来表达,并建立各层元素之间的约束关系,实现了三维模型到虚拟现实环境间的数据转换。研究了虚拟现实环境下的装配顺序规划。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则是采用了智能装配顺序推理与交互式装配规划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优先约束表的基本理念,充分表达了装配体的优先约束关系。基于初始优化的装配顺序为引导,在虚拟现实环境下,实现交互式装配规划、评价与仿真操作,借助于人的知识技能与工作经验,致力于产生新的优先约束与评价准则,从而得出最佳的装配顺序。实现了根据顺序规划的结果生成工艺信息的方法和装配演示,对虚拟装配过程中产生的工艺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和表达,得到产品的工艺目录树。利用WebGL技术实现装配信息浏览和演示。
高文杰[9](2020)在《基于参数自适应遗传算法的某型机翼薄板装配可靠性优化》文中研究指明飞机产品对装配精度要求很高。飞机制造和装配误差是影响装配精度的重要因素。在飞机制造领域,板件的装配是的一个典型装配特征。为了有效的保证装配的质量和产品的生产效率,装配工艺系统需要具有优良的可靠性。目前,对机翼薄板装配可靠性的研究只考虑装配偏差或装配顺序优化的单边影响。本文以翼板的装配流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针对翼板装配系统的装配可靠性模型,综合考虑装配偏差和装配顺序的影响,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机翼薄板件的装配可靠性的优化设计方法,为薄板件的装配工艺系统的工艺参数优化,以及可靠性评估提供新思路。本文研究内容:(1)介绍了装配可靠性的基本理论,介绍了在工业装配过程中的主要偏差来源及传递过程,即零部件尺寸的偏差、零部件定位时的定位偏差、固定零部件的工装夹具的偏差。阐述了这些主要偏差源的原理。(2)分析装配工艺系统的可靠性。阐述了装配工业装配过程中产生偏差的机理,分析了零部件尺寸的偏差、零部件定位时的定位偏差、固定零部件的工装夹具的偏差对零件装配的偏差的影响以及装配过程中的偏差累积的关系,建立了装配体组装过程的偏差累积的状态空间数学模型。(3)本文总结了遗传算法的原理,针对传统遗传算法进化缓慢,陷入局部迭代的情况,进行了改进,以保证在加快进化速度的条件下,优秀个体可以保留,不存在局部最优解。(4)根据装配顺序规划优化的特点,分析了整个装配系统的装配可行性、稳定性和干涉效应。根据装配偏差和装配顺序对装配过程系统的影响,采用遗传算法对装配过程进行优化,得到偏差最小的最优解,以减小机翼装配偏差的影响,从而提高装配过程系统的可靠性,为工程实践中的装配可靠性优化设计提供参考方案。
郑祖举[10](2020)在《基于知识重用的循环球转向器设计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循环球转向器是汽车转向系统的重要部件,其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将会直接影响汽车转向性能和企业经济效益。循环球转向器设计研发流程是典型的经验知识积累、转化和重用的过程,但企业现有的转向器设计过程缺乏有效的知识表示与获取的方法以及知识重用手段,这就导致了企业无法快速设计出满足整车厂需求的产品,所以企业急需一种兼具效率和质量的循环球转向器智能化设计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以某转向器制造企业的汽车转向器参数化设计系统开发项目为背景,基于知识重用对循环球转向器设计技术进行了研究,实现了循环球转向器的智能化设计,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知识重用的循环球转向器智能设计需求分析与框架设计。介绍了循环球转向器产品设计的流程,结合设计流程进行了基于知识重用的设计需求分析,阐述了支持循环球转向器智能化设计知识重用框架和知识重用流程。(2)循环球转向器设计资源库的构建和案例检索策略的研究。在分析了循环球转向器现有设计流程的基础上,构建了设计资源库。通过挖掘循环球转向器领域相关知识,通过本体建模的方法静态描述领域知识。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板和K值最近邻法(Template-based search and K-nearest neighbor method,T-KNN)的检索策略,重用已有设计案例,辅助工程师设计新方案。(3)智能装配和自动出图实现方法的研究。论文通过参数化技术实现了循环球转向器的零件知识重用和快速建模,提出了一种基于装配知识的智能装配方法,实现了产品的智能装配。研究了基于模板的自动出图实现的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工程图出图效率。(4)基于知识重用的循环球转向器设计系统的实现。在基于知识重用的循环球转向器设计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开发环境和体系架构,并根据系统的功能与数据结构,基于C/S架构开发了循环球转向器设计系统,最后通过设计实例展示了循环球转向器设计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
二、一种面向方案设计的装配建模表示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面向方案设计的装配建模表示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UG NX的产品虚拟装配仿真及装配序列化(论文提纲范文)
1 虚拟装配仿真技术 |
1.1 产品的装配建模 |
1.2 产品的装配规划 |
1.3 UG NX软件 |
2 UG NX的虚拟装配仿真及装配序列化 |
2.1 双离合器的功能及结构 |
2.2 基于UG NX的DSG双离合器装配建模 |
2.3 基于UG NX的DSG双离合器装配规划 |
3 结论 |
(3)基于数字孪生的工程机械臂装配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数字孪生技术研究现状 |
1.3.2 智能制造与装配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数字孪生工程机械臂装配建模与仿真框架 |
2.1 引言 |
2.2 工程机械臂装配工艺设计问题分析 |
2.3 数字孪生环境下工程机械臂装配工艺过程 |
2.4 数字孪生工程机械臂装配总体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装配现场的数字孪生数据采集与处理 |
3.1 引言 |
3.2 数字孪生数据的分类与采集 |
3.2.1 机械臂装配体信息分类与采集方法 |
3.2.2 机械臂生产装配过程信息分类与采集方法 |
3.3 数字孪生装配数据的处理 |
3.3.1 基于MBD的装配体信息表达 |
3.3.2 装配测量数据评定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机械臂数字孪生装配模型的构建 |
4.1 引言 |
4.2 机械臂装配工艺规划 |
4.3 机械臂装配生产线分析与建模 |
4.3.1 机械臂装配建模实施过程分析 |
4.3.2 面向对象的装配工艺分析建模 |
4.3.3 机械臂装配生产线布局选择 |
4.4 基于Petri网的机械臂装配建模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字孪生驱动的工程机械臂装配过程仿真 |
5.1 引言 |
5.2 仿真工具选择和特性分析 |
5.3 机械臂装配过程的仿真实现 |
5.3.1 机械臂装配过程仿真流程分析 |
5.3.2 仿真参数设置 |
5.4 仿真模型的运行及优化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面向误差传递的复杂机械产品装配单元划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装配建模与单元划分方法 |
1.1 引入复杂网络 |
1.2 网络建模及单元划分方法 |
2 零件网络构建与装配单元划分 |
2.1 零件层级关联网络的构建 |
2.2 零件层级关联网络的赋权 |
2.3 零件层级装配单元划分 |
3 实例分析 |
3.1 零件层级加权网络构建 |
3.2 零件网络装配单元划分 |
3.3 方法评价 |
4 结论 |
(5)基于MBSE的ISO/TC10/SC6标准体系及典型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机械工程文件国际标准化现状 |
1.2.2 MBSE方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MBSE在标准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
2.1 标准体系概述 |
2.2 MBSE实践的三大支柱研究 |
2.2.1 建模语言 |
2.2.2 建模方法 |
2.2.3 建模工具 |
2.3 基于MBSE的标准体系构建方法研究 |
2.3.1 MBSE应用于标准体系构建的逻辑架构 |
2.3.2 基于MBSE的标准体系构建方法的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ISO/TC10/SC6标准体系元模型构建 |
3.1 标准体系元建模理论基础 |
3.2 标准体系元建模流程 |
3.3 ISO/TC10/SC6标准体系元模型 |
3.3.1 需求分析阶段元模型 |
3.3.2 功能分析阶段元模型 |
3.3.3 体系架构设计阶段元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元模型的ISO/TC10/SC6标准体系构建与分析 |
4.1 基于元模型的ISO/TC10/SC6标准体系构建 |
4.1.1 标准体系需求模型 |
4.1.2 标准体系功能模型 |
4.1.3 标准体系架构模型 |
4.2 ISO/TC10/SC6标准体系分析 |
4.2.1 体系标准功能类别分析 |
4.2.2 体系标准内容分析 |
4.2.3 体系标准布局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机械产品数字化建模与仿真方向国际标准研制建议与典型标准研究 |
5.1 机械产品数字化建模与仿真方向国际标准研制需求 |
5.1.1 机械产品数字化建模方向国际标准研制需求 |
5.1.2 机械产品数字化仿真方向国际标准研制需求 |
5.2 机械产品数字化建模与仿真方向国际标准研制建议 |
5.2.1 机械产品数字化建模方向国际标准研制建议 |
5.2.2 机械产品数字化仿真方向国际标准研制建议 |
5.3 《机械产品三维模型简化与轻量化要求》标准研究 |
5.3.1 标准需求分析 |
5.3.2 标准功能分析 |
5.3.3 标准关键内容研究 |
5.4 《数字化仿真机加工工艺要求》标准研究 |
5.4.1 标准需求分析 |
5.4.2 标准功能分析 |
5.4.3 标准关键内容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现行和制定中的机械工程文件相关国际标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6)复杂产品虚拟装配规划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装配信息建模研究现状 |
1.2.2 装配路径规划研究现状 |
1.2.3 装配序列规划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系统功能体系结构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体系结构 |
2.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
2.4 系统工作流程 |
2.5 系统关键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装配信息建模 |
3.1 优先联接矩阵 |
3.2 约束集和配合方向集 |
3.3 装配层次模型 |
3.4 基础件识别流程 |
3.5 装配信息建模表达机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配合方向集和干涉检测的装配路径规划 |
4.1 复杂产品的干涉检测方法 |
4.1.1 干涉检测算法研究 |
4.1.2 基于轴对齐包围盒的粗略干涉检测 |
4.1.3 基于CREO的精确干涉检测 |
4.1.4 静态干涉检测预处理 |
4.2 装配路径规划前置处理 |
4.2.1 装配工作空间确定 |
4.2.2 搜索步长的确定 |
4.2.3 路径干涉集求解 |
4.3 基于配合方向集的路径推理 |
4.3.1 零部件的位姿变换 |
4.3.2 路径推理实现 |
4.4 装配路径规划流程 |
4.5 算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并行蚁群算法和相似重构的装配序列规划 |
5.1 蚁群算法介绍 |
5.2 评价标准建立 |
5.2.1 质量与尺寸 |
5.2.2 配合关系数及逻辑性 |
5.2.3 装配工具 |
5.2.4 装配重定向 |
5.2.5 装配稳定性 |
5.2.6 装配序列评价 |
5.3 基于并行蚁群算法的序列求解 |
5.3.1 并行搜索策略 |
5.3.2 算法表达及参数选择 |
5.3.3 算法流程 |
5.4 基于相似计算的同步并行序列生成 |
5.4.1 序列的相似计算方法研究 |
5.4.2 序列的相似计算 |
5.4.3 序列的同步重构 |
5.4.4 序列表示及相似重构算法流程 |
5.5 算例及算法分析 |
5.5.1 多序列生成 |
5.5.2 算法收敛性分析 |
5.5.3 相似重构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原型系统开发与应用 |
6.1 系统开发方案 |
6.1.1 系统开发方法的选择 |
6.1.2 开发平台的选择 |
6.1.3 编程语言的选择 |
6.1.4 开发方案的确定 |
6.2 系统运行实例 |
6.2.1 装配信息建模 |
6.2.2 装配路径规划 |
6.2.3 装配序列规划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附录 |
(7)水轮机虚拟装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概述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装配信息建模技术 |
1.2.2 装配序列规划技术 |
1.2.3 装配序列评价技术 |
1.2.4 虚拟装配应用技术 |
1.2.5 国内外发展现状简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虚拟装配信息模型研究 |
2.1 引言 |
2.2 装配模型的信息需求分析 |
2.2.1 水轮机装配结构及其特点 |
2.2.2 水轮机装配模型信息需求 |
2.3 MBD虚拟装配信息模型 |
2.3.1 MBD技术简述 |
2.3.2 水轮机MBD虚拟装配信息模型 |
2.3.3 模型定义规范标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DDG的装配序列规划方法研究 |
3.1 标准差分进化算法概述 |
3.1.1 算法基本原理 |
3.1.2 算法迭代步骤 |
3.2 DE算法适应性改进 |
3.2.1 DE算法的离散化 |
3.2.2 DE算法遗传突变 |
3.3 适应度函数构造 |
3.3.1 装配序列的可行性 |
3.3.2 装配序列重定向次数 |
3.3.3 装配工具的改变次数 |
3.3.4 装配过程的稳定性 |
3.4 DDG在装配序列规划中的应用步骤 |
3.5 实例验证 |
3.5.1 实例参数设定 |
3.5.2 验证结果分析 |
3.5.3 与遗传算法的比较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F-AHP的检修装配序列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
4.1 检修装配序列评价体系及其内涵 |
4.1.1 检修装配序列评价体系 |
4.1.2 评价指标 |
4.1.3 评价准则 |
4.1.4 综合评价 |
4.2 模糊层次分析法应用 |
4.2.1 模糊层次分析法 |
4.2.2 指标权重计算步骤 |
4.3 实例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原型系统模块化开发与实现 |
5.1 系统开发平台选择 |
5.1.1 Unity 3D介绍 |
5.1.2 CAA介绍 |
5.1.3 平台选择 |
5.2 原型系统方案设计 |
5.3 系统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 |
5.3.1 登陆选择模块 |
5.3.2 通用功能模块 |
5.3.3 专用功能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8)航天产品生产制造领域中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3 虚拟现实概述 |
1.4 虚拟现实发展趋势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虚拟现实技术发展趋势 |
1.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虚拟现实环境下装配技术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虚拟现实环境装配技术 |
2.3 虚拟现实环境下的装配建模 |
2.3.1 三维实体建模 |
2.3.2 虚拟现实装配模型的转换建立过程 |
2.3.3 虚拟装配模型的生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装配顺序规划 |
3.1 虚拟装配顺序规划 |
3.1.1 顺序规划的总体思路 |
3.1.2 装配优先约束的表达和生成 |
3.1.3 基于蚁群算法的智能装配顺序推理 |
3.2 虚拟环境下交互式装配顺序规划和评价 |
3.2.1 虚拟环境下交互式装配顺序规划过程 |
3.2.2 装配评价知识和规则 |
3.3 信息素的限定 |
3.4 蚁群算法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开发及应用 |
4.1 开发环境 |
4.2 系统总体框架 |
4.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
4.3.1 模型采集模块 |
4.3.2 模型转换模块 |
4.3.3 规范及优先约束基础库管理模块 |
4.3.4 装配顺序规划模块 |
4.3.5 装配工艺生成模块 |
4.4 系统开发过程 |
4.4.1 系统整体流程及输入输出关系 |
4.4.2 系统分解点 |
4.4.3 数据表的建立 |
4.5 系统功能验证测试及结果分析 |
4.5.1 实体模型采集及模型转换 |
4.5.2 装配优先约束表配置及演示 |
4.5.3 装配工艺顺序生成 |
4.6 参数改进优化 |
4.7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基于参数自适应遗传算法的某型机翼薄板装配可靠性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制造偏差研究现状 |
1.2.2 装配序列优化研究现状 |
1.2.3 遗传算法研究现状 |
1.3 主要内容 |
第2章 装配偏差空间模型 |
2.1 零件及偏差定义 |
2.1.1 零件的定义 |
2.1.2 偏差的定义 |
2.2 坐标系转换 |
2.2.1 齐次转换 |
2.2.2 三坐标空间转换 |
2.3 建立偏差传递模型 |
2.3.1 定位误差 |
2.3.2 夹具误差 |
2.3.3 加工误差 |
2.3.4 状态空间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遗传算法在系统装配中的应用 |
3.1 遗传算法概述 |
3.1.1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
3.1.2 遗传算法运算流程 |
3.1.3 遗传算法与传统算法的比较 |
3.2 遗传算法的操作实现 |
3.2.1 编码 |
3.2.2 适应度函数 |
3.2.3 遗传算子 |
3.2.4 遗传参数 |
3.2.5 初始种群产生 |
3.3 遗传算法的改进 |
3.4 算例验证 |
3.4.1 问题描述 |
3.4.2 问题分析 |
3.4.3 参数设定 |
3.4.4 优化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装配序列理论及其应用分析 |
4.1 装配单元划分 |
4.1.1 装配单元定义 |
4.1.2 装配单元划分原则 |
4.1.3 基于联系关系的装配单元划分 |
4.1.4 装配顺序生成 |
4.2 装配可行性分析 |
4.2.1 几何可行性 |
4.2.2 稳定性 |
4.2.3 干涉检验 |
4.3 实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机翼装配可靠性优化 |
5.1 机翼结构 |
5.2 机翼装配工艺特点 |
5.3 机翼装配过程 |
5.3.1 装配动作 |
5.3.2 装配方向 |
5.3.3 装配关系 |
5.4 装配可靠性 |
5.5 机翼装配实例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基于知识重用的循环球转向器设计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循环球转向器设计研究现状 |
1.3.2 知识重用技术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2章 基于知识重用的循环球转向器设计需求分析与框架设计 |
2.1 引言 |
2.2 循环球转向器结构原理和设计流程 |
2.2.1 循环球转向器结构原理 |
2.2.2 循环球转向器设计流程 |
2.3 循环球转向器设计需求分析 |
2.4 循环球转向器设计的知识重用框架与流程 |
2.4.1 循环球转向器设计的知识重用框架 |
2.4.2 循环球转向器设计知识重用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循环球转向器设计资源库构建与案例检索策略 |
3.1 引言 |
3.2 循环球转向器设计资源库 |
3.2.1 循环球转向器设计资源库概念 |
3.2.2 循环球转向器设计资源库的结构 |
3.2.3 循环球转向器设计资源库知识重用过程 |
3.3 基于本体的循环球转向器领域知识建模 |
3.3.1 循环球转向器零件知识本体表示 |
3.3.2 循环球转向器装配知识本体表示 |
3.3.3 循环球转向器工程图知识本体表示 |
3.3.4 循环球转向器案例知识本体表示 |
3.4 循环球转向器案例检索 |
3.4.1 基于T-KNN案例检索策略 |
3.4.2 案例属性相似度计算模型 |
3.4.3 基于AHP和相似度离差的组合权重算法 |
3.4.4 循环球转向器案例库的存储和维护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装配和自动出图实现 |
4.1 引言 |
4.2 基于知识重用的循环球转向器智能装配 |
4.2.1 循环球转向器参数化建模 |
4.2.2 设计资源库中的装配知识结构 |
4.2.3 基于装配知识的智能装配 |
4.3 基于模板的自动出图实现 |
4.3.1 基于工程图模板的自动出图流程分析 |
4.3.2 基于模板的工程图视图和标题栏生成 |
4.3.3 工程图尺寸和技术要求自动标注布局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知识重用循环球转向器设计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与体系架构 |
5.1.1 设计系统开发环境 |
5.1.2 设计系统架构 |
5.2 系统总体功能结构及其组成 |
5.2.1 设计系统功能结构 |
5.2.2 设计系统数据结构 |
5.3 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及运行实例 |
5.3.1 循环球转向器检索实例 |
5.3.2 循环球转向器智能装配实例 |
5.3.3 自动出图实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课题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B 软件着作权证书 |
四、一种面向方案设计的装配建模表示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设计意图的一体化智能装配建模与序列规划技术研究[J]. 徐志佳,莫善聪,唐文斌. 机械工程学报, 2021(19)
- [2]基于UG NX的产品虚拟装配仿真及装配序列化[J]. 王琛. 软件, 2021(04)
- [3]基于数字孪生的工程机械臂装配建模与仿真[D]. 张琪. 长安大学, 2021
- [4]面向误差传递的复杂机械产品装配单元划分方法[J]. 张嘉锟,陈琨,于慧,李丽丽,高建民,高智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21(04)
- [5]基于MBSE的ISO/TC10/SC6标准体系及典型标准研究[D]. 高京.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0(01)
- [6]复杂产品虚拟装配规划技术研究[D]. 徐小康. 东南大学, 2020
- [7]水轮机虚拟装配技术研究[D]. 巫青华.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1)
- [8]航天产品生产制造领域中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和应用[D]. 张婧怡.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9]基于参数自适应遗传算法的某型机翼薄板装配可靠性优化[D]. 高文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10]基于知识重用的循环球转向器设计方法研究与应用[D]. 郑祖举.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