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变频调速技术节能降耗成果显着(论文文献综述)
魏晓[1](2021)在《矿用胶带输送机永磁驱动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寨煤矿于2006年完成矿井改扩建工作,其主井安装一台STJ1000/2×630型带式输送机进行原煤运输,输送机驱动系统采用“异步电动机+可控起动传输装置(CST)”方式。该带式输送机系统从矿井改扩建运行至今,运行稳定、系统可靠性较高、软起动及双电动机功率平衡性能较好,基本能够满足山寨煤矿生产能力需求。但是,随着对煤矿在节能降耗、绿色开发和智能开采方面提出新的要求,该带式输送机系统运行效率低、无调速功能、产品及维护成本高的问题被凸显出来。因此,采用带式输送机新技术、新产品来消除旧系统存在的问题非常必要。本文以此为选题,开展相应的研究,内容主要如下:(1)通过对异步电动机+CST驱动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阐述,充分分析了该系统的优势和劣势,对标煤矿对生产提出的新要求,为改造项目提供了参考信息,为方案设计提出了正确方向。(2)对当前应用于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的相关控制技术和电气设备进行广泛地研究和分析,针对改造前驱动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变频直驱驱动系统方案。(3)结合山寨煤矿当前生产能力需求,对永磁同步电机变频直驱驱动系统方案中的主要电气设备进行了计算和选型,为改造项目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4)根据山寨煤矿对带式输送机运行性能的新要求,对柔性调速和多电动机功率平衡问题给出了新的解决方案,为进一步提升带式输送机生产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实施上述改造项目,增强了带式输送机运行的安全可靠性,降低了产品及维护成本,提高了带式输送机起动、调速等性能,提升了带式输送机系统的整体节能效果,达到了煤矿对节能降耗、绿色开发和智能开采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张少华[2](2021)在《襄汾北支线提水泵站节能运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资源利用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泵站工程作为水资源合理调度的首选技术手段,目前普遍存在使用效率低,能耗大等问题,严重影响输配水过程效益的发挥。因此,开展泵站节能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为适应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泵站工程运行秉承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优选经济及安全运行方案,最终实现能耗最小、效率最优的目标。本论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测试等方法,遵循泵站优化运行准则,分别以效率最高和耗电量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水泵稳态运行及变频、变径调节模型,开发决策支持系统。利用此决策系统进行数值模拟,以襄汾北支线提水泵站工程为研究对象,对比模拟与现场测试结果,分析误差来源及泵站能耗偏低原因,分析研究泵站调速变频运行作为节能手段的可行性,为优化决策支持系统、优选节能运行方案提供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工作点调节方式原理各不相同,能量损耗情况也不同,变速调节是有效的节能调节方式;(2)结合泵站现场测试结果,对泵站进行能耗评价,分析了装置效率偏低的原因,主要有1)所选水泵扬程大于实际所需扬程,使得工作点接近高效区右边界;2)电机效率未达到能耗限定标准;3)运行过程中汽蚀、磨损等因素影响;(3)对比现场测试结果,得出模拟结果与测试结果偏差源于水泵性能曲线拟合误差,引入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进行优化,优化后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差距明显缩小,在此基础上优化决策支持系统;(4)考虑水泵调速变频,确定最优变频范围,优选襄汾北支线提水泵站的节能运行方案。
郭桐桐[3](2020)在《常规抽油系统变频调速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常规抽油系统有机械结构简单,维护方便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油田开采上广泛使用,但是普遍存在抽汲效率低,电机能耗大和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随着油田供液能力的下降,上述常规抽油机缺点凸显,利用变频调速技术对抽油机进行节能改造,调节抽油机频次,根据实际需要改变抽油机上下冲程速度,使抽油系统运行在最佳的工作状态。通过对常规抽油系统工作原理的分析,对游梁式抽油机进行运动学分析,运用MATLAB软件建模仿真;在运动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抽油系统动力学分析。将抽油系统简化成一个等效的力学模型,根据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变频器工作原理,建立抽油系统变频调速仿真模型。将变频器及电动机简化成传递函数,并选用PID算法对此抽油系统变频调速控制仿真,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通过对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变压变频控制和转差率控制算法进行仿真,并分析其仿真结果。根据四种变频调速控制方法,零负载时对三相异步电机的控制,电机转速曲线和扭矩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四种变频调速控制方法下对电机输入符合抽油系统运动的周期性交变负载,对比分析四种控制方法下电机转速和电磁转矩的仿真曲线。
王琛[4](2020)在《机泵能效在线监测评价系统设计》文中提出提高能源利用率一直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然而作为耗电量占全国总体21%的能耗大户,我国的机泵能效水平距离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机泵系统的节能降耗已经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关键任务。机泵的提效降耗工作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对机泵系统的能效进行准确有效地监测和评价,探寻机泵系统中的节能空间;二是采用更为节能的控制方法降低系统的能耗。基于这两点,本课题开展了以下方面的研究:首先,本课题设计了一款机泵能效在线监测评价的软件系统,用来对机泵系统的能效进行监测和分析。该软件系统通过建立现场工控机与软件系统间的通讯连接,接收现场的实时工况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计算、分析、储存、显示等操作,实现了实时监测、控制、能效计算、能效评级、数据库存储和报表显示等功能。然后,本课题针对于并联机泵组的变频节能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机泵调度算法。该算法通过对并联变频机泵组的特性曲线进行建模,探究了不同变频组合下并联机泵组的工作点和能耗状况,并通过遗传算法对不同目标流量下最低能耗的变频组合进行寻优求解,确定最节能的变频控制方案。最后,在实验室的并联机泵组平台中对软件系统和节能控制方法进行了实验测试。在测试中,软件系统可以实现全部用户需求;节能控制算法可以根据目标流量求解出能耗最低的变频组合,有效地降低了系统的总能耗。实验结果验证了本课题中设计的软件系统的稳定可靠性、节能控制方法的可行性以及其在实际机泵系统中的应用价值。
张凯[5](2020)在《二次供水系统运行优化及能效水平提升研究》文中提出二次供水设备是建筑加压供水系统的核心组件,也是建筑机电设备节能优化中应关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用户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应用新思想,探索新方法,推广新技术,充分挖掘二次供水系统节能潜力,有效提升二次供水系统能效水平,是一项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的研究课题,也对构建绿色节能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二次供水系统运行优化进行三方面研究,以提升其能效水平。首先,剖析二次供水系统中各耗能环节能量传递关系,给出设备整机效率和系统综合效率的理论计算公式,论证单位供水能耗和系统综合效率间的数学关系。以单位供水能耗和系统综合效率2个指标计算并对比实际二次供水工程的能效水平,讨论导致其能效水平偏低的原因。基于对变频恒压供水设备运行控制原理的理解分析,推导水泵变频运行过程中调速比和轴功率的计算方法,重点给出泵组累计运行能耗的数解算法,为全文进行定量分析奠定基础。其次,探究二次供水设备的运行优化。以并联泵组运行轴功率最小为目标,结合泵组运行能耗数解算法和Q-N二次拟合函数的图像性质,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并辅以算例验证得出同型号并联泵组节能运行的必要条件是各泵等量同步,采取全变频控制方式运行。进而,从设备单位供水能耗的角度论述全变频控制技术的节能优势。探析并联泵组特性曲线和水泵性能样本,论证得出单台调速泵满足关系k1/k2?4是供水设备采用全变频控制节能运行的前提,为全变频恒压供水设备的推广应用给予理论支撑。此外,明确变频供水设备和叠压供水设备中小流量泵启停点的确定,重点剖析气压水罐预充压力的合理确定对供水设备运行工况的影响。最后,以某高校住宅小区二次供水系统为研究对象,验证上述理论研究的正确性和优化措施的节能效果。基于“校园节能监管平台”水量数据模块,论述了季节、气温、周末和节假日对居民月用水量和日用水量的影响。确定给水方案,并计算用水量最高日主泵的累计运行耗电量,得出泵组采用全变频控制方式运行较单变频控制节能4.20%,单变频和全变频控制方式下的系统综合效率ηS分别为66.89%和68.42%,且全变频控制相对于单变频控制在设备运行中的节能优势在单变频调速泵的出水量小于单泵高效区最低流量的时段更显着。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6](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徐成军[7](2020)在《立式抽油机模拟样机开发及其节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石油开采量也在不断增大,过去长时间的开采,导致油层下降,油田中的油井类型已经从浅井逐渐向深井开采转变,石油开采难度大大增加,开采过程中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这使得人们对深井开采过程中的节能问题越来越关注。课题组根据项目要求,对立式抽油机的节能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立式抽油机节能方案,并开发了一套立式抽油机模拟样机。本文阐述了该节能理论的整体方案,并根据理论要求设计了模拟样机,通过理论计算分析,对样机的模拟效果进行论证,最后经过相关试验,分析了节能方案在模拟样机上的节能效果。本文具体开展的工作如下:对立式抽油机的发展背景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说明,介绍了立式抽油机的发展过程和主要类型,以及在立式抽油机上主要采用的节能技术,对未来抽油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归纳。在了解了立式抽油机主要概况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立式抽油机的大能耗问题,提出了一种立式抽油机的节能方案,该方案对立式抽油机的工作原理和流程进行说明,基于Matlab/Simulink构建电机的数学模型,并结合PID调节提出变频调速节能控制机理,对立式抽油机的配重平衡进行理论优化。设计立式抽油机模拟样机,对立式抽油机节能方案进行试验验证,从机械设计、电气硬件设计、软件设计三个方面对立式抽油机模拟样机进行了概述,设计了退让装置,模拟修井过程中的退让流程,使用ANSYS Workbench仿真了退让装置在施加载荷后的微小位移情况,分析退让机构在实际工作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立式抽油机模拟样机上进行相关试验,通过试验对立式抽油机模拟样机运行过程中的能耗数据进行采集,比较分析了立式抽油机模拟样机在运行过程中消耗的能量,结合配重平衡优化方法,验证了立式抽油机节能方案的可行性。
潘森宝[8](2019)在《电解铝厂净化系统10kV排烟风机变频改造研究和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处于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的中国,特别对电力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电力供给压力日益增大。环境压力加大,我国能源发展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电解铝作为典型的高耗能行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开展节能降耗工作。近年来,高压大功率变频器是电力电子行业的研究热点,并在矿山、冶金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高压变频器以良好的调速性能和较高的效率得到了广大客户的认可。本文结合电解铝厂目前运行状况,深入研究了交流调速的几种方案,并对变频技术应用的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分析对比多种变频技术方案的基础上,选定来宾银海铝业有限责任公司电解铝烟气净化排烟风机,通过研制10kV等级的排烟风机电动机变频调速技术,并在生产实践中对该公司电解铝烟气净化风机变频改造项目进行了试验,充分验证了电解铝企业进行高压变频技术改造的必要性,为该公司继续深化改造提供了宝贵经验。
杨振[9](2019)在《黄玉川煤矿皮带智能管理调速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能源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制约,国家对于煤炭的需求量一直在下降。在这种煤炭市场不好的情况之下,煤炭企业要想寻求发展并获得经济效益,那么通过节能降耗来降低生产成本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带式输送机在实际生产中,经常会维持较高的运行速度,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很多问题,如增加了设备的机械损耗、浪费大量电能,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本文以黄玉川煤矿的主运输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皮带输送系统的自动化完善度低、设备与设备之间互不影响、信息共享能力差以及传统方式能耗高等问题,对其原有控制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了一套基于机器视觉的节能调速系统以及主运输系统智能管理平台。本文首先对带式输送机的内部结构进行了简要介绍。通过对带式输送机进心力学分析,可以得到其运行过程中的受力情况,从而研究了其能耗关系,然后对带式输送机的相关节能性能进行了分析,为提高输送机运行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结合黄玉川煤矿中带式输送机的实际运行情况,同时利用智能机器视觉分析设备,结合现有系统对其控制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形成一个智能化、多功能、全天候的动态安全智能闭环节电系统。优化后的系统可以做到调速节能功能以及输送机撕裂(纵撕保护)和物料堆积智能检测(堆煤保护),实现了对带式输送机自动调速的同时,将各种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节能降耗、减人提效的目的。最后针对黄玉川煤矿现有运行条件设计了智能控制系统管理平台,管理平台主要包括节能调速控制系统和主运输智能管理平台这两大部分。该管理系统将主运输系统多个相关子信息系统统一接入、进行数据融合,实现对复杂生产系统的智能管理。平台综合保护传感器、智能分析摄像头等源数据进行统一接入、实现多子系统数据深度融合,提高数据使用效率,真正做到了一体化、智能化。经黄玉川煤矿实际使用,节能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好,达到了设计要求。
郑伟卫[10](2019)在《主井提升机双独立电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主井提升系统承担着矿井原煤的提升任务,是矿井的咽喉要道,是制约矿井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先进的提升机电控系统一直都是衡量煤矿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电动机变频调速技术已在矿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能源日益紧缺的今天,节能降耗已为全社会所共认,变频调速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中节能降耗的有力手段。变频调速技术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理论等的有机结合,其优点有调速范围宽、精度高、响应快、功率因数高、操作使用方便、节能显着等。本文针对城郊煤矿主井提升机电控系统存在的控制系统复杂、功率因数低、发热严重、元器件老化、故障率高、系统故障诊断能力差等问题,分析了功率变换器的研究现状,对二极管箝位型三电平功率变换器和交-交变换器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三电平PWM整流器定频直接功率控制、双绕组同步电机矢量控制、三电平变频器智能故障诊断与保护单元、矿井提升机非线性悬停控制器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构建了双独立电控的思路,即采用“交流双绕组同步电机、双三电平交-直-交变频器、数字DSP调节控制、PLC网络控制、上位机诊断和监控、工业以太网互联”的模式,替代ABB交-交变频调速系统。本文基于自动化、信息化、电力电子等技术,对双独立电控主回路进行了选型计算,设计了总体技术方案,安装应用两套同型号的双三电平变频调速系统、两套闸控系统、两套信号系统以及相应的传感器。其中双三电平变频调速系统主要包括交流双绕组同步电机、双三电平交-直-交变频器、数字DSP调节控制、PLC网络控制、上位机诊断和监控、工业以太网互联等模块,主要设备包括高压柜、低压柜、变压器、调节柜、PLC控制柜、变频柜、励磁柜、操作台、上位机等;对电控系统进行了出厂试验及现场调试运行,进行了各工况试验;对主井提升系统进行了应用效果和效益分析;对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主井提升机两套系统互为备用、相互冗余,任何一套电控系统出现故障后,可在5分钟内完成切换,有效减少了主井提升系统的影响时间。双独立电控自投入运行以来,提升系统运行平稳、保护齐全可靠、故障诊断能力强、速度曲线行程跟踪准确、电网谐波低、功率因数高、故障率低、震动小、噪音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该论文有图76幅,表18个,参考文献85篇。
二、应用变频调速技术节能降耗成果显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变频调速技术节能降耗成果显着(论文提纲范文)
(1)矿用胶带输送机永磁驱动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煤矿带式输送机的技术现状 |
1.2.1 带式输送机传动系统结构 |
1.2.2 带式输送机驱动电机 |
1.2.3 煤矿带式输送机的驱动方式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2 煤矿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改造方案分析 |
2.1 山寨煤矿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分析 |
2.1.1 工作原理及机械结构 |
2.1.2 CST系统性能分析 |
2.1.3 存在问题 |
2.2 改造方案对比分析 |
2.2.1 传动结构分析 |
2.2.2 驱动电动机分析 |
2.2.3 调速方式分析 |
2.2.4 冷却系统分析 |
2.3 改造系统构建目标 |
2.4 本章小结 |
3 煤矿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3.1 永磁同步电动机DTC控制原理 |
3.1.1 PMSM数学模型 |
3.1.2 DTC控制原理 |
3.2 S形速度曲线建模及实现 |
3.2.1 皮带柔性调速需求 |
3.2.2 速度曲线规划 |
3.2.3 皮带调速特点及速度曲线参数定义 |
3.2.4 速度曲线模型 |
3.3 多机功率平衡实现 |
3.3.1 带式输送机功率不平衡发生原因 |
3.3.2 多电动机实现功率平衡方法 |
3.3.3 主从式转速环功率平衡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4 山寨煤矿带式输送机驱动改造设计 |
4.1 驱动系统主要设备计算与选型 |
4.1.1 现场工况条件 |
4.1.2 永磁同步电动机计算与选型 |
4.1.3 变频器计算与选型 |
4.1.4 循环水冷冷却装置选型 |
4.1.5 电控系统设计 |
4.2 本章小结 |
5 运行情况与节能效果分析 |
5.1 系统运行情况 |
5.2 系统节能效果 |
5.2.1 节电数据统计与核算 |
5.2.2 年节电量与收益分析 |
5.2.3 其它经济收益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襄汾北支线提水泵站节能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供水系统稳态运行数学模型 |
2.1 水泵基本概念 |
2.1.1 水泵装置 |
2.1.2 水泵效率 |
2.1.3 机组效率 |
2.1.4 装置效率 |
2.2 确定水泵工作点数学模型 |
2.2.1 基本性能曲线 |
2.2.2 管路损失曲线 |
2.2.3 管路特性曲线 |
2.2.4 水泵工作点确定方法 |
2.3 泵站工作点调节方法及能耗比较 |
2.3.1 调节方式概述 |
2.3.2 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
2.3.3 改变水泵性能曲线 |
2.3.4 各种调节方法能耗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供水系统优化运行方式研究 |
3.1 泵站优化运行准则 |
3.2 确立目标函数 |
3.2.1 系统效率最高 |
3.2.2 耗电量最小 |
3.2.3 运行费用最低 |
3.3 变频调速节能理论 |
3.3.1 水泵变频调速原理 |
3.3.2 变频调速相对节能率计算 |
3.3.3 水泵变频最佳调速范围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供水工程经济及安全运行决策支持系统开发 |
4.1 系统开发概况 |
4.1.1 系统开发语言及数据库 |
4.1.2 系统结构及功能 |
4.1.3 系统主要流程图 |
4.2 供水工程优化调节子系统 |
4.2.1 供水工程优化调节子系统模块程序图 |
4.2.2 稳态系统模块 |
4.2.3 变速及变径调节系统模块 |
4.3 系统数据库备份与还原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泵站现场测试 |
5.1 泵站现场测试的意义与任务 |
5.1.1 目的与意义 |
5.1.2 测试任务 |
5.2 泵站现场测试的测试条件 |
5.2.1 机组处于正常状态 |
5.2.2 测试仪器 |
5.2.3 测试工况 |
5.2.4 参数换算 |
5.3 泵站主要运行参数测定与评价方法 |
5.3.1 水泵流量 |
5.3.2 水泵扬程 |
5.3.3 功率测量 |
5.3.4 转速测定 |
5.3.5 其他参数测定 |
5.3.6 效率计算 |
5.4 泵站现场测试的测定标准 |
5.4.1 随机不确定度 |
5.4.2 合成不确定度 |
5.4.3 扩展不确定度 |
5.4.4 相对不确定度 |
5.4.5 不确定度评定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襄汾北支线提水泵站能耗分析 |
6.1 项目概况 |
6.1.1 泵站设计参数 |
6.1.2 泵站工程特性参数 |
6.2 泵站运行稳态特性分析 |
6.2.1 水头损失计算结果 |
6.2.2 稳态计算结果 |
6.3 泵站运行安全校核 |
6.3.1 计算工况及标准 |
6.3.2 泵后无防护措施水力过渡过程计算 |
6.3.3 蝶阀与空气阀联合防护水力过渡过程计算 |
6.4 泵站现场测试 |
6.4.1 测试仪器方法及使用仪器 |
6.4.2 测试过程说明与结果 |
6.4.3 泵站现场测试结论 |
6.4.4 泵站能耗评价 |
6.5 泵站关键问题研究 |
6.5.1 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
6.5.2 水泵装置效率偏低原因分析 |
6.6 泵站节能优化措施 |
6.6.1 模型平台优化 |
6.6.2 增设变频调速装置 |
6.6.3 电机运行节能 |
6.6.4 虚拟仪器技术 |
6.7 节能配水方案确定 |
6.7.1 合理确定配水计划表 |
6.7.2 确定合适的配水方案 |
6.8 水泵装置节能技术导则 |
6.9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3)常规抽油系统变频调速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抽油机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抽油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3 变频调速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4 抽油系统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常规抽油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
2.1 常规抽油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 游梁式抽油机运动学分析 |
2.2.1 抽油机四连杆机构几何关系 |
2.2.2 抽油机悬点运动规律 |
2.2.3 抽油系统运动学 |
2.3 抽油系统动力学分析 |
2.3.1 悬点载荷计算 |
2.3.2 悬点动载荷 |
2.3.3 摩擦载荷 |
2.3.4 悬点最大和最小载荷 |
2.4 抽油机平衡、扭矩及功率分析 |
2.4.1 抽油机平衡分析 |
2.4.2 抽油机扭矩分析 |
2.4.3 电动机功率分析 |
2.5 仿真结果 |
2.5.1 运动学实例分析 |
2.5.2 动力学实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抽油系统变频调速方法 |
3.1 三相异步电动机 |
3.1.1 三相异步电动机工作原理 |
3.1.2 异步电动机三相动态的数学模型 |
3.1.3 异步电动机调速方法 |
3.2 变频调速 |
3.2.1 变频调速基本原理 |
3.2.2 变频调速对电机参数的影响 |
3.2.3 变频调速对曲柄轴等效驱动力矩的影响 |
3.3 抽油系统变频控制仿真模型 |
3.3.1 抽油系统等效模型建立 |
3.3.2 变频调速环节仿真模型建立 |
3.3.3 三相异步电机数学模型 |
3.3.4 变频器仿真 |
3.4 抽油系统变频控制条件 |
3.4.1 抽油系统闭环控制原理 |
3.4.2 抽油系统边界条件 |
3.5 变频调速节能技术 |
3.5.1 电机节能存在问题 |
3.5.2 变频调速技术节能的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频调速仿真 |
4.1 电机变频调速仿真 |
4.1.1 矢量控制 |
4.1.2 直接转矩控制 |
4.1.3 变压变频控制 |
4.1.4 转差率控制 |
4.2 PID控制原理 |
4.2.1 模糊控制 |
4.2.2 模糊PID控制 |
4.2.3 PID控制 |
4.2.4 抽油机变频控制系统仿真 |
4.3 冲次对抽油机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常规抽油系统变频调速控制方法分析 |
5.1 异步电机启动仿真 |
5.1.1 异步电机零负载启动 |
5.1.2 异步电机带负载启动 |
5.2 变频调速仿真结果 |
5.2.1 矢量控制仿真结果 |
5.2.2 直接转矩仿控制真结果 |
5.2.3 变压变频控制仿真结果 |
5.2.4 转差率控制仿真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开展的工作 |
6.2 结论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机泵能效在线监测评价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机泵监测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机泵节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2 课题技术路线、结构以及实验设备工艺介绍 |
2.1 课题技术路线 |
2.1.1 监测软件系统技术路线 |
2.1.2 机泵组优化控制技术路线 |
2.2 系统结构 |
2.3 实验设备工艺介绍 |
2.3.1 实验工艺简述 |
2.3.2 实验设备参数 |
3 机泵能效在线监测评价软件系统设计 |
3.1 软件需求分析 |
3.2 开发工具介绍 |
3.3 整体设计结构 |
3.3.1 MVC设计模式 |
3.3.2 功能层次结构 |
3.4 功能模块设计 |
3.4.1 通讯模块设计 |
3.4.2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3.4.3 数据库模块设计 |
3.4.4 界面模块设计 |
4 并联机泵组变频节能控制方法研究 |
4.1 并联机泵组的运行特性 |
4.1.1 离心泵的基本特性 |
4.1.2 机泵变频的原理和特性变化 |
4.1.3 并联机泵的运行特性 |
4.2 并联机泵组的优化问题 |
4.2.1 并联机泵组优化问题阐述 |
4.2.2 目标函数 |
4.2.3 约束条件 |
4.3 基于遗传算法的机泵节能技术研究 |
4.3.1 适应度函数 |
4.3.2 编码方式 |
4.3.3 遗传算子 |
4.3.4 算法流程 |
5 系统运行测试和实验验证 |
5.1 软件系统测试 |
5.1.1 实时监测功能测试 |
5.1.2 实时控制功能测试 |
5.1.3 能效计算评价和时序图显示测试 |
5.1.4 数据库测试 |
5.1.5 报表功能测试 |
5.1.6 优化调度功能测试 |
5.2 变频控制算法测试 |
5.2.1 机泵特性曲线求解 |
5.2.2 优化调度算法测试 |
5.2.3 优化调度算法与常规PID算法对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二次供水系统运行优化及能效水平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二次供水系统节能优化研究进展 |
1.2.1 供水方式与系统竖向分区研究进展 |
1.2.2 设备选型优化与控制优化研究进展 |
1.2.3 系统能效及节能新技术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二次供水设备相关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变频调速供水设备 |
2.2.1 变频调速供水设备的分类 |
2.2.2 单变频恒压供水设备调速泵出水量 |
2.2.3 全变频恒压供水设备调速泵出水量 |
2.3 叠压供水设备 |
2.3.1 叠压供水相关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 |
2.3.2 叠压供水的应用条件及设备的分类 |
2.3.3 叠压供水设备的主要组成部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能效及设备运行能耗研究 |
3.1 引言 |
3.2 系统综合效率与单位供水能耗 |
3.2.1 变频器效率 |
3.2.2 电动机效率 |
3.2.3 水泵效率 |
3.2.4 供水管路效率 |
3.2.5 系统综合效率 |
3.2.6 单位供水能耗 |
3.3 二次供水系统实际能效水平调研 |
3.3.1 所调研各泵房概况 |
3.3.2 设计秒流量与实际配泵流量 |
3.3.3 实际工程能效水平 |
3.4 泵组累计运行能耗数解法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供水设备运行优化研究 |
4.1 引言 |
4.2 同型号并联泵组节能运行必要条件 |
4.2.1 理论分析 |
4.2.2 算例验证 |
4.3 全变频恒压供水设备的节能优势 |
4.4 全变频恒压供水设备节能运行前提 |
4.4.1 水泵特性曲线分析 |
4.4.2 水泵性能样本分析及验证 |
4.5 小流量时段的供水问题 |
4.5.1 小流量泵启停点 |
4.5.2 气压水罐容积及预充压力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居民用水规律及供水系统节能优化 |
5.1 小区概况 |
5.2 居民实际用水规律 |
5.2.1 季节和气温对居民用水规律的影响 |
5.2.2 周末和节假日对居民用水规律的影响 |
5.2.3 小时用水量变化规律 |
5.3 给水方案及泵组调度情况 |
5.4 主泵累计运行能耗及系统综合效率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7)立式抽油机模拟样机开发及其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游梁式抽油机的发展 |
1.2.2 立式抽油机的发展 |
1.2.3 节能控制器的发展 |
1.3 抽油机的发展趋势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立式抽油机节能方案理论分析 |
2.1 概述 |
2.2 立式抽油机模拟样机运行机理 |
2.2.1 立式抽油机工作原理 |
2.2.2 模拟样机工作原理 |
2.3 带PID的变频节能控制机理 |
2.3.1 模拟样机控制系统框架 |
2.3.2 三相异步电动机建模与仿真 |
2.3.3 PID变频节能控制机理 |
2.4 配重质量与装机功率适配优化 |
2.5 本章小结 |
3 立式抽油机模拟样机设计 |
3.1 概述 |
3.2 模拟样机结构设计 |
3.3 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 |
3.3.1 ANSYS Workbench软件介绍 |
3.3.2 模拟样机有限元建模 |
3.3.3 仿真分析 |
3.4 电气硬件设计 |
3.5 基于TIA的软件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立式抽油机模拟样机试验研究 |
4.1 概述 |
4.2 带PID变频节能机理试验 |
4.2.1 系统直接控制 |
4.2.2 带PID调节过程 |
4.2.3 比较分析 |
4.3 配重平衡优化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8)电解铝厂净化系统10kV排烟风机变频改造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我国的能源状况介绍 |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变频器的发展历程 |
1.4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 |
1.5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电解铝厂风机状况及风机节能原理 |
2.1 排烟风机在电解铝厂中的作用 |
2.2 离心式风机的工作原理 |
2.3 离心式风机的基本特性 |
2.4 管网的风阻特性 |
2.5 风机的比例定律 |
2.6 风机的节能方法和节能原理 |
2.6.1 风机在工作过程中的功耗情况 |
2.6.2 风机的主要节能方法 |
2.6.3 风机变速节能的原理 |
2.6.4 采用变频调速的功率计算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异步电动机调速及变频调速系统 |
3.1 异步电动机调速概述 |
3.2 变极调速 |
3.3 改变转差率调速 |
3.3.1 定子调压调速 |
3.3.2 转子串电阻调速 |
3.3.3 转子附加电动势调速 |
3.4 变频调速 |
3.5 几种方法的比较总结 |
3.6 变频调速系统 |
3.6.1 变频器技术工作原理及分类 |
3.6.2 变频器的节能原理 |
3.6.3 变频器的选择 |
3.7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排烟风机变频改造方案的选定 |
4.1 改造前排烟风机的运行情况 |
4.2 改造的必要性 |
4.3 变频调速面临的问题 |
4.4 高压变频调速改造方案 |
4.5 变频器的构成与功能 |
4.5.1 交-直-交变频器 |
4.5.2 HIVERT系列高压变频器 |
4.6 PWM控制策略 |
4.7 高压变频器高次谐波防治 |
4.8 电解铝厂排烟风机变频调速应注意的问题 |
4.9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变频调速技术在排烟风机变频改造中的应用 |
5.1 变频改造设计方案 |
5.1.1 系统主回路设计 |
5.1.2 变频器配电室选择 |
5.1.3 变频器与现场系统控制连接方式的选择 |
5.1.4 控制方式的选择 |
5.1.5 变频器的保护功能 |
5.1.6 运行方式 |
5.2 选用合同能源管理EMC模式 |
5.3 直接节能效益分析 |
5.4 间接效益分析 |
5.5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黄玉川煤矿皮带智能管理调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带式输送机的发展现状 |
1.2.1 大型皮带机使用情况 |
1.2.2 带式输送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带式输送机节能技术研究现状 |
1.3 黄玉川主运输系统简介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 |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带式输送机的节能理论分析 |
2.1 带式输送机的结构组成 |
2.2 带式输送机的力学分析 |
2.3 带式输送机节能理论分析 |
2.3.1 带式输送机功率计算 |
2.3.2 带式输送机的皮带填充率 |
2.4 章节小结 |
3 带式输送机控制系统优化设计 |
3.1 应用于皮带机驱动电机的低功耗技术 |
3.2 带式输送机中的变频调速技术 |
3.3 基于机器视觉的节能调速技术 |
3.4 带式输送机组的节能调速控制 |
3.4.1 节能调速系统功能 |
3.4.2 节能调速系统的结构 |
3.4.3 煤量检测原理 |
3.4.4 节能调速控制原理 |
3.5 带式输送机物料堆积智能检测 |
3.5.1 堆煤传感器的分类 |
3.5.2 基于机器视觉的物料堆积智能检测 |
3.5.3 物料堆积检测设备安装 |
3.6 带式输送机撕裂检测 |
3.7 带式输送机控制系统实现方式 |
3.8 本章小结 |
4 节能调速系统及主运输智能管理平台 |
4.1 节能调速控制系统 |
4.1.1 煤量识别界面 |
4.1.2 控制系统平台功能 |
4.2 主运输智能管理平台 |
4.2.1 智能管理平台主要功能 |
4.2.2 智能管理平台界面显示 |
4.3 系统改造后节能效果分析 |
4.4 本章总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论文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主井提升机双独立电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本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2 主井提升系统概况及双独立电控总体思路 |
2.1 主井提升系统概况 |
2.2 依据的标准 |
2.3 双三电平变频调速功能概述 |
2.4 双三电平四象限高压变频器工作原理 |
2.5 双三电平变频器功率回路结构设计 |
2.6 三电平变频器优化控制策略 |
2.7 双独立电控思路 |
2.8 本章小结 |
3 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案 |
3.1 NPC三电平变频器损耗分析 |
3.2 多CPU多总线协同工作控制器研制 |
3.3 变频器系统优化设计 |
3.4 三电平PWM整流器定频直接功率控制 |
3.5 双绕组同步电机矢量控制 |
3.6 三电平变频器智能故障诊断与保护单元 |
3.7 矿井提升机非线性悬停控制器 |
3.8 本章小结 |
4 双独立电控主回路选型计算及实施方案 |
4.1 主回路选型计算 |
4.2 总体设计方案 |
4.3 实施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5 出厂试验及现场调试运行 |
5.1 出厂试验 |
5.2 现场调试运行 |
5.3 本章小结 |
6 应用效果及效益分析 |
6.1 应用效果 |
6.2 效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应用变频调速技术节能降耗成果显着(论文参考文献)
- [1]矿用胶带输送机永磁驱动系统研究与应用[D]. 魏晓.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2]襄汾北支线提水泵站节能运行研究[D]. 张少华.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常规抽油系统变频调速控制方法研究[D]. 郭桐桐.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4]机泵能效在线监测评价系统设计[D]. 王琛.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二次供水系统运行优化及能效水平提升研究[D]. 张凯. 长安大学, 2020(06)
-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7]立式抽油机模拟样机开发及其节能研究[D]. 徐成军. 浙江大学, 2020(06)
- [8]电解铝厂净化系统10kV排烟风机变频改造研究和应用[D]. 潘森宝. 广西大学, 2019(06)
- [9]黄玉川煤矿皮带智能管理调速系统研究[D]. 杨振.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10]主井提升机双独立电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郑伟卫.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