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愿更多名师走上讲台(论文文献综述)
辛偲[1](2021)在《高校教学名师专业素养及其生成路径研究 ——基于国家级教学名师文本材料的分析》文中认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教师是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是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高校教学名师是高校优秀教师队伍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专业成长经验是宝贵的教育财富,研究高校教学名师这一群体,发掘和总结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对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培育和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研究选择了70位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解读他们的文本材料,构建高校教学名师的专业素养结构及其生成路径,探究高校教学名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及成长规律,以期为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可借鉴的启示和经验。本研究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对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展开介绍并作出述评。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本研究涉及到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学学术理论、成人学习理论和反思性实践理论。第三部分为研究的设计与实施,明确了本研究的研究样本,并对高校教学名师的性别、地域、教龄、学科、学历、行政职务、海外经历和发表论文等个人背景信息作出量化的分析和讨论。第四部分为高校教学名师专业素养结构分析及其生成路径分析,得出高校教学名师专业素养体现在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师德风范四个方面;高校教学名师专业素养的生成路径归纳为终身学习、教改研究、教研互动和实践反思。第五部分为影响高校教学名师专业素养生成的因素分析,得出内因和外因共同促进高校教学名师的专业成长。内部因素既包括坚定的信念、真诚的爱心、执着的品质,也包括勇于创新、管理自我、勤于实践的行为特征;外部因素包括国家政策的导向和支撑、学校的支持和培养、关键他人的影响和帮助以及学生的反馈和激励。第六部分为结论与讨论,分析讨论了名师成长过程中具有的长期性、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的特性以及具有的“马太效应”、复杂性规律、“共生效应”规律。第七部分介绍了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启示与建议,指出教师个人要树立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注重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高校应完善教学的运行机制、规范教师管理制度和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政府应健全和落实相关教育政策、保障青年教师的待遇水平和引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韩颖歌[2](2021)在《小学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教育叙事研究 ——以E小学Z老师为研究个案》文中研究说明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境中,通过对自身实践经验的反思和总结,提炼出来的可以发挥实际教育效力的,并逐渐积累而成并运用于教育教学的知识。实践性知识对教师的教学起着实质性的主导作用,而且具有动态性和情境的不确定性。关注和重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是新课改的客观要求,也充分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本研究基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已有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扎根于研究现场,以一位优秀小学教师Z老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Z老师真实的日常教学情境,运用访谈法、观察法等方式搜集并记录内隐于Z老师教学行为背后的实践性知识,并以教育叙事的形式呈现,以此折射出Z老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来源及更新路径等,以期为其他一线教师提供有益借鉴。本文由绪论、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个案分析、Z老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启示等三部分构成。首先,进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文献梳理并整理实践性知识内容构成的理论依据,为本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其次,以Z老师职业发展阶段为节点,采用教育叙事的方式呈现Z老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并从职前和职后两个维度探寻Z老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来源,入职前包括家庭生活环境、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和师范学习经历,入职后包括行动中反思、同事间学习共同体和教师的在职培训。接下来探析Z老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更新路径,包括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反思教学实践经验和构建学习共同体。最后,通过对Z老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研究过程,给予其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若干启示。通过对Z老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历程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教师个体对生活史的梳理有助于追溯以日常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历史;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进行的审视和分析的反思性实践教学有助于教师教学的改进和创新,从而丰富其实践性知识;在职教师的培训采用以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形式的参与式培训更能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教师需注重同事间生活史、教学经验的分享和互动,形成教师间良性的对话关系更有利于实践性知识的更新和优化。
冉詹詹[3](2021)在《小学语文名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以H老师为例》文中提出名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先进群体,不仅优秀地践行了教书育人的使命,而且还能够对教师队伍的发展进行指导和引领。名师的专业发展是在各样自然环境下根据自身的不断努力进步、反复实践、逐步完善自身、竭力完成自我目标的过程。探索名师成长的过程,便是可以让普通老师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并可以收获到名师发展途径的全过程。本研究选择观山湖区H小学的语文教师H老师作为研究的对象,对H老师的教师专业发展经历和教育教学生涯故事进行叙事剖析,进而解读H老师是如何从一位普普通通的语文老师发展为小学语文名师的专业发机制,本研究通过叙事研究的方法来对小学语文名师H老师的专业发展之路进行解读,希望对新手教师们以及普通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所启示并提供参考意义。首先,笔者是以贵阳市观山湖区的小学语文名师H老师为研究目标,本研究主要是以分析H教师专业发展的真实日常生活、真实的故事、及普遍的启示为主要逻辑性线索,然后对海内外关于名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展开了系统性的计量分析和期刊文献分析,对名师专业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为本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撑。其次,根据笔者对H老师的长期观察与访谈,并采用对其进行实物收集等方式,搜集到关于H老师的第一手专业发展的真实资料,之后进一步对收集到的资料同时进行分类分析,这些资料故事构建起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为中小学名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提供现实基础。经过对H老师的故事研究发现,H教师及其专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自身与外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包括关键的转折性事情、国家颁布的教育政策、自身长辈的影响;内部因素:主要是自身的能动性的专业发展意识;坚定不移的教育信念;不懈反思能力。此外,通过围绕H老师的专业发展历程进行叙事分析,笔者得出H老师关于名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即: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教育教学的智慧并以发展为目标;能动的自主发展意识;敬业奉献、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坚守对自身教育的信念。
韩叙[4](2021)在《基于校级名师工作室的青年中学化学教师教研能力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18年1月正式公布实施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是党和国家对教师教育事业做出的顶层设计。《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教师教育,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组织研修活动,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而要完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加强以名师工作室等为代表的学习共同体建设,建立完善新老教师之间的传帮带机制,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教研能力提升培训。在这个政策大背景下,全国掀起一股创建名师工作室的热潮,各地区内有一定综合实力和名师资源的学校纷纷效仿。但在已有研究中,对成功的名师工作室典型的个案研究居多。而在工作室哪些具体措施对青年教师的教研能力真正起效,还尚无针对性的研究。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选取甘肃省白银市一所地方知名高中建立的校级名师工作室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结合的方法进行质性研究。与此同时,本文探究分析了校级名师工作室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形式如何影响对青年教师教研能力的发展,提出了一套完整有效可操作的校级名师工作室运行规范。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三点结论:第一,在各项校级名师工作室已开展的教研活动中,组内常态课观摩和定期集体教研活动、组织青年教师学员参加各级各类优质课比赛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聆听国内一线名师讲座,这三项活动的开展是最有利于青年教师教研能力发展的措施。第二,一个有效运转的校级名师工作室对青年教师教研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名师在课题研究上有好项目供青年教师协助开展调查研究,培养了教育科研的创新能力;名师在优质课评比上有好课例供青年教师模仿学习,筑牢了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名师在师德引领上有典型事迹和榜样力量供青年教师领悟感受,树立了师德师风的优秀典范。第三,校级名师工作室的本质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为青年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了统一的交互平台,分别是资源高度共享平台、知识深入交流平台以及教学持续创新平台。通过这个统一的交互平台,真正实现了青年化学教师与名师的互学互鉴,并最终促进青年化学教师教研能力的快速成长。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和校级名师工作室运行中暴露出的例如学员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高水平培训和高质量教研成果少、学员工作量核算和量化奖励等问题,本文对已经开展名师工作室的学校提出具体实施建议和解决办法。
张小敏[5](2021)在《高校教学卓越型教师教学专业化成长的叙事研究 ——以S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赵雪琴[6](2021)在《名师成长及影响的个案研究 ——以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姚嗣芳老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名师是从普通教师队伍中脱颖而出的优秀教师,拥有出类拔萃的个性品质,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名师的素质影响教育质量,是高质量教育的基础。研究名师成长及其影响因素,提供名师成长的经验、路径对于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意义重大。本研究以四川省特级教师姚嗣芳老师为个案,以个案研究的窗口理论、内外因素论、教学做合一和终身学习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法、个案研究法和访谈观察法对名师成长经历进行考察,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影响名师成长的因素,并发现与探讨名师影响的发挥途径和作用。在姚嗣芳老师身上看到了名师成长的如下特点:首先,名师成长受多种因素影响;第二,名师拥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并付诸实践;第三,名师成长要经历从艺、悟道到创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贯穿着教学做合一;第四,名师成长是“切磋琢磨、涵育熏陶、终身学习”的过程;最后,名师成长依赖于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姚嗣芳老师身上看名师影响发挥方面有如下发现:第一,名师发挥影响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第二,名师影响的发挥对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三,学校和社会应积极为名师影响的发挥创设条件。个人在研究中的收获和启示:阅读、实践、坚守三足鼎立,广泛读书,敢于实践,注重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发展自己;持续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坚定教育信念,积极反思,设置目标;最后,以课为本,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彰显教育风格。
曾显兰[7](2020)在《小学教学名师成长路径的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作为教育现代化的中坚力量,担负着推动教育向前发展的重任。而名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先进群体,不仅很好地践行了教书育人的使命,而且对其他普通教师具有辐射效应、榜样效应、激励效应,能够对教师队伍的发展进行指导和引领。名师成长是在既定的环境下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平台和资源来不断完善自己,努力完成目标的过程。探寻名师成长的过程,就是让普通教师能够看得见、学得到名师成长路径方式的过程。本文主要以云南省昆明市三位春城名师为研究对象,对名师成长的过程进行探究,分析名师成长的阶段、影响因素,总结名师成长的路径。本研究力求探寻名师成长路径,助力教师发展和教育进步。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来对名师成长路径进行分析总结。第一部分:绪论。针对选题缘由、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分析总结了以往关于名师成长的研究结论。第二部分:名师成长阶段叙事。主要通过访谈方法了解三位名师的成长故事,结合教师生涯发展循环理论和教师生涯发阶段模式,针对三位老师成长经历的分析总结,将他们的成长阶段分为了职前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设阶和成长阶段、生涯稳定和停滞阶段、更新生涯阶段五个阶段。每个阶段,三位老师在相同的进程中做着不同的事,遇见不同的人,却都成就了自己。第三部分:名师成长影响因素分析。结合名师成长阶段内容,总结影响名师成长因素。一是外在因素,包括政策支持、重要他人支持、学校环境支持、家庭环境支持;二是内在因素,主要有名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教育情怀、教学积淀、坚持的品质;最后是基于外因和内因的特点从性别因素分析影响名师成长的原因。第四部分:总结名师成长的路径。通过对名师成长阶段和影响因素的探究,提出促进名师成长的路径,无论是政策资源和平台,学校领导和环境,还是教师个人的思想意识,都是名师成长中的铺路石。要成为名师,机会与能力,都不可或缺。
余云露[8](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王素彦[9](2020)在《中学数学名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 ——以蔡玉书老师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学数学名师专业发展研究作为构成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重要部分,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推进青年教师的发展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了中学数学正高级教师蔡玉书老师作为数学名师研究对象,进行数学名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旨在探索影响蔡玉书老师名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总结可以借鉴的经验,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参考或启示.本文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包涵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和案例研究法.首先基于研究问题进行相关的文献检索,梳理已有研究结果.其次笔者利用见习之便,通过近距离观察,了解蔡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科研和竞赛等工作.然后围绕研究问题制定访谈提纲,通过对蔡老师的访谈深入了解蔡老师名师专业发展之路.最后对以上所有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总结蔡老师的名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和可借鉴的经验.本研究的结论如下:(1)影响数学名师蔡玉书老师专业发展主要有四个因素:①具有崇高的教育理念;②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高超的教学能力和独特的教学特色;③具有坚定的科研信念;④坚持对“第二课堂”的积极引导.(2)对青年教师有三点启示:①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和教学观;②学会科研、合理科研;③利用和肯定数学竞赛的教育价值.
李红清[10](2020)在《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专业生活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为实现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势在必行。站在时代转型、社会转型、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教师被赋予新的使命,教师专业生活被给予新的期待,在接受新使命的同时,教师当下的专业生活境况如何,越来越引起学者关注。特级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自觉提高、自我更新的过程,是在专业生活中不断奋斗、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过程。本研究采用叙事研究法,选取中学语文特级教师C老师为具体而又典型的研究对象,以实地研究为主,嵌入C老师专业生活,透过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尽可能展现C老师专业生活真实图景。本论文主要由绪论、六章正文和结语等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缘起,对研究目的和价值进行阐述,在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核心概念。正文第一章明确以生活世界理论和“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论作为本研究的立论基础,观照特级教师专业生活过程和意义。第二章阐述了研究者进入研究现场的“准备工作”,实地研究的具体过程以及四项研究原则。第三、四章为论文主体部分,重点对历时态和共时态的特级教师专业生活进行深描和建构,大量诠释了C老师专业生活中的鲜活故事。第五章从特级教师专业生活的主体交往出发,呈现C老师与家人、同行以及社会公众的互动情境。第六章旨在探讨C老师品质专业生活的关键因素,从而为普通教师专业生活提供借鉴机理:引发普通教师在专业生活中增强自主专业发展意识,将专业生活的目标与过程相结合,提升专业生活实践中的理论意识,挖掘普通日常生活的教育因子,实现专业生活理性与感性相统一,追求品质而体面的专业生活。研究最后通过回顾C老师专业生活的研究历程,对整个研究进行反思。
二、愿更多名师走上讲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愿更多名师走上讲台(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教学名师专业素养及其生成路径研究 ——基于国家级教学名师文本材料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国家对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视 |
2.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高校教学名师引领 |
3.我国对高校教学名师的研究有待加强 |
4.基于导师课题的研究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3.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内容分析法 |
3.扎根理论 |
4.归纳分析法 |
(五)核心概念 |
1.名师 |
2.高校教学名师 |
3.教师专业素养 |
一、理论基础 |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二)教学学术理论 |
(三)成人学习理论 |
(四)反思性实践理论 |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的设计思路 |
(二)确立研究问题 |
(三)选定研究样本 |
(四)确定分析单元 |
(五)建立分析类目与编码 |
(六)数据分析 |
1.性别分布 |
2.地域分布 |
3.教龄分布 |
4.学科分布 |
5.入职学历 |
6.最高学历 |
7.行政职务 |
8.海外经历 |
9.发表论文 |
三、高校教学名师专业素养与生成路径分析 |
(一)高校教学名师专业素养结构分析 |
1.教育理念 |
2.专业知识 |
3.专业能力 |
4.师德风范 |
(二)高校教学名师专业素养的生成路径分析 |
1.终身学习 |
2.坚持教改研究 |
3.科研与教学互动 |
4.自我实践反思 |
四、影响高校教学名师专业素养生成的因素分析 |
(一)内部因素 |
1.人格特质 |
2.行为特质 |
(二)外部因素 |
1.国家政策的导向和支撑 |
2.学校的支持和培养 |
3.关键他人的影响和帮助 |
4.学生的反馈和激励 |
五、结论与讨论 |
(一)高校教学名师专业成长的特性 |
1.长期性 |
2.阶段性 |
3.个体差异性 |
(二)高校教学名师专业成长的规律性 |
1.复杂性规律 |
2.“马太效应”规律 |
3.“共生效应”规律 |
六、对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启示与建议 |
(一)个人层面 |
1.树立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
2.注重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
3.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 |
(二)学校层面 |
1.完善教学运行机制 |
2.规范教师管理制度 |
3.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
(三)政府层面 |
1.健全和落实相关教育政策 |
2.保障青年教师的待遇水平 |
3.引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英文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
致谢 |
(2)小学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教育叙事研究 ——以E小学Z老师为研究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是新课改的客观要求 |
2.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
3.研究者的个人旨趣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史梳理 |
2.国内研究综述 |
3.研究述评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1.知识 |
2.教师知识 |
3.教师实践性知识 |
(六)研究设计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4.研究对象的选取 |
5.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个案分析 |
(一)Z老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
1.准备与入职阶段 |
(1)家族影响,心系教师 |
(2)小学启蒙,结缘语文 |
(3)成绩优异,考取中师 |
(4)一波三折,终成教师 |
(5)入职焦虑,自我否定 |
(6)面对困境,勤学善问 |
2.适应与发展阶段 |
(1)参加课赛,快速成长 |
(2)参与教研,屡获佳绩 |
(3)重视过程,弱化分数 |
(4)不惧生成,关注学生 |
(5)因材施教,唤醒学生 |
3.成熟与稳定阶段 |
(1)风格稳定,适时调整 |
(2)解读课标,融会贯通 |
(3)认真钻研,教法提升 |
(4)对待学生,积极期待 |
(5)班级管理,凸显智慧 |
(6)尊重个体,关注成长 |
(二)他人眼中的Z老师 |
1.同事眼中的Z老师:“该校的一面旗帜” |
2.学生眼中的Z老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
3.家人眼中的Z老师:“家庭工作两不误” |
(三)Z老师实践性知识的来源 |
1.入职前实践性知识的来源 |
(1)家庭生活背景 |
(2)小学语文学习经历 |
(3)师范学习经历 |
2.入职后实践性知识的来源 |
(1)行动中反思 |
(2)同事间学习共同体 |
(3)教师在职培训 |
(四)Z老师实践性知识的更新路径 |
1.日常教学实践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基础 |
2.反思教学实践经验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关键 |
3.构建学习共同体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重要举措 |
三、Z老师实践性知识形成与发展的启示 |
(一)梳理个人生活史有助于追溯教师的教育特点 |
(二)反思性实践教学有助于树立教师的自觉意识 |
(三)采用参与式培训有助于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 |
(四)加强教师间合作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Z老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访谈提纲(第一次) |
附录 2:Z老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访谈提纲(第二次) |
附录 3: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4 |
附录 5:田野观察日记节选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小学语文名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以H老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社会呼唤教育,国家政策重视名师发展 |
2.语文名师荟萃,引领教师成长 |
3.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小学语文名师的青睐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1.名师 |
2.语文名师 |
3.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
4.叙事研究 |
(四)文献综述 |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3.国内外名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述评 |
(五)研究设计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研究对象 |
第一章 关于H老师职前专业成长故事及其研究者旁白 |
一、岗前成长故事 |
二、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 |
三、成长的经历过程 |
第二章 对H老师职后名师专业发展故事的分析 |
一、成为语文老师后专业成长的特征 |
二、成为优秀教师的专业发展解读 |
三、成为语文“名师”的专业发展解读 |
第三章 影响H老师语文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
一、内部因素 |
二、外部因素 |
第四章 H老师故事对小学语文名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
(一)钟爱语文事业、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
(二)强烈的自主发展意识植于课堂 |
(三)教师职业道德是实现名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基石 |
(四)坚守对教育的信念 |
(五)不计得失是名师走向未来的根本动力 |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硕博论文类 |
三、期刊类 |
四、外文类 |
五、其他 |
致谢 |
附录 |
(4)基于校级名师工作室的青年中学化学教师教研能力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名师的研究 |
1.2.2 名师作用的研究 |
1.2.3 关于名师工作室的研究 |
1.2.4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1.2.5 研究述评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基本理论概述 |
2.1 核心概念 |
2.1.1 名师工作室 |
2.1.2 教研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学习型组织理论 |
2.2.2 群体动力学理论 |
3 对校级名师工作室内青年化学教师教研能力发展的调查 |
3.1 调查的方法和对象 |
3.1.1 调查方法 |
3.1.2 调查工具 |
3.1.3 调査对象 |
3.2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3.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3.2.2 学员教师加入工作室的方式 |
3.2.3 学员教师加入工作室的动因 |
3.2.4 校级名师工作室的活动情况 |
3.2.5 校级名师工作室开展活动的成效 |
3.2.6 对校级名师工作室的发展需求调查 |
3.3 访谈结果分析 |
3.3.1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访谈结果分析 |
3.3.2 学员访谈结果分析 |
4 化学校级名师工作室的个案研究 |
4.1 组建背景 |
4.2 组成与选拔 |
4.2.1 校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选拔条件 |
4.2.2 校级名师工作室协研员的选拔条件 |
4.2.3 校级名师工作室学员的选拔条件 |
4.3 职责任务 |
4.3.1 培养、培训教师 |
4.3.2 课题研究 |
4.3.3 教学指导 |
4.3.4 成果辐射 |
4.3.5 在线研讨 |
4.4 程序建立 |
4.4.1 确定校级名师主持人 |
4.4.2 选拔学科协研员 |
4.4.3 挂牌运行 |
4.4.4 招收工作室学员 |
4.4.5 资料完善 |
4.5 青年教师三年成长计划 |
4.5.1 交流培训活动 |
4.5.2 课堂教研活动 |
4.5.3 教学实践活动 |
4.6 名师工作室学员的教研能力发展典型个案 |
5 校级名师工作室在青年化学教师教研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
5.1 注重青年化学教师交互平台的构建 |
5.1.1 课例资源共享平台 |
5.1.2 思维智慧互鉴平台 |
5.1.3 教学持续创新平台 |
5.2 名师引领对青年化学教师快速成长的作用 |
5.2.1 树立良好榜样 |
5.2.2 从行动中受益 |
5.2.3 鼓励科研创新 |
6 问题及建议 |
6.1 问题 |
6.1.1 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
6.1.2 活动时间及形式安排不合理 |
6.1.3 关注和培训程度欠缺 |
6.2 建议 |
6.2.1 持续改进工作室运行机制 |
6.2.2 创新活动形式 |
6.2.3 重视教师教研能力提升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校级名师工作室对青年化学教师教研能力发展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深度访谈框架式提纲 |
附录3 **中学名师工作室学员考核表 |
致谢 |
(6)名师成长及影响的个案研究 ——以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姚嗣芳老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教育改革呼唤名师 |
1.1.2 课程改革需要名师 |
1.1.3 学生发展需要名师 |
1.1.4 个人心向与导师意见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3.3 个人意义 |
1.4 相关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2 研究设计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对“名师”概念的界定 |
2.1.2 对“名师成长”的界定 |
2.1.3 对“名师影响”的界定 |
2.1.4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 |
2.1.5 对“个案研究”的界定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窗口理论 |
2.2.2 内外因素论 |
2.2.3 教学做合一 |
2.2.4 终身学习 |
2.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2.3.1 研究方法 |
2.3.2 研究思路 |
2.4 研究对象 |
2.4.1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 |
2.4.2 姚嗣芳老师 |
2.4.3 研究的访谈对象 |
3 名师成长影响因素研究 |
3.1 影响姚嗣芳老师成长的内部因素 |
3.1.1 “最适合当老师” |
3.1.2 “不忘初心,必有轴心” |
3.1.3 “走了研究性变革之路” |
3.2 影响姚嗣芳老师成长的外部因素 |
3.2.1 师范教育:铺好一块基石 |
3.2.2 学校环境:培育一片沃土 |
3.2.3 外部支持:搭建一步台阶 |
4 名师影响发挥的途径和作用 |
4.1 名师影响的发挥途径 |
4.1.1 带教徒弟制度化 |
4.1.2 教育媒体传师魂 |
4.1.3 着书立说论教育 |
4.1.4 示范课堂显风格 |
4.2 名师影响发挥的作用 |
4.2.1 理清教学思路 |
4.2.2 鼓励给足勇气 |
4.2.3 敢于接受挑战 |
5 研究发现与启示 |
5.1 从姚嗣芳老师身上看名师成长 |
5.1.1 名师成长受多种因素影响 |
5.1.2 名师拥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并付诸实践 |
5.1.3 名师成长要经历从艺、悟道到创变的阶段,教学做合一 |
5.1.4 名师成长是“切磋琢磨、涵育熏陶、终身学习”的过程 |
5.1.5 名师成长依赖于良好的外部环境 |
5.2 从姚嗣芳老师身上看名师影响发挥 |
5.2.1 名师影响发挥的途径多样 |
5.2.2 名师影响的发挥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
5.2.3 学校和社会应积极创设条件让名师发挥作用 |
5.3 研究的个人收获与启示 |
5.3.1 阅读、实践、坚守三足鼎立 |
5.3.2 持续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 |
5.3.3 以课堂彰显教学主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访谈提纲 |
附录B:成都市第二届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名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小学教学名师成长路径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
二、教学名师对青年教师的引领效应 |
三、社会对名师的强烈需求 |
四、个人的研究兴趣和条件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对国内外已有研究的评述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名师与教学名师 |
二、春城名师 |
三、成长路径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一、教师生涯发展理论 |
二、终身教育理论 |
第五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六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名师成长发展历程——W、Y、D老师的成长故事 |
第一节 W、Y、D三位名师的基本情况 |
一、W老师 |
二、Y老师 |
三、D老师 |
第二节 W、Y、D三位名师成长阶段经历叙事 |
一、职前阶段 |
二、引导阶段 |
三、能力建设与成长阶段 |
四、生涯稳定和停滞阶段 |
五、更新生涯阶段 |
第三节 W、Y、D三位名师成长的异同 |
一、W、Y、D三位名师成长的相同点 |
二、W、Y、D三位名师成长的不同点 |
第三章 W、Y、D三位名师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环境支持性 |
一、政策因素 |
二、重要他人因素 |
三、学校因素 |
四、家庭因素 |
第二节 自主努力性 |
一、自我发展意识 |
二、教育情怀 |
三、教学积淀 |
四、职业坚持 |
第三节 性别因素 |
第四章 名师成长的路径分析 |
第一节 重视人才政策是名师成长的制度条件 |
一、名师评选制度的实施推动名师产生 |
二、名师工作室是名师成长的资源平台 |
第二节 学校是名师成长的培养基地 |
一、优秀领导 |
二、课堂是名师成长的沃土 |
第三节 思想是名师成长的动力源泉 |
一、坚定的教育理念指引名师成长 |
二、不竭的职业追求让名师化压力为动力 |
三、名师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
1.1.3 个人兴趣指向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1.1 理论意义 |
1.2.1.2 实践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小学教师 |
1.4.2 教师职业困惑 |
1.4.3 叙事研究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思路 |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
2.4.1 访谈法 |
2.4.2 观察法 |
2.4.3 实物收集法 |
2.4.4 文献分析法 |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
2.5.1 研究的伦理 |
2.5.2 研究的效度 |
2.5.3 研究的推广度 |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
5.1 内部影响因素 |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
5.2 外部影响因素 |
5.2.1 社会环境 |
5.2.2 学校因素 |
5.2.3 家庭因素 |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
附录7:图片汇集 |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9)中学数学名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 ——以蔡玉书老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背景 |
1.2 课题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教师专业发展 |
2.1.2 名师教师 |
2.1.3 正高级教师 |
2.1.4 特级教师 |
2.1.5 数学名师——蔡玉书 |
2.2 相关研究现状 |
2.2.1 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2.2.2 名师相关研究现状 |
2.3 小结 |
第3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3.2.1 研究方法 |
3.2.2 研究框架 |
3.3 研究问题 |
3.4 研究重点和难点 |
3.4.1 研究重点 |
3.4.2 研究难点 |
第4章 影响蔡老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
4.1 数学教育理念 |
4.1.1 数学观 |
4.1.2 数学教学观 |
4.2 数学教学工作 |
4.2.1 专业基础 |
4.2.2 教学能力 |
4.2.3 教学设计 |
4.2.4 教学特色 |
4.3 科研工作 |
4.3.1 论文与专着 |
4.3.2 课题与项目 |
4.3.3 名师工作室 |
4.4 竞赛工作 |
4.4.1 教练工作 |
4.4.2 学生成绩 |
4.5 小结 |
4.5.1 影响蔡老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因素 |
4.5.2 影响蔡老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 |
第5章 访谈结果及分析 |
5.1 访谈目的及提纲 |
5.2 访谈结果及分析 |
5.2.1 访谈结果 |
5.2.2 归纳与分析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1.1 崇高的教育理念 |
6.1.2 扎实的专业基础、高超的教学能力和独特的教学特色 |
6.1.3 坚定的科研信念 |
6.1.4 对“第二课堂”的积极引导 |
6.2 对青年教师的启示 |
6.2.1 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和教学观 |
6.2.2 学会科研,合理科研 |
6.2.3 利用和肯定数学竞赛的教育价值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蔡玉书老师大事记 |
附录B 蔡玉书老师的科研论着汇总 |
致谢 |
(10)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专业生活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价值 |
四、文献综述 |
五、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教师专业生活的立论基础 |
第一节 生活世界理论 |
第二节 “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论 |
第二章 研究现场的进入 |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三节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
第四节 研究原则 |
第三章 特级教师专业生活的历时态体验 |
第一节 “非关注”阶段 |
第二节 “虚拟关注”阶段 |
第三节 “生存关注”阶段 |
第四节 “任务关注”阶段 |
第五节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
第四章 特级教师专业生活的共时态解读 |
第一节 永无止境地学 |
第二节 坚持不懈地思 |
第三节 充满激情地教 |
第五章 特级教师专业生活的主体间交往 |
第一节 家庭生活的冲突与调节 |
第二节 同行交流的互助与成长 |
第三节 社会公众的支持与信任 |
第六章 研究启示与反思 |
第一节 特级教师专业生活中的“关键” |
第二节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专业生活启示 |
第三节 研究者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四、愿更多名师走上讲台(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教学名师专业素养及其生成路径研究 ——基于国家级教学名师文本材料的分析[D]. 辛偲.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小学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教育叙事研究 ——以E小学Z老师为研究个案[D]. 韩颖歌. 大理大学, 2021(08)
- [3]小学语文名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以H老师为例[D]. 冉詹詹.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4]基于校级名师工作室的青年中学化学教师教研能力发展研究[D]. 韩叙.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5]高校教学卓越型教师教学专业化成长的叙事研究 ——以S大学为例[D]. 张小敏. 三峡大学, 2021
- [6]名师成长及影响的个案研究 ——以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姚嗣芳老师为例[D]. 赵雪琴. 成都大学, 2021(07)
- [7]小学教学名师成长路径的叙事研究[D]. 曾显兰.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9]中学数学名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 ——以蔡玉书老师为例[D]. 王素彦. 苏州大学, 2020(02)
- [10]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专业生活的叙事研究[D]. 李红清.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