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营销道德失范及其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厉飞芹[1](2020)在《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形成机理与治理路径研究 ——基于“平台用户方”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化为我国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要机遇”,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的革命,我国经济的平台化趋势日益显着。此间,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平台,例如电商平台、社交平台、金融平台、直播平台、游戏平台等得到迅速发展。这些网络平台在激发市场活力、创造显着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十分严峻的失责问题,其中信用舞弊是各类平台最为常见、最为共性,也是影响面较广的平台失责行为之一。刷单炒信、售假买假、虚假营销等信用舞弊现象的不断涌现,不仅影响了平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清正经营秩序的维护和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如何有效治理平台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信用舞弊问题,助力良好电子商务环境的营造,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从现有文献研究看,尚存在以下三点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一是在现象研究维度,较多关注刷单炒信等单一现象研究,缺乏对信用舞弊行为的系统归类分析;二是在成因研究维度,较多以平台提供方为主要视阈,缺乏对平台用户方即供应方和需求方的“双重”深度分析;三是在治理研究维度,较多以单边治理为视角,缺乏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路径探讨和创新模式研究。基于上述现实和理论背景,本文综合考虑各类平台的成长性、典型性以及信用舞弊行为的集中性、严重性,最终选择以网络购物平台的信用舞弊行为为研究对象,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大核心问题,结合协同治理理论,从平台供应方和需求方“双用户”视角,构建起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现象——成因——治理”的理论研究框架。具体而言,该理论框架又可以解构为以下三个子问题:网络平台语境下,信用舞弊行为有没有发生“型变”和“质变”?传统的治理思路和方法是否适用于平台语境下的信用舞弊行为治理?能否从“平台”这一特殊组织本身找到信用舞弊行为的治理办法?为解决上述疑问,本文应用多类研究方法,重在揭开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产生过程与治理过程的“黑箱”,从理论层面构建协同治理理论框架,从实践层面探讨具体行动指南。为此,本文首先对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以进一步聚焦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应用内容分析法,对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概念、表现和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以进一步明确研究边界;随后,本文分别应用博弈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对平台用户方(供应方和需求方)实施信用舞弊行为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剖析;根据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综合成因,本文由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协同治理框架和路径,在治理框架指导下以案例研究的方式总结了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治理的典型实践,以细化和补充治理对策。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在表现形式上存在个性,在特征上存在共性。本文将网络购物平台的信用舞弊行为定义为“网络购物平台各主体(主要指平台用户方)利用造假等欺骗性手段在网络交易过程中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在已有文献和现实材料支撑下,本文将平台供应方用户的信用舞弊行为归纳为:流量舞弊、质量舞弊、营销舞弊、评价舞弊;平台需求方用户的信用舞弊行为归纳为:流量舞弊、购假舞弊、退货舞弊、评价舞弊。此外,本文总结归纳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特征为“圈层性、虚拟性、复杂性、危害性”。(2)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成因在于弱发现、弱惩罚、弱协同、弱自治。在平台供应方视角下,本文应用博弈论方法分别对信用舞弊行为的形成博弈模型和扩散博弈模型进行了建立、求解、分析和讨论,成因结论包括:(1)政府和平台方面的高监管成本、弱惩罚机制;(2)供应方用户方面的高利益驱动、社会网络关系影响;(3)需求方用户层面的弱权力和信息不对称。在平台需求方视角下,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舞弊风险因子理论构建了信用舞弊行为成因模型,实证结果显示:(1)信用舞弊行为态度、信用舞弊主观规范、信用舞弊感知行为控制均对信用舞弊行为意愿有直接正向影响;(2)感知风险通过信用舞弊感知行为控制间接影响信用舞弊行为意愿;(3)风险偏好在感知风险对信用舞弊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3)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治理应由“单边、多边治理”进阶到“协同治理”。本文在综合分析平台用户方信用舞弊行为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弱发现、弱惩罚、弱协同、弱自治”的成因框架(4W),由此提出“强发现、强惩罚、强协同、强自治”的治理方向(4S),并构建了“理念协同、主体协同、路径协同”的治理原则(3C),包括政府监管部门、平台提供者、平台用户方、社会组织在内的协同治理主体(4B),以及“制度治理、组织治理、技术治理、文化治理”为路径(4G)的“4W-4S-3C-4B-4G”协同治理框架。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存在的创新之处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明确了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研究的三大核心问题,由此构建了“现象——成因——治理”这一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为其他学者明确了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2)在现象研究方面,对网络购物平台进行了“三方主体”(平台提供者、供应方用户、需求方用户)的基础划分,并从平台用户方视角进行了信用舞弊行为的统一界定和系统归纳,这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因平台复杂性造成的边界模糊问题,为其他学者提供了该领域研究的一种具体思路。(3)在成因研究方面,深度剖析了平台用户方形成、扩散信用舞弊行为的成因,由此形成4W的综合成因分析结论,一定程度上揭开了信用舞弊行为的形成过程“黑箱”。(4)在治理研究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4W-4S-3C-4B-4G”理论研究框架,实现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治理的系统和规范。
卢智慧[2](2016)在《我国企业营销道德失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在不断加大营销力度的同时却忽视了营销道德建设,营销道德失范问题日益突出,一些企业甚至出现了严重违反营销道德的行为。营销道德的失范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也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企业营销道德的失范主要表现在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和促销策略等方面。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自身因素是导致我国企业营销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企业营销道德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企业外部和企业自身综合治理企业营销道德失范问题。
宋意[3](2015)在《乳制品企业营销道德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身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这些都具体的落实到日常使用的产品和消费的服务上。企业作为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的重要一员,其一方面要满足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也需要在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同时,实现价值增值,获得利润。优质的企业能够为社会和消费者提供丰富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而劣质的企业则为谋求自身利益,在营销活动中违背法律和道德原则,损害社会利益和消费者的利益。乳制品行业作为食品行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年出现的营销道德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我们需要从理论上探索以及从实践中解决乳制品企业怎样才能更好地遵循法律和道德标准,履行社会责任。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综述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说明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内容及框架。第二部分为乳制品企业营销道德评价理论基础和评价模型。首先,从整体上介绍模型的理论基础;接着说明模型构成及确立的原则依据;然后,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二级指标评价模型。该模型包括个5项一级指标;21项二级指标。在结合以前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乳制品企业文化道德性、乳制品企业产品策略道德性、乳制品产品定价策略道德性、乳制品产品分销策略道德性、乳制品产品促销策略道德性这5个一级指标;然后根据各项一级指标所涵盖的核心内容确立二级指标。第三部分为乳制品行业企业营销道德概况。首先,分析了乳制品行业企业整体概况;其次,分析了乳制品行业企业营销道德概况;最后分析上市乳制品企业营销道德概况。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该部分为评价模型的应用部分,也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首先,是乳制品企业营销道德评价模型应用;其次,是乳制品企业营销道德实证分析评价;最后,是乳制品企业营销道德评价结论分析。根据本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对上市乳制品企业的营销道德状况进行评价,得出评价结果;结合实际应用,总结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点与局限性。第五部分为提升乳制品行业企业营销道德对策思考。根据本文的研究,对如何提高乳制品企业营销道德水平做出思考。
刘思强[4](2013)在《垄断企业营销道德的测量及对客户关系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企业的营销非道德行为频繁发生。由于体制的原因,近年来垄断企业的非道德营销也成为易发事件。垄断企业大多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或公益产品,市场势力大,消费者依赖程度高,一旦垄断企业发生营销非道德行为,会在较大程度和范围上损害消费者利益并导致社会福利受损。传统的观点认为,垄断企业关注的是垄断利润,垄断企业似乎没有注重营销道德甚至没有营销的必要,而且在经营实践中,也没有营销道德建设的冲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迫于社会和市场的压力,出于改善外部经营环境的需要,垄断企业对客户关系越来越重视。近年来,包括电力、银行、移动通信、电信、民航等诸多垄断行业的企业在内,一方面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开展积极营销和提高服务水平,期望改善客户关系,但另一方面营销非道德事件却层出不穷。垄断企业营销道德与客户关系质量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影响关系,是思考营销道德应该是“他律”还是“自律”的关键。营销非道德行为不仅影响消费者利益,还损害垄断企业的客户关系,从而最终危及垄断企业的长远利益。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现实管理意义。本文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首先对古今中外关于道德、商业道德、营销道德的概念及营销道德的测评文献进行回顾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垄断企业经营特点和现实及反垄断法关于垄断经营行为的内容,提出并分析了垄断企业营销道德评价指标和维度。其次,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开发了垄断企业营销道德感知量表,并通过实证的形式验证了量表的有效性;再次,在文献回顾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垄断企业营销道德与关系质量的结构方程模型和假设,选择银行企业、移动通信企业的消费者作为调查对象,对模型和假设进行了检验,并对两个行业的数据开展了比较分析。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垄断企业合理性经营与营销道德建设的对策及建议。通过研究分析,本文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营销道德的概念与商业道德概念存在相似之处,其核心判断标准均来自商业伦理标准,只是商业道德的概念更为宽泛,比较抽象;营销道德的概念更为具体,其内容针对企业经营行为。道德不是天生的,无论从经济学角度还是法律角度来看,垄断并不直接意味着不道德,其只是产生非道德营销行为的体制原因,但并不是决定性原因,而只有经营行为不道德时,企业才是不道德的企业。垄断企业表现为不道德,是指其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市场支配地位实施不道德的营销行为。(2)近年来,垄断企业频繁发生非道德行为主要表现为经营不诚信、价格不公道、交易不公平、履行社会责不积极,具体行为是:信息不透明或不真实、店大欺客、不兑现承诺、价格信息不公开、入门费和两部制定价、双边定价、搭售、价格合谋、歧视价格、格式合同、同工不同酬、不注重环保、不积极承担与其地位相称的社会责任等。通过探索性研究和因子分析,消费者对垄断企业营销道德指标的感知归为诚信经营因子、价格公平与公正因子、公平竞争与公平交易因子、社会责任因子等四个因子。(3)本文实证研究发现,营销道德中诚信经营、价格公平与公正、公平交易与公平竞争对消费者的满意度、信任度、承诺均存在显着影响;社会责任对于垄断企业的关系质量的影响不显着。消费者对企业垄断感知越强,社会责任的影响越不明显,这说明消费者从自身出发,诚信经营、价格公平与公正、公平交易与公平竞争是保健因素,社会责任更像激励因素。(4)实证研究发现,营销道德各维度对关系质量各维度的影响存在差异。垄断程度感知具有调节作用和扩大的负效应,即由于消费者对垄断认知的消极情绪的存在,会降低对企业道德水平的判断。垄断作为一种诱发企业非道德行为的体制因素,消费者往往会对垄断企业有更苛刻的道德判断。通过对比两组样本数据及分析发现,消费者认为移动通信企业的垄断性要强于银行企业,而且这种感知影响其对于营销道德的判断。在两行业中,对于企业垄断性、经营行为垄断性、员工垄断意识三个方面,消费者的垄断感知程度依次减弱,这说明垄断企业可以在后两个方面做出努力,来降低整体垄断感知的强度。
邱爽[5](2013)在《网络团购中营销道德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梳理了网络团购及营销道德的相关文献,重新界定了网络团购及营销道德的有关定义,分析了网络团购中营销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原因,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通过实际走访以及对230名网购者的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以及主成分分析,从而得出网络团购中营销道德的综合水平不高,且不道德问题在营销调研、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及实际交易中的出现频率也是不一样的,在这六个方面中问题出现最频繁的是实际交易中的不道德问题,最后通过对网络团购中不道德问题的原因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网络供应商内部建设方面是造成不道德问题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并对此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网络团购中营销道德问题的对策建议。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网络团购犹如雨后的春笋,迅速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作为网络团购活动的参与者,网络供应商及网购者等都在团购中获得了各自的利益。然而网络团购在给各方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伴随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如产品劣质、货物延迟等不道德现象屡屡发生,网络团购行业必须对这些现象给予关注并着力解决,才能使网络团购行业健康发展。目前大多数学者对于网络团购及营销道德的研究都是分开讨论,笔者认为只有将网络团购与营销道德进行综合研究,才能更加全面的探讨出解决网络团购中不道德问题的对策。
全小换[6](2013)在《网络团购中营销道德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网络团购犹如雨后的春笋,迅速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作为网络团购活动的参与者,网络供应商及网购者等都在团购中获得了各自的利益。然而网络团购在给各方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伴随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如产品劣质、货物延迟等不道德现象屡屡发生,网络团购行业必须对这些现象给予关注并着力解决,才能使网络团购行业健康发展。目前大多数学者对于网络团购及营销道德的研究都是分开讨论,笔者认为只有将网络团购与营销道德进行综合研究,才能更加全面的探讨出解决网络团购中不道德问题的对策。本文梳理了网络团购及营销道德的相关文献,重新界定了网络团购及营销道德的有关定义,分析了网络团购中营销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原因,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通过实际走访以及对230名网购者的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以及主成分分析,从而得出网络团购中营销道德的综合水平不高,且不道德问题在营销调研、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及实际交易中的出现频率也是不一样的,在这六个方面中问题出现最频繁的是实际交易中的不道德问题,最后通过对网络团购中不道德问题的原因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网络供应商内部建设方面是造成不道德问题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并对此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网络团购中营销道德问题的对策建议。
张静[7](2012)在《网络营销道德对顾客抱怨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等特点,企业营销行为突破了传统道德界限,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营销道德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而且限制了企业未来的发展。网络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产品及交易安全,对于网络商家不道德行为,消费者通常不再是沉默接受,而是倾向于抱怨并寻找解决方案。消费者抱怨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对企业是生死攸关的。如果企业能够深入了解消费者抱怨的原因,并加以很好地解决,更容易赢得顾客的忠诚。本文首先进行了顾客抱怨、网络营销道德的文献回顾,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研究思路、研究假设,以及本文的研究模型和相应的指标体系。本文以有过淘宝网购物经历的消费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探讨网络营销道德对顾客抱怨的影响。在本研究中将网络营销道德分为5个维度:交易结果的可靠性、交易过程的安全性、交易过程的诚信性、竞争的公平性、广告的适度性,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其与顾客抱怨的相关关系。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处理。通过研究,得出网络营销道德的可靠性、安全性、诚信性、公平性、适度性与顾客抱怨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月收入、网购频率的顾客对交易结果的可靠性、交易过程的安全性、交易过程的诚信性、竞争的公平性、广告的适度性和顾客抱怨的反应是有一一定的差异。最后提出两点建议:加强企业自律,减少不道德行为:完善准入审核制度及法律规范,杜绝网络营销不道德行为,减少顾客抱怨。
叶亭玉[8](2012)在《企业营销道德对顾客重复购买意向影响的研究 ——以我国乳品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活动变得越来越活跃,现代企业在为社会及国家创造财富和价值、在为广大顾客提供大量丰富商品和服务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道德的营销行为。这些不道德的营销行为不仅损害了广大顾客的合法权益,而且使顾客对企业产生了不信任感,抑制了顾客的购买欲望,最终使顾客的利益受到损害,企业的信誉遭受重创。那企业的哪些营销道德问题会给顾客重复购买意向产生影响,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其影响程度又如何呢?笔者发现对于这方面研究的论文颇少,故本文选择大家比较关注的乳品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本文的创新在于从顾客角度出发,把企业营销道德与顾客重复购买意向两者结合起来,分析企业营销道德对顾客重复购买意向的影响关系,并构建营销道德与顾客重复购买意向的模型。在本研究过程中,笔者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文献,在对相关文献探讨的基础上,将顾客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分析了营销道德、顾客满意度和顾客重复购买意向三者的关系,经过实证,运用SPSS19统计软件,力求更好地理解三者的逻辑关系。研究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1)首先进行文献综述,将营销道德、顾客满意度以及顾客重复购买意向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界定三者概念,并划分其维度。(2)根据相关理论,结合乳品企业顾客的行为情况,构建营销道德、顾客满意度以及顾客重复购买意向三者关系的模型,并提出相应假设。(3)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进行检验,得出结论。(4)针对顾客对当前乳品行业不信任及信心不足的情况,强调乳品企业必须重视营销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否则将会失去市场与客户,并就乳品企业出现的营销道德缺失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
黄朝晖[9](2012)在《企业营销中的道德失范及其综合治理》文中研究表明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为最大限度地获得自身利益,许多企业突破道德底线,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也损害了企业本身的长远利益。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主张义利共生、见利思义,当自身利益与伦理道德相矛盾时,首先考虑伦理道德。只有通过企业的营销道德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社会法制建设,将道德原则贯穿于企业营销的全过程,承担社会责任,才能实现社会整体和谐。
孙美丽[10](2012)在《旅游企业营销道德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众对企业营销道德问题越来越重视。营销道德指的是企业营销活动过程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标准。企业营销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就是通过本企业所制定的营销道德来体现。而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业,旅游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越来越多的旅游消费者生活在旅游企业营销的氛围中,旅游企业营销中的不道德现象,也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重视营销过程中的道德问题是旅游企业良好发展的必然趋势。旅游企业营销活动中不道德问题的解决的首要内容和关键就是构建一个旅游企业营销道德评价模型来进行旅游企业营销道德的评价,通过评价解析并有效地遏制旅游企业营销不道德问题的发生。旅游企业营销道德评价模型需要一系列理论和实证结果来论证,这些理论主要代表是:中国传统营销道德和西方三大营销道德判定理论。以这些代表理论为基础,解析旅游企业营销道德缺失现象,从而得出旅游企业营销道德价值取向要素;在旅游企业营销道德价值取向基础上对影响旅游企业营销道德的企业内部因素进行分析,可得出旅游企业营销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二级指标要素,综上所诉,引入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出由一个由旅游企业文化、旅游企业产品、旅游产品定价、旅游产品分销与旅游产品促销5个一级指标和包括旅游企业领导者道德素质、旅游企业营销人员的职业道德与素质、旅游企业道德管理策略、旅游企业所建立的营销人员道德行为准则、旅游企业所建立的营销人员道德激励与约束机制、旅游产品的安全性、旅游产品的质量、旅游产品的品牌、旅游产品的定价目标、旅游产品价格的透明度、旅游产品的定价方法、旅游产品的分销信誉、旅游产品的分销手段、广告的真实性、旅游消费者需求的引导、售后服务的质量在内的16个二级指标构成的旅游企业营销道德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结合秦皇岛某旅游企业案例对其进行应用分析,提出加强旅游企业营销道德建设的合理建议,为建立良好的旅游企业营销道德环境提供借鉴。
二、企业营销道德失范及其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营销道德失范及其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形成机理与治理路径研究 ——基于“平台用户方”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设计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章节安排 |
1.4 研究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网络购物平台研究综述 |
2.1.1 网络购物平台的基础研究 |
2.1.2 网络购物平台的问题研究 |
2.1.3 网络购物平台的治理研究 |
2.2 信用舞弊行为研究综述 |
2.2.1 信用舞弊行为的基础研究 |
2.2.2 信用舞弊行为的成因研究 |
2.2.3 信用舞弊行为的治理研究 |
2.3 文献评述与研究聚焦 |
2.3.1 文献评述 |
2.3.2 研究聚焦 |
3 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表现特征 |
3.1 研究方法选择 |
3.1.1 内容分析法的定义和适用 |
3.1.2 内容分析法应用流程确定 |
3.2 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表现 |
3.2.1 数据收集与编码说明 |
3.2.2 内容分析的质量检验 |
3.2.3 编码结果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3.2.4 证据链分析 |
3.3 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特征 |
3.3.1 圈层性 |
3.3.2 虚拟性 |
3.3.3 复杂性 |
3.3.4 危害性 |
3.4 本章小结 |
4 平台供应方用户信用舞弊行为的形成机理 |
4.1 平台供应方用户信用舞弊行为成因的机理分析 |
4.1.1 理论基础 |
4.1.2 机理框架 |
4.2 平台供应方用户信用舞弊行为成因的博弈分析 |
4.2.1 第一组博弈分析 |
4.2.2 第二组博弈分析 |
4.2.3 第三组博弈分析 |
4.2.4 第四组博弈分析 |
4.3 平台供应方用户信用舞弊行为成因的结果讨论 |
4.3.1 形成阶段的博弈结果讨论 |
4.3.2 扩散阶段的博弈结果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平台需求方用户信用舞弊行为的形成机理 |
5.1 平台需求方用户信用舞弊行为成因的机理分析 |
5.1.1 理论基础 |
5.1.2 模型假设 |
5.2 平台需求方用户信用舞弊行为成因的实证研究 |
5.2.1 研究设计 |
5.2.2 量表开发 |
5.2.3 数据分析 |
5.2.4 模型修正 |
5.3 平台需求方用户信用舞弊行为成因的结果讨论 |
5.3.1 形成内因——道德与利益的影响 |
5.3.2 形成外因——监管与惩罚的影响 |
5.3.3 扩散原因——重要关系人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治理路径 |
6.1 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治理依据 |
6.1.1 事实依据 |
6.1.2 理论依据 |
6.2 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治理对策 |
6.2.1 治理框架 |
6.2.2 治理路径 |
6.3 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治理实践 |
6.3.1 平台主导型协同治理案例分析 |
6.3.2 政府主导型协同治理案例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信用舞弊行为表现研究的相关结论 |
7.1.2 信用舞弊行为成因研究的相关结论 |
7.1.3 信用舞弊行为治理研究的相关结论 |
7.2 研究启示 |
7.2.1 应用类别思维厘清信用舞弊行为表现 |
7.2.2 应用过程思维透视信用舞弊行为成因 |
7.2.3 应用协同思维推进信用舞弊行为治理 |
7.3 研究展望 |
7.3.1 研究对象方面,平台类型可以更多样 |
7.3.2 研究视角方面,平台主体可以再延伸 |
7.3.3 成因研究方面,可以做交叉验证分析 |
7.3.4 治理研究方面,治理路径可以更落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乳制品企业营销道德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对营销道德问题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 |
2 乳制品企业营销道德评价理论基础和评价模型 |
2.1 乳制品企业营销道德评价理论基础 |
2.2 乳制品企业营销道德评价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
2.3 乳制品企业营销道德评价模型 |
3 乳制品企业营销道德概况 |
3.1 乳制品行业基本情况 |
3.2 乳制品企业营销道德状况 |
3.3 重点上市乳制品企业营销道德状况 |
4 乳制品企业营销道德评价和实证分析——以重点上市乳制品企业为例 |
4.1 乳制品企业营销道德评价模型应用 |
4.2 实证分析评价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点与局限性 |
5 提升乳制品企业营销道德对策思考 |
5.1 企业文化方面 |
5.2 产品策略方面 |
5.3 定价策略方面 |
5.4 分销策略方面 |
5.5 促销策略方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4)垄断企业营销道德的测量及对客户关系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实践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对象及样本行业垄断性特点分析 |
1.4.1 垄断的内涵及与竞争性企业的比较 |
1.4.2 中国垄断企业的表现形式 |
1.4.3 样本行业垄断性特点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商业道德的内涵及理论 |
2.1.1 商业道德的概念及使用方法 |
2.1.2 商业道德内容与标准 |
2.1.3 商业道德资本理论及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
2.1.4 商业非道德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 |
2.2 企业道德决策理论 |
2.3 营销道德的概念及评价理论 |
2.3.1 营销道德的内涵 |
2.3.2 营销道德的主要评价理论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垄断企业营销道德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量表开发 |
3.1 前人关于营销道德的评价维度与指标的研究概述 |
3.2 垄断企业营销道德的评价指标及内涵 |
3.2.1 企业诚信度指标 |
3.2.2 价格公平公正性指标 |
3.2.3 公平交易与公平竞争指标 |
3.2.4 企业社会责指标 |
3.3 垄断企业营销道德评价量表开发及验证 |
3.3.1 测量工具的条目形成及问卷编写 |
3.3.2 量表开发过程中的调查对象 |
3.3.3 量表开发及验证环节的数据分析 |
3.3.4 垄断企业营销道德评价量表开发的实证结论 |
第4章 结果变量与调节变量构念的内涵及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
4.1 结果变量与调节变量构念的内涵及测量量表 |
4.1.1 客户关系质量的内涵及量表 |
4.1.2 垄断感知的内涵及量表 |
4.1.3 垄断企业营销道德水平的内涵及量表 |
4.2 构念之间的关系及研究假设 |
4.2.1 营销道德与关系质量的关系及研究假设 |
4.2.2 垄断感知的调节作用及研究假设 |
4.2.3 垄断感知强度与企业营销道德水平感知的关系及研究假设 |
4.3 理论模型 |
第5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
5.1 研究设计与方法 |
5.1.1 数据收集方法和样本特征 |
5.1.2 问卷设计 |
5.2 数据分析及结果 |
5.2.1 垄断感知描述性统计 |
5.2.2 银行企业消费者调查数据分析及假设检验 |
5.2.3 移动通信企业调查数据分析及假设检验 |
5.2.4 垄断感知强度对企业营销道德水平感知直接影响数据分析及假设检 |
5.3 分析结论及启示 |
第6章 垄断企业经营建议及对监管的启示 |
6.1 营销道德建设建议 |
6.2 经营建议 |
6.2.1 合理性经营建议 |
6.2.2 对银行企业经营的具体建议 |
6.2.3 对移动通信企业经营的具体建议 |
6.3 市场监管启示与建议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攻博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5)网络团购中营销道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网络团购的研究现状 |
1.2.2 关于营销道德的研究现状 |
1.2.3 关于网络团购中营销道德的研究现状 |
1.2.4 简单述评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网络团购营销道德相关理论简介 |
2.1 网络团购的有关概念 |
2.1.1 网络团购的定义及分类 |
2.1.2 网络团购的特征 |
2.1.3 网络团购的影响因素 |
2.2 网络团购营销道德的有关概念 |
2.2.1 营销道德的定义 |
2.2.2 网络团购营销道德的定义及要素 |
2.2.3 网络团购营销道德的影响因素 |
2.2.4 网络团购中营销道德的重要性 |
2.2.5 网络团购的营销道德判定标准的界定 |
第3章 网络团购中营销道德问题理论分析 |
3.1 网络团购中营销道德失范的分析 |
3.1.1 营销调研中的不道德问题表现 |
3.1.2 产品策略方面的道德失范现状 |
3.1.3 价格策略方面的不道德问题 |
3.1.4 分销策略方面的道德失范表现 |
3.1.5 网络广告方面的不道德问题 |
3.1.6 实际交易中的道德失范表现 |
3.2 网络团购中营销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
3.2.1 网络供应商营销素质不高 |
3.2.2 团购网站机制不健全 |
3.2.3 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差 |
3.2.4 物流公司保障制度不健全 |
3.2.5 网络团购环境的约束力不强 |
3.2.6 市场经济中的不利因素 |
第4章 网络团购中营销道德问题实证研究 |
4.1 指标的选取 |
4.1.1 选取营销道德评价的一级指标 |
4.1.2 选取营销道德评价的二级指标 |
4.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2.1 问卷调查目的 |
4.2.2 调查的对象及方法 |
4.2.3 设计原则 |
4.3 调查问卷的预调研 |
4.4 调查问卷的正式发放 |
4.5 数据的分析处理 |
4.5.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5.2 主成分分析法 |
4.6 网络团购中营销不道德问题分析 |
第5章 解决网络团购中不道德营销问题的对策建议 |
5.1 加强网络供应商内部文化建设 |
5.1.1 加强网购供应商领导者的营销道德意识 |
5.1.2 增强员工营销执行力的道德观 |
5.1.3 构建良好的企业营销文化 |
5.2 规范团购网站的内部营销管理 |
5.2.1 加强团购网站营销活动的道德建设 |
5.2.2 注重团购网站的个性化建设 |
5.3 加强网络团购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 |
5.3.1 注重网络技术的完善 |
5.3.2 重视网络团购中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 |
5.4 加强政府及第三方的监管力度 |
5.4.1 完善政府有关团购的法律法规 |
5.4.2 发挥网络中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
5.5 增强消费者的团购维权意识 |
5.5.1 加强消费者对团购违德行为的举报 |
5.5.2 创造消费者增长购买知识和经验的环境 |
5.6 强化物流公司的服务意识和内部制度建设 |
5.6.1 健全物流公司内部管理制度 |
5.6.2 提高物流公司基层人员的服务效率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网络团购中营销道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关于网络团购及营销道德的研究综述 |
1.2.1 关于网络团购的研究现状 |
1.2.2 关于营销道德的研究现状 |
1.2.3 关于网络团购中营销道德的研究现状 |
1.2.4 简单述评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网络营销道德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网络团购的有关概念 |
2.1.1 网络团购的定义及分类 |
2.1.2 网络团购的特征 |
2.1.3 网络团购的影响因素 |
2.2 网络团购营销道德的有关概念 |
2.2.1 营销道德的定义 |
2.2.2 网络团购营销道德的定义及要素 |
2.2.3 网络团购营销道德的影响因素 |
2.2.4 网络团购中营销道德的重要性 |
2.2.5 网络团购的营销道德判定标准的界定 |
第3章 网络团购中营销道德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网络团购中营销道德失范的分析 |
3.1.1 营销调研中的不道德问题表现 |
3.1.2 产品策略方面的道德失范现状 |
3.1.3 价格策略方面的不道德问题 |
3.1.4 分销策略方面的道德失范表现 |
3.1.5 网络广告方面的不道德问题 |
3.1.6 实际交易中的道德失范表现 |
3.2 网络团购中营销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
3.2.1 网络供应商营销素质不高 |
3.2.2 团购网站机制不健全 |
3.2.3 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差 |
3.2.4 物流公司保障制度不健全 |
3.2.5 网络团购环境的约束力不强 |
3.2.6 市场经济中的不利因素 |
第4章 网络团购中营销道德问题及原因实证研究 |
4.1 指标的选取 |
4.1.1 选取营销道德评价的一级指标 |
4.1.2 选取营销道德评价的二级指标 |
4.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2.1 问卷调查目的 |
4.2.2 调查的对象及方法 |
4.2.3 设计原则 |
4.3 调查问卷的预调研 |
4.3.1 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 |
4.4 调查问卷的正式发放 |
4.5 数据的分析处理 |
4.5.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5.2 主成分分析法 |
4.6 结论分析 |
第5章 解决网络团购中不道德营销问题的对策建议 |
5.1 加强网络供应商内部文化建设 |
5.1.1 加强网购供应商领导者的营销道德意识 |
5.1.2 增强员工营销执行力的道德观 |
5.1.3 构建良好的企业营销文化 |
5.2 规范团购网站的内部营销管理 |
5.2.1 加强团购网站营销活动的道德建设 |
5.2.2 注重团购网站的个性化建设 |
5.3 加强网络团购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 |
5.3.1 注重网络技术的完善 |
5.3.2 重视网络团购中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 |
5.4 加强政府及第三方的监管力度 |
5.4.1 完善政府有关团购的法律法规 |
5.4.2 发挥网络中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
5.5 增强消费者的团购维权意识 |
5.5.1 加强消费者对团购违德行为的举报 |
5.5.2 创造消费者增长购买知识和经验的环境 |
5.6 强化物流公司的服务意识和内部制度建设 |
5.6.1 健全物流公司内部管理制度 |
5.6.2 提高物流公司基层人员的服务效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7)网络营销道德对顾客抱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2.1 顾客抱怨的相关研究 |
2.1.1 网络顾客特征 |
2.1.2 顾客抱怨定义和分类 |
2.1.3 顾客抱怨的影响因素研究 |
2.1.4 网络营销下顾客抱怨分类 |
2.2 网络营销道德的相关研究 |
2.2.1 营销道德 |
2.2.2 网络营销道德 |
2.2.3 网络营销道德失范 |
2.2.4 网络营销道德失范原因 |
2.3 本研究观点 |
第3章 研究模型与设计 |
3.1 理论模型构建 |
3.2 研究假设 |
3.2.1 网络营销道德变量的研究假设 |
3.2.2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研究假设 |
3.3 研究设计 |
3.3.1 研究对象 |
3.3.2 问卷设计 |
3.3.3 问卷形成 |
第4章 数据分析 |
4.1 样本特征分析 |
4.1.1 样本地区分布 |
4.1.2 样本结构特征 |
4.2 统计分析结果 |
4.2.1 信度检验 |
4.2.2 效度检验 |
4.2.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4 相关分析 |
4.2.5 回归分析 |
4.2.6 人口统计因素比较分析 |
4.3 结果讨论 |
4.3.1 人口统计特征对各变量的差异分析 |
4.3.2 研究变量相互关系讨论 |
第5章 管理对策 |
5.1 加强企业自律,减少不道德行为 |
5.1.1 保证产品质量,注重承诺兑现 |
5.1.2 加强安全防范,保护消费者隐私 |
5.1.3 网站设计简洁便利 |
5.2 完善准入审核制度及法律规范 |
5.2.1 完善企业准入制度 |
5.2.2 完善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限制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企业营销道德对顾客重复购买意向影响的研究 ——以我国乳品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框架及研究内容 |
1.4.1 论文框架 |
1.4.2 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营销道德相关理论 |
2.1.1 道德相关定义 |
2.1.2 营销道德概念 |
2.1.3 营销道德评价体系 |
2.2 顾客重复购买意向相关理论 |
2.2.1 顾客重复购买意向含义 |
2.2.2 顾客重复购买意向影响因素 |
2.3 顾客满意度 |
2.3.1 顾客满意度定义 |
2.3.2 顾客满意度衡量要素 |
第3章 我国乳品企业营销道德现状分析 |
3.1 我国乳品企业营销道德特征 |
3.2 我国乳品企业缺失营销道德成因分析 |
第4章 营销道德与顾客重复购买意向关系分析 |
4.1 研究模型 |
4.2 营销道德与顾客重复购买意向研究假设 |
4.2.1 营销道德与顾客满意度之间的联系 |
4.2.2 顾客满意度与顾客重复购买意向之间的联系 |
4.2.3 研究假设总结 |
4.3 问卷设计和试调查 |
4.3.1 问卷设计 |
4.3.2 问卷试调查 |
4.4 分析工具与分析方法 |
第5章 数据统计分析 |
5.1 样本统计数据描述 |
5.2 信度分析 |
5.3 效度分析 |
5.4 典型相关分析 |
5.5 回归分析 |
5.5.1 产品策略营销道德对顾客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
5.5.2 价格策略营销道德对顾客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
5.5.3 促销策略营销道德对顾客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
5.5.4 顾客满意度对顾客重复购买意向的回归分析 |
5.6 结构方程模型建立及验证分析 |
第6章 建议与对策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加强企业营销道德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
6.2.1 加强法制建设,把好法律法规执行关 |
6.2.2 完善监管体系,把好产品营销道德关 |
6.2.3 担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把好价格促销营销道德关 |
6.2.4 加强营销道德理念培育 |
6.2.5 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
第7章 结论 |
7.1 本文研究总结 |
7.2 本文不足之处与未来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企业营销中的道德失范及其综合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营销中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 |
(一) 价格欺诈。 |
(二) 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
(三) 在营销活动中唯利是图。 |
(四) 不正当竞争。 |
(五) 售后服务中出现的道德问题。 |
(六) 虚假广告。 |
二营销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其治理 |
(一) 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 |
(二) 企业经营者观念上的错误。 |
(三) 市场管理不完善, 法规不健全。 |
三开发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资源重建营销道德 |
(10)旅游企业营销道德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第2章 营销道德相关理论 |
2.1 营销道德评价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道德 |
2.1.2 营销道德 |
2.1.3 营销伦理 |
2.1.4 营销道德评价 |
2.2 营销道德评价理论分析 |
2.2.1 中国传统营销道德 |
2.2.2 西方三大营销道德判定理论 |
2.2.3 营销道德判定理论的应用观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旅游企业营销道德缺失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旅游企业概念的界定 |
3.2 旅游企业营销道德缺失的表现 |
3.2.1 提供安全性程度较低的旅游产品 |
3.2.2 设计与传播严重失真的旅游广告 |
3.2.3 采用掠夺性价格、欺诈性价格等价格形式 |
3.2.4 采取不道德的竞争手段 |
3.2.5 负面引导旅游消费者需求 |
3.3 旅游企业营销道德价值取向 |
3.3.1 旅游产品安全健康 |
3.3.2 旅游营销信息对称 |
3.3.3 旅游产品定价合理 |
3.3.4 公平竞争 |
3.3.5 售后服务优良 |
3.4 影响旅游企业营销道德的因素分析 |
3.4.1 旅游企业文化方面 |
3.4.2 旅游企业产品方面 |
3.4.3 旅游产品定价方面 |
3.4.4 旅游产品分销方面 |
3.4.5 旅游产品促销方面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旅游企业营销道德评价模型的构建 |
4.1 旅游企业营销道德价值取向模型 |
4.2 旅游企业营销道德评价指标的建立 |
4.3 构建旅游企业营销道德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4.3.1 建立因素集 |
4.3.2 确定指标权重 |
4.3.3 建立评语集 |
4.3.4 确定评判矩阵 |
4.3.5 模糊综合评价 |
4.3.6 选择模糊运算算子 |
4.3.7 计算评价值 |
4.4 旅游企业营销道德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 |
4.4.1 秦皇岛五洲旅行社概况 |
4.4.2 秦皇岛某旅行社营销道德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加强旅游企业营销道德建设的具体建议 |
5.1 旅游企业文化方面 |
5.1.1 提高旅游企业领导者道德素质 |
5.1.2 招募培训道德素质较高的旅游营销人员 |
5.1.3 选择正确的道德管理策略 |
5.1.4 制定合理的营销人员道德行为准则 |
5.1.5 实施行之有效的道德激励约束机制 |
5.2 旅游企业产品方面 |
5.2.1 提高旅游产品的安全性 |
5.2.2 完善现有的旅游服务质量标准 |
5.2.3 进行品牌营销 |
5.3 旅游产品定价方面 |
5.3.1 制定合理的旅游产品定价目标 |
5.3.2 保证旅游产品价格的高透明度 |
5.3.3 选择合理的旅游产品定价方法 |
5.4 旅游产品分销方面 |
5.4.1 执行“公收佣金制度” |
5.4.2 建立公正、合理的导游员人员薪酬分配制度 |
5.4.3 尽早建立导游员人员的社会保险体系 |
5.5 旅游产品促销方面 |
5.5.1 设计真实可靠的广告 |
5.5.2 引导广大消费者理性消费 |
5.5.3 提高旅游企业售后服务的质量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四、企业营销道德失范及其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购物平台信用舞弊行为的形成机理与治理路径研究 ——基于“平台用户方”视角[D]. 厉飞芹.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2)
- [2]我国企业营销道德失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J]. 卢智慧. 改革与战略, 2016(02)
- [3]乳制品企业营销道德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宋意. 湖北大学, 2015(05)
- [4]垄断企业营销道德的测量及对客户关系质量的影响研究[D]. 刘思强. 中南大学, 2013(02)
- [5]网络团购中营销道德问题研究[D]. 邱爽.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6]网络团购中营销道德问题研究[D]. 全小换. 沈阳理工大学, 2013(S1)
- [7]网络营销道德对顾客抱怨的影响研究[D]. 张静. 东北大学, 2012(09)
- [8]企业营销道德对顾客重复购买意向影响的研究 ——以我国乳品企业为例[D]. 叶亭玉.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01)
- [9]企业营销中的道德失范及其综合治理[J]. 黄朝晖.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 [10]旅游企业营销道德评价研究[D]. 孙美丽.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